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无论是传说由严咏春所创,还是摊手五所传等等,但 流传至今,咏春拳至少也有五、六代,甚至可以算得上十几代, 百多年的历史。而传说中的几位重要传人诸如黄华宝、梁二娣等 人,其真实资料,诸如生辰年月、籍贯、生平重要事件等,以及 如何学到咏春拳,如何将咏春拳传下来的,到今天都未能找到确 切的文字资料或依据来证明。因此,只有从数十年前在佛山较为 兴盛拳术的年代,来分析咏春拳的传承过程,可以发现咏春拳确 有脉络流派,并可从有些流传下来的拳谱,以及从咏春拳术的理 论、经验体会内容土,看到它的分化前的原貌,这样可以明显分 出了咏春拳的发展与传播情况。
咏春拳,佛山可以说是咏春拳广泛传播的重要发源地,其对 港澳地区和世界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叶问先生,是由 佛山到了香港后,将咏春拳陆续传播出去的重要人物。
今日佛山地区目前流传的咏春拳有几个主要支系,也是晚清 期间由梁赞、霍保全等人所传而形成的。其中,梁赞的几位再传 弟子中,有陈华顺与阮济云的弟子姚才支系;有阮奇山和张保全 的弟子支系;有陈华顺的弟子与再传弟子陈汝棉支系;有陆锦、 黎协篪支系;还有梁赞与冯少青其他再传弟子的一些传人以及近 年复又活跃于咏春拳界的郭富、伦佳的弟子传人等等。
目前,在佛山地区的咏春拳传人中,较为活跃的主要有姚才 支系的弟子姚祺、林瑞文、林瑞波、霍超等传人,有彭南的传 人,有阮奇山的传人,还有白昌支系的传人等。
据传,梁赞在佛山传拳时,正是其30 ~ 50岁的壮年间。梁 赞传拳主要教授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器械为棍和刀。而 今天流行的黐手训练法和木人桩法是不是梁赞所传的,目前无法 证实。如今佛山地区的咏春拳术传人已经经历数代的再传弟子的 传承。如今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逐步提髙,这对于属 于人体运动范畴的咏春拳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不会与前人一模一样 了。时到今天,当问及现时佛山咏春拳各支系的传人以及细节 时,即使难以说清,但还是可以从咏春拳的传承过程中,发现其 中的规律。
在今天所能看到的佛山咏春拳,多是陈汝棉、阮奇山和叶问 再传弟子所传播的,同时包括今顺德、肇庆等地的咏春拳传人, 更是陈汝棉的多代传人。
阮奇山和阮济云是近代对佛山地区和广州地区咏春拳的传播 重要作用的一对奇才。阮济云和阮奇山是兄弟俩,其受教于霍保 全(也有称郭宝全者,没有具体文字记录),而阮奇山又得到冯 少青的指点。阮济云在佛山有一位对现代佛山咏春拳发展有着重 要贡献的弟子姚才,姚才再传弟子有姚祺、姚锡、霍起、林瑞 文、林瑞波等人,并成为现代佛山咏春拳的重要一脉,后又有部 分弟子将咏春拳带至香港和国外一些地区,诸如阮济云就曾被应 邀至越南传拳。如今的这些弟子们习练的咏春拳仍保留着这一脉 的主要拳风。
阮奇山(1889 -1956年)是阮济云的弟弟,当年与佛山咏 春拳界的陈汝棉和叶问被誉为“咏春三杰”。据传阮奇山的拳劲 刚猛,出手快捷,接手连消带打的功夫非常高,而其弟子岑能的 快手则是得益于其师的真传,也使岑能和黄祯等人成为对现代咏 春拳传播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
阮济云弟子姚才(1890 ~ 1956年),其少时跟阮济云学咏春 拳,因其好武艺,更是勤学苦练。在姚才壮年时,其身体魁梧力 大,因而被人为称大力才。姚才所学咏春拳,为小念头、寻桥、 标指,棍术为六点半棍,刀术为二字柑阳夺命刀。如今在佛山地 区,姚才的传人成为了咏春拳较为活跃的一支。姚才的儿了姚 棋、林瑞文、林瑞波、霍超等弟子均有再传弟子广泛传播咏春 拳。姚才一脉的咏春拳特点,讲究发劲的钿性,强调用腕力,拳 掌打出去时,用弹性腕劲,用臂发力,不用手力。
佛山咏春拳中,黎协篪是近代鼎立于世界咏春拳界较有名气 的支系。黎协篪所传咏春拳与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叶问咏春,以及 广东、港澳传承的阮奇山、姚才、梁赞佛山与^•劳咏春都有较大 的区别。黎协簾所传的咏春拳不叫“咏”,而是称为“永”,这 看上去虽是一字之差,却是代表承传者对本派系统流传过程及其 特色的一种界定。其中彭南就是永春拳的较好继承者。彭南原学 咏春拳师为招就先生,后遇黎协篪,就一改招就而习永春,跟黎 协篪从头学,一学十数年,成为黎协篪弟子中最有成就者。彭南 早年曾学过洪拳、花拳等拳术,跟随几位老师习拳艺,在1945 年开始跟陈汝棉的弟子招就学咏春拳。为什么其放弃了跟招就学 习多年的咏春拳,而按黎协簾的方法练习永春,这是因为彭南认 为黎协篪的练习方法更适合其自己的选择。
佛山南海的伦佳和郭富,是叶问曾在佛山传授的弟子,当时 一起学拳的还有其他几个人,有些弟子已故去,有些则已不再练 拳。因此,至今能保留着拳艺的具代表性的,也只有伦佳和郭富 两位先生。叶问先生在佛山时,向友人的孩子传授咏春拳,同时 也将拳艺传给了一同前往的几位年青人,其中就有伦佳,在以后 几个中,郭富也加入其中。
除了佛山是咏春拳传播较广的地区,广州也是咏春拳流传较 多的地区。在广州除了有较古朴传统的鸦湖咏春拳系,并聚集了 许多咏春拳流派的传人们。广州的咏春拳流派,有阮奇山系、古 劳系、黎协篪系、黄祯系等传人。其中阮奇山是佛山咏春拳在广 州传播较早的支系,也是影响力较大的流派。
岭南派的咏春拳则是以霍振球为代表支系。霍振球师承其父 霍验勋。霍验勋则是由1948年开始跟随从佛山刚到广州谋生的 岑能学拳,当时两位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霍骏勋为人较义 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华顺(找钱华)之孙陈家廉和 南海班中咏春拳主要传人白昌到广州以避动荡,霍骏勋先后留了 这两位咏春拳的传人居住,前后断续好几年。这期间陈家谦和白 昌将自己的咏春拳术部分教授给了霍骏勋的儿子霍振球,此时的 霍振球年约十一二岁,但他自幼随父习咏春,有一定的基础,这 对于其后来所形成的咏春拳风格有着较大的影响。岭南咏春拳一 脉,在保留了阮奇山、岑能咏春拳的内容与风格外,还增加了陈 汝棉的长桥抢打的少林永春拳,并包括四门、红砂、伏虎、佛掌 等拳术,在器械方面也增加了一些棍术的内容。
鹤山古劳咏春拳,是梁赞先生晚年在其家乡广东鹤山古老乡 传授的咏春拳。这时的咏春拳,梁赞已将其有所改变,因此在基 础训练的方法与梁赞壮年时在佛山所传的咏春拳三套基础拳法有明显的区别,才使古老咏春拳成为咏春拳中特点较明显的一个流 派。古老咏春拳目前主要流行在古老镇,亦有部分弟子将其带到 香港以及广州流传。如今在古老镇传拳的主要有冯振朝先生,冯 振朝先生已八十多岁高龄,算得上是咏春拳界目前辈份最高的传 人。冯振朝的传人主要是其儿子冯良、冯强和侄儿冯根朱,另还 有一些其他弟子。数年前,冯振朝返乡定居后,时常给村里乡亲 的孩子以及徒孙进行一些咏春拳的练习指导。而对于古劳偏身咏 春拳,冯振朝解释说,梁赞拳贵精不在多,因此,梁赞晚年返乡 就传下十二套拳,一套拳就三个动作,左右对称,不再教以前在 佛山传拳时的三套拳。
在广东的南海则有班中咏春拳等等。
浏览3,3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