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是古兵器之一,在兵器作战时代占有 重要地位,因此前人对于剑的训练方法和使 用技能的研究十分重视,可以说是达到了高 深精妙的境界。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君 是君子的意思,古时文人学者都讲究配剑,一 方面舞剑以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用于防身。另外,就是对剑之威力而言,说它可为 百兵之君主,在兵器中的威力无比,威慑至 尊,因此古代君王、将帅多佩带剑。使用剑而演化的武术就称剑术,是中 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武术中有着 很高的地位。经过历代武林宗师和侠士的发 展,剑术多种多样,如青萍剑、三才剑、达 摩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等。实用珍稀的青萍剑术 莫邪等宝剑。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记载:“庶青萍、结缘,长 价于薛、卞之门。”据传, 青萍剑能切金玉断毛发,锋 利无比。青萍剑术借此命 名,取其剑质精锐,所向披 靡之意。 青萍剑也是一套经典、 实用的稀有剑术,风格独 特。青萍剑术发源于江西龙 虎山天师府,为潘元圭道长 所创,剑路共分六趟,总计 三百六十五招式,剑和剑名 称不同,并有剑诀及用法,已有近300年历史。据《青萍剑谱》记载,潘元圭道长将剑术传给山 东省沂水县泥古庄孟教华道长,孟教华又传给济南府 临邑县冯希汤道长。后冯希汤又将此剑术传给山东无 棣人杨鄂林。至此,青萍剑走出道门,流入俗家。杨鄂林,在清代中期,他首先将青萍剑术传于盐 山县大韩村镇贾云鹤。贾云鹤,生于清代乾隆年间,他拜青萍剑大 师杨鄂林为师,苦练3年后,贯通青萍剑六趟、 三百六十五招式。在当时盐山洼大村西,盗匪横行,滋扰乡里,官 府也鞭长莫及,乡民习武成风借以保家自卫。贾云鹤为人正派,豪侠仗义,凭一 身武艺,不顾个人安危,曾 多次深入匪巢,为乡民夺还 耕牛、财物,备受当地百姓 的敬重,为名冠一方的剑 侠,人称“飞仙剑侠”。贾鹤一共授徒两人: 一是其弟贾灵泉,一是其表 弟刘文石。贾灵泉传子贾丙 辉;刘文石授徒马振祥。贾耀亭,生于1877年, 出身武术世家,自幼天资聪 敏,记忆力惊人。从小习 武,一点即通,练就了一 身扎实的基本功,完整继承了贾氏青萍剑术,深得贾氏青萍剑术之奥 秘。后来,贾耀亭受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邀请赴宁进行剑术观 摩表演,赢得全场赞誉,张赠予七星宝剑。他锐意进取,潜心研讨, 对贾氏青萍剑的剑理、剑术、剑义,进行总结、提炼和发展,形成了 独具风格的“贾氏清萍剑术”。同时,贾耀亭还整理注释了四川峨眉山玉溪洞秘传本“八卦剑”、 “纯阳剑”,连同“贾氏青萍剑谱”,为武林三瑰宝。他思想解放, 见识高远,为强民救国,在家乡创办了 “文武学堂”,传播青萍剑术 和文化知识。
贾耀亭开门授徒,传人遍及天津、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其徒 宁芝光、范镇林、刘青峰等更把青萍剑带到了南京国术馆,为青萍剑
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云樵武功卓越、剑术精湛,于清代光绪年间护 卫尚书李荫墀督学江南,往返纵横,足迹所履数千余 里,据记载“所见者多,所较者广。长者枪棒,短者 拳脚,无不可以参互考证,而唯青萍剑术则未有能与 为敌者,可谓绝技矣”。马云樵晚年还乡,把走南闯北一生所获,与师弟 贾耀亭切磋砥砺,优选出八式剑术,并对青萍剑术进 行深度剖析,将这八式剑术主要插入六趟剑中,至此 青萍剑术由原来三百六十五式,发展成后世的六趟 三百七十三式,其技术内容更加丰富。马云樵晚年授徒,沧州杨官庄杨云桥得 一百七十五式;齐家务袁希振得二百五十四式。因所后世沧县一带习青萍剑者 多为杨云桥所传。杨云桥性情 磊落,“通古今、明阴阳、知 风鉴、谙音律,抚琴击剑为终 生癖好”。每外出随两童,一 捧琴,一携剑,其对琴剑之风 可见一斑。传剑艺各不相同,所以风格迥异。 铸剑浮雕后来,杨云桥弃文就武, 考授武庠生,曾剿贼有功,加 守备衔,增武略骑尉。武举戴 松桥赠其对联,词曰:“琴满 熏风调绿绮,剑横秋水耀青 萍。”赞其琴剑二艺俱有独到之处。杨云桥得知师祖杨棣园晚年卧榻染病,家道窘 寒,立即耗尽家财,饱载金银,星驰赴鲁,谒师探 病,亲侍汤药,终养杨棣园。为此,杨棣园将从未外 传的四段青萍剑老四段全部传授给杨云桥。杨云桥方 得窥其全貌后,遂将青萍剑除遗泽子侄外,仅传戴竹 轩、孙文渤。戴竹轩,沧州望族,书香名流,军马站人。武备 先进,性情直率,慷慨好义,武技超群。加之戴家与 杨家有至亲之谊,得杨云桥之倾囊相助,对青萍剑术 尤为深奥,曾任教育机关武术教练。其子戴聘清传承 其技艺。孙文渤,生于沧县军马站村。5岁起随父亲、著 名武术家孙芝谱习武,1895年,受孙芝谱之命赴杨官拜杨云桥为师习练青萍剑术。又由于孙芝谱的次女、孙文渤之妹嫁给戴竹轩,孙戴两家好上加 好,亲上加亲,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孙文渤得以多年往返于杨官 庄,更得戴家武学,继承了全部青萍剑术,名声大振。
孙文渤为人忠厚慷慨,好义济国扶危,所练青萍剑术无出其右 者。曾任爱国将领张学良东北边防军总部武术教官,传播剑术技击之 道。清代末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天津张园寓居期间,也曾闻其 名,向其求教青萍剑术。并受爱国将领于学忠之聘,任五十一军武术 教官及河北省技术军官教导队主任总教官。刘云渤在大连将青萍剑术传给王庆斋、王秀华、刘玉芳、田炳江 等,其著名弟子有沧县孟昭惠、孙之山和天津张宝山、孟祥云、孙忠 义,其后各有所传。贾勃生是贾耀亭的嫡孙,自幼秉承家学,书剑俱佳。年逾八旬时 全套剑术仍能一气呵成,可见 青萍剑造诣之深。《青萍剑谱》古谱保存完好,详细记载了青萍剑的历代 传承关系和剑术内容,其中《学剑要诀》、《练功八法》、《剑批》、《剑断》是指导剑术训练和实战应用的理论基础。青萍剑历史资料,保留得 翔实丰富,训练体系科学完 整。在中华武苑中,传统的各 种训练方法、各项技术内容保 存的如此完整,实属罕见。确是不可多得的剑术奇葩!青萍剑招多势美。其套 路结构严谨,剑术规整、剑 路近捷;变化多、少重势; 这是其他剑术所不具备的特 点之一 O青萍剑的姿势名称整齐 优美,而且寓意深远,大气 恢宏。其中,有采用民间传 统习惯,像“白鹅亮翅”、“拨草寻蛇”;有的根据姿 势形象命名,像“仙翁扶 杖”、“迎风挥扇”;有的依 据哲理而命名,像“否极 泰来”、“至危反泰”;有的 来自神话传说,像“鲤跃龙 门”、“商羊舞雨”;也有的 出自历史故事,像“十面 埋伏”、“假途灭虢”等,总 之,名称包罗万象,极具文 化内涵,有着深邃的审美和 道德教化影响。青萍剑术演练时,轻灵 转折,迂回巧妙,潇洒飘 逸。其动作轻而不浮,沉而 不僵;在意念的引导下,强调劲力的内在表现,含而不露。达到神与意合,意与 体合,体与剑合;动中求静,气沉丹田,人剑相应。 因此,可使人的心绪从浮躁中宁静下来,怡养心神, 超然于物外。具有极高的养生和健身价值。在实战中,青萍剑术虚实相应,攻防交替。着中 套着,式内藏式;先发、后发齐用,正出、奇胜并 举。先发制人时,“敌未动我先动,先声夺人,敌随 动我变机,乘其仓皇失措之际,攻击其虚”。后发制人时,“沉着待敌,彼不动我不动,彼初 动我先至,于对方初动之时伺机制敌”。有时先立于 不败之地,以正道制敌;有时入穴擒虎子,于万险之 中出奇制胜。青萍剑术柔和、儒雅,舒展大方,适于健身,又 雷厉风行、招不虚发,长于战阵,堪称武林瑰宝。当时的南京国术馆,就曾以该剑术第一趟为学员必 修课。铜青萍剑术风格独特,高雅别致,以轻灵矫捷,洒脱飘逸著 读称。演练起来似进犹退,轻灵转折,变化无常,时而行云流 链水,舒展大方,忽东忽西,乍沉乍浮,犹如青萍浮动。时而风 接起云涌,雷厉风行,痴如闪电矫如飞凤。其套路招式内容充 实,结构严谨,刚柔相济,虚实相参,攻中寓防,防中寓攻, 阴阳起伏,神出鬼没,是优秀的传统名剑,也是武术中套路最 长、招式精奇、注重实战、突出搏击的一部剑术。
威震江湖的武当剑术
武当剑术是武当派中武当拳械中极具代表性的剑术,也是我国优 秀传统器械武功。武林中历来“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少林是中华武术的两大门宗,而威震江湖的武当剑、少林棍则是武当、少 林南北功夫的代表。武当剑术乃祖师洞玄真人张 三丰受真武大帝之大法,为护道 降魔而创此剑术。相传宋代“徽 宗诏之,因北方多匪道路不能行 进,祖师以剑飞击之,群盗尽被 歼灭”。故此武当剑术扬名于天下, 得以“天下第一剑”之美称,成 为道教圣地武当山镇山剑术。武当剑讲究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曾有赞武当剑 诗写道:翻天兮惊飞鸟,滚地兮不沾尘, 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故武当剑“剑无成术”,因敌变幻,虚实互用,端倪莫测。数百年来,因为武当剑术玄秘, 受道教“道不乱讲,技不乱传”原则之影响,仅限嫡 .张三丰雕像 传单授,直至丹派武当剑时,仅嫡传至第十二代。武当剑为轻兵器之类,其法以钩、挂、点、挑、 刺、撩、劈为主,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身带剑, 应用时要做到剑与身合,身与气合,气与神合。武当派剑术种类甚多,主要以太极剑、太乙玄门 剑、九宫八卦剑、八仙剑、玄功剑、龙华剑等为主。 基本技术称为“武当剑术十三势”。武当太极剑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四 两拨千斤的武术特点,并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 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又有强身健体、 防身自卫、发人体能、延年益寿的特点,是集武术与 养身为一体的剑术武当太极剑要求心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要 求内含其气,外含其形,动静结合,神气相含,其动作特点行如流水 连绵不断,不动则不动,一动全身动的风格。
太乙玄门剑是武当太乙门剑术,其剑术特点是快慢相兼,冈揉相 含,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身带剑,神形之中要做到形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太乙玄门剑术,行如蛟龙出水,静若灵猫捕鼠,运动之中,手分 阴阳,身藏八卦,步踏九宫,内合其气,外合其形,是武当剑中的佼 佼者,自古为武当山的镇山之宝,秘传之法。九宫八卦剑阵最能表现武当剑术威力的剑阵。由9个精通连环夺命 剑术的人,按照九宫八卦方位而布成。自从明末武当派的黄叶道人创 此剑阵之后,百余年只用了3次。武当派的连环剑术本以迅捷绵秘见 长,若是几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术的人同使,那就简直没有半点空隙, 连苍蝇也难以飞过。武当八仙剑取材于传说中的“八仙过海”,以铁拐李、吕洞宾、 张果老等的动作姿态,不同生性特征和举止神态,结合武当武术特 点,寓剑术于其形,藏武技于其姿,将剑术的“击、刺、削、点、
挪、抹、云、挑……”诸种用法,以“八仙”的不同 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剑术与神形紧密结合。武当八仙剑术共八十一式,以醉剑术最为突出, 身醉步不醉,步醉心不醉,心醉神不醉,动作朴实自 然,风韵形神兼备,形似八仙神态,劲力刚柔相济, 势如游龙戏珠,运用变化多端,而且具有鲜明的传统 特色。武当派纯阳剑术又名“八步纯阳龙吟剑”,是武 当山秘传剑术之一。纯阳剑剑术演练时以“风吹荷 花,带劈刺杀”为练剑要点,贯穿崩、撩、点、挂、 穿、扫、截、抽、格、洗、架、压等剑击之道。素有“武当一黄庭,纯阳三分技”的说法,其中的纯阳三 技指的是纯阳功、纯阳拳、纯阳剑。武当松溪白虹剑传承历史悠久,研习流传甚广。清代末期天津顺兴镖局镖师将此剑传到四川顺天府, 武当八仙剑
武当七星剑术由天象北斗七星演化而来,是一门 术”。七剑之间没有顺序可言,也无强弱之分,互相 配合,可产生几倍的效果。每练一剑,人的性格发生 变化,炼成七剑,将成为绝世强者,所向无敌。及青海、兰州天水之北,流传中又有许多新的发展。“武当七星剑阵”是武当派镇山之宝,主要用于 古代军事布阵。数百年来,武术界往往只闻其名而多未见其实。 据史书记载,七星剑阵就是从北斗七星天枢、天璇、 天巩、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为象位,结合了道家 的阴阳、五行、八卦的生克互化原理,可摆出4个基 本阵形。每个阵形又可以再次分解为若干个阵形,演绎过 程中千变万化,具有很强的攻击和防守能力。从“武当/星剑阵”上半部分的剑阵图上可以看 到,剑阵图里有天罡八卦天枢阵、两仪分象天巩阵、 斗载五行天璇阵、七星六合天权阵等阵形。斗载五行 天璇阵里有流星坠空、天地运斗、三花聚顶等阵形。 最复杂的阵形是八卦阵,里面参与演练的人呈扇形分 布,共需108人参与。武当剑术十三势指“武当剑仙”李景林所传下的 武当剑的13个基本剑式。李景林生于1885年,字芳 宸,河北枣强人,出身武术世家,幼承父艺,从学技 击。天资颖悟,性格豪爽,自幼习燕青门、二郎门拳 械,又学太极拳、八卦拳,尤精剑术,不仅舞练传 神,且善击刺,被武术界誉为“神剑手”。又从学于 杨氏太极大师杨健侯,得太极拳之精义,并于塞外得 皖北异人陈世钧授以剑术。
李景林后来又辗转获江南大侠甘凤池墓藏之《剑清代末年,李景林毕业于保定讲武堂。后留学日 本,入日本士官学校攻读。回国后,曾任清禁卫军下谱》,精研之;又得其“飞虹横江”之剑招,因而称 雄于世,被誉为“武当剑仙”。级军官,师承武当宗师宋唯一,从此武当剑术炉火纯 青。并成为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国术馆的 创始人。武当剑术十三势包括抽、带、提、格、击、刺, 点、崩、搅、压、劈、截、洗。黄元秀《武当剑法大 要》释:“抽”分上抽、下抽两法。其式均系持剑手手心 向下,手背向上,剑尖向前方。对准敌腕之上或下 部,往右抽拉;“带”分直带、平带两法。直带是持 剑手手心向内,剑随身后仰,顺势向后带回。平带是 持剑手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剑尖向左平拉。“提”分前提、后提两法。其式均系持剑手内旋 成手心向外,剑尖斜向前下方,手腕上提。提时重心前移或进步者为前提;重心后移或撤步者为后提;“格”分下格、翻 格两法。下格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斜下向上斜格敌腕。翻格是敌 近身时闪开其锋,持剑手由手心向内内旋成手心向外,使剑由下向敌 腕翻格。“击”分正击、反击两法。正击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身平行于 地面向前刺击。反击是指剑尖着力点偏重外侧的击;“刺”分侧刺、 平刺两法。侧刺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向前直刺。平刺是持剑 手手心向上,剑面扁平向前直刺。“点”,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 由上向下点击敌腕;“崩”分正崩、反崩二法。正崩是持剑手手心向 内,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反崩是持剑手内旋 成手心向外,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劈”, 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上向前下直劈。“截”分平截、左截、右截、反截4种。持剑手手心向内,以剑前 部向前截敌腕为平截;向右闪身,剑向左方截敌腕为左截;反之为右 截;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由下向上截敌魄为反截;“搅”,分 横搅、直搅两法。绞式均以剑尖绕腕划圈,自己之手腕要避开对方剑 尖绕行。侧绞为横搅,前绞为直搅;“压”,持剑手手心向下,使剑 身直向下压敌剑;“洗”,持剑手外旋成手心向外,剑面竖直由下向 上撩击。
三才剑是一种融合少林剑与太极剑某些特点于一身的剑术,套路 流传于民间,观赏性和技击性都很强。三才剑比太极剑快,但比少林 剑慢,刚柔相济,需要舞剑者双手交替舞剑,剑花让人眼花缭乱,舞 剑者闪展腾挪,身形快而不乱,剑术凌厉而舒展,透出一种寒气逼人 的美。三才剑也属于武当内家剑,由李景林创编,三才,即天才、地 才、人才,该剑理论深邃,融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的理 念。
由于三才剑术吸纳了以刚见长的外家剑少林剑术的特点,掌握精 髓后,习剑者不但有剑时可以攻防,无剑时拳剑相通,也可以达到健 体防身的目的。
武当派是以道入武,剑在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道教 的法事活动中,剑是降妖伏魔的神物,在道教的传承意识上,
“剑”又代表着“法”。剑代表着正气,代表着决心。
年轻道人外出云游、师父会送他一把宝剑告诫他要谨记道 教的风范,不受一切拖累,若遇俗世牵挂,应当机立断斩断尘 缘,后来,剑成了道人外出云游的必佩之物。
剑在道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有道教八仙之一、 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被称之为"剑仙”。这些都是武当武术偏 爱于剑的渊源。
浏览5,4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