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他对开展武术的作用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热爱,因此,他在当时 的恶劣环境中也从不放弃每一天的武术锻炼。《祛病延年二十式》就是他的 常功。他毫无保留地向人们传授武术技艺,并指出应以批判继承的观点对待 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他创编的《青龙剑》《西域拳》就是汲取了中西剑法、 拳法的精华精炼而成的。“重要的是如何汲取中国武术的精华,发扬我国武 术固有的民族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全面科学地继承祖国的武术遗产,让它为 我们的国防建设和人民的健康服务。”这是他经常讲的话。他要我学习掌握 各派武术的特点、风格,犹如我国的书法艺术一样,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 但又要自成一体。他又告诫我,一些门派拳法应该怎样深入地去学习,如武 术家丁国基老师所教的峨眉派赵门拳法,源于哪里,经过了哪些人传到你手里, 其中谁又有所创见,搞清楚源流、特点、风格、作用和功法,才能使学习更 为全面,掌握更为深入,“全面、深入”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更好地为我们 所用,但不是每一次学习都采用同一条路径,同一个方法,要根据需要加以 区别,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王老师至道之精,世人难比。他老人家之所以在武术上造诣高深,除了 他的爱国热情外,还和他刻苦钻研,永不满足分不开的。他在年轻时,功夫 已小有成就,但仍不放弃每一个学习机会。青年时代就成为“千斤大力士”的他, 还投师于闻名中外的武术家杨鸿修老先生门下,学习查拳。为钻研一个手法, 他甚至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恩师王子平逝世已40余年了,虽然他没实现晚年到四川的愿望,但他 如有知我国近年来生机勃勃发展的武术运动,一定会含笑九泉之下。王子平 先生是中华武术界的一代宗师和武林泰斗,他不仅是中国武术界的光荣,更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7

峨眉武功溯源

峨眉武功,以四川的名 山——峨眉山而命名。它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早在商代的甲骨 文中就有“巴方”、“徵蜀射手 三百”(《龟二•三》)的记载。 当时居住在四川的巴、蜀、羌等 氏族,勤劳勇敢,英勇善战。《尚 书•牧誓》载“嗟!我友邦冢 君……庸、蜀、羌善、徵、卢、彭、 濮人,称尔干,比尔干,立尔矛, 矛其誓。” “同武王伐纣,实得 蜀之师,著于《尚书》。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华阳国志•巴 志》)刘邦作汉中王时,“阊中 范目说高祖,募蜀人,以定三秦。” (《风俗通》)治水的大禹,籍

著名武术家丁国基先生(1889 - 1976年)汶县石柳乡。见《蜀王本纪》《水 经注》)。禹子启继帝后,有扈 不服,进行讨伐,“大乐之野……舞九代。”启从实践出发,用一击一刺(九次) 的方法训练士兵,即现今的单式练习。大禹在征有苗战争中“舞干羽于两阶” 《尚书•大雨谟》和巴人的“巴渝舞曲,有矛渝、弩渝……”《通典》的 武舞。春秋时,巴楚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左传》里(鲁)“桓公九年”与(鲁)“哀 公十八年”都有详细记载。《史记•楚世家》记有:(楚)“肃王四年”,“蜀(巴) 伐楚,取兹方”;《史记•秦本纪》记有:(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

8

(秦)伐蜀取南郑。“帝(开明)攻青衣,雄才潦楚”《华阳国志》等,强 调说明了在秦汉时期巴蜀武功是强盛的。武术是实现武功的重要手段。据历 代出土文物考查:蜀地长兵多于短兵,巴地短兵多于长兵,因而巴蜀两国习武, 长短器械各有侧重,在双方实战中发挥技巧也各有巧妙之处。正如拳语讲: “短见长,不用忙;长见短,不用缓”,发挥各技所长,克己之短,才能取胜。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 好读书,学击剑。”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南渡泸水,后之姜维, 九伐中原,实赖巴蜀之师。诸葛亮自言道:“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a ”在汉代时好武之风已深入民间,不论武将 文人都喜练武,文武兼备.

唐代时,李白学技于匡山, “十五好剑术,偏干诸侯”(李白 《与韩荆州书》),“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他“一射两虎穿,……轿背落双”。 宋初时,蜀眉山人苏轼,能“亲射 虎”,腰悬剑,精武艺,并著有吐 纳调息养身功法遗留后世。

9
峨眉武功经历了历史长河的不 断哺育,汉代的“巴渝舞曲”、唐 时《巴渝舞》诗中所描述的“手留 风,头背分,电光战扇,欲刺敲心 留半线……”。明朝留行的巴子拳、 巴子棍均是一脉相承。宋代时逐渐 形成了峨眉武功的完整体系。南宋 时,峨眉山白云禅师经过多年体验、 探究,运用道家、医家《黄帝内经》 阴阳学说,脏腑盛衰的道理及佛门 的动静功法创编《峨眉十二桩》功 法,明代武将唐顺之所写《峨眉道 人演拳歌》,极为生动详尽,把峨眉拳法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峨眉拳法身灵步活,手法、脚法、身法、 眼法、步法运用巧妙,技艺中远用手、脚,近用肘、膝,贴身则擒拿格斗、 挨身靠打无所不能,明代新都人程冲斗所著《峨眉枪法》在抗倭名将戚继光 著《纪效新书》都有列举。传说峨眉枪法系峨眉僧普恩传授。其中的“治心、 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戒谨、倒手、扎法、破戒、身法、手法计 十二篇”,具有枪法的独创风格。清初川西地区,蜀人以武功显著不绝于书。 在康熙、雍正年间,成都人岳忠琪因武功高强升四川总督,因参加平定青海 罗布艾丹津之乱,升授川陕总督,是清前期的第一代统兵大将。乾隆、嘉庆 年间以武举出身的崇州人杨遇春,在反击廓尔喀入侵之际,道光年又赴新疆 哈密平张格尔叛乱荣立战功,升授陕甘总督,所部号称杨家军。岳忠琪、杨 遇春的部将多为蜀人,部将多以军功历任总兵、提督。蜀人在清一代频出武 将,为维护边疆立下赫赫战功。清末合川流传的梅花枪闻名远近,并留有《枪 谱》一书。晚清谟然法师所著《拳乘》一书,指出了当时峨眉武功的流行、 传播状况。他在《拳乘》残本一书中,明确提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技艺满江湖。”列出青城、青牛、铁佛、点易、黄陵五地,八 叶则为洪、赵、僧、岳、化、慧、杜、字,各门派中的武林志士参加了轰轰 烈烈的白莲教起义,辛亥保路运动,直至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一举推翻满 清王朝的统治。熊克武、尹昌衡、但懋辛、彭家珍及一大批武林人士加入同 盟会投身革命。

峨眉武得之于四川 峨眉山“峨眉”二字,在 巴蜀流传久,根基深、 具有地方特点风格的拳 种均属于峨眉武术— 峨眉武功的范畴。峨眉武 功的功法有盘功、桩功、 排打功、内壮功(吐纳)、 外壮功(排打功)等。

清末民初,武术界 名人辈出,如成都的马 宝、马鹤庭、马正江、谢昆山、李飞龙,重庆的况春发、张树三、李国操,广汉的刘崇俊,青神的杨 海泉,三台的宝宪廷,温江的赵华山,江北县周玉拳,夹江县的肖书安,大 足县的姚华彩及璧山的邓显扬等等,这些武林前辈不但功夫高,又兼武德高尚, 勇于公敌,怯于私斗,不慕名利,清苦一生,是值得我们武林后辈们永远敬 仰的。

10

抗战期间,省外武林高手更是云集巴蜀各地。如朱国福、郑怀贤、吴孟 侠、张英振、马觉、李雅轩、杨瑞虎、李健吾、张腾蛟、安定邦、张一民、 万籁声等来到四川传授各派武功,为峨眉武功增添、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在 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如我国著名的全能武术家王子平先生所言:“四 川的拳种外省少见,外省的拳种却在四川广泛流传。”这是巴蜀大地武术的 大融合。

峨眉武功流派众多,特点风格各有所长,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本书将 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西南的峨眉赵门拳法介绍给大家:

赵门拳法之由来

相传由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宋太祖幼承家传,后拜访各地 武功高手,学得各门派技艺后,再融会贯通,自成一门,即为赵门拳法。赵 匡胤年轻时,洪拳闯关东,盘龙棍打天下,四方英雄归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建立大宋王朝。又谓盘龙棍、定宋刀,走线银锤马后梢(棍),诸般技艺皆精通。

赵门拳术功架舒展,气势威猛,着重于手腿并用,并以腿法为主要技击 方法,腿法机巧、神速,变化多,实用性强,势大力沉,进攻与防守相互为用。 在训练时则强调:“练时有定规,用时无定法,发随机变,随式击之”的技 击要领。其中“直隶派”则特别注重练拳即实战的指导思想,区别于“三元派” 的练拳如“玩拳”。出手即以“日月明”(招式)双叉手出势和“勒马收缰” (招式)收势。在套路中动作以“云手”与“撩手”作为转换,区别于三元派。

赵门拳法的功法以盘功(十大盘功)、桩功、赵门功法(吐纳功)、内 壮功及外壮功(排打功)所组成,基本理论指出:“打拳不练功,到老不成功。” 拽拳、踢腿双目如钉,形神兼备,盘龙卧虎,闪展腾挪,进退迅定,灵活多变, 一触即发。

赵门拳法能追溯到的传人是赵匡胤,时间是北宋、南宋、明朝,明朝的 智明大师传朝元和尚,清道光、咸丰年间直隶人张天虎(麻溜张)传赵门拳 法于西北、西南各省。在后来传承中,众多弟子在继承、弘扬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并形成了新的特点、风格。因张天虎祖籍直隶,故以赵门直隶命名,称“直 隶派”。而以张天虎传授之陕西三元县,则称为“三元门”。

流传于四川的“直隶派”主要有以下几支:

一、 清咸丰、光绪年间马三宝传马鹤庭(回族),马鹤庭传丁国基、王 永智、刘学渊、汪大凤、黄海庭等,丁国基传丁家吉、曾全忠、王学如、汪刚、 杨拉颇等。

二、 清光绪年间,高三传成都李飞龙,李飞龙(丁国基舅父)传丁国基、 刘剑龙、刘家文等。

三、 清末,杨班雄传叶宝堂、马绍堂,叶宝堂传石继洲、曾俊成,马绍 堂传詹品山、马俊如、周生民等。

四、 清光绪年间,马黑直传马正江、刘崇俊,马正江传陈大章、胡子文、 侯万里等。

五、 清光绪年间,袁七、袁八传撞扒和尚,撞扒和尚传张一民、翟昆山、 张腾蛟、安定邦,张一民传周北涛。

11

峨眉武术源流特点

著名全能武术家王子平先生谈道:“地道的药材出在四川,而峨眉派武 术也天下闻名。”俗话讲:“山东的豪杰,河北的壮士,四川的侠客享誉神州。“ 四川的武术高手不乏其人。

峨眉武术以中国著名佛教、道教闻名的天下名山峨眉为发祥地。而正如 明朝武术家唐顺之先生所著《观峨眉道人演拳歌》曰:“浮屠善幻多技能, 峨眉拳术天下奇。”

峨眉武术,通过几千年的身传、口授,被人们世世代代传承。各代均有 名家辈出,人才济济,习武者众多,有坚实雄厚的群众基础。正如清朝谟然 法师在一首诗中所提到的。“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蛟蛟峨眉月,技艺 满江湖。”这是对峨眉武术千年流传拳种的精妙总结,有人曾引用著名的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郑怀贤先生的话:“峨眉武术,兼少林的’刚’ 及武当的'柔’”。

峨眉武术指世间流传的“五花”即成都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金 堂云顶山铁佛寺地区的(铁佛派),重庆丰都地区青牛山(青牛派),宠妻 涪陵点易洞地区(点易派),重庆荣昌及四川隆昌两地(黄林派)。“八叶” 是指在世间流传的赵门、

12

僧门、岳门、杜门称为四大家,洪、化、字、会称 为四小家。这些拳术结合四川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天府之国的沃野之地及巴 蜀人民的勤劳、朴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充实并不断推陈出新。峨眉武术有 架式工整、舒展,动作快速勇猛,具有各种腿法及跳跃,要求打拳即与人较 技的赵门拳;有虚步高桩,刚劲有力,技艺上重擒、拿、挤、靠,贴身近打, 腿不过膝的僧门拳;有以擒拿为主,配合功法打“草龙桩”、“沙袋”,操“滚筒”, 杜绝、阻止对手攻击的杜门拳;有软缠脆打,刚柔相济的“不画圆不成拳, 对方手来无法拦”的岳门拳;有动作刚猛,沉脚重手,并辅以发声助威的洪 门拳;有以挂、拿、探、巴手法为主,手轻脚快的化门拳;有以字形取意, 每式一字,以字练拳,以单操为主,运拳时以鼻呼吸配合,发声助力的字门 拳;有以意识运动肢体,以肢体进行攻防的慧门拳;有攻守进退皆侧身取势, 身型中正,身法讲究吞、吐、沉、浮,步法多闪展侧进,技击上讲究以快制慢, 顺势借力的黄林派等。峨眉武功各门各派,各有特点、风格各异,正如武术 家王子平先生所言:“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运 动的瑰宝。”

流传于蜀地的赵门拳法“直隶派”主要分四支。

一支以清光绪年间,张天虎传高三(鸥子),马黑植(马黑子)传李飞龙, 李飞龙传丁国基、刘学渊,马镇江传成都岳品清、陈大章、胡子文、灌县马 国柱等。

一支以清朝咸丰、光绪年间,马三宝、杨班雄的传人马鹤亭传“直隶派” 武术于四川成都丁国基。丁国基传林宏新、曾全忠、王学如、陈志清、丁家吉、 汪刚、杨拉颇、王佑辅、骆远仁、许树云、沈小斌、刘正南、李福成、刘俊义等。

一支以民国初年,马绍堂传“直隶派”武术于成都詹品山、周生民、马 俊如等。

一支以清末民初,叶宝堂传“直隶派”拳术于成都石济洲、曾俊臣等。

风格特点:此门拳法讲究手脚并用,以腿为主,并以腿法变化莫测、神速、 力重著称。其攻防兼顾,动作舒展大方,功架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气势勇 猛,节奏鲜明,造型稳健。以“学时有定规,用时无定法”,随机应变,随 势击之等技术为要领。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花子加云手, 打尽天下无敌手”是其要领。“直隶派”多以“十字手”(叉手)即日月明 起势和“麻袖手”(勒马收缰)收势,动作转换以“云撩”为主。十大盘功 为赵门拳术的基础功。

基本理论:双目如钉,形神兼备,拽拳踢腿,闪展腾挪,进退快速,变 化矫捷,灵活多变,虚实兼用,盘龙卧虎,一触即发。

峨眉武术也同少林武术、武当武功一样,练武以“德”为先,不讲武德, 便是武贼,强调武德的重要,为丰富中国武术运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 光大中国武术运动,应让峨眉武术不断弘扬发展。

峨眉赵门武功(拳法)

中国赵门武功(拳法)是中国武术领域的一枝奇葩。

相传,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自幼习武,并以“洪拳闯关东,蟠 龙棍打天下”取得江山。建立大宋朝之后,经过他的潜心研究和不断的创新, 自成体系,创立了赵门武术(拳法),并在其军队训练中得到验证、推广和发展。

赵门武功(拳法)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至今,已有一千 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习武之士的反复实践证明,赵门武术(拳法)是科学健 身强体,防身的中华武术。因此,传承今日,长盛不衰。

赵门武功(拳法)的特点:拳理明确、功架舒展、气势威猛、着重手脚并用、 机巧神速、调息吐纳、强身健体。

赵门武功(拳法)的拳种:六合拳、十字拳、 五虎拳、霸王拳、梅花肘、七星拳、梅花拳、黑 虎拳、青龙拳、大小红拳、罗汉拳、二十八宿拳、 百鹤刀、燕形剑、黑虎鞭、盘龙棍、六合大枪、 定宋刀、九节鞭、走线银锤、春秋大刀、虎头双 钩等。

赵门武功(拳法)的功法:十大盘功、洗髓 经、易筋经、大力功、旋眼功、调息功(太子功) 排打功等。

13

峨眉赵门六合大枪

此套路综合六家枪法:

一、 ¥勇贯枪(战国名将伍子胥传)

二、 珍珠枪(三国时蜀国名将赵云传)

三、 探海枪(三国时蜀国名将马超传)

四、 回马枪(隋末唐初罗成杀喉枪法)

五、 梅花枪(宋杨继业所传杨家枪法)

六、 换手枪(宋岳飞所传岳家枪法)

14

峨眉赵门春秋大刀歌谱

 

潭州俊杰熟春秋,挥动偃月万军愁,

霸林挑袍奔千里,华容释曹美名留,

刀劈华雄曹敬酒,五关城斩六将头,

催马白坡斩颜良,拖刀背砍文丑休,

举刀定海惊华夏,水擒庞德显智谋,

单刀赴会警鲁肃,龙争虎斗为荆州,

若问此刀名何姓,千古流传大春秋。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梅花肘

梅花肘为赵门拳法中功力拳的一种。“肘”的使用方法简捷、实用,且 造成的打击力量大。

肘法是技击搏斗中贴身近战的主要方法,在实战中,如以肘进攻,势险 而节短,一动即达目的,并且硬度和力度更比掌击、拳击的效果大。因此有言道 “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的说法。梅花肘有上架、下砸、左右横格等防守方法, 如以肘法进行防守,确能达到严密紧凑,并能随时变化出击。梅花肘常用的 肘法有架肘、挑肘、劈肘、顶肘。在移动时用格肘、掩肘,前后用推肘、回 肘等。正如梅花肘拳谱里道:此拳不比腾挪闪,铜墙铁壁要打穿,心动似火焰, 意动如钢剑,声动如雷吼,步移如泰山,发劲如反弓,反弓打死虎,五形并 一处,一胆便成功,此拳何名姓,峨眉梅花肘

梅花肘在技法演练时还讲究挨、肩、挤、靠,外练筋骨皮、手眼身;内 练精气神、心意劲。

峨眉赵门梅花肘(拳

梅花肘(拳)动作顺序如下:

1.立正预备势

2.抱拳落腰

3.虚步起势

4.虚步分掌

5.抱拳落腰

6.并步架冲拳

7.燕子夺窝(左势)

8.燕子夺窝(右势)

9.左弓步格挡

10.盖步下拦

11.歇步栽拳

12.左弓步崩拳

13.右仆步劈肘

14.左仆步劈 肘

15.右弓步滚肘

16.翻身劈肘

17.腾空分踢

18.腾空鸡心腿

19.双峰攒耳

20.左弓步格挡

21.右盖步格挡

22.马步(左)虎爪

23.马步(右) 虎爪

24.马步(中)虎爪(背面)

25.马步虎爪(正面)

26.马步架拳(背面)

27.马步架拳(正面)

28.十字掏心拳

29.左弓步冲拳

30.青龙抬肘(右)

31.青龙抬肘(左)

32.马步滚肘(右)

33.马步滚肘(左)

34.双手举 鼎

35.力坠千斤

36.左、右抛弹式

37.并步碰捶

38.弓步挂冲、舞花手

39.虚步亮掌

40.左、右、中摆步炮拳

41.洗麻手

42.上步弓步冲拳

43. 转身虚步封闭手

44.金鸡步

45.左弓步推掌

46.左、右抛弹式

47.转身 右封闭手

48.金鸡步

49.右弓步分掌,右、左抛弹式

50.并步转身碰捶

51.虚步劈拳

52.撒步劈拳

53.并步直立

54.并步抱拳

55.立正收势。

(36 图一50图只有动作名称)

注:梅花肘为赵门正宗功力拳法,技法讲究挨、肩、挤、靠,外练筋骨皮, 手眼身;内练精气神,心意劲。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峨眉长拳

该拳由四川著名武术家马宝先生所传,后经整理。马宝生前在前清时曾 为四川总督赵尔丰的镖师。辛亥年四川保路运动时,赵尔丰被时任四川都督 尹昌衡悬尸示众。马宝深夜为赵尔丰收尸,后尹昌衡捉马宝之母追捕,马宝 知悉后挺身而出,求尹昌衡释放其母,尹昌衡感马宝为“忠、孝”之义士, 遂放其母。马宝之举为世人所称誉。

马宝所练之南派少林拳,为四川僧、岳门集大成者。因其为人忠厚、正直、 加之武功高超,被世人称之“铁人马宝”,弟子遍及各地。

该拳取名峨眉长拳,盖因吸取了僧岳门拳法的精髓,简捷,精要,巧妙, 攻守兼备,练拳时讲究“内练心、神、意、气、胆,外练手、眼、身、腰、步”。 技法上讲究灵活多变。

峨眉长拳动作名称:

1.并步抱拳2.削掌3.虚步勾手4.提膝挑掌5.弓步冲拳6.仆步 下砸7.弓步上架8.蹬踢9.马步架打10.退步下拦11.马步双推12. 退步双勾13.上步分踢14.弓步冲拳15.虚步护耳16.虚步勾手17.弓 步冲拳18.弓步推掌19.上步挖腿20.提膝穿掌21.仆步下势22.马步 架打23.虚步掩肘24.弓步削掌25.提膝削掌26.盖步败势27.弓步削 掌28.马步架打29.弓步推掌30.仆步下势31.提膝穿掌32.提膝掩肘 33.并步抱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峨眉少林八法(少林罗汉拳)

少林八法为南少林护山之门拳法,又称少林罗汉拳,相传由江南大侠甘 凤池所传。甘凤池为清康、雍年间江南武术大师,早年拜少林寺朝元和尚练 少林功夫,后又拜峨眉高僧了空大师习峨眉拳法,内养之功。成名后又向山 东泰山孙迪侯“求引气之药诀,来弥己之不足”。甘凤池练气精劲,武艺高强, 名闻天下。又因通天文六壬及兵法,胸怀大志,一心交结天下好汉,在南京 城汉中门外设镖局,号称南北十三省总镖头,该套拳法据传出自了空大师所传。

武术家海灯法师曾向我师兄王佑辅习练此拳,并在1962年浙江日报介绍 少林八法的精妙之技艺,使天下习武之人为之仰慕。今特向各位武术爱好者 无私奉出,为弘扬中华武术献技。

少林八法名谓八法,实为峨眉少林拳术之精华,又谓南少林之“母拳”, 少林罗汉拳,少林太极拳。其以“提、拦、牵、挂、云、推、背、刹”为基 本用法,在实用中法连法,法套法,以法打法,八法变六十四法,变化无穷尽, 为中国武术技击拳法,可与中国著名全能武术家王子平先生所创的少林精拳 《拳术二十法》比肩,为国内外中国武术爱好者所热爱。简捷、实用、朴实, 是中国武术的“精华”。

提、拦、挂、推、云、牵、措、刹。

八法精要,须细细钻研。

少林八法动作名称:

1.右弓步提2.马步下拦3.退步虚步挂4.虚步云挂5.右弓步前推 6.倒插步内云手7.摘星换斗冲拳8.弓步顶肘9.摘星换斗10.右弓步冲 拳11.虚步提按12.云手下抨13.弓步措撞14.弓步反劈掌15.倒插步 云手16.退步刹脚腿

1

2

3

4

5

6

7

8 9

峨眉赵门拳术、功法
《洗髓经》锻炼要领及效应

《洗髓经》是从古代“导引”、“按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导引” 谓之摇筋骨、动枝节。“按”则为抑按皮肉,“跷”则为提举手足。所以练习《洗 髓经》只要适度,方法得宜,坚持锻炼,获益颇佳。

《洗髓经》可使分布在人体体表及四肢骨骸的经脉通畅,清除病邪,使 骨髓得到滋养,关节滑利,肌肤健康。其中,对于眼部的练习,保护用眼的 科学效果更佳。

一、洗髓经(穴位按摩功法)

(一) 动作名称


  1. 浴面 浴鼻 3.浴额 4.浴唇 5.浴咽 6.揉百会 7.太阳穴 &风池9.中肮10.期门、章门(左右肋)11.丹田12.腰眼13.膝眼 14.足三里15.涌泉16.抡刮耳眶、鸣天鼓


注:以上各式均以两手心劳宫穴,两手大拇指面按摩干浴,达到气血通畅, 精神旺盛,功力充实,祛病延年之目的。

(二) 洗髓经动作要领

预备:身体自然站直,两足微开,两眼平视前方,上下齿轻叩,舌尖轻 抵上颗

  • 搓手(双手对搓劳宫穴)

  • 浴面(双手四指掌心搓面颊额头竖向)

  • 浴额(双手四指掌心轮流搓额头横向)

  • 浴鼻迎香穴(双手食指中指搓鼻翼竖向)

  • 浴唇(双手四指掌心轮流搓嘴唇横向

  • 浴耳(双手食指拇指搓耳廓)

  • 轮刮眼眶(双手大拇指按太阳穴,食指第二关节轮刮上下眼眶)

  • 百会(左手掌心搓头顶,4个8拍后换右手)

  • 风池(双手大拇指旋转按凤池穴一颈椎旁枕骨处凹陷,其余四指自然 按头顶)



  1. 鸣天鼓(双手掌心按住耳门,食指中指轮流敲击后脑6拍,第8拍时 掌心加力按耳门后放开)

  2. 咽喉(双手虎口轮流上下搓咽喉部)

  3. 期门、章门(右手上下搓左边腋窝下面肋骨,8个8拍后换左手右边)

  4. 中脱(双手重叠,下面大拇指肉垫适度用力搓喉下方至胃部)

  5. 丹田、气海、关元(右手左手重叠,顺时针旋转按摩腹部,4个8拍 后换方向)

  6. 腰眼俞、命门、肾俞(双手合谷一食指大拇指结合处揉搓后腰肾所 在处)

  7. 膝眼(双手大拇指食指分别按膝盖前凹陷旋转按揉,其余三指自然在 旁支撑)

  8. 足三里(膝眼下四指,胫骨外一指交接处,重揉)

  9. 涌泉(双手大拇指掐住左足底前掌两肉垫交界处用力按压,8个8拍 后换左手右足)上面每节各做8个8拍



  • 二、旋眼功

  • 1.平视2.上视3.下视4.左视5.右视6.左斜上视7.右斜下视

  • 8.右斜上视9.左斜下视10.左旋(顺时针)11.右旋(反时针)12.内视:

  • ①观鼻②观心③守丹田④守会阴⑤通三里⑥达大敦⑦守涌泉 ⑧上承山⑨尾中⑩环跳腰眼命门肺门肩俞风池百会左右 太阳达印堂内视旋视睁天目


1

2

3

4

5

6

7

《易筋经》锻炼要领及效应

《易筋经》是我国自古代延续至今的有效健身方法。是以屈伸、俯视、 拧转等肢体活动为中心的轻缓、柔和、协调、顺达的“抽筋拔骨”练习。这 种练功形式能使全身各部位都相应参加活动,并使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 拉长到一定的长度,长期锻炼能使肌肉逐渐有活力、弹性,能力增强,骨骼 的新陈代谢得到改善,提高骨骼的全面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由于《易筋经》 的运动量小,柔缓,容易掌握,经常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过剩的脂 肪,提高肌肉、韧带的活动能力,使肢体关节得到锻炼,运动障碍得到缓解, 促进体内各种组织液的循环及内分泌,加强血管的收缩和弹性,调整和加强 全身的营养和吸收,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易筋经》在练习过程中,应重视意识的锻炼,即“调心”。对每一式 动作要求做到意识与动作的和谐与配合,通过意识的“观注”,达到“动随意行, 意随气行”。动作时排除杂念,达到一种相对入静状态,使大脑皮层处于保 护性的抑制。长期练功,内气畅通于体内,这样整个机体就会产生有益的变化, 让周身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和,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收到“内则五脏敷华, 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聪目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易筋经》中的每一式动作都与呼吸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式动作与呼吸 吐纳的结合,在功法中称之为“调息”。伸展动作的每一过程中,呼吸与具 体动势的起、伏、升、降、伸、转、折密切协同、配合,要顺其自然,不努不憋。 让《易筋经》的练习从始至终协调,完整,气势合一。练时还应注意动作姿 势的规范,通过“调身”的锻炼,做到身稳颈直,人体端正,对脊柱的形态 和组织结构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易筋经》练到筋骨通灵处,周身气血自然通畅,巧立督驰梢节处,举 手一发神也惊,是适宜大众的健身功法。

《易筋经》动作名称:

  • 1.达摩面壁

  • 一苇渡江

  • 韦陀献杵

  • 双手捧印

  • 大力推山

  • 双手托天

  • 左右推山

  • 摘星换斗

  • 苏秦背剑

  • 青龙探爪

  • 狮子摇头

  • 双拾千斤

  • 将军捧印

  • 双手举鼎

  • 左右推山

  • 仙人指路

  • 左右开弓

  • 九牛拽尾

  • 卧虎扑食



  • 20单臂千斤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峨眉大力功

动作要领、方法及名称

以左右两脚开立同肩宽,调身,调气,调神,脚心中空,百会顶天,提 肛缩阴,意守丹田

1.捧印2.面壁3.平心4.推山5.托山6.左右推山7.转顶8,握 力9.拔剑10.摘星11.提千斤12.固拳13.撑转14.马步平心15.推 山16.托山17.左右推山18.剑指19.开弓20.倒拽21、22.大力 十指23.睡罗汉24.单臂25.二指禅26.一指金针27.铁牛耕地

峨眉赵门排打功法名称

1.靠臂2.靠肘3.靠肩4.靠肘(前后)5.羊角6.臂峰7.靠腿 8.分踢9.拍胸10.穿肘11.侧击12.追击
1.太极手2.金刀出鞘3.挂印4.拦手5.抹耳冲拳6.下砸7.抹 耳冲拳8.过肘9.劈10洗麻手11.封喉12.鞭法13.撩阴14.臂拳 15.鞭法 16.洗麻手 17.靠捶 18.按拳托腮 19.劈滚峨眉龙拳

肘 20.顶肘 21.双托分推22.撩掌23.劈拳24.劈掌25.分踢26.双峰27.左右抡 劈28.转推29 .撩阴30.合太极

拳术二十法(少林精拳)

1.正打2.踢打3.冲打、顶肘、顺风掌4.穿打5.转打6.挑裆、 倒口袋 7.架打 &搂打 9.提膝 10.穿袖 11.闪转运掌12.擒手 13.双推14.分踢15.掳手16.直扫17.坐盘18.侧蹬19.劈山靠 20.闪转运掌21.擒手、靠肘22.连环打23.顶肘24.顺风掌25.劈砸 26 .侧蹬27.劈山靠2&挑裆29.倒口袋30.收势

峨眉梅花棍

1.立正持棍 2.虚步砸棍3.左弓步截棍 4.独立持棍5.插步盖棍 6 .插步点棍7.翻身仆步劈棍 &虚步把棍9.右、左、中点棍11.翻身 仆步劈棍12.抡舞棍13.转身弓步肩棍14.仆步扫棍15.弓步掉把倒棍

16.云棍17.架棍18.并步收棍

 

 

 

 

 

浏览7,0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