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术套路与技法分析
【学习目标】
在学生了解与理解武术技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不同武术套路的主要技法特点,并 且能够在学、练过程中突出不同武术套路的演练风格。
【学习任务】
理解武术套路中技法的基本概念与要求。
掌握武术套路中不同套路的主要技法内容与特点。
掌握和演练出不同武术套路中的主要技法要点与风格。
长拳是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体委在汲取广 泛流传的查、华、炮、红、少林等传统拳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 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结合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仆翻滚等动作与技术的 拳术。长拳的动作幅度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等都有较高的 要求。
“长拳” 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 三十二势长拳”。以长拳命名的主要武术套路有长拳三十二式、太极长拳等,这些长拳与今日长拳 技术的内容、风格、特点迥然不同。现代长拳套路,还包括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既 适合武术的基础训练,又适合于竞赛,是我国重点推广普及的武术项目之一。
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 套路和自选套路。
(一) 规定套路
规定套路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编制的套路,各级套路均有拳术套路、刀术套路、枪术套路、 剑术套路、棍术套路,每个套路都由不同难度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具有严格的统一规范和标 准。20世纪50年代有初级和甲、乙组套路,以后又有“少年拳”“青年拳”等套路。随着武术套路 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和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年为第11届亚运会创编的第一套国际规定武术竞赛套 路,其中包括长拳;2001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的第二套国际规定武术竞赛长拳;2013年 由王玉龙、徐伟军主编,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5名教练员和 裁判员及专家参与创编的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包括长拳在内。
(二) 自选套路
自选套路是指练习者为了根据竞赛的需要,依据自我身体素质和技术风格创编的武术套路。 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规定动作数量、组别、规格、路线及完成整套动作的时间等均有统一 要求和严格规定。其中自选长拳套路至少要包括三种手形,五种主要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 法、肘法,以及不同组别的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
随着武术套路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自选套路的规格性和艺术性要求更高,促使其向“高、难、 美、新”的方向发展。
长拳的传统技法包含“八法”,即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也即手法、眼法、身法、步 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8个方面。其各个技法的要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精力 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
(一) 手要快捷
长拳的手法要求“拳如流星”,快速、有力、敏捷。这不仅要求拳法和掌法如此,肩臂的动作也 如此。即使是一个抖腕、刁手的小动作,也要做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在长拳套路运动中,上肢运动要达到“拳如流星”的要求,就必须松肩活肘,使肩、肘、腕等关 节节节贯穿,灵活顺畅,若肩肘僵硬,就会使手法呆板,从而使手法的速度所产生的力量减小;其 次,也不能使整个长拳套路都处于飞快、杂乱无章的状态,应做到快慢相间,动静有致,“静如处 子,动如脱兔”。不动则已,一动就要非常迅速。“拳如流星”的要求,只是指活动的动作,而不是指 所有的动作。要求整个拳路快而有章,快得疾,静得稳,在运动过程中有动有静,要突出长拳动静 结合、快慢相间的特点。
(二) 眼要明锐
长拳的眼法要求“眼似电”,要明快、锐利。眼法在长拳运动中不是单独活动的,它必须“眼 随手动” “目随势注”。手法要像流星般地迅快、敏捷、有力,眼睛的注视、随视等要相应地像“闪 电”般明快锐利。这种手到眼到的眼法变化,不仅与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颈部的活动有关。 随着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看下视,颈部的灵活及快速转头的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更重要 的是眼法还涉及动作意向的问题。一般来说,长拳的动作都具有较强的攻防意识,这种意识不仅 表现在动作上,而且还体现在眼神的变化中,即使是静止时的状态,也要含有伺机待发的意识,给 人一种虽静犹动之感,正所谓“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因此,眼法应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 注”“明锐似电”。
(三)身要灵活
长拳的身法要求“腰如蛇行”,要柔软、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套路运动中表现为闪、转、 展、缩、折、弯、俯、仰等不同变化,这些身法的变化主宰于腰,俗话讲“腰为中轴”。其次,身法主 要是通过胸、背、腰、腹、臀5个部位来体现。在运动时要求灵活多变,在由运动时转人静止时要求 挺胸、直背、塌腰、收腹、敛臀。运动中则要求“体随势变”,身法灵活。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 法变化与手、眼、步、腿诸法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腰如蛇行”。这就是所谓的“动圆定方”。
(四)步要稳固
长拳的步法要求“步赛粘”,灵活、稳固。“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步法在长拳套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 种步法在运动时既要轻快,又要像胶粘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不拔跟;它不能受上肢、躯干活 动的影响,反过来还要结合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只有做到步法稳固、灵活、轻
快,才能达到步快催动拳速,步到拳到,上下协调一致。
(五〉精要充沛
长拳的精神要求“精力充沛”,充沛、饱满、贯注。充沛如江河怒潮,饱满如雷霆震怒,贯注如 鹰视猎物。这种“怒”绝不是直眉横目、龇牙咧嘴的凶狠,而是具备战斗意识,把自己摆进一种充 满战斗的场合里。这种“怒”不仅表现在脸面上,更应表现在拳势上,将气吞山河的精神和勇武的 意识贯注于运动之中,犹如擒龙打虎之势,惊天地,泣鬼神。
(六) 气要下沉
长拳的气息要求“气宜沉”,气沉丹田。长拳运动结构较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这个特 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对氧含量要求高。如果不善于合理掌握和运用呼吸方法,就容易使气血上涌, 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人的氧气不足,氧不足则呼吸力短,力短则运动不能 长久,同时,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也必然会遭到破坏。所以,在长拳运动中,要注意运用腹式 呼吸法,掌握好“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在长拳套路运动中,主要的呼吸方法有“提、托、 聚、沉”,在运动中最常用的是“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但是,在运动中呼吸方法的选择要随着动 作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但是,必须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七) 力要顺达
长拳的劲力要求“力要顺达”。长拳套路运动中发力若不顺,则会使动作僵硬、呆板,破坏动 作结构和套路节奏。因此,要做到用力顺达,需首先明“三节”、懂“六合”。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 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六合,是指手、肘、肩、 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比如弹踢腿,它必须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三节贯通,才 能使力顺而不僵硬。所以,长拳运动中一定要掌握“三节”,掌握用力顺序,劲力才能顺达。
(八) 功要纯青
长拳的“功”法要求“功要纯”,这里的“功”,是指长拳的技术及运用的技能与技巧。“功夫 不到总是迷,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夫要达到像炉火一样纯青,首要的是要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 下,不断坚持练习,才能使体能和技能不断提高,技艺不断升华,功夫与日俱增,从而达到理想的 境界。
(九) 四击合法
“四击”是指武术中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法则,四击合法是指长拳中的动作方法要符合这 四种技击法则。这四种技击法则又各有其具体内容:踢法有蹬、踹、弹、点、摆、扫等;打法有冲、 撞、挤、靠、崩、劈、砸、挑、拦等;摔法有踢、别、拱、切、掏、刀、勾等;拿法有习、拿、锁、扣、封、 错、截等。这些技术内容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招一式都要严格遵循四击法则。若偏离这些技击 法则,就不能真实地再现不同动作的攻防意义,也就失去了长拳技击动作的攻防意丨只与价值。
(十)以形喻势
长拳在运动时有“十二形”之说,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人鹊、立如鸡、站如松、转人 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生动展现了长拳运动中的动、静、起、落、立、站、 转、折、轻、重、缓、快12种态势。
动如涛:运动之势。在武术演练中的气势要像江海的波涛一样激荡不已,滔滔不绝,富有节
奏感。
静如岳:静止之势。当静止的时候要像高山那样巍峨耸立、稳如磐石。
起如猿:跳起之势。腾空纵跳时要如猿猴般轻灵、敏捷、矫健。
落入鹊:降落之势。从高向下落的动作要像喜鹊登枝般轻稳、飘逸。
立如鸡:单腿独立之势。在套路演练中,由运动转静止动作时,要像雄鸡一腿支撑身体时那 样稳健。
站如松:两脚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挺拔、刚健、富有生气,静中蕴动。
转如轮:旋转之势。凡是抡绕的动作要像车轮绕着车轴转动一样,既要有轴心的依托,又要 有飞轮之势,达到圆的要求。
折如弓:折叠之势。当躯体俯仰折叠扭转时,要像弓那样富有弹力。或像弹簧那样一样内含旋 转力和弹力。
轻如叶:轻飘之势。凡是轻盈的动作要像树叶一样轻飘,落地毫无声息。
重如铁:沉重之势。当重之时,要像钢铁砸地般沉重,富有渗透力。
缓如鹰:缓慢之势。要像雄鹰在空中盘旋那样全神贯注,毫无懈怠之意。
快如风:快速之势。当动之时,如疾风扫叶,迅雷不及掩耳。但忌“快而乱、快而毛”。
浏览9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