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开始时迈步进身,手与脚的运动协调一致。一个套路 由三部分组成,从前至后分别是起始、运行、终止,由静至动到 静,每一个小拳式也都应遵循这一规律,从而达到一静无不静 的境界,即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完全停止,全止的同时全静。

神和气的动与静

内功是锻炼精神和气息的,其生发和运用都可通过拳架 来完成。练拳时全身都要放松,腰、手、脚等部位的运动应由意 引导,用心体会意气运行。例如出手时,用意导气,以气带力, 继而带动手部活动,收势使按照原式回归到之前的状态。意的收与放用协调,以达到健身养生的功效。意放之时气达运动的 肢体,意收之时气回归到丹田;意放时为运动,意收时为静止, 放时为阳,收时为阴。经过不懈的演练,内功便会练成,内劲也 会自然生发,且力量肢体的配合也会自如协调,达到内外的三 合、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的境界。静时观察动中之变化,伺 机而动,内外合一。如此一来,功夫已初步练成。

精神和气息与形体动静变化的练习,初练时应由形动引 导意动,即起势意发,而收势意回,形体到位将意发出去,形体 收回再将意收回。之后的练习中再由意导形体,形体的运动随 着意的收发而变化,以求最终达到意动而形生的状态。

孙氏太极对武学的贡献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孙禄堂宗师在总结和归纳前人 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含有丰富武学思想和价值的孙氏太极 拳,形成一套完整的武学体系。拳法的武学思想、武术理论和 技术技巧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武学体系揭示出武学的本质与 基本规律。其拳法具有很强的体用兼备的特点,其思想和武道 体系也是完备统一的。孙氏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出色的搏击技 术,同时也是健身修身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完善和丰富了中国 传统武术文化,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孙氏太极拳的贡献从以下五个方面得以体现。

孙氏太极有一套完整的拳与道的武学思想体系,以修身 育德为根本目的,在德与技中,孙氏太极以德为先,通过练拳 来完备人的良知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契合。

武学理论

其基本武学理论是以我国古老的思想著作《易经》为基础 的,并且将其太极理论作为武学核心。此外还包括了先后天八 卦相合的理论,以及明、暗、化三步功夫的进阶理论等。

图片1

技术体系

孙氏太极的技术体系是以中和内劲为核心的,其基础是 三拳合一,并融合了其他武术流派的技术精髓,融会贯通,继 而形成区别与其他武术流派,并以太极拳技术为基础的特点 鲜明的技术体系。

武学功用

其武学功用可以用“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这句话来总 结,同时主张文武一理互补兼容,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态 的补充和借鉴的来源。

武学实践

孙禄堂宗师和其他武学宗师一样,其道德修养和教学成 果这两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造诣。其武学理论成就和技术实 践成果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孙氏太极武学为太极拳的发展和 普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在武术技能的社会价值逐渐与现实脱节的今天,孙 氏太极拳现今已经很少有人了解和研修了,老一辈传人相继 离世,使得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紧迫。 孙氏太极的武术成就是中华文化瑰宝,如果没有人去传承和 研修,我们很可能会失去它,那将是中华文化的较大损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积极去保护和研习孙氏武学,使其得 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继而为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贡献一份 力量。

图片2

二、陈式太极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路数经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 王廷改编而形成的。创编初期有五个基本套路,经后人的传习 和改进,其架路增加至七套。拳法和技术编排也有很大改进, 体现在动作、速度、强度、力量、身法和步法等各个方面。下面 介绍一下陈氏太极的前两路。

第一路:该路动作以柔为主,动作风格简洁。以四正劲为 主,四隅手为辅,其中四正劲分别为棚、捋、挤、按,四隅手为 采、列、肘、靠Q力量多为暗劲,行气运动柔中带刚。全身内外, 动分静和,一动全动,其突出特征是柔、缓、稳。

第二路:该路名为炮捶,其动作极为复杂,出拳速度快,且 节奏紧凑。以刚为主,柔为辅,主要技击方式是采、列、肘、靠, 辅助技击方式是棚、捋、挤、按。刚劲通过蹿蹦跳跃,腾挪闪 展,震足发劲等动作体现出来。刚中带柔,其突出特征是 刚、快、脆。

陈式太极拳强调意、气、身三者紧密配合,其拳法以意行 气,波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缠绕粘随是推手的主要方 式,其原则是“纵放屈伸人未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此过程 中,运用棚捋挤按等发力方法,达到借力打力、舍己从人、听劲 懂劲、发劲制敌的效果。

三、武氏太极

武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创编。武禹襄从小 就爱好习武,他师从杨露禅,习得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师从 陈青萍,习得陈式新架太极拳。此后他专心研究原理和拳架,

继而创编出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的拳架姿势紧凑,左手防御左侧身体,右手防御 •

右侧身体,出拳不超过肩膀,其拳法动作柔和缓慢;步子小而 灵活,虚与实的转换自如,内气暗劲运用得当。其身形姿态为 含胸拔背、裹裆、护吨、提顶、吊裆、沉肘、尾闾中正。拳法中的 起、承、开、合都很关键,使动作连贯自如、连绵不断,其拳法要 诀为“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需有转换”。

图片3

四、和氏太极

和氏太极拳河南温县人和兆元创编。他自幼习武,师承太 极拳名师陈清平。和兆元勤奋好学,经过十几年锻炼,练就了 一身出类拔萃的太极功夫。他苦心钻研拳法,在陈氏太极拳的 基础上创编了和氏太极。

和氏太极的拳理要点是“三直、四顺、六合”,同时还包括 “中正松柔,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练习时身体正保持中正平 衡,不能出现摇晃和向一侧歪斜的情况,脊背挺直,全身各部 位放松,让经络和气血通畅。精神也要放轻松,肢体在松弛中 变得柔软,积柔成刚,以柔走化,刚柔并济,克敌制胜。练功包 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练架、推手、散手,它们之间是由低 至高的关系,拳架是推手的基础,拳架和推手都为练散手做准 备,推手是过渡到散手的必经阶段,同时它也可检验拳架是 否标准实用。和式太极的拳法要点是“要拳时眼前无人当 有人,交手时眼前有人做无人”,练拳时应认真体会其中 所包含的意义。 、

太极拳的构成元素是动静阴阳,其武术精髓是阴与阳、动 与静间的相互转换,这也是太极拳的拳术灵魂。和式太极拳步 法的突出特点是“步活圈圆”,故而它也被称为是圈太极,其运 动形式也遵循着“圆”的理念,主要以走圆或走弧线为主。其拳法招式的转换在上下、出入、开合、进退间进行,不仅身法和步 法循着圆或弧的轨迹,且身体部位的姿势和动作也都向着不 同方向沿着圆或弧的轨迹屈伸运动,包括肩部、肋部、肘部、胯 部、腰部,它们相互协调配合,运动的方式或公转、或自转,每 一个动作都形成“圆”。这种运动形式使得拳法表现出一种沉 稳圆转的特点,拳手对空间的掌控是全方位的,处处顺遂,如 同轮盘一般,触动后便会自如地旋转,每一点每一处都蕴含着 力量。继而获得滑如鱼、黏如胶、柔如棉、硬如钢的技击效果, 和氏太极拳将以上太极拳独具的拳法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4

练拳应注重意与神的锻炼,不论是攻防还是化发都要将 “意”隐含在其中,但切不可在着势时过于加强意识,这样有可 能出现贪欠露形的问题。和兆元宗师的《论耍拳》中有一句话, 即“练拳以自然为准则,不尚用力,更不能显示发力”,其中的 意思主要是说要在练拳时将架势学规矩、懂规矩、合规矩,然 后才可脱离规矩,从而达到自然而合法度的虚无境界。练拳没 有速成的途径,正所谓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拳打十万遍,不打 自转,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拳法功夫是在练功练拳中自然 而然领悟而达成的,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实战时才可能 随心所欲、随机应变地将技击技术完全施展出来,获得应物自然之法。

三、咏春拳拳谱

在此节选一段咏春拳谱:大闪侧,小俯仰,小闪侧,大俯 仰,审势牢记。二桥上势,里帘必争。明动静,知有无,知进退。 一拳一掌,一马一步,步要稳;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

第一段是防守要领,讲解了躲避与防守的方法,最后则强 调了审势的重要性。审势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眼法,只有具备 了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防守效果;二是指蓄势, 即创造与等待时机,以便抓住对方弱势克敌制胜。

后面几段涉及动与静、进与退的内容,主要说明的是审时 度势的重要性。依据对手及个人的情况,适当做好动静与进退 的转换,拳谱中强调了灵活的重要性。此外,拳谱中涉及步法 和手法的内容则要求身体时刻平衡,步法需沉稳,做动作时, 身体的各部位都应协调一致。

咏春拳的主要步法是钩、针、弹、踢;其主要脚法是寸、拐、 療、杀、踩。

四、姿势与步法

拳的威力,以及招式套路的准确和有效性还受到姿势和 步法的影响。站立时应保证身体平稳,两脚的距离与肩同宽。

咏春拳的基本步法是三角式。与人对打时,两脚应向内略 微倾倒,使自己的身体和对手形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前进时, 前脚向前跨步,后脚向前拖步,以保持重心在后,这样身体将 会处于平衡状体,以保证出拳的威力。人在移步时将会产生一 个冲力,这是前进的动势产生的动力,它将增强出拳的力量, 使其远远超过原地出拳时所产生的威力。

和氏太极拳讲究用“靠”击人,“靠”的运动是技击技术的 关键。这就要求习武者有扎实且灵活的身法功底。和氏太极拳 的“靠”主要有四种,它们是迎门靠、背折靠、贴身靠、七寸靠。 不论使用哪种靠,其身法必须圆转灵巧,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都 应高度协调,尤其是屈伸、纵横、转侧等动作。身形运转不可有 任何漏洞,否则将被对手抓住弱点,继而陷入被动,受制于人, 在此情况下就无法难以发挥任何“靠”的进攻技术了。和兆太 极拳采用独特的新架身法,其身法原则是有意无形,犹如三尺 罗衣挂在无影树上。由于和氏太极拳在“靠”的运用上已达到 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故而也被武术界誉为和氏神靠。

图片5

练气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练习内容,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归 神,练神还虚。正确的运气不仅是拳法技术的关键,同时也是 太极拳健身养生之根本。和式太极拳的气息训练主要分为以 下三个阶段。

初练阶段

刚开始练功时,练习者的呼吸方式应采用与生倶来的• 自然呼吸法,这种呼吸是短而浅的。这主要是由于初学 者刚刚练功,形体活动应放在首位,以助于揉筋拔骨,增 强耐力。

调息阶段

此阶段的呼吸应与动作配合起来,身法动作都应保持速 度适中匀称,采用腹式呼吸法,使呼吸的频率均匀,呼气与吸 气都要求长且深。因为才开始练习调息,切不可过分追求协 调,呼吸和拳架的配合达到自然就可以,如果太过刻意就会导 致身体不适,出现胸闷、头晕、头涨等情况,这对练拳是没有益 处的。

调神还虚阶段

这个阶段采用潜式呼吸法,如同在体内无声无息地进行, 吸气时间拉长,气流少且均匀,呼气也要细微,这是一种藏而 不露的呼吸方式。在肢体运动的动静开合间悄无声息地完成 呼与吸。将吸进的其聚集在丹田中,这样的呼吸方式非常 适合急动缓随的搏击运动,同时对养生也有很大帮助。

呼吸和练拳一样都要经过由低至高的各阶段,都要遵循 自然,随着拳技的提高及时调整呼吸方式,使拳架与呼吸相互 配合,最终到达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境界。

五、杨氏太极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创编。杨福魁,字露 禅,道光年间师从陈长兴,学习陈式太极拳,学成后在北京传 授太极拳法。北京当时的一些达官显贵和年老体弱者练习太 极拳只为了养生保健,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扩大传习范围,杨 福魁将陈氏老架拳中的一些难度比较大动作做了适当地删 改,创编了杨式太极拳,如今的杨氏太极拳架是杨福魁的后人 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过的。

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松弛而轻柔,肢体舒展,招 式简单,节奏均匀缓慢。

杨福魁的后人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总结出一套练法,称 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 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其拳架 要点在于三盘,这三盘分别是中盘的腰,下盘的胯,上盘的肩。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盘,任何肢体动作都需要以腰为轴,它是主 宰,身体其他各部位的运动都依靠它来完成。其次是下盘,也曝叫底盘。下盘是保证身体平稳的主要环节,练拳时下盘一定要 稳固,既要平还应正。下盘平稳是保证身体中正的关键。盘拳 架时,上盘要松沉,以保证双臂能够灵活运动。

上盘、中盘和下盘都配合内气的运行。气沉丹田是首要的,当丹田之气已经聚满至极限时,应将气向下传导,气经由 裆部沿着腿内侧到达涌泉穴,而后气传导至两腿外侧,沿着腿 外侧向上到达两胯;此后,气向丹田后的背部扩散,扩散的气 与由下而上的气汇合到一起,形成胯气圈。胯气圈的气继续向 上延扩,到达腰部,形成腰气圈。腰气圈的气再次向上扩散,到 达肩膀,形成肩气圈。肩气圈的气扩散至双臂,到达双手。最终 形成三盘气圈,此时气几乎就遍布全身了。

三盘之气运行得越合理法,气就会越通畅,气感也会更强 烈,且更易掌控。做到这种程度,意、气、神三者已经逐渐融合 为一体,杨氏太极拳的拳架功夫已成。

图片6

六、吴氏太极

吴氏太极拳由河北省大兴县人吴鉴泉创编。吴鉴泉的父 亲全佑师从太极名家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后师从杨露禅之 子杨班侯,习杨式小架拳。吴鉴泉从小跟随父亲练杨氏太极 拳,他擅长杨氏小架太极拳。1921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 教时,刻苦钻研拳法,将小架太极拳进行完善和改进,继而编 创了吴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绵柔连续,圆活舒缓。该拳法的基 本技法包括:悬顶弛项、含胸拔背、转腕旋膀、展指凸掌、弓腰、 收臀、屈膝坐腿。弓步和马步是拳法的基本步法,弓步时足尖 向前,后脚跟和头在一条斜线上;马步时,根据对手进攻的方 向,可采用左桩右柱,或右桩左柱,将重心转移至对手进攻的 一侧。任何角度的转身都需采用全脚辗转法。

图片7

第一节峨眉派的起源与发展

中土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除少林和武当外,还有在我国 西南川蜀一带非常活跃的峨眉派。峨眉派的传播范围很广,对 于中国武术的影响很大。峨眉派的祖师为女性,其拳法最初还 被称作玉女拳法。

与少林的至阳至刚和武当的至阴绵柔不同,峨眉武术介 于阴与阳之间,既柔且刚,内功和外功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上,长打和短打一并使用。峨眉拳经上写到:“拳不接手,枪不 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

峨眉桩功为十二种,分别是天、地、之、心、龙、鹤、风、云、 大、小、幽、冥;其拳法功夫共有六种,专修和必修功夫,包、括一 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功;使用的器械 有剑、簪、针,这三大器械的拳法分别是一剑法、簪法、针法,其 中簪又叫做刺,针属于暗器类。峨眉绝技除了有名的峨眉剑法 外,还有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



峨眉武术的歌诀是“玉女素心妙人神,残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 女也失魂。”峨眉功夫不仅技击性强,且姿态也很优美,动作对 身体各方面状态的要求较高,是集技击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 武术绝学。

图片8

第二节峨眉派武术五大派和八大门

峨眉派共发展了十三个支派,其中包括五大派和八大门, 被称为五花和八叶。通过一首峨眉的著名诗句就可概括出峨 眉派的分支情况,该诗句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 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一、峨眉派武术五大派

峨眉派的五大支派是依据所处的地域而分的。它们分别 是据传由陕西地区传入的黄陵派,取川东涪陵点易洞之名的 点易派,取川东道家圣地青城山之名的青城派,在北川盛行的 铁佛派,也叫云顶派,取川东丰都青牛山之名的青牛派。

图片9

二、峨眉派武术八大门

峨眉派的八大门也称八叶,是从技击风格的角度分的,分 别是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和会门。

僧门也叫做申门,相传由少林僧人所创。因其身法、步法 主要以灵巧和快速为主,其身形似是猢狲,故又名为狲门。

岳门武术传说是名将岳飞传授的,故名为岳门。其拳法特 点下盘低,采用矮桩,手法最主要的特征是划圆成拳。

赵门武术传说是赵匡胤传授的,故名为赵门。其拳法有很 多少林长拳的影子,据说借鉴了赵匡胤所创的太祖长拳。其拳 法特点是下盘高,采用高桩。除此之外,赵门弟子还习练红拳。

杜门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得名于诸葛亮八阵图中 的杜门,另一说法是传于自然门的杜观印。杜门拳法以防守严 密著称。

洪门相传得名于明太诅的洪武年号。其拳法特点是力量 以阳刚为主,洪门弟子练的是大洪拳和小洪拳。

化门的拳法特点是以柔化刚,拳理中以化为要点,因此叫 做化门。化门的拳法套路中的三十六闭手最为有名,出拳连贯 绵柔,似春蚕吐丝,封锁严防的方式主要使用缠功,令对手的 招式无法得以施展。化门因其三十六闭手独特的拳法特点,故 而又叫做蚕闭门或缠闭门。

武术训练与欣赏

字门因收势时摆成字形而得名,其拳法特点是采用高粧

和长打,动作起伏很大。

会门又可叫做慧门,其弟子主要习练的拳法是神拳,讲究 观师默像。

图片10

第一节南拳的起源与发展

从明朝至今,在南方流行的拳种都被称为南拳。其拳法特 点是步法沉稳,以刚劲为主,动作激烈,擅长短打和剽手,跳跃 比较少,以密而快、烈而劲的贴身招数见长,力的生发借助内 气和呼喊产生。

南拳在福建、广西、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流行甚广,各地 的南拳种类繁多,除了闻名世界的咏春拳之外,还有许多有名 的拳法。例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广西的 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r湖北 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广东的五大名拳。

洪拳

相传洪拳由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创,是南拳中传播范围最 广、影响最大的拳派。该拳法属于洪门功夫,据传洪门五祖皆得到洪熙官的真传,洪门将拳法传播到广东一带。

洪拳分为两个拳种,一种是五行拳,另一种是十形拳。五 行拳由五套拳法组成,它们分别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元 素相对应,包括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十形拳 是象形拳,每套拳法模仿一种动物的形神姿态。除龙拳是模仿 虚拟动物外,其他拳法模仿的都是自然界的动物,且以南方动 物为主。它们分别是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 马拳、猴拳、彪拳。

著名的洪拳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 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

李拳

主要在广东的广州、中山、河源、高州、龙川等地比较流 行。关于李拳的开创者有两个说法,一说是由南少林的僧人李 色开所编创,并有其弟子李友山传承并传播;另一种说法是由 广东惠州的李应辉编创。至于哪种说法准确,现已无从考据。

莫拳

主要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传较广,相传其开创者是南少 林寺的至善禅师。另外一种说法则是由莫达士编创,并有其弟 子莫清骄传承并传播开来。

刘拳

主要在雷州半岛流传,相传其开创者是刘三眼,另一种说 法则是由下四府的刘青山编创。

蔡拳

其开创者是福建南少林寺的僧人蔡伯达和蔡九仪,后由 其弟子传播到广东中山等地。蔡拳包括六套拳法,分别是十字 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

除以上介绍的五大拳种外,著名的南拳拳种还包括蔡李 佛拳、虎鹤双形拳、咏春拳、侠拳、白眉拳、佛家拳等。

蔡李佛拳集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种拳法的精 髓,同时也是由此得名的。拳法的编创人是广东新会的陈享, 他从蔡福、李友山和佛门僧人陈远护三人那里各习得了一种 拳法,经过总结研究最终创编了蔡李佛拳。

虎鹤双形拳是象形拳的一种,它又被叫做洪头佛尾,是由 南海人林世荣编创的,拳法集合了洪拳和佛拳技术特点。

侠拳由峨眉派传人李胡子传播至广州,李胡子被人称为 大侠,侠拳因此得名。

白眉拳的开创者是白眉道人,他原在四川峨眉山修道练 功,后来到广州,并将其拳法教授给当地人。

此外,有名南拳还有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 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第二节咏春拳

一、咏春拳简介

咏春拳的创编有二种说法,一说是由福建人严二娘编创, 因其是咏春县人,故得名咏春拳;第二种说法是由明清时代的 武术家严咏春所创;另一种说法则是由南少林的至善禅师所 创,其弟子将该拳法传入广州一带。该拳法早年在广东和福建 等地流传颇广。

咏春拳是内家拳,其攻击特点是近攻短打。该拳法的技术 套路都是基于实战编创的,其动作灵活多变,招式变化莫测, 出拳富于弹性,擅长用寸劲和暗劲。其拳法招式有三傍手、挫 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等,常使用的手型有凤眼拳和柳 叶掌两种,手法有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 记牢、曲手留中等。其步法以窄马为主,主要有四平马、三字 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其身法主要包括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等。其拳法套路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小念头、寻桥、标指。

著名的武术家叶问有着很深的武术造诣,他和他的弟子 为咏春拳的传播推广做了很大贡献。世界著名的武打明星李 小龙便是叶问的弟子,李小龙编创的截拳道就是在咏春拳的 基础上形成的。除李小龙外,叶问的弟子还有张学健、何金铬、 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徐尚田。

李小龙能够在距离对手仅一英寸的地方出拳将对手击 倒,这样的攻击几乎没有肢体运动加速的空间,让人惊叹不 已。人们叫它为寸拳,一些人想要学习寸拳,但如果不了解其 拳法要诀是无法习得的,因此其中的一大部分门外汉都没能 学成。寸拳是咏春拳的招式,只有循序渐进地学好咏春拳,才 有可能打出如李小龙的寸拳一样精彩的拳法。

图片11

二、咏春拳技法

咏春拳的力量主要来源于身体的中心线和脚下,中线其 实是一条假想线,位于武者身体的中轴上。线的起点在头顶的 中心点,它垂直穿过身体到达会阴部。武者将力量从背部的大 块肌肉群上发出,背部肌肉是力量的源头。有很大一部分武术 流派,其力量是来源于腰部和臀部的,但咏春拳不同,它在发 力方式上就与其他武术体系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也是咏春拳 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发力前,应通过肘部来找到身体的中心线,找到后出拳攻 击。因为手臂与其背部肌肉群在一条直线上,由此发出的力量 具有很大的威力。出拳如鞭是咏春拳法的技击要诀,为了达到 这种效果,出拳时身体应尽量放松,以积聚足够的力量,只有 这样出拳才能迅速且有力。如果神经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出 拳的力量和速度都将无法保证。

三、咏春拳拳谱

在此节选一段咏春拳谱:大闪侧,小俯仰,小闪侧,大俯 仰,审势牢记。二桥上势,里帘必争。明动静,知有无,知进退。 一拳一掌,一马一步,步要稳;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

第一段是防守要领,讲解了躲避与防守的方法,最后则强 调了审势的重要性。审势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眼法,只有具备 了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防守效果;二是指蓄势, 即创造与等待时机,以便抓住对方弱势克敌制胜。

后面几段涉及动与静、进与退的内容,主要说明的是审时 度势的重要性。依据对手及个人的情况,适当做好动静与进退 的转换,拳谱中强调了灵活的重要性。此外,拳谱中涉及步法 和手法的内容则要求身体时刻平衡,步法需沉稳,做动作时, 身体的各部位都应协调一致。

咏春拳的主要步法是钩、针、弹、踢;其主要脚法是寸、拐、 療、杀、踩。

四、姿势与步法

拳的威力,以及招式套路的准确和有效性还受到姿势和 步法的影响。站立时应保证身体平稳,两脚的距离与肩同宽。

咏春拳的基本步法是三角式。与人对打时,两脚应向内略 微倾倒,使自己的身体和对手形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前进时, 前脚向前跨步,后脚向前拖步,以保持重心在后,这样身体将 会处于平衡状体,以保证出拳的威力。人在移步时将会产生一 个冲力,这是前进的动势产生的动力,它将增强出拳的力量, 使其远远超过原地出拳时所产生的威力。

图片12

五、咏春拳的格斗技法

下面介绍三种咏春拳的格斗技法,分别是抖腕之力、闪击 拳、击阻并进。

抖腕之力

在咏春拳法中,小手指关节绝不会使用参与拳击,这是因 为小手指关节会削弱拳头的支撑力度,继而降低出拳的力量。 可能乍看之一会觉得拳手出拳攻击时用了小手指关节,但实 际上却只用了大手指关节,大手指关即拳头的第十个手指,也 就是中指关节。

寸拳所使用的力量主要是抖腕之力。脚与臂处在一条直 线上时,利用身体的先前的冲力,拳手借助抖腕就可获得强大 的出拳力量。

其出拳规范首先采用正确的步法,借助抖腕,用拳头中指 关节攻击对手。借抖腕之力出拳,身体在出拳的一刻将处于静 止状态,冲拳的力量被暂时贮存便产生这种情况,积聚的力量 在拳触及对手身体的瞬间将全部释放出去。

闪击拳

咏春拳的技击技术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因出拳距离近,手速较快,而被称为闪击拳。出拳快速是闪击拳的重 点,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出拳速度。为了使出拳更具 爆发力,拳手的头脑需非常冷静,情绪却应处于饱满状态,这 两者其实并不冲突,练功时仔细揣摩是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 出闪击拳时应将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亦不可出单一拳,应尽可 能快的一气呵成,连续出击。

击阻并进

中心线的控制是所有咏春拳都必须注意的,这是为了“挤 出”对手所出之拳。当双方同时出拳时,一方的肘部和拳处于 中心线上,而另一方的拳却未在中心线上,此后,第一位拳手 在出第二拳时,仍可以轻松抢占中心线,另一方的拳则会被挤 出中心线。偏离中心线的拳手发出冲拳后,占据中心线的拳手 将会很顺利的阻截对手的进攻。处于劣势的拳手无法施展迂 回攻击,优势方可利用中线使用直拳直接攻击对手。

另外一种击阻并进的方法是利用双臂进行的。一只手臂 用于挡除中心线上的阻碍,另一手臂快速占领中线,并出拳攻 击对手。这是防守与攻击并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快速占 据主动,获得良好的进攻机会。对手的中线被抢占,且遭到一 次攻击后将陷入不利境况,此时连续出击便可克敌制胜。

浏览1,6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