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南拳健身方法指导

一、南拳的概述

南拳主要是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的诸多拳种。南拳也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 一种武术项目,它的发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据一些史料记载,“南拳”一同作为武术词语使 用,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武将郑若曾所著《江南经略》第八卷“兵器总论”之中,关 于拳法论述一节载有“曰赵家拳,曰南拳,曰北拳”。

南拳的系统化、广泛化大约发生在明末清初。公元618年,少林寺参与平定王世充之乱受到 朝廷高度重视,明代抗倭以拳勇闻名天下,少林拳法在长江流域、南方得到了广泛传播,再加上各 地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文条件、个性的不同,少林拳法逐渐在这些地方产生了演变和发展,形成 了别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从《江南经略》关于“南拳”的记述不难看出:南拳至少在明代中后期就已经初具雏形了。据 B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要南拳门派的拳谱记载及武师们的口头传说,南拳在清初之时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并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南拳。

新中国成立后,南拳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武术的发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60年,国家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历年全国性武术表演赛中南拳均占有重 要地位。此后,南拳又被纳入体育院校武术教材。

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并 首次正式采用于第11届亚运会,随后广泛被各类武术比赛列为竞赛项目。

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又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具有南拳流派特点的《南拳》《南刀》竞赛套 路,用作第7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的南拳全能项0。

1997年,据《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 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南拳》《南刀》《南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国武 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H之一。

近年来,随着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南拳在我国北方也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国外, 尤其在新加坡、马来丙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爱好者越 来越多,各种南拳组织应运而生。

南拳具有非常重要的健身作用,南拳强调“力道充实”,具有起伏转折、内展腾挪、左顾右盼等 技术特点。长期坚持南拳健身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肢体的力量、灵活性、协调性,而且对个体的内 脏器官、各系统技能以及个体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二、南拳套路健身指导

(一)动作名称

起势动作:(1)预备势“2)四平马步双插掌;(3)双坠拳;(4)双擒掌;(5)双捆手;(6)抱印请 拳;(7)弓步双吞掌;(8)四平马步双吐掌。

第一段:(1)弓步双擒拳;(2)不丁不八步双冲拳;(3)三七步右挑掌;(4)右弓步切掌;(5)左擒 手弓步鞭拳;(6)弹踢缠腕双擒拳;(7)退步左虚步双勾掌;(8)半马步撞肘;(9)半马步双鞭拳; (10)单蝶步下切掌。

第二段:(1)麒麟步右弓步叠掌;(2)左弓步双虎爪;(3)横钉腿右弓步滚桥;(4)右弓步双推单 指;(5)左横裆步右拋拳;(6)右横裆步左拋拳;(7)上步挂盖拳;(8)插步鞭拳;(9)退步弓步冲拳; (10)虚步推掌冲拳。

收势:(1)并步抱拳;(2)立正收势。

(二)具体动作练习

起势

以下八个动作是南少林五祖拳的独特起势,俗称“八部头”。五祖拳的一套拳均以这八个动 作为起势。

预备势:面向场地正前方,两脚并立,身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眼视前方。身体左转 90°成立正姿势(图7-62)。

图片76

四平马步双插掌:左脚向左迈半步,与肩同宽。同时两掌握拳收于两侧胸旁,拳心向上。 眼视前方。上动稍停,两腿屈膝略蹲成四平马步。两拳变掌向前下方直臂下插,掌心向内,高与 胯齐。眼视前方(图7-63)。

双坠拳:身体右转约45°,左脚跟外摆,左膝蹬直,右脚不动成右弓步。同时两掌握拳收 于两侧胸旁,拳心向上。眼视前方。上动稍停,左脚跟内收,两腿屈膝成四平马步,身体左转向前方。同时两拳向前下方直臂坠击,拳心向内,高与胯平。眼视前方(图7-64)。

图片78 图片77

双擒掌:两拳变掌,交叉于胯前(右前左后),即掌指向上、掌背相贴穿至额前上方,左掌心 朝右,右掌心朝左,两掌内旋(掌心向前),分别向两侧下按,高与肩平;两腕关节屈曲,掌心向下, 指尖朝外下方,略宽于肩。眼视前方(图7-65)。

图片79

双捆手:两掌变拳外旋同时向下内收沉臂,两肘内夹至腹前,拳心向上。眼视两拳(图 7-56)。两拳下沉内收,力达前臂。

图片80

抱印请拳:身体稍右转,左脚跟外摆,左膝蹬直,右脚不动成右弓步。同时两拳收于两 侧胸旁,拳心向上。眼视前方(图7-67)。上动稍停,身体左转向前方;左脚跟内收,两腿屈膝 成四平马步。同时左拳成仰掌,与右拳一起向里伸出,至腹前时右拳放于左掌之上。眼视拳 掌(图 7-68)。

图片81

弓步双吞掌:两腿不变,右拳变成掌,两掌同时向两侧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平行。眼视两 掌(图7-69)。身体稍右转,左脚跟外摆,左膝蹬直,右脚不动成右弓步。同时两仰掌收于两侧。 眼视前方(图7-70)。

四平马步双吐掌:身体左转向前方,左脚跟内收,两腿屈膝成四平马步。同时两掌向前下 方推掌至腹前,掌心向前,掌指朝上微外偏。眼视前方(图7-71)。

图片82 图片83

第一段

弓步双擒拳:身体右转,右脚向后退一步,左膝蹬直成右弓步。两掌向右后擒手成拳,右 拳心向外,左拳心向里。眼视前方(图7-72)。

图片84

不丁不八步双冲拳:身体左转,左脚向前跨步,右脚跟进半步成不丁不八步。两拳同时向 前冲出,与肩同宽,拳心向下,高与肩平,眼视前方(图7-73)。同时发出“嗨”声。

图片85

三七步右挑掌:身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三七步。两拳变掌在腹前交叉,左臂在 外,右臂在内,即以右掌向右前上方挑掌,掌心向上;左掌变拳,收于左腰间,拳心向上。眼视右前 方(图 7-74)。

图片86

右弓步切掌:身体右转,左脚挺膝蹬后跟,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掌变拳收于腰间,拳心 向上;左拳变掌向右下方击出,高与腹平,掌心向前。眼视左掌(图7-75)。

左擒手弓步鞭拳:左脚向左前上步成半马步,左掌内旋半屈肘,经右侧身前向左前方屈腕 擒手,掌心向下,高与肩平,肘内夹。眼视左掌。身体左转,右脚挺膝蹬后跟,重心前移成左弓步。 左掌变拳收于腰间,拳心向上;右拳由腰间向后、向上举拳至头顶上方,同时拳外旋,拳心向上、向 前下方弧形劈下,高与胸平。眼视前方(图7-76)。

弹踢缠腕双擒拳:身体左转,右脚稍向前移。两拳变掌在脸前交叉,右掌在里,左掌在外, 掌心相对;两腕关节相贴挽一小花成左掌在里,右掌在外。眼视右前方。上动不停,左腿支撑稍 屈,右腿提膝,足背绷直向前直腿弹出,高与胸平。两掌变拳向左后擒手,右拳心向里,左拳心向 外。眼视右前方(图7-77)。

退步左虚步双勾掌:右脚向后退一步,屈膝半蹲成左虚步。两拳变掌在身前交叉(左前右 后),并分别经对侧向同侧大腿前方半屈肘、屈腕弧形向外勾掌,掌心向下,掌指朝外下方。眼视 前方(图7-78)。

图片87 图片88

半马步撞肘:身体左转,左脚向前活步,右脚随之向前上一大步成半马步。右掌变拳,屈 右肘,用肘尖由外向内上方以肩为轴斜向弧形击出,拳心向下,高与肩平;左掌附于右拳面。眼视 右前方(图7-79)。

半马步双鞭拳:右脚向前活步,左脚跟进一步成半马步。两手成拳由胸前向左、向上、向 右前方弧形劈下,止于右前方,两拳心均朝上,右拳高与肩平,左拳停于右肩前,眼视右拳(图 7-80)。同时发出“嗨”声。

图片89 图片90

单蝶步下切掌:身体右转,左脚蹬地,右腿屈膝抬起向左跨步,两脚同时落地屈膝下蹲成 单蝶步。右拳收于腰间,拳心向上;左拳变掌向上、向右、向左下切掌,掌心向下,掌指朝左。眼视 左方(图7-81)。

图片91

第二段

(1)麒麟步右弓步叠掌:右脚向左脚前上步,脚尖外撇,身体随之右转。左前臂外旋,右前臂 内旋,两掌向身体右侧叠掌,左掌在上。眼视左掌(图7-82)。左脚向右脚前上步,脚尖外撇,身 体随之左转。左前臂外旋,右前臂内旋,两掌向身体左侧叠掌,右掌在上。眼视右掌(图7-83)。

右脚向右前方上步,随即成右弓步。两掌向右前方推出,右掌指尖朝上,左掌指尖朝下。眼视右 掌(图 7-84、图 7-85)。

图片93 图片92 图片95 图片94

左弓步双虎爪:左脚向右脚前盖步,两掌变虎爪,厶爪经面前向左下方划弧成护面爪,左 爪收至腰左侧,眼视右爪(图7-86)。厶腿稍抬起,左腿蹬地跳起,两腿屈膝悬空。同时左爪经面 前向右下方划弧成护面爪,右爪随跳起自然绕至腰右侧(图7-87)。两脚落地,身体左转成左弓 步。同时右爪向前推抓,左爪伏于右肘下。眼视右爪,同时发声“呜”(图7-88、阁7-89)。

横钉腿右弓步滚桥:右腿屈膝由后向右、向前横钉,左虎爪变掌向前穿压,右拳摆向身后。 眼视右脚(图7-90)。右脚向后落步,右拳前冲成平拳,左掌变拳收于腰左侧。眼视右拳(阁7- 91)。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前臂内旋向左前下方滚桥;右臂屈肘,右拳拉至右胸前,两拳拳心朝 下。眼视左前方(图7-92)。

图片96 图片98 图片99 图片97

右弓步双推单指:两拳变单指手,屈肘收至胸前,随即两肘下沉发力,两手向两侧缓慢推 出。眼视左手(图7-93)。

图片100

左横裆步右拋拳:身体左转成横裆步,两单指变拳,右拳由后经下向左上方拋起,左拳由 前经下向右、向后抡摆。眼视右前方(图7-94)。

图片101

右横裆步左拋拳:身体右转成右横裆步,左拳由后经下向右上方拋起,右拳下落向左、向 后抡摆。眼视左前方(图7-95)。

图片104 图片103 图片102

上步挂盖拳:左脚向前上步,左臂内旋,左拳由左向下经右向上、向左抡挂。眼视左拳(图 7-96)。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右拳经上向前盖压,左拳摆向身后。眼视前方(图7-97)。

插步鞭拳:右脚向前上步,身体随之左转,左拳变掌与右拳同时摆向左侧。目视左掌(图 7-98)。左脚向右脚后插步,右拳向右平抡鞭挞,左掌护于右胸前。眼视右拳(图7-99)。

图片105

退步弓步冲拳:右脚向后退步成左弓步,右拳前冲成平拳,左掌向前搂手成拳收于腰左 侧,拳心向上。眼视前方(图7-100)。

图片106

虚步推掌冲拳:右脚向左脚前上步,脚尖外撇,身体右转。左拳变掌,两臂屈肘向右侧环 抱,左掌心与右拳面相对。目随左方。左脚向左前上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拳前冲,左掌前 推,两臂稍宽于肩。眼视前方(图7-101)

图片107 图片108

收势

并步抱拳:左脚向后退步,身体右转。左掌变拳,两拳即屈肘收于胸前,拳面相对,拳心向 下。眼视前方(图7-102)。右脚、左脚相继向后退步成并步站立,两拳经上向前下挂出并顺势收 于两腰间。眼视前方(图7-103)。

图片109

立正收势:两拳变掌下垂于身体两侧。眼视前方。身体右转90°成立正姿势。眼视前方 (图 7-104)。

图片110 图片111

第一节刀术健身方法指导

一、刀术的概述

刀最初是作为生产工具存在的,后演化为兵器,再演化为武术器械。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是 利用打磨的方法将现成的锐利石片、蚌片、兽骨等制成刀,用于防御野兽和杀敌护身。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事的需要,冶炼技术促进了育铜刀具和铁质刀具的发展,夏商时 期,出现了专门作为兵器的铜刀,短的不到20厘米。西周时期,刀的形状有了明显的变化,柄部 略厚,柄刃无明显界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步、骑兵的发展,刀成为军事中的主要武器装备之 一。到了汉代,刀的制造日趋精良,近代考古研究出土的汉代环首短柄长刀一侧有刃,另一侧为 厚实的刀脊,刀柄较短,刀柄首端呈扁圆环状。随着冶炼工艺的发展,两晋南北朝出现用生铁和 熟铁合炼而成的灌钢刀,这种钢制刀比铁制刀更加锋利。隋、唐、五代,军中标准装备唯有刀。唐 代军中所用刀主要是横刀与陌刀,刀由一面刃发展为两面刃。《手臂录》卷二《单刀图说序》中记 载:“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宋代,刀的形制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从狭长的长条形刀头改 成刀头前锐后斜的形状,并有护手,出现了近似现代的刀。至清代,刀的形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 展,刀的种类繁杂,在构造上大体分刀尖、刀刃、刀背、刀柄和刀盘(护手盘)五个部分。目前,刀的 构造基本分为刀身、刀柄两部分。其中,刀身由刀尖、刀刃、刀背组成,刀柄由护手(刀盘)、刀首组 成,并配置刀彩和刀鞘。刀的长度一般以直臂下垂抱刀时,刀尖不低于本人耳上端为准(图8-1)。

图片112

随着刀的制作材料和形制的发展,刀术也有了很快的发展。我国传统武术中刀术的发展历 程主要是沿着两人“相击”和单人“舞练”两种形式来发展的。现代武术一般将刀术的套路演练分 为单刀类、单刀拐、单刀加鞭、双刀类、盾牌刀单练套路以及空手夺刀、单刀进枪、双刀进双枪、对 劈刀等对练套路。

武术的各种流派中刀术种类非常多,如少林六合刀、太极刀、形意五行刀、凤凰金翅单刀、苗 刀等,尽管风格、特点各异,但基本技法都是一致的,都包含缠头裹脑、抹、劈、砍、撩、斩、挂、搅、 刺、云、扫等基本刀法。

二、初级刀术健身指导

(一)预备势

两脚并立,左手虎口朝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握住刀柄,手腕部贴靠刀盘,刀刃朝前,刀 尖朝上,刀背贴靠前臂内侧;右手五指并拢,垂于身体右侧;目视前方(图8-2)。

图片113

(二)第一段

起势 动作纲领:

左手握刀与右手同时从两侧向额上方绕环,至额前上方时,右手拇指张开贴近刀盘,接握左 手刀(图8-3)。

动作要点:

两臂从体侧向额前上方绕环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

图片114

弓步藏刀

动作纲领:

右腿屈膝略蹲,左脚向左上步。右手持刀使刀背贴身从左绕向身后,左臂内旋(拇指一侧 朝下)向左伸出。目向左平视(图8-4)。

上身左转,左腿屈膝,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右手持刀,手心朝上,上身左转的同时,从身 后向右、向前、向左平扫至左肋时臂内旋,手心朝下,刀背贴靠于左肋,刀身平放,刀尖朝后;左臂 随之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目视前方(图8-5)。

图片115 图片116

动作要点:

缠头时,刀背必须贴着脊背绕行;扫刀时,刀身平行,迅速有力。

虚步藏刀 动作纲领:

上身右转,左腿伸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持刀,手心朝下,随上身右转向右平扫, 刀背朝前;左掌随之向左侧平落,手心向下。目视刀身(图8-6)。

顺扫刀之势右臂外旋,手心朝上,使刀背向身后平摆(图8-7)。

图片117 图片118

以右脚前脚掌为轴碾地,脚跟外展,上身随之左转,左脚后收半步成虚步。刀尖朝下,从 背后向左肩外侧绕行;同时左手经体前向下、向右腋处弧形绕环。目向左前方平视(图8-8)。

右手持刀从左肩外侧向下、向后拉回,肘略屈,刀刃朝下,刀尖朝前;左手随即向前成侧立 掌平直推出,掌指朝上。目视左掌(图8-9)。

图片119 图片120

动作要点:

以上四个分解动作,必须连贯起来做;扫刀要平,绕刀要使刀背贴靠脊背。

弓步扎刀 动作纲领:

左脚稍前移,踏实,右脚随即向前上步,成右弓步。左掌在上步的同时,向后直臂弧形绕环至 身后平举成勾手,勾尖朝下;右手持刀随之向前扎刀,刀刃朝下,刀尖朝前。目视刀尖(图8-10)。

图片121

动作要点:

刀尖和右手、右肩要平行,上身略前探,力达刀尖。

弓步抡劈 动作纲领:

左脚向左斜前方上步,成左弓步。右手持刀臂内旋、屈腕,使刀尖由左斜前方向上挂起, 刀刃朝上;左勾手变掌附于右肘处。目视刀身(图8-11)。

右手持刀从上向右斜前方劈下,刀尖稍向上翘;左臂同时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 目视刀尖(图8-12)。

图片122

动作要点:

抡劈动作必须连贯、有力,与步法配合一致。

提膝格刀 动作纲领:

左脚尖外展,右腿提膝。刀由前下向左上横格,刀垂直立于胸前,刀尖朝上,刀刃向左;左手 横附于刀背上。目视刀身(图8-13)。

图片123

动作要点:

提膝与格刀必须同时完成。

弓步推刀 动作纲领:

右脚向前落步。右手持刀向后、向下贴身弧形绕环;左掌此时从上向下按于刀背上面。 目视刀尖(图8-14)。

上体微右转,左脚从体前上步,成左弓步。右手持刀随之向前撩推,刀刃斜朝上,刀尖斜朝下;左掌仍按刀背,掌指朝上。上身前探,目视刀尖(图8-15)。

图片125 图片124

动作要点:

撩推刀必须与步法协调一致。

马步劈刀 动作纲领:

上体右转,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右手持刀从左向上、向右劈下,刀尖稍向上翘与眉相齐;左 掌在头顶上方屈肘成横掌。目视刀尖(图8-16)。

图片126

动作要点:

转身、劈刀要快,力达刀刃;马步两脚尖要向里扣,大腿坐平。

仆步按刀 动作纲领:

右脚向右后方撤一大步,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伸直平铺,成左仆步,上身右转的同时,右手持 刀做外腕花(以腕为轴,刀在右臂外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左掌同时向下按切,附于右手腕,刀 尖朝左,刀刃朝下。目向左平视(图8-17)。

图片127

动作要点:

撤步与外腕花快速有力,并与仆步按刀协调连贯;做仆步时,上身略向左前方探倾。

(三)第二段

蹬腿藏刀 动作纲领:

U)右腿蹬直立起,左腿提膝成独立;右手持刀向右后拉回,左掌向左前方伸出,掌指朝上。 目视左手(图8-18)。

h身左转,右手持刀从后向前由左膝下方朝左裹膝抄起,左掌屈肘附于右前臂。目视前 下方(图8-19)。

图片128

右手持刀从左肩外侧向后沿肩背绕行,左腿即向左斜前方落步成左弓步,左掌向左平摆 (图 8-20)。

右手持刀经肩外侧向前、向左平扫,至左肋时顺扫刀之势臂内旋,将刀背贴靠左肋;左掌 随之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图8-21)。

右脚脚尖上翘,用脚跟向前上方蹬腿。目视脚尖(图8-22)。

动作要点:

缠头时必须使刀背绕裹左膝后顺脊背绕行,动作要迅速,蹬腿要快,并与缠头刀协调连贯。

图片129

弓步平斩

动作纲领:

右脚向前落步(图8-23)。

左脚向前上步,右脚趁势提起,上身在上步的同时向右后转。右手持刀手心朝下,随着转 身平扫一周;左掌从上向左后方平摆,掌心朝上(图8-24)。

图片130

右手持刀臂外旋,刀尖朝下,使刀从右肩外侧向后绕行,做裹脑动作;右腿后撤一步,成左 弓步。右手持刀使刀背贴靠于左肋,刀尖朝后;同时左掌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目视前方 (图 8-25)。

上身右转,成右弓步。右手持刀,手心朝下,向右平扫,扫腰斩击,刀尖朝前;左掌同时从 上向后平摆,掌指朝后。冃视刀尖(图8-26)。

动作要点:

裹脑时必须使刀背贴靠脊背绕行;斩击时刀要与肩平,力达刀刃。

图片131

弓步带刀 动作纲领:

右手持刀臂外旋,使刀刃朝上,刀尖稍向下斜垂(图8-27)。

重心左移,左腿全蹲,右腿挺膝伸直平铺成仆步。右手持刀向车上方屈肘带回;左臂屈 肘,左掌附于刀把内侧,栂指一侧朝下。目向右侧平视(图8-28)。

图片132 图片133

动作要点:

翻刀、后带动作要连贯。仆步时,上体稍向左倾斜。

歇步下砍

动作纲领:

上身稍抬起。右手持刀,刀尖朝下,从右肩外侧向背后绕行;左掌同时向左侧平伸,拇指

一侧朝下(图8-29)。

左脚从身后向右侧插步。同时右手持刀从背后向左肩外侧绕行,手心朝下,刀身平放,刀 尖朝后;同时左掌向右腋处弧形绕环。目向右视(图8-30)。

两腿屈膝全蹲成歇步。右手持刀在歇步下坐之同时向右下方斜砍,刀刃斜朝下,刀尖朝 前;左掌随之向左摆出,在左侧上方成横掌。B视刀身(图8-31)。

图片134 图片136 图片135

动作要点:

上述分解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下砍时力点在刀身后段。

弓步扎刀 动作纲领:

上体左转,双脚碾地,左脚向前上半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持刀,随势向前平伸直扎,刀刃 朝下,刀尖朝前;左掌顺势附于右腕里侧。目视刀尖(图8-32)。

图片137

动作要点:

转身、碾地、上步与扎刀协调连贯,力达刀尖。

叉步反撩 动作纲领:

上体稍直起并右转,右脚不动,左脚向右前方活步。同时右臂内旋,刀背朝下,使刀由前向 上、向后直臂弧形绕行,刀刃朝下;左掌在屈肘时收于右肩前侧。眼睛视左下方位置(图8-33)。

右脚向左脚前方上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持刀向下、向前直臂弧形撩起,刀刃朝上,刀 尖朝前;左掌由右肩前向上直臂弧形绕行至头部上方时,屈肘横架,掌心朝上,掌指朝前。H视刀 尖(图 8-34)。

右脚内扣,上体左转,刀随转体收于腹前,刀尖上翘,左掌下落附于右腕处。目视刀尖(图8-35)。

左脚向右脚后横迈一步成左插步。同时右手持刀向后反臂弧形撩刀,刀刃朝上;左掌向 左上方插出,掌心朝前。目视刀尖(图8-36)。

图片138 图片139

动作要点:

上步要连贯,撩刀要走立圆,刀尖不可触地,力达刀刃前部。

弓步藏刀 动作纲领:

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同时右手持刀臂内旋,刀尖朝下,使刀由左肩外侧向后绕行,做缠 头动作(图8-37)。

身体重心向左移后,成左弓步。右手持刀由背后经右向左平扫,至左肋时顺扫刀之势臂内 旋,使刀背贴靠于左肋,刀尖朝后;同时左掌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目视前方(图8-38)。

图片140

动作要点:

缠头时必须使刀背贴靠脊背绕行,扫刀要迅速,力达刀刃。

虚步抱刀 动作纲领:

上身右转,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同时右手持刀向右平扫,左掌随之向左平摆,掌心朝上。 B视刀尖(图8-39)。

上身稍直起,同时右手持刀顺平扫之势,臂外旋,手心朝上,使刀向身后平摆,继而屈肘上 举使刀尖下垂,刀背贴身;左掌协调配合。目向右平视(图8-40)。

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持刀由背后经左肩外侧向身体前方平伸拉带,刀刃朝上,刀背 贴于左臂,刀尖朝后;左掌由左向下、向前直臂弧形摆起,至脸前时,拇指张开,用掌心托住刀盘, 准备将右手之刀接回。目视两手(图8-41)。

图片141

右脚跟外转,上体左转,左脚由左移至身前,成左虚步;同时左手接刀,经身前向下、向身 体左侧抱刀下沉,刀刃朝前,刀背贴靠左臂,刀尖朝上;右手由身前向下、向后、向上直臂弧形绕至 头上方时屈腕成横掌,掌心朝前,肘稍屈。目向左平视(图8-42)。

动作要点:

裹脑刀要使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行,虚步要虚实分明。

图片142 图片143

收势 动作纲领:

右脚向前、向左脚靠拢,并步直立。右掌随即由右耳侧向下按落,掌心朝下,肘略屈并向外撑 开,左手握刀不动。目视前方(图8-43)。

图片144

动作要点:

上步和按掌动作要连贯迅速。

第二节枪术健身方法指导

一、枪术的概述

枪是我国古代的兵器之一,属于一种长器械,是由棍与矛演化而来的。历史上也把枪称为槊 等。枪与矛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区别就在于矛头较重,形制较宽厚,而枪头则较小,比矛锋 利,是较为轻利的刺兵。据《通俗文》载:“剡木伤盗曰枪”。后来发展到在竹木杆上绑着形似矛头 的石块、骨角锥刺猎物。到了商代出现了青铜矛,形体宽大,刃部具有双锋,不少矛銎部的两侧有 环或孔,用以系缨。冶铁业发展以后,铁制矛头锐长,近似于枪。枪的特点为制造简单,直线攻 击,攻击距离远,回抽快、杀伤力大。如商、周至秦、汉时期,矛作为当时重要兵器,被列为五兵内 容。如周代车之五兵为“戈、戟、殳、矛、夷矛”,汉书注五兵则为“矛、戟、弓、剑、戈”。《耕余剩技• 长枪法选》载:“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枪有了较大的改进。晋代枪头短而尖,比矛轻便锋利,自晋以后枪兴 矛衰。《隋书•经籍志》中收有南北朝流传枪法书《马槊谱》,谈的是马上用枪。赵武灵王的“胡服 骑射”象征着中国军事由车战向骑战的重大改革,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使得我国的枪术得 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此枪术在我国传统武术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发展到隋唐时期,枪已经成为军队作战的主要兵器。那时不论是步兵,还是骑兵,在作战时 都以用枪为主。唐代的枪主要分为漆枪、木枪、白头枪和朴头枪。白头枪、朴头枪为皇朝禁卫军 所用,木枪比漆枪长,多用于步战,骑兵多使用漆枪。古代作战兵器以轻利为上乘,武器笨重不利 于武艺发挥,所以枪取代矛是有一定道理的。宋代长兵沿袭隋唐遗制,军屮以枪为主。形制也比 较复杂,步骑兵用的有捣马突枪、槌枪、抓枪、单钩枪、双钩枪、素木枪、环子枪、太宁笔枪、短刃枪、 梭枪、鸦项枪、拐枪等,尤其宋代李全之妻杨妙真所创梨花枪,世称她“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 手”。宋代时期的枪用法多变,其形制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枪在这一时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

发展到明代,枪作为作战利器和习武健身的器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民族英雄戚继光重 视杨氏梨花枪,并在《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卷十中写道:“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 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贵于静也,静 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 之而失其真。”他对倭作战时,运用战无不胜的鸳鸯阵,每阵十二人,其中枪手就有四人。《武备 志》赞道:“阵所实用者,莫若枪也。”明代战事用枪极普及,使枪技得以发展,理论更为完善。程宗 猷在《长枪法选》中说:“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孥,当中一点难遮架;去如 箭、来如线,指人头、剁人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纪》和茅元仪的《武备志》都 冇枪术的记载。这些枪术理论多为枪术演练经验,为步战所采纳。®

到了清代,枪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清代枪的种类非常繁多,有军中普遍使用的枪、战船上使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用的钉枪,还有铁枪、线枪、虎牙枪、三眼枪、火焰枪、雁翎枪、大枪、双头枪、双头钩镰枪等。另外, 在清代研究枪法的人也有很多,并且出现了众多的关于枪的著录,如《手臂录》《万宝书》《阴符枪 谱》等,这标志着清代枪术理论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战争中出现了火药的使用,火药的巨大威力使得枪的使用出现了竞争。 后来,枪在军事上逐渐被淘汰,但作为武术器械却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如今套路演练形式有 单头枪、双头枪、双头双枪、单头双枪等。枪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以后,竞赛规则规定枪的长度不 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后的高度,枪杆的粗细视演练者的年龄、性别不同而异。

浏览2,0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