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易筋经的练习要领
(一)放松精神,形意合一
在易筋经的练^中,练习者的精神状态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练习中要求精神放松,意 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通常不意守身体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 动而变化。即在练习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 到健体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要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青龙探爪”时,要求意 存掌心。而另一些动作虽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却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 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广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 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上体如“勾”一样的卷曲伸展运 动。这些都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似有似无,切忌执着、刻意于意识。
(二) 自然呼吸,自始至终
练习易筋经时,有些要领是要特别注意并且贯穿始终的,如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呼吸要白 然。即练习时,要求呼吸柔和、自然、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 动。相反,如果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着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会在与导引动作的匹配 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冀 扇动(气相)。这样,练习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动作难以松缓协调,影响健身效 果。因此,练习易筋经时,要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与呼吸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
呼吸要领是易筋经中自始至终都强调的一条标准。另外,在功法的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 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广九鬼拔马刀势”中展 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广出爪亮 翅势”中两掌前推时自然呼气等。由于人体胸廓会随着这些动作的变化而扩张或者缩小,吸气时 胸廓会扩张,呼气时胸廓会缩小。因此,练习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者缩小而自 然吸气或呼气。
(三) 刚柔并济,虚实相兼
易筋经是一项宜刚宜柔的武术运动,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地掌握这一特点以便更好地 进行锻炼。
易筋经的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在“倒拽九牛尾势”的动作中,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 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又如在“出爪亮翅势”的动作中,双掌立于胸前成扩胸 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 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均要求练习 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就不会出现机械、僵硬或疲软无力 的松弛状况。
因此,练习本功法时,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济。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练习动作不 能绝对的刚或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协调配合,即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否则,用力过“刚”, 则会出现拙力、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宁静平和的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松懈、疲软,起 不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四)循序渐进,协调发音
在武术锻炼中,任何一个动作或者是一套套路的形成与练习都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应遵循 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系统的练习。
在练习易筋经的过程中,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身体条件的练4者,可以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如“三盘落地势”中屈膝下蹲的幅 度、“卧虎扑食势”中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同时,练习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 序渐进的原则。
另外,在练3易筋经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呼气时发音(但不需出声)。如“三盘落地 势”中的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主要是为了下蹲时气能下沉至丹田, 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紧张,引起气上逆至头部;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起到强肾、壮丹 田的作用。因此,在该势动作中要求配合呼气、吐音,并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张,音从喉发出, 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三、易筋经健身指导
(一)第一式拱手当胸
两脚并拢,身体端正,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成并步站立。眼平视前方,平心静气,神 态安详。
左脚向左平开一步,相距稍比肩宽。两臂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宽。屈膝下蹲,成马 步。同时,屈肘,两掌心向胸前合拢内旋,指尖朝向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两肘向两侧撑开,两 臂约与地面平行。眼平视前方。
(二) 第二式两臂横担
两掌外旋指尖朝前,同时两臂缓缓伸直。
两臂外旋,由体前向身体两侧平举,两臂平直,两掌心向上。
(三) 第三式掌托天门
两臂屈肘,两掌心向耳旁合拢。之后,两腿逐渐伸膝站直,脚跟提起。同时,两臂内旋,两 掌上托举至头顶前上方,两臂展直,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仰面观天。
两手向身体两侧下落,掌心逐渐翻转向下,落于体侧,脚跟随之缓缓下落。
(四) 第四式摘星换斗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至右腿内侧,之后再向左前方伸出,足跟着地重心前移,屈膝 半蹲,成左弓步。同时,右臂屈肘向后上提,掌背贴靠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指尖向左,左手 收至身体左侧,再屈臂上提经左胸前向左前上方伸出,与头同高,掌心向上。眼视左手。
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腿屈膝,左脚稍回收,脚掌上翘。同时,以腰领左臂,左手向 右摆至右前方,掌心向上。
身体左转,右腿屈膝,左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左手随身体转动向左摆动至头上方,左掌 屈腕,五指撮拢变勾手,勾尖对头。稍仰面,眼视勾手。
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屈蹲,再右脚向右前方伸出,成右弓步。左勾手变掌,由头 右划弧下落,绕膝过腰,屈肘向后,手背贴靠命门穴,右臂下落,经胸前向右前伸出,做右势,唯左 右相反。
右脚收至左脚内侧,两脚并拢,两腿屈膝,身体转正。同时右手向头左前方划弧,经身体 左侧,绕膝再向下收至身体右侧,左手由背后自然下落,两腿缓缓伸直,成站立姿势。
(五) 第五式出爪亮翅
两手握拳,上提至胸侧。
拳心翻转向下,两拳变掌,指尖朝前,两掌向前探出至终点时坐腕、展指,掌心朝前,高与 肩平。同时提踵,身体稍前探,两肩超过足尖。两眼平视指端。
松腕,掌心翻转向下,之后两臂屈臂回收至胸侧,两手下落至体侧,足跟着地。
(六)第六式倒拽九牛尾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两 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朝上。
两掌变拳,经体前下落至两脚之间,两臂伸直,两拳背相对。
两拳由下上提至胸前,拳心向下,再由胸前向两侧撑开,两拳逐渐变掌,坐腕、展指,掌心 向两侧,两臂平直。
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尖外展90°,之后身体重心再向左腿移动,成左弓步。同时两掌 逐渐变拳,左手由体侧下落经腹前划弧,再向上摆至面前,拳心朝里,前臂与上臂成直角,右手由 体侧经头部向前、再向身体右侧后划弧摆动,拳心向后,右臂内旋,充分后摆。眼视左拳。
上体前俯至胸部靠近大腿,弓步姿势不变,左拳与脸的距离不变。
上体后仰,上举臂保持直角,上臂与地面垂直,拳与脸的距离不变,眼视左拳。
上体直起向右转体,同时身体重心稍向右腿移动,左脚内扣90°,成马步。两臂随转体成 侧平举,两臂伸直,掌心向下,再上举至头两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向上,再做右势,唯方 向相反。
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两腿缓缓伸直,两臂由侧平举下落至身体 两侧,成站立姿势。
(七)第七式九鬼拔马刀
两手经腹前交叉,沿体前上举至头上。两脚随两臂上举,足跟同时外展,两足尖相对,夹 角超过90°。
两手分开,向身体两侧下落。之后,左手绕至身后两侧肩胛骨之间,掌心向外。右臂由体 侧向前、向上划弧,举至头上之后屈肘。在体后,左右手相握。
身体充分向左拧转,眼向后看。
身体转正,相握两手松开,右臂上举,向体侧下落,左臂下落后再经体侧上举,两臂成侧 平举。
两臂下落至腹前交叉,再由体前举至头上,做右势,唯左右相反。
相握两手松开,两臂成侧平举后下落于身体两侧,同时两足跟向内合拢,两脚并拢,成站 立姿势。
(八)第八式三盘落地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三脚宽,同时两臂伸直向体前上举,同肩高稍比 肩宽,掌心向上。
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经身体前侧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 相对。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上托至两肩侧(两臂夹角约为90°)。
两腿屈膝深蹲,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按至两髋外侧,指尖向左右外侧。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上托至两肩侧(两臂约成一字形)。
两腿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相对。
(九)第九式青龙探爪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变拳收至腰前侧,左手拳面抵住章门穴(第十一肋端),拳心向 上,右拳变掌举至头上,掌心向左,右臂靠近头部。
上体向左侧弯腰,右腰充分伸展,上体、头部、右臂与地面平行,右掌心向下,指尖朝左。
向左转体,右手臂充分向前探伸,稍抬头,目视右掌。再屈膝下蹲,两大腿与地面平行,同 时身体逐渐转正。同时右臂随转体,由身体左侧经两小腿前划弧收至右腿外侧,掌心斜向上。
两腿缓缓伸直,右掌变拳上提,两拳面抵住章门穴,再左拳变掌上举至头上,做右势,唯方 向相反。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收至腰间握拳。 (十)第十式卧虎扑食
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腿屈膝,成左丁步。
左脚向前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上提至两肩前,再变掌由身体带动向前猛扑, 两手成虎爪状,稍比肩宽,坐腕、掌心向前。眼平视前方。
上体前俯,胸部贴近大腿,两掌指撑地。
左脚向后,脚背放于右脚跟上。两手撑地(男:拇、食指指腹撑地,女:全手掌撑地),两手 同肩宽,身体重心向后,两臂伸直。两腿折叠,臀部靠近左腿,低头。
身体重心向前,依次以头、胸、腹接近地面向前弧形移动,成俯撑姿势,两臂伸直。如此动 作反复做3次。
身体重心向后,两腿屈曲,臀部靠近小腿。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左脚从右脚上下落,再向 前迈一小步,之后右脚向左脚靠拢,上体直立恢复站立姿势。
(十一)第十一式打躬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上,两 掌心相对,之后两掌下落,屈肘抱于脑后,掌心紧按两耳,两肘向两侧打开与身体在一平面上。
上体前俯,胸贴近大腿,低头。两腿由屈变伸,充分伸直。两肘内合,两手以食指、中指、 无名指交替在脑后轻弹数次。
身体直立,两腿屈膝成马步。两手抱于脑后。
(十二)第十二式掉尾势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向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上提左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左脚外侧,掌心贴地,指尖相对。 抬头。
上体直起,身体转正,上体右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右脚外侧,掌心 贴地,指尖相对。抬头。
上体直起,身体转正。两手仍在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上体后仰,与地面平行。同时两手由头上向肩两侧分开,掌心向上,指尖向两侧。
上体前俯与地面平行,两臂由体侧向前摆至两肩前,两掌心向上,两臂充分伸直,抬头。 之后身体前俯,两膝伸直,两臂稍屈肘内旋,由两腿之间向后探伸,尽力超过足跟,两臂伸直,两掌 心翻转向下,两手贴地,约同肩宽,指尖向后,胸部靠近大腿。眼向后看。
上体直起,同时两臂前平举,两掌心翻转向上。之后两掌心翻转向下,下按收至体侧。左 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成站立姿势。
第一节散打健身方法指导
一、散打的概述
(一)散打的概念和发展情况
散打的起源和发展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散打又称为散手,在中国历代有许多种称 谓,如技击、相搏、手搏、白打等。由于多种对抗都采用擂台的形式,因此在中国民间还有“打擂 台”之称。现代散打是以武术中踢、打、摔的动作为内容,按照一定的体重分级,在规则允许的情 况下,两人在8米见方的台上进行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
散打自1979年3月被确定为试点项目以来,经过多年的内部交流、公开表演,在不断总结经 验的基础上,比较科学地规范了技术动作,逐步完善了规则,确定了竞赛模式,于1989年被国家 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3年11月,第2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散打成为世界武术锦标 赛正式比赛项目。1996年,第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散打被列为正式 比赛项目。1996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 武术(套路、散打)教材和《国际武术竞赛规则》修改稿。1998年,在第13届亚运会中,散打被正 式列为比赛项目。1999年,散打全面发展,新规则规定参赛选手除保留护裆、拳套外,去除了所 有的护具,从而大大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为散打走向市场打下了基础。2002年7 月,第1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在上海举行,对散打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散打的飞速发 展,为了适应国内外散打比赛的形势,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试用)》出台。自此,散打的竞 赛规则逐渐完善、定型。
随着散打运动在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散打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散打这一运动形式 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这也为散打运动走向世界,走进奥运奠定T:坚实基础。
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角度看,散打运动与实用技击是基本一致的,但从体育的 角度出发,散打运动受竞赛规则的限定,它以不伤害对手为前提,与实用技击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散打属于体育的范畴,是人们健身锻炼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散打的特点与作用
散打的特点
总的来说,散打运动的技术特点可归纳为对抗性、体育性和民族性。
对抗性
武术散打的基本特征是对抗性。在散手比赛中,运动员运用的攻防技术没有固定动作结构 和顺序,而是以对方行动为转移,攻防动作多变,互相指向对方弱点,避开对方坚实处,斗智、角 技,随机应变,视势而发。
体育性
散打作为一项竞技体育,其必须符合体育的宗旨,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通过散 打运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解决竞赛中的安全问题,这是体现“体育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 散打运动明显区别于致伤致残的格斗术。因此,规则明确规定禁击后脑、颈部、裆部,在比赛时必 须戴护具和拳套,不准有违反安全竞赛原则的动作出现。
民族性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 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从技术特点上来看,中国散打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 跆拳道,更不同于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以及不能用脚,只能用摔、绊、擒方法的柔道等对抗 项目。另一方面,从竞赛用语来看,中国散打采用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汉语。“武以修德”“以 武会友”都是练武的传世诤言。礼仪采用“抱拳礼”,既沿用了武术的传统礼节,又富有现代意义 的深刻内涵。采用“擂台”的竞赛场地是我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了传统武术技击特点。
散打的作用
健体防身,增强体质
散打是一项较力、斗智斗勇的激烈性对抗项B,它对提高人们的速度、灵巧、耐力、力量等身 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都有明显作用。同时,经过艰苦的功法 训练,还能增加功力及抗击能力,更能发挥攻防实效性。这无疑是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 的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对武警、公安和边防指战员更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练武修德,磨炼意志
在习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武德教育。如尊师爱友、讲礼仪,互相交手比试中提倡互 相学3切磋技艺。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谦逊品德。针对3练中难免因失误而磕碰的现象,提倡 互相爱护、团结友爱精神,切忌报复。这无疑对培养学员优良品质有积极作用。
散打练习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功力练习要克服疼痛难忍关,交手时要克服 胆怯怕打关,逐步增加胆勇。比武中遇到了强手,要克服消极逃脱关,敢于拼搏。在体力不支时 还要以顽强毅力坚持到底。这些锻炼不仅能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果断、坚毅的精神,还能使人们 摒弃软弱、怯懦而发扬敢于进取向上的意志品质。
娱乐身心,增进友谊
自1979年我国开展散打以来,全国性和各地方举办的散打表演赛、擂台赛都深受群众欢迎。 散打,不仅仅是较力斗勇,更讲究较技斗智,所以每当赛场上出现精彩的对抗场面时,观众都报以
热烈的掌声。这说明散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习练者也深感其奥妙、精深,给人以启迪 和乐趣。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散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健身的重要运动形式,丰富了生活。同 时,人们在进行散打健身时,互相交流经验,切磋技艺,既增强自己的健康水平,又增进了友谊。 此外,散打在维护社会治安,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防建设中也有重要作用。
二、散打基础健身方法指导
(一)散打进攻技术健身方法指导
1.实战姿势(以左势为例,以下均同)
练习方法:侧身,两脚前后开立,约为一自然步的距离;前脚尖与后脚跟在一直线上,两脚尖 均斜向右前方,两膝微屈,后脚跟微踮起;两手握拳,拳眼斜朝上,左前右后屈肘举于体前,左臂屈 90°〜110°之间,左拳与鼻同高;右臂屈小于90°,垂肘紧护右肋,右拳置于右下颏处;下颏微收,闭 嘴合齿,含胸拔背,面部和左肩、左拳正对对手,全身放松处于一种“弹性”状态(图10-1)。
练习要点:两膝微内裹,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垂肘护肋,暴露给对手的身体部位要小。
基本步法
(1)进步
练习方法:后脚蹬地,前脚掌擦地向前进半步,后脚再跟进半步(图10-2)。
练习要点:进步步幅不宜过大,后脚跟进后的身体姿势不变,进步与跟步衔接越快越好。
退步
练习方法:前脚蹬地,后脚掌擦地向后退半步,前脚再退回半步(图10-3)。 练习要点:退步步幅不宜过大,身体姿势保持不变,退步要快。
上步
练习方法:后脚向前上一步,同时左、右拳前后交换成反架姿势(图10-4)。
练习要点:上步时身体不能前后摆动,上步与两手动作要同时进行,要协调、迅速。
撤步
练习方法:前脚向后撤一步,成右前左后,左脚跟离地,右脚脚尖外展,重心偏于右腿(图 10-5) 0
练习要点:撤步不宜过大,重心移动要平稳,两脚要轻灵。
闪步
练习方法:预备姿势,左(右)脚向左(右)侧移半步,右(左)脚随之向左(右)滑步;同时身体向 右(左)转体约90°(图10-6)。
垫步
练习方法:后脚蹬地向前脚内侧并拢,同时前腿屈膝提起(图10-7)。
练习要点:后脚向前脚并拢要疾速,垫步与提膝不脱节、不停顿;身体向前移动,勿向上腾空。
基本拳法
(1)冲拳
冲拳是所有武术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法,属直线型攻击方法。在拳法中是中近距离进攻对手 的重要手段。由于冲拳动作相对隐蔽,尤其是后手冲拳力量较大,是重击对手的有效方法。
①左冲拳
练习方法:后脚蹬地,腰微右转,重心微向前移的同时,左手内旋,左拳向前直线冲出,拳心向 下,力达拳面(图10-8)。
练习要点:冲拳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拳面领先,大臂催前臂,臂微内旋,肘微屈。快出快 收,冲拳后迅速还原成预备势。
动作运用:左冲拳特点是距离对手较近,易发动,预兆小,灵活性强,但力度较小。可以结合 身体的高、低姿势或左、右闪躲动作击打对方腰部以上任何部位。既可主动进攻,又能防守反击, 而且可以起到以假乱真的作用。例如双方在对峙状态下,甲突然快速地进步或上步,以左冲拳攻 击乙的头部或胸部(图10-9、图10-10)。
右冲拳
练习方法:右脚蹬地并以前脚掌为轴向内扣转,转腰送肩的同时,右拳直线向前冲出,力达拳 面;左拳或变掌回收至右肩内侧(图10-11)。
练习要点:右脚发力,传送到腰、肩、肘,最后力达拳面。
动作运用:右冲拳是主要的进攻动作之一。它的特点是攻击距离长,能充分利用蹬腿转腰的 力量加大冲拳力度,具有较大的威胁力。如当甲突然用左冲拳攻击乙头部时,乙迅速俯身下躲, 同时用右冲拳反击甲腹部(图10-12)。
(2)掼拳
掼拳分左、右掼拳两种,是弧线型进攻方法,一般在相互的连续击打中使用率较高。可以结 合身体姿势的高、低变化,击打对方的太阳穴、耳门、腮和腰肋部位。由于摆动幅度大,所以击打 力M很大。但也因幅度大和运动路线长,使得动作的隐蔽性较差,运用时动作幅度宜小不宜大。 ①左掼拳
练习方法: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左拳向外(约45°)、向前、向里横掼,臂微屈,拳心朝下,力达拳面;右拳护于右腮旁(图10-13)。
练习要点:掼拳发力时,臂微屈,肘尖抬至与肩平。以腰发力,力达拳面。
动作运用:左掼拳是一种横向型的进攻动作,可结合身体姿势的高、低变化,击打对方的侧 面。如上盘可击打太阳穴•,中盘可击腰肋部位。如双方对峙时,甲突然向左闪步,以左掼拳抢攻 乙右侧头部。或当乙用右掼拳进攻甲上盘时,甲迅速俯身下躲后,以左掼拳反击乙方头部(图 10-14、图 10-15、图 10-16)。
练习方法:预备势。右脚蹬地并向内扣转,合胯并向左转腰,同时右拳向外(约45°)、向前、 向里横掼,力达拳面或偏于拳跟侧;左拳回收至左腮前(图10-17)。
练习要点:右脚内扣,合胯转腰与掼拳发力要协调一致。掼拳发力时,肘尖微抬,使肩、肘、腕 基本成水平。
动作运用:右掼拳也是一种横向型进攻动作。其特点是能充分借助右脚蹬地转腰的力量来 加大进攻的力度,但因其进攻路线长,运用时动作幅度宜小不宜大。此拳法多用于连击或防守后反击。如双方对峙时,乙用右抄拳进攻甲腹部,甲左手向里掩肘防守的同时,用右掼拳反击乙头 部(图 10-18、图 10-19)。
抄拳
在散打中,抄拳属于近距离攻山•型拳法,可分为左、右抄拳两种。主要在双方对抗时,攻击对 方的胸、腹和下颏等部位。
左抄拳
练习方法:预备势。重心略下沉,左拳由下向前上方勾起,大小臂夹角在90°〜110°之间,拳 心朝里,力达拳面(图10-20)。
练习要点:抄拳时动作要连贯、顺达,用力要由下至上,发力短促,力达拳面。
动作运用:如V以左抄拳进攻乙的胸、腹部时,乙迅速沉身左转右掩肘后,以左抄拳反击甲躯 干以上部位(图10-21、图10-22)。
右抄拳
练习方法:预备势。右脚蹬地,扣膝合胯,微向左转腰的同时,右拳由下向前、向上抄起,大小 臂夹角在90°〜110°之间,拳心朝里,力达拳面;左拳回收至右肩内侧(图10-23)。
练习要点:右抄拳要借助右脚蹬地、扣膝、合胯、转腰的力量,发力由下至上,协调顺达。
动作运用:如乙以右掼拳攻击平上盘右侧时,甲左手挂挡后,以右抄拳反击乙躯干以上正面 部位(图 10-24、图 10-25)。
浏览1,1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