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刀是由古代的生产工具演化为古兵器,再由古兵器演化为当今的武术器械。刀主要用于砍杀。 据考证,刀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是以石刀的形式出现的,后又相继出现骨刀、陶刀。

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现成的锐利石片、蚌片、兽骨通过打磨等方法制成,并利用这些刀通过 割、削、刮、砍、划、击等方法与禽兽搏斗,与其他部落争夺生存空间。因之,刀在当时既是生产工 具,又是防御野兽袭击和杀敌护身的重要战斗武器。

总的来说,刀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是沿着两人“相击”和单人“舞练”两种形式发展的。 两人相击形式的刀术格斗技法,在冷兵器时代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和战时格杀。随着火炮的兴起,冷 兵器在军事中的地位逐渐衰退,刀术的格斗形式逐步发展为近代武术的“短兵”运动。单人舞练形 式的刀术很早就出现于民间武术中,并不断发展、成熟。

至近代,刀术的发展多用于日常健身。在我国抗战时期,刀的运用曾发挥了巨大作用,1925年, 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 性较多的老刀套。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在长城抗战和卢沟桥 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显示了精湛的刀术。

目前,作为现代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将刀术套路分为一手持刀演练的单刀类;左 右手各持一刀演练的双刀类;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牌,或持拐子,或持九节鞭进行演练的“盾牌 刀” “单刀拐” “单刀加鞭”等套路。此外,还有“空手夺刀” “单刀花枪” “花枪大刀” “扑刀进 枪” “双刀进双枪” “对劈刀” “单刀盾牌进枪”等对练套路。1989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 编制了 “刀术竞赛套路”作为国内外比赛的规范化套路。 回]海回

二、主要技法特点

刀术内容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仅在各地流传的套路就数以百计。每年全国性

武术运动会参赛的套路也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常见的有梅花刀、岳胜刀、追风刀、龙形刀、滚趟 刀、雪花刀、劈挂刀、六合刀、八方刀、太极刀、八卦刀、五侯刀、燕青刀、春秋刀、滚手刀、连环刀、 混元刀、天罡刀、定宋刀、遇基刀、太保刀、武松刀、少林刀、雪盘刀等。此外,刀术套路因所属拳 种不同,练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例如,八卦刀以走转为主,要求人随刀转,势势贯串;太极刀则要 求柔和平稳、刚柔相济等。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刀术套路的风格特点各有所长,虽殊途万变,但 在技法特点上基本同归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一) 尖刃背把,刀法分明

刀术的每一种方法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可混淆。一定要做到路线清晰、力点准确、刀法分 明。具体来说,刀术的攻防主要体现在刀尖、刀刃、刀背以及支配刀动的把法上。刀尖锐利主于 扎;刀刃薄利主于劈、砍、斩、撩;刀背后钝,主于缠头裹脑贴身近卫。把法循“换把变招,固把击 发”的原理运用。例如,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劈刀,刀由上 向下为劈,力达刀刃前部;刀向左(右)下方斜劈为砍,着力点在刀刃后部。刀的运动路线与着力点 不同,决定其技法的不同。

(二) 刀若猛虎,动势尚猛

从刀的形制来看,一般的刀的刀背厚钝,刀刃薄利。所以,以劈、砍为主的刀法,快、疾、猛、狠 的动势成为刀术的一大技法特点。自古便有“短兵利在速进”的拳谚。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云: “刀不离身左右前后,手足肩与刀俱转,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敛之可转舞于座间。”因刀快步 疾、缠裹绕身、倏忽纵横,《手臂录》中说“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身如风”,使刀术势如猛虎 下山,威不可挡,展现出一往无前、勇猛剽悍的运动风格。这是刀术持短入长的技法规律,指以敏 捷的远跃高跳和迅疾的步法配合凶猛的刀法。技击中欲求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关键是步疾、 身灵、眼锐、手快,才能发挥刀的近战功用。因此,常以猛虎之性比喻刀术的技法特点,以虎之凶猛 比喻刀术的运动特点。

在武术兵器中,单刀属短兵,欲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不仅要求身法灵活快捷,而且步法的前 后、左右移动迅疾也是关键。“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身如风”(《手臂录》)。所以敏捷快速 的移动步法是达到“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的基本要求。

(三) 刀法快捷,诡秘莫测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现代武术中的刀法有虚有实、有刚有柔、有奇有正,变幻莫测。人们 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刀走黑”之说,是在阐明刀法的诡秘性。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说: “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说明刀术不仅尚猛,而且表现 出刀法快捷、奇诈诡秘、变幻莫测的技法特点。

(四) 配手合法,以腰助力

拳谚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谓“单刀看手”就是要配手。配手指的是在一套刀术中, 单刀要看刀的运动与不握刀手的协调配合,配合应遵循“顺领合击,反向对称”的原理。例如,抹 刀、带刀适合顺领,劈刀、砍刀适用合击,扎刀、截刀适于反向对称。同一种刀法也可有多种配合, 但要有助于肢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固和谐,便于动作之间衔接使其对称美观,又符合技击法则。练 刀时还要注意整个身体与刀的运动的协调。

腰是上下肢完整一体的中介,无论是大劈大砍的进攻动作,还是贴身缠绕的防守动作,均要 求凭借腰部的拧转和身体的屈伸带动器械来完成。以劈砍斩削扫等为主要内容的刀法,在其用法 上多以腰助力,加大攻击力度,身法活便,以腰助力而发挥其猛狠的动势。同时,以身法的闪展腾 挪、俯仰扭转加大动势的幅度。所以有“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的拳谚。

»[武林人物】

王正谊(1844-1900年),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京师武林名侠。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 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们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 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王五不仅在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御史 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 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 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 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成,杀洋人, 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等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尔后被八国联军枪杀 于前门,死时56岁。

 

一、概述

枪,是我国武术长器械,古兵器之一。是由棍与矛演化而来。历史上也把枪称为槊等。枪与矛 的区别在于矛头较重,形制较宽厚,而枪头较小,比矛锋利,是较为轻利的刺兵器。原始的长枪仅 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成了。《通俗文》载:“到木伤盗曰枪。”后来发展到在竹木杆上绑着形似矛头的 石块、骨角锥刺猎物c到了商代出现了青铜矛,形体宽大,刃部具有双锋,不少矛鎏部的两侧有环 或孔,用以系缨。冶铁业发展以后,铁制矛头锐长,近似于枪。枪在隋、唐、五代已成为战阵的主要 兵器,人们逐渐把矛改称为枪,并将矛头的尺寸减小,使其更加轻便。枪的特点:制造简单,直线攻 击,攻击距离远,回抽快、杀伤力大。宋代枪的形制种类不仅多于唐代,而且用法也随着不同的形 制变化而呈多样化,但在军队中,枪仍然是近战的主要武器。清代枪的种类繁多,有军中普遍使用 的枪、战船上使用的钉枪,还有铁枪、线枪、虎牙枪、三眼枪、火焰枪、雁翎枪、大枪、双头枪、双 头钩镰枪等,这些枪主要是清朝八旗军和绿营军的常规武器。清代学、练、研究枪法者很多,《手 臂录》《万宝书》《阴符枪谱》和《甚氏武技书》等都记载了枪术理论。

火药武器在战争中普遍使用以后,枪在军事上逐渐被淘汰,但作为武术器械却得到了发展, 如今的套路演练形式有单头枪、双头枪、双头双枪、单头双枪等。枪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以后,竞 赛规则规定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后的高度,枪杆的粗细因演练者的年龄、性别不 同而异。

枪法主要是以拦、拿、扎为主,同时还配合有点、劈、崩、穿、挑、绞、拨、圈、盖、缠、舞枪花 等。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化莫测。

主要技法特点

枪虽在众多武术流派中演练风格各异,但其一般技法特点如下。

(J )枪扎一条线9三尖对照

枪法注重直扎,以扎发挥枪尖的技击功效,直扎远取发挥枪的优势和特长。扎不仅是枪术的

 

主要方法,而且也是枪术最主要的进攻技法特点,俗话讲“一寸长,一寸强” 0扎枪时要求沿枪身 纵轴用力,使枪身直线扎出,力达枪尖,爆发寸劲,同时要求出枪快、准、狠,即出枪快,路线短,有 力量,去如箭,来如线。方法上要使枪尖、鼻尖、脚尖在同一纵面内,即三尖对照,要求形成一个立 身中正、脚下稳固、人枪合一、灵活应变的整体姿势。并通过蹬后脚、拧腰、顺肩、挺腕在一条直 线上向前直刺用力。用力时要柔、快且有加速,力点准确清晰。枪扎出后要迅速收枪。扎枪时,大多 采用连扎几枪的衔接方法,故说“枪扎一条线,三尖对照” 0

(二) 枪贵四平、中平枪、枪中王

“四平”指顶平、肩平、枪平、脚平,即持枪的基本姿势应做到头正、颈直、下颌微收、两眼平 视而炯炯有神。两肩松沉,上体正直,才能势稳法活。两手与枪尖三点在一水平线上,枪才可以攻 守活便,出枪快而有力。两膝坐屈两脚踏平,重心自然下沉,身姿才能更加稳固。“四平”又称“中 平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卷十记载:中平枪法,“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之元,妙变 无穷。”《手臂录》中也认为:“以中平枪为枪中王,为诸艺皆从此出也。”可见,“中平枪”在格斗中 不仅被视为不宜变换的基本实战姿势,而且其技法也被作为枪术的基本技法。

(三) 持枪稳活,前管后锁

指在枪术运用过程中,两手控制枪身的基本手法。即握于枪身中段的前手,要像“管” 一样套 住枪身使其不脱落,又能保证枪杆在其中自由出人而且还能灵活自如地控制枪的运动路线及运 动方向,即所谓“前手如管”;“后手如锁”,即后手握于枪把根部要像“锁”一样牢固地握住枪把, 推动枪身运动,不仅能灵活地运转枪把、变化枪梢的位置,而且又能使腰部力量传达于枪尖。

(四) 艺工于一圈

《手臂录》记载:“枪,总用之则为一圈,剖此圈而分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斜或正;或 单或复,或取多分,或取少分,以为行着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是以练枪者,惟下久苦之工手一 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实战时,两枪较技彼来我往,枪的防守在于与来枪相交,如拦、拿、缠 等;枪的进攻要避开对方之枪,如拦扎、拿扎、缠扎枪等,不外乎平枪走弧线,或整圈或半圈,或 大半圈或小半圈等,关键在于圈的熟练程度。

拦拿圈转是枪术中的基本防守技法,圈转与直扎交融运用,圈中化直、直中化圈,防中含攻、 攻中寓防是枪法中的一大技法特点。

 

 

 

 

 

 

 

 

 

 

 

一、概述

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兵器,剑身直,双刃,能劈、刺、斩、截、绞,剑体轻便,可随身携带, 柄与剑身之间有云行或元宝形护手;柄端有云行或葫芦形剑首。平时,剑装入剑鞘,是一种防范非 常的卫体武器。

剑在中国,神乎其技,技“神”及剑,于是剑亦神通,称为“神器” o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广 黄帝本行纪》说:“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管子》说:“昔葛卢之山,发而 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传说黄帝与蚩尤曾战于逐鹿。华夏文明自黄帝始,距今五千余 年。当时,中国还处于石器时代,夏始出现青铜器。所以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的说法,不可信。现 藏于上海体育学院国家武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全长25.3厘米,可能是现存年代最早 的剑了。

现在出土最多的青铜剑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剑,可见,虽然春秋晚期已有钢剑,然而青铜仍使 用广泛。最著名的有勾践剑,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之典型。

剑演化到近现代,为钢制。现代剑器,早已从古代的冷兵器战斗领域退出,不再用于实战,仅 作健身表演之用。因此,剑身造得很薄,无刃,无槽,很软,很轻,成为道具。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剑的长度,按《武术竞赛规则》规定,以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 垂为准。一柄实用剑(做兵器用)质量二到三斤,过重过轻都不实用,中国剑术不以重胜。

中国传统武术中,剑术可谓“一枝独秀”,其历史最早、最久远、最高深、最高雅、最富传奇 性。中国剑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剑术被渲染得出神入化。历史上,史书对剑术 的着墨,远比其他武技多,剑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现象,剑远远超出了技击的领域,涵盖了 诗、书、画、乐等文化领域。

II

剑术的技法特点是由剑的形制特征所决定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形随时间而变化,同 时剑术技术也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了传承延续而模拟诸剑法构建了五彩缤纷、内容丰富的剑术套 路。尽管各门各派的剑术都有沿袭相传的技法内容,但一般技法特点可归纳为轻快敏捷、身活腕 灵、刚柔兼备、气韵洒脱,故又有“剑走美式” “剑走青(轻灵)”之说。

(_)轻快敏捷

剑器轻清两面刃,锋芒于尖。所以,它具有倏忽纵横,以短乘长的技击特点。剑术只有在轻快 的行步、潇洒的腾跃中表现敏捷出击,纵横劈刺,锐利攻势、闪展避让,才能体现出“剑器轻清”的 特点。

(二) 身活腕灵

各种剑法的轻快、准确及剑法的衔接变化,都与身姿手腕的劲力运使技巧相关。步法轻快, 腰似蛇行,身姿俯仰吞吐,手腕的扣、旋、点、绷、展、转,手握等灵活运用,能使身法、劲力协调, 达到身剑合一。

(三) 刚柔兼备

剑术劲力法则有柔有刚,具体表现在剑术运动及剑法的运使过程中。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 柔互渗运用。

(四 气韵洒脱

气韵,指剑术运动中的节奏和气度。而剑的节奏指剑法的刚柔、张弛、轻重、辗转、起落,以及 移步换形、行剑时重腰身和剑法变化,动作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剑身合一。练剑时要做到“单手 独运捷于电”,“手眼清快身脚轻”(吴殳《手臂录》),使剑与手、眼、身、步通体轻快敏捷,同时 做到内夕卜贯通,身械和谐,气度宏大,洒脱自如。

 

 

一、概述

(一)棍术发展简史

棍是古代兵器,也是传统武术长器械之一,在古代又称为“殳” “棒” “梧” “杵” “轮”等。棍 被列为五兵之一,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防卫器具。作为无刀兵器,棍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棍术是 一种器械类传统武术,在我国北方称为“棒”或“白棒”,而古代多称棍为“梃”。两者实际上说的 是同一物体,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在我国,棍的起源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棍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原始人类在狩猎过

 

程中已使用天然棍棒,不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同时也是最早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 《诗•卫风•伯令》载:“伯也投殳为王前驱。”《商君书》对此也有记载:人们“伐木杀兽”。《周 礼•夏官•司兵》载:“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柔。” “五兵”之一的“殳”,为西周时期兵器之 一。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政于民……町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俞大猷 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新唐志•仪卫志》记载,唐代每逢元旦、冬至的大朝会时, 仪仗队列中有约千人的殳仗队。宋代《武经总要》载:“取坚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 杵、曰轮、曰杆。”且列有诃藜棒、钩棒、杵棒等。有的用铁包裹头尾,有的装钩,有的头部周围植 钉,如狼牙棒。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棍主要用于军事,且记载较少,用途有限。

明代以后,有关棍术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二《短兵长用说篇》中 对此有一定的记载:“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钳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 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明朝时期,各家棍法都是自成体系的,并且都具有较为独特的风 格。尽管当时传承密授,但是由于久传而讹,逐渐发展成为忠实套路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为武术器械的一种,棍术从清代、民国乃至现代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了更进一步 的发展。此外,不同的棍法与棍术套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棍术被 列为全国武术竞赛项目长器械之一,根据《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在长度方面,棍的长度最短必须 等于本人身高,并对成年组男女、少年组男女及儿童用棍的粗细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清代、民国至现代,棍术在武术器械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且不同的 棍法与棍术套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棍术被列为全国武术竞 赛项目长器械之一,根据《武术竞赛规则》规定,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并对成年组男 女、少年组男女及儿童用棍的粗细各有具体的要求。

(二) 棍术流派

棍术在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诸多流派。在我国古代,棍术流派就已经很多了, 明代时期,就已有了十几种著名的棍法,如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 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 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把宗擎、普 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外。明万历年间,安 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公布于 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这本书为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 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 棍术种类

目前,棍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棍都有其独特的技法特点和适用范围。较为常见的棍主要有 齐眉棍、手梢子棍、大梢子棍、大棍和三节棍。其中,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现在武术竞 赛规定用棍与头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 用于“武舞”棍法练用;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大梢子棍 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接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 大棍长八尺有余,这就要求棍术的练习者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 制于人;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由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 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

棍除了有诸多种类外,还有很多种练习套路。近百年来,各武术流派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棍术 套路,其数量之多难以确切估计。虽然这些流派、种类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基本棍 法的练习方面,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练习棍法的形式也有很多,如 单人练、集体练等。各家棍术虽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 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 o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圆熟自如,拳谚说: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根据棍术的内容特点,又可将棍术分为侧重艺术性棍术和侧重技击性棍术两大类,具体内容 如下。

1 .以艺术性为主的棍术

以艺术性为主的棍术就是以展现美为主要特点的棍术种类。大都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 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 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舞棍时要 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强勇敢顽强的精神。


  1. 以技击性为主的棍术


以技击性为主的棍术就是以技击性为主要特点的棍术。大多是采用两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 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二、主要技法特点

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棍术的演练技巧和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由于棍形制的特点使其在 技法特点上大同小异,因而可以将他们在技法方面的共同点归纳如下。

(一)把法多变,长短兼施

把法是施展棍的多种技法的关键。握持把的一端,可以利用棍梢抡、劈、扫进行远击;握持棍 的中段,可以把、梢兼用,一攻一防,上挑下撩,左拨右打。在运使时,一般都是棍梢、棍身、棍把交 互使用,变化莫测。所以,有“枪怕摇头,棍怕换把”的精辟棍论。另外,抡、劈、扫、撩的长击远打 的棍法和戳、扎、格、压的近身攻守棍法,都充分体现了长短兼施的棍术技法特点。

(二)棍如旋风,纵横打一片

棍的形制特点是:梢锐不及枪,把粗不如棒,因此,多以棍把戳、扎,以棍梢抡、劈、扫,运使 时快速勇猛,抡动赛旋风,上揭下打,纵横抡劈,能远能近,长短兼施,虽四面受敌而八方可兼顾, 形成了棍打一大片的技法特点和运动风格。棍论“打必及地,揭必过胸”,精辟地总结了 “棍打一大 片”的技法要领。

(三) 兼枪带棒,梢把并用

棍的形制一般是把粗、梢细。棍梢可按照长枪技法中的拦、拿、扎、点、崩、圈、穿、戳等枪法 运使;棍把可按照棒的技法,完成大劈、大抡、大扫等各种棒法动作。但以枪棒兼用的棍术,在运 动结构上往往不如梢把兼用的棍术密集紧凑。所以,两者相融,是棍术技法特点的具体表现之一。

(四) 换把变招,固把击发

换把应有招、固把便击发是棍术技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由于棍形制特点,棍身处处可作为 握持把位,因而形成了棍械浑身藏法的特点。

 

本章通过对我国武术的代表性拳种作简单的介绍,对演练风格和 ; 技法特点进行了区分与阐述。

长拳是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之后,国家体委在汲取广泛流传的查、华、炮、红、少林等传统拳 : 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其技法要求为:拳如流星眼似电,腰 如蛇形步赛粘,精力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

太极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 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太极拳主要有陈式、 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赵堡架等。 :

南拳是中国武术主要流派之一,泛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 各地的诸多拳种,主要盛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其主要特点为:稳马硬桥、 长桥大马、短桥小马、手法较多、快慢相间、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威势。;

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目前社会上 广为流传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罗汉拳、朝阳拳、 梅花拳、通背拳、长拳、关东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象形拳、心 意拳、柔拳、少林太极拳,以及各种器械、对练等。另外,还有与养 生功、医学、气功等有关的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之一,“八卦”最早见于< 易经》中:“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 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 [ 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动静分明,动作严谨,手脚和顺,! 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整齐划一。在技击原则上, 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短打近用,快攻自取,抢占中门。

此外,本章还对刀、枪、剑、棍四种器械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 对它们的技法特点作了一定论述。 "

I ■

  1. “长拳” 一词最早记载于_朝_所著 一书中的“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

  1. 长拳的传统技法包含“八法”,即 I

  2. 简单介绍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

  3. 稳马硬桥、手法多变、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威势的拳种是 o

  4. 形意拳的基本桩法是,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五种基本拳法


、、、、O

  1. 枪法中持枪稳活、前管后锁指的是? ;


 

张三丰《太极拳论》 |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 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I 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 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 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 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搠、捋、挤、按、采、拗、肘、I 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搠、捋、! 挤、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拗、肘、靠,[ 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 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 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 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 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 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I 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 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 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 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散打格斗式

散打的实战姿势一般分为左手在前的“正架”和右手在前的“反架”两种。运动员可以根据自 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一种合适的实战姿势作为最初学习散打的定势。本书均以正架(左式)为例。











在立正的基础上,右脚向右后方撤一步,两脚尖朝右前方45。站立,脚后跟微微抬起,两 膝略微曲,两手握拳,右手置于耳根下方,右臂贴近肋骨,拳与鼻尖平行,肘部下垂,大臂与 小臂夹角90。〜110。,下颌微收,收腹含胸,图片4

浏览4,3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