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人粧是咏春拳中一套器械练习方式。相传是红船上的咏 春拳祖先前辈因无对手练习及红船上地方狭窄而设计出来的自 我练习方法,是咏春拳独特的器械训练。咏春木人桩法套路整 齐,经常练习木人桩法,不但可以锻炼桥手的硬度、手法的灵 活、发劲穿透力,同时还能锻炼身形步法迂回变换、进退的方 位角度。将木人桩当作假想敌,把已经学到的咏春拳法在木人 桩上发挥出来,所谓“无师无对手,对镜与桩求”。
木人桩是咏春拳徒手搏斗训练系统中最后一套训练方式, 集小念头、寻桥、标指的手法于一身。故一直以来有人以为木 人桩法为咏春拳的精髓所在,误以为咏春将最厉害的手法都放 于木人桩法中,是咏春拳的一种秘技,其实绝对不是。桩法内 所有招式均是从小念头、寻桥及标指的动作中结合而成。桩法 的目的在于活用三套拳术的理论及招式,同时运用攻击的角度 等去发挥个人的功底至极限。这种练习并不可以应用于一个真人身上,例如,练习强大的凝聚力。桩法的练习有时间去容许 更正自我的弱点,这些在受到对手的压力时不会轻易做得到。 另一方面,亦可以用木桩作为假想敌去创立攻防招式。木人桩 可以修正手法技术、身位或补救过失的手法的训练方式,或黐 手中不经常会遇到及出错的手法等,此时都可以集中于粧法上 以作补充。因桩是死物,固定而不会有大幅度的移动,而人是 活的,故练习时必须迁就桩手的位置而令自己的手法固定,不 会偏差、走样。
练习木人桩法,其意在没有师傅和师兄弟在身边时,仍可 继续习练而不至于荒废所学。木人桩法是咏春前辈们的心血结 晶,大家都知道咏春拳是十分注重实战的,而前人总结了实战 搏击经验,将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中的攻防手法、身 法、步法和脚法再加入了散手重新编排而成这一套木人桩法。
木人桩的桩身、桩手和桩脚都是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而 且手、脚的尺寸和距离亦是经计算过而刻意安排,所以通过不 断的埋粧锻炼,便可纠正我们不自觉的错误姿势,掌握好身体 在不同角度的走动,肘部与身体都能保持在正确位置。而在练 习桩法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实际搏击中所用到的腰、马、桥 (提高桥手硬度、反应能力)及寸劲,运用身形和手法去接近、 进迫和击倒敌人。
木人桩套路是咏春拳固有的组成部分。木人桩,顾名思义 就是人形的木桩。其他拳法流派也会使用木桩进行练习,不过 咏春木人桩及其套路是专门为练习和提高咏春拳技术而设计 的。该套路在历史传承中历经了多次变革,最初包含140个动 作。叶问宗师因感觉招式动作过多而将其减少为108式。不 过,后来他感觉其中缺少了一些重要的动作,于是又把招式增 加至116式,之后便广为接受并流传至今。
木人桩训练可以提高各方面的技巧,尤其是保持正确的身 架围绕对手自由移动并到达有利位置的能力。木人粧训练的另 一个作用就是,预先确定的手臂角度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 技术,调整攻击的角度。
当然了,踢打木人粧时用的力量可以远大于跟同伴练习时 所用的力度。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木人桩练习的目的不是提 高双手和手臂的硬度。练习者不应该猛力击打桩手,而应该紧 贴桩手运动,从一个动作滑到下一个动作。最后一点,木人桩 套路中包含很多前面几个套路中没有出现过的腿法、跌法、封 缠、摔法以及组合动作。
在开始时,需要反复进行转马耕拦手技术的练习。打出耕 手的手臂要用力,而另一只手的拍手动作则只是保持不动,在 身体的带动下拍击桩手。重心置于一侧腿上,同时同侧髋部应 上顶,桩手实施向上的力。当你转动身体时,耕手放松,转 至桩手上方并与之保持接触(实际上已经变为拍手),同时拍 手移至粧手下方变成耕手。当重心转到另一只脚时开始用力。 此时另一侧的耕手可以保持用力。当该技术练习纯熟之后,可 以增加一个动作一一其中一只手脱离桩手,另一只手变为攛 手猛拉桩手。木人桩套路中节与节之间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连接 起来的。
第一节,侧重步法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努力练习,以达到 正确的角度,同时手部摆放的位置要保持舒适。膀手和摊手动 作中手腕应流畅而柔和地与桩手末端相接。运动时要始终牢记 中线的位置。开始时不要过多地关注于击打木桩,而应该把重 点放在位置和角度上。
第二节,重复第一节,方向相反。
第三节,介绍拍手动作。先是内门拍手,注意不要过多地 使用手臂力量,动作完成之后应迅速弹回中线位置。然后是外 门拍手,配合转马使用。外门拍手向前弹出,形成一个砍击动 作,然后收回成为窒手,同时另一只手打出低位冲拳。接下 来,先打出低膀手,再变为问手从侧面攻击,然后以侧踢实施 反击。当遭遇侧面追击,或者膀手被压制或粘缠时,这种腿法 也非常有效。一定要确保力量沿着直线发出,脚不要在桩身上 滑动。
第四节,要学会双手围绕对方的防卫手圈转,利用对方的 力量拨开其防线,以双手实施攻击。注意木粧的反弹,要尽可 能地利用其节奏。要记住,在实际应用中,双手动作也可以用 单手打出。然后,打出膀手,并迅速转为摊手加低横掌,同时沿90° 向下踩踏桩脚。
第五节,侧重抱排掌的练习。务必要注意对方防卫手的位 置。你的攻击应该从对方的内门或外门楔人,将对方封住或挤 出。有时为了实施攻击,要先让自己的双手解放出来。
第六节,侧重学习从膀手到攛手的转换。在做该动作的时 候,双脚不要移动,而是原地转动。伴随着攛手动作,另一只 手打出杀颈手,然后攛手变为横掌从内门继续实施攻击。本节 还会介绍十字步直撑腿,这种腿法是从一种非常刁钻的角度发 出的,目标通常是对方的支撑腿。十字步可以用于转换方向。
第七节,包含腿法和摔法。第一种腿法是炉踢,踢击目标 为髋部、裆部或小腹部,然后转为踩膝腿,重心重新落回地 面。要注意,在发起腿法之前步法可能需要做出细微的调整。
摔法在攛手之后使用,以圈步滑人对方前腿之后。脚跟提 起,接触点在小腿肌肉。脚跟落地的同时打出拍手横掌,缠住 对方的前腿,迫使其向后倒下。这个动作与黐腿中的技术类似。若要顺利完成该动作,必须对中线、拳架、时机和角度多 加注意。另外,当你的脚步移向外门时也必须注意。
第八节,在本节中,将以一记远距离低踢和高位格挡结束 整个木人桩套路。紧接着打出一记膀手,然后转为双攛手,在 手法转换的同时,以脚向前扫踢或踩踏对方的足踝。该动作可 以让腿的前压与手的后拉形成一组方向相反的力量,迫使对方 向前跌出。
木人桩详细动作如下。
第一节
1.问路式
以二字钳羊马站立于木人桩前,左手前伸成摊手姿势,右 手成护手姿势立于左肘关节右侧,双手高与胸平,置于身体中 心线位置上;双目平视桩身(图3-467)。
图3-467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左摊手略前伸格击右 桩手内侧,右手保持护手姿势不变护于胸前;目视桩身(图 3-468)。
3.右攀颈手
上动不停,右手贴住木人粧,由木人桩的上方的前侧绕至 右侧,变为勾手攀住木人桩的后侧短促用力回钩。同时,身体 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左手变为攛手轻握住右桩手稍用力回 拉;目视桩身(图3-469)。
图3-468 图3-469
4.右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仍保持左侧身钳羊马姿势不变;右手变膀手,轻快地格击木人桩的右桩手内侧,左手成护手姿势立于右 手肘关节内侧;目视桩身(图3-470)。
5..右圈马/左横掌/右摊手
上动不停,右脚移步从左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右下方,右 膝贴在桩脚右侧位置上,身体成右侧身钳羊马姿势;同时,右 手贴住右桩手,由内侧位置绕到外侧后变为摊手,左手变为横 掌击打木人粧的中部右侧位置;手脚同步动作,协调一致;目 视桩身(图3-471)。
图3-470 图3-471
6.上下耕手
上动不停,将右脚撤回于原来站立的位置,身体右转成右 侧身钳羊马。左手变为上耕手轻击右粧手外侧,右手成下耕手 向下格击低粧手右侧;目视桩身(图3-472)。
图3-472
7.右摊/左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继续保持右侧身钳羊马姿势,右手变为摊 手格击左桩手内侧,左手变为低膀手格击低桩手右侧;目视桩 身(图 3-473)。
图3-473
8.左圈马/右横掌/左摊手
上动不停,左脚移步从 右脚内侧经过落于粧脚左下 方,左膝贴在桩脚左侧位置 上,身体成左侧身钳羊马姿 势。同时,左手变为摊手格 击左桩手外侧,右手变为横 掌击打木人桩的中部左侧位 置;目视桩身(图3-474)。
图3-474
9.耕拦手
上动不停,将左脚撤回于原来站立的位置,身体左转成左 侧身钳羊马。右手变为拍手轻击左桩手外侧,左手成下耕手向 下格击低粧手左侧;目视桩身(图3-475)。
图3-475
10.右伏手/左枕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恢复到正身二字钳羊马的姿势。右手 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左桩手上,左手变为枕手格击右桩手外 侧;目视桩身(图3-476)。
图3-476
11.左窒手/右印掌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左手前臂略内旋,变 为窒手稍加用力下压右桩手,右手变成印掌姿势沿中线击打
桩身正上方位置;目视粧身 (图 3-477)。
图3-477
12..双窒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 羊马站立,双手变为窒手, 同时向下以寸劲下压左右桩 手;目视桩身(图3-478)。
13.双托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 羊马站立,双手贴住桩手由上方位置绕至桩手下方,同时以托手姿势上托左右桩手;目视 粧身(图3-479)。
图3-478 图3-479
第二节
14.右摊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摊手略前伸格击左 粧手内侧,左手保持护手姿势不变护于胸前;目视桩身(图 3-480)。
图3-480
15.左攀颈手
上动不停,左手贴住木人桩,由木人桩上方的前侧绕至后 侧,变为勾手攀住木人桩的后侧短促用力回钩;同时身体右转 成右侧身钳羊马,右手变为攛手轻握住左粧手稍用力回拉;目 视桩身(图3—481)0
图3-481
16.左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仍保持右侧身钳羊马姿势不变。左手变膀 手,轻快地格挡木人桩的左桩手内侧,右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 前;目视桩身(图3-482)。
17.左圈马/右横掌/左摊手
上动不停,左脚移步从右脚内侧经过落于粧脚左下方,左 膝贴在桩脚左侧位置,身体成左侧身钳羊马姿势;同时,左手 贴住左桩手,由内侧位置绕道外侧后变为摊手,右手变为横掌 击打木人桩的中部左侧位置;手脚同步动作,协调一致;目视 桩身(图3-483)。
图3-482 图3-483
18.耕拦手
上动不停,将左脚撤回于原来站立的位置,身体左转成左 侧身钳羊马。右手变为拍手轻击左桩手外侧,左手成下耕手向 下格击低桩手左侧;目视桩身(图3-484)。
图3-484
19.左摊/右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继续保持左侧身钳羊马姿势,左手变为摊 手格击右粧手内侧,右手变为膀手格击低桩手左侧;目视粧身 (图 3-485) 。
图3-485
20.右圈马/左横掌/右摊手
上动不停,右脚移步从左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右下方, 右膝贴在桩脚右侧位置,身体成右侧身钳羊马姿势;同时, 右手变为摊手格击右桩手外侧,左手变为横掌击打木人粧的右侧中部位置;目视桩身 (图 3-486)。
图3-486
21.耕拦手
上动不停,将右脚撤 回于原来站立的位置,身 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 左手变为拍手轻击右桩手 外侧,右手成下耕手向下 格击低桩手右侧;目视桩身 (图 3-487)。
22.左伏手/右枕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恢复到正身二字钳羊马的姿势。左手 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右桩手上,右手变为枕手格击左桩手外 侧;目视桩身(图3-488)。
图3-487 图3-488
23.右窒手/左横掌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前臂略内旋,变为 窒手稍加用力下压左桩手,左手变成横掌姿势沿中线击打桩身 正中位置;目视桩身(图3-489)。
24.双窒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变为窒手,同时向 下以寸劲下压左右桩手;目视粧身(图3-490)。
图3-489 图3-490
25.双托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贴住桩手由上方位 置绕至桩手下方,同时以托手姿势上托左右桩手;目视桩身 (图 3-491)0
图3-491
第三节
26.右内门拍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以腰胯之力催动右手掌 根拍击右桩手内侧,左掌收回变为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492)。
图3-492
27.左内门拍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掛羊马站立,以腰胯之力催动左手掌 根拍击左桩手内侧,右掌收回变为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493)。
28.右内门拍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以腰胯之力催动右手掌 根拍击右桩手内侧,左掌收回变为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494)。
图3-493 图3-494
29.左外门拍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身体微向右转马,以腰 跨之力催动左手掌根拍击右粧手外侧,右掌收回变为护手立于 胸前;目视桩身(图3-495)。
图3-495 图3-496 图3-497
30.左杀颈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身体微向右转马,将左手变为砍掌沿中线击打 木人桩正上方位置,右掌仍 以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496)
21..左窒手/右低冲拳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 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左手 变为窒手略施力下压右桩 手,同时,右手成日字冲拳 直线击打木人桩中部位置; 目视桩身(图3-497)。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身体微向左转马,右手 变拳为掌,以腰胯之力催动右手掌根拍击左桩手外侧,左掌收 回变为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图3-498)。
图3-498
32.右杀颈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身体微向左转马,将右 手变为砍掌沿中线击打木人桩正上方位置,左掌仍以护手立于 胸前;目视桩身(图3-499)。
33.右窒手/左低沖拳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正身二字榭羊马站立,.右手变为窒 手略施力下压左桩手,同时,左手成日字冲拳击打木人粧中部位置;目视粧身(图3-500)。
图3-499 图3-501
34.双托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 羊马站立,双手成掌以肘底 力从下向上轻托左右桩手; 目视粧身(图3-501)。
35.右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 左侧身钳羊马,右手以低位 膀手格击低桩手左侧,左手 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目视 粧身(图3-502)。
图3-502
36.左拍手右问手
上动不停,右脚移步从左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右下方,右 膝贴在粧脚右侧位置,身体成右侧身钳羊马姿势;同时,左手 拍击右桩手外侧,右手则外翻以掌根砍击木人桩上部右侧位 置;目视桩身(图3-503)。
37.右侧撑腿
上动不停,身体重心落于左脚,右脚提起以侧撑腿踢击木 人桩中部右侧位置;同时,右手成膀手姿势,左手成护手立于 右手肘关节内侧;目视桩身(图3-504)。
图3-503 图3-504
38.左低膀手
上动不停,右脚落回原位置,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 左手以低位膀手格击低桩手右侧,右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
目视桩身(图3-505)。
39.右拍手/左问手
上动不停,左脚移步从 右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左下 方,左膝贴在桩脚右侧位 置,身体成左侧身钳羊马姿 势;同时,右手拍击左桩手 外侧,左手外翻以掌根砍击 木人桩上部左侧位置;目视 粧身(图3-506)。
40。左侧撑腿
上动不停,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左脚提起以侧撑腿端击木 人粧中部左侧位置;同时,左手成膀手姿势,右手成护手立于 左手肘关节内侧胸前;目视桩身(图3-507)。
图3-506 图3-507
41.耕拦手
上动不停,左脚落回原位置,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 左手以下耕手格击木人桩低桩手左侧,右手以拍手格击左粧手 外侧;目视桩身(图3-508)。
42.右伏手/左枕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恢复到正身二字掛羊马的姿势,右手 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左桩手上,左手变为枕手格击右桩手外 侧;目视粧身(图3-509)。
图3-508 图3-509
43左窒手/右印掌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左手从右桩手下方绕至 上方,变为窒手略施力下压右桩手,同时,右手成印掌击打木 人桩上部正中位置;目视桩身(图3-510)。
图3-510
第四节
44.双摊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变为摊手姿势,分 别置于左右粧手外侧;目视桩身(图3-511)。
图3-511
45.圈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两手腕内屈,以圈手动 作,从中右粧手的外侧绕至内侧;目视桩身(图3-512)。
46.双横掌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从木人桩左右桩手 内侧经过,同时以横掌动作击打木人粧中部位置;目视桩身 (图 3-513)。
图3-512 图3-513
47.双外摊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两手同时变成摊手格击 左右桩手内侧位置;目视桩身(图3-514)。
图3-514
48.打眼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 羊马站立,双臂贴住左右桩 手,双手同时从左右桩手内 侧经过,以横掌动作击打木 人桩上部位置;目视桩身 (图 3-515)。
49.双窒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 羊马站立,双手同时变成窒 手动作下压木人桩左右桩 手;目视桩身(图3-516)。
图3-515 图3-516
50.左枕手/右伏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在双手贴住左右粧手的 前提下,右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左粧手上,左手变成枕手由 外向内格击木人桩右桩手外侧;目视桩身(图3-517)。
51.右枕手/左伏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在双手贴住左右粧手的 前提下,左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右桩手上,右手变成枕手由 外向内格击木人粧左桩手外侧;目视桩身(图3-518)。
图3-517 图3-518
52.左枕手/右伏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在双手贴住左右桩手的 前提下,右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左桩手上,左手变成枕手由外向内格击木人粧右粧手外 侧;目视桩身(图3-519)。
图3-519
53.左窒手/右印掌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 羊马站立,左手前臂略内 旋,变为窒手稍加用力下压 右桩手,右手变成印掌姿势 沿中线击打桩身正中位置; 目视粧身(图3-520)。
图3-520 图3-521
54.右脚踩膝/右摊手/左横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身体重心落于左脚,右脚抬起以正 踢腿动作踢击木人桩的桩脚;同时,右手贴住右桩手,从右桩 手下方绕过,变成摊手格击右粧手外侧,左手则变成横掌击打 木人桩中部右侧位置;目视桩身(图3-522)。
图3-522
55.耕拦手
上动不停,左脚落回原位置,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 右手以耕手格击木人桩低桩手右侧,左手以拍手格击右桩手外 侧;目视粧身(图3-523)。
图3-523
56.右枕手/左伏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正身饼羊马站立;同时,左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右桩手上,右手则上移至左桩手外侧,变成枕 手由外向内格击木人桩左桩手外侧;目视桩身(图3-524)。
57.左枕手/右伏手
上动不停,身体仍以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在双手贴住 左右桩手的前提下,右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左桩手上,左 手变成枕手由外向内格击木人桩右桩手外侧;目视桩身(图 3-525)。
图3-524 图3-525
58.右枕手/左伏手
上动不停,身体仍以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在双手贴住 左右桩手的前提下,左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于右桩手上, 右手变成枕手由外向内格击木人桩左桩手外侧;目视桩身(图 3-526)。
图3-526
59.右室手/左横掌
上动不停,身体仍以正 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 前臂略外旋,变为窒手稍 加用力下压左粧手,左手 变成横掌姿势沿中线击打 桩身正中位置。目视粧身(图 3-527)。
图3-527
60.左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左手成膀手格击左 桩手内侧,右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图3-528)。
图3-528
61.左脚踩膝/左摊手/右横掌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左脚抬起以正 踢腿动作踢击木人桩的桩脚;同时,左手贴住左粧手,从左粧 手下方绕过,变成摊手格击左桩手外侧,右手变成横掌击打木 人桩中部左侧位置;目视桩身(图3-529)。
62.耕拦手
上动不停,左脚落回原位置,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 左手以耕手格击木人桩低桩手左侧,右手以上拍手格击左桩手 外侧;目视桩身(图3-530)。
图3-529 图3-530
63.右伏手/左托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腕内屈 变成伏手置于左桩手上,左手上移至右桩手下方,变成上托手由下向上轻托右桩手;目视 桩身(图3-531)。
64.左窒手/右印掌
上动不停,身体以二字 钳羊马站立,左手前臂略内 旋,变为窒手稍加用力下压 右桩手,右手变成印掌姿势 沿中线击打桩身正上方位 置;目视桩身(图3-532)。
65.双托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贴住粧手由上方位 置绕至桩手下方,同时以托手姿势上托左右桩手;目视桩身 (图 3-533)。
图3-531 图3-532 图3-533
第五节
68。右内枕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掛羊马站立,右手在肘底力的推动下 以前臂向内格击木人桩右桩手,左掌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 身(图 3-534)。
69.右外枕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柑羊马站立,右手伸展成掌,在肘底 力的推动下以前臂格击左桩手内侧,左掌成护手立于胸前;目 视桩身(图3-535)。
图3-534 图3-535
70.右内枕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再次在肘底力的推动下以前臂格击右桩手内 侧,左掌仍成护手立于胸 前;目视桩身(图3-536)。
图3-536
71.左横掌/右伏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以 右侧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同 时,右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 于右桩手上,左手变成横掌 击打木人桩中部右侧位置; 目视桩身(图3-537)。
图3-537 图3-538
72.右摊手/左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继续保持右侧身掛羊马姿势,右手腕展开 变为摊手格击左粧手内侧,左手变为低膀手格击低桩手右侧; 目视桩身(图3-538)。
73.正身抱排掌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成印 掌,左手成底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重叠在一起,同时击 打木人桩上部正中位置;目视粧身(图3-539)。
图3-539
74.左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右侧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左手成 膀手格击左桩手内侧,右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540)。
图3-540
75.左侧抱排掌
上动不停,左脚移步从右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左下方, 左膝贴在桩脚左侧位置,身体成左侧身钳羊马姿势;同时, 左手从左桩手下绕过变成印掌,右手成底掌,左手在上,右 手在下,重叠在一起,击打木人桩左侧中部位置;目视桩身(图 3-541)。
图3-541
76.耕拦手
上动不停,将左脚撤回 于原来站立的位置,身体左 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右手变 为拍手格击左桩手外侧,左 手成下耕手向下格击低桩手 左侧;目视桩身(图3-542)。
图3-542
77.正身抱排掌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同时,右手做一内圈手从左桩手上绕过 成印掌,左手成氏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重叠在一起,同 时击打木人桩上部正中位置;目视桩身(图3-543)。
图3-543
78.右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左侧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 成膀手格击右粧手内侧,左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粧身 (图 3-544)。
79.右侧抱排掌
上动不停,右脚移步从左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右下方,右 膝贴在桩脚右侧位置,身体成右侧身钳羊马姿势;同时,左手 成印掌,右手成底掌,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重叠在一起,击 打木人桩中部左侧位置;目视桩身(图3-545)。
图3-544 图3-545
80.耕拦手
上动不停,将右脚撤回于原来站立的位置,身体右转成右 侧身钳羊马。左手变为拍手格击右桩手外侧,右手成下耕手向下格击低桩手右侧;目视桩 身(图 3-546)。
81.右枕手/左伏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恢 复到正身二字钳羊马的姿 势。'左手腕内屈变成伏手置 于右桩手上,右手变为枕手 格击左桩手外侧;目视桩身 (图 3-547)。
82.右窒手/左横掌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前臂略内旋,变为 室手稍加用力下压左桩手,左手变成横掌姿势沿中线击打粧身 中部右侧位置;目视桩身(图3-548)。
图3-546 图3-547 图3-548
83.双托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贴住桩手由上方位 置绕至桩手下方,同时以托手姿势上托左右桩手;目视桩身(图 3-549) 。
图3-549
第六节
84.耕拦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 左侧身钳羊马;右手变为拍 手轻击左桩手外侧,左手成 下耕手向下格击低桩手左 侧;目视桩身(图3-550)。
图3-550
85.耕拦手
上动不停,再将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右手以下耕 手格击木人桩低桩手右侧,左手以拍手格击右桩手外侧;目 视桩身(图3-551)。
86.右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右手从下向上绕 起变成膀手格击右桩手内侧,左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 身(图 3-552)。
图3-551 图3-552
87.右邋手/左砍掌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右手变为搵手握住 右桩手向身体回拉;同时,左手掌心向下,手指向右,以掌外 沿击打木人粧上部正中位置;目视粧身(图3-553)。
图3-553 图3-554
88.左枕手/右砍掌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左手前臂略
内旋,变为枕手由外向内格 击右粧手,右手变成砍掌姿 势沿中线击打粧身正上方位 置;目视桩身(图3-554)。
89.左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 右侧身钳羊马姿势;左手变 膀手,轻快地格挡木人桩 的左桩手内侧,右手成护手 姿势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3-555)。
图3-555
90.左獵手/右砍掌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左手变为攛手握住 左粧手,同时,右手掌心向下、手指向左,以掌外沿击打木人 桩上部正中位置;目视粧身(图3-556)。
91.右枕手/左砍掌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前臂略 内旋,变为枕手由外向内格击右粧手,左手变成砍掌姿势沿中 线击打桩身正上方位置;目视桩身(图3-557)。
图3-556 图3-557
92.右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姿势;右手变膀手, 轻快地格挡木人桩的右粧手内侧,左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 目视桩身(图3-558)。
93.左正踢腿/右摊手/左横掌
上动不停,右脚向左脚的方向上前一步,然后身体右转, 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左脚抬起以正踢腿动作踢击木人桩的粧身 中部右侧位置;同时,右手贴住右桩手,从右桩手下方绕过, 变成摊手格击右粧手外侧,左手变成横掌击打木人桩中部右侧 位置;目视桩身(图3-559)。
图3-558 图3-559
94.左膀手
上动不停,左脚下落后,右脚撤回原位置,身体右转成右 侧身钳羊马;左手成膀手格击左桩手内侧,右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柱身。(图3-560)
95.右正踢腿/左摊手/右横掌
上动不停,左脚向右脚的方向上前一步,然后身体左转, 身体重心落于左脚,右脚抬起以正踢腿动作踢击木人桩的桩身 中部左侧位置;同时,左手贴住左桩手,从左桩手下方绕过, 变成摊手格击左桩手外侧,右手变成横掌击打木人桩中部左侧 位置;目视桩身(图3-561)。
图3-560 图3-561
96.耕拦手
上动不停,右脚下落后,左脚撤回原位置,身体左转成左 侧身钳羊马;左手以耕手格击木人桩低粧手左侧,右手以拍手 格击左桩手外侧;目视粧身(图3-562)。
图3-562
97.右勾手/左托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正身二字钳羊马站立;右手腕内屈 变成伏手置于左桩手上,左手掌心向上由下向上轻托木人桩右桩 手;目视粧身(图3-563)
。
图3-563
98.左窒手/右印掌
上动不停,身体以二字 钳羊马站立;左手前臂略内 旋,变为室手稍加用力下压 右桩手,右手变成印掌姿势 沿中线击打桩身正上方位 置;目视粧身(图3-564)。
图3-564
99.双托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贴住桩手由上方位 置绕至粧手下方,同时以托手姿势上托左右桩手;目视桩身 (图 3-565)。
图3-565
第七节
100.右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右手以低位膀手 格击低桩手左侧,左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566)。
图3-566
101.左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左手以低位膀手格击低桩手右侧,右手成 护手姿势立于胸前;目视 粧身(图3-567)。
图3-567
102.右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 成左侧身钳羊马;右手以 低位膀手格击低桩手左侧, 左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 目视粧身(图3-568)。
图3-568
103.左正踢腿/右摊手
上动不停,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左脚抬起以正踢腿动作踢 击木人桩正面中部位置;同时右手成摊手格击左桩手内侧,左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柱身。(3-569)
图3-569 图3-570
104.左下踩腿
上动不停,左脚再以脚掌踩踏木人桩的桩脚,左手随即变 为膀手,右手仍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图3-570)。
105.左低膀手
上动不停,左脚下落 回原位置,身体右转成右 侧身钳羊马;左手成低膀手 格击低桩手右侧,右手成 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571)。
图3-571
106.右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右手以低位膀 手格击低桩手左侧,左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572)。
107.左低膀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马;左手以低位膀 手格击低桩手右侧,右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573)。
图3-572 图3-573
108.右正踢腿/左摊手
上动不停,身体重心落于左脚,右脚抬起以正踢腿动作踢 击木人粧正面中部位置;同时左手成摊手格击右桩手内侧,右前;目视桩身(图3-574)
图3-574
109.右下踩腿
上动不停,右脚再以 脚掌踩踏木人粧的桩脚, 右手变为膀手,左手则变 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575)。
图3-575
110右襟手
上动不停,右脚下落回
原位置,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马;右手成襟手以掌根拍按低 桩手左侧,左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图3-576)。
图3-576
111.左排手/右横掌
上动不停,右脚移步从左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右下方,右 膝贴在桩脚右侧位置,身体成右侧身钳羊马姿势;左手由外向 内拍击右桩手外侧,右手成横掌沿中线击打木人粧中部位置; 目视桩身(图3-577)。
112.左襟手
上动不停,右脚回撤到原位置,身体右转成右侧身钳羊 马;左手成襟手以掌根拍按低桩手右侧,右手成护手立于胸 前;目视桩身(图3-578)。
图3-577 图3-578
113.右拍手/左横掌
上动不停,左脚移步从右脚内侧经过落于桩脚左下方,左膝贴在桩脚左侧位置,身体成左侧身钳羊马姿势;右手由外 向内拍击左桩手外侧,左手成横掌沿中线击打木人粧中部位 置;目视粧身(图3-579)。
第八节
114.右襟手
上动不停,左脚回撤到原位置,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 马;右手成襟手以掌根拍按低桩手左侧,左手成护手立于胸 前;目视桩身(图3-580)。
图3-579 图3-580
115.左拍手/右正踢腿
上动不停,左手拍击右粧手外侧;同时,身体重心落于左 脚,右脚抬起,以正踢腿动作踢击木人桩的桩脚;右手成护手 姿势立于胸前;目视桩身(图3-581)。
图3-581
116.左襟手
上动不停,右脚下落 回原位置,身体右转成右 侧身钳羊马;左手成襟手 以掌根拍按低桩手右侧, 右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 视粧身(图3-582)。
图3-582
117.右拍手/左正踢腿
上动不停,右手变成拍手拍击左桩手外侧;同时,身体重 心落于右脚,左脚抬起,以正踢腿动作踢击木人粧的桩脚;左 手成护手姿势立于胸前;目视粧身(图3-583)。
118.右膀手
上动不停,左脚下落回到原位置,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 马;右手成膀手格击右桩手内侧,左手成护手立于胸前;目视 桩身(图3-584)。
图3-583 图3-584
119.右转身獵手踢腿
上动不停,右手贴住右桩手从其下方绕过后与左手一起 变成攛手迅速抓握住右粧手;同时,身体右转,身体重心落于 左腿,右脚抬起以正踢腿动作踢击木人桩的桩脚;目视桩身(图 3-585)。
图3-585
120.左膀手
上动不停,右脚下落 回到原位置,身体右转成 右侧身钳羊马;左手成膀手 格击左桩手内侧,右手成 护手立于胸前;目视桩身 (图 3-586)。
121.左转身獵手踢腿
上动不停,左手贴住左 桩手从其下方绕过后与右手 一起变成攛手迅速抓握住左
桩手;同时,身体左转,身体重心落于右腿,左脚抬起以正踢 腿动作踢击木人桩的粧脚;目视桩身(图3-587)。
图3-586 图3-587
122.耕拦手
上动不停,左脚下落回原位置,身体左转成左侧身钳羊 马;左手以下耕手格击木人桩低桩手左侧,右手以拍手格击右 桩手外侧;目视桩身(图3-588)。
123.右勾手/左托手
上动不停,身体右转成正身钳羊马站立;右手腕内屈变成 伏手置于左桩手上,左手掌心向上由下向上轻托木人粧右桩 手;目视桩身(图3-589)。
图3-588 图3-589
124.左窒手/右印掌
上动不停,身体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左手前臂略内旋,变 为窒手稍加用力下压右桩手,右手变成印掌姿势沿中线击打桩 身正上方位置;目视桩身(图3-590)。
图3-590
125.双托手
上动不停,仍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双手贴住桩手由上方位 置绕至桩手下方,同时以托手姿势上托左右粧手;目视桩身 (图 3-591)
图3-591
第八节
八斩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功夫强弱可以决定生死的年代。 无论如何,赤手空拳总是难以抵挡全副武装的对手。
八斩刀可以作为手臂的延伸,很多徒手套路的动作都可以 用八斩刀来完成。八斩刀是单面开刃的,以便能够转至前臂一 侧进行近距离攻防。护手上的枝杈不仅可以用于封住对方的兵 器,还可以用于旋转刀身,因此必须做成光滑的圆形,并且能够让握刀手的拇指轻松地够到。
在当今社会,练习刀、棍的格斗技术看上去也许有些落 伍,但是这些套路是非常有用的,可以提供各种不同步法和身 法的练习。另外,八斩刀的重心和平衡对于身架和腕力的练习 也是非常有效的。
八斩刀的命名并不是指刀本身的名称,而是这套刀法的统 称。刀的本身可称为合掌刀,因为它是由两把一样大小的刀组 合而成的,但是把它分开后交叉平放又看似一只蝴蝶,所以亦 有人称之为蝴蝶刀。至于八斩刀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在这套刀 法的套路里总共由8路动作组成,而每一路的动作都包含有不 同形式的斩法,因而取名为八斩刀。咏春八斩刀包括膀、摊、 枕、耕、滚、斩、割、穿、拍、圈等刀法,每一式刀法都以简 洁、纵横、快、狠、准著称。
但凡曾经观看过咏春拳同门演练八斩刀的朋友,可能会对 这套刀法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八斩刀就是由三套拳 法招式融合演变而成,蕴藏着咏春拳中的拳法、身法、马法、 实战搏击等招法。运用此套刀法,一定先要有良好的咏春拳手 法作为基础,需要身体配合雄浑的桥力、腕劲才能发挥效能。 因为整套刀法的动作都是以咏春拳的手法作为根据,例如刀套 里面的耕刀、摊刀、滚刀、问刀等都是由咏春拳手法里演变出 来的,所以,若是没有巩固的咏春拳根底,是很难把八斩刀法 练好的。
八路刀法攻守处处皆是针对长短兵器实战应对,步法进退 灵活,刀法简捷纵横,是实而不华的刀法。在理论及运用上亦 与拳法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利用特别的步法将全身重量输送 到双刀上。这套刀法十分注重腕力的发挥。一般来说,在迎战 时通常是一刀用作进攻,而另一刀即用作防守。如遇到重兵器时,则用双刀联防,然后反击。
八斩刀的八节攻守动作如下:
“夹刀式”,是一招应付对手以缨枪或长矛之类的锁 喉枪法的刀法。
“二字刀”,以贴身抢攻及近身防守为主。
“上下耕刀”,是应付手持双刀的对手用的c
“滚膀刀”,以对付敌人双头棍之类的中型武器直标 而来的攻势。
“问路刀”,是对付敌人由头劈落之兵器。
“一字刀”,是对付敌人或横劈,或由下路偷袭的攻 势。
“袖底刀”,是对付敌人使用钢鞭、流星锤之类的软 兵器。
“十字刀”,是专门用来对付特别长的兵器,如单头 长棍、长矛、大枪之类的直线攻击。
第八节六点丰棍
六点半棍法是一套招式简练的棍法,整套棍法很短,内容 全无花巧,用力顺,发力猛,可单练也可双人练习。所谓“六 点半”就是棍法有7个不同的重点动作,这7个动作分别为枪 棍、挑棍、钉棍、抽棍、弹棍、摊棍、拦棍,合为六点半基本 棍法,其中最后一个动作给人有一种只是将动作做到一半的感 觉,所以称为六点半棍。
相传六点半棍法并非咏春拳创立者五枚师太所创,而是当 年火烧少林寺,至善禅师逃难,为求逃避官府耳目,便混迹投
身于反清地下组织红船戏班中作“煲头”。在班中认识弟子梁 二娣,当时梁所干的工作,戏班中称为“笃水鬼”。至善留意 到梁二娣因工作每日都竹竿不离手,更因长期工作而不觉地 已练得臂力雄浑。至善见此良材,便将少林六点半棍传授于 梁二娣,二娣尽得至善真传,学成棍技,所以六点半棍又名 “二娣棍”。
咏春拳黄华宝与梁二娣乃戏班中人,两人互为知己,崇尚 武艺,天长日久,两人更将咏春拳、六点半棍法交换修习,日 夕观摩,互相研习补短取长,混成一家,从而六点半棍亦成咏 春拳必修兵器之一。
六点半棍经梁二梯及黄华宝改良后,守门亦随咏春法度改 得略为收窄,而马法却始终不离少林基本马法,都以四平、子 午、吊马等为主,所以凡修习六点半棍都以走棍马为先,当熟 练基本棍法后,便能再习整套六点半棍法套路作整体配合连环 修炼,咏春门亦称此手棍法名为扇面棍,勤于锻炼此套棍法, 对修炼者长桥发力、增强臂力,极有帮助和功效。
咏春拳门人要有一定的拳法基础才可修炼六点半棍法。进 修过程由练习单个基本棍法,再到整套的咏春六点半棍法,继 而练习准绳度,以枪打蜡烛的火芯,然后再进行练习双人棍法 对搏,对搏时可把咏春拳的手法如枕手、摊手、膀手等潇洒地 运用到棍法对搏上。而修炼六点半棍法除可用于兵器对搏外, 最重要的其实它是一种修炼咏春拳长桥劲力的最佳法门。但要 修炼传统高深的六点半棍法,除要正统的棍法与心法外,还要 用十二尺或十三尺长的昆典木制成的长棍修炼,并非时下一般 所用的八尺长杂木棍或白蜡杆,经一定时日苦练后,才能体会 其神奇奥妙之处。
六点半棍的各式分析如下:
“枪”是将棍直线标出,以棍尖插击对方的咽喉、心 窝或小腹等部位。
“砸”又名“圈砸”,是当敌人之棍从上压落时,借 着对方下压之势,突然由下圈上再砸下,变成反客为主之势。
“挑”是将棍持于胸前而棍尖略向上指,形成一个与 地平线约45°的斜角,然后将棍由左横划向右或由右横划向左 以阻挡敌人直标而来的攻势。
“拨”是将棍端(以手持着粗的一端)朝上,而棍尖 指地,形成一个与地平线约60°的斜角,然后往前或往后拨, 拨时棍尖贴地而不着地;如向前拨则称为“溜水”,向后拨则 称为“撑舟”。
“抽”是一招由下突然往上弹起的突发动作,当敌棍 搭在我棍之上而又并不太重压时,如此式运用得宜,可于一抽 之间使敌人抛开手中长棍,或至少可令对方长棍因受此劲而弹 起,我即可乘虚枪攻3
“弹”是当敌棍搭在我棍之下时,一招由上突然往下 弹落的动作。此招功效亦如上式,是一式惊弹而发的重劲,藉 之令对方弃棍失守,因而使我乘虚枪袭对方。
“半遮”是将棍尖略向上指,而整个人以全身劲力连 身体及前锋手一起向前方推出,此式又叫做“半遮拦”,意即 指使用此式时有若半遮半拦,故名。
黐棍:可以跟训练伙伴一起练习黐棍技术,方法是将棍头 与对方的棍头粘在一起,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稳固的架势和 良好的距离。这种技术与击剑是完全不同的。当对方的棍法中 露出破绽时,沿其棍身滑下,攻击对方的双手。通过黐棍可以 练习大的步法和身法动作,所以这是非常有用的一种训练方 法。也可以进行以棍对蝴蝶刀的练习。
浏览4,4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