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脱肩团胛,直项圆胸

南拳的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指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 形成团状。脱肩下沉,能助于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使背部收紧,有助于发劲前的含蓄。南拳的 身法还讲究直项圆胸下须里收,使颈部伸直。直项是指下须里收,使颈部伸直。圆胸,是指胸要微 含,稍呈圆形。颈直有助予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圆胸则有助于沉气实腹。

(五) “五合” “三催”

“五合”,即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即步催、身催、手 催。只要开步出拳,要求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先蓄后发。要求手法灵活,步法沉稳生根, “手法快马步生,马不凌乱自有章”,手法与步法必须上下相随、协调一致。在运动时要求“手到、 眼到、身到、步到”,目随手动,传神于目,示意于手。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配合 协调,这样,南拳演练才能达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图片3

(六) 快慢相间,发声呼喝

南拳发劲有长劲、短劲、飘打劲、连绵劲与撞抖劲等劲力之分。强调演练时运气鼓劲,长短结 合、快慢相间。如像短劲和撞抖劲,要求发力短、劲力快,富有爆发感;而发连绵劲时则要求体刚劲 粗,缓慢持久。南拳讲究发声呼喝,一般的喝声有“喝” “嘻” “哗” “嗨” “咿”,或是模仿一些动 物的发声。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其目的一是壮威势;二是助形象;三是以气 催力助劲力。

 

li少林拳

一、概述

少林寺距离我国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约13千米,相传是公元495年北魏国孝文帝为来中国传教 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建造。由于寺建立在嵩山支脉少室山阴的密林丛中,故名嵩山少林寺。少林拳因 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现在统称的少林拳是少林拳术和器械的总称。

关于少林武术的产生,世人有许多说法,但真正有据可信者应从隋唐讲起。隋末唐初(620 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争霸天下,与盘踞在洛阳的隋朝大将王世充交战,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以 昙宗为首的少林寺僧,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并将其捆绑送至唐营,立下大功。李世民登基之 后,“嘉其义烈,颁降玺书宣慰”(少林寺碑),对立功和尚各有赏赐,其中昙宗被封为大将军。这 次战斗让少林武僧一战成名,少林寺发展很快,名声日隆。贞观以后,少林寺僧“昼习经曲,夜练武 略,修文不忘武备”(西来堂志善碑),揭开了少林武术光辉灿烂的一页,修佛习武也成为少林寺世 代相传的独特宗风。 .

北宋年间,福居和尚做少林住持时,曾邀请全国武术名流云集少林寺,虚心与各派切磋技艺。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少林寺武僧宗印受命率“尊胜队”和“净胜队”两军,进发潼关,与金兵对 垒,报效国家。

元朝,崇尚释教,尤尊番僧,少林寺与皇家关系也十分密切,元世祖命福裕大和尚住持少林 寺,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此时的少林寺,众常两千。寺僧习武队中,如智庵、智聚、子安、党训 等,都是当时身怀绝技的名僧。

明代,少林武术蓬勃发展,誉满天下。少林棍在少林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林僧所使用的兵 器以棍为最闻名。《武备志》作者茅元仪对少林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诸艺宗于棍,棍宗 于少林” o特别是在抗倭卫国的战争中,以棍为杀敌武器的“本寺武僧屡经调遣,奋勇杀敌”(少林 寺万历二十三年七月碑)o “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 辄用为前锋。……抡棍破敌,与者即仆,顷刻毙数倭”《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少林僧 为国为民的英烈壮举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可歌可泣的雄壮诗篇。

清代,少林寺习武之风极盛。今之少林寺毗卢阁(又名千佛殿)内,青砖地面上尚存当时寺僧 练功形成的48个凹陷脚窝,就是少林寺武僧长期从事武功训练的有力佐证。

民国时期,少林武术曾是“国术研究馆”主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当时的军阀混 战,又给少林寺带来了灭顶之灾。1928年,国民党军冯玉祥部石友三与建国军樊中秀战于河南,石 友三攻占少林寺后,为泄私愤,便纵火焚寺,大火持续40余天,殿堂楼阁等古建筑全被夷为平地, 大量珍贵文物也一同化为灰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又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不但拨专款修复少林 寺,而且对少林武术的发展也十分重视。特别是1982年,香港中原影业公司功夫片《少林寺》的公 映,使少林武术兴旺空前。

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目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 拳、小洪拳、炮拳、罗汉拳、朝阳拳、梅花拳、通背拳、长拳、关东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象形 拳、心意拳、柔拳、少林太极拳,以及各种器械、对练等。另外,还有与养生功、医学、气功等有关的 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 二、主要技法特点

少林拳朴实无华、立足实战,其运动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技击性。

(一) 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

少林拳套路繁多,结构紧凑,短小精悍。演练时,起落进退多在一条线上运动。众多少林拳家 认为,从实战角度出发,真正交手相搏无非几步之距,直线运动最为有效,方寸之间便有胜败之 分。这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受场地大小限制、随时随地均可施展解数和发挥威力的特征。

(二) 动作迅猛,快速有力

少林拳要求刚健有力、迅速激烈,即所谓“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使势千着,以快为 先”。在套路演练过程中,要求几个或十几个动作连贯快速,一气呵成。少林拳虽以刚为主,但同时 也要求刚柔相济。“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动如风,站如钉;重如山,轻如毛;守之如处女,犯 之若猛虎;静则以逸待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如此等等。

(三)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富有弓单性

就手法而言,少林拳要求两臂保持一定曲度,冲拳推掌,须蹬腿转腰、抖肩发力。“身以滚而 动,手以滚而出”,反对僵直拙力。在完成动作的一瞬间,依手臂的自然反弹力,使手臂形成曲非 曲,直非直的态势,为便利继续攻防创造条件。滚出滚入,更是攻防技术的科学反映,旋动可增强 攻击力,滚动也有利于防守中对来击者力量的化解。

(四) 眼法以目注目

少林拳对眼的要求是必须头随势转,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审敌势”。演练少林拳,眼要明 亮有神,眼明方能手快。“虎视眈眈,气息沉沉,目光炯炯,含有神威”,显示咄咄逼人之势。对阵 交手,不是注意对方手和身躯,而是观察对方眼神,以目注目,算计对方。

(五) 进低退高,起横落顺

少林拳要求进攻时力求重心稳固,身正发力,以加强进攻力度。防守动作则要求动作灵活,灵 敏快速。凡退凡落多要求侧顺对敌,以缩小受击面,便于防守与进攻。

(六)注重内外三合的协调配合,以气催力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少林拳整体动作的特点。每个招式都必须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 到,周身各部位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由于少林拳动作整身紧凑,不宜大开大合,所以对身也有相 应的具体要求:“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所谓外三合。少林拳把思想比作心,“心动勇 气生”,“心一颤,四梢皆至,内劲即出”,“心动必形随”,“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所谓 内三合。少林拳谱中称:“法是拳,力是气,练气行功,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运气贵乎缓,用气 贵于急,气在先行,力在后随。”实际上是讲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中意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七)以声助威

少林拳的演练过程中还有一个发声特点,就是以声助威。通常演练者除了在套路结尾时随最 后的动作发声“喊”外,演练过程中也常有“呀” “呜”“哈”等不同发声。这些发声源自腹腔,短促 有力,吼声如雷,富有震撼感。

1八卦掌

—、概述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之一,“八卦”最早见于《易经》中:“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八卦掌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 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八卦掌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认为:八卦掌起源于“离卦”和“坎卦” O据《蓝簿外史》靖边记 中记载:“嘉庆丁巳,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牛亮臣见克善拳法 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 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也。’”有人认为他们所习拳法是八卦掌的雏形。但是,有关学者对此进 行了研究,发现靖边记记载的牛亮臣和冯克善所习“离卦”和“坎卦”属于梅花拳的范畴。因此,八 卦掌来源于“离卦”和“坎卦”之说不可信。

另一种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八卦掌是由清代河北文安县南朱家务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把 自身掌握的各种拳术与南方道士演练的“转天尊”(转天尊为左右交替的走圈)的走圈相结合,创 编成八卦掌的雏形——转掌。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当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 来,其中,董海川所授徒中以尹福、程廷华、刘风春、马维琪等较著名,目前流行的八卦掌有以他们 的姓氏命名的,如尹派、程派、马派、梁派、孙派等八卦掌。在众多的技术流派中,流传较广的是尹 派、程派。

(一)尹派八卦掌

特点:牛舌掌,小步走圈,趋于急行,出手时冷、脆、硬、快,身法以“吸、合、抽、扭、撇”的卸 化为主,善用腿法。

(二)程派八卦掌

特点:龙爪掌,走圈时步幅大,换势讲究摆步、扣步,劲力沉实,多螺旋劲,斜出正入,腿法以 点腿为主。

八卦掌练习起来有八个基本变换掌法。最早形成的套路是先天八卦掌,也称“老八掌”。传习 中又出现了后天八卦掌,是从先天八卦掌衍化而来,即一掌生八势,八个转掌产生64种掌法。在一 定程度上,后天八卦掌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八卦掌的套路和练习内容。除此之外,八卦掌在流传的 过程中逐渐与各种武术器械相结合,繁衍出许多器械套路,如八卦刀、八卦棍、八卦剑、八卦七星 杆、子午鸳鸯钺等,还有对练、散手,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

■主要技法特点

(一) 三行三势

练习八卦掌时讲究“三行三势” O所谓“三行”,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如鹰”;所谓 “三势”,即“行走若瞠泥,两臂似拧绳,走转如推磨” o八卦掌走步要求下盘稳固沉实,平起平 落,起步时脚跟不后瞭、落地时脚跟和脚掌同时着地,要行步似蹬泥;八卦掌换掌时,要求平稳洒 脱、回身转换敏捷如猴,腰身柔韧,收放自如,连绵不断有如游龙;拧身走转,形如推磨般平稳。八 卦掌演练时三盘又要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相随,形成一个整体。

(二) 三空三扣

“三空”者,即掌心空,脚心空,胸心空;“三扣”是两肩扣,手心脚心扣,牙齿扣。八卦出掌时 要掌心内凹涵空,则掌背绷紧,掌跟有力;行步走转中脚趾抓,脚心有内涵之意,利于下肢稳健沉 实;紧背、裹肩、空胸,使胸部微含气下行。

“三扣”与“三空”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两肩松沉且微内扣,有助于横向拔背,增加两肩、两膀 间的合力,使胸部涵空;手心脚心扣,则有助于掌心、脚心涵空。肩扣胸空,内气到肘;手扣掌空, 内气到手;脚扣底空,桩步力厚。扣齿则骨坚筋强。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上下肢与身躯的肌群处在张 力状态下,使八卦掌技法在轻灵之中含蓄有力,外若优柔而内实刚劲,飘而不浮,柔而有骨。

(三) 三圆三顶

“三圆”,即脊背团圆,臀部敛圆,虎口张圆。两肩松沉并微扣,则脊背团圆胸自涵,脊背绷紧, 身躯含劲,其力催身,内力外送;塌腰坐胯,实腹敛臀,可防止提腹、撅臀,有助于上体节节松沉下 坠,内气传承疏导;虎口圆撑,气贯指掌。其劲力主宰于腰,行于背,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沉肩

 

坠肘力到手。

“三顶”,即头顶天,舌顶飘,掌顶前。颈项竖直,下须自然里收,头部正直,使百会穴有上顶之 意,即所谓“领项提顶” o 口微闭,舌头轻顶上颗,生津液,通脉济,以鼻呼吸,气沉丹田。掌顶前, 有推山之力,气贯周身,力达臂膀,掌力雄厚。

(四) 四坠四敏

“四坠”,即肩坠腰,腰坠胯,胯坠膝,膝坠脚。八卦掌讲究两肩要有沉劲,腰部要有塌劲,胯 部要有坐劲,腰部要有剪劲,脚下要有踩劲。两肩下沉,使肩部沉劲下坠到腰,与塌劲相衔接;腰 向下塌,臀向下坐,敛臀提肛,腹部充实,使腰的塌劲下坠到胯,与坐劲向衔接;胯向下卸并向里 裹,使胯的坐劲下坠到膝,与剪劲相衔接;膝的剪劲下坠到脚,与脚的踩劲相衔接,即腰摧胯,胯催 膝,膝催足,身躯与四肢的周身劲力上下衔接贯通一气,达到劲力完整。

“四敏”,即眼敏,手敏,身敏,步敏。眼为先锋,有检察之明,所以目光须极为敏锐。掌是兵 刃,有拨转之功,因而出手换势须掌法敏捷,眼明手快,手眼相随。身似弓弦,动似游龙,有转运之 神,其翻转须活泼敏捷。脚似战马,有快速之力,走转中要敏捷迅速。但是步法的敏捷是在摆扣得 法、屈腿踵泥、夹裆摩胫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离规矩、无原则地强调步法的敏捷迅速。

(五) 十要三病

“十要”者,一要有意,二要有气,三要拧,四要塌,五要提,六要裹,七要垂,八要挪,九要松, 十要顺。

意一用意识去引导动作,用心里活动去指导形体动作,把意识贯注到动作的攻防、劲力、意 向中去。意也引导呼吸,做到以意领气,以气合力,即意、气、力的结合。

气一腹乃气根,气运周身。初学八卦掌时可采用自然呼吸,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后再掌握腹式 呼吸,气沉丹田。

拧一八卦掌技法术语讲“拧旋走转”,要求腰要拧,臀要拧,手要拧,颈要拧,使头、手、腰、 臀拧转对圆心。其目的是训练身似绳拧,腰如轴立,两臂横力与拧裹钻翻的螺旋力,锻炼人身带冲 二脉,初学者可通过逐步习练正确掌握。

塌一一腰和腕部要有向下塌坐的内含之劲。腰步塌则会撅臀、提腹。腕步塌,掌根缺乏顶力。

提——提肛敛臀,讲尾闾向前微微提起,它与“舌顶瓠”相结合,可疏经通络,气沉丹田,达到 炼神导气之功效。

裹——肘臀用力向里裹,将两臂绷紧,它是与两臂的拧劲分不开的。拧裹力是八卦掌的主要劲 力之O 、

垂——肩垂、肘垂、气垂。肩垂则臂长而灵活,肘垂则肱自圆,能护两肋。气垂力生腰腹,所产 生的沉力也是八卦掌的主要劲力之一。

搠——搠掌整力,它是身躯与四肢在“四坠”的基础上产生的。

松——周身关节放松。关节不放松,动作僵硬不活,其势不整,力不通达,手、眼、身法、步不 能协调配合,同时也不便静心领气。

顺一一身顺首,脚顺膝,膝顺胯,胯顺腰,指顺手,手顺肘,肘顺肩,上下顺遂,动作协调。

“三病”者,指怒气、拙力、腆胸提腹。常见于初学者,由于不明八卦掌的特点或急于求成,而 出现的三种毛病。怒气则憋气,致使气滞血瘀,胸满气胀,头晕恶心,眼花耳鸣,须注重吐故纳新, 气沉小腹,呼吸以鼻,切忌用口,以细、深、匀、长为要。拙力,即僵化死板,动作滞涩,内心急躁,要 掌握自然松畅,不可一味用力,以求顺达。腆胸提腹,身法不活,两足无根,轻如浮萍,且易逆气上 行,须注重涵胸拔背,实小腹,提谷道,合顺不逆。

一、概述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 “心意六合拳” “六合拳”。关于形意拳的得名,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此 拳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与内意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其二,此拳取动物的特 长,象形取意,取法为拳,所以称为“形意拳” o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 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拳 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 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陶冶操守、强健体魄为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 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动静分明,动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 力充实、稳固沉着,整齐划一。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短打近用,快攻自取,抢占中 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 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起如风、落 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其运动特点是: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起如钢铿,落如钩杆” “迈步如行犁,落地若生根” “三尖相照” “三 节相随”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形意拳的技术风格特点。形意拳动作简约、古朴、淳厚,富于攻击性, 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为保守,并致力于 理论研究,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武术拳种。它与太极拳一样都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 的生命力。

二、主要技法特点

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 毫、鸡、鸥、燕、蛇、殆、鹰、熊12种动物的技能而组成的拳术为技术内容。

由于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频繁,所以内容较为接近。基本拳法都是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 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用“六合式” “站丹田”)。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 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 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剑、连环枪、连环棍、 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凤翅篷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虎、猴、马、猫、鸡、鸥、燕、蛇、鹰)。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 (头拳、挑领、鹰捉、粘手)、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各地域形意拳虽 说内容和风格特点各有所长,殊途万变,但在技法特点上基本同归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一) 头顶,颈直

“头为周身之主”,形意拳要求头要保持中正,颈项有意识地竖直,动作尽管有起落旋转,头 部要始终向上顶劲,不可左右歪斜或自由摇晃,也不要僵硬。它必须在自然竖直中含有轻微的顶 劲。与头顶竖项相关的还须使嘴自然闭合,牙齿要扣好,舌尖抵上腭,以利津液分泌;神态自然,精 神须集中,不可皱眉怒目、咬牙切齿;下颌里收,不可外突;用鼻呼吸,避免口腔呼吸。

(二) 松肩,坠肘

松肩也称“沉肩”或“垂肩” O形意拳要求练拳时,时刻注意肩关节松沉,肘关节松坠,两肩微 合抱。松肩和舒胸(含胸)结合起来,还可助气下沉;使下肢更加稳固。打拳出拳时,臂不要完全伸 直,肘略成弧形弯曲下坠。凡两臂收放,肘要紧靠两肋,使全身的力量灌注到上肢,周身完整 ~气。

(三) 塌腕,撑掌,拳紧

在上肢活动中,形意拳称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形意拳除了少数动作用掌方法稍有 不同(如鸡形、龙形、猴形等),在基本练法中,出掌的手形都要求腕部下塌,掌心向前下方,既有 向前顶的力量,也含有向下按的力量。五指微分,食指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虎口呈半圆形。 掌心内含,手的各部都不可松软懈怠。凡出拳时,则拳要握紧,要求拇指全屈,端节压于食指、中 指第二指节上,食指向前突出,拳面斜形如螺状,称为“螺丝拳”。向前打拳时,腕部不可上翘或折 腕,拳面微向前倾,力达拳面。

(四) 拔背,含胸

“拔背”也称“紧背” “圆背”,由两个方面构成:①由于头向上顶,颈部竖直,腰部向下塌,就 使脊背有上拉下拔的感觉;②借助于两肩松沉,肩窝后引,胸部内含,掌或拳向前伸。背阔肌尽量 向左右伸展。这样使背部肌肉上下左右形成一种张力,背部肌肉得到锻炼。

“含胸”又称“舒胸” “松胸”,是指胸部舒松含蓄,不可挺胸外突。含胸与拔背是相互联系 的。做到了拔背也就体现出了含胸。形意拳在运动时,含胸和拔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动 作的收缩有所变化,以助拳势。

(五) 塌腰,正脊

形意拳对腰的要求是塌腰、正脊。形意拳的变招换势,左转右旋,非常重视周身的完整与协 调。因此,形意拳在练习时要求腰部始终要塌住劲,起到主宰作用。形意拳歌诀中讲:“前俯后仰, 其势不劲,左侧右倚,皆身之病。”又说:“身如弩弓,拳如箭。”这些恰当地表明了腰身的形态和作 用。塌腰要松展自然,富有弹性,防止腰脊僵滞,这样腰就成为上下肢动作的枢纽。脊椎的要领和 腰部技术要领的要求不可分割,因为只要注意塌腰和顶头,就能做到脊椎正直。在运动时,随着动 作的转换,脊椎也应有所伸缩、转折,以助臂、腿、腰的蓄劲发力,但不能故意扭曲和摇摆。

(六) 敛臀,提肛

形意拳要求臀部有意识地向里收敛,不可外突翻臀,有的称为“提肛裹胯”或“谷道内提” (肛门为谷道)O这样就约束了臀部外突,保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也促进了含胸拔背、气沉丹 田。所以形意拳歌诀中说:“提领臀部,气贯四梢。”

(七) 收胯,扣膝,足要平稳

形意拳的步法以直进直退为主,以桩步为根本。训练中强调“手要急、足要轻,把式走动如猫 行。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因此形意拳要求动步敏捷,落脚稳健,胯、膝、足各部紧 密配合,毫不松懈。在进退中,以胯催膝,以膝催脚,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站桩时,胯部 要放松,同时微向里缩劲,它与敛臀相结合,就可保持上体的正直;膝关节应弯曲,微向内扣劲,不 可散乱外敞,以利下肢沉实稳定;两腿弯曲要适度,太直僵滞,过屈无力。应做到挺而不僵,松而 不软;两脚要保持平稳,五趾抓地。动作时,胯部松缩可以避免上体俯仰歪斜,保证周身在进退中 完整一致;膝关节松活自然,能帮助前脚起落伸展和后脚充分蹬地发劲,从而促使步法灵活,步幅 加大,落势稳健,劲力更富有弹性。

(八) 姿势正确,动作整齐

形意拳要求每动每势处处皆守规矩。周身三节安排合体,“三节六合”配合协调,立身“中正 安舒,支撑八面”,手尖、脚尖、鼻尖“三尖相照”。讲究“心气一发,四肢皆动”,整个动作都是在 同一时间启动和完成。

(九) 进退和顺,起落均衡

形意拳要求在拳法变换、进退门转中注意和顺。只有在进退门转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 方向、时间、定势后的角度,位置都安排和顺,才不会发生姿势失中、动作僵硬、呼吸紧张、定势不 稳等现象。形意拳迅速有力,动静分明,“起势,如蹦墙倒,落地如树栽根” O因而十分重视起落的 均衡稳定。

(十)力量充实,呼吸自然

形意拳要求拳紧、步稳、脚实、发势迅猛,劲力饱满。凡下肢进步,都要前脚贴近地面,竭力向 前,后脚则全力向后蹬地,做到“脚踩中门勿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上肢动作要两手争衡对拔, 彼此呼应。两前臂要内外旋转,就像拧绳一般,起钻落翻,拧裹进退融成一股整劲,以此充实周身 力量。挺胸、提腹、努气、拙力,是形意拳最忌的四大毛病。它要求松胸实腹、呼吸自然并与动作自 然配合。一般情况下,总是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以气助力,使气与力合一。

(十一)气势相连,内外合一

气势相连,是一招一式均须贯串一气,须做到势断劲连,劲变意连,既有明快节奏,又有断而 又连、绵绵不断的气势。内外合一,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心气一发,四肢皆动” “以首领身” “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催肘,以肘催手,以 手催指”,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这样,形意拳方能“内夕卜六合”、“形意合一”、浑然 一体。

一、概述

刀是由古代的生产工具演化为古兵器,再由古兵器演化为当今的武术器械。刀主要用于砍杀。 据考证,刀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是以石刀的形式出现的,后又相继出现骨刀、陶刀。

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现成的锐利石片、蚌片、兽骨通过打磨等方法制成,并利用这些刀通过 割、削、刮、砍、划、击等方法与禽兽搏斗,与其他部落争夺生存空间。因之,刀在当时既是生产工 具,又是防御野兽袭击和杀敌护身的重要战斗武器。

总的来说,刀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是沿着两人“相击”和单人“舞练”两种形式发展的。 两人相击形式的刀术格斗技法,在冷兵器时代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和战时格杀。随着火炮的兴起,冷 兵器在军事中的地位逐渐衰退,刀术的格斗形式逐步发展为近代武术的“短兵”运动。单人舞练形 式的刀术很早就出现于民间武术中,并不断发展、成熟。

至近代,刀术的发展多用于日常健身。在我国抗战时期,刀的运用曾发挥了巨大作用,1925年, 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 性较多的老刀套。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在长城抗战和卢沟桥 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显示了精湛的刀术。

目前,作为现代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将刀术套路分为一手持刀演练的单刀类;左 右手各持一刀演练的双刀类;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牌,或持拐子,或持九节鞭进行演练的“盾牌 刀” “单刀拐” “单刀加鞭”等套路。

浏览2,5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