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术器械的棍,是最早的原始工具,木 棒、木矛是人类最早的武器。棍为各种兵器的基 础,明代何良臣在《阵纪茅更圭,疽学艺先学拳, 次学棍,拳棍术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 棍为诸艺之本源也。”故称棍为百兵之母,尊为百 具£祖W \

":棍棒虽不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但在某 种场合,则更为方便,易被人使用。徒手搏 斗,力气大者可占不少优势,但用棍搏击, 情况就不同了。棍术在技击上不主张硬拼劲 力,而是讲究技巧方法,刚柔并用。

古代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巴子 棍、俞大猷棍术等10多种棍术。后又演化出长梢子 棍、三节棍、双节棍、五郎八卦棍、八极棍等。图片1

少林功夫可称为我国武术之源,其他各门派武术均与少林武术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少林武术中,棍术为重要的一宗。

少林棍的起源,相传与隋代在少林寺烧火做饭的火头僧有关Q当 时由于僧人众多,在少林寺烧火做饭并不是件轻松的工作。少林寺有 一位火头僧在天天烧火中,悟 出了一手烧火棍的好功夫。

隋炀帝大业年间,少林寺 得到消息,不久会有1万多山 贼入侵少林寺,在众僧都惊慌 失措的情况下,这位火头僧 挺身而出,在短时间内训练 了 100多名年轻僧人学会少林 棍,保护了少林寺。

少林武僧为何崇尚和擅长图片2图片3

用棍,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期少林武术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保护寺院。在使用兵器时, 由于少林寺为佛教寺院,“慈悲为怀”乃是僧人行动的准则。这样, 僧人在反击时不能以杀人的冷兵器刀、枪、剑、戟作为武器,这有违 教规。于是僧人便选择了平常并非是杀人武器的棍。因为棍不仅是日 常最常使用的器具,作战时同样是具有杀伤力的兵器。

古代由铜铁等金属铸成的刀、枪、剑、戟,并非为百姓制造,它 们是国家军队才准许使用的武器,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武器,百姓通常 是不可以随手提刀携枪的。

古代朝廷对冷兵器的管理历来都是很严格的。秦灭六国,收六国 之兵器而铸铜像,其目的就是不让百姓拥有兵器。既然金属铸造的兵戈 不允许百姓拥有,少林武僧自然选择了不被官方认为是杀人兵器的棍。

武僧喜欢用棍与生存环境有关。少林寺处在嵩山深处,经常有狼 虫虎豹等群兽出没,武僧生活在其间不断受到猛兽的袭击,为了防身 便用棍作为武器,抵御猛兽的进攻。所以从立寺起,少林武僧就有出 门带棍的习俗,这是武僧用棍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是棍最容易得 到,也最容易制作。

火头僧之后不久,又有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事迹,是说 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战争之时,不幸被捕获,少林寺上座僧善护,都 维那僧惠场,寺主僧志操,以及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图片4












守、道广、智兴、满、丰凭着高超的棍术,将李世民 救了出来。

为感谢少林众僧,李世民登基后,“嘉其义烈, 频降玺书宣慰,赐田40顷,水碾一座,即柏谷庄是 也”。并且对13位战功突出少林和尚不但均有赏赐, 而且封昙宗为大将军。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少林 寺学艺,并留下了 “太祖长拳”和“太祖棍术”。

金元时期,少林寺中还出了一位著名的火头棍僧 名叫紧那罗。传说,当时一伙叛军包围了少林寺。少 林寺护法神关羽出战迎敌,也被杀得大败。大家不知 如何是好的时候,蓬头垢面的火头僧紧那罗毛遂自荐 要出外作战。护法神关羽看不起这位火头僧,说: “只要你能退敌,我甘愿把护法神的位子让给你。”

没想紧那罗少林棍术十分了得,真把叛军打败了。

第二天,僧人发现少林寺伽蓝殿里的关羽神像竟 然自动移出殿外。大家把他抬回去,但神像又自动移 出。如此三番五次之后,大家知道关羽绝不食言。于 是就按照紧那罗的样子塑了一尊神像放入殿中,而手
持烧火棍的火头僧紧那罗就成了少林寺的护法神。

明代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屡屡遭受日本倭寇的骚扰,这些倭寇 以沿海岛屿为据点,时常上岸烧杀抢掠,倭寇使用的是倭刀,他们的 刀术奇诈诡异,明军正规部队经常吃败仗,于是以武功闻名天下的少 林武僧应征出战。

当时少林寺的方丈是坦然法师,他听说了倭寇的暴行,十分震 惊,决定派武功高强的大弟子月空和尚为首领,带领月忠、自然、慧 正、智囊等人在内的31名武僧前去抗倭。

这31位武僧都是由月空和尚一个一个仔细挑选出来的,为了确保 他们确实能够“技压群僧”,月空沿用了少林寺“打出山门才出寺” 的老规矩,即每名武僧都要闯过少林各项考核关。31人选定之后,寺 里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匹马和一根很重的铁棍,他们凭着少林棍术将 倭寇打得闻风丧胆。自此,沿海一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平安无事。

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抗倭好汉、民族英雄。最有名的是“俞龙戚 虎”。俞是俞大猷,戚是戚继光。俞大猷的功夫得自少林,并回传少 林棍术,成为了武林中的一段佳话。

俞大猷不仅回传了少林棍术真功,还把少年时学的少林棍,结合 自己多年演练的体会和临阵克敌制胜的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剑 经》。

因为俞大猷是将棍当做长剑,《剑经》其实就是棍经。《剑经》 一写出来,俞大猷的少林棍术就天下闻名,称为“俞公棍”,《剑










 图片6 图片5

经》也成为明代以来的武术经典。
少林棍术“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 风,节奏生动,棍术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 胜,在历代抗敌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用。经过历代武术家发展、融会,再创新,少林派棍术形成了一个庞 大的体系,主要有:猿猴棍、风火棍、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 叉棍、大夜叉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 虎擒羊棍等。

阴阳棍是别具一格的少林棍术。传由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创。 这套棍术是军队中骑军棍术与步军棍合二为一的综合套路,故称“阴 阳棍” O

少林夜叉棍棍术多变,以扫、拨、云、架、撩、戳、劈、舞花、 挑、点为主要技法,尤其挑点戳棍术较多,体现了少林棍谱中讲的 “三分棍术七分枪术”的棍术要旨,是不可多得的精华套路。

少林六合棍也是少林武术中的精华,由6种棍术绝招组合而成,故 称“六合棍”。这个套路是两个人以实战为基础的攻防对打。

少林六合棍一直是少林寺秘不外传的镇寺之宝,经过历代武术高 僧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其棍术之精妙,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少林功夫棍是少林寺正宗传统器械之一,此棍是隋末十三棍僧救
唐王流传的棍术之一,技击性强,步法稳健,动作刚劲有力,在少林 传统器械中有独到之处。

少林疯魔棍是少林武术体系中长器械的一种,是一套风格独特的 棍术套路。该套路舒展大方,走架灵活,身棍合一,主要以扫打点 挂、抢劈拔架、舞花挡挑为主,其动作快慢相间,技击性强,是一套 难得的棍术套路。

少林烧火棍是少林寺稀有棍术之一,被尊为“艺中之魁”。此棍 又称“猿猴棍”和“猿猴棒”,动作简洁明快,质朴无华,颇具实用 性,有“练好猿猴棒,走遍天下没人挡”之说。

少林烧火棍的主要动作特点是右脚提起、左脚蹬地跳起,然后右 脚落地,左脚前落前掌着地成左虚步;同时右手持棍在体前向左向前 向后绕拨一圆圈至身后棍端拄地,左手屈肘手心朝内由下向右上经脸 部左格至左肩,小臂内旋成刁手。

少林镇山棍也是自古相传下来的,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于 历史的久远与沧桑,终以“武道家学”的形式承袭保存,可谓尘封已 久,实为珍贵。

少林齐眉棍是我国武术长器械一种。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 齐为度,舞动时可大蹦大跳,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

明代时,著名武术家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术阐宗》,这是 最真实可信的少林棍术著作。书中介绍了小夜叉、大夜叉、阴 手、破棍等少林本门棍术,并对自己在明万历年间初入少林寺 习武10多年的经历予以记载。

从书中可以得知,程宗猷去少林寺是为了学习棍术,而他 之所以选择少林寺,就是因为听到了紧那罗王创少林棍的传 说,但当他入寺后才知道,紧那罗王的故事其实并不属实,但 幸运的是,他得知了少林棍的真正创始人。变化多端的八卦棍术八卦棍,全称“五郎八卦棍术”,相传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 郎始创,因此而得名。杨五郎随父征辽,后出家到五台山为僧,以枪 化棍,棍术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变为六十四 点棍术,符合内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数,故名“五郎八卦棍”。

图片7

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 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 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 五郎遂五台山挂单出家。

当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 以杨五郎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术 变化成棍术后创出闻名后世的“五郎 八卦棍”。所以说五郎八卦棍完全是 杨家枪术演变而来。

五郎八卦棍于清代道光年间,由 兴化府莆田县竹林村高手林老宝传于 屏南县南峭村林日炳,林日炳又传长 桥镇官洋村、远垣村和路下村等地。

其中官洋村江呈槐为林日炳高足,尽得真传。他 所使棍术特点是脚踩八卦,前后左右,变化多端,脚 步紧凑,脚踩不过算筛。

至清代末期,大侠黄飞鸿从其父黄麒英那里学来 五郎八卦棍术,后来他融入南派武学功法精华,并由 高徒林世荣发扬光大。

八卦棍术依照五行理论,《洪拳八卦棍谱》记 载:

J身居中,二手二足•为之前后左右,

?有击,有立有W, 一体遍废,不能为

也,唯五法具而一人,故起五之数。

一人之斗,身体手足,皆有屈伸之节,

屈于后者,伸之于前,屈于 右者,伸之于左,使皆屈 而无伸,伸而无屈,僵人 而已,一身四肢屈伸变化有 无穷无尽之形,故前正而后 奇,忽焉正后而奇前,犹五 体之从心无不胜也!
先击四正,后击四隅,四隅即 四方之角,也就是击八方,每方8点,即八八六十四 点。此法比象八卦而生,故法内有揭法、大小、运 星、麒麟步等架势,用来躲身进退、闭弹挑剔,以迷 惑对手。两仪、阴阳、四象等名称,太极 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所以五郎八卦棍术有64点。

此六十四点棍术为全法中之经纬,法内有阴阳、 平山、提拦、运星、标龙、揭法、两仪、四象、大小 太极、左右太极、量天尺、侧手提拦、覆手、下马金 钱、下马枪、大小运星、直枪、扣枪、左偏、右偏、 捷打、弯弓、搭箭、撑舟、插地、脱取、麒麟步、天 柱脚、十字身、尖身、卧身、金龙转尾、饿虎擒羊、 羊冲饿虎、进身大取、退步撩阴、芙蓉滴露、青柳垂 丝、金鸡独立、半月冲霄、避风、扑雨、青蛇扑面、 毒蟒潜踪、垂柳提脚、举案齐眉、蟠龙、伏虎、连环图片8 图片9

枪、龙虎会、挑纵手、横冲、直取、应变偷弹、死里 逢生、下马提拦等。

五郎八卦棍术长短兼施,双单并用,法门多而 密,技法以圈、点、枪、割、抽、挑、拨、弹、掣、 标、扫、压、敲、击14字为诀,变化多端。另外,在 应用原则中也有“十四字诀”,即为长、短、冈叭 柔、偏、正、上、下、迎、休、闭、弹、挑、剔等。

长、短:即与敌方之距离及棍术在长与短距离时 所用之对应手法。

冈叭柔:“刚”是以硬碰硬,以刚制柔,有开山 劈石的气势,刚在这里不是指身体发出的拙力,而是 指把全身的劲力传达至攻击点之上,是要经过长时间 训练而得到的结果。“柔”是顺敌之来势而不与硬 碰,蓄劲、闪避、运气调息、以 静制动、后发先至、不用力斗、 只用智取等,从而达到四两拨千 斤的目的,再用刚劲把敌人制 服。“六点半招式”中之圈棍所 采用之阴阳互转手法,乃刚柔并 制之上乘手法。

上、下:“六点半”招式中 之挑棍是向上挑,而千字棍即割 棍则向斜下杀或盖。此两招用于 练习六劲中之上与下劲。

迎、休、闭:“迎”是用棍 剪搭对方之来棍。“休”是避开图片10

图片11

对方之来势,不与硬碰之意。

“闭”是把敌之来势封死或防 手严密,敌人难以攻进之意。

弹:拳棍皆尚弹力,不尚 直力,唯棍之阴阳互转乃能使 有浪,敌触浪自然被击。

挑、剔:用直力由下直线 向上提起为之挑,用于攻击对 方先锋手、阴部、下颗咽喉等

要害部位。用斜力由左下角向右上角挑起为之剔。挑棍用直力,剔棍 用斜力打上,两者之用法相若,但又不能混而为一,故称“半棍”, 而“十四字诀”也称为“十三点半”。

偏、正:即正门与偏门,或称之大门与小门。大门与小门本是 枪术之中一个术语,源于古时建筑结构。古时的宅子,院墙有一个正 门,叫“大门”;大门两旁有两个偏门叫“小门”,也有一个小门 的,一般进出都走小门,有重要亲朋、宾客时则开大门迎送。

八卦棍术防则密不透风,攻则贴进放针。熟练者能在黑灯瞎火中 对练,只闻棍击声,不见人棍影。后世前辈以林载华、林载亮、江德 春、江春节等人以此棍术扬名于江湖。

在八卦棍中,重要的应用方法是点棍,即刺棍,应用时步 步俱要进,时时俱直取,直取即子午刺棍,是为强而有力的攻 击,把全身之力,传达棍之巅,人与棍成直线,人在棍后,敌 人不能破我,棍即无法及我身,若人与棍不成直线,则周身上 下皆受敌攻击,有棍等于无棍,攻人攻其不直,受攻在不直, 此乃五郎八卦棍中枪棍用法之大略。

长短结合的三节棍术

三节棍属武术棍术中软器械之一。它由3条等长的短棍中间以铁环 连接而成,最早叫作“铁链连棒”,又称“三节鞭”。据传由宋太祖 赵匡胤所创,故又名“太祖棍”、“蟠龙棍”,与大棍、齐眉棍、双节 棍并称为“棍中四大名器”。

峨眉派武术以三节棍闻名,综合了峨眉武术中赵门和六合门的三 节棍,其风格特点:动作勇猛有劲,长短兼用,收放灵活。三节棍进图片12 图片13











枪是流传于成都、重庆、内江、达县等一带的传统的峨眉武术套路。

三节棍全长等于人直立直臂上举至手指尖的高度,而民间武师的 三节棍有“伸开一丈”之说,因而放开使用如同长器械一般,可做远 距离击打;折叠则是一短棍,约同臂长,携带十分方便,常作为为自 卫防身的随身之物。

由于三节棍是三节相连,节节能用。而且三节互换,攻守兼备, 可长可短,远近兼顾。棍术有劈、扫、抡、击、戳、绞、格以及各种 舞花等,非常丰富。并具有伸缩自如、出入难防、软硬互具、变化多 端之特点,深受习武者的喜爱。

三节棍的用法多变依赖于其握法的灵活多样。单手或双手持一梢 节,就可用一游离节;两手分持两梢节,则三节皆能使用;单手或双 手持中节,两游离节便可同使。可见,不同部位的握法,形成了三节 棍丰富多彩的练法和用法。

几种持握的练习,都有其不同的功效和特点:

最常用的是持两梢节、用两梢节和中节法。这种持握法是两手分 持两梢节,三节都能运用的方法。手持两梢节如同两短棍似两臂加 长,使用时一攻一防相互配合;或左拨右打,或右格左戳;使用中节

则以架、压、格、推等防守法为主,上下左右两手同 时运行。三节互用,快速敏捷,方法多变。

练棍都要求手臂圆熟,脚手齐动,身随步转,身 棍合一,力达棍尖。由于该握法使用安全,易于操 作,常与翻腾跳跃、腿法等相结合,是三节棍套路中 使用较多的一种持握法。

其次是一手持梢节,另一手持中节,用游离节 法。该方法多是左手持梢节作为为配合,右手持中节 操作游离梢节。以右手臂发力,上下、左右、前后挥 摆,配以身法的拧、转、翻,使游离梢节迅速完成 点、劈、砸、扫、抢、绞等方法。

这种握法使用中有时是大臂抡转挥摆,有时是小 臂或手腕的转转甩动。由于游离节是通过中节发力, 铁环传动,故而方向多变,上下左右转换灵活,用法 突然,连贯密集。练习中注重身体、手臂与手腕的协 调配合,力贯游离节梢端,并利用好游离节的反弹和 回摆,使其方法紧凑和顺,转换自如。

此法在三节棍中所占比例较大,应抓住运用中带 .清代双节棍

有规律性的方法,反复 习之熟练。

第三种就是持中节 用两梢节法。持中节时 多是两手同持,有时也 有单手持中节。此法以 各种舞花为主,包括提 撩花、立舞花、头顶图片14图片15

花、背花、胸花、腿花 以及地趟花等。

无论双手舞花还是 单手舞花,方法皆与棍 的舞花相似,但因三节 棍硬中带软,故而难度 较大。稍有不慎或方法 不当则会触击自身。因

此,练习三节棍的舞花除要胆大心细外,一定要做到:起花要顺,舞 花要正,停花要对,方法合理得当,身械协调,两手配合自如,转换 衔接自然。舞起来才能如直棍一般呼呼生风,密集不透,似有水泼不 进,豆撒不入之势。

还有一种是持一梢节,用游离中节和梢节法。这是一种放长击远 的方法。以单手或双手持一梢节,将游离中节和梢节一齐放出,做远 距离击打、抡扫、劈砸。完成该法必须充分发挥身体的翻转,上臂的 挥摆、抡转,使力贯游离梢节。

三节棍的使用方法有劈、抡、摔、打、盖、扫、截等,常见动作 有:点棍、劈棍、云棍、拦腰棍。要求演练时棍术、步法、手法、腿 法及身法紧密协调配合。三节棍的特点是快速灵活,变幻多端,刚劲 有力,招法奇特。

[用 少林三节棍是少林软兵器的一种。棍分3节,折叠则是一短

、手 棍,约同臂长,携带十分方便,常作自卫防身的随身之物。

金 其长短远近,防守兼备,双手变化使敌眼花缭乱,乱中取

金 胜,而自心不乱。正是禅宗不受外界的影响,乱中精神内守, 接禅入武式。此外大圣劈挂门也有著名的三节棍术套路。
灵动强猛的梢子棍术

梢子棍是武术软器械之一。古时 称“连挺”、“铁链夹棒”、“盘龙棍” 等。因其形状与农家打麦脱粒用的 连枷相似,故俗称“连枷棍”。又 因是由梢子和棍身连成,又称“梢 子棍” O

梢子棍是戚继光战争时代发明的 用来打马腿用的,当时的结构是一 个齐眉棍在棍梢接上一个小短棍, 棍链很短,发展到后来,每根棍棍 身大约不足1米,棍链仍然很短。

连枷棍根据形状可分为大连枷和 手连枷。两节木棍的长度悬殊。短 棍约长约0.5米,称为“梢子”图片16 图片17

棍约长1.5米,称为“棍身”。后来又加演化,梢子

和棍身用数米长的铁链连接而成。因棍身较长,故在
梢子棍携带方便,对于经常出差在外的人可用它 挑担包裹,又可作为钩用。此器械比棍的威力更强 大,把棍的用处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梢子头比较短 小,灵活性很大,所以击打力也非常强大,往往令对 手防不胜防。主要用法有:缠、劈、扫、点、砸、 捣、戳等。
手连枷俗称“小梢子棍”、“手梢子棍”是由大 连枷棍缩短而成。其梢子约长33厘米,棍身长约1.5 米,用长约15厘米的铁链连接而成。演练时一般双手执用,属于长兵器。

连枷棍是一种很古老的兵器,最早在什么时候出 现,众说不一,据《墨子-备城门》记载:“二步置 连挺、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墨子•备 蛾传》记载:“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蚁,缘城墙
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筵击之。”由此可见,连枷 棍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守城御敌的重要兵器了。

至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连挺,如打 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女墙”,指城墙 上的矮墙,即城堞。意思是说当攻城的敌人沿梯攀登 到接近城堞时,守军居高临下,用连枷击打敌人。

宋代时,连枷不但仍用于守城御敌,而且成为一 种非常重要的马上兵器。北宋时期官修的《武经总 要》记载:“若登者渐多,则御以狼牙铁拍;手渐攀 城,则以连枷棒击之。”这里说明当敌人攀上城堞 时,利用连枷利于自上向下击打的特点,打击敌人 手、头等部位。 -

《武经总要》记载:“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 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连枷,以 铁饰之,利用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古代兵器

这里说明当时连枷是用铁制成, 由西戎人发明创造,戎、汉士兵 都曾用它作为兵器,戎人擅长骑 马,手持连枷攻打敌人步兵。

宋代官兵看到戎人的兵器优 点后,便吸取过来,“铁链夹 棒”学习于“西戎”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这说明古代战争及多 民族交流对古代武术的发展起到 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上连枷也有单双之分。手图片18 图片19

连枷棍可能就是西戎人将马鞭 子的皮质鞭梢改为短棒,再用 铁链或皮条将鞭杆与短棒连接 而制成。这种改制的武器短小 轻便,适合骑兵快速、灵活、 机动、单手使用的要求,也可 作为赶马的“鞭子”。这大概 就是后世手梢子棍的原形。

关于以铁连枷破敌的著名 战例,也有史记载。宋代《曾 巩集》记载:

先是,青已纵蕃落 马军二千出敌后。至是, 前后合击。贼之标牌军为 马军所冲突,皆不能战, 军士又从马上以铁连枷击 之,遂皆披靡,相枕藉, 遂大败,侬智高果焚城遁 去。

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久在西 陲的狄青,充分发挥骑兵突击 时铁连枷“自上而下”的击打 威力,使得以步兵为主使叛军 溃败而逃。

连枷棍的形状决定了它的技术风格、应用特点。因其形制特别, 故兼长、短、软、硬、双诸器械的特点。大连枷棍的基本技法有抡、 劈、戳、甩、砸、拦、摇、挂、缠、拨、圈、摆、扫、云、绞、摔、 舞花、撩等。

手连枷演练时一般无舞花动作,其套路一般都短小精悍,演练时 勇猛泼辣,左右连环,狂逼暴击,软中带硬,边走边舞,其棍急势 厉,气势磅礴。因有铁环相接,故挥舞起来“叮当”作响,较之粗犷 勇猛的棍术更要威猛凶悍。

连枷棍的主要动作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金鸡过岭、背后插 花、野马分鬃、朝天开花、地下十八滚、朝天一炷香、滚塘梢、乌龙 摆尾、狮子大张口、白马献蹄、怪蟒翻身等。

主要步法有跃步、跟步、弧形步等。步形主要有马步、半马步、 虚步、仆步、跪步、丁步、弓步等。腿法有侧踢、弹腿、撩阴腿等。 套路有梅花梢、连环梢、地趟梢、泼凤十八打、虎尾梢等。

另有传说连枷棍是宋代赵匡胤所创,随着作战形式的变化 和兵器的改进,连枷棍逐渐失去了昔日在战场上的显赫地位, 退出了军旅征战的舞台。

在“竞技武术”占主导地位的后世,连枷棍也一直被排斥 在外,但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器械,仍然在民间流传着。

 

攻防一体的八极棍术

 

八极门的棍术有两套,一是“行者棒”;二是“把棍头”。行者 棒是单练套路,把棍头是对练套路。行者棒来回五趟,把棍头前后三 番,有3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前两番短,以基本动作为主;第三番长, 内容比较丰富。

图片20 图片21

八极棍术的渊 源,根据八极门内 的谚语:“康大力 的棍,吴钟的枪, 短打擒拿数李章, 刘三闪的八极天下 扬。”那么说来八 极棍术应该源自康 大力。

但吴钟是一位 武学大家,他和康 大力、李章、刘三闪3位武林高人结交换艺以后,将 四家技艺综合升华,对拳、械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正因为如此,吴钟才被公认为是八极门的开山鼻祖。

八极棍术讲究的是8个字:碰、砸、到、挑、 滚、翻、挤、塞。《罗瞳谱》记载:粘、捻、挤、 靠、攫、挑、挪、闸。大同小异,比如滚翻即是粘 捻,挤塞如同挤靠。其他大约是方言口语和白字的原 因而略有出入。

“把棍头”的特点有四:

其一,兼枪带棒。八极棍术不像其他门派抡起来 呼呼生风,不论是行者棒、把棍头,还是八极枪,其 中横抡都只有一势,虽然不排除用横抡之法,但绝不 以横扫为主。余者都是或螺旋而入,或直出直入,或 上挑下砸,所谓里占外拿,棍走立圆。

这样的招法比横抡路线近,从而速度快。彼棍迎图片22

八极棍术的渊 源,根据八极门内 的谚语:“康大力 的棍,吴钟的枪, 短打擒拿数李章, 刘三闪的八极天下 扬。”那么说来八 极棍术应该源自康 大力。

但吴钟是一位 武学大家,他和康 大力、李章、刘三闪3位武林高人结交换艺以后,将 四家技艺综合升华,对拳、械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正因为如此,吴钟才被公认为是八极门的开山鼻祖。

八极棍术讲究的是8个字:碰、砸、到、挑、 滚、翻、挤、塞。《罗瞳谱》记载:粘、捻、挤、 靠、攫、挑、挪、闸。大同小异,比如滚翻即是粘 捻,挤塞如同挤靠。其他大约是方言口语和白字的原 因而略有出入。

“把棍头”的特点有四:

其一,兼枪带棒。八极棍术不像其他门派抡起来 呼呼生风,不论是行者棒、把棍头,还是八极枪,其 中横抡都只有一势,虽然不排除用横抡之法,但绝不 以横扫为主。余者都是或螺旋而入,或直出直入,或 上挑下砸,所谓里占外拿,棍走立圆。

这样的招法比横抡路线近,从而速度快。彼棍迎图片23

如:花子寻门、插花、劈砸、图片24

滴水、轧棍、填棍、点棍、跨马棍,砸跪膝、白猿托刀、白马回头、花郎寻梅

滴水、轧棍、填棍、点棍、跨马棍,砸跪膝、白猿托刀、白马回头、花郎寻梅图片25

迅如猛虎的少林刀术在古代武林中,少林派历来有“功夫祖庭”之誉,因此,在少林

的武术中,刀术也有很多种类。

少林刀术的发扬光大是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当时大唐王朝李世图片26 图片27

民为统一天下,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 .»林;术练习 助,以大刀压阵活捉王世充的侄子大将军王仁则,逼 降王世充。

李世民即位后,对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 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 13人大加赏赐,同时少林刀术也开始繁荣发达,吸取 众家之长,逐渐成为少林派的主要武功。

根据《少林寺武僧谱》记载,少林刀术在唐代就 已经高超无比,如“圆静善马挥刀杀官军,首级遭地 血成河”,就反映了圆静和尚的高超刀技。而当时少 林寺经常受到山贼侵扰,少林刀术也是寺僧们为了健 身自卫,在防盗护院和实际作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宋代,寺僧们开始广泛吸收军家兵器精华,刀术 的套路有所增加,如太祖刀、大刀破枪、刀对刀、双图片28
“刀王尼”之称。刀等都传入了少林寺,被武教头攀遇后普及到众僧。 武僧宗印、海舟答也善练刀术,特别是智瑞武尼不仅 擅长弹弓和飞螟,而且也擅长双刀,刀术独好,有

如少林金刚大刀,就是从军旅远古骑战的战车形 式逐渐衍化为步站形式和功法练习的重要内容,大约 形成于宋代中晚期,其刀象征其佛门内“护法金刚” 的威严气势,摄人心魄。其刀术内容丰富,结构严 谨,风格独特,攻防兼备,实用性强。

明代,有月空和尚和小山禅师,曾先后率领武僧 帮助朝廷抗击倭寇,少林刀术在多次战斗中屡立战 功,不但得到皇帝的嘉奖,而且也使得少林刀术声震 天下。

这一时期创立的少林卧龙刀,又被称为“诸艺之
胆”。它的主要特点;刀术别致,注重技击,步快手疾,劲整势猛, 身械合一。演练起来讲究大劈大砍,跳跃轻灵,翻腾旋转,出奇制 胜,同时节奏鲜明,显示了 “出刀如猛虎”的雄健剽悍之刀术风格。

少林的刀术主要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单刀、少林双刀、奋 勇刀、纵朴刀、雪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 刀、二路大刀、六合单刀、座山刀、六路双刀、八路双刀、太祖卧龙 刀、马门单刀、燕尾单刀、梅花双发刀、地堂双刀、滚堂刀、单刀长 行刀、五虎少林追风刀等。

少林的对练刀术有刀对刀、二合双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 等。少林武僧的竞赛刀包括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朴刀、雪片刀、提 炉大刀。刀的使用特点是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 并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劈、撩、斩、刺似猛虎” 之说。

 

浏览5,5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