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形意拳源流史略

20世纪90年代初,武林界掀起一场内家拳源流的争论。有人经过所谓的历史“考证”, 居然得出张三丰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董海川以上没有师承,是他自己创编的八卦掌,形 意拳是姬隆丰自己创编的,与南宋岳飞无关,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竟然出自本门中 的青年后学者。

这里且不说太极拳和八卦掌,只说形意拳的历史非常清晰。历代宗师都以传承宗谱 为依据,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岂是一鳞半爪的考证和杜撰所能抹杀得了的?笔者尚存一 份比较详细的历代宗谱,七代以上俱是钱老师所书,宗谱上确实没写岳飞的名位,第一代 传人是山西蒲州人姬隆丰。但不等于和岳飞没有关系。钱老师曾给笔者写过一篇轶事小 笺,后在十年动乱中被查抄丢失,但尚能记忆原文大致如下:明末清初有山西人姬隆丰字 、

际可者,幼年习武,年近不惑,早已知名武林,但仍喜外出游历,遍交名家,投师访友,以求 深造,终未遇能使自己仰慕者,虽心情怅然,仍意犹未尽。一日行至长安终南山遇雨,乃入 古寺暂避。寺内荒蔽,了无人烟,殿内失修,渗漏不堪,唯神龛之上尚可容身,遂上坐以待 晴。偶见佛像背后中空之处有旧书一卷,初不经意,以为不过是劝善经文之类的册子,并 未翻动。然久雨不停,百无聊赖,乃探而取之,封面题签为“岳武穆拳经”,大喜过望。雨住 后立即携而归家,反复研习良久豁然贯通,遂依此本创立了心意六合拳法。

先生所述乃张兆东师爷口传,历代传承,绝非空穴来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笔者家 中就有明代木板刻本“岳武穆拳经”一书。原本是一部兵书战策,内容有战略战术理论, 有步兵、骑兵、水军的列兵布阵,有单兵对敌,有三人一小组、十二人一班组的协同作战阵 列,以及大部队的如何调动、后勤保障体系等论述。岳飞之前,历代军中都有军师,运筹帷 幄,将军们只管按部署领兵作战。岳飞没有军师,主将将令旗直接带在背上,在马上指挥, 便于三军的前后呼应,左右穿插。有关枪、刀、弓、箭、弩机和破金兵拐子马用的钩镰枪等 兵器的图样、尺寸和制作方法,书中都有详细的叙述。其中仅有一章讲到单兵徒手搏击, 只有三个动作。从附图看,即是形意五行拳中的劈、搦、攒三拳的雏形。其中有一重要论述, 即此后作为内家拳法经典理论的“九要论”。该论文笔雅淡清绝,无一丝尘俗庸鄙之气,如 天外来书,详细叙述了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系统的技击法则。不仅限于形 意拳,可以用作任何拳法的理论指导,自古至今被武林界奉为圭皋。九要论是否为岳飞所 写,武林界历来有争议,但对其精辟的论述却公认是无可非议的,必是文武兼备的大家手 笔。笔者认为只有统百万雄师、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将帅,才能总结出如此博大精深的理 论来,民间武师不可能具备这种条件,很难有此见解。也有人认为岳飞戎马一生,又英年 早逝,没有时间写这大部头的军事著作。对此,笔者认为岳飞的书法也成大家,能有时间 练一笔好字怎能没时间写一本好书呢?

早期的心意六合拳,仅有劈、捕、攒三拳。历经近四百年,七八代传人的反复锤炼和发 展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姬隆丰传曹继武、马学礼,曹继武传戴龙邦,戴传李洛能。李艺成 后回河北将“心意六合拳”改称形意拳,是承先启后的重要传人。马学礼为河南一支心意 六合拳,仅在回族兄弟中传承。其第七代传人长安宝显廷于民国八年出版一书也叫“形 意拳谱”。故形意拳终于被人们所认同。纵观形意五行、十二形拳的动作设计,始终保持 浓郁的军体拳法的韵味。例如形意拳独有的三体式步法,就是战士在战场上的劈刺步法。 所谓半步搦拳,是上左步拖右步,左步始终在前面,而不是左右步交替前进,这也是战场刺 枪的步法。一般持枪都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与敌刺杀只能进左步,不可能左右步交替 前进,否则会立毙于敌人的刺刀下。笔者也见有人将搦拳改为左右交替上步,并自认为是 发展了形意拳,其实是不懂形意拳的用法,经不起实践检验。不少同门练掘拳没有做到“拳 走一条线,脚在两边站”这一根本法则,而是左右拳直出直入,互不照应毫无变化,就如黄 柏年老师批评的那样,不是打搦拳而是“拉风箱”,全然不理解“出手如钢铿,回手似钩竿” 这一口诀的真正含义。怪不得近几十年再也没有出现能够“半步搦拳打遍天下”的传人来。

形意拳还有刀、抢、剑、棍等器械套路,也都简捷精悍、朴实无华,全是战场上一招制敌 的实用动作。岳飞在对辽金的作战中设计了钩镰枪,大破金兵的拐子马。枪长一丈零八寸, 由三人一组协同使用。双人执抢,另一人一手执刀,一手执盾,直冲马队。钩住马腿,前枪 手立即松手,转身返回与后枪手合力向后拉,钩断马腿,一马倒下,四马皆倒。执刀手即上 去砍杀落马之敌。形意拳口诀的“回手如钩竿”也是由钩镰枪法引伸出来的!整个技击 思路与岳武穆拳经一脉相承。此外民间尚有“岳王锤” “岳氏散手” “岳家沥泉枪法”等武 术套路流传深远,怎能说形意拳与岳飞毫无关系呢?

戴龙邦在山西所传至今的,仍称心意六合拳,是形意拳的根系所在地,称老山西一枝。 李洛能弟子中有卓毅斋、宋世荣,二人艺成后又回山西老家传艺,是新山西一枝。其他李 传弟子,刘奇藤,郭云深,李太和,白西园等皆成河北一支。马学礼所传为河南一支。河北 一支人才辈出,如郭云深、尚云祥、孙禄堂等皆名重一时。刘奇蔺弟子李存义、张兆东在京 津一带广收门徒影响深远,使形意拳逐步走向全国,发扬光大,被称为“津门形意拳”。民 国期间,南京政府设立中央国术馆有黄柏年老师、朱国福师兄执教内家拳法,皆形意门中 之佼佼者,对形意拳的发展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各武术团体的执教或带头人以形意、八 卦、太极传人居多。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第二章形意拳的发展与借鉴

心意六合拳的第四代传人李洛能,是承先启后的一代宗师,有“神拳李飞羽”之称。 他将心意六合拳在练法和动作上作了一些重大的改进,并融合借鉴了其它拳法的长处和 优点,在保持传承不变的基础上将心意六合拳更名为形意拳。其传人中的佼佼者有刘奇 藤、郭云深、卓永宏、宋世荣、宋世德、刘晓蔺、李太和、白西园等,号称八大弟子。各自功力 均相伯仲,如春秋惠,各尽其妙。如刘奇藤文武兼备,人称“圣手书生”,精研拳理,极 为深刻,有好事者欲求兢试,刘先生不用出手,仅几句言语或稍加演示,对方即大为折服, 知难而退,乃不战而屈之为上之典范也;车永宏,字毅斋,行二,人称车二师傅,曾任北疆 守边将领,善用霞形,出神入化。俄罗斯守将皆惧其武功,不敢越雷池一步,边境得安宁者 十余年;郭云深侠肝义胆,嫉恶如仇,路见不平,辄出手相向,挑事者无不被一拳仆地,一 时名臊武林,有半步搦拳打遍天下之誉;宋世荣字约斋,善用蛇形,出手如闪电,与之兢技 者无不沾手败北;刘晓藤轻捷如燕善以抄水式取人下盘,在武林中亦少有能与之匹敌者。 故在清晚期时为形意拳发展的巅峰时期,从而奠定了在武林中的应有地位,并流传深远。 刘奇藤、郭云深在京畿一带授徒甚多,其中李存义、张兆东对河北一支形意拳的发展贡献 最大。李存义的刀法精湛,人称“单刀李存义”。庚子事变,李毅然加入义和团,一把单刀 斩敌无数,虽大势未济,但却能完满身退。民国后仍在山东马良部任武术教官;张占魁字 兆东为刘奇II、董海川晚年之弟子。其武功与李存义相伯仲,又写得一笔好字。曾在天津 警界任职,一时盗匪敛迹,就连“燕子李三”也不敢在津做案。一生授徒甚多,知名者有韩 幕侠、王俊臣、刘锦卿、刘朝海、姜容樵、顾筱痴等。晚年又收姚馥春,钱松龄,裘稚和,马礼 堂,赵道新等。韩幕侠曾一掌击败俄国力士康泰尔,大扬国威。康泰尔将所得十一面金牌 奉送“天津武士会”后与韩结为朋友;吾师钱松龄在抗战期间,徐州沦陷,日寇南下攻占双 沟镇时与家父组织抗日义勇军在房村设伏阻击,激战一日,双方弹尽,吾师率众白刃相接, 亲手斩敌六十七人,全歼日军,使双沟镇民众安全转移至风山。因系非政府行为,故史无 所载。李存义子弟中最知名者有尚云祥、傅剑秋、黄柏年、马玉堂、李剑秋等。尚云祥老师 的故事很多,笔者少年时代钱老师常提及尚老师,练形意拳至着迷的程度。每天早晨五六 点钟在长安街上一路劈拳打上两三公里,再一路搦拳打回来。那时刚有无声电影,听说播 放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甚佳,便从家里背上一个小凳子,一路劈拳去,一路搦拳回,旁若无 人。有人不服尚老师的名声,寻上门比武。尚老师知自己手重,拒绝比试,对方坚持要比。 无奈之下,逐请来中人作保,写下生死状。对方出手,尚老师仅用搦拳接了一式,人便被弹 出丈外,立时毙命。虽然有字据,毕竟人命关天,当时李景林在直隶手握重权,念同门之谊, 随出资安抚平息了事,此后再无人敢登门比试者。尚老师是继郭云深之后,也得半步搦拳 打遍天下之誉。黄柏年老师曾在中央国术馆任内家拳教练,“七•七”事变后来西安避祸, 在现称解放路中段开一伤科诊所。一日有三名青年来访,见先生面貌清矍,不似习武者, 以为徒有虚名。三人亦习武多年,便约先生比试,先生欣然应允。当时车站附近遭日机轰 炸一片瓦砾,三人便在现尚勤路、尚俭路一带平了一个场子,黄老师如约而至。三人各执 白蜡木大杆子,先生则赤手空拳。三青年说好品字形站立,甲使泰山压顶,乙使玉带栏腰, 丙使丹投巢,一齐进击,先生居中,当甲一杆打下,先生右步倒插,侧身接杆,双手一拧, 甲杆已在先生手中,随势大凰扫莲一转身,三人一齐应声倒地,却未带伤。围观者皆叹服 先生之德艺双绝,三人即拜于门下。次日,报纸刊出的新闻标题是“中央国术馆总教练黄 伯年先生一杆震半城”。孙禄堂老师是郭云深的再传弟子,初随李奎元习形意拳,后亦从 郭云深直接受教,武功精湛,述而有作,将太极、形意、八卦同为一家的观点理论化而被武 林所公认,能在簸号上转八卦掌,轻灵无人能比。其轶事甚多,众所周知不再赘叙。

笔者同代师兄弟遍布全国,知名者有:孙禄堂老师弟子,前中国武协主席郑怀贤;南 京中央国术馆教练,韩幕侠老师弟子郭叔蕃;马玉堂老师弟子朱国福;傅剑秋老师弟子 王青山、裴锡荣;姜容樵老师弟子何福生;翟树珍老师弟子沙国政;王俊臣老师弟子张冠 军;尚云祥老师弟子路凌云、靳云亭;马步周老师弟子尚济;韩其昌老师之子韩建中等。

笔者同堂习艺者,大师兄张仁普(亦是表兄)年长我四十余岁。为庆祝抗战胜利,开 封举办全国擂台赛,仁普力挫群雄,捧“冠军银盾”而归;师兄王玉金手搬牛角,丹田发力 五六百斤重的键牛应手倒地;师弟潘小杰、苗永治、张树华、熊守年等至今仍活跃武坛为宏 扬中华武术不遗余力。至今笔者本人功夫平平,远不及众位师兄弟,且生性淡泊,从不参 与任何官方活动,以免有充数之嫌。唯一可自娱者,辅导后学四十五年不下上百名,入门 弟子三十余人。不论强、弱、贤、愚,皆耐心施教,讲拳理、重实战,将诸前辈流传之各类技 击原则,随方就圆,使其成材,三五年后,皆可自顾,外出遇事少有吃亏者。并在改进传统 教学方法,适应现代竞技取得一定进展。

从刘殿琛先生所著“形意拳术诀微”来看,当时已具备了五行、十二形以及枪剑等完 整套路。五行拳是形意拳母拳,虽经数百年的锤炼,基本动作依然保持醇厚质朴的韵味。 而原本全是单式动作的十二形拳,已经发展出六形组合式演练套路。然各家动作的编排 又各有千秋。十二形中的虎形原只有虎扑式,现又增加了虎托式和虎翦式,仍是单式动作, 合称虎形三式;龙形除保持单式外,黄柏年老师传有龙形八式;鹰熊合演原是单式,钱松 龄老师曾传崔一拳师兄有鹰形六式,传我熊形六式,为津门形意之仅见。组合套路还有五 行连环、十二连环、八式捶、杂式捶、十二连捶、中和捶、八字功。此外李天骥还编排了 “形 意连拳”。对练套路有五行对练、十二形对练、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十六把,还 有沙国政师兄编的散手炮。笔者认为,这些套路的编排,为形意拳的表演开阔了天地,无 可非议,但在实践中却不一定能用上。对练也是模式化的,与实用还有一段距离。真正动 起手来,敌方不可能按我们的套路去打,所以有局限性。能用的还是单式套路,因为它符 合形意拳“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的技击原则。而其中最直接简单快捷又管用的就是五行 拳,其他的备用而已。五行拳只要有一行拳炼至精熟也就够用了,因为能遇到五行拳攻克 不下的敌手不多。器械方面有五行剑、三才剑、六合刀、九州棍、五行枪、形意十三枪等。 虽然因时代的变迁,其社会作用逐渐淡出,但仍有不可动摇的保留价值。练习器械能增强 身体耐力与协调性,使关节更加柔韧灵活。部队战士、公安、特警、谍报人员学习器械能提 高应变能力和保护自身的安全。如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艰巨的任务,会武功与不会武功, 结果会大相径庭。山西戴传和河南马传心意多不外传,至今仍保持原创风格,为十大形拳, 也无可非议。 ’

河北一支形意拳何以能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呢?这和李洛能先生及其弟子们开 拓进取的思维方式有关,能不持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不墨守陈规。 笔者初入师门先学一套八极拳,打下根基之后再学形意拳。历届武术比赛,第一位表演者 必然是八极拳,故称开门八极。刘奇H先生早年练的是八极拳,对形意拳的发展影响较深。 八极拳的整合劲非常好,步法为陆地行舟,铁牛耕地,用法是身手齐到,贴身近打,手肘并 用。形意五行连环拳中的始形亮翅,一马三箭和十二形中的虎形都有八极拳的影子。早 期形意拳强调多练刚猛迅捷的明劲,这从古拳经的歌诀中可以反映出来。虽然理论上讲 一明二暗三化,但少有人能练到暗劲,更不用说彳七劲了。有的练了一辈子也不知道二三步 功夫是什么样子!问起来就说练到一定时间自然就出来了!试想哪有这么简单的事?!

清末,刘奇藤、郭云深与八卦掌第一代传人董海JII、杨式太极第一代传人杨露禅以武 会友,遂成莫逆之交。各方均无门户之见,弟子相互串门亦不介意。例如李存义、张兆东 习形意拳后也拜董海川习八卦掌;刘凰春为董海川弟子,后也随郭云深习形意拳;孙禄堂 老师先学形意又学八卦,最后学太极,将八卦步溶入杨式太极而形成步法灵活的孙式太 极。借鉴太极拳中节圆活,不顶不丢,引进落空的理念,就可以体会出形意拳的暗劲怎么 样练;学一下八卦掌如云如烟,轻灵缥缈的身法和步法,就能悟出形意拳的化劲该是什么 样的境界。故有形意、太极加八卦,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拳法不论那一派都不可能完美 无缺。形意拳正面进攻有余,左右迂回不足;八卦掌侧身进击游刃有余,而刚猛之力略显 不足;太极拳后发制人,有被动之嫌;形意拳先发制人必担风险。三者结合相得益彰,相 互借鉴,如虎添翼。古拳经说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真正做到并非易事。如果双方实 力相当,以正对正其结果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张兆东先生引进八卦掌的技击思路提 出形意拳与人交手应“以己之正,对敌之侧”的战略思想,这就使形意拳的技击必胜性又 提高了一个层次。继后,钱松龄老师更明确提出,实战时应用“形意的拳,太极的腰,八卦 的步”,实为对内家拳法应用最精辟之见解。从此凡学形意,必练八卦,兼习太极,就是不 会太极拳也要会太极推手。这样就将形意拳的迅捷手法、太极拳的腰胯松沉、八卦掌的步 法迷离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变的津门形意拳风格。

形意拳的发展还与历届政府的倡导和重视有关。清代中、后期是形意拳发展的鼎盛 时期,虽然清政府没落衰微,但民间武风甚火。冀、鲁、苏北一带多慷慨悲歌之士,秦、晋、 豫、皖皆藏龙卧虎之地。冷兵与火器同存。庚子事变激发了中国人的习武热潮,仁人志士 寻求强身救国之道以御外敌。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意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 这一时代的形意拳重实用,不考虑表演和观赏。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重视传统武术的继 承与发展,成立了南京中央国术馆,经常组织全国和地方性的表演、擂台赛。国术馆聘请 多位形意八卦名家。为适应表演的要求,教练们就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编排了一些形意 组合套路,效果极佳。抗战时期还按岳飞的满江红词,编成一组形意拳套路去前线慰问演 出,大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的斗志。20世纪,1949年至50年代末,公安干警日常训练的

项目,徒手搏击用的就是形意五行拳,直至今天据边防武警、特警部队反映,在与各种跨国 犯罪分子的斗争中,由于边境的特殊地理条件,不能轻易开抢,徒手搏击只有用形意五行 拳最管用。遗憾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届运动会,再没有对 抗性的擂台赛项目。1985年,首先出现了拳击,接着又有了散打比赛,但是传统的武术打 法没有人会了,散打变成了拳击加脚,全然没有了中国武术技击的韵味。虽然不少同道为 此作了不少努力,例如近几年的武林大会、职业联赛、武林风等,却仍然不尽人意。一方面 是练与用脱节,另一方面是青年运动员在短期内培养不出火候,即使知道用法,功夫不到, 仍然用不上。还有比赛规则,限制了运动员的特长发挥。笔者编写此本,目的是让形意拳 传统的技击法则不致断代。 -

任一种拳法的形成与发展,都不可能由一个从未习武的人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就创 造出一种新的拳法来,必须上有传承,下有后续,经历代的融合,交流借鉴,取各家之长,通 过实践加以完善,才能形成流派。中华武技分少林、武当两大派系,此外尚有仅流传于巴 蜀地区的峨眉一支派系。各省市地区也有不少地方拳种不下数百,但都未形成体系。至 于武侠小说中描述的什么昆仑派、天山派、华山派、恒山派等等,则纯系杜撰,子虚乌有,年 轻人切莫信以为真。昆仑、天山高寒缺氧,植被稀少,不适合人居住,更不用说在那里习武 To华山、瞠崛虽有习武者,但仍属于武当功法。

武侠小说的出现对青少年的习武热情起到了催化作用。早在唐宋传奇中就有聂隐、 红线、红拂、昆仑奴等短篇武侠小说;四大名著有三部都是描述主人公高超武功为轴线 的;红楼虽为言情小说但也有柳湘莲、包勇等侠义人物点缀其中;清末出现了《三侠五义》 《小五义》等长篇武侠小说;民国初年出版的《三侠剑》和以八卦掌第一代传人董海J11为原 型的《雍正剑侠图》,则发展了长达一二十册的系列小说。至今,京剧“连环套” “三盗九龙 杯”皆取材于“三侠剑”。其他如“四杰村” “得意缘” “白水滩”等皆取材于武侠小说。评 书艺人也在武侠小说中找到了广阔天地。20世纪40年代,郑证因,王度卢,还珠楼主等小 说家的作品也影响深远。王度庐所著《鹤惊昆仑》《剑气珠光录》《卧虎藏龙》三部曲,前 几年还拍成电影。1949年后大陆武侠小说销声匿迹,20世纪80年代后才重现柜架,但已 全然没有当年的风采。早期的武侠小说匡扶正义,抑强扶弱,主人公的侠骨义胆、济危救 困,即绝尘而去,不留姓名,叙述的合情合理有可读性。而今大陆已经很少有人写武侠小 说了。港台的作家不论是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还是武打动作的描述则完全不靠谱。他 们笔下的“侠客们”大多性情古怪,无法无天,杀人没有任何理由,为争“武林盟主” “天下 第一”,大开杀戒,政府居然不管,为争一本什么“秘籍”就不惜欺师灭祖,杀父弑兄,不知道 这些作家究竟要表达什么?而根据这些小说制作的影视作品竟一版再版,叫人看了如同 嚼蜡。更可笑的是我们的个别媒体竟然把对武术一窍不通的金庸先生称“金大侠”云云。 他们的“武林世界”和我们真正的武林生活完全不是一回事。笔者所以讲这一段插话,就 是希望广大青年武术爱好者,千万不要把文艺作品中的虚构情节当成真有其事。真正生 活中的武术,尤其是学形意拳是非常单调、寂寞、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只有坚持苦练,持之 以恒,信念不变,才会苦尽甘来,鲜花满路。

中国有关武术的记载最早可追朔到春秋战国,如《吴越春秋》中所记述的“越女论 剑”,庄子的“论手搏之道”。孔子治学,不仅习文,亦学弓、马、骑、射等,其弟子子路即为技 击高手。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游侠列传”,肯定了他们的仗义轻生、廉洁退让,而使朱家、 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侠士名留青史。此外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是家喻户 晓。南北朝时达摩西来传法,梁武帝迎于金陵,后北上于少室山下面壁九年证悟真诠,为 活动身体而创易筋经,继而演化为拳法。至隋末李渊起兵太原,军次广武,打开幕府,躬践 戎行。时王世充拥兵洛邑,将图梵宫。少林寺僧志操、惠璟、昙宗等十三人率众僧侣以拒 伪师,执世充之侄王仁则以归。太宗嘉其忠义,频降墨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赐地四十 亩扩建少林。后到元至正年间,有红巾军作乱,危及僧舍,寺僧紧那罗持棍跨立与嵩山御 寨之上,红巾惧而退之。此后有哈麻师者授拳棍法于匾囤。匾囤曾救护苗彝少数民族,故 为苗彝人所尊崇。至明万历时少林僧众以拳棍法勇名于世。清初有明遗胄,落发隐逸少林, 遍访天下武士,以图复明。至此武林形成少林派系。而福建亦建少林禅寺,南北少林遥相 呼应,清廷疑畏,康熙、乾隆年间,少林寺两次被焚,僧众逐散居四方,少林武功进入民间, 从此传遍华夏。

武当拳法的形成,也可追朔至南北朝时期,有韩拱月以太极拳授程灵洗,历代相传。 至宋末元初,有武当丹士张三丰以单丁杀百贼震动武林,太极拳法方行于世。张三丰,原 名通,字君实,先世为天师后裔,六十七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得大道。直至永乐年间尚 健在,天顺三年锡诰为通微显化真人。形意拳和八卦掌均非出自武当,现在武当道士中有 不少精通形意八卦者,皆是从民间传入的。只因清咸同年间,郭云深在前门外设场授徒, 董海J11在肃王府任八卦掌教练,杨露禅在端王府任太极拳教练,三人以武会友逐成莫逆。 经仔细切磋推敲,一致认为太极、形意、八卦三家拳法虽演练形式不同,其拳理确是一致 的,都属于内家拳法。此后孙禄堂老师将此观点理论化了,并写入其“拳意述真”一书中, 得到武林同仁的认可。于是形意、八卦归属武当成了事实,武当道长亦乐于归纳。好在武 当德高望重,大家也都默认了。姜容樵老师认为,姬隆丰得岳武穆经于终南山,故形意拳 应称终南派,但未经同门响应,也就不了了之。

当前太极、形意、八卦被国家定为一类拳法,但由于中间出现了三十多年的空白,至今 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太极拳以无可争议的健身效果已普及到全世界,但作 为第一功能的技击术,却仅止于推手了。本来推手是为散手作预演的中间课程,是手段, 不是目的,现在的传承上却把它当作了终极目标。不少名家推起手来能把十三势发挥的 淋漓尽致,一旦打起散手就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了 !其实太极拳无一式不能用,无一动不能 用,只要不拘泥于沾、黏、连、随的理念,把太极各式手法变成松、灵、空、滑,步法圆、活、动、 化,不胶着,不纠缠,打一下换一个方位,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换。不要把“后发制人”变 成教条,要随机而动。该先发就先发,该后发就后发,刚柔动静,开合进退,阴阳虚实,轻接 重打,这样散手就用出来了!对付抱摔千万不可“舍己从人”,你摔我也摔,而是以打对摔。 如敌方欲抱腿摔我,我可松腰沉气,打个千斤坠,只要一记双凤贯耳就解决战斗了。现在 太极拳流派很多,不论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各流派之间要团结、交流,互相 学习,取长补短,不要争谁是正统,不要固步自封。俗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论什么 流派,练好了都是好拳,练不好不能说这一派拳法不好,只能说你自己没练好。现在有谁 能像杨露禅那样获得“杨无敌”的称誉?又有谁能再现当年陈发科先生那样,沾手将对手

放出两丈开外的情景?我说的是散手不是推手!如果没人能做到,是不是传丢了?

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传承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教演示不教用法。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近几十年间,不提倡实用,大环境上尚武精神受到压抑,是最重要的原因。随着时 间的推移,老一辈大多作古,不少好东西带走了 ;其二不少教师至今遵循艺不轻传的原则, 以致将前人的所得越传越少;其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周期太长,学生学会了,年令已超 过了最佳竞技阶段;其四教练本人自己也不会实战,当然就教不了学生。还有一种最令人 担忧的是,有的同门自己对传承的内涵并未领会,把前辈们一再强调要注意的错误动作和 理念,当做“经典”宣扬,甚至写入作品拍成影视,这样就误人非浅了。如果后学者接受了 这些“经典,,,必然经不起实战的检验,形意拳、八卦掌也就成了花拳绣腿,毫无生命力了 !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按老规矩进门先站三年桩。 不然,学生耐不住寂寞,全跑光了!改进后的教学方法是,先将形意拳的技击原则逐条讲 解,使入学者能立竿见影,看到形意拳的技击优势,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有明确的学习目 标。然后开始教桩功,同时要说明站桩不仅是一种基本功锻炼,还要演示桩功的技击效应。 不要非站三年桩不可,而是要求在姿势正确的前提下能站多少单位时间! 一般一式不动, 能坚持十五分钟可算及格。再教一种叫盘捶的对练基本功,一共有十二种练法,以增强手 臂、腿部的抗击能力和交手时的反应能力。不论日后学到什么阶段,桩功和对练基本功都 要坚持不懈,陪伴终生的。基本功学习根据个人条件不同可以缩短到三个月至六个月。 在教五行拳时先讲拳理,再讲用法,最后教套路。这是反向教学法,学生的动作靠应用检 验是否正确,在同学中间相互试手,了解一种动作的多种打法,反复印证。这样学与用一 步到位,一年之内可以学会五行拳。然后再通过不断地深化、巩固和延伸,让学生练出自 己的风格来,直至精熟。现在网络的普及,学生们都知道郭云深以半步搦拳打遍天下的故 事,就会问是否确有其事?笔者在此本中将前辈们的成就再现,演示郭云深的挂卜手搦拳、 李存义的连环搦拳、张兆东的掳手撷拳、尚云祥的盖挑搦拳,以及笔者常用的截手搦拳,以 释其惑。根据学生的身高、体质,反应的机敏,劲力的强弱,因材而施教,只要会一种,能运 用得十分精熟就足以应敌了。如果学生能在受教的基础上融汇贯通,练出适合自己的用 法,经实践证明确实有效,那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发展继承后来有人,岂非幸事!

郭云深先生说,聪明者百日筑基,糊涂者三年不成。笔者不敢与前辈们相提并论,所 教学生中百日筑基做不到,一年筑基勉强可以。学生大部分是毕业于高等院校的知识分 子,理解能力强。再加上身体协调性好,一年时间便有些模样了。三年不成的学生也有一 例,皆因文化低,理解能力差,演练起来怎么也不到位,但却会用,也没算白学。另外让先 学带后学也是促进提高技艺的好方法,先学者必中规中矩方可带后进,一举两得。

现有不少习武者认为,追求最古老最原始的拳法才是真传,其实这是一种心里误区, 任何事物最古老的必然是最落后的,武术也是如此。拳法也要与时俱进,也要不断地发展、 完善、创新,才有生命力,但是要在保持与基本原理一致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近几年有 些演示动作把形意拳、太极拳舞蹈化了,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种发展就经不起实践和时 间的考验,也不会被同门中所认可。就像有的学者提出人类应回归自然一样,并非要回到 岩穴而居、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而是在螺旋式的发展中,垂直投影又回到原点上但高度 却完全不一样了。

 

浏览2,3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