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灵如猿的峨眉剑术
峨眉山为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到峨 眉山约早1300年。史书《山海经・西山经》、 《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地 理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峨眉山志》、 《明・峨眉道人拳歌》等书均有详细记载。
自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 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 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 仙思想也形成核心地位。
峨眉山自古多猿猴,据《搜神记》记 载: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 长七尺,能做人行,善走逐人,名成“猴 国”,也称“马化”和“攫猿”。
据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 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耕 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 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 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 和“猿公剑术”。
峨眉武术中,十八般兵器 样样都有: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凝、铜、 锤、抓、锐、棍、槊、棒、 拐、流星锤,其中以剑术和枪 术最为著名。
峨眉剑的成型,是峨眉僧人在“白猿剑二十四 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除了具有一般剑术轻松 潇洒,优美大方的特点外,还特别注意实践,着眼于 点、劈、刺、撩的发劲,动作严谨,衔接巧妙,招式 凶猛,方法独特。其特点在于:击法明快,剑术多 变,以快为上,以巧取胜。
峨眉剑是武术中优秀技击剑种,实用性极强,武 理深奥,功法精邃,剑术变化万千,不失为剑术中的 一枝奇葩。峨眉拳经剑篇中有诗赞道:
残虹一式定乾坤; 剑似追魂不离人。 应是奇传道数真; 纵是越女也为魏。
峨眉剑术所用的剑是软剑,因为在抖腕当中有数种变化,便于发 挥峨眉剑术的技击长处,而使硬剑是无法发挥这种技击特点的。
峨眉剑术走剑时要柔如游蛇,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虽柔亦刚。 否则中敌时力不能达到剑尖,起不到弦动物仆的功效。在对敌中,对 剑时剑尖要始终对准对抗中线,剑尖则始终不准离开敌方,剑尾可随 意游动。峨眉剑讲“剑不行尾”,即剑尾不能对准敌方。
峨眉剑的主要技击技法中,持剑姿势如高姿持剑势,自然开步站 立,侧身对敌,右腿在前,右手持剑。持剑的前臂微曲下沉,约与腰 齐。剑尖微微上指对方喉部,左手在后自然微弯曲上举。
持剑右手微微弯曲下沉是为了有伸缩余地,即行话“藏手”。左 臂在后微微上举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体动作的协调自然。另外,高姿势 平剑持剑术是剑尖高度以腰为准平对对方。这种姿势较少用,因为这 种姿势有碍于剑术手法的丰富变化。
而低姿持剑姿势为马步。这种姿势要求双方马步侧身对敌,剑尖 微微上指对方咽喉部。这种姿势在特殊动作中用。峨眉剑要求手心向 上平手持剑。这样在敌方点腕时,如果来不及变化,可以以剑托去迎 击,容易发力攻击,以便保护手腕的 安全。
峨眉剑术中的“素女掉尘式”, 是与敌对剑走势时,利用腕部的力量 使剑身随着步法身法谐调地上下弹 动,主要是为了使对方不好找空子对 我进行攻击。
而“分花拂柳式”,是与敌对剑 走势时剑尖随身法步法左右自然摆 动。高与肩平,宽不过对方身影。这
种剑术带有攻击性质,对敌方喉部常威胁很大。是使对方最不易进攻 的一种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是峨眉派出剑走势的独特门户。它要求习者的任何 进退攻防招法,都能够在这两种方法中随意使用。
峨眉剑术的防击技法主要是“玉女抽身式”,以甲、乙称之,甲 弓步直刺,乙抽身点腕。双方在高姿右式持剑对立时,甲方大弓步跃 刺对方胸部,乙方速后撤并步,点击对方腕部。
另外,乙方也可用后撤步点腕,这种方法是很保险的,就是说虽 然守方未点中对方腕部,但甲方的攻击也到不了位,因为乙方向后退 出时已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了。乙方在并步点腕后即可趁甲方收剑时反 弓步跃刺甲方,这属于随击方法。
另外还有“西子洗面式”,当甲方弓步直刺或格挡后直刺,乙方 闪身截袭。双方高姿右式持剑对立,甲弓步直刺或微格后直刺,乙方 的闪刺方法是向右斜方闪让,剑尖下点,截袭甲方面部、臂部、胸 部,这一式同闪法一样厉害。
峨眉剑术主动攻击技法有“紫竹入云式”、“拂花掠影式”、“文姬 挥笔式”、“黄莺穿柳式”、“越女追魂式”等。动作做起来要一气呵 成,干净利落,对方往往来不及反应已经中剑了,这是峨眉剑术中较 平静而又突然偷袭的特点。
峨眉剑多为残剑、散剑。峨眉《内手拳法卷三歌谱》中剑 术之谱记载:“残虹者,非剑之残者也。犹棋之残局,一着即 可定输赢。夫剑者,神之所至,精之所化,形之所名者也。知 此者,当形神合一,剑我一体,射如蛟龙,抽若惊鸿,则敌无 懈可击窍。兵器乃手之加长,用剑之心法,同于拳理,制敌之 诀窍,与拳诀无异。直不因其有殊,略有不同耳,弟子当自悟 之……"
枪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所以 著名的武术家几乎个个都练过枪术,因此, 自古枪术就有“百兵之王”的美誉。
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
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枪使得好的自己就 有生命。大枪是扫荡乾坤的神器;""内家大 枪术,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岳家枪 术名重千古。
此外,著名的枪术有杨家枪术即梨花枪 术、芸家枪术即桓侯枪术、太极枪术、六合 枪术、吴家枪术、少林枪术、峨眉枪术、五 虎断门枪术等,都是名动江湖的高明枪术。
“枪中之王”。
1103年,岳飞出生在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相传岳 飞出生时,父亲看见有大鸟飞鸣于屋上,故名飞。岳飞后取表字为鹏
形中寓意的岳家枪术
岳家枪在岳家拳械系列中占据首要位置,技击方法独特,号称
■岳飞冒单骑用枪举。相传岳飞为大鹏金翅鸟转生,大鹏鸟在佛教中讲 国.略田心
是力量最威猛的善神。岳飞乳名五郎,因为之前他父 大破金兵 亲岳和曾有4个儿子都夭折了,岳飞还有一个弟弟叫 岳翻。
岳飞在没有满月的时候,内黄河段黄河决口,大 水暴至,岳母姚氏抱飞坐在瓮中,冲涛及岸得免。
岳飞虽为农家子弟,却爱武术,10多岁的时候就 能挽弓300斤,在宋代几乎是最高纪录,同时,他向 同县的枪手陈广学习枪术。陈广见岳飞勤奋好学,举 止不凡,便潜心传授陈家独门七十二路枪术。经过一 段时间的训练,岳飞便成为全县无敌的神枪手。
岳飞还向“铁臂大侠”周侗学习枪术和箭法。周 侗一生中有3位得意弟子,他们分别是:勇冠三军的 80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河北大名府绅士、水 泊梁山坐第二把交椅的玉麒麟卢俊义,最后一位就是 名扬天下的武穆王岳飞岳鹏举。岳飞跟周侗和陈广学习武术,几年下来精通十八
般兵器尤精骑射,对枪更是运用得神出鬼没,有诗赞道:
形中寓意的岳家枪术
岳家枪在岳家拳械系列中占据首要位置,技击方法独特,号称
■岳飞冒单骑用枪举。相传岳飞为大鹏金翅鸟转生,大鹏鸟在佛教中讲 国.略田心
是力量最威猛的善神。岳飞乳名五郎,因为之前他父 大破金兵 亲岳和曾有4个儿子都夭折了,岳飞还有一个弟弟叫 岳翻。
岳飞在没有满月的时候,内黄河段黄河决口,大 水暴至,岳母姚氏抱飞坐在瓮中,冲涛及岸得免。
岳飞虽为农家子弟,却爱武术,10多岁的时候就 能挽弓300斤,在宋代几乎是最高纪录,同时,他向 同县的枪手陈广学习枪术。陈广见岳飞勤奋好学,举 止不凡,便潜心传授陈家独门七十二路枪术。经过一 段时间的训练,岳飞便成为全县无敌的神枪手。
岳飞还向“铁臂大侠”周侗学习枪术和箭法。周 侗一生中有3位得意弟子,他们分别是:勇冠三军的 80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河北大名府绅士、水 泊梁山坐第二把交椅的玉麒麟卢俊义,最后一位就是 名扬天下的武穆王岳飞岳鹏举。岳飞跟周侗和陈广学习武术,几年下来精通十八
般兵器尤精骑射,对枪更是运用得神出鬼没,有诗赞道:
岳飞从军后,从一名小兵而官升至节度使,百战百胜,无一败 绩,岳飞曾单枪匹马勇闯金兵大营,杀敌千人,刺敌酋长黑风大王。
岳飞在日常战斗中,总结很多实战经验,并创立了形意六合门 派,有少林六合拳、六合刀、六合大枪,广泛传播于河南开封、汤 阴、新乡、安阳等地区,后来流传于安徽、江苏、江西、山东、山 西,与本地武技有效结合,逐步形成了少林岳家连拳门、少林通背 门、少林意拳门、心意门、形意门等门派。他所创立的枪术独成一 派,被称为“岳家枪” O
岳飞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 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 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 及。一旦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 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
因此,岳家枪术一改当时流行的斜出枪,而是“直取中宫两边
荡,左拨右引身先躬,反手斜上直指腰”。这样就大 大增强了大枪的攻击性。
岳家枪术中还包括回身枪,出枪的范围多在中 腹,这样就增大了命中的概率。岳家枪的绝技有“大 漠孤烟”和“长河落日”。
岳家枪术中最高层次的还是以沥泉为名的枪术套 路沥泉枪。相传岳飞有一天出去到附近小山上游玩, 只见半山中有一缕流泉,旁边一块大石上边镌着“沥 泉奇品” 4个大字,却是苏东坡的笔迹。
那泉上一个石洞,洞中却伸出一个斗大的蛇头,
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泉内。岳 .岳家枪 飞忖道:“这个孽畜口内之物,有何好处? 滴在水中,如何用得?待我打死他。”便放 下茶碗,捧起一块大石头,觑得亲切,望那 蛇头上打去。
不打时犹可,这一打,不偏不歪,恰恰 打在蛇头上。只听得“呼”的一声响,一霎 时星雾迷漫,那蛇铜铃一般的眼露出金光, 张开血盆般大口,朝着岳飞扑面撞来。
岳飞连忙把身子一侧,让过蛇头,趁着 势将蛇尾一拖;一声响亮,定睛再看时,手 中拿的哪里是蛇尾,却是一根丈八长的蘸金 枪,枪杆上有“沥泉神矛” 4个字。回头看 那泉水已干涸了,并无一滴。
沥泉枪枪术集中了岳家枪之精华,整个 套路36个动作无任何花招,招招实实在在
一招含三招,三招变九招,招招隐藏杀机,招招出奇制胜。
后来,岳家枪术为范氏所继承。至明代末年,范氏第十一代师祖 范启勋为明代官员,其子范可礼为明贡生,聪明过人。范可礼兄弟8 个,皆通文武经略。时为明末清初,范氏八兄弟与萧家七兄弟在古相 州西洪岭坡团练民众,共保当地平安。
由此可见,范氏岳家枪拳的起源是由岳家枪拳演化而来的。范氏 岳家枪拳的创始人即第一代宗师,当为范启勋先生。
范氏岳家拳的主要内容有:一弓箭、二弹弓、三绳鞭、四点穴、 七十二字练功法、内经养气调神等。流传的器械有:单刀、大刀、 三十六奇枪、小字锤、大字锤、太平锤、字功锤、散手大战法、小战 法、连八锤、十八罗汉桩和其他辅助技击的练功法等。
1769年,范启勋玄孙范广带领其子天增、天坤迁移至新乡,将范 氏岳家枪拳诸艺作为家教,世代子孙相传。
1894年,后人范清元老闲居家,与同门弟子80余人及师弟杨绍先 经数年之功,又根据祖传老枪谱特点,依阴阳气窍、内五脏外五官、 五行八卦、七十二字等内容,反复推敲,相互比较,整理成诀,以传 子孙门徒。至此,范氏岳家枪自成一体。
岳家枪经历代相传,已成为形意门必练的重要器械。后世 的“形意大枪”,是耿德福家传绝学,是从“耿子枪”、“耿子 拳”、“岳家拳”、“岳家枪”演变而来。本不传外人。但他却打破 陈旧观念,将它无私地传授给了徒弟。
耿德福说:“形意拳是枪拳合一的拳术,拳术练到一定水 平,必须练大枪。枪能弥补拳的不足,这样才能使形意达到更 高的境界。”他演练的“四门龙行枪”,枪头吞吞吐吐,如白 蛇吐信,似金鸡点头;枪缨左右翻飞,宛若凤舞梨花;枪杆上 下抖动,犹如蛟龙出水。
枪舞梨花的杨家枪术
杨家枪,全名为“杨家梨花枪”。据《南乐县志》记载:北宋年 间,宋军元帅杨延昭摆牡牛阵,要在南乐一带与辽兵决战,不料被敌 识破,退回察院。杨延昭独自断后,因多日麋战,疲惫不堪,遂在旷 野一菜园草屋小憩。
岂知杨延昭一时失慎,竟患卸甲风昏迷过去。幸亏恰遇东寺庄精
后来因宋军挥师北进,袁代枪术尚未学完,杨延 昭便派老将杨洪将祖传枪谱馈赠袁代。通医理的老人袁代,袁代将其搀扶到家中精心治疗, 几经周折杨延昭化险为夷。杨延昭感恩不尽,以重金 酬谢,袁代辞而不收,但求赐教枪术。杨延昭满口答 应,事后便派人前往袁家精心传授。
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妻子杨妙真枪术精 奇。《宋史》中《李全传》记载“二十年梨花枪,天 下无敌手”。
杨家枪谱:
杨家枪术世称雄.前手正,后手硬,仰 手合手都有空。去似箭,回如线,手疾眼快 扎人面Q舞花枪,眼花缭乱。锁喉枪,鬼神 难挡。回马枪,神仙难防。怪莽翻身,梨花 盖顶,乌龙翻江出海滩。绣女穿梭奔日月, 金门石开抢中腕。要问此枪名和姓,七郎八 虎守边关。
明清时期,杨家枪被武林公认为第一名枪,是当时流传最广、影 响最深的枪术流派,因舞时如梨花摇摆,又名“梨花枪”。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中指出:“杨家枪变化莫测,神化无 穷,天下咸尚之。”俞大猷在《剑经》中也说:“山东、河南各处教 师,相传杨家枪术。”吴殳在《手臂录》中进一步指出,“杨家枪, 学之易,用之利,大有益于行阵”。
从以上引证明显看出杨家枪早在明清两代就已享誉武林,受到尊 崇。杨家枪能名垂古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较早地形成了系统完 整的枪术理论和精妙实用的枪术体系,正如《纪效新书》所记载: “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 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在明代,杨家枪名声很大,被誉为最上乘的枪术,兵书《武编》、 《阵记》等书均有记载,是为当时山东等地专习。
杨家枪技击战术以“快”为主,注重虚实兼备,刚柔相济,如 《纪效新书》中说:“枪是伏腰锁,先扎手和脚。疾上又加疾,扎了 还嫌迟。”何良臣《阵纪》中也说:“锐进不可挡,速退不能及。”
清代康熙时期,杨家枪为山东牟平县马某所传。清代末期,杨家 枪术是由少林拳正宗第二十八代宗师,有“铁掌震东海”之称的杨秀
山先生所传。是少林武术进 行年代定位,以及少林拳在 兼收并蓄过程中,传承脉络 的有力证据。
杨家枪的主要内容是: 八母、六合、二十四枪势。 八母:即拦、拿、提、摺、 颠、缠、还、圈。它们是8 种基本枪术,是形成杨家枪 技术与技法体系的骨干与 核心;六合:一接、二进、 三拿、四缠、五拦、六直。
六合是杨家枪术对扎攻防的6项基本法则;二十四枪 势是杨家枪的枪术组合套路,是最早的枪术套路。它 由夜叉探海、四夷宾服、指南针、十面埋伏、青龙献 爪、美人纫针等24势组成。
杨家枪手执枪根,出枪甚长,而且有虚实,有奇 正。进其锐,退其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 动如雷震。最绝妙之招是在一得手后便一戳,敌方一 失势便无再复之隙。杨家枪基盘在两足,身随其足, 臂随其身,腕随其臂,合而为一,周身成一整劲。
杨家枪共7个套路,计二百二十三式记真,各套 路其枪势又多少不一。单练套路有常合枪三十二式 等,对练套路有二十四式。
大花枪四十二式,由白蛇吐信、铁牛耕地、燕子 夺窝、黄龙卧道等组成;花战枪三十/I式,由十面埋
阵战枪五十四式,由童子抱心、旋风破道、怀抱 琵琶、火焰穿云等组成;小花枪三十四式,由金簪拨 灯、乌龙入洞、乌鸦贯顶、苏秦背剑等组成。
军战枪二十二式,由狂风摆柳、左蛟龙、乌龙摆 尾、鲤鱼脱钩等组成;梨花八母枪十六式,由夜叉探 海、恶虎扑鹿、跨虎开山、青龙献爪等组成。伏、叶底偷桃、蛟龙出水、恶狼扒心等组成;十七战 枪十七式,由黑虎卧身、下步角入水、滚坐马势、青 龙落地等组成。
杨家枪主要动作分为:直刺法、撇枪术、点枪
回马枪术、挑点枪术、拿卷枪 术、悬脚枪术、攒刺击法、杀 手枪术等。
临敌之时,先已蓄势欲 发,或以右侧弓步,待敌临近 大喝一声,扭转身躯,或左前 弓步同时急将枪尖起花,从下 泛起直刺敌心,敏疾异常,若 非有所准备,则很少有不得手 的,诚为枪术中之至妙者。
正因为杨家枪术系统完 整,精妙实用,它才能驰名于 天下,人们竞相学习、使用、 发展它,进而从杨家枪中派生
出马家枪术和沙家竿子。 这两种枪术的创立,不仅 丰富了枪术体系的内容, 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杨家 枪在武林中的魁首地位。
马家枪据传系南京回 族马家所创,明代永乐年 间迁至河北青县,明代中 期有马仲良者善枪术,遂 与沙家枪齐名。
马家枪出于杨家枪而参以击打,即枪棍合一,特点是“枪为神骨 而棍为皮肉”。马家枪,属短枪、硬枪。枪术风格:身短而法奥,其 势紧密而迅疾,其用在手,身如轻风随云,手如青蛇渡水。枪术技术 体系以二十四枪势为主。
沙家竿子虽名“竿子”,其实是枪制,头重腰软。沙家竿子之用 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乃合而一。其势阔大而迅 疾,其用在足,腾挪进退,身如电光击石。
后世传下来的杨家枪主要包括二十四枪名、七十二路花 枪、四十二路散枪、二十四枪式和枪里夹棍。其中被人们广泛 知晓的二十四枪式中包括杨家的钩挂枪、追风枪、回马枪、封 喉枪等。
最为独特的是,杨家枪枪杆长一丈二,有“一寸长一寸强, 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而枪头却只有一寸长。这种配置,据说 是因当时打仗身穿盔甲,盔甲缝隙很小,便于穿透盔甲。
吴家枪的创始人为吴殳,生于1611年。他是明清时期最有成就的
武术家之一,更是继程冲斗之后唯一留下大量著作的古代武术家。
枪术发展里程碑吴家枪
吴殳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家 学传承,学识主要得自“于书 无所不窥”。但一生游踪甚 广,多次往返于南北之间,与 顺治、康熙年间的文坛人物多 有交往,经历和学术活动都十 分复杂,当时有人说吴殳是一 个“奇人” O
吴殳既是明末清初的诗人 和史学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 的武艺家和武学学者,他的名 字在武术界很响亮,他的《手
臂录》更是一部武学名著。
吴殳的名著《手臂录》 自1678年正式刊行以来,被 历代武术界尊为“枪术大 成”,列为典籍。它融经、 论、谱、诀于一体,图文并 茂,理法技艺俱佳,是研究 古代枪术和枪术发展史极为 珍贵的资料。
吴家枪是《手臂录》的核心。其他著名枪术如石、马、沙、杨、 少林、峨眉等都是为烘托吴家枪术而辑入。书中对各家枪术均详加诠 解与辨析,一一讲明其优势异同。先从石家枪术入手,最后归之于峨 眉,系统而完整,多有独到见解,使人对古代枪术一览无余,开卷受
吴家枪术是明清时期枪术大发展的产物,是古代枪术发展史上的 里程碑,对后世枪术的发展与完善,起到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
吴殳在《手臂录-卷二-针度篇》写道:
予受敬岩戳革之法,练习两年,手臂粗得柔熟,敬岩 猝死于王事。虽脱化之微意,余已领会,终不知枪有若干法 也。 :
广而求之于程冲斗之书4得棍术于洪转之书,得少林枪 术于郑华子,得马家枪于倪近楼,得杨家枪、沙家竿子于柳 城,得敬岩所自出之淄川韩氏枪术,而昔所未闻者,备闻之 矣。最后得程真如峨眉枪术。
悉心所得,遂有五百余法,亦觉其中多空疏不切实用
者,而以为皆出自名家,不敢轻动,其后 自有省发・不得不收,今得一百十法亦云溢 矣。
从这段叙述,可以明显看出吴殳经多年的勤求博 采、潜心研究之后,从50馀种古代枪术中精选出110 种,组合形成了吴家枪术,并由此而辑成名著《手臂 录》,为后世留下宝贵文献。
吴家枪术的风格与特点是枪如蛇行,手足迅疾,
见肉分枪,贴杆深入,圈为元神,分形入用,急进连
击,刚柔相济,攻守兼施。
吴家枪术技术体系包括扎法21种、革法11种、步
法15种为基本内容。
枪术中的重点是“十枪九扎”,扎法是枪术中的
主要进攻性枪术。峨眉枪只有十八扎,而吴氏增至21种,增强了枪术的技击威力,突出了 “以攻为主”的
吴家枪术是明清时期枪术大发展的产物,是古代枪术发展史上的 里程碑,对后世枪术的发展与完善,起到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
吴殳在《手臂录-卷二-针度篇》写道:
予受敬岩戳革之法,练习两年,手臂粗得柔熟,敬岩 猝死于王事。虽脱化之微意,余已领会,终不知枪有若干法 也。 :
广而求之于程冲斗之书4得棍术于洪转之书,得少林枪 术于郑华子,得马家枪于倪近楼,得杨家枪、沙家竿子于柳 城,得敬岩所自出之淄川韩氏枪术,而昔所未闻者,备闻之 矣。最后得程真如峨眉枪术。
悉心所得,遂有五百余法,亦觉其中多空疏不切实用
者,而以为皆出自名家,不敢轻动,其后 自有省发・不得不收,今得一百十法亦云溢 矣。
从这段叙述,可以明显看出吴殳经多年的勤求博 采、潜心研究之后,从50馀种古代枪术中精选出110 种,组合形成了吴家枪术,并由此而辑成名著《手臂 录》,为后世留下宝贵文献。
吴家枪术的风格与特点是枪如蛇行,手足迅疾,
见肉分枪,贴杆深入,圈为元神,分形入用,急进连
击,刚柔相济,攻守兼施。
吴家枪术技术体系包括扎法21种、革法11种、步
法15种为基本内容。
枪术中的重点是“十枪九扎”,扎法是枪术中的
主要进攻性枪术。峨眉枪只有十八扎,而吴氏增至21种,增强了枪术的技击威力,突出了 “以攻为主”的
大名枪之一
峨眉枪峨眉枪术在明清枪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创始人是四川峨眉山 普恩禅师。相传普恩遇异人授以独特枪术,他曾经两年于密室研习, 通彻其中的枪理与精义后,将枪术传于徽州的程真如和月空行者,两 人将这技艺风格独特的枪术带回中原进行传播O
后来程真如达其义,手著成书,命名为《峨眉枪术》,传于朱熊 占。朱熊占于1662年在鹿城盛辛五家中巧遇江苏太仓人吴殳,朱熊占
慧眼识人,收文武兼备、年已51岁的吴殳为徒,亲传 峨眉枪术并赠其书。
明代著名军事家、武术家程冲斗撰有《耕余剩 技》,记述了 “峨眉枪术”、“白眉棍术”等技艺。
吴殳于1678年将《峨眉枪术》收入他的名著《手 臂录》使其流传千古,成为武林名枪之一。其中写 道:
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 异人授以枪术,立机穴室,峨习两载,一旦 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C枪 术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备,破诸武 艺。
据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在其《中国武艺图籍考》 中说:峨眉枪术系峨眉僧普恩传,海阳程式真如撰, 太仓吴殳辑,计有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 ■峨眉枪 ― 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械诸、身手法等
到十一篇;另总要一篇,系洞庭翁慧生补作,载吴殳 .古代骑兵 《手臂录》
从引文中,可以看到,峨眉枪术历史悠久,传自
峨眉僧,唯峨眉师弟相传,其枪术是峨眉派枪术中最
附卷。
著名的,除峨梅花枪、左把枪、断门枪、四门枪、马 家枪、锁喉枪、子午枪、二郎枪、奇门枪、太平枪、 连环枪、五虎擒羊枪、双头枪等等。
峨眉,可算是古代巴蜀的代称,峨眉武术,也可 称其为“巴蜀武术”。因为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关 系,峨眉武术脱离不了与佛教思想艺术的联系,相比 少林,峨眉枪术功架优美、劲力饱满、步活身灵、枪 路纵横、变化多端,所谓“枪似游龙扎一点,舞动生 花妙无穷”,实在是优雅飘逸许多。
峨眉枪一般枪长2米左右,峨眉枪是三刃枪,抹 扫挑劈等不用管刃在何方。其枪用势与众不同的最大
特点是枪不走圈,崩分敌枪多走半个不到的周圆,外枪相交时弧线崩 分后多用挑枪,一般多配合后步斜上挑枪,其以便卸力,以便安全进 入,内侧相交时崩分后多侧上前步抹扫,敌大步退时滑竿追刺。
峨眉枪少大开大合,其与拳法相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多用涌泉 力而少用丹田劲。其小俯度脚心一紧的整体抖弹,还有与众不同的是 先出枪,身步追着枪势的梢牵法,与大多用根摧枪势不同。
峨眉枪术心解即是“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拳不接手,人以根 摧,我以梢牵,人以丹田,我以涌泉,人以意求,我以自然”等而为 特色。
峨眉枪术理论体系较为完备,讲究用技易,练心难,强调意气力 技综合发挥的重要意义。提出宜静、宜动、攻守、审势等技击战略战 术法则和枪术要诀。峨眉枪诀中说:
峨眉剑术有妙方,也有枪术堪称强;
素娥守门人难识,玉女抽身势难当。
斜插梅花大拂面,双鬟扣门小试枪;
圈拿,点扎莫管他,避青入红不用忙; 更看分花拂柳式,纵是神仙也难防。
峨眉枪的套路招式包括素娥守门、玉女抽身、避青入红、素女掉 尘、小鬟扣门二式、倒步迎进分花拂柳式、大开门迎进分花拂柳式、 分花拂柳一步三枪、你分我也分崩分点喉枪、拦路枪、分花拂柳对劈 枪、分花拂柳分杆枪等。
峨眉枪站势时即中平藏把持枪势,枪尖始终对着对方身体中线, 以一静制百动,不管对手晃上晃下的虚招,退让转走中寻机,见机突 然出击加飘进,突然进,突然飘出。属江湖步战枪。
峨眉枪术中所谓的“大蹲身圈枪盖压”,即利用身体沉降的整体 力,和枪杆弹性及盖把的杠杆力。大蹲身即用丹田劲出击,亦即用根 摧法。峨眉枪还要画个半弧,抬腿时盖上身下压以枪杆弹性向下弹抖 打压枪杆,使其亮开门户,此利用上身起落对争力及突然弹抖劲和你 之臂力的各种力,但比大蹲身打法要快半拍,此即起步时打人,运动 中发力。
峨眉枪术中还有“破大蹲身盖压”:敌蹲身盖压不用同其形成抗 力,让其将你枪圈过,顺势前步向对方正门侧上,步以大跨步前插挺 枪扎腹。
|翔 清代末期以后,由于洋枪洋炮的输入,武术的御敌功能不
读 再具有广泛的意义。三大派武术都渐渐式微了,但是仍然有许 链 多民间人士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习武,峨眉枪术到了后世也大 接 放异彩,四川武林人物李毅立、任刚、彭项等将其发扬光大,
使各自所练枪术成为全国一流水平,屡屡在全国和亚洲武术竞 技中夺得金牌。
浏览1,6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