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尖刃背把,刀法分明

刀术的每一种方法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可混淆。一定要做到路线清晰、力点准确、刀法分 明。具体来说,刀术的攻防主要体现在刀尖、刀刃、刀背以及支配刀动的把法上。刀尖锐利主于 扎;刀刃薄利主于劈、砍、斩、撩;刀背后钝,主于缠头裹脑贴身近卫。把法循“换把变招,固把击 发”的原理运用。例如,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劈刀,刀由上 向下为劈,力达刀刃前部;刀向左(右)下方斜劈为砍,着力点在刀刃后部。刀的运动路线与着力点 不同,决定其技法的不同。

 

(二)刀若猛虎,动势尚猛

从刀的形制来看,一般的刀的刀背厚钝,刀刃薄利。所以,以劈、砍为主的刀法,快、疾、猛、狠 的动势成为刀术的一大技法特点。自古便有“短兵利在速进”的拳谤。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云: “刀不离身左右前后,手足肩与刀俱转,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敛之可转舞于座间。”因刀快步 疾、缠裹绕身、倏忽纵横,《手臂录》中说“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身如风”,使刀术势如猛虎 下山,威不可挡,展现出一往无前、勇猛剽悍的运动风格。这是刀术持短人长的技法规律,指以敏 捷的远跃高跳和迅疾的步法配合凶猛的刀法。技击中欲求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关键是步疾、 身灵、眼锐、手快,才能发挥刀的近战功用。因此,常以猛虎之性比喻刀术的技法特点,以虎之凶猛 比喻刀术的运动特点。

在武术兵器中,单刀属短兵,欲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不仅要求身法灵活快捷,而且步法的前后、左右移动迅疾也是关键。“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身如风”(《手臂录》)。所以敏捷快速 的移动步法是达到“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的基本要求。

(三) 刀法快捷,诡秘莫测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现代武术中的刀法有虚有实、有刚有柔、有奇有正,变幻莫测。人们 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刀走黑”之说,是在阐明刀法的诡秘性。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说:

“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说明刀术不仅尚猛,而且表现 出刀法快捷、奇诈诡秘、变幻莫测的技法特点。

(四) 配手合法,以腰助力

拳谚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谓“单刀看手”就是要配手。配手指的是在一套刀术中, 单刀要看刀的运动与不握刀手的协调配合,配合应遵循“顺领合击,反向对称”的原理。例如,抹 刀、带刀适合顺领,劈刀、砍刀适用合击,扎刀、截刀适于反向对称。同一种刀法也可有多种配合, 但要有助于肢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固和谐,便于动作之间衔接使其对称美观,又符合技击法则。练 刀时还要注意整个身体与刀的运动的协调。

腰是上下肢完整一体的中介,无论是大劈大砍的进攻动作,还是贴身缠绕的防守动作,均要 求凭借腰部的拧转和身体的屈伸带动器械来完成。以劈砍斩削扫等为主要内容的刀法,在其用法 上多以腰助力,加大攻击力度,身法活便,以腰助力而发挥其猛狠的动势。同时,以身法的闪展腾 挪、俯仰扭转加大动势的幅度。所以有“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的拳谚。

【武林人物】

王正谊(1844—1900年),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京师武林名侠。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 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们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 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王五不仅在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曱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御史 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 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 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 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 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等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尔后被八国联军枪杀 于前门,死时56岁。

枪术

概述

枪,是我国武术长器械,古兵器之一。是由棍与矛演化而来。历史上也把枪称为槊等。枪与矛 的区别在于矛头较重,形制较宽厚,而枪头较小,比矛锋利,是较为轻利的刺兵器。原始的长枪仅 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成了。《通俗文》载:“剡木伤盗曰枪。”后来发展到在竹木杆上绑着形似矛头的 石块、骨角锥刺猎物。到了商代出现了青铜矛,形体宽大,刃部具有双锋,不少矛銎部的两侧有环 或孔,用以系缪。冶铁业发展以后,铁制矛头锐长,近似于枪。枪在隋、唐、五代已成为战阵的主要 兵器,人们逐渐把矛改称为枪,并将矛头的尺寸减小,使其更加轻便。枪的特点:制造简单,直线攻 击,攻击距离远,回抽快、杀伤力大。宋代枪的形制种类不仅多于唐代,而且用法也随着不同的形 制变化而呈多样化,但在军队中,枪仍然是近战的主要武器。清代枪的种类繁多,有军中普遍使用 的枪、战船上使用的钉枪,还有铁枪、线枪、虎牙枪、三眼枪、火焰枪、雁翎枪、大枪、双头枪、双 头钩镰枪等,这些枪主要是清朝八旗军和绿营军的常规武器。清代学、练、研究枪法者很多,《手 臂录》《万宝书》《阴符枪谱》和《苌氏武技书》等都记载了枪术理论。

火药武器在战争中普遍使用以后,枪在军事上逐渐被淘汰,但作为武术器械却得到了发展, 如今的套路演练形式有单头枪、双头枪、双头双枪、单头双枪等。枪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以后,竞 赛规则规定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后的高度,枪杆的粗细因演练者的年龄、性别不 同而异。

枪法主要是以拦、拿、扎为主,同时还配合有点、劈、崩、穿、挑、绞、拨、圈、盖、缠、舞枪花 等。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化莫测。

枪虽在众多武术流派中演练风格各异,但其一般技法特点如下。

(一^)枪扎一条线,二尖对照

枪法注重直扎,以扎发挥枪尖的技击功效,直扎远取发挥枪的优势和特长。扎不仅是枪术的主要方法,而且也是枪术最主要的进攻技法特点,俗话讲“一寸长,一寸强”。扎枪时要求沿枪身 纵轴用力,使枪身直线扎出,力达枪尖,爆发寸劲,同时要求出枪快、准、狠,即出枪快,路线短,有 力量,去如箭,来如线。方法上要使枪尖、鼻尖、脚尖在同一纵面内,即三尖对照,要求形成一个立 身中正、脚下稳固、人枪合一、灵活应变的整体姿势。并通过蹬后脚、拧腰、顺肩、挺腕在一条直 线上向前直刺用力。用力时要柔、快且有加速,力点准确清晰。枪扎出后要迅速收枪。扎枪时,大多 采用连扎几枪的衔接方法,故说“枪扎一条线,三尖对照”。

(二) 枪贵四平、中平枪、枪中王

“四平”指顶平、肩平、枪平、脚平,即持枪的基本姿势应做到头正、颈直、下颂微收、两眼平 视而炯炯有神。两肩松沉,上体正直,才能势稳法活。两手与枪尖三点在一水平线上,枪才可以攻 守活便,出枪快而有力。两膝坐屈两脚踏平,重心自然下沉,身姿才能更加稳固。“四平”又称“中 平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卷十记载:中平枪法,“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之元,妙变 无穷。”《手臂录》中也认为:“以中平枪为枪中王,为诸艺皆从此出也。”可见,“中平枪”在格斗中 不仅被视为不宜变换的基本实战姿势,而且其技法也被作为枪术的基本技法。

(三) 持枪稳活,前管后锁

指在枪术运用过程中,两手控制枪身的基本手法。即握于枪身中段的前手,要像“管” 一样套 住枪身使其不脱落,又能保证枪杆在其中自由出入,而且还能灵活自如地控制枪的运动路线及运 动方向,即所谓“前手如管”;“后手如锁”,即后手握于枪把根部要像“锁”一样牢固地握住枪把, 推动枪身运动,不仅能灵活地运转枪把、变化枪梢的位置,而且又能使腰部力量传达于枪尖。

(四) 艺工于一圈

《手臂录》记载:“枪,总用之则为一圈,剖此圈而分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斜或正;或 单或复,或取多分,或取少分,以为行着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是以练枪者,惟下久苦之工手一 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实战时,两枪较技彼来我往,枪的防守在于与来枪相交,如拦、拿、缠 等;枪的进攻要避开对方之枪,如拦扎、拿扎、缠扎枪等,不外乎平枪走弧线,或整圈或半圈,或 大半圈或小半圈等,关键在于圈的熟练程度。

拦拿圈转是枪术中的基本防守技法,圈转与直扎交融运用,圈中化直、直中化圈,防中含攻、 攻中寓防是枪法中的一大技法特点。

浏览1,2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