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详细介绍了武术教学的特点,揭示了武术教学中应注重的方 面。另外,在本章中还详细给出了武术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武术 教学的方法,奠定了武术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章总结了武术套 路竞赛、散打竞赛以及武术功力竞赛的详细规程、裁判法规、详细流 程等相关事宜,为武术相关竞赛的开展提供了准确依据。


  1. 武术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2. 武术教学的原则是、

  3. 武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4. 常规教学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5. 竞赛规程应包括哪些内容?

  6. 编排组的职责是什么?

  7. 各个竞赛的评分方法是什么?


第五章

武术套路与技法分析

【学习目标】

在学生了解与理解武术技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不同武术套路的主要技法特点,并 且能够在学、练过程中突出不同武术套路的演练风格。

【学习任务】

  • 理解武术套路中技法的基本概念与要求。

  • 掌握武术套路中不同套路的主要技法内容与特点。

  • 掌握和演练出不同武术套路中的主要技法要点与风格。


【学习地图】图片3

一、概述

长拳是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体委在汲取广 泛流传的查、华、炮、红、少林等传统拳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 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结合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仆翻滚等动作与技术的 拳术。长拳的动作幅度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等都有较高的 要求。

“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 三十二势长拳”。以长拳命名的主要武术套路有长拳三十二式、太极长拳等,这些长拳与今日长拳 技术的内容、风格、特点迥然不同。现代长拳套路,还包括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既 适合武术的基础训练,又适合于竞赛,是我国重点推广普及的武术项目之一。

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 套路和自选套路。

(一) 规定套路

规定套路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编制的套路,各级套路均有拳术套路、刀术套路、枪术套路、 剑术套路、棍术套路,每个套路都由不同难度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具有严格的统一规范和标 准。20世纪50年代有初级和甲、乙组套路,以后又有“少年拳” “青年拳”等套路。随着武术套路 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和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年为第11届亚运会创编的第一套国际规定武术竞赛套 路,其中包括长拳;2001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的第二套国际规定武术竞赛长拳;2013年 由王玉龙、徐伟军主编,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5名教练员和 裁判员及专家参与创编的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包括长拳在内。

(二) 自选套路

自选套路是指练习者为了根据竞赛的需要,依据自我身体素质和技术风格创编的武术套路。 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规定动作数量、组别、规格、路线及完成整套动作的时间等均有统一 要求和严格规定。其中自选长拳套路至少要包括三种手形,五种主要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 法、肘法,以及不同组别的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

随着武术套路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自选套路的规格性和艺术性要求更高,促使其向“高、难、 美、新”的方向发展。

(一) 手要快捷
长拳的传统技法包含“八法”,即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也即手法、眼法、身法、步 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8个方面。其各个技法的要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精力 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

长拳的手法要求“拳如流星”,快速、有力、敏捷。这不仅要求拳法和掌法如此,肩臂的动作也 如此。即使是一个抖腕、刁手的小动作,也要做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在长拳套路运动中,上肢运动要达到“拳如流星”的要求,就必须松肩活肘,使肩、肘、腕等关 节节节贯穿,灵活顺畅,若肩肘僵硬,就会使手法呆板,从而使手法的速度所产生的力量减小;其 次,也不能使整个长拳套路都处于飞快、杂乱无章的状态,应做到快慢相间,动静有致,“静如处 子,动如脱兔”。不动则已,一动就要非常迅速。“拳如流星”的要求,只是指活动的动作,而不是指 所有的动作。要求整个拳路快而有章,快得疾,静得稳,在运动过程中有动有静,要突出长拳动静 结合、快慢相间的特点。

(二) 眼要明锐

长拳的眼法要求“眼似电”,要明快、锐利。眼法在长拳运动中不是单独活动的,它必须“眼 随手动” “目随势注” O手法要像流星般地迅快、敏捷、有力,眼睛的注视、随视等要相应地像“闪 电”般明快锐利。这种手到眼到的眼法变化,不仅与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颈部的活动有关。 随着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看下视,颈部的灵活及快速转头的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更重要 的是眼法还涉及动作意向的问题。一般来说,长拳的动作都具有较强的攻防意识,这种意识不仅 表现在动作上,而且还体现在眼神的变化中,即使是静止时的状态,也要含有伺机待发的意识,给 S种虽静犹动之感,正所谓“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因此,眼法应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 注”“明锐似电”。

(三) 身要灵活

长拳的身法要求“腰如蛇行”,要柔软、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套路运动中表现为闪、转、 展、缩、折、弯、俯、仰等不同变化,这些身法的变化主宰于腰,俗话讲“腰为中轴” O其次,身法主 要是通过胸、背、腰、腹、臀5个部位来体现。在运动时要求灵活多变,在由运动时转入静止时要求 挺胸、直背、塌腰、收腹、敛臀。运动中则要求“体随势变”,身法灵活。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 法变化与手、眼、步、腿诸法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腰如蛇行” O这就是所谓的“动圆定方” O

(四) 步要稳固

长拳的步法要求“步赛粘”,灵活、稳固。“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步法在长拳套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 种步法在运动时既要轻快,又要像胶粘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不拔跟;它不能受上肢、躯干活 动的影响,反过来还要结合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只有做到步法稳固、灵活、轻快,才能达到步快催动拳速,步到拳到,上下协调一致。

(五) 精要充沛

长拳的精神要求“精力充沛”,充沛、饱满、贯注。充沛如江河怒潮,饱满如雷霆震怒,贯注如 鹰视猎物。这种“怒”绝不是直眉横目、域牙咧嘴的凶狠,而是具备战斗意识,把自己摆进一种充 满战斗的场合里。这种“怒”不仅表现在脸面上,更应表现在拳势上,将气吞山河的精神和勇武的 意识贯注于运动之中,犹如擒龙打虎之势,惊天地,泣鬼神。

(六) 气要下沉

长拳的气息要求“气宜沉”,气沉丹田。长拳运动结构较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这个特 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对氧含量要求高。如果不善于合理掌握和运用呼吸方法,就容易使气血上涌, 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气不足,氧不足则呼吸力短,力短则运动不能 长久,同时,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也必然会遭到破坏。所以,在长拳运动中,要注意运用腹式 呼吸法,掌握好“蓄气” O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在长拳套路运动中,主要的呼吸方法有“提、托、 聚、沉”,在运动中最常用的是“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但是,在运动中呼吸方法的选择要随着动 作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但是,必须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七) 力要顺达

长拳的劲力要求“力要顺达” o长拳套路运动中发力若不顺,则会使动作僵硬、呆板,破坏动 作结构和套路节奏。因此,要做到用力顺达,需首先明“三节”、懂“六合” O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 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六合,是指手、肘、肩、 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比如弹踢腿,它必须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三节贯通,才 能使力顺而不僵硬。所以,长拳运动中一定要掌握“三节”,掌握用力顺序,劲力才能顺达。

(八) 功要纯青

长拳的“功”法要求“功要纯”,这里的“功”,是指长拳的技术及运用的技能与技巧。“功夫 不到总是迷,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夫要达到像炉火一样纯青,首要的是要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 下,不断坚持练习,才能使体能和技能不断提高,技艺不断升华,功夫与日俱增,从而达到理想的 境界。

(九) 四击合法

“四击”是指武术中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法则,四击合法是指长拳中的动作方法要符合这 四种技击法则。这四种技击法则又各有其具体内容:踢法有蹬、踹、弹、点、摆、扫等;打法有冲、 撞、挤、靠、崩、劈、砸、挑、拦等;摔法有踢、别、拱、切、掏、刀、勾等;拿法有刁、拿、锁、扣、封、 错、截等。这些技术内容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招一式都要严格遵循四击法则。若偏离这些技击 法则,就不能真实地再现不同动作的攻防意义,也就失去了长拳技击动作的攻防意识与价值。

(十)以形喻势

长拳在运动时有“十二形”之说,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入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入 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生动展现了长拳运动中的动、静、起、落、立、站、 转、折、轻、重、缓、快12种态势。

动如涛:运动之势。在武术演练中的气势要像江海的波涛一样激荡不已,滔滔不绝,富有节 奏感。

静如岳:静止之势。当静止的时候要像高山那样巍峨耸立、稳如磐石。

起如猿:跳起之势。腾空纵跳时要如猿猴般轻灵、敏捷、矫健。

落入鹊:降落之势。从高向下落的动作要像喜鹊登枝般轻稳、飘逸。

立如鸡:单腿独立之势。在套路演练中,由运动转静止动作时,要像雄鸡一腿支撑身体时那 样稳健。

站如松:两脚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挺拔、刚健、富有生气,静中蕴动。

转如轮:旋转之势。凡是抡绕的动作要像车轮绕着车轴转动一样,既要有轴心的依托,又要 有飞轮之势,达到圆的要求。

折如弓:折叠之势。当躯体俯仰折叠扭转时,要像弓那样富有弹力。或像弹簧那样一样内含旋 转力和弹力。

轻如叶:轻飘之势。凡是轻盈的动作要像树叶一样轻飘,落地毫无声息。

重如铁:沉重之势。当重之时,要像钢铁砸地般沉重,富有渗透力。

缓如鹰:缓慢之势。要像雄鹰在空中盘旋那样全神贯注,毫无懈怠之意。

快如风:快速之势。当动之时,如疾风扫叶,迅雷不及掩耳。但忌“快而乱、快而毛”

  1. 概述


太极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是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 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完整形成于清代。形成过程中,曾称为“长拳” “绵拳”等。“太极”一词源于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之意。太极拳的取义是因为太 极拳拳法变幻无穷,含意丰富,用中国古代的“太极” “阴阳”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和说明。

太极拳主要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赵堡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编写了 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及各类太极拳竞赛套路等,广为流传。较为典型的 太极拳器械为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大枪、太极七星杆等。近代以来,太极拳的国际化推广迅速发 展、各类大型的国际性武术比赛中均设有太极拳项目。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中日两国太极拳爱 好者1 500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太极拳表演,引起了世界性轰动。

  •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为温县陈氏世传太极拳原式,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又称大架式。著名传 人有:十四世陈长兴、十五世陈清萍、十六世陈延熙。陈式又有老架、新架两派。新架由老架衍化, 更加紧凑,出自温县赵堡镇陈氏后代',又称赵堡派。

  • 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从陈长兴处学拳,得老架之传而创杨式。传至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而定型。 其特点是拳式开展、舒展大方、动作柔和,也属大架式,流传极广。著名传人有:杨露禅之子杨班侯 (1837—1892年)、杨健侯(1839—1917年)、杨健侯之子杨少侯(1862—1930年)、杨澄甫。杨澄 甫先生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著有《太极拳体用全书》。其弟子河北李雅轩 (1894-1976年),对太极拳的推广(特别是在全国的推广)作出了贡献。现在广泛流行的简化太 极拳,以及八十八式太极拳,就是国家体委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编成的。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 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阶段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疽

  •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吴全佑从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学拳,传其于吴鉴泉(1870-1942年)而创吴式,在杨式 太极拳的基础上,在慢架中,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经过修润和充实,使拳架更加柔和规矩,体现 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的特有风格,从而自成流派一直 流传至今。此外,吴式太极拳还保留有较多的传统器械项目,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 十三枪(大枪)、太极扎四枪和粘杆等。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成为普及程度较高的太极 拳套路之一。其特点是架式紧凑,长于柔化,又称中架式太极拳。

  •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创立。武师承陈氏十五世陈清萍,学得新架太极拳,并加以创新。其特点 是紧凑轻捷,尤以武氏太极推手著称于世,又称小架式。武氏太极推手,着重于身法、步法,其技 击之听、弓I、化、拿之劲法,又以多变而实用著称。

1顾留馨,杨式太极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五)孙氏太极拳

创始人孙禄堂(1861—1932年),形意、八封名家,师从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学艺而创孙 式。特别小巧紧凑,步活身灵,也属小架式。由于阴阳开合之说,故又称开合太极拳。






















 

太极拳虽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对初学者来 说,还是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先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打好 基础,才有利于技术的逐步提高。这里只概括地说明其技术要求,以便使初学者有一个全面的概念。

(一) 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即“头顶悬” O练拳时,头要正直,不低头,不仰面,不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 要防止摇头晃脑。头要正直,要求头顶的百会穴要始终有轻轻往上顶起之意,百会穴与会阴穴要 保持垂直的姿势,即所谓“上下一条线” O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顶起,若有若无,不 可硬往上顶。要使头正,顶乎,还必须使颈项端正竖直,下须里收。只有做到虚领顶劲,精神才提 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二) 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肚脐下。不许使 力硬压小腹,要求“以意行气”,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太极拳的腹式呼吸 有助于膈肌的升降活动,使肺部和腹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这样能使“气沉丹田”有升有降,不 致形成始终“气沉丹田”无降无升的片面性。丹田以上之气,用意下沉;丹田以下之气,用圆裆提肛 之法,使之上提于丹田,这样上下皆轻灵,而重点全于丹田,即沉实,称为“气沉丹田” O

另外,太极拳的呼吸要适应拳势的要求,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 自然地配合,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这样与动 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三) 含胸拔背、松腰敛臀

含胸拔背,即锁骨保持平稳而微下沉。胸肌放松,胸廓微向内含,使胸部有松快的感觉,称作 “含胸”;背肌放松,两肩胛骨外展,同时下沉,脊柱要在背肌牵引下节节松沉直竖。两肩中间颈下 第三脊骨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 0

(四) 松腰敛臀

练习太极拳,腰脊尤其重要。拳论中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用力在腕,机关在腰”。“腰脊 为第一主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这都 是说腰脊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中轴,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而沉”是为了使“气沉丹田”能够沉 得充分。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及动 作的完整性起到主导作用。腰部在松沉的前提下,还需“正直” O在松沉中,有向上顶和拔长之意 就能直,腰直就表明在动作的转动时,中轴不弯,不摇晃,只有中轴不弯、不摇,才能使内劲达到 支撑面的灵活功用,而不致偏向一面。偏于前后为俯仰病,偏于左右为歪斜病。

腰部的松、沉、直,是使脊柱有正常的弯曲,减少前弓形的弯曲度,能够增加脊柱的弹性以缓 冲震动,起到护脑作用。

(五) 圆裆松胯,尾闾中正

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上下相呼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上下一 条线”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就必须注意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两腿内侧有夹住一圆球之意。 另外,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 骨结节上的关节间缝扩大,运动幅度加大,腿部的弧形运动更加灵活,使内劲上升到腰脊。拳论中 说的“开裆贵圆,使来脉虚灵”就是这个意思。

尾闾中正是尾骨骨节要始终对准胸腹部正中线,意似托起丹田,腹部正中线欲向何处,尾骨骨 节即直对何处,对动向起到掌握方向的作用,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上都保持“身正”,可以说尾骨骨 节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其对下盘动作的稳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 沉肩坠肘,舒指坐腕

练太极拳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的,因此要求手臂在伸缩转圈时要松柔 圆活。手臂能否松柔圆活,关键在于肩关节能不能松开。通过练习达到自然松活的要求后,还需进 一步锻炼肩的“沉劲”;同时,肘关节也需微屈并具有下垂劲,两者合一,即为“沉肩垂肘” O它有 助于“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耸肩抬肘,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不利于“气沉丹田”。

“沉肩垂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一掌距离,手臂有回旋的余地。另外,久练之后,两臂除沉之外, 还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意思,两肘要有微向里的裹劲,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从而加大手臂在伸 缩、升降、缠绕中的力量。

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完整体现出 来,做到“完整一气” “周身一家” o练拳时五指要自然伸直,不可用力并紧或用力张开。拇指与食 指不能并在一起,须分开撑圆,即“虎口”要圆。在手臂的伸缩、升降、缠绕过程中,腕部应柔活、 有韧性地运转。腕部的沉着下塌,可使手臂徐徐贯注内劲。

»[知识拓展】

太极拳练习要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 所谓“体松”,不是全身疲沓,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 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 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 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 谓的“节节贯穿” O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胯, 以胯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再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 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 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 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 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 了。一般 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 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 呼吸自然。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 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 呼吸。

一、概述

南拳是中国武术主要流派之一,泛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的诸多拳种,主要盛行 于我国南方地区。它流传的地域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江味、浙江 等,是目前国内外武术比赛的重点项目之一。

据史料记载,“南拳”一词作为武术词语使用,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距今已 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南拳的起源,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 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代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 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 仅有五僧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 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南拳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小知录》记载: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 “使枪之家 十七”,其拳有“赵家拳” “南拳” “勾挂拳”“披挂拳”……可见,南拳在四百多年前已被载入史 册。由于历史的发展,加之各地人们的传习关系,使南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

一) 广东南拳

广东南拳极为盛行,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流派。还有蔡李佛拳、 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等。据调查,广东的各种南拳和器械套路就 有300多种。

(二) 福建南拳

福建南拳遍及全省各地,主要盛行于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以及永春、连城等市 (县)。福州有龙、虎、豹、蛇、鹤五形拳,以及猴拳、犬法、鸡法、鱼法、少林拳、梅花拳、罗汉拳 等流派。其他地区还流传有五祖拳(又名五祖鹤洋拳)、连城拳、白鹤拳、五祖白鹤拳、五兽拳、左 二拳、南拳四门、虎仔金刚拳、梅花拳、金竹拳等。据1978年福建调研组的调查资料分析,福建的 南拳也分内家拳和外家拳,其来源主要是官方和少林寺。.

(三) 四川南拳

四川南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四川的派系主要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流 派。僧门拳主要流行于川西、川南一带。岳门拳主要流行于川东、川南等地。赵门拳在川南、泸、 纳、宜、南溪等地流行。杜门掌盛行于川北、南充地区。洪门拳在四川流行甚广。化门拳多流行于川 东、川北地区。字门拳主要流行于广安、岳池一带,尤以唐家河盛行。会门拳现在练习的人已经不多了。

(四) 湖南南拳

湖南南拳有巫、洪、薛、岳四大流派。湖北南拳分为洪、鱼、孔、风、水、火、字、熊八门。江西 南拳有字、硬两门。浙江南拳有洪家、黑虎、金刚三大拳系。另外还有温州南拳、台州南拳和江苏 南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于I960年将南拳列为全国武术竞赛项目。1961年后把广东南拳中 的虎鹤双形拳编入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从1990年十一届亚运会开始,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 专家,把南拳编成统一的竞赛套路,用于国内外的重大武术比赛中。1992年初,中国武术研究院又 组织了部分南拳专家及优秀运动员创编了 “南棍” “南刀”的竞赛套路,作为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 会武术比赛的规定套路。因此,南拳发展至今,不论是旁路编排的科学性,风格特点的一致性,还 是整体的运动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主要技法特点

(一)稳马硬桥,长桥大马,短桥小马

稳马硬桥,这里的“马”即是马桩步或是马步。练站马步桩,南拳俗称扎刀。南拳要求桩步 稳健,落地似生根,以保证上肢拳法运用的稳固质量。在众多上肢拳法中,南拳更讲究其独特技 法——桥法(桥手)的功夫。南拳的“桥”,是指人体上肢前臂的运行,称为“桥手” o “桥法”则是 运用前臂进行攻防的技法。硬朗的桥及桥法能使南拳的独到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了稳马硬 桥,在实践中南拳提倡“长桥大马,短桥小马” o长桥大马,动作舒展,手臂挥舞幅度大,进退快,发 力强,擅发长劲,用于以长攻短、以快打慢;短桥小马,动作紧凑,含蓄发劲,进退灵活,发力快,擅 发短劲,用于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制慢。

(二) 手法独特丰富

南拳的上肢手法较其他拳种丰富,包括拳法、掌法、勾手,还有爪法、指法、肘法和桥法,尤 其是桥法更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点之一。其中爪法、指法和桥法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 特征之一。爪法中有黑爪、鹰爪、龙爪等;指法中有单指和双指之分;桥法有沉桥、截桥、劈桥、架 桥、剪桥、穿桥、滚桥等。南拳练习通常在步型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若干次上肢动作,故有“一 势多手,一步几变手”的说法。

(三) 气沉丹田,力从腰发

南拳极为讲究气沉丹田,强调沉气实腹,使腹肌加紧收缩,臀部内敛,做到与脱肩团胛、直项 圆胸以及五趾抓地,浑然一体,以求上下完整一体,周身劲力一致。俗话说:“手从胸口发,力从腰 马生”,南拳极为重视腰的作用,它的发力都以腰力来发劲。南拳的发劲,要通过腿、腰、背、肩以 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既强调腰部力量的刚柔并济,也强调腰与腿、背、肩以及全身的协 调一致,贯穿顺达,以做到力“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

浏览1,6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