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刚 男 生于1948年,中国武术峨眉赵门武功拳术、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陈式赵堡太极拳、少林门弹腿、查拳、炮拳、拳术二十法、八 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传人。
曾任中国武术协会成都市武术协会科研部主任、成都市西城区武协副主 席、副秘书长、武术总教练、武侯区武协、青羊区武协常委、四川省摔跤协 会委员、成都锦城武术健身学校副校长、总教练,成都市教委市教研室武术 教练组长、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获得高级武术教师证书。自幼习武,9岁时 跟随杨式太极拳大师李雅轩学习。12岁拜峨眉武术名家丁国基为师,专练峨 眉赵门功夫(拳术、刀、枪、剑、棍等十八般武艺)。在这期间又向陈柱龙 学僧岳门拳法,向杨华炯学习广东拳法,向张英振学山东查拳,向李宗有学 赵堡太极,向郑怀贤、马觉学孙式太极、形意拳,向沙国政学八卦连环掌、 通臂拳。18岁时,前往上海拜著名全能武术家王子平先生为师,习练弹腿、 查拳、炮拳、洪拳、八极拳、拳术二十法、擒拿法。
50余年来,博采众家之长,培养的弟子及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海内外的 弟子在各级、各类的武术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有的被评为“武英”、“武 士”级运动员,一些弟子在国内外开设武馆(武校),传授中国功夫,个别 弟子还曾在专业队任教。汪刚对自己50多年的习武、40多年的教学经验进 行不断积累、总结,所著《峨眉功法•拳法》《峨眉武功》即将出版。汪刚 还曾多次担任各级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也曾担任多部影视剧的武术指导工 作,并受到各方好评。现退休后仍致力于中国武术的传承、弘扬工作,为继 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武术运动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汪刚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杰出的武术教师和武术运动爱 好者,遍布世界各地,为弘扬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气概真谆精研武术
——写在汪刚先生著《峨眉武术赵门武功》出版之际
李兴辉
初识汪刚先生,不在武林,而在文苑。一次书画界朋友的聚会中,老友、 书画家潘锡仁介绍汪先生,并言近年来为保健身体习太极拳,遂与武术家汪刚 老师缔师友之谊,余乃得与汪先生相识。先生中等身材,敦实矫健,年长余一岁, 俱逾花甲之年。然其气宇轩昂,英气勃勃,举止静如松峙,动似猿猱,直感其 得益于练武之效。先生待人热情诚挚,性格爽朗,大有一见如故之感,乃以兄 视之。
中国武术源流古今,渊涵博大。古人推重文武兼擅,而侠义精神尤其为社 会所崇尚。荀子有齐人隆技击;管仲治齐,推拳勇股肱之士,自是角赢争竞, 国术于以衍成,而前彰后效,流派遂分,史不绝书,故武术又称国术。至近现代, 武术组织林立,强健邦族,方兴未艾,武术乃得以弘扬。及今,武术已然发展 为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a
蜀中武术为国术之正脉,历来为时所重。自清中叶以降,融汇中原武术, 博洽精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杜宽恩、李润斋、马鹤庭、马保、刘崇俊、 李国超、朱智涵、丁国基、张英振、李雅轩、郑怀贤、马觉等灿若群星,不胜 枚举,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 °
汪刚先生,得前贤熏习,自幼习武,受业于省内外武术宗师,博学众家之长, 潜心研习五十余年,得之亲炙,承之真传,通会各类拳术、器械,其武德武术造诣, 可称当今蜀中武术界之佼佼者也。
汪刚先生在数十寒暑砥砺不辍的武术生涯之余,又注重武术理论的发掘、 收集和研究,尤其难能可贵。由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受“重文轻武”的风气影 响,即所谓“侠以武犯禁”。故习武者多口授心传,亦受其文化所限,故武术 书籍多杂芜无稽,于史多悖。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籍不下千种, 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皆失真,其因乃著书者多神秘泻染师承和门派;或假托英雄 或伟人为其鼻祖,臆造传奇,加之武侠小说的夸张描绘,故鱼龙混淆,让人莫 辨真伪。据武术史家考证,除史书上散在的有关武术的记载外,大概只有明清 季的戚继光、唐顺之、何良臣、王圻、程宗猷、黄宗羲、黄百家等的武术书籍 尚可称武术正史,可谓沧海之珠矣。
汪刚先生积多年的习武和教学经验心得,更为传承武学理论,发扬光大中 国武术,颇耗心力,撰写成本书并付梓。该书资料翔实,立论有据,叙述明晰, 图文并茂。对于丰富武术典籍,继承蜀中武术沿革,推广当代武术健身运动, 自有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余崇尚武术,承汪先生盛意相邀,勉成此文,尚望识者指正。
中国的武术又被称作是“功夫”。这完全得益于中国著名的武术实战家 李小龙,把中国武术搬上银幕,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解并热爱。这是中国 人民数千年来发展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武术,所以又被称之为“功夫”。
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 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人们练太极拳时,动作如行云流水,意似闲云; 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八卦掌、剑舞 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形意拳、功力拳、 刀术、棍术、枪术等。
中国的武术主要具备强身、防身、健身功能,并可习于常功,搏于赛场, 载于武术技艺,并归之于武者的道德品质。练武者从来无需证明自己,而只 是通过长期的刻苦锻炼来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 它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对手,只是以武会友,交流切磋,共同 提高技艺。它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的“仁、义、礼、智、信、勇” 的情操。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 特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 社会习俗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 方面,中国武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武术文化的 基本特征,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 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 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所以,练习武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 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 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 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并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 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养生术《洗髓经》、 《易筋经》与印度的瑜伽相互渗透。中国武术于明朝、清朝时期传入周边国家, 如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都足以说明我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 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如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通过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 形成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武术运动的各类器械依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 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 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如“远用腿手, 近用肘膝,贴身则用擒拿、点穴”等。武术的攻防技击特征有别于其它体育 运动项目。
在健身方面,因为人们从事武术练习,是把健身、技击实用作为主要目的。 各种身体的练习方式,集“精气神,手眼身”为一体,因此,可收到内外兼修, 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中国武术具有的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等文化特征,与世界 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 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 步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一一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 势。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 且必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正如我国著名全能武术家王子平先 生所预言:“中国武术必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健康,财富”,这也是练武 者的中国之梦.
由汪刚先生执笔系统介绍的《峨眉武术赵门武功》一书,是一本武术专 业著作。书中指明赵门拳法起源于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历经各代武 术家的传承弘扬及发展至今,展示了它的辉煌历程。
赵匡胤青年时身怀绝技,“红拳闯关东,盘龙棍打天下”曾作为历史上 的美谈。赵匡胤幼承家传,兼学各门拳术,自创赵门拳法,后称太祖红拳。 传说红拳源于关中,在唐朝时期就在各地流传,赵匡胤将其精炼、提高,形 成更具特点的宋太祖赵门拳法。史载:元朝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甘肃, 入寺授大、小红拳。《少林宗法》第四篇中载道:泾原,(现今泾阳,三原一带) 有高某(鸥子高三),原名高占魁,字鸿齐,为陕西渭北镇人。擅技击,腿功、 轻功绝好。乃陕之技击高手。高三得技于张天虎(河北河间人)的亲授赵门 拳法的撑、斫八法之变,闪展巧击之功,跤法步打之秘,习练进跤的母子拳 即“九拳”精于实用。
由于赵门拳法经历代武术家的完善,内容丰富,在其套式、结构、姿势、 打法、劲力风格上约定为一定程序,沿袭至今。如赵门拳法起势为“十字手”, 即“鹦哥架”,即可辨其为“赵门拳法”,并在套路的排趟上均有一定成规。
赵门拳法的特点: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在拳套 上表现出:架势工整、风格独特、节奏明快、突出技击、实用性强、以练为用。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赵门拳法在各地广为流传,其中马鹤庭、李飞龙、 马正江、马绍堂等在继承前辈的武技上出类拔萃。如马鹤庭曾在咸丰光绪年 间授任清京兵十营长枪总教习,尊为“白袍将军”,因一身练就的赵门六合 大枪享誉京城。李飞龙为学“技”到陕西三源,求得鸥子高三的“无影腿”、 “虎尾腿”绝妙腿法回蜀,并将完整的赵门拳法及各类器械传授于丁国基 ( 1889 s 1976年)先生。由丁国基先生及其弟子汪刚等将赵门拳法弘扬至今。
丁国基先生为人光明磊落,豪爽正直,曾在川军熊克武、刘存厚部任武 术教官,与王永智、刘学渊、安定邦、张腾蛟、张一民、陈大章、詹品山、 郑怀贤、张英振、李雅轩、陈柱龙、侯万里、刘崇俊、马宝、颜联伍、杜自明、 王子清等来往密切。由于先生具有大武术家的气概,无旧时代武术界的门户 之见,常鼓励弟子们“人投三师武艺高,井淘三遍吃好水”。因此,向丁国 基先生学技的弟子们有更多机会向各门、各派的先生学习,获得更多的武术 技艺。
丁国基先生弟子汪刚曾向李雅轩先生习练杨式太极拳,向陈柱龙先生习 练僧、岳门拳术,向山东张英振先生习练弹腿、查拳,向沙国政先生习练八 卦连环掌、通臂拳,向马觉先生习练孙式太极拳,向郑怀贤先生习练形意拳, 向李宗有先生习练陈式赵堡太极拳,向杨华炯先生习练广东南拳,向钟俊之 先生习练四平、火龙拳。最有幸的是20世纪60年代,经浙江杭州蒋慧姻先 生介绍到上海,汪刚拜师于中国著名全能武术家王子平先生门下,向其系统 学习弹腿、查拳、炮拳、洪拳、拳术二十法、擒拿术等。即使在那个动乱的 年代里,汪刚执着地追求,持之以恒,潜心修炼,刻苦用功,历经五十余年, 寒来暑往,日日修习,从无间断,终集各种拳法于一身。
本书珍藏了大量珍贵的武林界照片,其中有武林前辈王子平先生、丁国 基先生、张英振、沙国政、何福生、王菊蓉、王树田、吕紫剑、彭元植等, 有武术功法、拳术器械套路,是汪刚多年心血的积累,值得一览。这些宝贵 资料折射出了武林界人士的“尚武”精神,弘扬中华武术的实证。
武术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萃之一。《峨眉武术赵门武功》作为赵 门武功的第一本专著,较系统地展示了赵门武功的沿革,技击要领方法。读 者通过阅读,可享受到它的锻炼价值,沿着赵门武功发展的过程造福民众, 造福社会,为中国武术运动走向世界做更多的探索。
峨眉武术历来为历史学家及武林爱好者所争论。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 大名山之一,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上寺观名刹众多。四川历史上各门 武术在此产生、发展、壮大并延续至今。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将门之后,又到少林寺进一步深造,所传赵门拳法是 家传拳术及借鉴所练红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史称“外家拳始祖”,而流传 至今的赵门拳法表现出“少林之刚,武当之柔”。
峨眉山的和尚、道士历来就有练武的传承。如明朝抗倭名将唐顺之留下 的《观峨眉道人演拳歌》就生动地表现了峨眉拳术的灵巧、快速、机警变化之妙。 唐顺之以武术技击家的眼光来观察峨眉道人演拳,并非一般文人的夸张之笔, 据此可见在明朝时期峨眉拳法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在少林拳法之外,自成 一体,名扬武林。
中国武术极盛于明、清两代,各门派武术均得到不断地发展,而峨眉武 功赵门拳术的器械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唐顺之将峨眉山普恩禅师所传的枪 法传与少林寺僧人。明代中期,峨眉枪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剑术均曾独步天下。 对少林武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样地,少林武术也对峨眉武术起到推动 作用。清初,吴殳是普恩的第四代传人。
四川古称天府之国,民殷国富,但巴蜀之地向来民风勇悍,习武之风遍 布各地,而峨眉武功各门拳术就是在与少林武功、武当武功的相互交流、借鉴、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书武术套路、功法《洗髓经》《易筋经》《旋眼功》,拳法《梅花肘》 《少林八法拳》《峨眉长拳》,器械《黑虎鞭》《盘龙棍》《春秋大刀》均 为作者亲自示范。
中国峨眉武术赵门武功拳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为了继承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需要,使赵门拳法这朵武林奇葩 更加系统、全面的保留并传承,本着古为今用、去伪存真的原则推介这一武 术遗产,让它能为现代化建设、为子孙后代做出贡献。
赵门武功宗师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郎(赵九重、赵玄郎、小名香孩儿),祖籍涿郡, 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逝于976年11月4日。
宋太祖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虽是武将出身,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 他心地清正,疾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严于律己,不近声色, 崇尚节俭,以身作则Q
年轻时,武艺高强,爱骑马射箭,胆量过人。公元948年,投后汉枢密 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 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 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
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死 后葬于河南巩义宋陵之永昌陵,庙号太祖。
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后,经过南征北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 变五代以来奢靡之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称道。
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道:“予观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 能统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者愈多,而天下愈乱。”
太祖长拳源于赵匡胤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 的格斗经验,编制成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自古太祖长拳以实战性著称于世, 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对太祖长拳另眼相看,承认太祖长拳为 少林武功最大的别支,由此可见太祖长拳命名的拳系流派,从河北、山东、河南、 四川、陕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区,由北到南流传广泛。《四川武术大全》 中记载的赵门拳术也是依据赵匡胤所传拳法而得名,故称之赵门拳法。
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首创并命名,伴随他打遍天下, 开山立国的“洪拳闯关东”、“盘龙棍”、“打天下”等武功,以其结构独特, 简练实用,攻防得宜,威猛霸气闻名。其练法至今仍然为各大门派所格外珍密, 保留至今.
中国武术界的一代宗师——武术泰斗
王子平老前辈生平事迹简介
中国武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民族
王子平先生一生爱国,1918 年,王子平先生在北京中央公园 (现北京文化宫)“五色土”比 武时,一举击败了号称“世界第 一大力士”的沙俄拳师康泰尔。 后又多次战胜美、日、德等国力 士,名扬四海。王子平先生为人正直不阿,他习武研武不忘倡导武德,身体力行, 传授武艺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为继承发扬中国传统体育,为培养武术界 一代新人,做出了毕生贡献,并因此而受到广泛的尊敬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前, 他曾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少林门门长、中华武术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 他又曾先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摔跤协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副主席等职。 1960年,他以八十岁的高龄随同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任武术团总教练。
王子平先生生于1881年, 逝世于1973年9月。籍贯河北 沧州,回族人。他从六岁开始学 武,精通赵门拳术,在刀、枪、 剑、棍及擒拿、散打、摔跤、硬 功、软攻、轻身功夫等方面,都 有很深的造诣,被武术界誉为全 能的武术家。我国著名的武术界老前辈王 子平先生是武术界的一代宗师和 武术泰斗。
王子平先生成为一个优秀的武术家绝非偶然。他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并 立志刻苦锻炼,长期揣摩,虚心向优秀的传统武术学习,向各派的武术名家 学习。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王子平先生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那始终保 持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他诲人不倦的精神,更是为人们所称道。他 将自己的武技和医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求教者。晚年的王子平 先生德高望重,反对狭隘的门派观念,以提携后进为己任,表现出了恢宏豁 达的气度。他的这种精神,是留给我们武术界最宝贵的财富。
王子平先生的生活道路近一个世纪,他作为一个武坛人物,在中国武术 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中华武术的继承者们,应研究它的技艺、 著述,学习他可贵的精神,不懈努力,使中华武术不断弘扬光大。
作为王子平先生的晚辈,我们深感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先生生前倾注了 全身心的高超武艺奉献出来,为光大中国武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子平先生的武术博大精深,为人师表,堪为楷模。
著名爱国武术家王子平先生轶事
谨以此文纪念王子平先生诞辰125周年
王子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全能武术家。影片《武林志》中,东方旭击败 俄国大力士达德洛夫这一情节,就是以他青年时代的真人真事为原型改编的。
王子平河北沧州人,回族,1881年出生在一个以打鱼为生的贫苦人家。 青年时期,他出于爱国热情和义愤,曾先后在北京、济南、青岛、上海等地 以打擂的方式击败了许多洋人大力士。1960年,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团长兼 武术总教练,他随同周恩来总理访问了东南亚诸国。先后历任中央国术馆副 馆长、少林门门长、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他一生为继承发扬我国的武术运动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成为卓尔不群的一代武术宗师。
一、富国强身、振兴中华
河北沧州,自古有“父母教其子女者,拳技也”的传统。武术在沧州一 带是一种普遍的体育运动。年少时,王子平先生由于体弱多病,便由母亲传 授武术以强身。他从小目睹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体质孱弱的中国人遭受的凌 辱,于是少年时代毅然选择了以“匡扶正义,富国强身,振兴中华”为指导 思想的习武道路。在这一思想引导下,他认真学习中国各门传统武术,刻苦 磨炼,成了一个体魄强健,技艺精湛,享有“沧州杰出健儿”称号的少年。 青年时代更由于击败了众多西洋著名斗士的卓越成就,使他名声大振,年轻 时即以“千斤大力士”而闻名于世界体坛。他的技艺长于少林、查拳、八极 派武术,对于太极、形意、八卦、劈挂、洪、炮、花、华诸门拳技也无不精晓, 他时刻不忘“匡扶正义、振兴中华”的大义,早年在山东,他就打败过闻名 世界的意大利斗士马志尼以及英美日德等拳击家多人。这些爱国事迹和丰功 伟绩一直为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所称颂。其中,尤以他为中国人争气,击败
二、击败康泰尔,中国人吐 气扬眉号称“世界拳王”的俄国大力士 康泰尔,为世人所叹服。
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一片 凄风冷雨。中国作为武术的故乡, 当时的中国人却不能堂堂正正地 参加武术比赛。那时的上海、北 京等地的斗技场,被帝国主义的 “斗士”所霸占,他们到处肆虐 逞凶,群魔乱舞,在中国人民头 上大肆炫耀拳头。
1918年,号称“世界拳王” 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到北京来 “献技三天”。此人身高近两米, 体格魁伟,横肉暴绽,犹如一只 大狗熊,康在上海民兴剧场“献 技”时,与中国一位武术家角斗,势均力敌,未能获胜,而这次康泰尔因为 打败了号称“力能搏狮”、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拳王孙堂,所以康泰尔来到北 京后,更加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他站在擂台上放出狂言:“要与中国武术 家们一较身手”。两天后,他因无人应战十分洋洋得意,第三天他更是忘乎 所以,公然叫嚣:“康泰尔在中国无人敢和他较技”,“中国人体质羸弱, 角斗免不了被人笑话”,话音一完,他便急不可待地扭断了一根直径半寸的 铁棍,以显示他的淫威。在疏落的几响掌声中,他以睥睨的眼光蛮横地眈视 着观众,一副完全目无中国人的模样。
在角斗场地,王子平再也不能忍受洋斗士的这种侮辱,他没有去想角斗 的后果将会招致官府的迫害,便愤然地跃上擂台,顿时全场观众激动万分, 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讥笑中国人的狂妄之徒的回击,这掌声也是 对英姿勃勃敢爱敢恨的王子平的支持。他自报姓名后,康泰尔却露出不屑交 手的样子,傲慢地说:“我是公认的世界大力士、世界拳王,无人敢与我交手, 你这毛头青年有多大本事,胆敢与我较量?你慎重考虑考虑吧,不要轻率,
瞅准 机会一记重击,将自恃力大 与魁梧的康泰尔打翻在擂台 上。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欢呼声四起,如此数次王子 平将康泰尔打翻在地。最后, 躺在地上的“世界大力士” 康泰尔慢慢爬起来,摇晃着 狗熊似的背影,灰溜溜地从 角斗场逃了出去。此次角斗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北京 的大街小巷,传遍了神州大
地。王子平为中国人出了气,为中国人雪了耻,打破了俄国大力士不可战胜 的神话,英雄的壮举也摘掉了外国人强加于我们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 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而外国斗士却怀恨在心。他们多次寻衅闹事,伺 机暗算王子平。由于王子平拥有卓绝的中华武功和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庇护,
以致遭祸。” “你不是要和我们中国人比较胜败吗? ”王子平说,“我是中 国人,你角斗输了,就叫你立即滚出中国去!”翻译传达了王子平的意思, 康泰尔气急败坏,但又提出一个条件:各找公证人,约定死伤无恤。康意图 以此相威胁,但王子平不为恐吓所惧。角斗的时间终于确定了。消息很快传 遍了大街小巷,传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既感到精神振奋,又为这个 爱国青年担心。
比赛那天,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出面干涉,公然派出军队弹压,但由于 有几十名爱国士兵自愿在赛台前组成了一道人墙,维护秩序,才确保了角斗 的顺利进行。
比赛时间一到,只见王子平一跃登台,康泰尔企图趁王子平立足未稳, 猛扑过来,王子平抽身一闪,稳稳地立在擂台中央。随即双方展开一场惊心 动魄的较量。起初,王子平以快速多变的身法与高大的俄国人进行周旋,诱 使康泰尔出拳,消耗其体力, 磨损其意志,多次佯装躲闪 不及,几次差点吃了他的老 拳,让康泰尔以为中国人不 敌他的重拳。后来,在稍微 熟悉了对方的拳法和步法后, 王子平灵活地运用中国武术 中独特的技法和摔法,个个阴谋和挑衅都被粉碎,他们的阴谋终于未能得逞。
亲聆王子平老师的教诲
40年前,我只是一个爱好中华武术的中学生,经浙江武术家蒋慧娴老师 热情荐介,使我有幸在上海黄陂南路王老师的寓所,聆听了他老人家的亲切 教诲。
在当时“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武术运动被宣布为“非法”, 强令取消。王子平本人更被非法抄家,打成了 “反动学术权威”,遭到了种 种迫害。时处困境的王子平老师仍然毫不犹豫、满腔热情地接待了我。初次 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中等身材,当时虽已86岁高龄,但身体硬朗,性情豪放, 对人热情而谦逊。他详细询问我习武有多长时间,练过哪些功夫,以及四川 开展武术运动的情况,四川的武术家有哪些人等等,我都认真地一一做了回 答。在沪期间,我虚心向王子平老师学习,在他老人家的悉心指教下,我学 到了不少宝贵的知识和技艺,解开了我在武术运动中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 我暗下决心,要继承老一辈的事业,把王子平老师教授我的技艺发扬光大, 为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子平老师有着高尚的武德。他常说:“练武应看到,武术对祖国的现 在和将来所产生的作用”,“我们的武术运动要是能加入到奥运会的大家庭 就好了”。他针对当时“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无比愤怒地说,“武术是我 们国家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是我们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园地中一朵奇 葩,我们对当前的各种阻滞不要怕,不要退却。国家将来总会重视武术运动 的。你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比我在旧社会练武的条件好多了” a他还说, “四川的武术不错嘛!历代许多能人高手都聚集在你们那儿去了。俗话讲’山 东的豪杰、河北的健儿、四川的侠客’,那是有根据的。道地的药材出在四川, 道地的武术好手,四川还真不乏其人呢!”
王老师特别重视武术技击。他认为钻研武术不能搞花拳绣腿,一定要讲 实战功夫,要有科学的观点。他说:“我们家乡练武可是要讲’打’的。实 战功夫非常重要。练武时一定要带着’攻防’的观点,攻防之间的紧密配合, 这对于培养国防和对敌斗争的实用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战对机警、果断、 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和独特的作用,但必须有真功夫作 基础。”他又强调说,“你们对练武的要求也不差,有实战意义,但如把打 拳视为打人,那就错了,背离了武术技击的本意,改练拳好卫国不是更好吗? ” 顿了一下后,他又继续说道:“你们在拳谚中讲,’不偏不挂挨打架‘,就 是指攻防的意识太差。
练武术不讲技击,那练武术还有什么作用?不好看的拳中用,是实在的 拳法。我将几十年经验总结的《拳术二十法》教你了,你一定要深刻地去领会。
浏览4,2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