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类齐全的少林枪系
少林寺是武术之祖庭,不仅拳棍功夫名满天下,枪术也很突出。 如金元时期的惠威和尚,就曾以枪术威震疆场,并为保卫中原百姓的 生命财产立下了累累功勋。
少林枪术起源于宋代,在技法、理论方面强于其他各家枪术,这 是因为少林武僧善于吸收百家枪技精华,集百械击艺之大成。
少林寺在棍术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各枪之精华,融会贯通,创出
■ /朴花个/夷券以枪为主,兼用棍术,枪棍合一、刚柔兼施、风格独 rrzrrzr
特的少林枪术。因少林枪术系统合理,精妙实用,理 明法备,受到武林人士的珍视,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黄河两岸。
少林枪系主要由洪转梦绿堂枪术和程冲斗枪术组 成。梦绿堂枪术是少林寺第一代枪术,它由少林寺武 僧洪转大师所创。
少林八母枪指封、闭、提、掳、拦、拿、还、 缠。八母是少林枪术中8种基本枪法。枪法变幻虽 多,但离不开这八母枪的攻防范畴,诸法由此而生, 故称之为本。
六妙即一截、二进、三乱、四定、五斜、六直。 六妙是6种对枪技击战术和技击诀要,是枪术之用; 五要即一圈、二串、三排、四压、五扎。讲的是枪术 精妙运用,技击变化之理,故称之为变;三奇为一 软、二闪、三赚。是对枪技击中战术与技法在具体实 施中刚柔强弱、斜闪悠回之技巧诀要,故称为巧。
洪转所创梦绿堂枪术达到 了 “理明法备,精妙实用”之 境,堪称少林枪术之鼻祖,有 历史和实用价值。吴殳赞为 “尽此诸法,枪可以贯诸艺 矣”,实不为过。少林枪术形 成发展历史中,安徽休宁人程 冲斗,功不可没。
程冲斗生于1561年,少年 好武,家资丰厚,为得真艺, 凡闻名师,不远千里,挟资往
而求之。曾在少林寺学艺达10年之久,得高僧洪转、洪纪真传。后又 得河南李克复枪技。其枪棍俱精,卓然成家,枪术技艺,独造妙境, 当时风行海内,享有盛誉。
1621年,程冲斗完成《耕余剩技》一书,这是继戚继光《纪效新 书》之后,又一部较为完备的武术专著,对后世的武术发展影响极 大。《耕余剩技》中的《长枪术选》和《手臂录》中的《程冲斗十六 枪势》是继洪转《梦绿堂枪书》之后,研究少林枪术的宝贵资料。
程冲斗主要贡献是在洪转所创少林枪术的基础上,突出了以力度 见长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的特点,从而使力度与技巧有机地融为一 体,提高了少林枪术的整体技击威力和实用技击价值,进入“大而不 笨,巧而不浮,精妙实用,刚柔兼备”的上乘阶段。
从程冲斗大力提倡的“崩枪术”就可看出程冲斗在枪术上的高深 造诣与远见卓识。仅《程冲斗十六枪势》中就载有7种崩枪法,主要是 霸王上弓、铁牛耕地、崩靠、活崩对、死崩对、活崩退、翻身崩退, 它们包括了后世枪术中的定步崩枪,活步崩枪、转体崩枪,上中下三
路崩枪法尽涵其中。
武术中不论是枪术套路还是传统枪术流派,崩枪都是必备的枪 术。程冲斗所论少林枪术是集前人之大成,他认为大枪身长及远,体 重力猛,大劈猛崩硬扎是大枪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也是大枪称霸武 林的特殊技能。
程冲斗经多年的潜心研究,在《长枪术选》中明确提出:“制胜 之方其要亦唯以中平为主,虽有擒拿勾捉等法,深思临敌便捷可望常 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
少林枪术系列,有五虎枪、夜战枪、提卢枪、拦门枪、金花双舌 枪、担拦枪、十三枪、十八名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四名枪、三十一 名枪、四十八名枪、花枪、杨家枪、罗家枪、六合枪、八十四枪、六 门枪势、十枪架、六路花枪、密授枪谱三十六点、豹花枪等。
另外对练枪术有枪对枪、对手枪、战枪、双刀对枪、六合枪、 三十六枪破法对练、二十一名枪 对刺以及大刀进枪、单刀进枪、 双刀进枪、梢子棍进枪、三节棍 进枪等种类。
少林枪术有一条歌诀是:
少林六合枪可谓一部实用枪术宝典,由6种枪术绝招组合而成,故 名“六合枪”。这个套路是两人以实战为基础的真枪对刺演习。
其特点是:真枪实战、短兵相接、枪术简捷、直取快攻、一招制 胜。讲究“长兵短用,技智兼施,灵活多变”。著名的杨家枪、罗家 枪以及岳家枪都是从少林六合枪术中吸取精华而名扬于天下。
少林杨家枪是宋代杨家大破辽兵所传下的枪术,是少林枪术中的 精华套路,其套路动作主要有拦、拿、扎、劈、崩、挂、挑、穿、 架、撩、摔、点、舞花等枪术组成。演练时持枪稳活,气势奔放,上 下翻飞,神出鬼没,变化莫测,充分体现了 “枪似游龙”的特点。
少林六合枪一直是少林寺秘不外传的镇寺之宝,经过历代武术高 僧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其枪术之精妙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少林十三枪是少林兵器中的长枪术,结构完整,框架独特,其中 扎枪的动作有十三式,故名“十三枪”。擅长于刺、挑、劈、扎的反 复运用。少林十三枪的套路主要有拦、拿、扎、劈、崩、挂、挑、 穿、架、舞花等枪术组成。
少林梅花枪是属于少林太祖门的一套传统枪术,动作合理,简洁 明快,刚劲有力,整本技术规范。本套路配有实战教学,增强了少林 传统套路的运用性。
少林寺中历代遗物是少林武术起源的历史见证,白衣殿内 "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
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枪棍的壁画,千佛殿是当年 少林寺的练功房,地堂上还有48个寺僧“站柱”的遗迹,传说 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练少林 武术的真实史迹。
扎根山东的罗家枪术
武术之乡山东,自古流传着一 句话叫作“枪不扎石棋,镖不喊铜 城” O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保镖到 了铜城这个地方就不能喊“镖局” 的镖号了;你要是喊“镖局”的镖 号,那就是藐视铜城练武术之人; 如果不喊“镖局”的镖号,铜城练 武术的人就认为你是“尊重他们” 让你“平安路过,人货无损”。
而“枪不扎石棋”意思则是 说,凡是练枪之人到了山东肥城石 棋村,就不能说你是会练“花枪” 的人了,否则就是和石棋村
的人叫 板。这说明了石棋村练大枪的人之
多、之广、之精,名扬四海。
石棋村的枪术之所以有名,是 与它继承了优秀传统枪术“罗家 一百单八枪”是分不开的。“罗家 一百单八枪”的枪术历史渊源,在 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相传在隋代某姜氏大族有一套 传家枪术,作为杀敌健身的绝技祖 辈相传,并不外露,不教外姓。适 有姜家书童罗艺年幼而颇有心计。 侍书之余竟把这套枪术偷偷地学了 下来。
一天罗艺正在偷偷演练,被姜家人发现。姜家人怕枪术绝技外 出,无奈招罗艺为婿。罗艺成为了姜家的插门女婿后,薪火相传于其 子罗春、罗成、罗松。
至此这套枪术日益精湛纯熟。反以“罗家枪”的名称流传开来。 之后,罗家几代人就凭这一百单八枪的绝技,南征北战,所向无敌。 闻名一世的“回马枪”就是这套枪术中的一计绝招。
在明代末年就有了石棋村,因此也就有了 “罗家枪”。当时石棋 村有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谣:
徐记的枪・梅记的棍,尹记的扁铲不用问。
相传罗家枪在这时就汇同“杨家大枪”、“七星断魂枪”在徐家家 族里传授。
至清代乾隆年间,罗家枪开始外传,其主要一支源自徐三跳。徐
三跳是清代乾隆年间石棋村人,出身武术世家,以保 镖为生,武艺精湛,名贯山东。
周广振为清代末年间石棋村人,是徐三跳得意徒 弟,也以保镖为生。他的徒弟有周学勤、周学俭、常 世成、常世路、董茂田等均是山东有名拳师,对石棋 村武术流传、发展影响很大。师徒几人经常一起习 武,研讨枪术的攻防技巧,对罗家枪的传承和发展起 到了重大的贡献。
其中由以董茂田最为突出。董茂田精通大洪拳、 小洪拳、太祖长拳、六合拳、燕青拳、武松脱铐、秦长罗家枪术和杨家大枪。
琼带肘等多种拳术。对十八般兵器也很精通,尤其擅
尹芬祚也是石棋村人,生于1906 年,是董茂田的亲传弟子,还曾拜姜化 龙、吴子玉、刘殿臣、孙庆云等为师。 曾在山东开过武术馆,掌握少林门派的 多种拳术。
尹芬祚非常擅长“罗家枪”和“杨 家大枪”,曾在枪术上下过很大功夫。 当年在北京景山教几个徒弟练罗家枪, 其中一个徒弟姚志刚对“摸眉枪”练了 数遍就是练的总不到位。这时候尹芬祚 一时怒起,抄起一杆“花枪”,喊了一 声:“递枪!”
在姚志刚“递枪”的一瞬间,尹芬 祚拿枪、扎枪、扫枪在眨眼间完成,经
姚志刚左眼上眼皮之上、左 眼眉毛之下两厘米的位置, 如蒜皮一样划了一道血痕, 尹芬祚怒气未消,把枪扔在 了地上,对着大伙说道:
“你们看着,这才叫’摸眉 枪,! ”
在场的人看的全都目瞪
口呆,这一枪力量大一点眼睛被扎瞎;力量小一点啥 也没扎着;在场的人都惊叹这一枪的力度精准、毫厘 不差。
罗家枪也是一种“枪对枪”的双人对练项目。俗 话说“七尺枪,五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罗家枪
是“七尺枪”的一种。罗家枪有它的独到之处,就是 以组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每三枪为一组,每四组为一 段,每三段为一路,每路三十六枪,共上、中、下三 路,是为完整的一套“一百单八枪”。
其中上路枪是武点枪术,以大劈大盖为特色;中 路枪是文点枪术,以细腻灵巧为特色;下路枪是一枪
武点、一枪文点,文武交错的枪术,三路枪均枪法分 明。
罗家枪套路中虽有文武之分,而在具体枪的用法 时,武点枪可批为文点枪,文点枪也可批为武点枪。 因此罗家枪千变万化一枪三变,适用于战场上不可 预测的各种实际情况。
罗家枪术既雄浑果敢而又精巧细腻,拦拿柔妙,
脉络分明。全套枪术攻击部位主要是“咽喉、外肩、 虎口、裆部、胯部、膝盖、脚背”等几个部位。这是 因为古代人作战,全身披挂盔甲,保护严密,除了这 几个部位是暴露的,所以全套枪术主要攻击这几个重 点部位。虽然主要是这几个部位,但是枪术却神出鬼 没、变化无穷。
罗家枪的枪术即体现了 “枪扎一条线”的枪术法 则、特点,又有它自己独特的枪术风格。罗家枪以 快、巧、妙见长,以攻为守,守中带攻。不躲不闪, 攻守相合。枪术中体现了 “拦、拿、提、捋;劈、 崩、穿、点;挑、拨、扫、磕” 12种独具特色的枪 术,配合各种步形、步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罗家枪 一百单八枪”实用套路。
罗家枪使用起来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动如雷霆 电闪,细如游龙穿梭;节奏分明,气势雄浑。石棋村 .罗家枪实战雕塑 的武术行家们曾形容罗家枪对练起来好似“如鸡滚斗”。
意思是说:两个人对练起来,两条枪恰似“两只红冠雄鸡争斗, 上下飞腾、左右厮打;前后追赶、杀气腾腾;翻滚跌扑、游如龙 蛇” o把一套罗家枪形容得活灵活现、恰如其分。
罗家枪枪术里讲:“中平枪,枪中王,远近高低都无妨;上不 拦,下不拿,中间一点见阎王”。可见这“中平枪”是一招很难防范 的枪术了。
罗家枪它不仅自己以“中平枪”见长,罗家枪破“中平枪”更有 独到之处。如:甲方用“中平枪”刺乙,乙半虚步手持枪,左手在 前,右手在腰间,枪尖与咽喉一平。左手封、右手合,中腰和手臂同 时拧劲,步法由半虚步变为弓步,乙方枪杆前四分之一处顺甲方枪杆 滑出一个小半圆弧度,顺势将甲方的枪杆滑出数尺远,同时扎进一枪 “中平枪” O
罗家枪枪术里讲究:“里为封,外为合;封合粘压哺进步,挑劈 沾扎两相护;上有上劲,下有下劲;托有托劲,按有按劲;上崩下 磕,里外伸进”。这才是罗家枪“滑竿、粘竿”的一个完整动作,这 也是罗家枪与其他枪术的不同之处。
I阅 山东省肥城县石桃村的罗家枪有名。一些武林界的爱好者 读 慕名来访,他们常常把“如鸡滚斗”误传成为“如扎滚豆"。
链 意思是说:练枪时把黄豆撒在地上,用枪尖一个个点开,以示 接罗家枪术的精妙。
在练习罗家枪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手、眼、身、 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内外相应、上下协调, “手、腰、脚、枪”要像打鼓一样,打在一个点上,绝非一日 之功。
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 指多种兵器A至于究竟是哪18种,历来说法 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 矛、盾、斧、钺、戟、殳、鞭、铜、锤、 叉、钳、戈。
后世常用武术器械除刀、枪、剑、棍之 外,弓、矢、弹弓、戈、戟、钩、拐、盾、 匕首、鞭、铜、鞭杆、圈、流星锤、镜、 叉、耙、锤、抓、峨眉刺、斧、钺、槊、铲、 概以及暗器等,也都各有其丰富的内涵。
依据类型,可将其分为长兵器、短兵器 和暗兵器。
放长击远的长器械
叉为最古老的武术长器械之一。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 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末端分两股 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 称“虎叉”。长兵器,是古代较长的武术器械的统称。但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 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 操持的器械列为长兵器。
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 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 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 把木制或铁制。
叉的主要技法有转、滚、捣、 搓、刺、截、拦、横、拍等。叉法本 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 方兵器。后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 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 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 “滚叉”,颇具观赏性。
钳,同“耙”,也是源于古代农 具,当时并非兵器,乃神农之遗制;其来历悠久,与 弓弩矛盾无分前后,本用木质,后来变为铁质而为兵 器,虞喜《志林》记载,“贺齐好军事,兵甲器械, 极为精好,钳爪叉棍,咸取上材”,此即古人用钳之 明证,也见钳之在武艺中,为不可缺者。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 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 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 开刃。
相传铲最初是佛教或道家所用兵器,又名“方便 铲”或“月牙铲”,铲头部分长1.8尺,代表阴间的 十八层地狱,铲叶尾端两边各挂有一环,代表阴阳二 气,铲头裤端挂有5个铁环,代表五行,其意是人在 五行之中,当平衡阴阳,普修正道,方可脱离苦海,
铲平十八层地狱。
铲柄部分长3.3尺,代表三十三重天。其意为三十三重天之间,善 恶因果好自把握。
铲尾部分长8.6寸,8寸代表八方,6分代表六合,以三角之式造 成,代表三才,每角又挂有一小环,代表三宝,其意为天、地、人三 才,各得精、气、神三宝,为此,人行八方,当以六合为念。
“八十一铲法”据传为老子所创,其本意是警示门下弟子当把握 阴阳,勤修功德,广行方便,多结善缘,三返九环,九九归真之后, 方可铲平地狱之门升归上界。使用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 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道有关,如 参拜天地、火雷入地、仙人指路等。
戈是春秋战国时的主要刺杀格斗兵器。其主要性能是用以勾挽或 啄刺敌人,因此又叫作“勾兵”或“啄兵”。它通常由青铜戈头、柄 柄末端的^等部分组成。戈头中又包括援、内、胡等部分。
从春秋时期的实物看,当时戈的形制较商周时期又有所改进。具 体表现为:戈援比前向上扬起,援部有脊,其上刃和下刃前伸后都做 内折而聚成前锋,呈弧形而尖 锐,即所谓“圭锋”状,更利于 啄击和钩割。“胡”明显延长, 上面多有两个以上的“穿”,这 样就可使麻绳绕过穿将戈头牢固 地绑缚于柄上,保证戈头不至于 在实战中脱落。
戈是古代兵器的重要代表, 汉字的“武”是一个会意字,从 字的结构上看,主要由“止”和
“戈”组成,由此可见,戈可以代 表所有古代武术器械。并且戈的用 法也可以包括所有器械中的技法。
镇是古代长兵器,始于明代, 是由枪发展而来的,锂一般头的两 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 利刃,称正锋,尖锐如枪,横有 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 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 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
握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
镇、四节僚、五齿箍、三节僚、雁尾僚、雁翅僚、雁
■张飞画像 嘴镇、凤翅镭金盈、锯翅镇、金牛谨、燕子锂、凤翅
锂、夜战镇、牛头锂、燕子镇、雷震镇等。镜属于罕 见兵器,可用于击刺架格。
由于僚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
者才能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 有时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 勾、捅、•捞、咬、拨、拍、砸、拿、滑、压、横、 挑、扎等。
矛最出名时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国猛将张 飞,手执一支丈八蛇矛,纵横沙场,转战南北,在 百万军中取敌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矛是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长兵器。由矛头 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 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2
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0.4米, 有的达0.8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 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 制矛头。
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人 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 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与戈、 戟、殳、矢并列为五兵,矛占其二,可 知为主要兵器。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 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
斧是武术中用于劈砍的长兵器。由 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铜质或铁质, 斧柄一般为木质。古代使斧最著名的人
物是程咬金,他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 斧”更是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
斧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 威武雄姿。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
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呈圆弧形。钺主要 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刻有人面或兽面纹 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带刺、带钩的钺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 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失传或濒于失传,故在武林中已很少见。后世斧 的套路有山东螳螂派的旋风双斧和开山斧。
狼牙棒是一种打击兵器,也称“狼牙锤”,考王晾《兵仗志》记 载:“兵器名,取坚重之木为棒,长四五尺,置直针于其上,如狼牙 者,谓之狼牙棒。盖此物古实以木制,后始以用者之嫌其轻脆,故易
为铁制耳。”
狼牙棒有长短两种。长柄者则双手合用一柄,短 柄者则每手一柄,锤头系浑圆形,周围约一尺。长也 如之,后装一柄,以铁铸与锤头融合,锤之四周则有 无数锐利之铁钉附其上,长约寸许,有如狼牙之错 杂,故得名。
狼牙棒的种类有很多,基本的击法主要有劈、 砸、盖、冲、截、拦、撩、带、挑、抡、旋、磕等。
戟也是著名的长兵器,如东汉末期的吕布,擅长 骑射,武力过人,闻名于并州,他用的武器就是方天 画戟。戟是古代将矛和戈功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 器。它由戟头和戟柄组成。
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 ■带钉的武器狼牙棒
长可达3米。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 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
据说吕布的戟法源于霸王项羽自创的 “霸王戟法”。共分七式二十一招,每一 式各含三招变化,威力无比。这七式分别 是第一式“诛仙灭魂”;第二式“杀神破 碎”;第三式“降妖绝影”;第四式“伏 魔乱舞”;第五式“斩鬼天下”;第六式 “霸气纵横”;第七式“吞天灭地”。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 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 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 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
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后世武林之中已 近失传,练槊的人寥若晨星。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 一书中写道:“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 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 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 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七八行, 柄尾装有三棱铁砧。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 故也称“狼牙槊”。
《武备志》记载:“棒首施锐刃,下做 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 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 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者, 大抵皆棒之一种。”主要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及枣阳槊等。传 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用法有劈、盖、截、 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
“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
一 一 一— 飞
长兵器与短兵器相比,具有时效性好,可先发制人的优 点。在《周礼-考工记》中,对此就有明确的记载。长柄兵 器,以不超过使枪人身长的3倍为原则。但是也曾出现过超过人 身长3倍,长达6米的长兵器。
在战车成为战场主力的年代,攻击力甚强的矛、戈、戟这 些带有青铜刀尖的长柄兵器主要以刺为攻击方式,其中又以直 刺最为常见。
险而又绝的短器械
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 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武术器械列为短兵器。短兵器以锤、铜、 鞭、剑、金钩为代表。短兵器在战争中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兵器的
强度和杀伤力。
锤是古代短器械中的代表, 大体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 等,也有分为硬锤、软锤的。长 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双使。由 于锤的特点各一,使用方法也大 不一样。
短柄锤多沉重,使用时硬砸 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 砸、架、云、盖等。软锤多走悠 势,讲究巧劲。
锤有多种制式,如少林铜 锤,全长0.8米,头长26厘米。立 瓜锤,柄长2.3米,一端为锤,锤 为椭圆形,如竖立之瓜,故名。还有两头锤,柄长2 米,两端各有一锤,锤呈圆瓜形。
锤在古代战场多立大功,岳飞帐下有“八大锤四 大将”,梅花锤为严成方的掌中宝锤,锤身呈瓣状, 锤顶为一朵铁铸梅花。流银锤为何元庆的掌中宝锤, 外漆银粉,挥舞之时,银光流彩,颇为雄美。
青龙锤是狄雷的掌中神兵,传言二锤舞圆之时, 锤中会飞出青龙两条,直如天神下凡。烂银锤为岳飞 之子岳云的掌中宝锤,单锤就重达86斤,岳云的绝招 是“落马分鬃锤”。
铜是武术短器械之一,也称“简”。铜因其外形 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出于晋唐时
期,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铜身无节,铜端无 尖。铜体断面呈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铜”之称。
铜为铜或铁制,长为4尺。铜由铜把和铜身组 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两种。铜身为正方四棱 形,铜粗约两寸,其后粗,越向前端越细,逐步呈方 锥形。铜把与铜身连接处有钢护手。
铜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 铜身顶端尖利可作为刺击之用。铜把末端有吞口,如 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
铜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铜者居多。击法有 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二十四法。
招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挑、戳、架、■古代兵器 挂等。用铜要求猛、快,因 此有“雨打白沙地,铜打乱 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 “双铜进枪”等。
双铜技法从身形、步 法、兵器、技击、艺术技巧 多方面综合为一体系,整个 套路演变丰富多彩。其身形 变化:俯、仰、开、合,上 下起伏。步法灵活迅疾,技 法多变,应用有:劈、挑、 滚、压、搂、旋、撩、刺、 崩、扫、滑、粘、脱等,技 法势势相通串变。
古代用铜高手为唐代的大将秦 琼、宋代岳飞帐下大将牛皋等。后 世《陈氏太极双铜套路》是陈氏太 极套路中的双器械之一,双铜多以 打、压、砸、挡、戳等铜法为主, 同时结合陈氏太极拳功法。此套路 对练习太极拳的功架,周身协调一 致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可以加强攻 防意识。
鞭是古代兵器之一,是短兵器 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 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
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
节鞭、十三节鞭谓
之软鞭。
硬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 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
均需力大勇猛。鞭与铜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 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 为主。它要求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 捷迅速,与手法紧密配合。
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鞭等数种,大概就其 形式而定其名。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也因之而门户杂 出,多少不同,古代唯有尉迟恭鞭术为世所崇尚,后 世著名的如少林无常鞭术等。
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
的一种武术器械,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 和短拐两类。
长拐一般长1.3米,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 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 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3尺。 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
拐种类繁多,如二字拐、十字拐、上字拐、下字 拐、卜子拐、勾镰拐、鸳鸯拐等。
其中十字拐柄为木制,长约0.8米,横柄长27厘 米,柄上端装一矛头,下为握把。横把左面为尖刺, 右为月牙铲。可三面击人。
拐呈“十”字形,故名。其横竖把相交处有4个 直角,具有架、格、拨、揽等功能。
而钩镰拐是拐柄的两端各有一钩镰枪头。距拐柄两端各三分之一处,均有一突出之横柄。横柄方向相 ■造型
同。其用法兼有枪、 拐之特点。
判官笔主要用于取穴打位,对于判官点穴笔,武 学说道:“一寸短,一寸险!”普通的判官笔93厘 米,主要用法有穿、点、孙k、刺、戳等。动作招式有 穿喉、仙女引针、白猿献果、叶底偷桃、双蝶舞花 等。判官笔属于武术 杂兵械之一,又称 “状元笔”。器形似 笔,笔头尖细,笔把 粗圆,也有两端均为 笔头的,笔身中间有 一圆环,笔长约20厘米,前端稍重于后端,多以硬木 或金属制成。
唐代三大高手之一的宇文通所用的判官笔只有7 寸长,实是短得不可再短,因此每一招都是欺身进 搏,凶险万分。
而更绝的是他这对判官笔在对敌时能陡然暴长 23厘米,原来他的判官笔共有4节,每一节长度23厘 米,一按机关,便可以一节一节地伸出来,全长仍是 与普通的判官笔一样。但他这判官笔能瞬间暴长,威 胁极大,不是武艺惊人之士难以躲避。
后嵩山拳叟李杰,曾从名武师真传,转辗传授, 故北方健儿中多有能精通判官笔法的。
刺是武术短器械之一。据记载,峨眉刺作为武术
刺在使用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 持一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用法主要有 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形、步法、平衡、跳 跃、翻转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舞动起来,动作潇洒 自然,特点突出,别有风格,适合于青少年及女子练 习。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峨眉刺短小,铁制,长约30厘 米,其形状如枣核,呈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 端略扁,呈菱形带尖,正中有一圆孔,串联一圆环。
峨眉刺共八八六十四式,按井字八角练,每角8 个动作。歌诀写道:
浏览2,5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