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艺性特点

竞争是人的本性。中国武术起源于搏杀格斗,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 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 要竞技活动。无论从技术渊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都反映了武术具有强烈竞争性。然而, 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武术竞 技精神开始逐渐萎缩。

首先,传统思想促使传统武术由竞争性向竞艺性转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 “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 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 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 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逐 渐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竞争性转化为竞艺性。

其次,传统审美促使传统武术由竞争性向竞艺性转化。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 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 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竞艺化和套路竞艺化两方面。

(三)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

传统武术套路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动作,所以动作就成为我们分析传统武术套路的切人点,以 下主要从武术套路动作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

1.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抽象化

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是对格斗的抽象。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演练不是真打实斗,而是对真 打实斗的抽象,是格斗形象的表演和再现。

首先,这种抽象描绘的是一个(或几个)意象(或事象),正如钱穆先生眼中的中国文字一样, “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便走进‘象意’与‘象事’的范围。中国字并不喜欢具体描绘一个物 象,而常抽象地描绘一个意象或事象”。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抽象性表现在将描写格斗意象的动 作“符号化”。

其次,这种抽象始终附着于具体的形象,是没有离开具体形象的“象意”和“象事”。传统武术 套路利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在追求动作形似的同时,还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氛围。

2.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技艺化

动作的审美性

传统武术套路对格斗意象还呈现出审美的特点。西方拳击格斗技术抽象的“直摆勾”只是客 观的“见效”和感官的“血腥”,与西方拳击实用尺度不同,中国的传统武术的套路具有鲜明的审美 取向。也正是因为对格斗审美的需求,使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由对格斗的描述、对格斗实用 的追求发生了转变。

动作的想象性

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在表演中表现为对格斗描写的精细、巧妙、多样化,如源于实战的“打” 在套路中演变为劈、甩、抓、掼、鞭、崩、弹、砸等,或演绎为点、穿、砍、劈、钻等掌法;这种“打”,不仅 有正打、侧打、上打、下打等,而且还有双脚支撑或单脚支撑的各种步型的“打”和行进间及跳动的 “打”等,这些经过演变的“打”充分展现出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

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对格斗“具象抽象”和向技艺发展等性质,使套路动作与格斗的实用有了 一定的距离。所以,套路与格斗既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完全相同,套路动作既没有脱离技击之 “真”,也没有执着格斗之“实”,处于“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似与不似之间”。但是,也正是因 为与格斗具有距离才诞生了套路,不能一味地指责武术套路的“花拳绣腿”,毕竟,武术套路动作 对格斗的抽象还是有着格斗的意象的。

(四)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动因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

生理需要

人的生理需要是传统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起源于 生产劳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面对凶猛野兽的威胁,狩猎成为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 所必需的活动。在严酷的生活条件下,人类只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 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劈、砍、扎、刺、撩则是传统武术长短 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当时,人们在休息时 还会把战斗和狩猎制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 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 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 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 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武术套路的发端。

心理需要

人的心理需要促进了传统武术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当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后,接着而来的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 情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传统武术套路的产生和发展受 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传统武术套路运动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 趣的改变而改变。

原始社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是巾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它仍较 近于实战。到唐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古代文化 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为各种艺术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传统武术已经具备了健身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价值。首先,传统武术的套 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 感受,而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美的感受,使人产 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从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次,套路 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正是人们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传统 武术套路得以产生和发展。

套路自身的功能

套路自身的社会功能是传统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传统武术套路虽然源于技击,但 它又不同于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传统武术的套路 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他艺术内容串联编排而成 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促使了缺少实 战技术、而具有观赏性和健身性的武术套路的出现,这种武术套路的性质决定了传统武术套路的 发展方向。

首先,技击形式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在传统武术套路尚未完全成型以前,从 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 式出现。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这些“武舞”表现 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工提炼编排而成,如《干戚舞》、《破阵乐》等。

其次,技击内容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武术套路的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 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 套路的发展。技击内容的丰富和传统文化的渗人,使 传统武术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套路的这种健身、欣赏、娱乐等社会功能的存在正是它得 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浏览6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