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精研之;又得其“飞虹横江”之剑招,因而称 雄于世,被誉为“武当剑仙”。

清代末年,李景林毕业于保定讲武堂。后留学日 本,入日本士官学校攻读。回国后,曾任清禁卫军下

级军官,师承武当宗师宋唯一,从此武当剑术炉火纯 青。并成为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国术馆的 创始人。

武当剑术十三势包括抽、带、提、格、击、刺, 点、崩、搅、压、劈、截、洗。黄元秀《武当剑法大 要》释:

“抽”分上抽、下抽两法。其式均系持剑手手心 向下,手背向上,剑尖向前方。对准敌腕之上或下 部,往右抽拉;“带”分直带、平带两法。直带是持 剑手手心向内,剑随身后仰,顺势向后带回。平带是 持剑手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剑尖向左平拉。

“提”分前提、后提两法。其式均系持剑手内旋 成手心向外,剑尖斜向前下方,手腕上提。提时重心
前移或进步者为前提;重心后移或撤步者为后提;“格”分下格、翻 格两法。下格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斜下向上斜格敌腕。翻格是敌 近身时闪开其锋,持剑手由手心向内内旋成手心向外,使剑由下向敌 腕翻格。

“击”分正击、反击两法。正击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身平行于 地面向前刺击。反击是指剑尖着力点偏重外侧的击;“刺”分侧刺、 平刺两法。侧刺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向前直刺。平刺是持剑 手手心向上,剑面扁平向前直刺。

“点”,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 由上向下点击敌腕;“崩”分正崩、反崩二法。正崩是持剑手手心向 内,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反崩是持剑手内旋 成手心向外,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劈”, 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上向前下直劈。

“截”分平截、左截、右截、反截4种。持剑手手心向内,以剑前 部向前截敌腕为平截;向右闪身,剑向左方截敌腕为左截;反之为右 截;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由下向上截敌魄为反截;“搅”,分 横搅、直搅两法。绞式均以剑尖绕腕划圈,自己之手腕要避开对方剑 尖绕行。侧绞为横搅,前绞为直搅;“压”,持剑手手心向下,使剑 身直向下压敌剑;“洗”,持剑手外旋成手心向外,剑面竖直由下向 上撩击。图片15

三才剑也属于武当内家剑,由李景林创编,三才,即天才、地 才、人才,该剑理论深邃,融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的理 念。

三才剑是一种融合少林剑与太极剑某些特点于一身的剑术,套路 流传于民间,观赏性和技击性都很强。三才剑比太极剑快,但比少林 剑慢,刚柔相济,需要舞剑者双手交替舞剑,剑花让人眼花缭乱,舞 剑者闪展腾挪,身形快而不乱,剑术凌厉而舒展,透出一种寒气逼人 的美。

由于三才剑术吸纳了以刚见长的外家剑少林剑术的特点,掌握精 髓后,习剑者不但有剑时可以攻防,无剑时拳剑相通,也可以达到健 体防身的目的。

武当派是以道入武,剑在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道教 的法事活动中,剑是降妖伏魔的神物,在道教的传承意识上,

“剑”又代表着“法”。剑代表着正气,代表着决心。

年轻道人外出云游、师父会送他一把宝剑告诫他要谨记道 教的风范,不受一切拖累,若遇俗世牵挂,应当机立断斩断尘 缘,后来,剑成了道人外出云游的必佩之物。

剑在道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有道教八仙之一、 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被称之为"剑仙”。这些都是武当武术偏 爱于剑的渊源。

剑如飞凤的少林剑术

金元时期,少林寺有一位觉远 上人,他本来是严州一世家子弟, 性情豪迈,精通技击和剑术,后来 出家嵩山少林寺,拜恒温禅师门 下,赐法名觉远。在寺中他学会了 罗汉十八手,朝夕演练,逐渐增 益,将罗汉十八手推演为七十二 手,并且大大发展了少林派剑术。 被尊为少林拳术“中兴之祖” 剑是少林武僧最常使用的兵器 之一,也是少林十八般兵器中非常 有代表性的一种。明代文翔凤在游 少林寺时,看到60名武僧练武,当 时不仅有拳术,而且有令他叹为观图片16 图片17

止的剑术。

另一位名人公鼎在少林寺观武后也看到的是“复

有戈剑光陆离”的场面。这就是明代少林武僧练剑的

写照,也证明少林剑术术明代时已经成熟。

明代少林派抗倭英雄小山和尚13岁时最先在开元 寺出家,后来,他跟着师父应白禅师在少林寺学禅11 年,熟颂佛经,精通佛学,并且练了一手高超的剑 术。嘉靖皇帝听说他德高望重,禅武皆精,就御封小 山和尚为少林寺第二十四代方丈大和尚。

清代,少林十虎中的李锦伦更以剑术名震武林。

少林剑术的基本技法与其他门派剑术基本相似。

其不同之点有:一是走向,路线自始至终都在一条线

上运动;二是效法,是按照实战需要设计编排的。

少林剑术的技法分3个方面:

一是步形。其常见的步形有弓步、歇步、插步、

虚步、丁字步、四六步、并步、仆步等.上述步的运
动方式有上步、移步、挪步、跳步、赔步、倚步、跃 步和腾空等;二是剑技。其常见技法是刺、挑、劈、 抹、挽、撩、斩、点等法;三是剑指。是指不担剑的 另一只手的手形,即中、食二指并拢伸直,无名指、 小指内屈,拇指第一节扣压在无名指第一节与第二节 之间。

其次,如足法、身法、眼法都必须与剑技密切配 合。如转身、仰身、俯身、地趟等身法,提膝、弹 腿、飞脚、泼脚、蹬脚、勾脚等足法,盯、瞪、暴、 眯、限、波等眼法,都必须与步法、剑技相协调。

加之少林寺剑术走向路线之特点,上下合一,左

右合一,内外合一,快慢合一,心意台一,劲气合

 

图片18 图片19

一,阴阳合一,智技合一,方能姿矫技捷,达到健身

防卫之目的。

少林剑歌诀中写道:

少林剑的代表套路有:达摩剑、乾坤剑、连环剑、太乙剑、二堂 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绑袍剑、刘玄德双剑、青锋 剑、行龙剑、武林双剑等。

少林对练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

少林达摩剑是最基本也最著名的剑术,招式有童子拜佛、达摩面 壁、回头望月、怀中抱月、仙人指路、弓步劈剑、震脚刺剑、古树盘 根等四十六式。少林达摩剑超越理智思维的速度,在技击中变招莫 测。劈,刺,反复运使,快速反应,攻防变化在奥妙之中,神气贯通 剑锋,心怀除恶扬善之举,自然心定神宁,无杂念生,一切皆空,禅 入剑式,侠骨禅心,必胜无疑乃击剑之禅法。

少林乾坤剑,包括亮势、接剑、下劈、前刺剑、截腕、挑隔剑、 斜劈剑、指星剑、拦腰剑、撩剑、提膝架剑、提膝斜劈等。

少林梅花剑,招式名称有怀中抱月、仙人指路、金鸡独立、跳步 上挑、左右撩剑、古树盘根等。

少林九宫剑,套路招式有并步上指、虚步亮指、提膝横剑亮袍、 弓步崩指、歇步抢剑、弓步前指、前踢脚、盖跳步、马步抢剑等。

少林八仙剑,包括老僧掉尘、仙人指路、转身云剑、火神分金、撤步小 魁星、转身云剑、撤步大魁星、金鸡啄食、饿虎扑食、起身平剑等。悦少林剑术,特点大开大合,快速刚猛,招法凌厉,刚中寓

、寺 柔,剑术有刺、挑、削、点、云、撩、横、抹、沾、带、抽、 芥扫、裹、崩、截、压、缠、劈等。配合灵活的身法步法,演练起来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 接暗藏杀机,招招连环。精巧多变的八卦剑术

八卦掌源于清代,咸丰 年间由董海川所创,是明清 之际传统武术发展到鼎盛时 期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历代 先贤们的创造智慧和心血的 结晶。

八卦剑又称“游身八圭卜 连环剑”,是八卦掌一门常 用的器械套路。比一般用剑 略重,剑柄较长,有时可双 手持剑练习。练习八卦剑术需要有一 定的八卦掌基础,强调用意 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心运剑,剑随身行,步随剑动,人剑合一图片21 图片20



身法、步法、心法同练掌一样,故有八卦门的器 合一

械练习是八卦掌手臂延长之说。练习起来如行云流 水,时而飞流直下,时而若云缓行,时而电闪雷鸣, 时而清风拂柳。身行如游龙,剑走似飞凤。快而不 乱,静而不滞,柔而不软,决满天地之间。

董海川原本隐于王宫,后露出武功之后,传人众 多,据记载有69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 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

图片22
作,请得而申其义焉亲灸程廷华夫子之门庭,华师固受业董太夫 子者也。窃本得之廷华师者,因有此编之

按八卦始于太极,由是而生两仪生四象 生八卦,其本体则一太极也。吾人各有一太 极之体……所谓散则万殊,合则一本也。自 其用言之曰八卦剑,自其体言之实即太极剑


  • -也 O


学者明吾身在太极之中,循吾书而求

之,自然领会。复次第作图以明之,以示途 径,举一反三,是在善悟者,至于神而明之 则又存乎其人矣。

由此时起,八卦剑成为一种独立的精深的武学体 系,八卦剑也成为八卦掌门派最主要的器械之一,具 有与掌法同样的强身健体作用。

八卦剑其道实出于八卦拳术之中,习者均以八卦 拳为主,剑术中各招式、身法、步法均与掌法相同, 号称“龙形游天下”。其实各派剑术都是以拳术为基 础,在拳谚中曾说:“精拳者未必皆通剑术,善剑术 者未有不精拳术。”

八卦剑主要有挑、托、抹、挂、扁、搜、闭、 扫、顺、截等10余种技法。

挑者,手老阳着,如青龙返首式往前去挑敌人之 手腕或胳膊皆可谓之挑;托者,手老阳着,如白猿托 桃式,往前去托敌人之手腕或胳膊俱是谓之托。挑时 多在敌人剑里,托时多在敌人剑外;抹者,将敌人之 手腕或胳膊,用剑挑住或托住后,身形与剑或左或右 走去,谓之抹。

挂者,敌人之剑以及己腕或砍己身右边时,用剑 迎在敌剑上边,曲回胳膊,缩回身体,与剑一气往回 带敌之剑,随带随出,看势击敌,是之谓挂;扁者, 敌人用手托住左臂,或剑将及左臂时,即将左胳膊往 右胳膊下伸去,用剑往左肩 前砍去,是谓之扁。

搜者,敌人之剑砍我上 或我下,我之剑意在敌先, 望敌手腕或左或右似削物 然,速去速回,倏忽若电, 是之谓搜;闭者,敌人之剑 将出而未出之时,即速用剑 堵敌手,不令出剑,此之谓图片23

闭;扫者,上下扫也,敌腕被我用剑挑住,彼欲变法,我速用剑缠绕 彼腕,令彼欲变不得,是谓之上扫,敌剑砍我里腕或外腕时即速缩身 下式,或左或右用剑往着敌之腿,如扫地一般砍去,谓之下扫。

顺者,敌剑往我击来,我顺彼势随之引出,或敌剑将要抽回,我 顺彼势随之送入,皆谓之顺,用此字不可强硬,进退均以意为之;截 者,敌剑击来,我速用剑挡敌腕或剑,令彼不能得势,无分上、中、 下三路,均谓之截。

八卦剑之道,有正剑,有变剑。正剑即体剑,即八纲剑。变剑 者,自八纲剑互相联合,错综变化而生无穷之形式。

例如乾卦剑中白猿托桃一式,身形不动是此式,身形高矮不同仍 )92

务 是此式,走转一步是此式,走转无数步也是此式,“故剑变身不变者 务 有之,身变剑不变者有之,手与剑不变而足变者固谓之变,身剑手足 剑

影 皆不变,唯眼神所注上下左右有所移换,则也变也。其变化之至微妙

  • 者,外形完全不变而内中之意变,亦不可不谓之变也。”

  • 八卦剑一身之变化,与天地生物不测之意正同,则其式宁可数 I 计,欲达其变,则“见仁见智,识大识小,亦各存乎其人,久久精 I 练,道理自得,充于中,形于外,从心所欲,罔或逾矩,静则存动,


变则变,而至于化,化而通于神。”

孙禄堂的《八卦剑学》,是八卦门中练习剑术遵循的重要 典籍,包括左右手纳卦诀、练剑要法八字、八卦剑左右旋转与 往左右穿剑穿手之分别、无极剑学、太极剑学、乾卦剑学、坤 卦剑学、坎卦剑学、离卦剑学、震卦剑学、艮卦剑学、巽卦剑 学、兑卦剑学、八卦剑应用要法十字、八卦变剑要言等15章几 十个小节,形成了丰富博大的八卦剑体系。

双手剑的代表螳螂剑

螳螂剑,也称“双手剑”或“螳螂双剑”,是螳螂门中优秀的器 械套路,也是发源于山东半岛的一种独特兵器。螳螂剑术以刺、点、 崩、格、劈、撩、拦、绞、截、斩为主。

螳螂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剑术,也是由于兵器的形制特殊: 剑身和剑柄极长,用双手握持。动作古朴,剑术迥异,发力苍劲而浑 厚,令人耳目一新。图片25 图片24

双手剑因需要巨大的空间来挥 动,又需要两只手握,因此得名。 它的出现晚于单手剑,随着冶金技 术的发展以及战术的需要,双手剑 出现了多种变体。

唐代时也盛行双手剑,长可及 胸,剑身、剑把均较一般剑长,在 演练时以双手握剑为主。其动作短 中见长,刚中寓柔、快速勇猛、气 势浑厚;讲究技法;不仅剑术要运 用多变,而且在速度和身形中还得

显露出棍术和螳螂拳的象形取意,重在取意。

诗人杜甫曾留下了赞美唐代双手剑技的诗篇:
至宋代,双手剑术曾一度失传。明代时茅元仪试 图借鉴朝鲜双手剑来复原我国双手剑,但没有成功。 茅元仪在他的旷代巨著《武备志》中,收进了一部
的气势之壮和艺术之美。“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霄光。”可见双手剑

“双手剑谱”,这是唯一一部古双手剑谱。

茅元仪在剑谱的序言中写道:

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 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 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具备。 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 日本之《尚

另外,相传朝鲜双手剑是戚家军(第二代)入朝 抗倭所传,另俞大猷《剑经》,寓荆楚长剑于棍术, 也是双手剑术。

烟台市的莱阳、海阳两地是优秀传统拳种螳螂拳 的发源地,自明末清初王朗祖师创编螳螂拳后,经几 代名师继承和发展,形成“梅花、太极、七星、六 合、光板”等螳螂拳门派。万变不离其宗,故有: “螳螂本是王朗传,天下螳螂本一家”之说。各门派 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望,螳螂门第誉满天下。

清代末期烟台八大拳房之一的“郝家拳房”是郝 家门第一代宗师郝宏创办的。郝宏随祖师梁学香先生 学习梅花螳螂拳,后称“梅花太极螳螂拳”或“太极 梅花螳螂拳”,郝宏传授给其五子,人称“郝家五 虎"O

郝莲茹谢世后,其二子郝恒禄和四子郝恒信将郝 家拳房由原牟平县初家镇庙后村搬迁到烟台市长发祥 皮铺后儒林街牛肉胡同6号。

郝恒信拳师毕生均在烟台郝家拳房授拳,其绰号“郝四彪子”,郝恒禄拳师绰号“郝二老道”,曾任

■青铜螳螂剑图片26

蓬莱县国术馆长,他还曾在哈尔滨设馆授拳。

■古代螳螂剑

图片27

郝恒禄技艺精湛,功法深厚,善交武友,文武双 全,

的特点风格、吸取名家剑术之精华,创编出螳螂“达

是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他以螳螂拳

摩剑”。

郝恒禄之子郝斌,后世流传的螳螂门“双手剑” 就是从郝斌所传的螳螂“达摩剑”中演变创编的。

螳螂双手剑共39个动作,其中很多动作均为双手 握剑完成动作技法,动作名称中:老僧洒尘、犀牛展 背、老僧登殿、顺风扫叶、仙人挑衣、平观四众、老 僧阅经、浮云摩顶、鸽子翻身等动作与剑术形象结 合,恰如其分。

螳螂剑风格独特,出神入化,一招一式确为技击 格斗而为。其主要特点是以腰带剑、力达剑锋,以气 驭剑、刚柔相济,朴实无华、灵活多变,纯正严谨、 技法精妙。可谓是剑术之极品。

螳螂“达摩剑”的教学有严格要求:

一、学“达摩剑”前必先学练“剑十二字诀”的

基本功法,剑基本功法学不精者,不能练“达摩剑”。

二、 严格选拔学生,以其学习年限、武德、身法、气质、功底为 首要条件。学后没有老师的授意,不准随意外传。

三、 学后必将动作分解,由两人用竹剑每招每式分解对练。后再 进行两人格斗实战。

四、 对剑的要求是:无剑穗,剑身长,剑把长,有剑台,剑量 重,剑把前端设一小孔等。

五、 练习“达摩剑”要求:人剑合一、手剑合一、法剑合一、气 剑合一、神剑合一、力剑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功”紧密配合。

螳螂剑的经典剑术有:螳螂抖翎、螳螂捕蝉、回马剑、杀首剑, 步形多以跟步、跪步、半马步、双弓步为主。是螳螂门派中最具代表 性的兵器之一。

螳螂剑具有独特的剑术风格,突出体现在招招相连、一环套一 环、势势相扣、结构严谨、勇猛异常。剑术以技击为主,要求身步协 调。身剑混合一体,以刚为主,刚柔相济,这些突出地体现了少林螳 螂剑的特点。

螳螂剑术广泛流传于山东的烟台、青岛;辽宁的沈阳、大连;以 及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

螳螂双手剑是剑术中的一枝奇葩,因双手握剑面得其名, 该套路中汇集了剑、棍、螳螂拳等技法精华,既有剑术的各种 技法,又融入了棍术之刚劲威猛,既狠又准,快速、密集、灵 活的磅礴之势,在步形和身法上以眼快、手快、步快、身快、 式快,以及那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的 动作形成了别致的风格。

侠义为法的纯阳剑术

09自古就有“八仙”的传 说,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 是八仙中的纯阳真人吕洞 宾。人们称吕洞宾为纯阳祖 师,称其背负的宝剑为纯阳 剑,练的剑术为纯阳剑术。 吕洞宾一生以纯阳剑术行侠 仗义,因此演绎出许多脍炙 人口的故事。

吕洞宾不仅长得高大威 武,而且聪悟过人,博闻强 记,刻苦好学。他广泛阅读 诸子百家之

三教经典都有兴趣,对图片29

书,对儒、佛、 道图片28
他记忆力惊人,能在一天之内背诵上万字的东 西。他才华出众,信口成文,出口成章。这为他后来 参加科举考试,并入仕做官、钻研医学、救死扶伤奠 定了文化理论基础,也是他被民众奉为神仙的一个重 要因素。《周易》、《道德经》更是爱不释手。他思维敏捷,能 将三教理论融会贯通。

吕洞宾曾参加唐代的科举考试,但唐代晚期战乱 频繁,河东一带大族纷纷迁居岭南一带,于是吕洞宾 避乱到终南山,过着清心寡欲的隐逸生活。因而他才 有机会和时间与出家道人如钟离权等人交往论道。最 后弃家出走,跻身道教,扶危济贫,实现他匡世救人 的意愿。

吕洞宾出家后“潜心修行”。《宋朝国史》记 载:“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可见吕洞宾是 一位精通剑术的道人。

吕洞宾所练的剑术,《道 教百问》一书中披露吕洞宾 “得遇八仙中的钟离权,钟离 权授大道天遁剑术,龙虎金丹 秘法”。

钟离权原是五代后晋时期 的一位将军,身怀武功。 吕 洞宾随他学剑之后,刻苦锻 炼,“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 快,世以为神仙。”

之后,吕洞宾总是身负宝 剑,云游四方,有时以剑为

笔,题诗写赋。他在《剑诗》中是这样叙述的:

欲整锋芒敢惮劳, 凌晨开匣玉龙嗥。 手中气概冰三尺, 石上精神蛇一条。

从诗中可以看到,吕洞宾修炼高超的剑术,忍受 修行的苦劳。凌晨开匣取出银光闪闪的宝剑时,发出 “龙嗥”般清亮的响声。即使冰冻三尺,手中剑越练 越勇,气概豪迈,以剑砍石,火花飞溅,留下蛇一样 深深的剑痕。

身为一个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出家道人,能凌晨即起,在寒风 冰雪中苦练剑术,其坚强刚毅不畏苦劳的性格跃然纸上,让人敬佩。

吕洞宾的追求可用一个“侠”字概括。他苦练剑术的目的,翦除 邪恶,斩杀凶顽,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便可以实现“上九霄”成神飞 仙的目的。一股侠气荡然于字里行间。在吕洞宾另一首《赠剑客》诗中,其刚毅个性和侠肝义胆表现得 淋漓尽致。诗中说: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吕洞宾赞颂除暴安良的侠客,充分地 显示了他疾恶如仇的侠义精神。从他“万里腾空一踊身”的自述中,图片30 图片31

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剑术和飞腾 功夫。

吕洞宾所谓的“道剑”, 就是面对恶人,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服之以法。以“无 形”的精神思想上的情理法 去教育说服恶人,劝其改邪归 正,停止作恶。所谓“法剑” 就是面对冥顽不化的恶人,以 飞剑利刃坚决斩杀之,除恶务 尽,以维护人间正道,保护百 姓的利益。

吕洞宾“精通剑术以除

恶”,众多道观中都有他背负宝剑的塑像,《吕祖 志》一书的卷首,也绘有他背负宝剑的绣像。他在不 断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 “三遁剑术”。在《道教》一 书中,说他“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 贪嗔”。说明吕洞宾对天遁剑术已经给予了补充、发 展、更新。

吕洞宾所练的剑术,已不是入道时的“天遁剑 术”,而是经过创新了的剑术,是在“天遁剑术”基 础上创新了的剑术。

吕洞宾曾“数来挎斋中”。陈挎作为道教后起之 秀、吕洞宾的道教师友,当然不会错过向吕洞宾学剑 的机会。由此,吕洞宾更新了的剑术才在道教徒众中 一代代流传。道教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剑术大师,索
性将吕洞宾传授的剑法更名为“纯阳剑术”。这就是 “纯阳剑术”的由来。

“纯阳剑术”是在“天遁剑术”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从“纯阳剑谱”所载的剑术名称中,人们可以看 到“天遁剑术”的影子。

“天遁”的天,指最高的、绝妙的、无与伦比 的;“遁”指逃遁、躲避、隐形。体现在套路中,则 是巧妙地躲闪、伏藏、逃遁动作。而“纯阳剑术”中 恰恰有类似的动作,如外过门剑、献手埋伏、旋风 剑、诈献铜桥等招式都是一些快速躲闪、伏身隐藏的 动作,充分体现了 “天遁”的特色。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动作,在任何剑术中都不曾

出现过。其动作奇特、罕见,绝不是后人可以编造

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定“纯阳剑术”与“天遁

佥术"的血缘关系。图片32

纯阳剑术讲究含而不露,隐而自悟,以意导式,人剑合一。行剑 时步走弧圆,身法轻灵舒展、飘逸美观,势如行云流水,穿连不断, 给人以一种轻松、愉快、舒适的感受,经常练习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纯阳剑术分4个阶段练习:

第一段:包括提剑归丹定五行,返本还原把剑进;龙心指路悬左 足,穿越云天指星宿;抱拐出鞘阴阳触,玉龙抬头风云吼;武当横云 观日月,刺破层云化飞雪;龙吟绕步随身依,碧波浪中神针奇。

第二段:风舞梨花迎面起,纯阳追月云中絮;神龙隐现单边绕, 风吹荷花根亦牢;春风梨花八方飞,白云缠绕紫气随;荷塘波涌神龙 现,穿云破雾白云边;龙飞凤舞行如风,拨草擒蛇七寸中。

第三段:龙蛇盘圆金戈起,寒水渡萍翻腾急;游龙缠蛇入海流, 一波千丈古洲头;飞凤陆地三步头,游龙碧波上九楼;拂尘轻扬返手 来,太阴举柱下尘埃;寒塘旋萍少阳开,玉笛三剑旋转截。

第四段:游龙入海随身缠,神光护顶祥云穿;倒步抽纤圆如意, 龙珠飞旋随身依;游龙探穴左右摆,秋江横钓悬竿外;玉拐一剑进中 焦,左拐一剑化为撩;阴阳合道重交手,倒步悬足背剑收;归丹提剑 五行定,功归大道气血润。

纯阳武术属武当山龙门一脉,传为纯阳真人吕洞宾所创, 是道家养生、健体、御敌的内家拳法。其拳理上应阴阳五行之 理,下行方圆八卦之象,取自然之态,成天人合一之形。

武术界有一个普通的常识,无论拳术还是器械套路,其名 称与套路动作内容是相应相合的。“纯阳剑术”中融入了吕洞 宾一生刻苦研练、战胜邪恶的心血与经验,是一套突出攻防搏 击、独具特色的实战传统剑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轻灵如猿的峨眉剑术

峨眉山为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到峨 眉山约早1300年。史书《山海经・西山经》、 《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地 理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峨眉山志》、 《明・峨眉道人拳歌》等书均有详细记载。

自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 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 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 仙思想也形成核心地位。

峨眉山自古多猿猴,据《搜神记》记 载: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 长七尺,能做人行,善走逐人,名成“猴 国”,也称“马化”和“攫猿”。图片33图片34

据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 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耕 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 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 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 和“猿公剑术”。

峨眉武术中,十八般兵器 样样都有: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凝、铜、 锤、抓、锐、棍、槊、棒、 拐、流星锤,其中以剑术和枪 术最为著名。

峨眉剑的成型,是峨眉僧人在“白猿剑二十四 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除了具有一般剑术轻松 潇洒,优美大方的特点外,还特别注意实践,着眼于 点、劈、刺、撩的发劲,动作严谨,衔接巧妙,招式 凶猛,方法独特。其特点在于:击法明快,剑术多 变,以快为上,以巧取胜。

峨眉剑是武术中优秀技击剑种,实用性极强,武 理深奥,功法精邃,剑术变化万千,不失为剑术中的 一枝奇葩。峨眉拳经剑篇中有诗赞道:

残虹一式定乾坤; 剑似追魂不离人。 应是奇传道数真; 纵是越女也为魏。

峨眉剑术所用的剑是软剑,因为在抖腕当中有数种变化,便于发 挥峨眉剑术的技击长处,而使硬剑是无法发挥这种技击特点的。

峨眉剑术走剑时要柔如游蛇,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虽柔亦刚。 否则中敌时力不能达到剑尖,起不到弦动物仆的功效。在对敌中,对 剑时剑尖要始终对准对抗中线,剑尖则始终不准离开敌方,剑尾可随 意游动。峨眉剑讲“剑不行尾”,即剑尾不能对准敌方。

峨眉剑的主要技击技法中,持剑姿势如高姿持剑势,自然开步站 立,侧身对敌,右腿在前,右手持剑。持剑的前臂微曲下沉,约与腰 齐。剑尖微微上指对方喉部,左手在后自然微弯曲上举。

持剑右手微微弯曲下沉是为了有伸缩余地,即行话“藏手”。左 臂在后微微上举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体动作的协调自然。另外,高姿势 平剑持剑术是剑尖高度以腰为准平对对方。这种姿势较少用,因为这 种姿势有碍于剑术手法的丰富变化。

而低姿持剑姿势为马步。这种姿势要求双方马步侧身对敌,剑尖 微微上指对方咽喉部。这种姿势在特殊动作中用。峨眉剑要求手心向 上平手持剑。这样在敌方点腕时,如果来不及变化,可以以剑托去迎 击,容易发力攻击,以便保护手腕的 安全。

峨眉剑术中的“素女掉尘式”, 是与敌对剑走势时,利用腕部的力量 使剑身随着步法身法谐调地上下弹 动,主要是为了使对方不好找空子对 我进行攻击。

而“分花拂柳式”,是与敌对剑 走势时剑尖随身法步法左右自然摆 动。高与肩平,宽不过对方身影。这图片35

种剑术带有攻击性质,对敌方喉部常威胁很大。是使对方最不易进攻 的一种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是峨眉派出剑走势的独特门户。它要求习者的任何 进退攻防招法,都能够在这两种方法中随意使用。

峨眉剑术的防击技法主要是“玉女抽身式”,以甲、乙称之,甲 弓步直刺,乙抽身点腕。双方在高姿右式持剑对立时,甲方大弓步跃 刺对方胸部,乙方速后撤并步,点击对方腕部。

另外,乙方也可用后撤步点腕,这种方法是很保险的,就是说虽 然守方未点中对方腕部,但甲方的攻击也到不了位,因为乙方向后退 出时已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了。乙方在并步点腕后即可趁甲方收剑时反 弓步跃刺甲方,这属于随击方法。

另外还有“西子洗面式”,当甲方弓步直刺或格挡后直刺,乙方 闪身截袭。双方高姿右式持剑对立,甲弓步直刺或微格后直刺,乙方 的闪刺方法是向右斜方闪让,剑尖下点,截袭甲方面部、臂部、胸 部,这一式同闪法一样厉害。

峨眉剑术主动攻击技法有“紫竹入云式”、“拂花掠影式”、“文姬 挥笔式”、“黄莺穿柳式”、“越女追魂式”等。动作做起来要一气呵 成,干净利落,对方往往来不及反应已经中剑了,这是峨眉剑术中较 平静而又突然偷袭的特点。

峨眉剑多为残剑、散剑。峨眉《内手拳法卷三歌谱》中剑 术之谱记载:“残虹者,非剑之残者也。犹棋之残局,一着即 可定输赢。夫剑者,神之所至,精之所化,形之所名者也。知 此者,当形神合一,剑我一体,射如蛟龙,抽若惊鸿,则敌无 懈可击窍。兵器乃手之加长,用剑之心法,同于拳理,制敌之 诀窍,与拳诀无异。直不因其有殊,略有不同耳,弟子当自悟 之……"

枪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所以 著名的武术家几乎个个都练过枪术,因此, 自古枪术就有“百兵之王”的美誉。

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

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枪使得好的自己就 有生命。大枪是扫荡乾坤的神器;""内家大 枪术,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岳家枪 术名重千古。

此外,著名的枪术有杨家枪术即梨花枪 术、芸家枪术即桓侯枪术、太极枪术、六合 枪术、吴家枪术、少林枪术、峨眉枪术、五 虎断门枪术等,都是名动江湖的高明枪术。图片36

“枪中之王”。

1103年,岳飞出生在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相传岳 飞出生时,父亲看见有大鸟飞鸣于屋上,故名飞。岳飞后取表字为鹏图片37

形中寓意的岳家枪术

岳家枪在岳家拳械系列中占据首要位置,技击方法独特,号称图片38
■岳飞冒单骑用枪举。相传岳飞为大鹏金翅鸟转生,大鹏鸟在佛教中讲 国.略田心

是力量最威猛的善神。岳飞乳名五郎,因为之前他父 大破金兵 亲岳和曾有4个儿子都夭折了,岳飞还有一个弟弟叫 岳翻。

岳飞在没有满月的时候,内黄河段黄河决口,大 水暴至,岳母姚氏抱飞坐在瓮中,冲涛及岸得免。

岳飞虽为农家子弟,却爱武术,10多岁的时候就 能挽弓300斤,在宋代几乎是最高纪录,同时,他向 同县的枪手陈广学习枪术。陈广见岳飞勤奋好学,举 止不凡,便潜心传授陈家独门七十二路枪术。经过一 段时间的训练,岳飞便成为全县无敌的神枪手。

岳飞还向“铁臂大侠”周侗学习枪术和箭法。周 侗一生中有3位得意弟子,他们分别是:勇冠三军的 80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河北大名府绅士、水 泊梁山坐第二把交椅的玉麒麟卢俊义,最后一位就是 名扬天下的武穆王岳飞岳鹏举。

岳飞跟周侗和陈广学习武术,几年下来精通十八般兵器尤精骑射,对枪更是运用得神出鬼没,有诗赞道:

浏览3,1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