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方运动员处于失去知觉或严重受伤等紧急状态, 应立即实施急救并结束比赛。
此种情况下,比赛结果将按以下方式判定。
由“扣分”行为造成的,判犯规者负。
由合法技术动作或意外的、不可避免的接触造成的,判不 能比赛者负。
由与比赛无关原因造成的,按比赛中断前的得分判定胜 负。如果中断比赛发生在第一局比赛结束前,该场比赛无效。
运动员受伤程度不严重,在主裁判员给出“计时”(Kye — shi) 口令之后可有1分钟时间接受必要的治疗。
主裁判员判断有必要对受伤运动员进行治疗时,可由医务 监督进行治疗,如有必要,队医可以协助治疗。
受伤的运动员能否继续比赛由主裁判员判定,在1分钟治 疗时间内,主裁判员可在听取医务监督意见后,随时给出口令继 续比赛,不服从命令继续比赛者将被判负。
受伤的运动员接受治疗或恢复过程中,在“计时”至40秒 时,主裁判员每隔5秒钟用受伤运动员可以听到的口令提示时 间,运动员在1分钟结束时不能回到指定位置继续比赛,主裁判 员必须宣判比赛结果。
主裁判员发出“计时”口令后,无论医务监督是否参与治 疗,1分钟的计时须严格执行。但是,当运动员需要治疗而医务监 督缺席或运动员需要进一步治疗时,主裁判员可以适当延长1分 钟的计时限制。
如1分钟后不能继续比赛,比赛结果将根据本条款解释1 判定。
如双方运动员受伤,1分钟后均不能继续比赛,或出现紧 急情况,比赛结果将按以下方式判定。
如因一方运动员的“扣分”行为造成,则判犯规者负.
如不属于“扣分”行为,比赛结果将按中断比赛时的比分判 定。但是,如比赛中断发生在第一局比赛结束之前,则该场比赛无效,赛事组委会将安排在合适的时间重新比赛。如一方运动员 在重新比赛时仍不能参赛,则被视为弃权。
如因双方运动员的“扣分”行为引起,则判双败。
解释2:
因上述条款内容以外的原因造成比赛中断,将按以下方法 处理。
因不可控制的情况需要中断比赛,主裁判员将中断比赛 并服从赛事组委会的指示。
如果第二局比赛结束后比赛中断,且比赛不能继续进行, 根据比赛中断之前的比分判定胜负。
如果第二局比赛结束前比赛中断,原则上将安排重新比 赛,并进行全部3局的比赛。
跆拳道训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要遵 循训练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等内容。作为一名刚刚接触跆拳 道训练的运动员来讲,除了要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外,还要了 解跆拳道训练的学科理论基础,因为这些学科理论能为运动员提 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保证其跆拳道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章 就重点讲解跆拳道训练的运动生理学基础、运动心理学基础和运 动学基础。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基础
一、跆拳道训练中机体的新陈代谢
在人的生命运动中,新陈代谢是基础,机体任何运动都离不 开新陈代谢活动。在跆拳道训练中也是如此,在训练的过程中, 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变得比安静状态时更加积极,良好的新陈代 谢能为运动员从事科学的跆拳道训练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糖代谢
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人体摄取的糖质, 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中的糖,它们都会在消化酶的 作用之下,逐渐转变为葡萄糖分子(果糖可直接被吸收,不需经转 变),是可以被人
体直接吸收的,经小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葡萄糖运 载蛋白转运进入血液,成为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就是所谓的血糖。 血糖可以合成糖原,成为大分子的糖。一般来说,可以将糖原分 为两类,一类是肌糖原,即肌肉中合成并储存的糖原;另一类是肝 糖原,即在肝脏中合成并储存的糖原。除此之外,肝脏还能够将 体内的乳酸、丙氨酸、甘油等一些非糖质物质合成葡萄糖或糖原, 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糖的异生作用。可见,人体中糖的合成代谢 是由两个过程组成的,即人体合成糖原的过程和糖异生的过程。
一般来说,人体内糖原和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主要是通过有氧 氧化过程、糖酵解过程、乙醛酸途径、戊糖磷酸途径等实现的。糖 分解代谢过程释放的能量能够满足机体运动对能量的需要。
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其机体肌肉中的ATP、 CP下降,肌糖原无氧分解功能有一定的增强,肌细胞内钙含量增 多。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雄性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也会发生 相应的一些变化,从而对肌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使 肌细胞不断地产生适应性变化。因此,运动员在进行系统的跆拳 道训练后,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ATP.CP和肌糖原,在运动后的 恢复期往往会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能够有效增加肌肉中ATP、 CP和肌糖原含量、提高ATP的无氧再合成的速率,进而增大 EK、PFK、磷酸化酶等的活性。
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当氧供应充足时,机体的 肌糖原或葡萄糖就会被彻底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大 量能量的过程,即糖的有氧代谢过程。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参与 跆拳道训练主要通过糖的代谢提供机体运动所需能量,运动后的 恢复期或长时间运动过程中,机体又可以重新合成糖来提供所需 的能源。
(二)水代谢
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保持体内水分代谢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通常来说,体内大部分水分是从食物和饮料中而来的,只有小部 分是由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内水的排出形式主要 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其次是通过皮肤、肺以及随 粪便排出。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量增加,水分排出及维持 体温恒定的主要途径就是出汗。
运动员在参与跆拳道训练以及比赛时,应重视机体水分供给 变化情况,注意保持机体的水分平衡。
(三)月旨代谢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脂代谢与人体健康之间有着 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运动训练能够使机体的 脂代谢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还能够有效防治运动员的心血 管疾病的产生。
脂肪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质,要想在体液的水环境中被酶解, 就需要借助机体自身以及随食物摄入的各种乳化剂,形成乳浊 液。由此可见,脂肪的吸收和转运过程要比糖复杂一些。在机体 内部,脂肪的吸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吞 饮脂肪微粒;另一种是脂肪微粒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分解产物又 重新合成脂肪,形成乳糜微粒,再转移进入淋巴管,经过吸收后扩 散入毛细血管。简言之,脂肪通过淋巴和血液两种途径被机体吸 收,相较来说,前者为主。人体吸收的脂肪主要在皮下、大网膜、 肌肉细胞中等脂肪组织内储存。除此之外,人体的脂肪还可以通 过其他方式进行转化储存,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合成磷 脂,成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第二,合成糖脂,成为细胞膜和神经 髓鞘的组成成分;第三,合成脂蛋白,存在于血液中。
在运动员进行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脂肪分解代谢可为人体 运动提供必要的能量,具体来说,脂肪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能够 提供给多种生命活动过程,能够作为长时间中低强度运动的主要 供能物质。人体内贮存的脂肪作为细胞燃料参与供能是通过有 氧代谢途径进行的。
(四)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也是人体重要的能源, 人体中构成蛋白质的最小单位是氨基酸。人体组织蛋白质及一 些含氮物质总是处在不断分解与再合成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可 以通过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和尿中排出的氮量,来将人体蛋白质 的代谢状况确定下来。通常
来说,人体蛋白质的代谢状况与组织 的生理活动是相符的。
正常成年人体内的蛋白质分解与合成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 态,也就是摄入氮等于排出氮,这种状态被称为氮总平衡;正处于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少年运动员,其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大 于分解,也就是摄入氮大于排出氮,这种状态被称为“氮的正平 衡”;而饥饿者或消耗性疾病患者的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分解 就明显地加强,也就是排出氮大于摄入氮,这种状态这被称为“氮 的负平衡”。
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训练时,机体的蛋白质代谢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方面,机体运动时蛋白质可提供一部分能量;另一方 面,运动导致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加,主要表现为外在生理肌肉 壮大。
(五) 维生素代谢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代谢的重要营养素。尽管人体对维生素 的需求量非常小,但是,维生素也是必需营养素,是需要通过食物 供给的。各种维生素在结构上没有共性,通常情况下,以溶解性 质为主要依据可以将维生素分为包括维生素8】、维生素凫、维生 素B6、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P(烟酸)、叶酸和烟酰胺等 在内的水溶性维生素和包含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 素K等在内的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虽然维生素不是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也不能直接为机体参 与运动提供能量,但它们对机体的能量代谢及其调节过程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在人体中,大多数维生素都会参与辅酶的组成, 因此,如果缺乏维生素就会对酶的催化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引 起代谢失调,从而使机体运动能力有所降低。
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运动员体内缺乏维生素,就会 影响其机体内部酶的催化能力,从而导致机体的代谢失调,进而 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但是,过多地摄入维生素,并不会提高运 动员的运动能力。
(六)无机盐代谢
在食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机盐,在日常膳食中,人们就会吸 收一
定的无机盐,食物中不同的无机盐被人体吸收的程度有所不 同,比如,人体吸收很快的是钠、钾、铉盐等一般单价碱性盐类;人 体吸收很慢的主要是多价碱性盐类;而人体不能吸收的主要是硫 酸盐、磷酸盐和草酸盐等能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3价的 铁离子不易被吸收,要想增进其被吸收率,就需要与维生素C有 机结合起来,因此维生素C能够使高价铁离子被还原为2价的亚 铁离子,从而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
在人体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磷酸盐,其主要在骨骼 中存在(如钙、镁、磷元素等),作为结构物质,其他少量的无机盐 (如钙、镁)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离子。在体液中解离为离子的无机 盐,称为电解质,其在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体液中的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这些物质 在人体的细胞代谢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 代谢的基础。运动员参加跆拳道运动训练也需要无机盐的补充, 如果缺乏则对运动训练是不利的。
二、跆拳道训练中的机体供能
通过新陈代谢,机体分解能源物质,为机体活动提供运动所 需能量,运动员的机体能量代谢直接决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机
能水平。一般情况下,把人体能量代谢分为磷酸原供能系统、糖 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三大系统。具体如下。
(一) 磷酸原系统
在供能代谢中,ATP(三磷酸腺昔)、CP(磷酸肌酸)都通过高 能磷酸基团的转移或水解释放能量,通常把ATP.CP这种含有高 能磷酸基团的物质称为磷酸原。将ATP、CP分解释放能量和再 合成的过程,称为磷酸原或ATP-CP供能系统。
ATP是人体内瞬时能量的供体,而不是能量的贮存形式。 运动时,肌肉内ATP分解直接供能,这是人体内能量代谢的中心 环节。
ATP水解的放能反应可以为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过程供 能,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收缩、生物电活动、物质合成及体 温维持等。具体来说,磷酸原系统供能特点大致为:供能总量不 大,持续时间很短。但是它供能快速,是细胞唯一直接利用的能 量来源,其能量输出的功率最高。
(二) 糖酵解系统
糖酵解系统能为机体的长时间运动提供能量,一般情况下, 当机体运动持续的时间在10秒以上且强度很大时,磷酸原系统 能供给的能量就无法使机体所需能量得到满足。在这一过程中, 以支持运动所需的ATP再合成的能量就主要靠糖原酵解来提 供,而不能靠磷酸原系统供给。
在糖酵解供能系统中,肌糖原是糖酵解的原料,强烈的跆拳 道训练中可分解供能并产生乳酸。作为一种强酸,乳酸在体内积 聚过多会对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使肌肉工作 能力下降,造成肌肉暂时性疲劳。这样一来依靠糖原无氧酵解供 能也只能使肌肉工作持续几十秒钟。无氧酵解供能时,不需要 氧,但产生乳酸,因此,被称为乳酸能系统。在缺氧情况下仍能产 生能量,以供体内急需,是其重要的生理意义。
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人体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酵解,生 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从而使运动中消耗的ATP得到 有效的补充,维持运动的继续进行。在无氧情况下,1摩尔或180 克糖原理论上可产生2摩尔或180克乳酸及3摩尔ATPO这种 糖经过一系列代谢反应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所谓 的糖酵解途径或糖酵解供能系统,此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一 连串复杂的酶促反应。
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过程都是不需要消耗氧的无 氧代谢过程,它们是人体运动时的无氧代谢供能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短时间人体进行极量运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在极量强度 运动中,随着ATP.CP的迅速消耗,糖酵解供能过程在数秒内即 可被激活,当运动持续30秒钟左右时其供能达最大速率,可维持 1〜2分钟,随后供能速率下降,其主要表现为运动强度下降。
(三)有氧氧化系统
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当其机体内氧的供应比 较充足时,运动所需的ATP便主要由糖、脂肪的有氧氧化来供 能。有氧氧化能提供大量的能量,从而使肌肉较长的工作时间得 到有效的维持,这种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就是所谓的有氧氧化 系统。
糖的有氧代谢
运动期间,当氧供应充足时,肌糖原或葡萄糖可被彻底氧化 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这称为糖有氧 代谢。
蛋白质的有氧代谢
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人体内存在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参 与供能的情况。但即使当食物中供糖不足或糖被大量消耗后,蛋 白质供能也很少。蛋白质供能代谢不是人体运动所需能量的主 要来源。
脂肪的有氧代谢
作为细胞燃料,人体内贮存的脂肪参与供能只能通过有氧代 谢这一途径,有氧运动可有效达到燃烧脂肪的目的。
有氧氧化系统是人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主要耐力系统。 有氧代谢能力和人体心肺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耐力素质 的基础。而良好的耐力素质是跆拳道训练员专项耐力提高的重 要基础。
三、人体运动系统基本构成
(一)肌肉
肌肉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构成,其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肌 纤维,许多肌纤维通过有机的排列组成肌束,表面有肌束膜包绕, 许多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肌肉中,大约占3/4的是 水,能量物质、蛋白质、酶等固体物质占1/4,另外,肌肉中还有着 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及神经纤维,其主要功能在于为肌肉供应所需 的氧气和养料,使神经协调得到有力的保证。
骨骼肌是肌肉的一种,其附着于骨骼上的肌肉,是运动系统 的主体部分。通常来说,人体的骨骼肌有400多块,因由于性别、 年龄不同,其占体重的比例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成 年男性约占40%,成年女性约占35%。骨骼肌在神经系统支配 下,通过收缩牵动骨骼,或维持人体处于某种姿势,或产生人体局 部运动及整体运动,最终对机体完成运动所需的各种动作起到积 极的促进作用。
人体肌肉的组织构成十分复杂,肌组织和结缔组织分别构成 肌肉的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其中,肌组织是肌肉的收缩成分, 人体通过肌纤维的主动收缩和放松,从而使各种运动得以实现; 结缔组织是肌肉中的弹性成分,它与肌肉中的收缩成分并联或串 联着,因此也被称为并联(或平行)弹性成分或串联弹性成分。
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训练时,肌肉进行各种收缩以完成各种 动作。
以肌肉收缩的长度变化为主要依据,可以对肌肉的收缩形 式进行分类,通常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即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的 等长收缩(肌纤维虽积极收缩,但肌肉的总长度没有改变)、肌肉 的超等长(肌肉先进行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形式) 收缩。肌肉的收缩能为跆拳道训练的力量素质练习提供一定的 理论依据,肌肉由离心收缩快速转向向心收缩是拉伸一缩短训练 模式实现的方式,这一过程中,人体的爆发力得到相应的增强。 快速离心收缩能够储存一定的弹性势能,从而使得肌肉爆发出更 强的力量。
(二) 骨
骨也是人体运动系统重要的构成,它在运动员参与跆拳道训 练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骨有着非常多的功能,如支持功能、 造血功能、储备钙和磷的功能、运动功能等。
(1) 支持功能。骨与骨相互连接,从而使人体坚固的支架得 以构成。骨的支持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支持机体 的各种柔软组织,使人体得到一定的身体轮廓和外形;另一方面, 其支持功能还体现在对身体局部或整体重量的支持。
(2) 保护功能。骨通过构成体腔的壁,对腔内的重要器官进 行保护,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脊柱对脊髓的保护、胸廓对心 和肺的保护、骨盆对膀胱和子宫的保护等。
(3) 运动功能。作为运动的杠杆,骨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当 肌肉收缩时,能够通过对骨绕关节的运动轴进行牵引而产生各种 运动。
(三) 关节
人体运动离不开关节的活动,人体的运动都与关节有着不可 分割的密切联系。在骨骼肌的牵引下,运动环节(指两个相邻关 节之间的部分)可绕关节的某一轴运动,从而使人体完成各种运
动。关节运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屈和伸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的运动。
外展和内收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轴的运动。
环运动。
旋转运动环节在水平面内绕垂直轴的运动。
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讲,通过提高增强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 肌力量,能提高对抗肌的伸展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关节囊、韧 带的伸展性,从而使关节的运动幅度有所增大、灵活性有所提高, 这对运动员跆拳道专项移动技能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影响跆拳道运动员身体训练的生理学因素
(―)力量素质训练
影响跆拳道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因素主要包括最 大肌肉横断面积、肌肉初长度、肌纤维类型、神经因素,以及其他 包括性别、年龄、激素等多方面因素。
最大肌肉横断面积
最大肌肉横断面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 断面面积。最大肌肉横断面积是由机体肌纤维的数量及肌纤维 的粗细来决定的,其通常用平方厘米表示。大量的生理学研究表 明,人体每平方厘米横断面积的肌肉在最大用力收缩条件下可以 产生3〜8千克的肌力。机体肌肉的最大横断面积与该肌肉的力 量存在正比例的关系,即肌肉的最大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 就越大。
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为了增强肌肉力量通常会进 行相应的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原理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大运动 员力量肌肉中的肌肉的横断面积。但值得注意的是,肌肉横断面 积并不能完全解释力量训练中所表现出的所有生理学现象。
2 .肌肉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与运动员的肌力大小密切相关,二者呈 正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 的张力及缩短的程度越大。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方面,肌肉本身具有弹性,在受到快速牵拉时可弹性回缩。另一 方面,肌肉拉长时,肌梭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而产生冲动,通过牵 张反射机制提高了肌肉的对抗力,即用肌纤维的回缩形式对抗肌 肉被动拉长。
3.肌纤维类型
依据肌肉的收缩特性进行分类,肌纤维可分为快肌和慢肌两 种类型。二者相比,快肌产生的收缩力更大。因此,运动员的骨 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横断面积大、直径大,则肌肉收缩力量 大;反之则肌肉力量小。通常情况下,人体肌纤维的发展状况会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先天条件的影响较小, 最重要的是受后天训练因素的影响。
4 .神经因素
首先,中枢驱动对肌肉活动的影响。中枢驱动是指人体中枢 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在跆拳道训练中,运动员 肌肉收缩力的大小与参与运动的肌纤维的数量多具有密切的关 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在肌肉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参加收 缩。对于缺乏运动员而言,机体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纤维参 加肌肉的收缩活动,优秀的运动员在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可以同 时动员肌肉中90%以上的肌纤维。
其次,神经中枢对肌肉工作的协调及控制能力。机体动作的 完成是机体不同肌肉的共同工作的结果,机体的不同的肌肉群是 在相应的神经中枢的支配下进行工作的。因此,运动员应注意改 善机体神经中枢对肌肉工作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提高主动肌与协 同肌、固定肌、对抗肌等之间的协调能力,使不同的肌肉群能协调 一致的共同工作,才能发挥肌肉群的最大力量。
最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会促使机体大量释放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生理活性物质,进而 促使肌肉力量增强。根据研究发现,人在极度激动或危险紧急情 况下会发挥超大力
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 面,人的情绪极度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另一方面, 大量增加的肾上腺素提高了肌肉的应激性,同时,神经中枢发出 了强而集中的冲动,机体的“储备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动员。相关 研究表明,在儿童少年时期,力量训练能引起肌肉力量的大幅度 增加,但肌肉力量增大的同时,肌肉体积的增长速度较为滞后;但 是在力量训练的后期,机体肌肉力量的进一步增加会在很大程度 上更加依赖肌肉体积的增长。这些内容表明,机体的神经系统功 能的完善对肌肉功能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适应机制在 人体力量训练的不同时期表现也各不相同。
除以上因素,性别、年龄、激素等也是影响跆拳道运动员力量 素质的重要生理因素。
速度素质训练
根据速度素质的具体分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 度),分析影响速度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因素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 入手,各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影响因素具体如下所述。
影响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因素
中枢神经的兴奋状态
机体的反应速度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状态的影响,其兴奋度 越高机体的反应速度就会越快。当然,如果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 的兴奋程度降低或者运动员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或者休息不好等, 那么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就会下降。
反射活动的复杂程度
反射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反应时的长短,其对机体的反应速 度起着重要的影响。反应时是机体接受刺激与做出肌肉动作之 间的应答时间。反应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度、中枢 信息加工时间以及效应器的兴奋性。
刺激强度
机体的反应速度受刺激信号强度的影响,一般而言,信号对 机体的刺激越强,机体对信号的反应越大。
遗传因素
反应速度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机体 的反应速度中遗传力高达75%或以上。
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因素
身体形态和发育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对其速度素质 具有重要的影响,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运动员 的手或脚离轴心的距离越远,下肢较长•跟腱长,踝关节较细,动 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就越快。
能量供应
运动员在参加跆拳道训练时,机体肌肉收缩的速度主要受以 下几个因素的影响较大。
即肌纤维中动用化学能的速度与强度、兴奋从神经向肌肉传 导的速度与强度、机体化学能转变为收缩机械能的速度与强度、 机体释放和分解三磷酸腺昔(ATP)的数量与速度。
相关研究证明,在人体的三大代谢供能系统中,动作速度和 位移速度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磷酸原(ATP-CP)系统的无氧代谢供 能能力。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改善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 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肌肉力量
力学研究表明,加速度是影响一定时间内速度大小的决定性 因素,而加速度大小取决于克服阻力做功的力量,力量越大,加速 度就相应越大。对于人体来说,体重是需要克服的最大阻力,因 而人体质量(体重)与加速度成反比。如果想要提高动作速度,运 动员可以通过提高力量素质和减少人体质量带来的阻力两个方 面实现。而人体力量与体重之比是相对力量,因而,相对力量才 是决定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肌纤维百分比
人体肌肉快肌纤维百分比与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成正比,一 般来
说,运动速度较快的运动员,其肌肉快肌纤维百分比可高 达 95%。
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作用。运动生理学认 为,人体是在神经中枢活动高度协调的支配下,进行的各种形式 的快速运动,即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提高神 经中枢活动的高度协调,能保证运动员在提高动作速度和位移速 度的过程中,促进机体迅速组织肌肉协作参与,从而提高运动 速度。
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主要受其个性心理特征、运动技能水平以及战术应 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机体耐力的生理学因素主要包 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又受一些具体生 理活动和机能水平的影响。
有氧耐力
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水平
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氧运输系统。 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和任务主要完成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的 产物,对机体的有氧耐力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水平也称最大氧运输能力,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血液的载氧能力。血液血红蛋白含量的高低会对血液载 氧能力产生影响,研究表明,1克血红蛋白可以结合 34毫升氧 气,血红蛋白含量与血液结合的氧气量成正比例关系。一般的, 成年男性机体内每100毫升血液内,含有血红蛋白约为15克、氧 容量约为20毫升,女性和少年儿童则较少。优秀的耐力项目运 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可达16克/100毫升血液,血液的载氧量也 比一般人多。
心脏的泵血功能。最大心输出量(即心脏每搏输出量与心 率的乘积)对心脏泵血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最大心输出量与肌 肉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血流量及单位时间内氧气的运输量 成正比。研究表明,和一般的运动员或普通人相比,优秀的耐力 项目运动员的心室腔容积大、心室壁厚;心脏每搏输出量也更大 (优秀运动员为150〜170毫升,普通人为100〜120毫升),即使 在高达200次/分钟的心率时,每搏输出量仍不减少;心肌收缩力 也较大,射血速度也较快。
浏览1,4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