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在百花盛开的 武林园地里,太极拳这枝奇葩显得特别光彩耀眼。太极 拳的拳种,人们熟知的就有杨式、陈式、吴式、孙式、武 式等等。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则是由常远亭先生开 创的常式太极拳。

常远亭先生(1860—1918)清末曾在宫中任职,与 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吴鉴泉先生同师一门。后常远亭先 生将自己一生研究的太极武功传于儿子常云阶先生 (1906—1970)o常云阶先生在世授拳时,谦称自己的拳 路为吴式太极(老架);也有人因常云阶先生长居浦东, 故称其为浦东太极拳。我从20岁起,开始研习常云阶先 生的拳路,深感其中功夫深奥,意味无穷。由于自己从 小习武,且喜得许多名师指教,因此在研习中我把所学皆 得的其他拳种、气功兼融并蓄,着意将常云阶先生的拳 风 路自成一格。为了纪念两位常老先生,我便称其为常式 /

太极拳。 '

当然,作为习武几十年的我,深知要把常式太极拳 推为太极拳的一个流派,并非易事。更不是姓张的可称 张式,姓王的可称王式,而是必须有自己拳路的独特风 格。既要符合太极拳的传统规范和身法,又要与众不同, 独树一帜,并且得到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

那么,常式太极拳风格特点是什么呢?

常式太极拳的拳架和套路主要以搠、撅、挤、按、 采、例、肘、靠等八法,及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 定、四正、四隅等五步而组成。在传统拳架基础上,将 形意、八卦、气功、太极熔于一炉,自成一家。由于其 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似苍龙盘缠、游蛇觅路,故又称 龙蛇气功太极拳。它的风格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其一,从外形看,架式低沉圆转,尾闾中正;形象 松柔优美,舒展潇洒,富有韵味,动作连绵不断,起沉 自然,刚柔相济。一招一式都贯串着圆弧形和螺旋形, 以腰为主宰,上旋肩、旋臂、旋腕、旋指;下旋胯、旋 膝、旋踝、旋眦,劲贯四梢,上下相随,每个动作都显 示出龙身蛇形的特点。尤其是腰椎、胸椎、手臂,随着 步移腰旋,缠绕变幻,更酷似苍龙灵蛇。

其二,从内劲看,一动无有不动,腰转带动四肢,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呼吸运气,开合相兼。其内劲根 于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内气在 脐上脐下成波浪形折叠滚动,五脏六腑都在不停地蠕 动。连绵不断的内翻缠丝劲,动于脏腑,流于肢体,发 于四梢,练拳仿佛是在进行自我按摩,所以能通经疏络, 调节气血。

其三,从太极拳的原理看,所谓“太极”,即是含有 阴阳两气的混圆整体。静则生阴,谓之合;动则生阳,谓 之开。由于常式太极拳讲究身法的低沉圆转,讲究意、行、 气的统一,讲究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上下相随、开合相 兼,故能充分体现人体生理活动的辩证规律,达到人体 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

常 式 太 极 拳 的

二、常式太极拳的身法规则 i

规 则

一个拳种的身法规则往往体现了这个拳种的内在规

律。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初学者,动作生硬,或者形似神

散,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身法规则。因此,了解和 掌握常式太极拳的身法规则,是学好常式太极拳,并悟 出其中精妙的关键所在。

常式太极拳的身法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虚领顶劲 I


“虚领顶劲”,亦称“顶头悬”。即要求头颈正直,头 I

顶有微微上提之意,好像顶着一碗水。头部不低不昂, I

不偏不斜;下颌自然微向内收;颈部松竖,转动自然,平 言

正灵活。要神贯于顶,提挈全身,但不可用力,以免气 ■

血不畅。 震I

  1. 沉肩垂肘


两肩关节松开下沉,并微向前合,气向下沉,意贯 史

于两臂,肘关节微屈,略有下垂劲,呈自然松垂。沉肩 与垂肘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沉肩垂肘,才能将内劲 贯于掌,手臂轻灵圆活,气血经脉畅通。

  1. 裹裆护脾


裹裆是随着吊裆的身法而配合一致的要求。吊裆

时,两股向里,臀向前送,收小腹成气沉丹田之势,两 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使之为圆裆。护脾是两肋微敛,取 下收前合之势。护脾裹裆,重心下沉,内劲才能节节贯 串,起于脚跟,发于腿,行于腰,而形于手指。

  1. 松腰垂臀


练拳时,腰是全身动作变化的关键。无论是稳定重 心,劲贯四肢,腰都起主要作用。因此,每个停势或似 停非停时,腰要松沉,直竖中有下塌之感。只有松腰、松 胯、垂臀,才能使得气沉丹田,两足着力,重心稳固。松 腰还要求直,不能有凹凸。而且,垂臀内收和松腰、松 胯是相辅相成的,不垂臀内收,腰就不能做到松沉。

  1. 尾闾中正


在松腰松胯、护脾裹裆的密切配合下,臀部向前、 向内收敛,尾椎骨向前将小腹托起,意达两膝,这样能 使腹部充实、气沉丹田,上体得到下肢的支撑,两胯上 下相随,腰则竖于其中,使颈柱与尾柱成一条线,这便 自然而然做到了尾闾中正。

  1. 含胸拔背



  • 固定式


两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并向下松 沉。腰骨不要内凹,而是自然向下松开,有向外扩张的 感觉。不要挺胸,挺胸易使躯干僵直,气向上浮,致使 上重下轻,而不能气沉丹田;但也不要凹胸,凹胸使胸
肌紧缩,压迫胸膛,影响呼吸和宗气的运行。拔背,用 意将大柱(两肩中间背脊骨)微微提起,有鼓起上拔之 意,能气贴于背,力由脊发,起到调和气血,开通闭塞 的作用。

  • 龙身内翻式


这要等到有了一定功底后,才能体验其中的要领。 要求前胸腹如翻江倒海,波浪式地由腹腔内翻蠕动,而 后由腰椎而胸椎而颈椎,向上一节一节贯串,直至头部 虚领顶颈。也就是说,腹部丹田之气的旋转与胸部波浪 式的涵蓄劲,及横膈肌的升降活动同腰椎、脊椎、颈椎 一环连一环的含胸拔背,由脚而腿、而腰、而背、而颈, 使气贴于背,节节贯通,从而充分体现常式太极拳龙身 蛇形的特点。

  1. 气沉丹田


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虚领顶劲、裹裆护脾、 尾闾中正联系一致,贯串一体,以意运气,从两锁骨起 下沉,蓄于小腹,达于丹田。由于横膈膜的升降活动, 肺部和腹部有规律性的收缩和舒张,使内气鼓荡,经络 通畅。

  1. 虚实分清


虚实不仅体现于手、足,而且体现于胸、腹、背部 的肌肉、骨节和内脏器官。虚实能分清,转动时则轻灵、 沉着,毫不费力;不然,则迈步滞重,重心不稳,易被 人所制。

  1. 低桩起伏


在人体保持尾闾中正,以两腿屈膝、大腿接近水平 的马裆步,后腿蹬、前腿弓的前大腿接近水平的弓步, 以及虚步坐腿后大腿坐到接近水平的虚步,都是以低桩 锻炼,增强腿劲和体力。所谓起伏,即动作如波浪起伏。 无论是踢、蹬、跳跃等外形架势,还是含胸拔背、虚领 顶劲、气沉丹田等内劲翻动,都要上下起伏,沉稳优美, 绵绵不断,给人以潇洒、优雅的艺术感。

  1. 腾挪闪战


腾挪,即在练拳时,任何一个动作未动之前已存动 意。步法、手法、身法、气势皆有预动之势,无散漫之 心。也就是拳论中说的:“视静犹动”;闪战,即用极小 的动作,突然转换,迅速发劲,而且眼、身、手、腰相 顺相随,全神贯注,由脚而腿、而腰、贯于两膊,达于 手指,一气呵成,发劲迅如闪电,成一往无敌之势。

  1. 弧形螺旋


在意念带动之下,以丹田内翻之气,带动周身作各 种弧形螺旋式的圆形运动。由于动作特点各不相同,弧 形螺旋也有整圈、半圈、直圈、横圈、平圈、斜圈、椭 形、抱球、s形、横8形连环圈等等。运动时,圈连圈, 圈套圈,前后、上下、左右、进退、屈伸对称协调,伸 展柔韧自然,贯串周身,绵绵不断。功夫越深,划圈越 小,直到有圈之意,无圈之形。

12.开合自如

拳论中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 术尽矣”。所谓开合,开为展、放、伸、进,合为缩、收、 蓄、敛。如掌,实掌就要展指突掌,才能将内气贯于手 掌和五指,无论立掌、仰掌、侧掌、俯掌在动作即将完 成时,把掌心逐渐突出,手指逐渐自然展开;虚掌则恰 恰相反,手掌逐渐由突掌收回,复归于瓦掌(窝形掌), 这就是手掌由内而外的开合虚实。再如腿,一腿出脚时, 另一腿必先坐稳,屈膝松胯,然后慢慢将脚弧形迈出, 做到“运劲如抽丝,迈步似猫行”。掌、腿如此,其他招 式,也都有虚实开合。有些初练者,动作不是僵硬不自 然,就是松松散散,究其原因,也是没有掌握虚实开合 之故。还需说明的是,常式太极拳的开合,看起来似乎 是外形上用实劲和虚劲的区别,实际上全是由内而外。 内气通,“劲由内换”,开时无处不开,合时无处不合;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实兼到, 开合自然,才能真正悟出太极拳的精妙。当然,做到这 一步,并不是容易的事。除了坚持练拳,还得细心练功, 功到自然成。

三、常式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

有句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 练拳必须练功。太极拳讲究内功与外功相结合,即“内 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而且以练内为主,是进行自我 修练的一种内家功拳术,因此更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就常式太极拳来说,在正式学习拳架之前亦应先练 习桩功和单式动作(即活步动势桩功)等基本功,打下 一个扎实的基础,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能较快进入宁静 松弛的状态,身体各部分能做到自然放松,同时增强腿 劲,稳固重心,这样一旦正式练习套路,就能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这里,介绍几种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1.无极桩

练习这一基本功的目的,是为了逐步求得心静神 敛、气聚体松,克服初学者容易紧张、精神不易集中的 毛病。无极桩分站式、立式、卧式。无论哪一式,只要 在精神宁静和全身松弛的基础上,作深、慢、细、柔、 长、匀的腹式呼吸即可。为避免劳累或根据需要,三种 姿势亦可穿插练习。

(1)站式 '

类似拳架中的预备式。全身放松,颈项自然松竖; 双目平视或微闭,但视不见物,耳不闻声;唇微闭,上
下齿轻合,舌顶上腭,下颔微向内收,头有虚领顶劲之 感;胸部内含,腰向后松,腹不前突;两肩松沉,微向 前合,两臂微屈,自然下坠;两手自然放松,置于大腿 外侧中线前,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曲,重 心置于两腿间。做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胸宽腹实,气 沉丹田,心平气和,全神贯注,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一 般练20分钟左右(图1)。图片5


  • 要领与立式相似,只是身体端坐,两脚分开同肩宽, 膝关节弯曲成90°,双脚踏地;头正直微向前倾,有顶 悬之意,松肩垂肘;两眼微闭,口腔放松,舌尖自然顶 上腭(图2)。坐式



  • 卧式


又分仰卧式和左右侧卧式。一般较适宜体弱多病或 神经衰弱失眠等患者,腰椎、胸椎、颈椎有疾病的人,不 宜取仰卧式。练仰卧式时,身体仰卧,头部端正,肩也 略置于枕上,以舒适为宜,两腿放松伸直,两足与肩同图片6 图片7

宽;两臂放松伸直,手心向下置于大腿外侧;两眼微闭, 口虚合,呼吸自然,思想松静(图3)。练右侧卧式时, 右手心向上,手指分开,自然放松,置于脸前枕头上,以 不接触面部为度;左肘弯曲,手指微分,轻放在左髓骨 上;右腿微曲或略伸直,左腿弯屈,轻放在右膝侧稍上, 左脚放在右腿后边。其他要领与仰卧式相同(图4)。练 左侧卧式只是姿势与右侧卧式相反,其他可参照右侧卧 式练习。

  1. 混圆桩


两脚分开同肩宽,屈膝,膝关节不超过脚尖;松胯, 膝微向外开成圆裆,重心置于脚掌;两臂微屈举起,掌 心向内,手指相对,成圆形,如抱大球。手高同中胱穴 平(中脱穴:在脐上四寸约13厘米处),手指略分,自 然放松,有内含之意,沉肩沉肘,此谓上肢之圆。颈松 直,头有上顶之意,颔微内收;眼微闭,视两脚前一米 处;呼吸自然,含胸拔背,腰向后松,脊正直,小腹微 向里收,裹裆,身体也微成一个圆弧形,故此桩亦称之 为三圆桩。练此桩时,一次能练多少时间就练多少时间, 决不要勉强,否则会起反作用(图5)。

  1. 太极桩


有定势和活步动势两种。定势,如左右手挥琵琶与 套路中的手挥琵琶相同,姿势、身法皆可参阅,这里不图片8

再赘述(图6)。活步动势,包括左右搂膝拗步、倒撵猴、 野马分鬃等。这几个单势可单独练习,也可连接起来练 习;每个单势的重复次数,应量力而行。下面分别加以 介绍。

(1)左搂膝拗步

[预备动作]面向南,自然 r 站立,两脚平行同肩宽;两肩松 沉,两手心向里自然下垂,各置 于两腿外侧,眼平视前方,思想 集中,呼吸自然(图7)。

[动作1]向左转腰,带右 臂由下而上向左向前,边划 弧,边翻掌,掌心向里,掌根 高与眼平视线平,置胸腹中线 脸面前,沉肩垂肘,竖掌,指 尖向上,掌距脸面约四个平 拳;同时身体微下沉,两膝微 弯曲。接着向右转腰,带右臂 向右向下划弧落置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向前,沉肩沉 肘,带左臂由下而上向右向前,边划弧,边翻掌,掌心 向里,掌根高与眼平视线平,置胸腹中线脸面前,沉肩 垂肘,竖掌,掌距脸面约四个平拳。身体继续下沉,同 时重心渐渐向右移于右腿,边移边转右足,转时足掌为 轴,足跟内撇45°。这时右足实,左足虚,上身保持中 正、松沉,头有上顶之意(图8、9)。

[动作2]眼视左掌,重心全落于右腿,左足跟提起,图片9图片10

先以足尖,继而以足 外侧边缘,再以足跟, 由胯带膝、膝带踝、踝 带足,从左向右,边旋 转,边划弧,经右足踝 内侧,向斜前方弧形 上步,然后足掌着地, 全足踏实,足尖向前 (图 10)。

[动作3]重心作 前移,收左胯,边向右 转腰转胯,边下蹲马

裆,身体中线对45。方向;然后再向左转腰,带动左臂

边向下向左划弧,边内旋小臂,翻掌,使左掌由脸面前

经左膝前向左腿外侧划弧,在膝前(胫骨前)正好翻好, 然后置膝后大腿旁,指尖不过膝,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沉肩沉肘,肘微弯曲,坐腕,微展指突掌,拇指距大腿 约一个平拳;与此同时,右臂向外旋转,翻掌、掌心向 上,指尖向外,再以臂带掌从右胯旁向后作弧形提起, 、'与耳齐高时,屈肘、屈腕,掌心向下,手指向前,手高 过肩不过耳,经耳旁,过右肩,平腕,逐渐向前推掌,再图片11

慢慢坐腕,竖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肩与掌之间微 呈弧形,右臂同身体成90。。在两臂做上述动作同时,左 胯内收,上身微下沉,右胯内旋,以胯带膝,膝带踝,踝 带足,向里旋转,同时以前足掌为轴,足跟向后转移,右 腿蹬直,成左弓步,前后两足横向距离同肩宽,眼视右 掌,平视前方(图11、12)0

(2)右搂膝拗步

”[动作1]接前,重心前移,向左转腰;左足以前足 掌为轴,足跟略提起内转45。;重心继续前移至左腿,并图片12

立起,膝微屈;同时右胯前收,右膝上顶,右腿提起,足 尖下垂,膝高至同脐平(图13)。然后,左腿屈膝,身 体下沉,右足尖将触地时,以胯带动由里向外旋膝、旋 踝,先以足尖,继而用足外侧边缘、再以足跟着地弧形 上步,置于左足内侧斜前方,足掌着地,全足踏实,足 尖向前,成右虚步坐腿,眼视右掌,平视前方(图14)。

[动作2]重心前移,收右胯,边向左转腰、转胯, 边下蹲马裆;同时左转腰带动两小臂翻掌,右掌心向里, 指尖向上,左掌心向下;然后再右转腰,带动右臂边向

下向右划弧,边内旋小臂,翻掌,使右掌由脸面前经右

膝前向右腿外侧划弧,在膝前正好翻好,然后置膝后大 腿旁,指尖不超过膝节,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沉肩垂 肘,肘被弯曲,坐腕,微展指突掌,拇指距大腿约一个 平拳;与此同时,左臂带掌从左胯旁向后作弧形提起,图片13

与耳齐高时,屈肘、屈腕,掌心向下,手指向前,手高 I 过肩不过耳,经耳旁,过左肩,平腕,逐渐向前推掌,再

I 慢慢坐腕,竖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肩与掌之间微

r 呈弧形,左臂同身成90°。在两臂做上述动作时,右胯 B 内收,上身微沉,左胯内旋,以胯带膝,膝带踝,踝带 足,向里旋转,同时以前足掌为轴,足跟向后旋转,左 腿蹬直,成右弓步,前后两足横向距离同肩宽,眼视左 —X 掌,平视前方(图15、16)。

S 接右搂膝拗步可继续进行左搂膝拗步,动作要领可

参考上述右搂膝拗步,只是左右相反(图17—20)。左 右搂膝拗步若单独练习,交替重复可多可少,若接倒撵 猴,则应从左搂膝拗步开始。

(3)左倒撵猴

1动作1]接前左搂膝拗步动作。后面的右足向前跟 半步,再向后成左虚步坐腿;然后,左足以足外侧边缘图片14

弧形退步,左足置右足内侧后偏左;重心后移,向后坐 腿成右虚步坐腿,两足横向距离可放二个平拳,前后距

图片15图片16

离可根据架式高 低而定,以虚步坐 腿舒服为宜。然后 向左转腰45。,左 肩关节向外转带 左臂也向外转动, 左掌心向上,指尖 向外,转至最大限 度,向后向上提 起,至低于耳高于 肩,沉肩垂肘,臂 微弯曲呈弧形。同 时,右臂外旋前臂 平腕、翻掌,掌心 向上,指尖向前置 身体右前面右腿 上方,掌高与肩 平,沉肩垂肘,臂 微弯曲呈弧形,前 后两掌遥遥相对, 前后呼应,眼视右 掌,平视前方(图 21、 22)。

[动作2]右转腰45。,身体转向正前方,同时带动 左右臂运动:左臂屈肘、屈腕,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收 回于左肩上,经耳旁向前伸展,慢慢平腕,沉肩沉肘,臂

图片17图片18

前方;右转腰同时,带动右臂边弧形向后向上抽提,边 外旋小臂翻掌,掌心向上,指尖向外,经右胯时,肩关 节带动整个右臂外旋,转至最大限度,弧形向上向后提 起,至低于耳高于肩,臂微曲呈弧形;左臂外旋,翻掌, 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前后两掌遥遥相对,前后呼应,沉 肩垂肘,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前后两掌(图24)。

[动作2]左转腰45°,身体转向正前方,同时带动 左右臂运动:右臂屈肘、屈腕,收回置右肩上,经右耳 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渐渐向前伸展,沉肩沉肘, 慢慢平腕,臂微曲呈弧形, 与身体成90。,掌高与肩 平;左臂随腰转,在身前 左大腿上方,边内旋小臂, 翻掌,边划弧形下落至大 腿外侧膝关节旁,相距一 个平拳,掌略高于大腿,沉 肩沉肘坐腕,展指突掌,掌 心向下,指尖向前;身体

拔背,虚领顶劲,裹裆护脾,尾闾中正,五趾抓地,气 沉丹田,眼平视前方(图25)。

练基本功中的倒撵猴向后坐腿后,要接着屈膝,使 身体下沉,下沉的最低程度是着力点的大腿要平,然后 再

向正前方,屈膝,使身体下沉,然后再渐渐升高,含胸

将身体慢慢升高,使身体自然起伏,这样做主要是练 习腿力,故应量力而行。这也是与套路中倒撵猴的不同

之处。左右倒撵猴可交替练习。弧形退步时,后退的足, 象

极 落点不要与前面的足成一直线,两足保持原来虚步的距 *

离。虚步坐腿后,转腰带前臂翻掌和腿旁的掌向后抽提、 t

功 旋臂翻掌,及前面虚步的脚尖内扣,这三个动作要同时 萼

完成;身体转向正前方和两臂划弧翻掌,及身体下沉要 同时完成。前伸的手臂在虚腿上方划弧翻掌,一般不得 超过胸腹中线。

(5)右野马分鬃

图片19[动作1]右转腰带左臂由下向左向上再向右,边划 弧边外旋小臂、翻掌,掌心渐渐向右,指尖向上,屈肘 里收,置身体右侧胸部锁骨前、右肩旁内陵穴(内陵穴 在肩前腋前纹端)前,拇指少商穴(在大拇指端内侧,距 指甲角约0.3厘米许)对肩内陵穴,相距一个平拳,肘 距左肋一个平拳,沉肩垂肘;同时带右臂由前向右再向

左向下,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边划弧边屈肘里收,掌 心向里,指尖向下,然后沿身体前面,经胸腹中线,在 身体左外侧,左臂肘下弧形穿掌,掌心斜向里,指尖向 下;同时重心前移,左足掌为轴,足跟内转45。,身体 下沉,左右两膝渐渐弯曲,右膝插入左膝弯下,足尖着 地,右足跟提起,下蹲(右手由右向左穿掌的动作要和 身体下沉、下蹲同时完成)。身体要保持中正,沉肩沉 肘,虚领顶劲,尾闾中正,肩甲骨微向前合,.两肩微向 前扣,眼平视前方(图26、27)。

[动作2]重心全部落于左腿,右足跟提起,足尖着 地,以胯带动,节节贯串,弧形上步,经左足踝内侧时 换足跟着地继续划弧,足尖向前,置左足斜前方,全足 落地,成右虚步;两足横向距离同肩宽,身体端正,不 要倾斜,沉肩沉肘,眼平视前方;重心渐渐向右移,收 胯,下蹲马裆,成马步,身体保持中正,含胸拔背,虚 领顶劲,两眼平视(图28、29)。

图片20 图片21

左向下,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边划弧边屈肘里收,掌 心向里,指尖向下,然后沿身体前面,经胸腹中线,在 身体左外侧,左臂肘下弧形穿掌,掌心斜向里,指尖向 下;同时重心前移,左足掌为轴,足跟内转45。,身体 下沉,左右两膝渐渐弯曲,右膝插入左膝弯下,足尖着 地,右足跟提起,下蹲(右手由右向左穿掌的动作要和 身体下沉、下蹲同时完成)。身体要保持中正,沉肩沉 肘,虚领顶劲,尾闾中正,肩甲骨微向前合,.两肩微向 前扣,眼平视前方(图26、27)。

[动作2]重心全部落于左腿,右足跟提起,足尖着 地,以胯带动,节节贯串,弧形上步,经左足踝内侧时 换足跟着地继续划弧,足尖向前,置左足斜前方,全足 落地,成右虚步;两足横向距离同肩宽,身体端正,不 要倾斜,沉肩沉肘,眼平视前方;重心渐渐向右移,收 胯,下蹲马裆,成马步,身体保持中正,含胸拔背,虚 领顶劲,两眼平视(图28、29)。

中求正,尾闾中正,虚领顶劲,眼视约L5米前下方,

然后,屈肘向里收至左肩 旁内陵穴前,掌心向外,拇指少商穴对肩内陵穴,相距 一个平拳,指尖向上,肘距右肋一个平掌,左臂向里向 右收至身体右外侧J,在右臂肘下穿掌,掌心斜向里,指 尖向下;向右转腰的同时,重心全部落于右腿,左足以

胯带动,节节贯串,弧形向右斜前方上步,成左虚步,两 足横向距离同肩宽,沉肩沉肘,身体端正,两肩甲骨微 向前合,两肩微向前扣,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尾闾中 正,眼平视前方(图31、32)。

图片22图片23

[动作2]重心渐渐向左前移动,收胯下蹲马裆,成 马步;然后重心继续渐渐向左腿移,并向左转腰,左臂 边外旋小臂,翻掌,掌心向上,以拇指一侧向左上方弧 彼 形例出,至左腿上方,沉肩垂肘,指尖上扬,掌略高于

 头;同时,右臂微内旋小臂,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弧 形向右下采至右胯内侧,相距两个平拳,沉肩沉肘,坐 掌。两掌随腰转,同时相对而动:右手在上向右下,左 手在下向左上,相向对拉;转腰的同时,弓左腿,蹬右 腿,右足跟向后撇,落胯成左弓步,膝关节不超过足尖, 与足尖成垂直线,上面的左手要同下面的右足成一条上 下斜直线,右肩微向前塌扣,身体要向左斜,但要保持图片24

斜中求正,尾闾中正,虚领顶劲,眼视约1.5米处前下 方,眼神要顾及两掌(图33、34)。

接着,可重复右野马分鬃,要领同前(图35—38)。 如果是单练,次数可多可少,量力而行,一般3-5次 为宜。当弓步重心全部移到前腿时,后腿提足落脚步子 的大小,要根据虚步坐腿架势的高低决定,以舒服为宜; 重心不要过分前冲,而要裹裆、收胯,臀不要突出,头 有上顶之意;弓步架势不要太低,不然,前面膝关节容 易超过足尖;步子过大,后面提脚上步的动作就比较费 力。尤其重要的是,当两手拉开后,身体虽然歪斜,但 要斜中寓正。拳论中所谓身体以“端正为本”,“有时体 形呈斜体,而斜体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尾闾 中正神贯顶”,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7)收势

接右式野马分鬃,向右转腰,带右臂内旋小臂,翻图片25

掌,边弧形下落至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 带左足向前跟步,置右足内侧,两足平行同肩宽;接着 两膝渐渐伸直,直中求曲,身体随之渐渐升高,两臂随 身体升高而同时各向左右两侧,微偏向后弧形提起,边 提边内旋小臂,翻掌,掌心斜向后,指尖向外;掌提至

与肩同高时,两臂同时边向前合、边外旋小臂,翻掌,掌 心斜向里,指尖向前,两掌合至身体前面,两臂平行,微 呈弧形,两掌相距同肩宽;内旋小臂,翻掌,掌心向下, 指尖向前;然后,两臂屈肘内收,下沉,沉肩沉肘,坐 腕,两手同时下按至两胯旁,气沉丹田,眼随手行至身 体前方,向前平视(图39 — 41)。图片26

四、常式太极拳(大功架)套路图解

常式太极拳按不同程度可分大功架和柔软架。柔软 架更讲究内劲,要有一定功底才能学。大功架是常式太 极拳的入门,比较适合初学者练习。

为了便于读者确定练拳方向,图中面向读者为南, 背为北,右为东,左为西。图中箭头表示由这一动作过 渡到下一动作的趋向,实线表示右手、右脚的动作趋向, 虚线表示左手、左脚的动作趋向。

下面就逐一介绍大功架108式套路。

1.预备式

面南背北,身体自然站立,脊柱正直,松沉;左足 向左边与右足平行分开,两足之间距离与肩同宽;两足 尖向前,十趾微微抓地;两肩放松,下沉,微微向前扣; 两臂自然下垂,不宜过直,略带一点弧形,即所谓曲中 求直,蓄而后发;两肘自然下垂,两手各置于大腿外侧, 中指靠近裤管中线,十指放松,微微并拢,手心略内含。

头保持正直,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 之交点处)用意轻轻上顶,颈项自然松竖;精神贯注,神 态中正安适,双目平视,口虚合,唇微闭,舌顶上腭,下 颔微微向内收敛,即所谓虚领顶劲;用鼻自然呼吸,平 心静气,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

胸部自然宽舒,勿挺出,勿凹缩,要微微内含;背

要拔起,第一胸椎(大椎)上提,两 肋微收敛;收小腹,但腹部要松静, 充实,不要屏住,这样就能下盘重心 稳定,久炼就会有气沉丹田及气贴 背、力由脊发的感觉.,也即所谓含胸 拔背,气沉丹田。如挺胸则气涌胸 际,凹缩则气滞膻中(两乳头连线间 的中点处),出现上重下轻,或胸闷、 头昏,这点须特别注意。
腰要松、沉、直,勿歪斜,勿僵 硬或软塌。因为腰是全身动作之枢、 力量之源,人之旋图片27

换,全靠腰劲的贯串,即所谓主宰于腰。

两胯关节(大腿根)微微松开,两膝盖微曲蓄,臀

自然微微内收,勿外突。 卷尾提肛,尾闾正中,裆 就会虚圆,头顶百会穴 与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 上下成一条直线(图1)。

 

浏览2,6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