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多变的剑术
八卦掌源于清代,咸丰 年间由董海川所创,是明清 之际传统武术发展到鼎盛时 期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历代 先贤们的创造智慧和心血的 结晶。
八卦剑又称“游身八圭卜 连环剑”,是八卦掌一门常 用的器械套路。比一般用剑 略重,剑柄较长,有时可双 手持剑练习。
练习八卦剑术需要有一 定的八卦掌基础,强调用意 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法、步法、心法同练掌一样,故有八卦门的器 合一身,以心运剑,剑随身行,步随剑动,人剑合一。 二械练习是八卦掌手臂延长之说。练习起来如行云流 水,时而飞流直下,时而若云缓行,时而电闪雷鸣, 时而清风拂柳。身行如游龙,剑走似飞凤。快而不 乱,静而不滞,柔而不软,决满天地之间。董海川原本隐于王宫,后露出武功之后,传人众 多,据记载有69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 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 步云、刘宝真、梁振蒲、刘凤春、司元功等。这些弟子都继承了董海川的掌法和八卦剑术,并 依据各自的理解和特点而各有发展。孙禄堂在《八卦剑学》自序中说:八卦剑术,传者佚其姓名,自董海川太夫子来京始辗转相传.而八卦剑之名遂著予作,请得而申其义焉亲灸程廷华夫子之门庭,华师固受业董太夫 子者也。窃本得之廷华师者,因有此编之按八卦始于太极,由是而生两仪生四象 生八卦,其本体则一太极也。吾人各有一太 极之体……所谓散则万殊,合则一本也。自 其用言之曰八卦剑,自其体言之实即太极剑学者明吾身在太极之中,循吾书而求之,自然领会。复次第作图以明之,以示途 径,举一反三,是在善悟者,至于神而明之 则又存乎其人矣。由此时起,八卦剑成为一种独立的精深的武学体 系,八卦剑也成为八卦掌门派最主要的器械之一,具 有与掌法同样的强身健体作用。
八卦剑其道实出于八卦拳术之中,习者均以八卦 拳为主,剑术中各招式、身法、步法均与掌法相同, 号称“龙形游天下”。其实各派剑术都是以拳术为基 础,在拳谚中曾说:“精拳者未必皆通剑术,善剑术 者未有不精拳术。”
八卦剑主要有挑、托、抹、挂、扁、搜、闭、 扫、顺、截等10余种技法。
挑者,手老阳着,如青龙返首式往前去挑敌人之 手腕或胳膊皆可谓之挑;托者,手老阳着,如白猿托 桃式,往前去托敌人之手腕或胳膊俱是谓之托。挑时 多在敌人剑里,托时多在敌人剑外;抹者,将敌人之 手腕或胳膊,用剑挑住或托住后,身形与剑或左或右 走去,谓之抹。
挂者,敌人之剑以及己腕或砍己身右边时,用剑 迎在敌剑上边,曲回胳膊,缩回身体,与剑一气往回 带敌之剑,随带随出,看势击敌,是之谓挂;扁者, 敌人用手托住左臂,或剑将及左臂时,即将左胳膊往 右胳膊下伸去,用剑往左肩 前砍去,是谓之扁。
搜者,敌人之剑砍我上 或我下,我之剑意在敌先, 望敌手腕或左或右似削物 然,速去速回,倏忽若电, 是之谓搜;闭者,敌人之剑 将出而未出之时,即速用剑 堵敌手,不令出剑,此之谓
闭;扫者,上下扫也,敌腕被我用剑挑住,彼欲变法,我速用剑缠绕 彼腕,令彼欲变不得,是谓之上扫,敌剑砍我里腕或外腕时即速缩身 下式,或左或右用剑往着敌之腿,如扫地一般砍去,谓之下扫。顺者,敌剑往我击来,我顺彼势随之引出,或敌剑将要抽回,我 顺彼势随之送入,皆谓之顺,用此字不可强硬,进退均以意为之;截 者,敌剑击来,我速用剑挡敌腕或剑,令彼不能得势,无分上、中、 下三路,均谓之截。八卦剑之道,有正剑,有变剑。正剑即体剑,即八纲剑。变剑 者,自八纲剑互相联合,错综变化而生无穷之形式。例如乾卦剑中白猿托桃一式,身形不动是此式,身形高矮不同仍 )务 是此式,走转一步是此式,走转无数步也是此式,“故剑变身不变者 务 有之,身变剑不变者有之,手与剑不变而足变者固谓之变,身剑手足 剑影 皆不变,唯眼神所注上下左右有所移换,则也变也。其变化之至微妙者,外形完全不变而内中之意变,亦不可不谓之变也。”八卦剑一身之变化,与天地生物不测之意正同,则其式宁可数 I 计,欲达其变,则“见仁见智,识大识小,亦各存乎其人,久久精 I 练,道理自得,充于中,形于外,从心所欲,罔或逾矩,静则存动,变则变,而至于化,化而通于神。”孙禄堂的《八卦剑学》,是八卦门中练习剑术遵循的重要 典籍,包括左右手纳卦诀、练剑要法八字、八卦剑左右旋转与 往左右穿剑穿手之分别、无极剑学、太极剑学、乾卦剑学、坤 卦剑学、坎卦剑学、离卦剑学、震卦剑学、艮卦剑学、巽卦剑 学、兑卦剑学、八卦剑应用要法十字、八卦变剑要言等15章几 十个小节,形成了丰富博大的八卦剑体系。双手剑的代表螳螂剑螳螂剑,也称“双手剑”或“螳螂双剑”,是螳螂门中优秀的器 械套路,也是发源于山东半岛的一种独特兵器。螳螂剑术以刺、点、 崩、格、劈、撩、拦、绞、截、斩为主。螳螂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剑术,也是由于兵器的形制特殊: 剑身和剑柄极长,用双手握持。动作古朴,剑术迥异,发力苍劲而浑 厚,令人耳目一新。双手剑因需要巨大的空间来挥 动,又需要两只手握,因此得名。 它的出现晚于单手剑,随着冶金技 术的发展以及战术的需要,双手剑 出现了多种变体。唐代时也盛行双手剑,长可及 胸,剑身、剑把均较一般剑长,在 演练时以双手握剑为主。其动作短 中见长,刚中寓柔、快速勇猛、气 势浑厚;讲究技法;不仅剑术要运 用多变,而且在速度和身形中还得“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霄光。”可见双手剑至宋代,双手剑术曾一度失传。明代时茅元仪试 图借鉴朝鲜双手剑来复原我国双手剑,但没有成功。 茅元仪在他的旷代巨著《武备志》中,收进了一部
的气势之壮和艺术之美。
“双手剑谱”,这是唯一一部古双手剑谱。
茅元仪在剑谱的序言中写道: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 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 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具备。 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 日本之《尚书》也。 另外,相传朝鲜双手剑是戚家军(第二代)入朝 抗倭所传,另俞大猷《剑经》,寓荆楚长剑于棍术, 也是双手剑术。烟台市的莱阳、海阳两地是优秀传统拳种螳螂拳 的发源地,自明末清初王朗祖师创编螳螂拳后,经几 代名师继承和发展,形成“梅花、太极、七星、六合、光板”等螳螂拳门派。万变不离其宗,故有: “螳螂本是王朗传,天下螳螂本一家”之说。各门派 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望,螳螂门第誉满天下。清代末期烟台八大拳房之一的“郝家拳房”是郝 家门第一代宗师郝宏创办的。郝宏随祖师梁学香先生 学习梅花螳螂拳,后称“梅花太极螳螂拳”或“太极 梅花螳螂拳”,郝宏传授给其五子,人称“郝家五 虎"郝莲茹谢世后,其二子郝恒禄和四子郝恒信将郝 家拳房由原牟平县初家镇庙后村搬迁到烟台市长发祥 皮铺后儒林街牛肉胡同6号。郝恒信拳师毕生均在烟台郝家拳房授拳,其绰号“郝四彪子”,郝恒禄拳师绰号“郝二老道”,曾任青铜螳螂剑蓬莱县国术馆长,他还曾在哈尔滨设馆授拳。古代螳螂剑郝恒禄技艺精湛,功法深厚,善交武友,文武双 全,是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他以螳螂拳 摩剑”。郝恒禄之子郝斌,后世流传的螳螂门“双手剑” 就是从郝斌所传的螳螂“达摩剑”中演变创编的。
螳螂双手剑共39个动作,其中很多动作均为双手 握剑完成动作技法,动作名称中:老僧洒尘、犀牛展 背、老僧登殿、顺风扫叶、仙人挑衣、平观四众、老 僧阅经、浮云摩顶、鸽子翻身等动作与剑术形象结 合,恰如其分。
螳螂剑风格独特,出神入化,一招一式确为技击 格斗而为。其主要特点是以腰带剑、力达剑锋,以气 驭剑、刚柔相济,朴实无华、灵活多变,纯正严谨、 技法精妙。可谓是剑术之极品。
螳螂“达摩剑”的教学有严格要求:一、学“达摩剑”前必先学练“剑十二字诀”的
基本功法,剑基本功法学不精者,不能练“达摩剑”。二、 严格选拔学生,以其学习年限、武德、身法、气质、功底为 首要条件。学后没有老师的授意,不准随意外传。三、 学后必将动作分解,由两人用竹剑每招每式分解对练。后再 进行两人格斗实战。四、 对剑的要求是:无剑穗,剑身长,剑把长,有剑台,剑量 重,剑把前端设一小孔等。五、 练习“达摩剑”要求:人剑合一、手剑合一、法剑合一、气 剑合一、神剑合一、力剑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功”紧密配合。螳螂剑的经典剑术有:螳螂抖翎、螳螂捕蝉、回马剑、杀首剑, 步形多以跟步、跪步、半马步、双弓步为主。是螳螂门派中最具代表 性的兵器之一。螳螂剑具有独特的剑术风格,突出体现在招招相连、一环套一 环、势势相扣、结构严谨、勇猛异常。剑术以技击为主,要求身步协 调。身剑混合一体,以刚为主,刚柔相济,这些突出地体现了少林螳 螂剑的特点。螳螂剑术广泛流传于山东的烟台、青岛;辽宁的沈阳、大连;以 及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螳螂双手剑是剑术中的一枝奇葩,因双手握剑面得其名, 该套路中汇集了剑、棍、螳螂拳等技法精华,既有剑术的各种 技法,又融入了棍术之刚劲威猛,既狠又准,快速、密集、灵 活的磅礴之势,在步形和身法上以眼快、手快、步快、身快、 式快,以及那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的 动作形成了别致的风格。侠义为法的纯阳剑术自古就有“八仙”的传 说,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 是八仙中的纯阳真人吕洞 宾。人们称吕洞宾为纯阳祖 师,称其背负的宝剑为纯阳 剑,练的剑术为纯阳剑术。 吕洞宾一生以纯阳剑术行侠 仗义,因此演绎出许多脍炙 人口的故事。吕洞宾不仅长得高大威 武,而且聪悟过人,博闻强 记,刻苦好学。他广泛阅读 诸子百家之书,对儒、佛、 道三教经典都有兴趣,对他记忆力惊人,能在一天之内背诵上万字的东 西。他才华出众,信口成文,出口成章。这为他后来 参加科举考试,并入仕做官、钻研医学、救死扶伤奠 定了文化理论基础,也是他被民众奉为神仙的一个重 要因素。《周易》、《道德经》更是爱不释手。他思维敏捷,能 将三教理论融会贯通。吕洞宾曾参加唐代的科举考试,但唐代晚期战乱 频繁,河东一带大族纷纷迁居岭南一带,于是吕洞宾 避乱到终南山,过着清心寡欲的隐逸生活。因而他才 有机会和时间与出家道人如钟离权等人交往论道。最 后弃家出走,跻身道教,扶危济贫,实现他匡世救人 的意愿。吕洞宾出家后“潜心修行”。《宋朝国史》记 载:“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可见吕洞宾是 一位精通剑术的道人。
吕洞宾所练的剑术,《道 教百问》一书中披露吕洞宾 “得遇八仙中的钟离权,钟离 权授大道天遁剑术,龙虎金丹 秘法”。钟离权原是五代后晋时期 的一位将军,身怀武功。 吕 洞宾随他学剑之后,刻苦锻 炼,“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 快,世以为神仙。”之后,吕洞宾总是身负宝 剑,云游四方,有时以剑为笔,题诗写赋。他在《剑诗》中是这样叙述的:欲整锋芒敢惮劳, 凌晨开匣玉龙嗥。 手中气概冰三尺, 石上精神蛇一条。从诗中可以看到,吕洞宾修炼高超的剑术,忍受 修行的苦劳。凌晨开匣取出银光闪闪的宝剑时,发出 “龙嗥”般清亮的响声。即使冰冻三尺,手中剑越练 越勇,气概豪迈,以剑砍石,火花飞溅,留下蛇一样 深深的剑痕。
身为一个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出家道人,能凌晨即起,在寒风 冰雪中苦练剑术,其坚强刚毅不畏苦劳的性格跃然纸上,让人敬佩。
吕洞宾的追求可用一个“侠”字概括。他苦练剑术的目的,翦除 邪恶,斩杀凶顽,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便可以实现“上九霄”成神飞 仙的目的。一股侠气荡然于字里行间。在吕洞宾另一首《赠剑客》诗中,其刚毅个性和侠肝义胆表现得 淋漓尽致。诗中说: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吕洞宾赞颂除暴安良的侠客,充分地 显示了他疾恶如仇的侠义精神。从他“万里腾空一踊身”的自述中,吕洞宾所谓的“道剑”, 就是面对恶人,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服之以法。以“无 形”的精神思想上的情理法 去教育说服恶人,劝其改邪归 正,停止作恶。所谓“法剑” 就是面对冥顽不化的恶人,以 飞剑利刃坚决斩杀之,除恶务 尽,以维护人间正道,保护百 姓的利益。
吕洞宾“精通剑术以除
恶”,众多道观中都有他背负宝剑的塑像,《吕祖 志》一书的卷首,也绘有他背负宝剑的绣像。他在不 断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 “三遁剑术”。在《道教》一 书中,说他“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 贪嗔”。说明吕洞宾对天遁剑术已经给予了补充、发 展、更新。
吕洞宾所练的剑术,已不是入道时的“天遁剑 术”,而是经过创新了的剑术,是在“天遁剑术”基 础上创新了的剑术。
吕洞宾曾“数来挎斋中”。陈挎作为道教后起之 秀、吕洞宾的道教师友,当然不会错过向吕洞宾学剑 的机会。由此,吕洞宾更新了的剑术才在道教徒众中 一代代流传。道教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剑术大师,索
性将吕洞宾传授的剑法更名为“纯阳剑术”。这就是 “纯阳剑术”的由来。“纯阳剑术”是在“天遁剑术”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从“纯阳剑谱”所载的剑术名称中,人们可以看 到“天遁剑术”的影子。“天遁”的天,指最高的、绝妙的、无与伦比 的;“遁”指逃遁、躲避、隐形。体现在套路中,则 是巧妙地躲闪、伏藏、逃遁动作。而“纯阳剑术”中 恰恰有类似的动作,如外过门剑、献手埋伏、旋风 剑、诈献铜桥等招式都是一些快速躲闪、伏身隐藏的 动作,充分体现了 “天遁”的特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动作,在任何剑术中都不曾出现过。其动作奇特、罕见,绝不是后人可以编造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定“纯阳剑术”与“天遁佥J术"的血缘关系。 纯阳剑术招式纯阳剑术讲究含而不露,隐而自悟,以意导式,人剑合一。行剑 时步走弧圆,身法轻灵舒展、飘逸美观,势如行云流水,穿连不断, 给人以一种轻松、愉快、舒适的感受,经常练习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纯阳剑术分4个阶段练习:第一段:包括提剑归丹定五行,返本还原把剑进;龙心指路悬左 足,穿越云天指星宿;抱拐出鞘阴阳触,玉龙抬头风云吼;武当横云 观日月,刺破层云化飞雪;龙吟绕步随身依,碧波浪中神针奇。第二段:风舞梨花迎面起,纯阳追月云中絮;神龙隐现单边绕, 风吹荷花根亦牢;春风梨花八方飞,白云缠绕紫气随;荷塘波涌神龙 现,穿云破雾白云边;龙飞凤舞行如风,拨草擒蛇七寸中。第三段:龙蛇盘圆金戈起,寒水渡萍翻腾急;游龙缠蛇入海流, 一波千丈古洲头;飞凤陆地三步头,游龙碧波上九楼;拂尘轻扬返手 来,太阴举柱下尘埃;寒塘旋萍少阳开,玉笛三剑旋转截。第四段:游龙入海随身缠,神光护顶祥云穿;倒步抽纤圆如意, 龙珠飞旋随身依;游龙探穴左右摆,秋江横钓悬竿外;玉拐一剑进中 焦,左拐一剑化为撩;阴阳合道重交手,倒步悬足背剑收;归丹提剑 五行定,功归大道气血润。
浏览2,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