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武术套路教学的组织与方法
一、讲解与示范法
(一)讲解法
1.讲解的目的与要求。讲解的目的是教师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动作做法、要求、要领、作用等,以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并进行练习。
讲解要求目的明确,讲解的内容要正确、具体。语言要简明、易懂、形象,富于趣味性和启发性。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讲解,并注讲解的时机和效果。
2.讲解的内容。
(1 )动作规格:所谓动作规格是指动作的质量标准。武术技术规范化的关键是动作的规格化、标准化。教师通过讲解要使学生明确具体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有助于学生技术的快速掌握和提高。
基本技法:在武术动作中,经常出现的带有一般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称为基本技法。进行基本技法的讲解,便于学生掌握好动作技术。例如:向前冲拳,冲出时总是拳背或拳眼朝上,而收到腰际抱拳时总是拳心朝上。再比如长拳动作定式时总是要求头正、颈直、挺胸、立腰,这些都属于基本技法。
攻防含意:动作具有攻防含意,这是武术套路的特教师要进行攻防内涵的分析讲解,使学生明确动作的实质和做法,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使学生做得更加准确。
关键环节:能否正确地完成动作往往取决于对动作的.
关键环节的掌握,因此对动作的关键环节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学会动作。
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对易犯错误的讲解可以提醒学生防止这类错误的发生,即使在练习中出现这类错误,学生也能很快地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对纠正错误方法的讲授有利于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和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
劲力与精神的表现:劲力是武术动作的用力。但是,不同的动作力的表现形式不同,用力的方法和力度也不同。教师要结合具体动作进行讲解和提出要求。精神是内在气质的表现,然而是可以把握的。在精神饱满、精神贯注的前提下,长拳不仅在面目表情上要表现出怒的气魄还要通过威武、挺拔、舒展的动作表现出来;太极拳自然的面目表情与温文尔雅的动作交相呼应,突出了它的运动特点。教师要进行这方面的讲解和要求。
3.讲解的方法。
(1 )形象化讲解:如将“仆步穿掌"比喻为燕子抄水一般。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口诀化讲解:如讲弓步,口诀可为“前腿弓,后腿绷,挺胸立腰别晃动"。顺口易记,起到强化动作的作用。
单字化讲解:如讲“腾空飞脚”,可把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击响的过程归纳为:“蹬、摆、提、击”四个字。有利于抓住完成动作的关键环节。
术语化讲解:如“挺胸”、“立腰”、“沉肩”、“垂肘” 等。采用术语讲解,可以达到简明、扼要的讲解效果。
(二)口令的运用
口令是组织学生、指挥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武术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可运用不同的口令。
1.长短、快慢结合的口令。长短、快慢结合的口令运用是指挥学生练习的常用口令,故也可称常用口令。长令要柔和缓慢,短令则应刚劲有力。快令是指两动作间连接紧凑、无停顿,口令要短促有力。慢令指口令拉长带拖音,一般是在动作过程较长时运用。例如少年拳第二套第1动,可按10、20、3一40的节奏发口令,其中“ 1 ”为第一动,后面的“0"为半拍休止符,表示口令不要拖音。“3”后带“一"表示第三动口令要拖长。这一小节中“ 1 ”、“2”、“4”属快令,“3”属长令。这样安排使用口令方法,急缓有致、节奏鲜明,符合套路结构特、如果是太极拳须拖音拉长。因此,一般来讲,长拳的口令声音应洪亮、短促、有力。太极拳的口令应柔和、缓慢、带有拖音。
2.提示性的口令。提示性的口令是在口令前加上动作名称或要求,使口令具有提示性。前面的动作名称是预令,后面呼号是动令。如少年拳第二套中“抡臂砸拳一10”、“望月平衡一20”,其中“一”表示拖音。预令具有提示性,应有拖音。太极拳教学时,预令和动令都应有拖音,如简化太极拳中“野马分鬃一1一2一3一”,“搂膝拗步1一2一3一”等,前面是动作名称,后面是动作的重复次数。也可直接用动作名称作为口令呼号,如“野一马一分一鬃”,“搂一膝一拗一步”,“揽雀尾一棚一捋一挤一按一”等。运用这种口令对帮助学生回忆动作、加强对动作的理解很有益处。
3.中间有分解动作的口令。如在若干个动作口令中间,其中第三个口令需分解为四个小节,这种口令的呼号就变成:10、 20,到第三动时应呼成:30、00、00、00(从30到00是这个动作的分解动作口令),如少年拳第二套中的跃步冲拳动作。
在集体练习中,教师发出动令后学生要及时做出动作,在教师后一个动令发出之前,学生不能破坏动作或抢做动作。集体练习要求令行禁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正确的动力定型,还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示范法
1 ·示范的目的与要求。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教师示范可以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和神态,正确优美的示范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教师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根据教学步骤要求来确定示范的内容。
2.示范位置的选择。在中学大都成四列横队进行教学,教师示范一般站于横队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位置。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示范动作,前两排学生可以坐下或蹲下,或让前两排学生与后两排学生相向站立,教师在中间空地上示范。如果队列成半圆形或圆形,教师应站在圆心附近。领作示范时,般根据套路动作的运动方向,站在练习队形的左前方或右前方。
总之,示范的位置应以使学生能看清动作为原则。
3 ·示范面的运用。示范面有正面、侧面、斜面、背面(同向)、镜面等多种示范。凡身体侧向行进的动作,可做正面示范。凡是身体正向行进的动作,可做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又称同向领作示范,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教师示范时背对学生,学生跟在教师后面,模仿教师所做动作的方向、路线而运动。如有些动作背面学生看不清,则可转过身来再做一次正面的示范。在教学中教学一个动作往往要采用几种示范面以达到示范的目的。镜面示范常在教师领作武术操时采用。
(四)领作
领作是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动作的一种方法,武术套路的动作方向变化较大,动作结构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领作的方法,使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动作。其运用方法如下:
1 .身领。教师反复带领学生进行练习,练习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位置的选择要便于学生辨认动作方向,要根据动作所进行的方向来确定,要使学生能观察到领做的动作。领作全套动作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观察能力来选择和变换位置,也可预先在四周安排骨干协助领作,以减少教师的位移。
(2)领作的速度要掌握恰当,在初学期必须放慢速度,以利于学生观察模仿,随着动作的基本掌握可逐渐加快。
2 ·口领。运用各种口令指挥学生练习,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和完成任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口令领作(方法见口令的运用)。
3,提示。提示的方法和内容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和需要加以运用,一般的方法有:语言提示、定向提示、攻防启发提示和诱导提示。
4.身领、口领、提示相结合。常在教学过程中三者兼用。在各教学中的运用要分主次,在初学阶段,身领和口领并用,兼用提示法。熟练阶段多用口领或提示;提高阶段以提示为主。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以上诸法。
浏览5,7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