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稣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 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 此,他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武术项目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漫长的过程,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 ; 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 发展的时期大致可分为远古时期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新的阶! 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落期,隋唐五代的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的 高潮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蓬勃发展时期。
武术的特点:寓技击性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广泛 的适用性。武术的作用: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 德;竞技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本章采用了两种分类方法对武术进行分类,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
三类: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武术功法。按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学校武术、[
竞技武术、健身武术。 !
- 在远古时期,早期武术通常运用于 和
- 武举制度创始于 朝,对武术运动的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以拦、拿、扎为主要技法的武术器械套路运动是
4请以一种拳种为例,说明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
第二章
武术与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武术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哲理,认识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之间的 关联。并掌握武术的教育、武术文化、武术传播及武术美学的内容。将武术所包含的 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自己的武学修养。
【学习任务】
- 了解武术所蕴含的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 了解武术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之间的联系,认识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了解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为自身武术学习寻找合适路径。
- 了解认识武术美学内涵及不同风格,在习练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习地图】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_ “天人合一”的武术思
学思想 想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r-l~武医同源
一
|共同的研究对£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_哲学基础与文化背景
相互交融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哲学是一种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思想,其功用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 界。传统哲学思想对丰富武术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内外兼修的整体观、拳道合一的修炼观。
—.“天人合一"的武术思想
对于“天人合一”,庄子认为“人与天一也”,意思是天与人本质上都是自然合一的,即“天地与 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武术是人体运动 的形式,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恪守自然法则,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武 术的价值。•
(一)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 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长与健康,因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泉源,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 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 中,已经能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并形成了自身的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只要 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传统武术在道 法自然这一法则指导下,十分注意四季变化、阴阳五行和人体机能的配合,如流行的“少林八圭卜五 行功”,根据不同季节和五脏六腑的变化,分别进行走功、站功、坐功、卧功的各种练习。也有根据 人体元气24小时循经络运行一周的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朝练寅、夕练酉”,即武术内功练 习选择在每天早上3—5点,晚上5—7点进行功法练习;“形意拳”利用“五行”理论创造出劈、崩、 钻、炮、横五拳等。另外,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的技法之中,即是 “形物之形,悟物之意”,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如少林拳的龙、虎、豹、蛇、鹤五拳,据《少林内 功秘传》记载,“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也,故创五式,使内外并修而达于化境也”, “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上述五拳,如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 力强、气聚、骨坚、神凝,五者相合互为融化为用之妙” o南拳中的鹤拳、虎拳,以及武术其他象形 拳法如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等均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这种融 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最形象的身体表征,是人对自然美的形态模仿,表现生命“表现自 然”实际上是崇尚生命、崇尚自然,是求得自然与人的共鸣和统一,从天地万物的生长演变现象中 获得灵感和启迪,“格物取意”追求意境,是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的体现。
在武术招式和技术方面,武术不仅借鉴灵巧的动物,还会借鉴自然界中的一切景象。例如, 有的拳称姜枝拳,掌称柳叶掌,步称七星步,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给武术动作命名,而且还表明了动 作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眼睛所能看 见的“有形”的事物之上,武术也出现了 “化有形为无形”的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太极拳、八 极拳等,它们的特点体现了对自然形态特征的领悟,尤其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入武术运动之中, 圆、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也是运动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 空则能活泼自如,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来表现大自然的魅力。具体而言,少林拳技是以圆空为基本 架式和方法、式正招圆,太极拳要求处处带有圆弧形,八卦掌以圆为法,南拳中讲究圈桥动作的运 用等,在圆空的运动中表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的观念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在武术中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 价值取向,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谦恭待人、稳健温和、含蓄不 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容万物、厚德载物的气度。也就是说,在传统武术运动中,把“伦理思 想”融入整个全过程,始终把武礼、武德放在第一位,讲究“尚德不尚力”“无德无拳”的追求。所 以,武术各家各派在传承中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尊师重道、除恶扬善、谨慎择徒、重义轻利的戒约规 范。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 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 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所以,师傅对徒弟德的要求很高,选择徒弟时,注重对道 德、品行的评定。如《内家拳法》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昆 仑剑言》:“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甚家拳在《初学条目》上曾告诫门生:“学拳宜以 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咏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传,无 礼者不教! ”这些武学规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上更加注重学练者的道德培养, 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聚集在一起,才会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
(三) 内外兼修的整体观
拳谚有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说的就是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形为神之本, 神为形之用”,武术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的“气”或“神”的变化, 因为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灵魂,也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 原则及内外兼修的整体观。可以说,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武术的特征,不仅有外在的修炼,也 有内在的训练。所以,“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便成为几乎所有拳种流派的修炼原则。其中包括: “内”就是指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调节;“外”就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 形体活动。武术的练习就是要将人内部的意念活动和外部的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如长拳中的“八 法,,。,,八法,,中“手、眼、身、步”,涉及身体外部的形体动作,“精神” “气力” “功”,涉及身体内 部的精神、意识等。习练长拳要处理好“八法”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另外,还包 括“六合” O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 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 O “合”就是说明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 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此基础上也就有 了如心意六合拳和六合八法拳等武术拳种。
武术是人体文化之一,主要是以身体为载体来体现文化的。武术这种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 主要表现在武术拳种套路中。武术拳种套路是武术前辈主观心灵的客观反映,是他们观察自然、 体悟武术的结晶,是其精神活动的客观化、武术意义的格式化。武术的套路结构,演练风格处处 都体现着武术的观念和思想。在武术演练的过程中,讲求精、气、神,其中的“神”,就是要求演练 者要用心去体悟其中之奥妙。在体悟动作的过程中,由通过体悟动作而上升到体悟生命的高度的 认知过程,来进一步认识自我。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从以“自我为中心”到武学的高级阶段,即 “忘我”的境界,是武术者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体悟生命的过程,正是由于中国武术对中国古典哲 学、古典文化的吸纳,使之成为由拳悟道的工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验证体系。与之相 应,习练武术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以武演道、由武入道。所以,“以武入哲” “拳道合一”成为武 术修炼者不懈的追求。武术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哲学思维与武术技术相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自 然界的一切都可为我所用,这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武学境界,这种融合将武术修炼升华 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使之成为一门学问。“拳道合一”中的“道”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拳技的千变万化贯穿着一个“理”,其实就是老子的“道” O所以,“拳道合一”的修炼观是深受东 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东方哲学文化在身体运动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运动 项目,武术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点,相对于西方的搏击项目,中国武术则更加体现了其 “道”的特色,在西方的搏击项目中,较多的以“术”相称,如拳击术、摔跤术、格斗术等,这种观 念表现出对于方法、技术层面训练的极大重视,而东方的搏击项目,如跆拳道、柔道、剑道等都是 在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将“道”字融入运动之中,在训练技术的同时也在体悟和思考,进行精神 层面的升华。
由此,武术已经不只单纯地用于比赛运动项目,而是可以将其看作走向人生智慧之路的过程。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离不开其文化基础,这正是武术的魅力所 在。由于“天人合一 ”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更加重视对自身生命的保养,更加注重内在的提升,这 也体现出武术的“泛和谐价值观”,通过习练武术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在武术套路中,比如太极拳,充满着这种虚实、阴阳等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对任何外 来施加的力,采取不抵抗“柔”的态度,暴露出对方弱点,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同时,中国武术讲究“四两拨千斤”,即用较小的力顺势而去战胜较大的力;阴与阳在太极拳 中的互相转化也是该拳种的优势,也反映出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力小”与“力大”、阴与
1王海鸥,闫民.哲学视角下武术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 (3). 阳是矛盾的双方,从常规上看,应该是以大胜小、以阳胜阴的,但中国武术却用“用劲之通”的转化 途径,使这一矛盾相互转化,做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
中国哲学认为,阴阳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离开了阴阳,它其中所蕴含的“道”,也 就成为一个混沌的存在!阴阳之说,是古人对大自然万象万物长期观察的总结,中国古典哲学中有 关万物生长变化的关联点,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形成的起源!武术要求“动静相生” “刚柔互补” “快 慢相间” “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却充满着矛盾的转化。比如,各种象形取 意的拳种和拳式,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矛盾体。既然是矛盾体, 各种拳种就具有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各个方面及 其特点,即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 盾;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③在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 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中国武术中,有的派别讲究“有招 无式” “一招制敌”等;有的派别提出“后发制人',既有套路的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灵活使 用,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只有具备特殊性才有自己拳种的优势。在拳种具体运用中,根据不同 对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打击与防御方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达到制敌的目的。当然在具 体情况具体分析时,又运用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理念。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在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量变与质 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柔中突出“奇” “巧”力,突破量变,从而达到质变,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击 败对手。另外,武术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根据对手情况做到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什么程度, 一推、一抓的用力有多大等,都关系到“度” o如虚招的力不可太大,因为虚招是为实招作准备的, 太大有可能会错过实招制敌的最佳时机,而太小又起不到假装攻击的作用,需要掌握好“度”,不 轻不重,才能达到效果。
所以,武术的学习是一个悟“哲学”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哲”的境界,这就是武 术“哲学”理念的体现。
» [知识拓展】
抱拳礼的规范
抱拳礼亦称拱手礼是古代人们对神的尊敬,在祈祷前的礼仪姿势,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礼,表示恭敬。后来人们在交往中使用拱手礼表示像尊敬神一样的尊敬对方。所谓礼仪在古代 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如作揖,之所以必须双手作揖,是因为这 个姿势表示“我双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友好。抱拳、握手,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动作姿势: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握拳,双手由体侧迅速向胸前合 抱,左掌心掩贴右拳面,两小臂微内旋撑圆,肘尖略下垂,平举于胸前,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 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要点:行礼迅速、精神饱满、态度诚恳。
抱拳礼的含义: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
另有以下几种解释:
- 以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有武德之意;屈左手拇指表示不自大、 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理服人、武不犯禁”来约束勇 武本意。
- 左掌右拳两臂撑圆抱于胸前,手有五指为“五湖”,分四个区间为“四海”,即平时所讲的 “五湖四海”,过去讲“五湖四海皆兄弟”(泛指五洲四洋)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
友之意。
- 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或前辈指教。
- 两手抱于胸前微外翻,是向对方展示在交手前没拿暗器,表示清白,不失光明磊落,演绎而 成现在的抱拳礼。
抱拳礼也是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是武术界礼仪中常见的一种行礼方式,过去称“见礼”“有 礼”,现在叫“武礼”。武礼也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所规定的一个礼仪动作。武术界 的各种赛事,运动员入赛场后与退场前须向裁判员、主席台及观众行抱拳礼。运动员、教练员、-裁判 员等人见面时,须行抱拳礼。武术界学生、徒弟遇见老师、师傅及武术前辈时,需先向老师、师傅及 武术前辈行抱拳礼,以示尊敬。同时,老师、师傅及武术前辈行抱拳礼还礼,以示互相尊敬之意。这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武医同源
武术和中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中华民族的 繁衍生息保驾护航。二者各自有独立完整的体系,又在诸多方面相互渗透、息息相关。
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已经萌芽。先民们为了生存而打渔狩猎,必须不断与自然作斗争。在 “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的远古时期,与野兽搏斗是生存的常见场景之一。在这个过 程当中,先民逐渐将一些高效易用的战斗动作提取出来,勤加练习,形成了武术的雏形。并且在部 落之间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实践与发展,格斗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因此,武术源于先民们的斗争经 验总结,是攻防格斗等技术的集合。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治疗病痛的方法。 破石、骨针、灸法等的应用,无一不是先民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例如,灸法便是先民们在向火取暖 时,发现热力可以减轻一些病痛,于是进一步发展成为以烤热的石块、树枝等对身体的局部进行加 热,以减轻或者消除一些病痛,逐渐衍生出成熟的灸法疗法。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 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 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因此,武术与中医都是先民们的生活经验总结,是在求生存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伟大创造。
二、共同的研究对象
中医,指以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 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武术与中医二者研究的核心都是人本身,更确切地说都是对人的身体的 研究。武术希望通过对身体的训练,提高灵敏协调能力,增强身体体质,掌握与人格斗的技术技 法。中医希望通过对人的身体的研究,达到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目的。二者的研究都紧紧围绕着 人的身体展开,因此具有相同的研究内容。
三、共同的哲学基础与文化背景
武术与中医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成熟,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二者的指导思想均 包含我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等。并据此结合自身实际,完善 发展。
(一) 阴阳学说
中医中,用阴阳学说划分人体这一有机整体的阴阳,又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划分其阴 阳属性。例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夕卜为阳,内为阴。言人身脏腑 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中医认为阴阳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阴 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及阴阳俱衰是阴阳失调的几种基本情况。 《太极拳论》开篇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阴阳互为 其根,不可分两撅。”意思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提出避免双重时说“须知阴阳”,意思是说 一阴阳互根,绝不是“双重”,“双重则滞”,其实所有的拳种都强调不可以阳对阳,也不可以阴对 阴。拳谚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说的功夫有两层:一是指外功,即主练阳刚的硬功 夫;二是指内功,即主练阴柔的功夫,在这里突出了动与静、内与外、硬与柔的阴阳关系。
(二) 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结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 能相互协调、彼此为用。武术中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拳种都强调“内三合、夕卜三合”:内三 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强调练拳不管在外 形还是内心都要有整体的概念。
人体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五部分组成,其中经脉、络脉为主,内络脏腑, 外连筋皮。经络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骨骸等组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而气血的流动输送到全身各部必须借助于经络,经 络就像灌溉的渠道,如果阻塞就会精气不足,则抵御邪气不力,外邪就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人 体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经络会自行调节,不通就需针对气血、阴阳盛衰的具体症候,运用针灸、推 拿、导引等方法通过对适当的穴位施以适量的刺激,激发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
武术中的擒拿就是通过“抓筋拿脉”使对手俯首称臣。武术中的抓拿技法就是以中医的经络 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穴位是经络、脏腑的气血灌注处,在穴位处施以某种刺激便可使经脉 的气血运行壅塞甚至阻断,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 虚实,不可不通。”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记载: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
有恶少侮之者,为 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其故” o可见,熟练地掌握人体的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能 轻而易举地制服对手。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 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 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在形意拳中,分别以金、木、 水、火、土对应五种基本的拳型:劈、崩、钻、炮、横,并且分别归属于肺、肝、肾、心、脾。
四、武术与中医相互交融
(1)武术的主要价值之一就是克敌制胜,不管是训练还是搏斗,很多时候需要以对抗的方式 进行。在此过程中,难免有人受伤。因此,要求习武之人掌握一些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以便于自 救或者救人。
(2 )在技击中,以弱胜强是人们的不懈追求。因此,武术的打击穴位与中医的经络穴位学说 相互印证,相互促进。通过武术家击打有效穴位的实证和内功修炼中的气循经络,佐证了中医的 经络穴位学说。
-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范畴,又 称“接骨” “正体” “正骨” “伤科”等。其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 结,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擒拿法练习提高了人们对身体结构的认识,丰富了中医识骨、认筋、 辨穴的知识。
- 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内夕卜互导”“内练精气神” “外练筋骨皮”,这种整体 健身观与中医养生的整体观一致。
(5 )武术药功中的佐功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其内服药以强筋壮骨为主,具有激发机能 活力,防1顷练S酬作用,外用药以舒筋译各为主,具有活御坚防以肉老化移®作用。
»[推荐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 《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鲁 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约5 000年前就出现了各种兵器。之后,产生了练习武艺的简单制度, “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礼记》),规定了训练时间和内容。“舞于羽两阶”(《尚书》)的集体操练 和“执技论力”(《礼记》)的对抗性比赛也开始出现。这些“以弓矢舞,持干戚舞”的娱乐性武舞,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一部分原本用于狩猎等生产活动的技能和工具,转而用于军事活动, 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用于战争的新技艺和新武器。武术之美,悄然孕育其中。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繁 荣促进了美学观念的诞生。武术美学意蕴总体表现出“内道外儒”的特点,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体 现武术的审美特征。儒家“仁者爱人”观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武术传统武德。以老子、庄子为代 表的道家,追求超功利和精神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主张顺应自然、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以达到美的 境界。道家美学诸多命题,直接映射到中国武术理论与实践当中,使武术自身带有深奥的哲理,不 少知名武术家的技击招式也外显神奇之美。
秦统一中国后,军队有更多时间训练武技,而民间由于禁用兵器,而使擒拿、格斗、摔跤等徒 手武艺得到发展。《汉书•哀帝纪赞》已提到宫廷“武戏”,说明作为血腥杀人手段的武艺,已经具 有越来越多的娱人和自娱的游戏因素。从出土兵器来看,汉代表现为较成熟的雄健之美,重刀之 习起于汉代,之后短兵器迅速发展并传播到国外,同时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武术与舞 蹈的结合,并在宫廷或士大夫阶层中表演和欣赏,使武术之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 期,美学和艺术探索的思想较为活跃。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迅速传播,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经学的 束缚,艺术实践更为丰富多样,重美轻善渐成潮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武术共同发展的有气功、导
引、养生术,此类早期的内家功法不仅具有强身保健的意义,还显现出理论色彩,如曹丕的《典 论》中就不仅论文,而且论剑。
浏览8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