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杆也是武术短器械之一,又称“鞭杆子”。鞭
杆为木制短棍,长度约为使用者的一臂加一肘长,粗
约一寸,一头略粗,另 一头略细,粗的一头称 为“把”,细长的一头 称为“梢” O
鞭杆既可以单练, 也可对练,鞭杆的基本 套路有十三鞭、三十六
鞭、陀螺鞭等。演练时,单手或双手持鞭杆,梢把并用,常常调手换 把,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 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鞭杆在技法上以搬、拦、裹、劈、勾、挂、霍、剁、滚、格、 墩、戳、砸、掠、挑、窝、飞、点、绞、压二十字诀动作为主要内 容,同时也糅合移置刀剑枪棍的一些招式,组成了许多鞭杆套路。如 流传在陇南一带的赤龙鞭杆、五虎群羊鞭杆、云摩鞭杆、扭丝鞭杆等 不下数十种之多。
鞭杆短而无刃,梢把并用。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 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格。用法要诀是乘人之 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展自如,劲力要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 西,进退要虚实随机,表现“出似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 猫攫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
凳俗称“横头凳”,是 城乡民间常用的木板家具, 在乡村的街头、茶楼食肆到 处可见,随手可取。横头凳 在武术中主要有双把式和单 把式,即双手持凳腿或一手 握凳腿另一手握凳板中部。
对付长重兵器,一般采 用双把式,一拦一架、一压 一扣、一撞一击,夺敌长兵 器得心应手;单把式撩、 挑、冲、扫,横扫千军,势 不可挡,专打短兵器。
鞭、陀螺鞭等。演练时,单手或双手持鞭杆,梢把并用,常常调手换 把,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 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鞭杆在技法上以搬、拦、裹、劈、勾、挂、霍、剁、滚、格、 墩、戳、砸、掠、挑、窝、飞、点、绞、压二十字诀动作为主要内 容,同时也糅合移置刀剑枪棍的一些招式,组成了许多鞭杆套路。如 流传在陇南一带的赤龙鞭杆、五虎群羊鞭杆、云摩鞭杆、扭丝鞭杆等 不下数十种之多。
鞭杆短而无刃,梢把并用。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 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格。用法要诀是乘人之 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展自如,劲力要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 西,进退要虚实随机,表现“出似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 猫攫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
凳俗称“横头凳”,是 城乡民间常用的木板家具, 在乡村的街头、茶楼食肆到 处可见,随手可取。横头凳 在武术中主要有双把式和单 把式,即双手持凳腿或一手 握凳腿另一手握凳板中部。
对付长重兵器,一般采 用双把式,一拦一架、一压 一扣、一撞一击,夺敌长兵 器得心应手;单把式撩、 挑、冲、扫,横扫千军,势 不可挡,专打短兵器。
防不胜防的暗器械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 的武术器械。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 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 以掷出1。多米乃至几十米远,速度快,隐蔽性强, 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
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 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 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 直至清代末期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 但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 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飞 叉、飞铳、飞刺、飞剑、飞刀、飞蝗右、鹅卵石、
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 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赊、 梅花针、镖刀等;索击类 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 锤、龙须钩、飞爪、软鞭、 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 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 弩、雷公钻等;药喷类暗器 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最多。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
掷箭又名“甩手 箭”或“摔手箭”, 因必须甩腕发出,故 名。掷箭完全用细竹 制成,箭杆浑圆,前 端削尖,后不加羽, 犹如一根削尖的竹 筷。因此物取材甚
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 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枝之类,皆 可顺手掷出御敌。
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 箭,再练装有铁镰之竹竿箭,最后才能练竹箭。相传 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在唐时少林寺僧昙宗即创此法 用为暗器,唯不轻易传人,相戒每一代以一人承衣 钵,免绝传。至清代初期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 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
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飞蝗石和鹅卵 石都是易见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 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5枚钢针在 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5点,状如梅花5瓣。 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 远,但后世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
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 但练成不易。曾有武林高手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10 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为赞叹。
如意珠指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 核桃。后世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小的 钢珠,重量较轻,便于携带。相传为蜀山派独门暗 器,百炼熔成之钢珠,其珠细小为暗器之最,用时以 两指拈之,一指弹射,专打软麻穴位。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 爪、软鞭4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 大,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
绳索长可达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
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
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
清代末期,河南卫辉府有一董姓镖师颇精绳镖绝
技,曾在煤油灯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
■鹅卵石也是一种古
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 代暗器
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 武师专门表演绳镖。孟继永是 河北武邑人,镖师出身,在北 京时已经60多岁,他把绳镖叫 作“甩头一子”。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 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 形,或做浑圆,或做瓜形,或
做多棱,重数斤,最重者可达10余 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 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约数米。 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 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 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而且韧, 不易断裂。
流星锤主要握持绳索中段,进 行立舞花、提撩花、单手花、胸背 花、缠腰绕脖、抛接等花法练习, 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
清代末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击石 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4柱。陈萝夔所用流星锤, 是以熟铜铸成,长绳粗过拇指。陈萝夔对友人说,他 练此技已有10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 需苦练。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 掌,有5个钢爪,每个爪又分3节,可张可缩,其最前 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 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 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 入肉,敌人万难摆脱。
清代,山西荣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 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 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袖箭有单筒袖箭
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 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 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 出。
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 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6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5 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
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 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 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筒内装有6个小 管,每管可装一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 范,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时期 云阳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
清代末期,山东泰安徐石茹精于此技,人称“小
养由基”。徐石菰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
■制作精妙的袖箭 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臻,第三支箭又 机关
击中第二支箭的箭跳。连发5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
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代刘^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李 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李天寿的第七世孙李佩更是技 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百发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保 镖,群盗震慑,呼之为“穿云箭”。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4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环、手 盔、匕首、手锥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 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 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 用,古代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 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兵器,武林中 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靴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 成了暗器。
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 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清代僧人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阅 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比如手杖刀、
读铁扇之类。
链 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长刀一把。
接 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
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 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 面为绢质,打开可作为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手杖 刀和铁扇后世仍比较流行。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 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内 容丰富,运动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竞技比 赛、文化交流、技艺切磋、增进友谊等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 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项目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书将按照武术发展的各个时期进行简略 介绍。
—、萌芽期 远古时期
武术项目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萌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即原始社会,由 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不得不利用自己的身体活动能力获取食物。在狩猎、采摘野果的过程 中,产生了走、跑、跳、投、掷、爬、攀登等技术动作,模仿人与野兽、人与人之间的嬉戏及 搏斗场面等动作技能,以及随着原始社会狩猎、战事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祈求神灵庇佑等活动 前后跳的“武舞”,而产生了武术的雏形。
狩猎是原始人类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一个猎手在严酷的生活条件下,徒手或运用工具捕 猎,和大自然作斗争,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在集体劳动过 程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例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就是武术 的萌芽;劈、砍、扎、刺等动作则是武术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由此看来,武术起源于原始时 期的生产劳动活动。
距今约十万年前的丁村人文化遗址中,有少量的石球出土,而在距今约四万年前的许家窑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球。这种石球最早是狩猎的工具,也是武术传统器械中“流星锤”的雏 形。武术器械中的“绳镖”则与新石器早、中期石制的鱼镖、鱼骨、鱼叉相似,使用时都是在 叉(镖)尾部系一根绳索或绑一根木棒,用手抓住绳索或木棒,将镖、叉掷出,然后牵动绳索 将其收回,这就是武术传统器械“绳镖”的雏形。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当一个部落的地位影响和刺激了另一个部落 时,使用武力就成了抢占地盘、掠夺财富、维护权利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作为一种直接的动力, 军事战斗进一步促进了徒手搏斗和兵器的发展。如黄帝与蚩尤“战于鹿野之阿”(《逸周书-尝 麦》),“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史记•五帝本纪》)。在这些战争中,有了 “五兵”的发明。
二、新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攻伐激烈。为争 雄称霸,各国都很重视“拳勇” “技击”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上的应用。 铁制兵器出现并逐步替代了铜制兵器,当时的主要兵器有“五兵” “五刃” “五剑”,内容大 同小异。“五兵”为戈、殳、戟、酋矛、夷矛,“五刃”为刀、剑、矛、戟、矢。剑和弓弩在 当时极为盛行,佩剑、斗剑成为一时之风尚。春秋战国时期,步骑兵战逐渐代替了笨重的车 战;冶炼技术的进步使铁制兵器代替了铜制兵器。随着武器的改进和创新,武艺的内容、方法 更加丰富充实起来。武术的体育性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武术在民间开始广泛流传,武术开始 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三、衰落期一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发展是一个衰落期,但该时期的武术仍有一定的发展。两晋南北朝 实行府兵制选士的标准,对武艺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学会拳术的搏斗擒拿技术,也要善射并会 使用长短武器;既能“若飞”般疾跑,也要攀登跳跃,长途负重行军。这对武术技巧和速度、 耐力、力量诸方面皆有严格要求。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 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府兵制到隋朝时起了很大变化,征 战服役士兵年龄是20—60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 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
四、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唐代武举制的实行,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举制 的内容有“长垛、马射、平射、简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 才,致使唐以后习武成风。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 “诏天下诸州宣教 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人 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 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五、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
武术从宋代逐步由军事技术分化成为具有健身、娱乐性质的运动项目之后,到了明清时 期,这种分化演变更进一步完备成熟并形成了发展的高潮。明代是武术的集大成和大发展时 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武术在该时期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明代 的武术项目之多也是前代所未有的。该时期的器械种类繁多,如棍术有宋太祖之腾蛇棒、山东 长竿手、紫薇山棍、张家棍、少林棍等;枪术有杨氏梨花枪、沙家枪、马家枪、峨崛枪等。
各种花样繁多的套路形式不断涌现,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套路中有势、有法、 有歌诀、有招式的动作图较为详细,也有动与静结合的运动路线图,便于学习领会交流。如戚
继光的《拳经》和《纪效新书》、程宗猷的《耕余剩技》等武术专著,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 术在技术、技击与健身方面的发展。此外,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也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武术的发展
民国初年,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以技击名震天下的霍元甲为该时期的代表人 物。民间出现许多拳术社、武士会、武术会,其中以上海的“精武体育会”最为庞大。它在许 多省设立分会,并传播到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在继承和发展武术传统上起了积极作用。 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曾下令各省反动当局在训练军队时,将国术( 1926年,改武术为国 术)列为主要术科,并要求设国术训练机关。当时武术家受聘在武术馆任教,培养了大批武术 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武术组织多如牛毛,出现规模大小不等、组织形式多样、 内容投机、商业性明显的私人拳社。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拳术研究会、中央国术馆、中 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等武术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性武术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无人 过问、愚昧落后、不死不活的情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 东、邓小平号召开展武术活动,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贺龙等亦积极倡导武术运动,并对武 术继承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将武术确立为国家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1984年,在北京召开了 “千名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大会,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充分调动了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 极性,出现了群众习武的热潮。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校)就有1万多个。全国 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为6 000万。
到了现代,武术已经更多地转向了强身健体和竞技体育比赛。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体育总局下设有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原称中国武术研究院)。而全国性群众武术组织——中国武术协 会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运动协会之一。一般由它们发起组织武术体育竞技比赛。
此外,国际上也已经把武术当作竞技体育的一种,并且设有国际武术联合会来推广武术, 并组织武术国际比赛,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01个会员国。
» [推荐阅读】
《中国武术概论》,温力,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 武术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矛盾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武术的概念、特点和价 值也都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这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概述了武术 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历程。
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武术的特点
(一)重在技击,强调攻防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战 中,其目的在于杀伤、限制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 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 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 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例如,在散手中, 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 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 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 的原型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 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 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它 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 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 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 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 “内三合,夕卜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 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 “形断意连” “势断气连”, 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 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 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 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 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 根据场地的大小,变换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 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其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 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二、武术的作用
(一) 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 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 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 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 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 质的目的,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攻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互相扬长避短,攻彼 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 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具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 年有恒心、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 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 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学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 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尚道德,“尚武崇 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像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 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 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 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 人李白好友崔宗之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O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 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 台,“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些描绘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 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 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四)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内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成为人 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 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 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 来越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
太极拳对于武德的培养要求
一、 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二、 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 于外,必失于中。
三、 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 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
四、 学太极拳招招当细心揣摩。一招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 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招自为一招,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 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五、 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六、 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增损也!复其本然,教 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七、 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强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唯取是书演而习之,于陆 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我国苟人人演习,或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国体之 一道也!有心者,勿以刍莞之言弃之。
八、 学太极拳不可借以为盗窃抢夺之资。如借以抢夺,是天夺之魄,鬼神弗佑,而况人乎?天下 孰能容之!
九、 学太极拳不可凌厉欺压人。一凌厉欺压,即犯众怒,罪之魁也!
(节选陈鑫.陈式太极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浏览1,0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