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而又绝的短器械
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 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武术器械列为短兵器。短兵器以锤、铜、 鞭、剑、金钩为代表。短兵器在战争中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兵器的强度和杀伤力。锤是古代短器械中的代表, 大体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 等,也有分为硬锤、软锤的。长 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双使。由 于锤的特点各一,使用方法也大 不一样。短柄锤多沉重,使用时硬砸 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 砸、架、云、盖等。软锤多走悠 势,讲究巧劲。锤有多种制式,如少林铜 锤,全长0.8米,头长26厘米。立 瓜锤,柄长2.3米,一端为锤,锤 为椭圆形,如竖立之瓜,故名。还有两头锤,柄长2 米,两端各有一锤,锤呈圆瓜形。锤在古代战场多立大功,岳飞帐下有“八大锤四 大将”,梅花锤为严成方的掌中宝锤,锤身呈瓣状, 锤顶为一朵铁铸梅花。流银锤为何元庆的掌中宝锤, 外漆银粉,挥舞之时,银光流彩,颇为雄美。青龙锤是狄雷的掌中神兵,传言二锤舞圆之时, 锤中会飞出青龙两条,直如天神下凡。烂银锤为岳飞 之子岳云的掌中宝锤,单锤就重达86斤,岳云的绝招 是“落马分鬃锤”。铜是武术短器械之一,也称“简”。铜因其外形 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出于晋唐时
期,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铜身无节,铜端无 尖。铜体断面呈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铜”之称。铜为铜或铁制,长为4尺。铜由铜把和铜身组 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两种。铜身为正方四棱 形,铜粗约两寸,其后粗,越向前端越细,逐步呈方 锥形。铜把与铜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铜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 铜身顶端尖利可作为刺击之用。铜把末端有吞口,如 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铜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铜者居多。击法有 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二十四法。
招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挑、戳、架、古代兵器 挂等。用铜要求猛、快,因 此有“雨打白沙地,铜打乱 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 “双铜进枪”等。双铜技法从身形、步 法、兵器、技击、艺术技巧 多方面综合为一体系,整个 套路演变丰富多彩。其身形 变化:俯、仰、开、合,上 下起伏。步法灵活迅疾,技 法多变,应用有:劈、挑、 滚、压、搂、旋、撩、刺、 崩、扫、滑、粘、脱等,技 法势势相通串变。古代用铜高手为唐代的大将秦 琼、宋代岳飞帐下大将牛皋等。后 世《陈氏太极双铜套路》是陈氏太 极套路中的双器械之一,双铜多以 打、压、砸、挡、戳等铜法为主, 同时结合陈氏太极拳功法。此套路 对练习太极拳的功架,周身协调一 致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可以加强攻 防意识。鞭是古代兵器之一,是短兵器 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 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之软鞭。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硬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 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力大勇猛。鞭与铜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 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 为主。它要求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 捷迅速,与手法紧密配合。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鞭等数种,大概就其 形式而定其名。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也因之而门户杂 出,多少不同,古代唯有尉迟恭鞭术为世所崇尚,后 世著名的如少林无常鞭术等。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 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1.3米,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 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 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3尺。 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拐种类繁多,如二字拐、十字拐、上字拐、下字 拐、卜子拐、勾镰拐、鸳鸯拐等。其中十字拐柄为木制,长约0.8米,横柄长27厘 米,柄上端装一矛头,下为握把。横把左面为尖刺, 右为月牙铲。可三面击人。拐呈“十”字形,故名。其横竖把相交处有4个 直角,具有架、格、拨、揽等功能。而钩镰拐是拐柄的两端各有一钩镰枪头。距拐柄两端各三分之一处,均有一突出之横柄。横柄方向相 造型奇特的判官笔判官笔属于武术 杂兵械之一,又称 “状元笔”。器形似 笔,笔头尖细,笔把 粗圆,也有两端均为 笔头的,笔身中间有 一圆环,笔长约20厘米,前端稍重于后端,多以硬木 或金属制成。判官笔主要用于取穴打位,对于判官点穴笔,武 学说道:“一寸短,一寸险!”普通的判官笔93厘 米,主要用法有穿、点、孙k、刺、戳等。动作招式有 穿喉、仙女引针、白猿献果、叶底偷桃、双蝶舞花 等。唐代三大高手之一的宇文通所用的判官笔只有7 寸长,实是短得不可再短,因此每一招都是欺身进 搏,凶险万分。而更绝的是他这对判官笔在对敌时能陡然暴长 23厘米,原来他的判官笔共有4节,每一节长度23厘 米,一按机关,便可以一节一节地伸出来,全长仍是 与普通的判官笔一样。但他这判官笔能瞬间暴长,威 胁极大,不是武艺惊人之士难以躲避。后嵩山拳叟李杰,曾从名武师真传,转辗传授, 故北方健儿中多有能精通判官笔法的。刺是武术短器械之一。据记载,峨眉刺作为武术刺在使用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 持一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用法主要有 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形、步法、平衡、跳 跃、翻转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舞动起来,动作潇洒 自然,特点突出,别有风格,适合于青少年及女子练 习。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峨眉刺短小,铁制,长约30厘 米,其形状如枣核,呈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 端略扁,呈菱形带尖,正中有一圆孔,串联一圆环。峨眉刺共八八六十四式,按井字八角练,每角8 个动作。歌诀写道:井字八角步法奇;摆裹托推绞拨扎。棍之用法挪闪精;三器合一显奇能。鞭杆也是武术短器械之一,又称“鞭杆子”。鞭约一寸,一头略粗,另 一头略细,粗的一头称 为“把”,细长的一头 称为“梢” 鞭杆既可以单练, 也可对练,鞭杆的基本 套路有十三鞭、三十六鞭、陀螺鞭等。演练时,单手或双手持鞭杆,梢把并用,常常调手换 把,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 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鞭杆在技法上以搬、拦、裹、劈、勾、挂、霍、剁、滚、格、 墩、戳、砸、掠、挑、窝、飞、点、绞、压二十字诀动作为主要内 容,同时也糅合移置刀剑枪棍的一些招式,组成了许多鞭杆套路。如 流传在陇南一带的赤龙鞭杆、五虎群羊鞭杆、云摩鞭杆、扭丝鞭杆等 不下数十种之多。鞭杆短而无刃,梢把并用。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 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格。用法要诀是乘人之 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展自如,劲力要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 西,进退要虚实随机,表现“出似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 猫攫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凳俗称“横头凳”,是 城乡民间常用的木板家具, 在乡村的街头、茶楼食肆到 处可见,随手可取。横头凳 在武术中主要有双把式和单 把式,即双手持凳腿或一手 握凳腿另一手握凳板中部。对付长重兵器,一般采 用双把式,一拦一架、一压 一扣、一撞一击,夺敌长兵 器得心应手;单把式撩、 挑、冲、扫,横扫千军,势 不可挡,专打短兵器。凳的步法以马步、弓步、 虚步为主,重腰马配合,连攻 带守,稳且狠辣。技法有拦、 压、冲、挑、架、撩、绞、 扫、扣等打法。不受场地限 制,多练能腰马矫健,手法灵 捷,强身健体,防身抗敌方便 之极。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 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做 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 见的是双钩,这种器械比较难 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 窦尔墩曾以虎头双钩闻名。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半米,细长而扁,无尖无 刃,以劈砸点戳为主,至清代之前时还比较流行,后世已极为罕见。在太极门中,有一种短兵器,被称为“太极功夫扇”,太 极功夫扇吸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在创编中进行大胆、有益的 新探索和新创造,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武术动作 熔为一炉,巧妙糅进其他武术项目以及京剧、舞蹈等动作,构 成了载歌载舞、快慢相间、刚柔并举、活泼新颖、情趣盎然的 特色,令人耳目一新。防不胜防的暗器械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 的武术器械。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 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 以掷出1。多米乃至几十米远,速度快,隐蔽性强, 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 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 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 直至清代末期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 但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 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飞 叉、飞铳、飞刺、飞剑、飞刀、飞蝗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 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赊、 梅花针、镖刀等;索击类 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 锤、龙须钩、飞爪、软鞭、 锦套索、铁莲花等。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 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 弩、雷公钻等;药喷类暗器 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棱、圆柱等形状,前面均为尖头。镖的末端常系有红 绿绸布,叫作“镖衣”,长约8厘米,有助于镖稳定 飞行。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期,四川僧人性圆家 得此技,后传至中原。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 技,此后依然流行。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一般的 金钱镖,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 出时飞旋而前,利用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不用 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人。但铜钱分量极轻,能 练好此技殊非易事。清代末年,银元为通行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 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掷箭又名“甩手 箭”或“摔手箭”, 因必须甩腕发出,故 名。掷箭完全用细竹 制成,箭杆浑圆,前 端削尖,后不加羽, 犹如一根削尖的竹 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 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枝之类,皆 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 箭,再练装有铁镰之竹竿箭,最后才能练竹箭。相传 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在唐时少林寺僧昙宗即创此法 用为暗器,唯不轻易传人,相戒每一代以一人承衣 钵,免绝传。至清代初期才流传到社会上。飞蝗石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 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飞蝗石和鹅卵 石都是易见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 武林中十分流行。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5枚钢针在 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5点,状如梅花5瓣。 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 远,但后世已近绝迹。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 但练成不易。曾有武林高手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10 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为赞叹。如意珠指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 核桃。后世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小的 钢珠,重量较轻,便于携带。相传为蜀山派独门暗 器,百炼熔成之钢珠,其珠细小为暗器之最,用时以 两指拈之,一指弹射,专打软麻穴位。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 爪、软鞭4种。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 大,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绳索长可达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清代末期,河南卫辉府有一董姓镖师颇精绳镖绝技,曾在煤油灯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鹅卵石也是一种古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 代暗器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 武师专门表演绳镖。孟继永是 河北武邑人,镖师出身,在北 京时已经60多岁,他把绳镖叫 作“甩头一子”。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 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 形,或做浑圆,或做瓜形,或做多棱,重数斤,最重者可达10余 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 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约数米。 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 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 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而且韧, 不易断裂。流星锤主要握持绳索中段,进 行立舞花、提撩花、单手花、胸背 花、缠腰绕脖、抛接等花法练习, 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清代末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击石 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4柱。陈萝夔所用流星锤, 是以熟铜铸成,长绳粗过拇指。陈萝夔对友人说,他 练此技已有10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 需苦练。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 掌,有5个钢爪,每个爪又分3节,可张可缩,其最前 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 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 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 入肉,敌人万难摆脱。清代,山西荣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 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 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 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 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 出。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 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6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5 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 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 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筒内装有6个小 管,每管可装一箭。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 范,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时期 云阳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清代末期,山东泰安徐石茹精于此技,人称“小养由基”。徐石菰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
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代刘^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李 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李天寿的第七世孙李佩更是技 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百发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保 镖,群盗震慑,呼之为“穿云箭”。制作精妙的袖箭 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臻,第三支箭又 机关击中第二支箭的箭跳。连发5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4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环、手 盔、匕首、手锥等。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 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 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 用,古代武林中颇为盛行。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 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兵器,武林中 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靴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 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 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清代僧人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阅 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比如手杖刀、读铁扇之类。链 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长刀一把。接 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 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 面为绢质,打开可作为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手杖 刀和铁扇后世仍比较流行。中华精神家园书系 建筑古蕴建之魂壮丽皇宫:三大故宫的建筑壮景 宫殿怀舌:古风犹存的历代华宫 古都遗韵:古都的厚重历史遗韵 千古都城:三大古都的千古传奇 王府胜景:北京著名王府的景致 府衙古影:古代府衙的历史遗风 古城底蕴:千古传奇的魅力古城 古镇奇葩:物宝天华的古镇奇观 古村佳境:人杰地灵的千年古村 经典民居:精华浓缩的最美民居 千年名刹:享誉中外的佛教寺院 天下四绝:佛教的海内四大名刹 皇家寺院:御赐美名的著名古刹 寺院奇观:独特文化底蕴的名刹 京城宝刹:北京内外八刹与三山 道观杰作:道教的十大著名宫观 金光灿烂:藏传佛教的著名寺院 古塔瑰宝:无上玄机的魅力古塔 宝塔珍品:巧夺天工的非常古塔 千古祭庙:历代帝王庙与名臣庙 天下祭坛:北京祭坛的绝妙密码 祭祀庙宇:香火旺盛的各地神庙 绵延祠庙:传奇神人的祭祀圣殿 至圣尊崇:文化浓厚的孔孟祭地 人间天宫:非凡造诣的妈祖庙宇 祠庙典范:最具人文特色的祭祠 绝代王陵: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园 王陵雄风:空前绝后的地下城堡 大宅揽胜:宏大气派的大户宅第 古街韵味:古色古香的千年古街古建风雅文化请迹物宝天华皇家御苑:非凡胜景的皇家园林 非凡胜景: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 园林精粹:苏州园林特色与名园 秀美园林:江南园林特色与名园 园林千姿:岭南园林特色与名园 雄丽之园:北方园林特色与名园 亭台情趣:迷人的典型精品古建 楼阁雅韵:神圣典雅的古建象征 三大名楼:文人雅士的汇聚之所 古建古风:中国古典建筑与标志 远古人类:中国最早猿人及遗址 原始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王朝遗韵:历代都城与王城遗址 考古遗珍:中国的十大考古发现 陵墓遗存:古代陵墓与出土文物 石窟奇观:著名石窟与不朽艺术 石刻神工:古代石刻与文化艺术 岩画古韵:古代岩画与艺术特色 家居古风:古代建材与家居艺术 古道依稀:古代商贸通道与交通 青铜时代:青铜文化与艺术特色 玉石之国:玉器文化与艺术特色 陶器寻古:陶器文化与艺术特色 瓷器故乡:瓷器文化与艺术特色 金银生辉:金银文化与艺术特色 珪琅精工:珍琅器与文化之特色 琉璃古风:琉璃器与文化之特色 天然大漆:漆器文化与艺术特色 天然珍宝:珍珠宝石与艺术特色 天下奇石:赏石文化与艺术特色
玉宇琼楼: | 分布全国的古建筑群 | 母亲之河: | 黄河文明与历史渊源 | 天地厚礼: |
城楼古景 | 雄伟壮丽的古代城楼 | 中华巨龙: | 长江文明与历史渊源 | 地理恩赐: |
历瑚开关: | 千年古城墙与古城门 | 江河之美: | 著名江河的文化源流 | 绝美景色: |
长城纵览 | 古代浩大的防御工程 | 水韵雅趣: | 湖泊泉漾与历史文化 | 地质奇观: |
长城关隘 | 万罟长城的著名关卡 | 东岳西岳: | 泰山华山与历史文化 | 无限美景: |
雄关漫道. | 此方的著名古代关隘 | 五岳名 | 恒山衡山嵩山的文也, | 自然名胜: |
千古要塞・ | 南另的著名古代关隘 | 「乒山美名: | 三山美景与忠史文化 | 天然生态: |
桥的国度・ | 穿越古今的著名桥梁 | '佛教: | 佛教名山的文化流秀 | 动物乐园: |
古桥天姿 | 千姿百态的古桥艺术 | 道教名山: | 道教名山的文化流芳 | 植物王国: |
水利古貌 | 舍柱水利工程m遗迹 | 天下奇山: | 务山奇迹与文化内涵 | 森林景观: |
古朴秦川 | 三秦文化特色与形态 | 燕赵悲歌: | 燕赵文化特色与形态 | 三晋大地: |
龙兴之地 | 汉水文化特色E形态 | .齐鲁儒风 | 齐鲁文化特色与形态 | 华夏之中: |
塞外江南 | 陇右文化特色写彩态 | 吴越人家 | 吴越又化特色'与形态 | 陈楚风韵: |
人类敦煌 | 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 | 两淮之风 | 两淮文化特色与形态一 | 地方显学: |
巴讪风情 | 巴渝文化特色与形态 | '八闽魅力 | 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 形胜之区: |
夭府之国 | 蜀文化的特色与形态 | 客家风采 | 客家文化祥色与形态 | 淳朴湖湘: |
黔'风贵韵 | 黔贵文化特色与形态 | 岭南灵秀 | 岭南文化特色与形态’ | 神秘湘西: |
七彩云南 | 滇云支化特色与形态 | 潮汕之根 | 潮对文化特色与形态 | 瑰丽楚地: |
八桂山水 | 八桂文化特色与形太 | 原海风光 | 琼州文化特色与形态 | 秦淮画卷: |
草原牧歌 | 草房文化特色与形态 | 宝岛台湾 | 台湾文化特色与形态 | 冰雪关东: |
普天同庆 | 春节习俗与文化内涵 | 血缘脉系 | 家族家谱与家庭文化 | 衣冠楚楚: |
张灯结彩 | 元宵习俗与彩灯文化 | 寇之根 | 姓氏与名字号及称谓 | 凤冠霞帔: |
寄托哀思 | 清明祭祀与寒食习俗 | 生之由来 | 生庚生肖与寿诞礼俗 | 星绸锦缎: |
粽情端午 | 端午节与赛龙舟习俗 | 婚事礼俗 | 嫁娶礼俗与结婚喜庆 | 绣美中华: |
浪漫佳期 | 七夕节俗与妇女乞巧 | |||
花好月圆 | 中秋君俗与赏月之风 | 人生遵俗 | 人生处世与礼俗文化 | 以食为天: |
九九踏秋 | 重阳节俗与登高赏菊 | 幸福美满 | 福禄寿喜与五福临门 | 美食中国: |
干秋佳节 | 传统节日与文化内涵 | 礼仪之邦 | 古代礼制与就仪文化 | 中国酒道: |
民族盛典 | 少数民族节日与内涵 | 祭相庆典 | 传统祭典与祭祀礼俗 | 酒香千年: |
百姓橐欢 | 庙会活动与赶集习俗 | 山水相依 | 依山傍水的居住习俗 | 茶道风雅: |
丹青史话 | 绘画历史演变与内涵 | 汉语源流 | 汉字汉语与文章体类 | 神话魅力 |
国画风采 | 绘画方法体系与类别 | 文学经典 | 文学评论与作品选集 | 民间相传 |
独特画派 | 著名绘画流派与特色 | 古老哲学 | 哲学流派与经典著作 | 英雄赞歌 |
国画瑰宝. | 传世名画的绝色魅力 | 、史册汗青 | 历史典籍与文化内涵 | 灿烂散文 |
国风长卷 | 传世名画的大美风采 | '统御之道 | 政论专著与文化内涵 | 诗的国度 |
艺术必 | 民回剪垒与民间年画 | 兵家韬略 | 兵法谋略与文化内涵 | 词苑漫步 |
影视鼻祖 | 民间皮影戏与木偶戏 | 文苑集成 | 古代文献与经典专著 | 散曲奇葩 |
国粹书法 | 第法历史与苕术内涵 | 经传宝典 | 古代经传与文化内涵 | 7]\说源流 |
翰墨飘香 | 著名书,法名作与艺术 | 曲苑音坛 | 曲艺说唱项目与艺术 | 古典精华 |
行书天下 | 著名行书精品与艺术 | 曲艺奇葩. | 曲艺伴奏项目与艺术 | 小说经典 |
浏览1,2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