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期的人群是青春的象征,他们象征着早晨的太阳。武术训练不同于少年时代的 玩武术,要多学武术文化,研究人的生理知识,多知、多懂武术道理,想一想每个武术动作的 所以然。多练单个姿势,认真训练智能、体能、技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个人潜能。
高中时期思想和身体都进入成年阶段,合理练武有利于身体和思想的健康,可把许多文 化知识运用到武术上来,使自己学有所用,提高对自然科学文化学习的兴趣,实现自己向文、 理、艺大学方向发展的目标。
第一节:燕子取水式的训练
高中时期武术训练燕形拳势:燕子是一种翅膀很长的鸟,尾巴像张开的剪刀,喜欢在水 面上飞行捕捉昆虫,属人们喜爱的候鸟,是候鸟中与人类最亲近的鸟。本式取燕子在江河湖 泊水面取水抓虫的灵巧于拳式中。燕子取水式的训练,分为一步原地训练和开步训练。
一步原地训练方法如下:左式。身体侧身站立,右脚在前,右手贴于左胁,左臂上伸左手 下钩。
接上式,右脚向右插一大步、左脚下蹲,右手前伸,左手护于右肘左侧,右手沿着左胁向 右下穿出。
接上式,右脚上步和左脚同时蹬直,身体由下蹲起来成为直立,左手推动右肘上升。
接上式,身体侧身起立,左手贴于右胁,右臂上伸右手下钩。
接上式,左右手沿着左胁向左下穿出,左脚向左插步。由此左右式反复训练,次数因人 而异。燕子取水式的左右纵横,闪展翻转是仿生于燕子的生灵本能,有动有静,有起有落。
武术文化:初步认识武术哲学中的矛盾关系,矛盾是阴阳的一种体现。古战争中有矛就
有盾,矛盾的对抗是拳术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武术实战理论的科学成分。训练矛盾方法比训 练打沙袋等笨方法好,因为中国功夫的实战,只要以身体能量的百分之几十,足以击倒一般 的对手。练好了矛盾的拳法,武术实战中思想有了内容,动作就可比别人快了半步,容易掌 握武术实战中的主动和变化,武术拳理的阴阳变化可一通百通。
怀抱卧石的训练方法
怀抱卧石的训练方法。
侵扑站:侧身站立,左肩领前,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前虚后实,左足尖微翘离地,足跟着 地,全身重心在右腿上。同时,两臂从容下垂,手指向下,两肘微弯护肋,两臂内扣,舌顶上 额,胸门含劲,心守气沉,肛门上提,浑身自然,两目向前方平视。
承侵扑站,左脚向前面进半步,右脚跟在左脚后方脚跟离地,身体下蹲,两肘屈靠肋际, 双肘弯曲贴肋,双手平伸向前插,掌心向上。
承上式,身体向右起来,右脚向右前方上一大步,左脚蹬直。双手并力由左胯向上托起, 手臂略成弧形向右前方推动。
承上式,左脚稍微提起右脚下踩的同时身体下蹲,两肘屈靠肋际,双 肘弯曲贴肋,双手平伸向前插,掌心向上。
承上式,身体向左起来,左脚向左前方上一大步,右脚蹬直。双手并力由右胯向上托起, 手臂略成弧形向右前方推动,左右反复交叉训练。
15岁时,人已近成年,根据所学的武术学科文化,所训练的武术动作,自编一个武术套 路,使武术训练内容更丰富,小孩自编自练六式太极拳,五式形意拳(五形),八卦八小掌的 演练,教练可帮助学生,改变一些练习自编练习的细节,让15岁的青少年明白,中国传统武 术的每个动作都可以互相连接,种种连接方式,如七音七色的变化,无穷无尽。以下例出3 个动作的连接方法,提供给学习者参考:双把接蛇形串拳,再接虎摆尾。
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范围包括武术哲学、中医学、儒家思想、物理学等知识,组成多学科 的武术拳理文化。根据武术文化的特点结合人体生命历程,科学训练。多知多懂武术文化, 在武术实践上“行生于理、理随于行、其理愈明、其行愈高”,理论水平和训练内容都将按照 科学,求真务实。15岁后的武术训练,文武知识都要加强、加深,使学习武术者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提高三能。
讲述文明礼仪、武术手语,认识有3000年左右历史的《易经》在文字上有今义解古书的 回味,古埃及的象形字早已淹没了,而中国的象形文字沿用至今,说明中文初创合哲理。
例如:武术“含三为一”的“智、体、技”三能的三个字:
- 智,可拆成日与知,知就是:知道、晓得、明了。以日字为基底,也就是通过不断增加 的时间,知道正确地理解,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晓得对事物作出迅速灵活的反应。
- 体,可拆成人与本,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积蓄个人的能力。
3-技,可拆成手与支,支就是支持双手在技击上,运用拨转的技能和手艺。
- 打,可拆成手与丁,丁就是一点儿的意思,表明手打在技击中只有极小的作用。
- 踢,可拆成足与易。易,就是不费力。足踢可使武术技击轻而易举。技击多发挥足 的作用,就将技击变得容易了。
综上拆字分析,似乎易理先哲,创字之初,就暗示武术技击取胜主要是脚打七分,手打三 分。
中文的“重”字、“力”字,在武术文化上也有阴阳关系,将“重”字与“力”字相合,就是中 文繁体的(勤)字。此时的“重”字,可拟议为人的重心,此时的“力”字可拟议为人的能力与 方法等等。这两个字一旦分开就不是“动”字,“重”字与“力”字分开,重心与力量就失去方 法。
认识掌握中国传统武术的特点、特色,练出民族文化风味,学习人体生理解剖、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
第三节:逢中节的训练
建中节是调和人体阴阳平衡、训练人体内五行,开发个人潜能的武术功法。传统武术 “要得精,五行明”。拳术中的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是以元素论为基础,是以朴素的唯 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来认识世界的一种学说。它在战国时代颇为流行,并被引到中医学中。 是反映“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模型。
拳中的内五行,基本上是以中医学中的五行为理论依据,并运用于拳中。“五行:金、 木、水、火、土,内对五脏: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木、肝急、火焰蒸;脾属土、脾动、大力攻; 肺属金、肺动、阵雷惊;肾属水、肾动、快如风。外应人之五官: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 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心手通属火,鼻尖通属金,火到金回,亦自然之理,而以此类推 五行在拳中的有机联系和功用。”
逐中节的锻炼可调节人体内、外所需,产生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沟通。在训练 中调和阴阳、气血,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 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易也”。也就是当人体对内五行有需要时,内五行就有能力应付需 要,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自灵之。人的身体健康强壮,不等于有武功,武功是能真 正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的,使身体增强抗打击的能力,提高应付突然情况的能力。
很大的下坐力,一般的凳子承受不了这种力量。身体自然站立在凳子的前方,全身放松,试 坐凳子后起立。
训练方法如下:找一个
50厘米高的凳子,要求凳子非常牢固,因为冠中节的训练中产生
开始建中节的训练,左手上举掌心对准鼻子,右手掌背击打左手掌心,然后右掌下钩,紧 靠左掌下沿翻转而上,使左手掌心压在右手掌背。
承上式,身体垂直下坐,双手同时下压,左肘内收对准心窝,右手下按肚脐(丹田)身体 起立重复训练十次左右。
收功,身体自然站立在凳子的前方,左手掌心压在右手掌背,右手掌心按在肚脐(丹田)上,顺 时针揉按丹田
30次,逆时针揉按丹田
30次。逐中节训练气的和全,心战而内动。天地阴阳凭一 气,气能皆通,万事皆通,气腹,万物皆腹。哪有痕迹哪有阻隔,以和为始,以和为终。
武术文化:明白十六种拳法之一寸之法,寸即步也,步要疾快成其寸也。了解古哲理和 医理“天人合一”的客观理论依据。天人、形气感应与变化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系。古人把 万物都看成是一气所在化生,一气分为阴阳,推之为五行,气也是无形的“信息”,必须困形 而擦气,例如春天来到了,这个春的信息是由草木正在发芽的形表现出来的可见标志,“春 到人间草木知”,木行有了。夏天炎热似火,火行有了。长夏湿气抽象为土,土行有了。秋 气到来,万物老成走向衰老而伤,物盛则杀,金刀杀伐,有了金。冬气到来,木叶尽脱,显见于 水,水行有了。木、火、土、金、水五气顺布,形成四季变化。“太极运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 而变,阴静而合”这对阴阳互根之理合武术动静之理。“五行——阴阳——太极,太极本无 极……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注:“二”指 阴阳,“五”指五行。)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液体,化学成分是人们生活离不开水,工业、农业离 不了水。水平,是表示静水的平面,或指达到的程度,例如文化水平、武术水平。水到
重心是物体重量的集中作用点,不论物体的位置如何改变,物体的各部都围绕着这一点 保持平衡。事物的主要部分也可称为重心。人的重心是由足来最后承担,而人的足底结构 形成了拱桥力学原理的弓形,这样不仅完全可以承担人体重量,而且足弓的三个着力点科学 地缓冲了人体运动中的震荡和冲击。人生活在有地心吸引力(重力)的地球上,人在没有外 力的情况下,得以行走、奔跑自如,重心与平衡相对稳定,一旦进入到与外力对抗产生重心移 动改变了相对稳定的平衡条件,容易产生失重或重心重叠,失去进攻能力或因失去重心而倒 地,这是很现实的。人弯腰的动作,都要做重力和重心调整,才能保持平衡。例如:人自然站 立,双脚跟部靠墙,做不成向前弯腰的动作,原因是重心没有向后调整的空间位置,出现重心 向前重叠,失去重心而被动地向前倒地。如果在实战中重心得不到及时调整,必定失去重 心,完全失去重心的人就意味着在技击中的失败。因此,重心是习武者训练或与人相战的重 中之重。
踩鸡步这一把拳的练法,要求训练出“足踩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0武术实战 能力,训练鸡腿的平衡能力,鸡单脚独立可以睡觉,可见鸡步的重心十分稳定。踩鸡步的训 练,要求双脚行走时脚步在一条直线上,这样训练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可以锻炼出稳定的重 心。踩鸡步是训练保护自己的重心,抢占对方重心,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失去战斗能力。也体 现了手打三分,足打七分的传统技击理论。踩鸡步的训练中,练就一踩、一蹬的技击开门方 法,在踩蹬鸡步的同时龙腰带动熊膀,产生肩打的威力。无论是挤、捶、崩等劲力都可发挥在 抢占对方重心的位置上,特别是进攻者的蹬劲,是对方受伤程度的信息。
中国传统武术的真功夫是脚手齐到的打击,单靠手的打击,哪比得上让对方无立足之地 的踩鸡步科学。有上乘武功的拳师,随时把握并调整保护自己的重心,随时抢占对手重心,


使对手失去战斗力。才可能做到: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踩鸡步的训练目的。踩鸡步是装备人体主要实战能力的功法,不仅为自己的重心稳定 打下基础,而且鸡步灵巧迅捷的步法,围绕着技击中进攻对方重心。鸡步下踩有踩劲、扑劲, 有裹、践、癖的感受,练好了踩鸡步一式的踩步、垫步、歇步,才能帮助习武者灵活运用自己的 重心,抢占对方重心,得到实战功夫。
以 下凝结成冰,水加热到
100乞产生蒸汽(正常气压下)。
水能载物,水以自己的运动推动物质运行;能寻找自己的方向并百川归海的是水;遇到 障碍物,百折不回的还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度量只有水。能 生化成为云、雾、雨、雪仍不变质的,仍依恋大地万物生长的,人类从祖先至今赖以生存的重 要资源之一就是水。
武术训练要接触“水”,“水到渠成”可让人深思。民间龙舟赛也就是有象征性的武术表 演赛,帆船、踏板等许多水上体育项目都可称为水上功夫。
水中武术训练,水性好的习武者可尝试水中练武,可利用水的沉浮原理进行水中人体技 能,可进行水中仿生训练,两臂像蝴蝶一样拍打的快速蝶泳,像青蛙的蛙泳又可模仿海豚游 水,将蛙泳的脚改成上下打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中武术是训练体能、技能的运动,当今世界体育已经有水上表演,水 浒的故事中梁山的阮氏兄弟水中武术本领让人称赞,人类祖先也源于水中进化,每个人的生 命也都起源于母体氧水之中,人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人身体中的物质也大部分是水,所以 有能力有条件者可习练水中武术,产生的益处比陆地练武要多得多。本书说明并不是练武 一定要有水中训练。
水中武术训练是有条件的:(
1)水的质量及卫生条件不能伤害人体;
(2)练习者要有水 性好的条件,还要根据健康状况择优进行;
(3)要明白所择的江河、湖泊、海的水下情况(深 浅、淤泥、树枝、杂物、杂草及血吸虫等),明白人类不是海浊等水中动物,所以对下水后的安 全要充分考虑,以得到完全的安全保障后方可下水锻炼。
在水中无论是浮游、潜游的活动都称为游泳。其姿势蝶泳是武术追劲,侧泳是武术的闪 法,蛙泳是拳术的行走,踩水是太极的起承开合,体会水中沉浮的矛盾力。仰泳是休息片刻, 继而练漂。练憋气,双手抱住双脚,体会回到母体之中;双肘平靠心窝,两腿伸直并拢,埋头 于水中憋气,而后前臂向下压,掌、头出水面。体会水中武术训练中心需做到呼吸不受阻碍 限制,而且一定要留有上岸的体力,这样的水中武术训练后,人能获更大的愉快及心旷神怡 的体验,而且受益于训练带来的全身运动器官的改善,增大肺活量,改善心肌功能,提高体温 中枢功能,增大关节的灵活性,在浮力中减少关节疾病,增强韧带活力,使肌肉更丰满,皮肤 更清洁。
人在水中心里是常警觉的。水中有沉有浮,有泼有浪,思想自然会相对集中。可在练习 中体会翻浪劲的劲力,“翻浪劲”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劲。翻浪劲不是蛮练的 劲,不在水中翻浪劲就是裹、践、踱的特征,裹,指身体的吞、吐、浮、沉,也含四肢的裹抱。可 指武术动作达到目的方法过程。“践”,是在“裹”的作用驱动下增加瞬间的连续力。“瓒”, 就是身体强有力的完成进攻,达到进攻目的。如同一浪由后向前翻过一浪,动作不停顿的达 到进攻目的。动作和目的象形于海浪扑打礁石,所以称为翻浪劲。翻浪劲是一个三回九转 是一体,左右转动不停势的贯通熟悉的力量运作方式,是技击中科学的运用身法。
水中可练习武术的“动静之法,体会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在沉浮之中感而遂通,通过在 水中感应静与动作用懂得灵劲。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发而未发 为之动静,成其动静也,心一动而气近之,气一动而力伏之,此必然之理也。”这里面对动静 之法做了很清楚的阐述。水中训练动静增长内动,然后随即外发,动静之法可取得最理想效 应,太极拳称这种效应为物应自然。全身要做到松中有紧、静中有动、虚中有实。水中是调 身的良好条件。
高中时期的武术歌:[练好内功,实现跨越。][年轻勤锻炼,老来身体健。][强身之道, 锻炼为妙。]
浏览5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