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武术套路

两宋时期是中华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武术无论是内容、形 式,还是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武术体系也基本形成。其主 要表现为武术脱离了粗放、自发的原始状态,成为了由专业艺人表

演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娱乐活.动。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 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 “枪对牌”、“剑刀牌”等。因为这个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战火频 频,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 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另外,此时已经形成了程式化的 套路,如军事训练中统一规定了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器械等。

(三)明清时期的武术

明清两代是中华武术大发展的时代。当时社会矛盾日趋尖 锐,农民起义和民间秘密宗教的兴起,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影响。现在可以见到的绝大部分.拳种和器械套路都是在这个时 期定型并传遍全国的。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 风格、不同•流派、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 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 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共 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 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 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 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并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 诀。这说明起源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渐形成以套 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

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的甚少。明 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得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从而很多作品 图文并茂,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 产。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 《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 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 等。

清代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 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活跃。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 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多样化。以地区划分 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划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划分有佛家的 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划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 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等。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 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四)全新的发展阶段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 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其主要表现为广 泛建立了城市武术组织,如上海有“精武会”、“中华武术会”等30 多家武术会、社;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会”等 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中华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等1.0多 家武术会、社等。同时还举行武术运动会,如19.23年4月,马良、 唐豪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 体育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1929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 会,首次把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1933年,武术正式被列为全国 综合性运动会竞赛项目。此外,武术正式列人学校体育课程,编写 了一批较好的教材,如《国术概念》、《国术理论》、《中华新武术》、 《查拳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练步拳》、《八拳》、《太极 拳》、《八卦拳图说》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武术也不 断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对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作 出了贡献。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成“闽国术团”赴马来西亚等 地巡回表^1。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 南洋旅行团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了 65场武术表演。1936 年,中国体育协会选派国术表演队为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进行了(五)新中国发展阶段表演.,并应邀到慕尼黑等地进行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术运动蓬勃发 展,普及到城乡并已走向世界,武术科研形势喜人,武术技术的规 范化和理论的科学化日趋完善。

首先,建立了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武术工作的开展。 1949年10月政务院批准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其预备 会提出要开展武术运动。1950年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 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2年,国家 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为民族形式体育。体育研 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1955 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负责武术的相关工作。之 后,又将武术科升为武术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对武术的方针、政 策,武术的普及、推广和组织竞赛等工作,并指导各地开展群众性 武术活动。1958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武术工作的开 展。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后,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相 继成立了武术馆或武术院,不少地、市、县成立了武术协会。基层 的武术馆(校)和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12 000多个相关机构。.为了适应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 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运动的普及.、 提高及向外推广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促进武术活动向群众性发 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 大会使武术步人了体育竞赛领域。1958年制定颁布的《武术竞赛 规则》使竞赛走向正规化。现在武术竞赛既有正规的全国武术锦 标赛,如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国武

术交流大会,全国青少年“武术杯”比赛;也有赞助性的“武术之乡” 武术比赛,民间武术馆、社及各种形式的武术节武术比赛等;还有 国际性、区域性的武术筛标赛、邀请赛等。此外,企事业单位或基 层的武术比赛也十分活跃。这些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 展,大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武术活动。

再次,深人开展学术研究,促使武术科学化。为了加强武术科 研工作的领导,1980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87年6 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其他省、自 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学会。各种类型的基层研究会、研 究所也逐渐建立,形成了一支科研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科研的 深人发展。近几年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武术学分会联合举办了 10余次大型学术活动,其中全国性武术学 术研究会3次,国际性武术学术报告会、交流会4次,先后选编了 《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论文选》、《武术科学探秘》、《第一届世界 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等。近年来,地方性学术活动也 十分活跃。1986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武术协会主办了全国性 “中国武术理论研讨会”;1987年,福建省武术协会召开了“首届武 术学术研讨会”;1990年至1993年,甘肃省武术协会、甘肃省体育 科学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首届崆峒派武术 学术研讨会”、“首届麦积山武术学术研讨会”,举办了 3次全国性 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并选编出版了《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 科学的研究》论文集;湖南省武术学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召开了 两次学术研讨会;江苏省武术学会于1991年召开了首届武术论文 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武术科学研究的领域和途 径,对武术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物学原理、技术原 理、养生思想等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探讨,既有纵深发展的单 学科研究,又有相关学科交叉融汇的横向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 • 10,

究,又有应用理论研究,大大促进了武术的理论化和科学化。自 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 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搏击》、《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这些 刊物对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经验交流、信息传播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与此同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教材和专著,如《中国武术 史》、《中国武术拳械录》、《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术学概论》、 《中国查拳》、《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散手》、《太极拳运动》、《全 国武术训练教材》等,这些武术著作的出版是武术趋于成熟和完善 的标志。

最后,重视武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 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 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重要内容之

一。1961年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武术作为民 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教育 部门,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了武术内容的试点工 作,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试 点。30多年来,中小学武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通高校的 武术教育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从20世纪 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成立了武术协会或武术学会,组织师生开展 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比赛和学术研究,使高校武术教学从单一的课 堂教学走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武术教育途径,有力地 推动了普通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 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并不断发展,是由于 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 陶冶性情的需要,在遇到压迫或强暴时则成为御强抗暴、抵外侮 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普通

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进而促进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并使 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发 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 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 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了解的使者。

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实际上这是现 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定义。中华武术在千百年产 生、发展的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 到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及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 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少在近代体育传入 中国之前是这样的。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影响之前,武术不 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 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的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 的需要对武术做出的选择。

武术在今天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能使锻炼达到 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就像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 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一样。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 -

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 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人体锻炼形式。它在内容上可 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只 有这样,武术套路作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 生活在其他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 斗手段,已渐渐地趋向消亡,这是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 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遗产时,必须站在时代的 髙度,对于传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在 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 •

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 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并成为被世界 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

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武术技术是武术套路的重要内容,是技击健身与传统表演艺 术发展的核心。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根据攻守进退、动 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称 为“套路运动'同时又有另一说法: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记忆、流 传、演习,把搏击之精华以一定的形式贯串组织成套,并以艺术形 式展现的体育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 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 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 律化、艺术化。

武术体育化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武 术的技击性被寓于体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高 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较量。同时 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和要求来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有 一些距离,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特性,,又符合体育竞技与 健身的需要,仍然体现了武术的体育特征。

一、鮮明的民族攻防技击特牲

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特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套路运动是中 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 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相比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 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

式术套路.散打技法

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但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 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诸法为主。攻防技击是套路的技术 核心,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作为中国武术特 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 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都是.以攻防动作构成其主要内容的。

二、 表漬及观貴功能

武术运动具有很高的表演及观赏价值。套路运动动迅静定的 节奏美,踢、打、摔、拿、跌巧妙结合的方法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的和谐美引人人胜。搏斗对抗中双方激烈的争夺,糌湛的攻防技 巧,敢打敢拼的斗志,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 将武术运动的技术动作和除恶扬善的侠义精神紧密结合的武侠文 化,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和精神激励,极大地丰富了 人们的文化生活。

三、 强大的健身作用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多有裨益,经 常练习能起到壮内强外的作用。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速 度、力量、柔韧性、耐力、灵敏度等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人体神经 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的机能。比如长拳 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仆等动作,加上内在神 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人体各个器官都参与运动,这样不仅能提 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地增加柔軔 性,而且能改善各个器官的功能。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注 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 体内在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从事武术锻炼,可祛 病强体,振奋精神,延年益寿

四、房拣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习武以德为先”,说明武术练习历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 武崇德的健身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 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练习武术时要 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难作斗争;要持之以恒,精益求 精,'因此经过长期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勤奋刻苦、果敢顽强和坚忍 不屈的意志品质,而且还可以修身养性,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促 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文浼技艺,增迷友谊

由于武术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其功夫也是艺无止境,因 此人们在练武时需要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增进友谊。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教 学活动等途径,武术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中将发挥越来 越大的作用。

图片1 图片2

武术套路技术特点

一、奉术

拳术根据其特点分为:长拳、内家拳、象形拳、南拳、其他拳 术。

(一)长拳

长拳是一类拳术流派的总称,一般把查拳、花拳、华拳、红拳、 洪拳、少林拳、翻子拳等称为长拳,它们以北方拳种为主。其特点 为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明显。

(二) 内家拳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属于内家拳。太极拳又有陈、杨、 武、孙、吴等各式太极拳,其共同特点有: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 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动 作柔和、缓慢、轻灵,运动连绵不断、前后贯串。

(三) 象形拳

象形拳是一类模仿人和动物的形态、动作、搏击特点,并结合 武术的攻防技法而创编的独具一格的拳种。如螳螂拳、猴拳、鹰爪 拳、醉拳等。象形拳的主要特点是象形取意,动作栩栩如生,生动 活泼,不仅讲究技巧,更讲究技击。动作形象、敏捷,身灵步活,发 劲有力。

(四) 南拳

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拳术。南拳的拳种流派颇 多,有福建南拳、湖北南拳、湖南南拳、广东南拳、广西南拳、浙江南 拳等支系。其特点为步稳、势烈、刚劲有力,动作伴有发声、吐气以 助发力。

其他拳术流行于各个地区,不同门派的拳术、套路更是不胜枚举。

二、器械

武术器械一般称为十八般武艺,即十八种器械。包括刀、枪、 釗、戟、镗、棍、叉、钯、斧、镳、钩、拐、鞭、锏、锤、抓、弓箭、藤牌等。 实际种类有几百种之多,主要分为:单、双刀,单、双剑等短器械;大 刀、枪、棍等长器械;九节鞭、绳镍等软器械;其他有鞭杆、锤等传统 器械。现在比较流行的器械以刀、枪、剑、棍四大器械为主。

刀术以劈、砍、挂、刺、撩、缠头、裹脑为主要动作内容。其特点 为动作勇猛,快速有力,紧密缠身,雄健彪桿。

剑术以击、点、崩、劈、挂、撩等为主要动作内容,其特点为动作 轻快,刚柔并济,身法矫捷,富有韵律。

枪术以拦、拿、扎为基本动作内容,,并配以崩、劈、点、穿、枪花 等枪法。其特点为枪扎一条线,脚以根、腰为轴,力贯枪尖,能近能 远,上下翻飞,既是枪又是棍。

棍术以抡、劈、戳、撩、棍花等为主要内容,其特点为棍打两端, 横打一片,动作刚猛,节奏明快,气势磅礴。

双器械有双枪、双剑、双刀、双钩等,软器械有九节鞭、流星锤、 三节棍等,它们是武术中比较有特色的器械。

三、 对练

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 性练习,它又包括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

(一) 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指徒手以踢、打、摔、拿、靠、撞、跌等攻防技术,按 照进攻、防守、反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

(二) 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指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以攻 防技术为基础,按照进攻、防守、反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假设性实 战练习。

(三) 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丁器械对练是以拳木、器械攻防技术为基础所进行的假 设性实战练习。

四、 集体表漬

集体演练是多人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可以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

武术套路•散打技法

上、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第四节武术套路技术基本术语

武术套路术语是指描述武术动作的名称、要领、要求、特点的 专门性用语。武术套路术语不是对武术动作简单的形象描绘,而 是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文字,根据动作的结构特点对其性质和形式 的确切说明。掌握好武术套路术语,不仅可以简化文字说明,而且 有助于正确领会动作含义。练习者掌握适当的武术专业术语有助 于在学习中节省学习时间、简化学习程序、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为武术套路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武术套路术语包括一般性术语和专门性术语两部分。

一、武术备路一般性术语

描述身体部位的术语:头、手、脚、肩、肘、腕、髋、膝、踝等。

描述方位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前上方、前下方和 正前方等。

描述动作关系的术语:依次、同时、经、至、变、成等。

描述步法的术语:上步、进步、退步、移步、叉步、击步、跳 步、纵步等。

描述身体运动方式的术语拧转、祈叠、翻转、起伏、闪展等。

描述呼吸方法的术语:吸气、呼气、提气、托气、聚气、沉气等。

二、武术备路口性术语

(一) 手型

拳: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平拳:拳心向下,拳背向上(拳心向上的必须加以说明)。

立拳:拳眼向上(拳眼向下的要加以说明)。

掌:拇指外展或一节屈曲,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

直掌:手腕伸直。

立掌:向拇指侧屈腕,掌指尖朝上。

横掌:小指侧朝前,掌指尖朝左(右)。

勾:五指尖撮拢屈腕,或拇指与食指、中指撮拢成勾手。

(二) 手法

拳法

冲拳:拳从腰间旋臂向前快速击出,力达拳面。侧冲、上 冲要求同此,但方向不同。

劈拳:拳自上向下快速劈出,臂伸直,力达拳轮。抡臂时 臂要抡成立圆劈出。

撩拳:拳自下向前上方弧形直臂撩击^力达拳眼或拳心, 反撩力达拳轮或拳背、拳心。

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击,臂微屈,拳眼斜向

下,力达拳面。 .

砸拳:臂上举,而后曲臂下砸,拳心向上,力达拳背。

抄拳:臂微屈,拳自下向前上方抄起击打,高不过头,拳背 向前,力达拳面。

栽拳:臂由屈到伸.,自上向下或向前下栽出,直臂快速,力 达拳面。

崩拳:臂由屈到伸,运用前臂和腕力经下向前崩击,速度

要快,臂要直,力达拳背。

横拳:直臂自侧面向前、后平扫横击,力达前臂及拳背或 拳轮、拳眼。

掌法

推掌:掌从腰间旋臂向前立掌推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 达掌外沿。

挑掌:臂由下向上翘腕立掌上挑,力达四指。

穿掌:手心向上,臂由屈到伸,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 指尖。

劈掌:由上向下侧掌劈击,直臂,力达擎外沿。

砍掌:仰掌向左,俯掌向右击打,力达掌外沿。.

亮掌:臂微屈,抖腕翻掌,举于体侧或头上。

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拳心。

架掌:屈臂上举,横掌于头上方,力点在小指侧。

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掌,力达指尖。

(1〇)搂手:手心向下,向斜外侧划弧,力达掌外沿。

缠手: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内向上、向外缠绕,同时前 臂外.旋,手心转向上抓握。

舞花手:两臂交叉,以腕肘肩为轴两臂依次绕环。

时法

顶肘:屈肘握拳,手心向下,肘尖前顶或侧顶,,力达肘尖。

盘肘:手臂平举,拳,心向下,前臂由外向内盘肘。

(三)步型

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膝部约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1直.,脚尖里扣斜询前方,全脚着 地。

马步:两脚左右开立'约为脚长的3倍,脚尖正对前方,屈

并步:两脚伸直,两脚并拢。

错步:两脚前后自然站立。

开步:两脚左右平行站立。

扣步:错步站立,后腿屈膝略蹲,前脚脚尖内扣。

摆步:错步站立,后腿屈膝略蹲,前脚脚尖外展。

(四) 步法

上步:后脚向前迈步。

退步:前脚向后退步。

盖步:一脚经另一脚前横迈一步,两脚交叉。

插步:一脚经另一脚后横迈一步,两脚交叉。

行步:两腿微屈,行步平稳,步幅均匀,重心不得起伏,不 允许腾空。

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 前腿微屈,脚面绷紧,脚尖虚点地面。

仆步:一脚全蹲,大腿和小腿靠近,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 地,膝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歇步:两脚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 脚跟离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胸部。

坐盘:两腿交叉叠拢下坐,臀部和后腿的大小腿外侧及脚 面均着地;前腿的大腿靠近胸部。

前(后)点步:两腿伸直,一脚前出(后撤)半步以脚尖虚 点地面。

丁步:两腿并拢半蹲,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停靠在 支撑脚内侧,脚尖点地。

丁字步:两腿直立,全脚着地,一脚脚跟与另一脚脚弓相 靠,成丁字形。

叉步:两腿交叉,前脚脚尖外摆45%全脚着地,屈膝半 蹲,大腿接近水平,另一腿挺膝伸直,前脚掌着地,脚尖正向前方。

横档步:两脚左右开立.,约与弓步同宽,全脚着地,两脚 尖正对前方,一腿屈膝半蹲,另一腿挺膝伸直。

(.12)半马步:前腿稍曲,脚尖微内扣,后腿下蹲,大腿略高于 水平,脚尖外展,两脚距离同马步,体重略偏于后腿。

跪步:一腿屈膝下蹲,全脚着地,脚尖略外展;另一腿屈 膝下沉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贴地),脚跟微翘,脚掌着地。臀部坐 于跪屈腿的小腿之上。

垫步:一脚提起,另一脚蹬地前跳落地。

跨跳步:后脚蹬地跳起,前脚前摆落地。

跃步:后脚提起前摆,前脚蹬地起跳,接着后脚向前落地。

击步:后脚击碰前脚腾空落地。

崩步:双脚起跳落地。

跳步:单脚跳起落地。

(五) 腿法

直摆性腿法

正踢腿:支撑腿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脚尖勾 起前踢,接近前额。动作要轻快有力,上体保持正直。

斜踢腿:脚尖勾起,经体侧前向斜上方踢,其他同正踢腿。

侧踢腿:脚尖勾起,经体侧踢向脑后,其他同正踢腿。

里合腿:支撑腿自然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从体侧踢起 经面前向里作扇面摆动落下,其他同正踢腿。

外摆腿:同里合腿,唯摆动方向相反。

后撩腿:身体背向,一腿支撑,另一腿脚尖勾起向下,同时 大腿带动小腿,向上迅速踢出。着力点为脚后跟。

转身后摆腿:一腿支撑,重心移至支撑腿,随即上体右后

第—章武米套路运动^

转360°,带动另一腿直腿由后向前弧线横扫,脚面绷平,力达脚 掌,目视扫转腿,支撑腿稍屈支撑,脚跟抬起随转体转动,上体稍侧 倾。

浏览1,7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