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春”出自“永春”之说,在这十数年来又活跃起来,然诸说理据,颇 具疑点,以聊备一说的态度视之则可,如果断然以为定论,未免粗率。本文旨在就这个话题提出疑点,全篇有破无立,只希望为研究恢春历史树立一面里程碑而已。
1998年,当中国武术协会出版《中华武术图典》时,主编康戈武老师将 香港咏春体育会提供的资料整理过后,将“咏春”写作“永春”,并称这是考 证所得。最后因咏春体育会的反对,便在《图典》里改回“咏春”之称,并 于内文说:“该拳远源不清”。
《武魂》杂志1999年1月期刊登了一篇名为《追溯完整的咏春拳》的 文章,当中提到:“陈华顺之子陈汝棉跟同门师兄弟吴仲素因‘咏春拳’之 ‘咏’字而成反目。”据陈汝棉后人陈国基称,“咏春拳”原本出自少林寺的 “永春堂”,原来是叫“永春拳”的,后来清廷火烧少林寺,于少林寺僧众包 括“永春堂”中习“永春拳”的僧徒在内,皆在清廷缉捕之列。为逃避清廷 缉捕,“永春”门人便将“永春拳”之“永”字改为“咏”字,将“永春拳” 改称为“咏春拳”以掩人耳目。
曾接受本书访问的招丽澄大夫,在她于2005年再版大作《武林点滴》时,亦有与陈国基相似的讲法,不过,她说是从她的尊翁、陈汝棉的弟子招 就处听闻的,而“永春堂”则作“永春殿”。
2009年6月9日,在电影《叶问》于全球华人社会火热后,中国新闻网 又出现了一则《民间资料证实:李小龙的咏春拳源于福建永春拳》的报道。 据称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在布置中国白鹤拳史馆时,从民间找到一本永春 籍马来西亚华侨、著名拳师李载鸾收集整理的《桃源新拳术药方》,该书于 1927年首印出版,在内的一张照片有两位武师作对练动作,这被认为与叶问 宗师和李小龙对练的照片“惊人相似”。该文并引述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 会主席周焜民先生的意见,认为两张照片的人物都在做五祖拳(包括太祖、 罗汉、达尊、行者、白鹤五种拳)中的“盘技”的动作,该文从而论断,永 春县发现了这张照片,正填补了“咏春源于永春白鹤拳”之说在论证上的空白处。
康戈武老师由“本为永春”变为“远源不清”,所言何据,未及交流,但 其他言论,则可以归纳为二:
一、 “晚春”源于“少林永春堂(殿)”的“永春”功夫
二、 “咏春”源于福建的“永春白鹤拳”
但二说各有可疑之处,兹析述如下:
—、“咏春”源于“少林永春堂(殿)”的“永春”功夫
“永春”功夫,自成派别,流传已久。据三十多年前《新武侠》杂志访问 该派宗师朱颂民师傅时(当时朱师傅七十八岁),谈及了“永春”功夫的源 流。该文称,至善禅师因清廷火烧少林寺而混迹琼花会馆,先后将拳技传给 会馆中人,而以窦华宝、黄武举得继衣钵;其中黄武举所学,为出自“少林 永春殿”的“花拳”,短桥窄马。朱颂民师傅一方面师承黄武举的孙子黄哲 诚,另一方面又师从董直、简昌;董直学自冯少青,而简昌学自叔伯简明, 冯少青与简明都是新锦的弟子,而新锦则学自窦华宝。该派的功夫有三套 “花拳”(平拳、梅花八卦、佛掌)、二套“桩拳”(未打桩前的套拳以及桩法) 及六点半棍。
这则“永春派”的历史,正与陈汝棉一脉所说的相近,其中拳法出自 “永春殿”之说,更是依样葫芦。凭“永春派”的历史看起来,它的来历,跟 “咏春派”的颇有相近处:来源与至善有关、曾经传技于戏班、短桥窄马、有 六点半棍;然而,单凭这些相似处,不能说“咏春”源自“永春”,也不能说 “永春”源自“咏春”。看两派自述的历史,自火烧少林之后,到上世纪的50 年代,各有六七代之多;其中咏春的叶问跟永春的朱颂民熟稔,咏春的梁赞 亦与永春的冯少青交厚;它们各有自己的传人,而且年代相近,凭它们的发 展史看,断不会发生谁出于谁的事,而充其量,只能说是它们有相近甚至相 同的源头。
更何况,“咏春”来自“永春”加“言”,实不足信。这个“永”字 旁边加“言”的说法,背后有一个关键的动机,就是逃避火烧少林寺后 清廷的追捕。然而,考诸历史,清廷于康、雍、乾期间火烧少林,本无 其事,而对少林成员加以追捕迫害,亦子虚乌有。近代学者在这方面的 研究所获甚丰,其中唐豪于1941年所著的《少林拳术秘诀考证》,所言 甚详。该书指出,这只是天地会等反清组织为招揽民众而捏造出来的 事实。唐君翻查《莆田县志》,发现福州并无“少林”,所谓“福州府 圃龙县九莲山”、“福州府盘龙县九连山”、“福州府福田县九连山”的 少林,只是登封县少室山少林的影射而已,因为少室山有“九顶莲花寨”之称;福州既无少林,便无被焚被害之事。而且,登封县少室山的少 林,以唐君的考据,于康、雍、乾三朝,亦没有因革命造反而被焚的纪 录;书中表列了自康熙五年至乾隆五十九年间与该寺有关的文献,展示重 修、建殿的纪录反多,有些更是奉敕而为,中间亦有官员过访、拜祭的记述; 另外,唐君又称,《登封县志》中有张朝瑞、张埙、张圣诰、施奕簪等顺、 康、雍、乾知县的文墨,但文墨中亦绝无少林被焚的记载。还有,唐君更细 心地将康、雍、乾间寺内碑志记述僧人生平的内容加以考査,亦没有因寺院 被焚而殉难的发现;而且,其中有39名僧人前后于不同碑志出现,内容都说 明他们安然生息于寺中。凡斯种种,确证本无清廷火烧少林以及追捕寺僧的 历史;既无迫害,又何用“永春”加“言”以作掩饰?火烧少林本无其事, 则“咏春”、“永春”两派相传的历史已甚可疑,若在可疑的基础上还硬说谁 出于谁,在逻辑上是绝对站不住脚的。
二、“咏春”源于福建的“永春白鹤拳”
洪敦耕老师于2004年出版的《武林琐谈》中有一篇《永春拳与缺春拳释 疑》的文章,述及福建“永春白鹤拳”最为简要,能将该派一般最流行的历 史传说概括出来:
“其源流溯自清朝康熙年间,浙江省丽水县拳师方掌光。方氏家道殷富, 妻室早亡,单生一女,取名七娘。方氏授以拳艺,并择嫌陈某。后陈负义未 来成婚,七娘忿而出家‘白练寺’为尼。她因在寺中见白鹤飞舞,顿悟而创 编白鹤拳。后因故授徒曾四,并结为夫妻。据地方志载:‘七娘与其夫曾四以 罪谪永春’。遂广收门徒,其中最杰出者为郑礼。郑氏系福建省永春县人。艺 成之后,也广收门徒,影响最为深远,故后世称‘永春白鹤拳’,或简称‘永 春拳’。近代著名永春拳师有潘世讽、潘孝德、林宝山、干德源、李载鸾、郑文存等。”
洪老师在收笔时建议冠以地名称呼两种拳术,称作“福建永春拳”及 “广东咏春拳”,避免相混。地域之异,的确可以说明两种拳术有其不同的发 展,而且各自已发展了好些年代。
“福建永春拳”今存的古拳谱有《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鹤仙师祖传 真法》《白鹤拳家正法》《自述切要条文〉〉《桃源拳术》《方七娘拳祖》之类, 据称或有成书早至乾隆时期的,而撰作者或流传者,可以考究的,都是福建 永春人。可见这门拳术,于乾隆以来在福建永春本土流布已久,传说中未闻 有南传至广东之事。而“广东咏春拳”成熟于佛山梁赞时期,梁赞约为逭 光、咸丰年间人,在他之前,尚有师祖在,极可能与粤剧中人有关;可见乾、 嘉以来,这门拳术,亦已在广东流传,而中间亦没有与福建永春拉上关系的传闻。
“咏春”与“永春白鹤拳”被拉上关系,并非始于2009年6月中国新闻 网的报道,几年前,《精武》杂志有一篇《也谈咏春拳与永春拳》的文章,在 介绍咏春拳时称,严除春“吸收福建永春县方七娘的白鹤派中的‘龟背鹤身’ 和坠肘”以及其他功夫而创拳。然而,今传叶问咏春不见“龟背”,不谈“鹤 身”,此说不知何据;而2009年6月9日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则略有所据, 就是以动作特质来作推论,但这样的推论,亦甚牵强。
李载鸾《桃源新拳术药方》的对练动作,跟叶问宗师与李小龙合照的 手相比,不是“惊人相似”,而是“大有不同”,其不同处可以表列示之:
还有,《桃源新拳术药方》初版刊于1927年,观相中人物的发型服饰, 大抵也是同时期人,相中动作若是该派已发展成熟的功夫,今日门人所做的, 理应一样。1927年,叶问已学成了梁碧的功夫,他1927年的黐手,与50年代教李小龙的没有两样,也跟今日叶问传人的黐手没有两样。其实,想深一 层,支持“味春”源出“永春白鹤拳”的学者,不必拿旧照作比较,以今日 两派各自对练的情况相比,便可得出似与不似的定论,似就是似,不似就是 不似,有旧照,也不可能将“不同”变为“相似”的。单凭一张没有增加新 资讯的旧照,硬将“不同”说为“相似”,从而推论出两者间是某源于某,附 会而已。
咏春小物理
浏览4,2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