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锦师傅缅想舅父问公的香江岁月
终究是自己的选择,既然以教功夫维生,便得将所学用心地教。昔 日是佛山桑园大户子弟的往事,不用想了;叶问的外甥卢文锦,曾跟他 在桑园同住,亦到饭店工会跟他学拳,每夜练习过后师徒们围在一起吃 糖水,或许是叶问宗师生活中的一点甜。
生于1932年,是叶问宗师 外甥,有“台湾咏春之父”之 称的卢文锦师傅,也是问公在 港的第一期弟子。当年还是 十七八岁小伙子的卢师傅,经 历了十年的习武生涯,于1960 年求学台湾,最终在台湾建立 了辉煌的咏春事业。
避居佛山同住桑园
卢文锦师傅在香港出生,因为香港 被日军占领之故,他便随家人回佛山叶 氏桑园居住。叶问宗师的堂兄弟姊妹 合起来有十男九女,卢师傅的母亲居 长;叶家庄园很大,中间的祠堂,是问 公随陈华顺公学拳的地方;祠堂两旁并 有屋舍。避居佛山期间,卢师傅与问公 分别住在那些屋舍之中,一东一西,偶 尔也只是碰碰面而已。期间他与叶准师 傅关系要好,如今仍堪回味;“问公与 阿准都称我为‘阿挤’,‘阿挤’是我的 乳名……”卢师傅想起当年来,“但我 住西面,问公住东面,毕竟与他很少见 面。”至今卢师傅还能记起的,是当年 问公温文尔雅、出入都穿唐装的形象。
饭店工会一起举艺
1948年,因为父亲在港营商,卢文 锦师傅便回到香港来;一年后,叶问宗 师也离开佛山,辗转经澳门到了香港,卢师傅将咏春与柔道、擒拿术融而为一,因此,在他展示他 的咏春拳术或擒拿功夫时,都有强烈的个性。卢师傅解释道: “擒拿功夫中的很多成分我都不要,接手的方法,我主要采用了 咏春的抢中线原理。”在他给笔者介绍咏春黐手的过手动作时, 以擒拿术的反关节动作,把笔者的肘关节微微一拗,造成微痛, 随即变招施袭,变化万千;他咏春功夫,充满擒拿术的机巧。
另外,卢文錦师傅又着意把咏春的套路优化;如小念头的第 二节,在双斩手回中而平置于胸前的一下动作,他刻意改成由高 而下,以画圈状由左右两方收臂回中。卢师傅解释,原来的玩 法,只是由斩手变成拦手而已,拦手只是一下摆设的动作,如名 词一般,只有称谓,没有动态。“要将拦手由名词转化为动词,
就得加入动态; 既然手也要由左右两边回中,加一个由高而下的动作,拦手便产生功能;只是多一下动作,便令拦手发挥作 用,为何不练? ”卢师傅边说边画着黑板,仔细地给笔者解释, 并流露出有所体悟以及满有自信的神情。
随后便在九龙深水埗的饭店工会教起咏春来。当时住 在港岛湾仔、正在读中学的卢师傅,也在夜间到深水 埗一起学习,“当时在饭店工会学习的,有梁相、骆 耀、徐尚田、陈球和我五人。”卢文锦师傅称,问公很努力地教这批第一期的弟 子,一个一个的教,一个一个的黐手;他记得,问公常 道:“碧先生怎样教我,我便怎样教你们。”卢师傅还指 出,问公因受梁碧公的影响,强调要活学功夫,“就如 小念头的第三节,今日我们打的是摊手接径手,最初问 公教我们的是摊手接枕手……”原来摊手接枕手版本的 小念头,在“讲手王”黄淳樑师傅的实战验证后,发现 腹部容易受击,问公因着黄师傅的提问,便把小念头改成今日流行的摊、径版本。“问公告诉 我们,陈华顺公所教的,原都是一摊接 一径的;碧先生告诉他,以他的身高, 用枕手已经足够,一枕,对手已很难向 腹部攻来。”卢师傅举出这个例子,道 明了问公自身活用功夫、也期望弟子活 学功夫的精神;因不同身材的不同需要,问公乐意把拳套更改,又或是恢复原貌,都是不拘一格 的。卢师傅还补充说:“问公经常挂在口边的是,‘碧先 生教晓我许多做人处世之道。’”
当年在饭店工会令卢师傅难忘的活动,就是练完 功夫后一起吃糖水。“曾合资一元煲糖水的,就是早期弟子……,已忘了是谁想出来的玩意,总之陈球对 我说‘到你了’,我便交出一元。”卢师傅还指出,糖 水是由当时在饭店工会做厨房工作、后来也成了问公 弟子的招允师傅所煲的,他打趣地说:“这玩意实在很 好!练完功夫,大家围在一起,吃着糖水,谈论着刚
问公身手
卢文錦师傅对叶问宗师的枕手十分赞叹:“凡是跟问公黐过 手的,都中过招,见识过他的枕手;手很松,一枕过来,却很沉厚。”
卢师傅又忆述叶问宗师一次遇劫的经过,那次他不在场,但 听起来也见刺激。问公跟胳耀等打完麻将,三个人于夜深步行回 家,因为赢钱太兴奋了,问公一边走路一边数钱,便惹来两名劫 匪拦途截劫。其中一名持刀劫匪财迷心窍,二话不说便向问公一 刀刺去,问公在电光石火间以一下木人桩法的托手打击那匪徒持 着刀的右手,刀婁时脱手上飞,继之问公以木人桩脚法右撑左 踹,两个站在他前面的匪徒于半秒间失足倒下,不能站立。问公 身手极快,三个动作一气完成,才惊觉刀从他的头上回跌下来, 险些儿被击中了。警察到场,问问公说:“阿伯,你没事吗? ”问 公以带着佛山口音的嗓子诙谐地回应道:“我没事,但地上的两个 便要送医院了!”
才练习时的招式动作,问公也听着,偶尔会指出谁是 谁非,这刻的解说最为受益。”每夜吃过糖水后,卢师 傅便匆匆赶往深水埗码头,以一毛钱的三等票价,乘 十一时开出的尾班渡轮回湾仔去。
饮茶斗狗问公所好
被问到问公闲暇时的兴趣,卢师傅说,问公会看“斗狗”。原来在佛山 时,问公已爱观看“斗蟀”;当时爱好此项活动的,都会自己喂养蟋蟀参战, 卢师傅称,问公观“斗狗”和观“斗蟀”一样,都只是旁观,没有参战。看 过“斗狗”的卢师傅说,打斗很激烈;赌注方面,一般是烧猪、唐饼,活动 很是刺激。“‘斗狗’是玩蛇形刁手的梁家芳带他去看的,招允与江湖中人熟 稔,容易知道哪里有这玩意儿进行,很多时他都关照问公。”
上苓楼品茗是时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问公生活的一部分。卢师傅偶尔 也会跟问公一起饮茶,他记起有次问公在醉月茶楼饮茶的趣闻。因为咏春派 与别派“讲手”的新闻颇多,《红绿报》的记者也与问公认识;“那次问公在 醉月二楼饮茶,不知是不是阿樑(黄淳樑)跟人‘讲手’被找回头;一群要 找叶问的汉子遇上正在下楼的《红绿报》记者,记者问道:‘成两友,那么人 齐,干啥? ’”卢师傅解释,“两友”即十人,话说起来,他还扬眉瞬目,殊 觉事件有趣。“汉子们说:‘我们要找叶问,他的弟子太过分……’记者虽然见 那群汉子人马众多,还问他们说:‘找叶问,你们有带架生(即武器)吗?’ 他们反问:‘什么?已经成两友,还要带架生? ’记者说:‘叶问就在上面,你 们可以试试! ’”出乎意料,那群汉子竟被记者那“带架生”的一问而吓跑 了。原来问公在享受闲暇生活的时候,偶尔也免不了江湖风波。
传闻仗义缔结情缘
另一桩美谈,是卢文锦师傅听师兄弟说的,跟问公的第二段感情有关。
某天问公与弟子逛街,看见一名男子正与一名女子 争执,那男子说:“人家给你几百元你也不去,真的 混账……”话没有说完,那男子便动手打那哭着的 女子了。问公上前干预,那男子毫不客气地说:“阿 伯,这里没有你的事。”问公指出,他打女人便是不 对。结果,那名男子在想向问公动粗时便被问公打走
了。与大家以为事件得以解决时,那女子随即指责问 公说:“这回你把我害死了,他今天不打我,明天也会打……”霎时间问公也不懂回 应,那女子继续说:“这回我不 知怎么办……除非你让我跟你 回家便没事了……”当天事件如 何了结,不得而知,但那女子就是 日后人称“上海婆”、与问公一起住在李郑屋邨的伴侣,叶少华就是他俩所生。
善于诱导一视同仁
卢文锦师傅很欣赏舅父问公的个性,在到台湾读 书之前,他追随问公由饭店工会至海坛街,由海坛街 回到饭店工会,再到利达街、李郑屋邨,在多年习武 的岁月里,他看到问公仗义的个性,也欣赏他善于诱导学生学习功夫的本领。 今天,弟子遍布世界的卢 师傅,在教功夫时也强调 对学生的诱导,要他们通 过黐手来学习使用功夫, 在需要时真的能应用出自 身的本领来。卢师傅又经 常以问公的话教导学生说: “今日不学好功夫,他日 要向外国人学功夫便糟糕 了! ”卢师傅还以尊敬的口吻,肯定地总结道: “叶问宗师教功夫,一视同仁!”
小龙交谊
在利达街学习时,是卢文錦师傅跟李小龙相遇的时期;被问 到有否见过李小龙时,他说:“有……有时我们一起练习,一起黐 手。”他边说边点着头,“但他学的是午饭后约二时的时段,那时 我仍在上学,因此不常碰面。”在卢师傅的印象中,李小龙对练 功夫甚为热衷,“他不算好战,但极为‘烂玩’,与师兄弟练黐 手时甚为落力,锲而不舍。”为了在黐手时可以练习出重手,当 时师兄弟们以木棉花自制护甲,李小龙穿着护甲时会大槌大槌地 往对手处打去,而且绝不言败,被击中后也依然顽抗。
李小龙对功夫的热心,除了反映在他的功夫动作上,也反映 在他的“恶作剧”上。某次下午,问公外出饮茶未返,李小龙先 到,便对陆续到场的师兄弟说问公今天有事不教功夫,结果他们 一个又一个的信以为真,相继离去了,而当天,就只有李小龙一 人对着问公练习。卢师傅说:“当然,这样的谎言事后很易被揭发 了,而李小龙为了练好功夫,争取时间亲近师傅的苦心还是可以 明白的。”
浏览2,2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