第一节三角形原理
咏春拳的结构力来自于三角形理论。从力学原理上讲,三 角形或金字塔形结构都很牢固,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咏春拳中,三角形理论是很容易理解和运用的,这是由 我们身体的连接方式决定的。由双腿的二字钳羊马形成三角形, 可以使身架坚实而稳固。这样就能更好地支撑上半身躯干,进 而为形成三角形的手臂消解攻击提供牢固的平台。我们需要让 自己手臂的形状像一个楔子一样,这样在运用手臂防守时,可 以让对方的攻击偏向一侧,然后我们可以推动这个楔子直入对 方中门或压垮对手的防线(图2-1) 。
图2-1
如果使用正确的话,三角形理论 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中包含身架角度所 发挥的力量,而不需要过多地使用肌 肉力量。这种方法更为高级,但需要 长时间的练习才会了解,因为合理的 身架可以让四肢保持放松,让它们更 加快速更加顺畅地从一个位置移动到 另一个位置,不受肌肉张力的阻碍。
第二节旋转逆击
咏春拳练习者的身体要像一个旋转的陀螺或磨盘一样。如 果有一股力量施加于它的圆周的任何一点上,它就会沿着与这 股力量相同的方向旋转。当有一股力施加于咏春拳练习者的身 体或手臂上时,他们就以类似的方式旋转。当身体的旋转使一 侧远离攻击者时,另一侧就会接近 攻击者(图2-2)。反击就从接近对 手的这一侧发起,可以利用重心的 移动来增加出拳力量。向后移动的 手臂用于控制对方的攻击,通常使 用短促有力的猛拉,同时也借助旋 转的力量来破坏攻击者的平衡并使 其手臂远离我方的反击路线。旋转 动作还可以让重心移动到对方攻击 路线之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对 方的攻击力消解并返还回去。
在旋转时,脊柱应该保持中正 竖直,这样能让转体更加迅速和精 准。可以使用与旋转方式相同的短 而快的步法,当面对的对手非常灵 活时,这种方式尤其适用。身体必 须以一种可控的、干净利落的方式 围绕接触点旋转。让攻击沿着其原 有路线前进,你只需稍加用力控制对方的肢体,帮助它继续前进即可旋转至攻击路线之外,选 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并沿着新的中线实施反击。
我们在旋转时要确保重心落于脚跟之上,不要落在脚趾 上,并且在整个动作过程中髋部略向前挺。下颌微收、髋部保 持水平并前挺有助于这个动作的完成。如果攻击是偏离中线 的,那么旋转的方向就显而易见了,让被攻击的一侧向着远离 攻击的方向移动。
如果攻击来自中线,我们可以选择向任一方向旋转。最终 选定的方向可能会受到诸如双手的位置或者重心在双脚的分配 等可变因素的影响。
身架的旋转必须快速、稳定和自信。你需要在压力之下运 用这种技法。旋转至对方的攻击路线之外,沿着新的中线实施 反击。
第三节中线理抡
通过中线理论的运用,上面我们说的旋转理解起来就更容 易一些。这个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假想的一条直线,或者说一 个平面,从你的中心沿着你所朝向的目标,通常是朝着对手的 身体向外延伸。还可以 理解为你注意力集中的 方向。
当双方不接触时,
双手一前一后都要置于 中线上(图2-3)。
图2-3
这样 用于帮助探查或了解对手来力的方向,以便于感知应该向哪个方向旋转,并由此确定 哪种手型动作比较适用。如果能够对中线实施正确的防护,对 手就会被迫沿着错误的角度攻击,换句话说就是向着你的中线 的两侧攻击,这样就可以确定应当采取的正确的防守方式或策 略。在这种情况下,对手的另一个选择就只能是使用杠杆作用 或力量来迫开我们的中线,不过,我们仍可以通过旋转对这股 力量加以利用。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松柔,同时还要遵循基本原则,哪怕 是面对凶悍的对手时也是如此。如果我们遵循基本原则并且防 护好中线,那么对手必然会扑空并且攻击用力过度。这样就能 够为我们提供打败他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即便在压 力之下,这种拳法也依然有效。
中线是一个会随着我们移动的假想平面。它能帮助我们简 化或瞄准我们的三角形。
当技术水平相当的两人对战时,只有通过攻击过度或防守 过度诱使对手犯错误,或者以更快、更敏捷的身手在对手察觉 之前抢占有利位置才能取得胜利。
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不仅要有效地防护中线,还 要攻击对方的中线(与“沿着中线攻击”不尽相同)。这并不 只是因为所有的薄弱点都分布在身体的中线上,而是因为中线 是对方身体重心的所在,压迫对方的身体重心,能使对方无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攻击技术。
当我们击打对手时,我们希望我们的打击能够产生最大的 效果。我们希望攻击中产生的所有的力都施加在对方身上。如 果我们想让所有的打击力都作用在对手身上,那么就不能让对 手通过旋转来返还或消解这股能量。这就是要攻击中线的又一 原因。
如果攻击落在正中央,
身体吸收掉所有的能量而被 向后推动,那么对方就无法 用旋转的方法来卸力了。在 这里必须要注意一点,对于 攻击来说,中线是从来力方 向到身体中心的连线。这与 沿着身体前部所划的线是不 同的,除非攻击是垂直身体 直接打入的(图2-4)。
咏春拳的直拳如果是发 自内线的,那么通常会垂直 落在对方身体上。不过,如 果从对方手臂的外侧打人,
那么考虑到攻击者肩部的宽 度以及重心线的方向,拳头就必然会斜着打在中线上。我们 必须确保自己的能量穿过对手的重心。偏离重心的攻击是没 有效果的。举个例子,一个台球选手想让母球在击中色球之 后立刻停下。击打必须是垂直的,如果母球斜着打中色球, 那么它就会在撞击之后继续移动,这就说明它并没有把能量 全部传递给色球。
攻击应该瞄准对手身体的中线,让他难以旋转卸力。这样 可以让攻击具有最大的效果。将最后三个原则结合起来我们可 以看到:当你旋转至攻击路线之外时,沿着新的中线,还是瞄 准对方的身体中线发起反击。三角形有助于引偏对手的攻击, 同时保持稳固的姿势(图2-5)。
第四节肘底力
咏春拳师父经常提到“肘底力”,或者说将能量聚集在肘 部。他们用这种方法帮助人们理解怎样使用正确的肌肉和避免 手臂的紧张。
肘部的定位在咏春拳中广泛地应用于斜引防守,如膀手、 伏手和摊手,以及削拦、封缠和控制对手的肢体。如果你的手 臂处于对方手臂的内侧,那么在攻击时手掌或拳头通常要保持 竖直。这样具有维持肘部向外的杠杆作用的效果。如果你的手 臂处于对方手臂的外侧,那么肘部就要向中间挤压,这样具有 让拳头或手掌略微斜向外摆的效果。
平常可以注意一下小念头中第一节结尾和第三节开始的掌 击方法之间的差异。
第五节力的有故运用
咏春拳以速度快和能够在超短距离内发出爆发力而闻名。
这种技术主要是有效降低肌肉和关节的使用,只使用达到某个 目标所必须的力量。
如果你让一个人展示一下他的手臂力量,他通常会绷紧所 有的肌肉,包括二头肌和三头肌,让它们膨胀起来。这样看上 去感觉很有力。但是,由于这两块肌肉的用力方向是相反的, 所以这样的力量全无用处!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问:在哪个方 向上比较有力?
当一个举重选手做卧推时,他的二头肌会完全放松,以便 于二头肌和三头肌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由此可知,除了防止 手臂伸展过度和做出瞬间调整之外,咏春日字冲拳中不会用到 二头肌。上臂上任何的反向张力都会减慢出拳动作。
推动出拳时肘部的摆放位置与肩、腕、手成一条直线,以 及在击中的瞬间能量或张力的运用,也都有助于将能量全部传 入对手体内。随后,手臂要立刻恢复到放松状态。在套路的练 习中应该学会这种对肌肉和关节角度的正确有效的运用,并且 要将其应用在每一个技法和拳式中。
第六节寸劫与寸奉
咏春拳因其“寸劲”而颇具传奇色彩。如前面所说,手臂 需要保持放松以便能够迅速地改变运动状态和方向。所以,从 任意位置和超短距离发出瞬间爆发力就成了一种至关重要的 能力。
通过正确的训练,在短时间内掌握寸劲并非难事。不过, 你必须要了解打击力来自何处,这样才能提高它。简单而系统 的练习方法可以帮助身体形成正确的习惯。
如果能形成正确的肌肉张力、关节排列和身架动作,那么 你就可以利用移动中的身体的重量——而不是只用手臂的速 度和力量来击打对手。
利用身架协助攻击能够确保以最小的付出产生最大的爆发 力。你的双腿有足够的力量来带动上体的重量前移,从而为 你的攻击增加冲击力,了解大地和打击力之间的关系是很重
要的。
一、学会出拳
1、我们先通过练习来获得从
手臂在放松弯曲的状态下让手加速 运动的能力。手掌要打开,肘部要 下沉。在出拳之前手不要回拉,不 要移动身体,身架保持放松。动作 应该在放松状态下,以出拳的姿势 图2-6
结束(图2-6)。
2、接下来学习在动作结束时握紧拳头,要确保出拳结束 时下面的两个指关节向前突出,并且以肘部推动。手指应该在 手掌前行的过程中卷起。
3、练习让身体随着出拳移动。这可以通过由正身马旋转 身体,或者由步箭马进步来完成。在这个练习中墙靶非常有 用,它可以确保你不会在关节处(腕、肘或肩)损失劲力,或 者从目标上反弹回来。
4、在自愿配合的伙伴身上练习,或者还是用墙靶练习。 如果在伙伴身上练习,那么务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即兴表 演时可以在胸部垫上一本电话簿或比较厚的书籍)以分散冲击力,防止受伤。从手指接触保护垫开始,拳头不要后拉,直接 打出。想象这个目标根本不存在,打出一记快速而放松的出 拳,就像是击打空气一样。将这种想象一直保持到动作结束、 拳头握紧的那一刻。
二、注意事项
1、不要推你的伙伴,虽然这在早期阶段可能有助于找到
感觉。
2、不要以保护垫的表面作为击打目标。
3、你的出拳自始至终都要像打在空气上一样,如果能够 获得有经验的练习者的反馈对你会很有帮助。
4、当你开始摸到门路时,要确保所有的演示都能够安全 的进行,例如要选择自愿配合的成人,不要在玻璃门或其他危 险物体前面表演(把人打退数米或者打倒都是完全可能的)。
5、在完成出拳之后,你的手臂和拳头应该立刻恢复放松 状态,让它能够再次击出,或是做其他的动作。
寸掌在应用上与寸拳类似,但是你必须集中全力用肘部推 动掌根攻击。
这也可以在墙靶上练习。通过轻微转体,将你的重量加在 目标上。或者,通过身架的短促推进,同时略斜向上击出。不 要反弹,也不要在关节处损失能量。如果没有墙靶,那么你可 以在坚固的墙壁或门上练习(要小心)。如果技术正确,你能 够感觉到是用身体的重量打出的。
使用大多数的关节都可以发出寸劲,比如说肘、肩、脚、 膝,甚至是胯。
弟七节简结
咏春拳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简洁。咏春拳不会大 量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法,反而会让练习者努力理解一些简单技 法的各种运用方式。通过这种理念,
让简单易于发挥的技法就能应对各种 复杂的情况。
咏春拳第一个套路“小念头”就 是让练习者熟悉和巩固一些基本拳 式,这个套路与单黐手训练密切相 关。随后,这些思想会在第二个套路 “寻桥”中进一步展开,在这个套路 中会介绍转马、进步和腿法,同时进 行双手同动配合练习,进而进行拉手 练习。
黐手能够让我们在运动中全面开 发出所有可能的技法组合及变化。这 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可以为练习者设定 易于理解的目标。当练习者掌握了一 个等级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的 加以综合和扩展。
咏春拳的基本拳式:护手、膀 手、摊手、伏手等(图2-7)。
图2-7
一、 膀手
膀手是一种柔和的动作,前臂不能用力(保持手指放松)。 要用肩部的肌肉保持肘部处于适当的位置,上臂应该与中线 平行,防护手的肘部必须高于攻击手的肘部。
膀手的应用方式是肘部上翻向内撞击,或者向内挤压中 线。当咏春拳练习者围绕来力旋转时,攻击者会由于扑空而用 力过度。这种膀手的最终定式可以让我们处于从护手实施拉手 技术的有利位置(图2-8)。
膀手可以在外线上使 用(右膀左臂),也可以在 内线上使用(右膀右臂)。
在内线上使用时,必须多 加小心以防肘部被别住。
膀手也可以用于桥手 图2-8
相接,用法与第二个套路
(寻桥)第二节中的膀手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防守者移步避 开攻击路线的同时可以将手臂前送去跟攻击者的手臂相接。当 你将膀手前送去接触对方手臂时,应该使用侧移步。当形成接 触之后,可以用膀手的这条手臂实施拉手以控制对方的手臂。
膀手的这两种用法所使用的动作和劲力都不相同,中线所 在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练习和熟悉这两种用法是很有用的。
二、 摊手
摊手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拳式,可以视作膀手的相反动作
(图2-9)。它是依靠三头 肌提供的劲力从肘部向前 推动的。这就使得它在长 度方向上非常有力。二头 肌用于向上、向外旋转手 掌。摊手通常也处于利于 实施拉手或拍手技术的位置上。 图2-9
摊手可以在内线上使用(右摊左臂),也可以在外线上使 用(右摊右臂)。
你可以利用通过摊手(或通过中线)的多余力量,使其转 为另一个动作,例如膀手。
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咏春练习者的手臂开始时处于内 线,结束时处于外线,在整个变换过程中的任何位置都要保持 接触和控制。这个动作组合也可以反过来用,也就是将膀手向 前旋转为摊手。
三、伏手
伏手用于从外门控制 对方手臂的位置,能量应 该集中于肘部和手腕,手 不要向下推。通过肘部的 位置来控制中线。当探测 到来力时,咏春拳练习者 旋转至肘部后面的安全位 置(图2-10)。
如果另一只手空着,那么这个动作 可以很容易地变为拉手或 拍手。
伏手也可以进一步的 演变,变为另一种手法,
例如枕手或扣手(圈手)。
在图2-11这个例子中,手要从对方手臂外侧移 动到内线。同样的,还是要在整个转换过程中保持控制和接 触。
咏春拳的防守都是围绕着这些拳式进行的,所以对它们的 深刻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理解指的不仅是了解怎样与何 时使用它们,还要了解它们怎样从一种变为另一种,在变化中 怎样与何时用力,以及移步和转体会对其效果造成怎样的改 变,在这些细节上见证练习者功力的造诣。
清楚地了解这些拳式的多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让我们 的咏春拳更加精纯和有效。这些看起来可能过于简单了,但是 要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拳式的很多精妙之处可能要花费一 生时间。
还要注意,每当手上不做动作时,通常都要保持在护手的 姿势。护手位于中线上,当有攻击穿过防线时,可用于防护下 颌、咽喉或鼻子。护手也是一个预备姿势,手既可以从中线弹 出发起攻击,也可以变为其他任何手形。
咏春拳练习者每一个动作的目标都是达到力量和角度占优 势的位置。在任何的防守、攻击、步法移动或姿势变换过程 中,必须牢牢控制中线,从而始终让对手处于不利位置,迫使他从不利的角度进行攻击和防守。
在训练中,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视作一个独立的步骤,你可 以对潜在的选择进行简单的分析。一旦做出最佳选择之后,就 可以训练形成正确的反应,并最终连接成为一串连绵不断的技 法。正确的定位和排序教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首先需要清楚地 了解拳架、手形和中线,然后通过对黐手的循序渐进的练习, 可以正确地了解定位。
简洁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咏春拳的目标是找到并占据中 线。只有一个简单的目标,从而总的思想也就很简单。相比之 下,有些武术中对练或打斗的目标则是,穿过对手不断改变的 攻防阵线,发起你的攻击。
第八节触觉反射
由于咏春拳的触觉反射特性,其技法可以迅速地成为咏春 拳练习者的下意识动作,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绕过有意识的思 考过程)。这就使得我们能够产生比视觉反射快得多的反应。
触觉反射还能够让思想更多集中于其他方面,比如战术, 以及更高水平技巧的获得。如果不使用这种方法,咏春拳练习 者就不得不在头脑中保留大量的信息,并且要从中选择出所有 可能的攻击方式。这就需要见过并了解每一种攻击的特性,选 择并做出适当的防守。这在触觉反射中是不需要的,因而其选 择过程就要快得多了。
自发反应的原理和过程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不过我 们相信,已经学会的下意识反射动作(包括走路、开车或骑车等日常动作)会成为大脑或肢体中的一种自动程序。
研究显示,身体内有两种动作程式:一种用于选择正确的 行为模式,另一种用于控制和产生这些模式。在平时的练习 中,咏春拳练习者可以预先编排好动作的细节,然后在实战中 只要等待反应信号来触发动作即可。
咏春拳的练习方法可以把我们的手和臂训练成传感器,让 我们能够感受到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我们采用的动作和手 形是对手行为的直接结果;所以当它移动时我们的手形也要随 之调整。另外要记住,从一个姿势变为另一个姿势中间的动作 过程与最终形成的姿势同样重要。
我们的手臂和身体还必须担当减震器的作用。很有可能一 个动作太快让我们来不及反应,或者微不足道不需做出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为自己缓冲,直到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 发生了什么事,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还可以暂时将一股力量控制住或储存起来,然后再将其沿 着不同的路线释放回去。这就像是一根弓弦或是一把弹弓,在 向目标射出之前需要先把它拉开。不过,不能认为干脆利落的 反应就是更加有效、更加高超的。
只有通过咏春拳套路以及黐手的练习,你才能够具备获得 这种水平的敏锐度和技术的能力。
第九节攻防同步
攻防同步的意思并不仅仅是用一只手做一件事(防守), 而用另一只手做不同的事(攻击)。在咏春拳中大多数的情况 下都是如此。同步攻防还包括用一只手同时实现这两种功能。
在实战格斗中,当对方拳打来或脚踢来时,有的拳法是在 格挡对方的进攻时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是以一手格挡,然后再 用另一手反击敌人,一格一攻。是先“一防”再“一攻”,也 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分成了两步或者两节拍去做,格挡与出 击通常不能同时一手使用,或不能同一个时间完成。从速度和 效率上来说,延长了反击的时间,容易贻误战机,故而动作自 然会慢一半。而咏春拳则不同,咏春拳的打法是“在防守的同 时便进行反击”,亦即将别的拳派两个节拍才能做完的动作在 一个节拍内做完,用来节省一半的时间。当对方拳打或脚踢 来,被咏春拳的“八法”黏住时“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对 方已经同时处在我削其攻击的一手中。在拳法上任何一种先挡 后打的技击法,不管速度多快,总比不上连削带打的速度。搏 击的取胜往往取决于关键性的“几分之一秒”或是“几十分之 一秒”,所以哪怕是快一点点,你也会占得先机。也可以说咏 春拳一出手就具有攻与防两种意义,也就是它们没有单纯的防 守,也无单一的进攻,而是“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样一 来,就是防护(反击)却又可同时击中对手,说是进攻却又闪 开了对手的攻击,总之是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不离防,防 不离攻,讲求“攻守合一”与“消打合一”。咏春拳之法是遇 虚无之仙境,一势即可破,加上以简单为主,有惊人的速度, 这正是咏春拳的威力和奥秘所在。
通过防守中线,而不是追逐对方的双手,咏春拳练习者可 以用一条手臂在引偏对手的攻击的同时攻击其中线。这种情 况通常出现在肘部下压对方的一条手臂,同时手掌和手腕还 能自由实施攻击时。寻桥套路中的摊标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 例。膀手也可以转化为短促的肘击,只需缩短距离,适当发劲 即可。
第十节身架和身形的重要性
咏春拳的身架通常会被误解,因为第一次看到或者第一次 练习时,它似乎非常的笨拙和不稳固。但是,与这门武术的其 他方面一样,一旦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力学结构,其意义就要 大得多了。
了解地面(或我们的脚)与双手的关联对于动作的技术原 理,以及有力地攻击和有效地防守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两者明 显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白,当实战中身体进入一个 姿势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不同的身架怎样对某些情形产生助 益,我们又怎样才能从一个姿势流畅地转到另一个姿势而不会 受到某种身架的限制,不会被对方击破。
咏春拳练习者要了解用脚蹬地,通过旋转躯干获得力量以 及通过肩关节前送提高速度的力学原理。空手道练习者使用髋 部的旋转来产生力量。咏春拳通过身架和步法产生极高的速度 和准确度,而不会使重心过度前倾。
前面已经讲过:通过旋转来返还力量,劲力的正确使用以 及肘部的杠杆作用,但是如果不能为它们提供一个稳固而灵活 的身架作为基础,那么这些都是毫无用处的。
任何固定的身架只在某个方向上具有稳定的强度。通常, 咏春拳的正身马对于接受侧向力来说比较稳固。正是出于这个 原因,咏春拳训练的早期阶段强调三角形,强调使用可以向内 侧卸力或者通过旋转横向卸力的手形。
当受到攻击时,我们必须转向来力的方向。始终保持身形 的最佳强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身架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保
持稳固。
对于咏春拳练习者来说,进步和转马要做到像走路一样自 然。不管对方做什么,你必须能够在身架移动、进步和踢腿的 同时保持完美的距离。动作的排序和定位会随着你的身架和手 形而改变。
还要讲的一点就是双脚的位置,有些人提倡脚尖内扣,而 另外一些人则说双脚应该平行。其差别在于,如果脚尖内扣, 你就可以通过只移动一只脚来完成转马。在转马时后脚保持不 动确实可以提供更稳固的基础。
如果双脚保持平行,那么必须要同时转动双脚才能完成转 马,这就会给转马带来一些稍微不同的感觉。通过不断的操练 以及寻桥套路的练习,你可以确定哪一个更合适,确定每种方 式适用于什么情况。
在任何旋转动作中都必须把重心落在脚跟上,这一点可以 通过保持头部竖直、脊柱正直来辅助(顺着自己的鼻子看对 手)。膝盖必须内旋,必须与脚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样可以消 除施加在膝关节上的侧向力,并防止膝盖锁死。这个动作还有 助于保护裆部。
髋部必须前挺,并且在旋转时保 持水平。在正身马中平衡点应该落于 双脚正中间,在转马之后应该落于脚 跟上。身架应该感觉灵活而有弹性,
不应该僵直拘谨。
在转马时,将重心落于脚跟上,
不要后仰。如果你以脚尖为轴旋转,
那么头部就无法移动至攻击路线之外 (图 2-12)。
图 2-12
只要可能,上体的动作必须源自双脚、膝盖和髋部,而不 是腰、背或肩,因为那样可能会让我们丢掉三角形。
在转马之后会进人步箭马的练习,在步箭马中重心应该落 于后脚的脚跟上,后腿实,前腿虚(便于进步、起腿、变换方 向或身架)。后腿是我们与地面的连接纽带,使我们能够向前 或向上推进,能够加速或吸收来力。前腿可以防止我们的身体 被前拉或防止手臂被下拉。前腿还能在我们前进时起到刹车的 作用,防止重心过度前倾,还可以在我们需要后移或变向时用 于向后推动。
任何攻击或防守的力度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架的稳定 性。没有稳固的身架,我们就无法为击打提供坚实的基础。
打击力取决于速度、体重的移动以及技巧。体重无法改变。 速度可以通过肌肉的训练和正确使用得以增长。而技巧则可以 通过透彻的了解力量怎样从身架中产生而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利用体重的能力来自于地面,因为我们要用脚和腿蹬踏地面。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你可以试一下如下这个简单的练习。
身架测试:
采用步箭马(右脚在前),找一个 训练伙伴来推你的右摊手,感受一下 左腿对力量的吸收(图2-13)。
图2-13
如果手 臂上的力突然撤掉,它可以向前弹出 一记冲拳。右脚用于防止身体过度前 冲。后腿的弹力会传递到前腿中并向 上传至手臂,而不会过度前冲。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是投板球的 动作,球从伸直的前腿中释放出来,然后手臂就像一个弹弓一样推动球前进。
然后让你的训练伙伴向前拉你 的摊手或后颈。不要让你的身体前 倾或转动。不要弯腰,以免破坏身架 (图2-14)。
感受一下施加在前腿上 的压力。后拉,就像在拔河比赛中一 样双脚蹬地。如果身架开始前倾,你 可以向前一小步,前腿重新定位,后 腿跟上,调整姿势。
在移动时,双腿应该保持弹性,
作用就像一个减震器,但是你必须保持身体始终在同一高度
上,不要上下起伏,也不要试图从上面跨过对方的防守去攻击 他。相反的,你要像一个楔子一样(利用三角形原理)插向对 手的中线,迫使他使用蛮力来遏止攻击。
第十一节步法
在从正身马转为步箭马时, 有一点需谨慎,那就是通过移动 腿来靠近或穿过重心,可以让你 在转换身架或姿势时双手基本保 持不动。这就让你能够在不暴露 意图的情况下大幅度地移动位 置。这种技巧实际上与标指中的 圈步是相同的(图2-15)。
图2-15
通过 这种精妙的步法,你可以直接从正身马接近对手。当你想攻击但角度又不适于发起进攻时这 一策略很有用。
有些练习者已经舍弃了传统的步箭马,选择了侧身步或环 绕步,类似于八卦掌的步法。当对手近身攻击时,不是将防守 步法向前旋转45°,而是像网球选手接发球一样。围绕攻击移 动具有像转马一样的卸力作用,能够移动更远的距离,同时还 可能在从起始位置启动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这种“侧向”步法在你受到来自前方的攻击压力时也特别 有用,可以让你向侧方滑出,在对方移动时发起攻击。虽然侧 向步法在横向移动时很灵活,但是如果你想追赶后退的对手或 压制对手时却并不太实用。这是因为你不可能在脚步不内移 (使用圈步转为步箭马)的情况下自由地施加正向压力。
弟十二节腿法
虽然在大多数时间内双脚都稳固地踩着或贴近地面,但是 咏春拳练习者也要了解怎样以及何时实施有效的踢击。在学习 怎样踢击之前,你必须先学习基本的身架、进步和转马,以便 于正确地理解平衡,以及腿和髋部的动力结构。
所有的咏春拳腿法都包含在寻桥和木人桩法中。这些腿法 有时被称为“无影腿”。它们的特点是快速、直接、起腿低, 攻击目标包括脚,胫骨,膝盖(前、后、侧面),大腿,裆部 和髋部。
咏春拳的腿法起腿高度很少超过腰部。它们迅捷和精妙的 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应用原则与双手相同,例如,它们通常直接 踢向目标,而不需要先蓄力或回收。在实施前踢的同时,髋部
要保持前挺,角度基本不变。
腿法的攻击力来自于腿和身体的加速运动,而不是靠推动 髋部获得,那样会削弱身架,导致身体失衡。
腿法用以攻击目标的力量与寸拳相似,但是力道更重。同 样的,也不能过度用力。
前踢通常由转马发出,或踩或踹。由转马或拉手发起踢击
(图 2-16)0
脚的路线与圈步中相同, 脚要外旋并后钩。这种踢击可 以从圆中获取动力扭矩,同时 又不会通过手部动作暴露攻击 意图,因为它的路线会穿过重 心。
有时踢击可以由大的步法 或拉手等手部技法形成,这也 使得它们很难被察觉。
如果身形被破坏,踢击可 以用于扭转形势。如果身形被 向后破坏,那么可以使用前踢 腿,如果你遭到来自侧面的攻 击,侧踢会比较适用。侧踢对 于摆脱锁臂也是一种很有用的 方式(图2-17)。
在踢击中需要牢记的是, 要维持稳定,保持平衡,还有 最重要的就是,在发起攻击之 前要控制住对手。因此才有了
这种说法:“如果你想像骡子一样踢人,那么就要三条腿着 地!” (两条是对手的,一条是你的)。另外,在踢击时我们需 要知道踢哪儿:简单地说就是要踢击离得最近的目标,或者是 当时最适合的目标,与手部攻击相同,你要准备好随着情况的 改变而变招。
通常,向前或向下的猛拉会让腿部进入踢击范围内,还会 迫使对手把重心落在这条腿上,由于它的承重特性,这会使其 成为更好的目标。如果在这种情势下有任何的不确信或不稳 定,你都要把双脚牢牢地钉到地上,继续用双手控制对方。
对踢击的遏制和防守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第一 种是接近并压制对手。很多武术家和其他的武者对咏春拳使用 的距离会感到不适应,当然也就无法从这个距离上发出有效的 踢击。如果对手试图拉开距离,只要始终紧随他们实施压制就 可以了。
“以踢防踢”是另一种方 式。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对手 试图从近距离踢击你,那么当 他的腿离开地面的一瞬间(这 一点可以感受到并且在黐手或 黐脚中加以训练),将你的前 腿抬起,以防止它被压制在地 面上,并顺势踢击对手的支撑 腿(图 2-18)0
其他同样有效的防守包括使用耕手等技术来保护下肢区 域;或者只需在适当的方向上猛拉对方手臂(通常是向下), 同时将脚提离地面。这样具有破坏平衡的效果,引发身体的 防卫机制,迫使对手的脚迅速落回地面以防跌倒。
如果对手试图用脚扫踢你的前腿,那么你就要像手部动作 那样轻快地将前腿回撤至中线,然后踢击其支撑腿。踢击通常 可以与双手联合使用,用作封缠、干扰,或为双手提供可利用 的离心力。
这些技术大多可以通过黐脚来练习,甚至与黐手结合起来 练习,但是必须要保证在可控制的状态下练习,因为大力踢击 膝盖等脆弱部位是很危险的。另外,如果你总是在练习黐手时 起腿,那么很可能会因此而忽视手部的训练。
第十三节接桥
如前面所说,咏春拳相对于其他流派的优势在于接触状态 下应敌的能力。一旦形成接触对方就无法摆脱。另一个优势 是,咏春拳采用的距离对于其他大多数流派来说实在太近了, 他们不得不后退,我们则紧随而上,始终对其施加压力。不 过,并不是所有的状况下都能从一开始就形成近距离接触。在 这些情况下我们就要想办法形成接触,最好是在不被对方击中 的前提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接触和寻找 中线,后面的事情就交给我们的触觉反射和黐手技术了。
我们要在移动到攻击路线之外(根据攻击方式选择转马或 移步)的同时逐渐形成接触,以便了解该采取何种措施。我们 通常认为问手比较适用于接桥(所谓不问不知道)。每一次攻 击都要非常认真地对待,就像尝试抓住一个类似板球的硬物或 者类似鸡蛋的易碎物体一样。
一旦形成接触,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对手的粘劲、速度、力 量和张力,从而确定最佳的应对策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自
己的防线偏离中线一定的 角度,这样可以让攻击沿 着预期的路线行进。当对 方攻来时,利用侧步向选 定的一侧移动。
桥手直捣中线(图2- 19)。
一旦形成接触,我 们就应该做出像黐手中所 练就的那样的反应。
可以使用适当的手法 进行接桥,如膀手、摊 手、耕手等。通过应对各 种不同攻击的练习,你很快就会发现哪种方法最适用于哪种状 况,但是你必须保留一定即兴发挥的余地,以便于在转换手法 之前找出最流畅、最安全的接桥方式。
别忘了,我们的目的是形成接触以便寻找中线。为了安全 地实现这一目的,你的步伐必须非常灵活,能够迅速地转换方 向(保持良好的平衡)。想象一下网球选手等待接发球的状态, 或者回想一下在学校时玩捉人游戏的情形,实际上没什么太大 的差别。
第十四节学会流动
初看起来,咏春拳是由几个不同的直线(两点之间最短的 距离)技术组成的。这个拳法体系中有很多短、脆、快的动 作,会频繁、快速地改换方向,其最终目标是快速击倒对手,
以阻止对方实施的攻击。
那么,这又是怎么跟竊手的顺畅、柔和以及流动联系起来 的呢?首先,咏春拳中的圆形动作并不比直线动作少,实际 上,大多数直线动作都来自于圆形动作。要知道,身架的旋转 会把直线攻击转化为直线的反作用力。每当我们的攻击被对方 挡住、封住或拨开时,就需要通过圆形动作让手臂重新占领中 线位置。
我们必须保持放松,这样才能在攻击的中途改变方向,而 不需要停下来思考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如果没有这种顺畅无间 的感觉,那么咏春拳就会变得不连贯,改变方向的时候就会出 现停顿。这种停顿对于技术的发挥是有害的,会让对方察觉到 你的意图,如果对方是高手,那么就可以轻松消解你的攻击并 攻入你的中线。
在刚开始学习一个动作时,往往需要把它拆分成几个简单 的分解动作。一旦掌握了动作要领,我们就可以重新把它们连 接在一起。同样的,独立的动作和姿势转换也要顺畅地连接 起来。
最终,你的动作应该围绕着中线连绵不绝地流动。在这种 流动的攻击之下,如果对方仍能坚守防线的话,那么就是你泼 上一桶水,他也不会被弄湿了。
在练习黐手时,方向的改变是顺畅而微妙的。当我们呼吸 时,一呼一吸都是有始有终的,但是除非是在大口喘气时,否 则我们并不会意识到从吸人到呼出之间的变化。黐手中方向的 改变也应该以这种圆转无隙的方式进行。
从某些角度看来,咏春黐手或太极推手的手形与古老的阴 阳符号非常相似。摊手和膀手就像阴和阳一样,可以视为对立 的两个概念。阴代表着柔,就像膀手,可以偏引对手陷人用力过度的状态;阳代表着刚,是一种包含着能量的动作,就像摊 手,会形成一道坚固而灵活的屏障。当一只手变化时,另一只 手也必须随之而变。双手皆刚或双手皆柔都是非常危险的。黐 手中的任何动作(攻击或防守)都应该与对手的步调一致, 这样感觉起来就会更加自然,对手也就更加难以察觉和做出 反应。
第十五节四门原理
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 防护风雨而不透”了。那么咏春拳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 是因为咏春拳有一个独特的“四门原理”所谓的“四门”,就 是在身体上半身的正面位置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此“四 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然后再在此 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四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 各种格挡法的依据。
如图2-20所示,将身体上的 这四块面积分为一、二、三、四几 块区域,分别叫做高外侧门(区域 一)、高内侧门(区域二)、低外侧 门(区域三)、低内侧门(区域 四)。咏春拳还根据这几块区域制 定出相应的防守策略,如左摊手用 来应付对手对我高外侧门的进攻;
右摊手用来应付对手对我高内侧门 的进攻;左拍手用来应付对手对我高内侧门的进攻;右拍手用来应付对手对我高外侧门的进攻等 等,本书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具体讲解“四门原理”在实战中的 运用技巧,让大家懂得如何根据实战的情形来灵活运用“四门 原理”。
弟十六节单练备路
为了获得顺畅而精准的动作,必须进行单人训练。这种练 习可以让我们了解身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基本动作的控制模 式。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些动作对我们的姿势有何影响,以及如 何从一个姿势快速而顺畅地转到另一个姿势。为了发挥咏春拳 的效力,我们必须对以下的身体力学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
浏览2,8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