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号涵斋(1861〜1932),河北定县人。先从郭 云深弟子李奎垣学形意拳,后拜程廷华先生学习八卦掌。五 十余岁与郝为贞相遇,成为知己,遂习太极拳。孙先生精研 三派拳艺,得其精微,融汇贯通,南北驰名,曾任中央国术 馆教务长,著作有《拳意述真》、《形意拳学》、《八卦掌学》、 《太极拳学》、《八卦剑》留传后世,是为一代武术大师。
程有功:字湘亭,程廷华先生的侄子。程有功的八卦掌 为程先生亲传,他练功艰苦勤力,寒暑不綴,所以功力特别深厚。初练八卦掌时,在眼镜程督导下,只准睡眼镜店柜 台,鸡鸣即起,只身苦练,夜晚仍需练习,经数年功力大 进。中年后任职奉天探访局时,已负盛誉,但仍坚持练功, 经常手托数十斤铁棍转掌,不使少怠。有功先生于青年艺成 时,曾代替其叔到北京某宗贵府第护院。初为府中其他武师 嘲弄,先生忍耐,只一塌掌,犯者跌出丈余。此后,武师等 坚欲拜师,先生以自己年幼,遂推荐为眼镜程之记名弟子。 先生于探访局办案辑盗,屡建大功,一时盗匪无不闻名而丧 胆,而百姓愈加称颂。后曾在张作霖府供职,传授过张学良 八卦掌。
程有龙:字海亭,生于1872年,程廷华先生长子。幼 年承家学,丧父后练习拳技更为勤奋。他曾随杨健侯习太极 拳,融汇两家之长,创“八卦太极拳”。有龙先生貌白皙, 性慷爽,善书画,能文章,有儒者之风,精八卦掌,为时人 所称道。经常教育后学要遵古学,勿使拳术流于花假。先生 精研拳理,对八卦掌学及八卦器械“子午鸳鸯钺”等皆研究 精微,为后学楷模。1929年故于天津。
程有信:字寿亭,程廷华先生之次子,虽未得到乃父亲 传,但程老先生的弟子们,哪一个也不敢不教,无不给尽心 传授,故程先生非常博学。因个子矮小,更加狠下功夫,功 力深厚,擅长下盘掌,人称“矬爷”。
郭同德:卖馒头为业,人称“馒头郭”;杨明山:开始 学制眼镜,后拜师学八卦掌;刘斌:是程先生最小的徒弟, 但他们都是程先生亲传,功夫精纯,在京城享有盛名。
其他八卦掌著名传人
马维祺:生于1857年,卒于1886年。他自幼习武,拜 董海川先生为师后,功力大进,武艺超群,声名赫赫。马先 生祖居北京,在北京东城设有维记德煤铺,故人称“煤马”。 先生脾气暴烈,好与人斗,经常伤人,仇家较多。一日醉后 回家,在黑暗中被人暗算致伤,后不治而死,去世时年仅 29岁,身后没有传人。马维祺功力高超为同门交口称道, 历世不衰,有“煤马”的功夫超过尹、程之说。
史计栋:字振邦,为董海川先生著名弟子,也是义女 婿。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享年73岁,人称“贼腿史 六”。史先生最著名的弟子是韩福顺,再传弟子吴俊山,均 享有盛名。
梁振蒲:字照庭,河北冀县人。生于1863年,卒于 1932年,享年69岁3梁先生15岁入京学估衣行,故人称 “估衣梁”。幼年曾随秦凤仪老拳师学弹腿,16岁时拜董海 川先生为师。董先生1882年谢世,所以梁先生真正受教董 先生不过2年有余,其掌法多学自尹福和程廷华二位先生, 因而他的八卦掌的风格没有超出尹、程二人的规范。梁先生 深得八卦掌精髓,功夫深厚,曾因马家堡械斗打死20多人 入狱。1900年随炸狱人逃出,回家隐居。晚’年在河北省立 十四中学教拳术,弟子中学生很多,最著名的有田秀峰、郭 古民、李少庵等人。
刘凤春:字茂斋,河北省涿州人。生于1853年,卒于
1922年,享年69岁。刘先生10余岁时到北京前门打磨厂吉 祥胡同学做翠花手艺,故人称“翠花刘”。打磨厂与程廷华 先生所在的花市四条相距不过200米,故二人交往甚密,遂 引荐拜于董先生门下。谱载:“刘凤春人董门晚,受董教浅。 程廷华强教之,刘亦力学不倦,终成一代高手,刘先生曾 说过:“我一个单换掌就练了3年,程先生亲自按着我的头 转……。”刘先生身不满五尺,但功夫十分纯厚,动作快捷, 一个单换掌未逢过敌手。刘先生传人很少,著名的有傅剑 秋、李剑华、许禹生与刘文华等人。
张占魁:字兆东,河北省河间府人。生于1865年,卒 于1938年,享年73岁。张先生与李存义先生从师刘奇兰学 形意拳,他与程廷华先生是结义兄弟,于是由程先生代师传 艺(牌位帖),亲授二人八卦掌。二位先生已精形意拳,又 习八卦掌,于是技艺大成,深得八卦掌之精奥。因张先生当 过捕快,故人称“快马张”,其八卦掌风格与程氏无异。著 名弟子有王俊臣、韩慕侠、姚馥春、赵道新、裘稚和、姜容 樵、钱树乔等人。
刘宝珍.•字聘卿,河北固安县人。生于1861年,卒于 1920年,享年61岁。在光绪九年的《董先生墓志》碑阴铭 文众弟子名单中列39名,即刘宝贞。著名传人有肖海波、 任致城等人。关于八卦掌种种
《董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
各授一艺。”可见,董先生是因为“老”了,才离开了肃王 府,住在徒弟家,授徒度日。董先生教徒不循旧规,而是 “各授一艺”。虽然徒弟学的不多,但经董先生一点拨,拳理 一明,发挥出了各自的聪明才智,与自己过去所学融汇贯 通,形成各自的不同风格,丰富多姿,各放异彩,终能大 成。但董先生的八卦掌为了开门授徒,留传后世,不得不逐 步地丰富完善。孙锡堃先生在1939年所著《八卦拳真传》 中精辟地论述了这个道理:“集成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 合五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先哲屡益,此道逐益形完 备。”
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都没见过。但 根据老前辈的回忆和总观尹、程两位先生八卦掌不同的风格 特点,不难得出下列结论:
除了反背捶用拳外,都用掌,以掌法为主(尹、程 都有反背捶,打法练法一样)。
原始掌形应是龙爪掌。因为马维祺先生、程廷华先 生、刘凤春先生、梁振圃先生、史计栋先生、刘宝珍先生等 都是虎口圆撑的五指自然分开,或四、五指自然贴拢的龙爪 掌,唯尹福先生是牛舌掌(这与他早期所习罗汉拳是分不开 的),但掌型上仍然虎口圆撑,以满掌力。
练功时都是走圈,分上、中、下三盘,都是趟泥步 “转掌如拧绳”,因而步眼、掌法、腰身特别灵活,善长拧 劲、横劲、螺旋劲。
都用腿,但以暗腿为主。
注重劲力,讲究刚柔相济,虚实分清;讲究三节四 梢,讲究提肛溜臀、舌抵上腭、气沉丹田、六合归一,特别 以内劲即“寸劲”、“爆炸劲”克敌制胜。
都以“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斜出正入、脱身换影” 为技击特点。
董海川先生授徒时是“各授一艺”,因而弟子们学得掌 势都不多,但却功夫深厚,加之各自结合自己原来所学,融 汇贯通,社会上这才出现了各种流派的八卦掌。三代、四代 授徒时,仅仅老三掌不够用了,于是“复按易理,增添招 术,代代流传”。但因名八卦掌,故所有套路都不能离开 “八”字,什么“八大掌”、“八形掌”、“八八六十四掌”、 “八八六十四手”陆续产生,甚而走圈时不能走七步更不能 走九步,而必须走“八步”,以暗合八卦之“乾、坎、艮、 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孙锡堃先生把八大掌定为 八卦拳真传;尹玉璋先生把八卦掌定为八个大式;曹钟升先 生在《曹氏八卦掌谱》一书中把八卦掌改为掌分八路,每路 八势,共计六十四势;吴峻山先生在南京国术馆任教时把八 卦掌增改为六十四掌等等,不一而足。
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掌学》的自序中写道:“余自幼年 研究拳术,每欲阐《易》之义蕴,一一形之于拳术,如是者 有年。嗣来京,获见程先生廷华,始知有‘八卦掌’,因从 而受业焉。”(孙先生)“近取诸身法言之,则头为乾,腹为 坤,足为震,股为巽,耳为坎,目为离,手为艮,口为兑。 若在拳中则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第一节至第七节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 此身体八卦之名也。自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 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 两手两足共二十指也,以手足四拇指皆是两节,共合八节, 其余十六指,每指皆三节,共合四十八节,加两胳膊两腿/v 节,与四大栂指八节,共合六十四节,合六十四卦也。此谓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 生六十四卦之数也。此四肢八卦之名称。以上近取诸身也。 若远取诸物,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 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拳中则乾为狮,坤为麟,震 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以上皆 远取诸物也。以身体八卦属内,本也。四肢八卦属外,用 也。内者先天,外者后天。故天地生物,皆有本源,先后天 而成也。……”孙先生把从程廷华先生处学来的八卦拳法加 添招术,重新进行了安排。《周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孙先生把起势的立正姿势 定为无极,左走圈为阳,右走圈为阴,左转右转定为太极。 把单换掌定两仪,双换掌定为四象。以狮子张口为主定成狮 形,以顺势掌的盖掌为主定成蛇形,以背身掌的白蛇吐信为 主定成熊形等等,即乾为狮形,坤为麟形,坎为蛇形,离为 鹞形,震为龙形,艮为熊形,巽为风形,兑为猴形,于是八 形掌产生了。
孙先生在武林中影响很大,功不可泯。八形之说一开先 例,多人仿效。高义盛先生也编了八形掌,他把乾为猴形,
坤为蛇形,坎为龙形,离为熊形,震为燕形,艮为虎形,巽 为鹰形,兑为狮形,与孙先生的大不相同,各执一词。刘斌 先生是孙先生的师弟,他的八形掌只有离卦与其师兄有所区 别,孙先生为鹞形,刘先生为鸡形,个中道理,不得而知。 尹福先生的徒弟门宝珍,没有文化,不知求何人也编了一套 八形掌,与刘斌先生的名称一样。尹氏八卦掌与程氏八卦掌 风格不同,为什么能与刘先生的八形相似呢?尹福之子尹玉 淳先生也把人身配置了八卦,即“乾为首,坤为股,震为 足,坎为腹,巽为腰,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又乾三连为掌肘肩,坎中满为气沉丹田,艮震腕为脑骨圆形 如碗复于顶端也,震仰盂之蓄水也,巽下断即腿部也,巽为 风为走如风之意,离中虚为含胸,便于呼吸之流通,坤六断 为两肩两胯两膝为六数,亦有互助之功能也,兑上缺为挺颈 也有直字之取意义为人之上部也,故以是名,但尹玉璋先 生似乎对此并不完全确定,故在自己所著的《八卦掌总论》 中又写道:“此项传说,弗获实证,抑或师生授受,便于记 忆全身之部分耳。”
董公授徒只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著作留传于世。现在 的许多理论拳经都是出自三代、四代之手,其中比较著名的 有以下几部著作。
孙禄堂先生著《八卦拳学》
高义盛先生著《八卦掌》
黄柏年先生著《龙形八卦掌》
尹玉璋先生著《尹氏八卦掌》
曹钟升先生著《曹氏八卦掌谱》
孙锡堃先生著《八卦拳真传》
姜容樵先生著《八卦掌》
另外还有许多功理拳经拳歌,如“交手歌”、“八卦拳 歌”,尹福弟子曾省三著的“三十六歌”、“四十八法”等等, 都为八卦掌推广、发展、光大做出了贡献。我们珍惜它,可 资借鉴,也可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为八卦掌进一步发扬光大 贡献力量。
八卦门的兵器套路很多,基本都是历代先贤们逐步增益 或入门时带进来的。
八卦刀是八卦门中真正的、也是最根本的主要兵器。原 来只有转刀,与八卦掌的转圈一样,左旋右转。现在有了许 多套路:指路刀、滚手刀、群拦刀、十八截刀、转刀、对刀 等等,它们都具有八卦刀法的风格和特色,刀法在走中运 用,奥妙无穷。
董海川先生的碑文中记有“力大貌奇,方腰骈肋,素好 技击,勇武过人”,“手长过膝数寸,故拳掌多出人意外,皆 难防范”。八卦刀身长四尺二寸,加之董先生双手过膝,就 有七尺多长了,可见董海川先生一刀在手时,是何等的威风 神勇。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走转为主的拳术,交手时忽前忽后, 忽左忽右,贴身而进,脱身而走。《拳意述真》便有“程廷 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 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
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 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的记 载。程氏擅用八卦子午鸳鸯钺,尹氏擅长状元笔、护手钩, 如同长了一双铁手,出手成招,随心所用,变化无穷。现在 练的八卦阴阳锐、风火枪等都是由钺和笔演变而来。
八卦门中没有剑,听老前辈讲:只要分清剑为两面刃, 刀有刀背,会刀就会剑,刀剑一样能在走转中使用,出奇而 制胜,奥妙而无穷。八卦剑都是从刀发展而来的,而八卦门 中的“纯阳剑”等套路大都是从其它门引进来的。
八卦门中有棍,但很简单。程氏的风魔棍、花子棍等都 是从其他门拳术中引进来的。尹氏有七星杆。尹玉璋先生是 在走中练,也是走中用。现在的七星杆套路是尹福弟子金毓 慧(S卩曾省三)所传,走的势子少了,但仍为八卦掌爱好者 所喜爱。
八卦门中原来的枪法也很少,只是转几下,大多练的是 两头都有枪尖的“双头蛇”。程氏八卦中枪的套路很多,这 要功归于大枪刘德宽。刘先生是程廷华的师弟,程先生代师 收徒代师传艺。刘先生枪法髙超,戟法更是超群。枪的套路 有四式枪、八面战身枪,对练有八枪(大杆子)、小鹞子和 黑白鹞子。还有六路戟,也有人说是十二路戟,可惜已基本 失传了。
八卦掌四十八法中讲到“八卦之手不讲拿,我拿人兮我 亦差”。如果现在的八卦掌有了擒拿,也要归功于刘德宽先 生,基本上都是他留传下来的。他为了教军队,曾编有直趟练法的六十四手,其中就有一些擒拿动作。有些老前辈原来 练过擒拿带进来,丰富了八卦掌,也不足为奇,但擒拿不是 董海川先生所传。八卦门也有太极拳,这要归功于程有龙和 刘德宽先生。因程有龙从杨建侯学过太极,刘先生也会太 极,于是八卦中就有了太极拳。我见过程有信先生练太极 拳,但此拳要走底盘,以老杨式太极拳为主体,多是八卦掌 的手法,很吃功夫。如果不走底盘,恐怕就失其真了。
解放后,国家的体育方针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 体质”,武术运动也是如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允许 擂台赛,也不讲“打”,比赛也是为了表演。于是八卦掌家、 拳家们编出了各式各样的连环套路,为“八卦游身连环掌”, 更加丰富、完善了八卦掌,对八卦掌的传流和发展起到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各种拳术都有各自的风格和技击特点,风格与技击特点 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内家拳术。由于 练习八卦掌时要走圈,每圈走八步,恰合八卦的乾、坎、 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故名“八卦掌”。
练习八卦掌要一掌前伸一掌护后,头颈拧、手臂手腕 拧,腰拧,拧成一个整劲。围绕小树而转,通过拧裹钻翻八 大掌、八八六十四掌等练习,掌握八卦掌的各种掌法、身 法、步法和劲力。
练习八卦掌时要讲“三形三势”:三形者“行走如龙, 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者“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 如磨磨”。如此才能达到掌法多变、腰如轴立、脚步灵活、 周身和顺,一动无有不动,以意领气、以气领力、以意领 气、气沉丹田,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的目的。掌 法纯熟后,可直行、可斜插,可左旋、可右转,掌随身动, 步随掌变,意动身随,处处有变;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忽 疾忽徐,忽隐忽现,有如鹞子之穿林,矫捷轻灵;恰似苍龙 之入海,见首不见尾。
浏览4,0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