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形式分类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 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照演练形式的不同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其中,单练又 包括拳术和器械两类内容,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类内容。
- 单练
(1)拳术。徒手演练的套路运动称为拳术。拳术又包含许多不同的种类,称为拳种。主要的 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卦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 等,下面主要介绍长拳和太极拳。
- 长拳。长拳是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以及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 动作与技术组成的拳术。其运动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长拳是竞技武 术中的主要项目,传统的长拳有查拳、华拳等。
-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连贯、圆活的拳术,它以搠、捋、挤、按、采、例、肘、 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运动方法(亦称太极十三势)。在国内外广为流行,以健身修性为主, 也是竞赛项目。传统的太极拳有陈、杨、吴、孙、武等式。
(2 )器械。器械套路种类繁多,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四类。短器械主要有 刀、剑、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 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下面介绍四种主要的单练器械项目。
- 剑术。剑术产生于商代,以刺、点、撩、挂、截、穿、崩、挑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平衡、跳 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灵洒脱,身法矫健,刚柔相济,富有韵律。
- 刀术。据考证,在旧石器晚期已出现了石刀。它是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等基本 刀法,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快速勇猛,激烈奔腾,紧密缠身, 雄健剽悍。
- 枪术。枪属武术长器械,是古兵器之一,由棍与矛演化而来。枪术是以拦、拿、扎枪为主,兼 有崩、点、劈、穿、挑等枪法,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走势开展,力贯 枪尖,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 棍术。棍术是以劈、扫、抡、戳、撩、挑等棍法,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构成的套路。其运
动特点是:勇敢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稍把并用。
- 对练
对练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按照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的套路。
(1)徒手对练。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 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常见的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2 )器械对练。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格、挡、架、截等攻防技击方法组成的对 练套路。主要有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 诸多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双打棍、对刺剑、对劈刀等。
(3 )徒手与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双方进行攻防对练的 套路。常见的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 集体演练
集体进行的徒手的或器械的,或徒手与器械结合的套路练习称为集体演练。竞赛中通常要求 6人以上,如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刀、集体长穗剑、集体攻防技术等。要求队形整齐,动作一 致,可以变换队形图案,还可以配乐。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包括散打、太 极推手和短兵三项。目前,在全国广为开展的有散打、太极推手。
- 散打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术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 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搠、捋、挤、按、采、拗、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粘随, 通过肌肉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界外或使之倒地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 短兵
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约5.33米)直径的圆形场 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武术功法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广泛吸收了中医的经络学说与“精、气、神”学说,融 合了道家的养生功法,针对身体的特定技能进行专门性提高的训练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内功、外 功、轻功、硬功和柔功。
- 内功
内功强调通过意念的控制练习,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及对脏腑的感受能力。主练精、 气、神,强内固本,以求达到“内壮”的目的,如洗髓经、易筋经、意拳的桩功等。
- 外功
外功主要通过肢体活动的锻炼,使身体更加灵活、协调、有力,以提高自卫与攻击能力,如武 术套路的练习。
- 轻功
轻功主要通过对身法及步法的训练,达到理想状态下的“飞檐走壁” “踏雪无痕”等轻身飞腾 效果。现实练习中,习轻功者多步履矫健,如水上漂、壁虎游墙功等。
- 硬功
硬功主张通过对身体局部或整体的磨炼捶打,并且以药物辅助,增加身体靶部位的坚硬度和 抗击打能力,如一指禅、金钟罩、排打功等。
- 柔功
柔功主要通过伸筋拔骨及关节韧带的练习,增加身体的柔韧性与延展收缩的能力,如缩骨功、 童子功、劈叉等。
二、功能分类
功能分类法是依据体育分类法的基本原理和武术发展实际,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系统的观点, 对中国武术进行分类。它既能反映出中国武术多内容、多形式、多类别的特点,更能反映出其多功 能、多层次的特点。功能分类法把中国武术分为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三大类。武术是 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并且早已纳入现代化的轨道,它同其他现代体育项目一样具有教育功能(学 校武术)和社会功能(竞技和健身),这种分类法可以真实、清晰地反映出现代武术的格局和发展 实际。
(—)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武术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 康,并使之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 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推广,使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在国家体委和中国武协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社、研究会、辅导站、业余体校武术班,这些都是传授武术技能 的途径。武术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大、中、小 学。目前在大、中、小学开展的教学内容有长拳类的少年拳、青年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还 有太极拳、剑、攻防格斗技术以及各种健身功法等。另外,军事院校、公安学校、警校有以擒拿格 斗、散打为重点的套路和攻防格斗技术。我们可将这一部分武术称为学校武术。
(二)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 量的精力,如竞赛体制的建立,竞赛规则的制定,裁判法的研究与实施,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
广和使用。特别是针对武术中流行最广也最具代表性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剑,以及长拳类的刀、 剑、枪、棍等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进行比赛的竞赛项目,这是武术竞赛史上前所未有的创 新之举。近年又有传统拳术(如形意拳、八卦掌等)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广以及国际武术竞赛 套路的推出,这些项目与学校武术相比较是层次上的不同,存在着初级与高级之分,简单与复杂 之别。竞技套路在动作数量、动作组别、技术难度、编排布局上均有特定要求,所以与学校武术存 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竞技武术还包括按规则进行比赛的散打、推手、短兵等对抗性运动。
(三)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是指除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以外的流行于广大民间的那些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 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这些传统武术的各拳种包括拳术、器械、练功方法、对练以及攻防 实战技术(也包括以健身为目的的新编健身套路)O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此作为强身健体、防身 自卫、保家卫国、娱乐身心的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快节奏以及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中,把武术作为 健身方法和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需要。
我国自1983年至1986年连续四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挖整结果表明,源 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口据有关部门调查 是6 000万,占了国家体委统计的体育总人口的一半,可见传统武术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健身功能。它 是实施落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功能和它产生的效应不可低 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以武术作为健身手段参加锻炼的人数仍处 在上升趋势。现在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学练中国武术大都也是为了健身。
功能分类法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整体结构,特别是在社会功能系统下属的子系统即健身武术涵 盖了流行于民间的129个拳种,这是其他分类方法所不及的。功能分类法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武术 整体框架和发展格局,而且为制定发展武术总战略,调整发展各系统,达到整体的发展提供了思 路和依据。它的各种功能、技术层次关系是不变的,但是,其中所含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完善充实 而加以变化的。这种变化包括质和量的变化,如竞技武术的功能是不变的,但是竞赛体制、比赛办 法、裁判法、竞赛套路技术内容等,则要在发展中求完善、求提高的。又如新一轮的竞赛规定套路 的推出、竞赛规则的修订等。量的变化以学校武术为例,其内容在发展中根据需要进行了充实和 完善,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本中,从初一至高中六个年级都有武术内容,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功能分类法有利于中国武术作为一个整体向世人展现,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武术在功能作用、技术 层次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便于选择和学习,从而有利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武林人物】
杨露禅(1799-1875年),名福魁。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 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
1840年左
右,杨露禅自豫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冀南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 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 教师等。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 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较量,出 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稣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 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 此,他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武术项目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漫长的过程,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 ; 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 发展的时期大致可分为远古时期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新的阶! 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落期,隋唐五代的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的 高潮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蓬勃发展时期。
武术的特点:寓技击性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广泛 的适用性。武术的作用: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 德;竞技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本章采用了两种分类方法对武术进行分类,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
三类: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武术功法。按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学校武术、[
竞技武术、健身武术。 !
- 在远古时期,早期武术通常运用于 和 0
- 武举制度创始于 朝,对武术运动的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以拦、拿、扎为主要技法的武术器械套路运动是 o
4请以一种拳种为例,说明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
第二章
武术与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武术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哲理,认识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之间的 关联。并掌握武术的教育、武术文化、武术传播及武术美学的内容。将武术所包含的 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自己的武学修养。
【学习任务】
- 了解武术所蕴含的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 了解武术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之间的联系,认识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了解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为自身武术学习寻找合适路径。
- 了解认识武术美学内涵及不同风格,在习练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习地图】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_ “天人合一”的武术思
学思想 想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r-l~武医同源
一
|共同的研究对£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_哲学基础与文化背景
相互交融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哲学是一种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思想,其功用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 界。传统哲学思想对丰富武术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内外兼修的整体观、拳道合一的修炼观。
—.“天人合一"的武术思想
对于“天人合一”,庄子认为“人与天一也”,意思是天与人本质上都是自然合一的,即“天地与 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武术是人体运动 的形式,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恪守自然法则,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武 术的价值。•
(一)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 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长与健康,因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泉源,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 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 中,已经能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并形成了自身的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只要 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传统武术在道 法自然这一法则指导下,十分注意四季变化、阴阳五行和人体机能的配合,如流行的“少林八圭卜五 行功”,根据不同季节和五脏六腑的变化,分别进行走功、站功、坐功、卧功的各种练习。也有根据 人体元气24小时循经络运行一周的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朝练寅、夕练酉”,即武术内功练 习选择在每天早上3—5点,晚上5—7点进行功法练习;“形意拳”利用“五行”理论创造出劈、崩、 钻、炮、横五拳等。另外,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的技法之中,即是 “形物之形,悟物之意”,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如少林拳的龙、虎、豹、蛇、鹤五拳,据《少林内 功秘传》记载,“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也,故创五式,使内外并修而达于化境也”, “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上述五拳,如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 力强、气聚、骨坚、神凝,五者相合互为融化为用之妙” o南拳中的鹤拳、虎拳,以及武术其他象形 拳法如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等均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这种融 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最形象的身体表征,是人对自然美的形态模仿,表现生命“表现自 然”实际上是崇尚生命、崇尚自然,是求得自然与人的共鸣和统一,从天地万物的生长演变现象中 获得灵感和启迪,“格物取意”追求意境,是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的体现。
在武术招式和技术方面,武术不仅借鉴灵巧的动物,还会借鉴自然界中的一切景象。例如, 有的拳称姜枝拳,掌称柳叶掌,步称七星步,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给武术动作命名,而且还表明了动 作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眼睛所能看 见的“有形”的事物之上,武术也出现了 “化有形为无形”的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太极拳、八 极拳等,它们的特点体现了对自然形态特征的领悟,尤其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入武术运动之中, 圆、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也是运动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 空则能活泼自如,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来表现大自然的魅力。具体而言,少林拳技是以圆空为基本 架式和方法、式正招圆,太极拳要求处处带有圆弧形,八卦掌以圆为法,南拳中讲究圈桥动作的运 用等,在圆空的运动中表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的观念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在武术中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 价值取向,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谦恭待人、稳健温和、含蓄不 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容万物、厚德载物的气度。也就是说,在传统武术运动中,把“伦理思 想”融入整个全过程,始终把武礼、武德放在第一位,讲究“尚德不尚力”“无德无拳”的追求。所 以,武术各家各派在传承中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尊师重道、除恶扬善、谨慎择徒、重义轻利的戒约规 范。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 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 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所以,师傅对徒弟德的要求很高,选择徒弟时,注重对道 德、品行的评定。如《内家拳法》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昆 仑剑言》:“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甚家拳在《初学条目》上曾告诫门生:“学拳宜以 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咏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传,无 礼者不教! ”这些武学规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上更加注重学练者的道德培养, 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聚集在一起,才会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
(三) 内外兼修的整体观
拳谚有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说的就是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形为神之本, 神为形之用”,武术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的“气”或“神”的变化, 因为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灵魂,也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 原则及内外兼修的整体观。可以说,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武术的特征,不仅有外在的修炼,也 有内在的训练。所以,“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便成为几乎所有拳种流派的修炼原则。其中包括: “内”就是指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调节;“外”就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 形体活动。武术的练习就是要将人内部的意念活动和外部的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如长拳中的“八 法,,。,,八法,,中“手、眼、身、步”,涉及身体外部的形体动作,“精神” “气力” “功”,涉及身体内 部的精神、意识等。习练长拳要处理好“八法”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另外,还包 括“六合” O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 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 O “合”就是说明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 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此基础上也就有 了如心意六合拳和六合八法拳等武术拳种。
武术是人体文化之一,主要是以身体为载体来体现文化的。武术这种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 主要表现在武术拳种套路中。武术拳种套路是武术前辈主观心灵的客观反映,是他们观察自然、 体悟武术的结晶,是其精神活动的客观化、武术意义的格式化。武术的套路结构,演练风格处处 都体现着武术的观念和思想。在武术演练的过程中,讲求精、气、神,其中的“神”,就是要求演练 者要用心去体悟其中之奥妙。在体悟动作的过程中,由通过体悟动作而上升到体悟生命的高度的 认知过程,来进一步认识自我。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从以“自我为中心”到武学的高级阶段,即 “忘我”的境界,是武术者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体悟生命的过程,正是由于中国武术对中国古典哲 学、古典文化的吸纳,使之成为由拳悟道的工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验证体系。与之相 应,习练武术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以武演道、由武入道。所以,“以武入哲” “拳道合一”成为武 术修炼者不懈的追求。武术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哲学思维与武术技术相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自 然界的一切都可为我所用,这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武学境界,这种融合将武术修炼升华 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使之成为一门学问。“拳道合一”中的“道”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拳技的千变万化贯穿着一个“理”,其实就是老子的“道” O所以,“拳道合一”的修炼观是深受东 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东方哲学文化在身体运动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运动 项目,武术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点,相对于西方的搏击项目,中国武术则更加体现了其 “道”的特色,在西方的搏击项目中,较多的以“术”相称,如拳击术、摔跤术、格斗术等,这种观 念表现出对于方法、技术层面训练的极大重视,而东方的搏击项目,如跆拳道、柔道、剑道等都是 在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将“道”字融入运动之中,在训练技术的同时也在体悟和思考,进行精神 层面的升华。
由此,武术已经不只单纯地用于比赛运动项目,而是可以将其看作走向人生智慧之路的过程。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离不开其文化基础,这正是武术的魅力所 在。由于“天人合一 ”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更加重视对自身生命的保养,更加注重内在的提升,这 也体现出武术的“泛和谐价值观”,通过习练武术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I
在武术套路中,比如太极拳,充满着这种虚实、阴阳等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对任何外 来施加的力,采取不抵抗“柔”的态度,暴露出对方弱点,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同时,中国武术讲究“四两拨千斤”,即用较小的力顺势而去战胜较大的力;阴与阳在太极拳 中的互相转化也是该拳种的优势,也反映出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力小”与“力大”、阴与
1王海鸥,闫民.哲学视角下武术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 (3). 阳是矛盾的双方,从常规上看,应该是以大胜小、以阳胜阴的,但中国武术却用“用劲之通”的转化 途径,使这一矛盾相互转化,做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
中国哲学认为,阴阳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离开了阴阳,它其中所蕴含的“道”,也 就成为一个混沌的存在!阴阳之说,是古人对大自然万象万物长期观察的总结,中国古典哲学中有 关万物生长变化的关联点,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形成的起源!武术要求“动静相生” “刚柔互补” “快 慢相间” “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却充满着矛盾的转化。比如,各种象形取 意的拳种和拳式,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矛盾体。既然是矛盾体, 各种拳种就具有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各个方面及 其特点,即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 盾;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③在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 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中国武术中,有的派别讲究“有招 无式” “一招制敌”等;有的派别提出“后发制人',既有套路的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灵活使 用,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只有具备特殊性才有自己拳种的优势。在拳种具体运用中,根据不同 对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打击与防御方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达到制敌的目的。当然在具 体情况具体分析时,又运用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理念。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在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量变与质 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柔中突出“奇” “巧”力,突破量变,从而达到质变,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击 败对手。另外,武术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根据对手情况做到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什么程度, 一推、一抓的用力有多大等,都关系到“度” o如虚招的力不可太大,因为虚招是为实招作准备的, 太大有可能会错过实招制敌的最佳时机,而太小又起不到假装攻击的作用,需要掌握好“度”,不 轻不重,才能达到效果。
所以,武术的学习是一个悟“哲学”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哲”的境界,这就是武 术“哲学”理念的体现。
» [知识拓展】
抱拳礼的规范
抱拳礼亦称拱手礼是古代人们对神的尊敬,在祈祷前的礼仪姿势,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礼,表示恭敬。后来人们在交往中使用拱手礼表示像尊敬神一样的尊敬对方。所谓礼仪在古代 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如作揖,之所以必须双手作揖,是因为这 个姿势表示“我双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友好。抱拳、握手,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动作姿势: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握拳,双手由体侧迅速向胸前合 抱,左掌心掩贴右拳面,两小臂微内旋撑圆,肘尖略下垂,平举于胸前,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 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要点:行礼迅速、精神饱满、态度诚恳。
抱拳礼的含义: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
浏览1,5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