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八卦掌的练功要诀

1963年,我26岁,曾在北京市最盛大的一次“全市武术冠 军赛”上获得了形意拳、八卦掌成年组的冠军。当时可谓掌法娴 熟,步法灵活,身法优美,获得了全场观众、武林同道和老前辈 们的好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练得虽然姿势很优美,但还 未能气沉丹田,更没有练出内家功力,只是形体运动而已,完全 算是外家拳,八卦掌的皮毛罢了。

1979年,我43岁,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 国第1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了八卦掌的金牌。1980年, 我又参加了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第2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又 荣获了八卦掌金牌,为北京市争了光。北京市体委为了表彰 1980年在全国性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在北京晚 报特辟了一个栏目《1980年北京体坛冠军录》。于是,北京晚报 于1981年1月6日刊出了对我的报道,题目是“披星戴月练功 人'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功夫很不错了,心里沾沾自喜,滋生了 一种狂傲思想。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的八卦掌,只能算 半个内家拳,距离八卦掌的真功夫还差很远很远。后来每当回想 起来,深感汗颜。

通过自己的刻苦练功和执着地追求,通过向武术界的老前辈 们学习,更通过自己在东城武术馆和北京武术队的教学,教学相 长,使我认到,练习八卦掌,除了遵照“十要八法”外,还必 须做到下列几点,才能少走弯路,早出功夫、早出人手,“三年 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此言不谬也。

一、以“意”为先

形意拳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八卦掌讲 究“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气合”;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 力”。这足以说明“意”在内家拳中的重要位置。我练八卦掌四 十余年,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实践证明,“意”在练功中起统帅 作用,“以意为先”是练习八卦掌的真缔。

有的老前辈说:“意如飘旗,又如点灯。”意思是说,“意 念”就像古代行军打仗时的军旗,夜晚打仗时的指挥灯,指挥作 战时攻守、进退、转移、变动。练习八卦掌时也一样,练功时要 意识集中,用意念去支配气的运行,通过长期的锻炼,气自然能 达到沉丹田,自然能达到掌、指、肘、肩、胯、膝、足,这样才 练出八卦掌的真功夫。虽然练习八卦掌时要舌抵上颚,提肛溜 臀,气沉丹田,但练功时不要一边想着掌法,一边又想着奇经八 脉、十二经脉的气道运行,否则,非练出病不可,希慎之而又慎 之。练习中用意念去统帅掌法的变化,用意念去支配一切动作, 自然会达到畅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目的,自然会达到步法灵 活、自然舒展、上下协调、内外合一的目的。

二、以“松”为本

形意拳练习时从明劲人手,出功夫快;八卦掌也从明劲入 手,出功夫也快,但两者都偏于刚,如果练法不当,很容易伤 身。不少人在练形意拳时经常震脚,仿佛劲力又刚又整,而致腿 部静脉曲张;不少人练八卦掌时托着重物练,双臂僵硬,致使气 血上升,血压升高。练习太极拳的人能祛病强身,道理何在?就 是因为练习太极拳时以柔为主,合乎生理。所以练习八卦掌要做 到全身放松。但“松”不是“软”,也不是一味地“柔”。八卦掌 法要求的“松”是肌肉不僵硬,关节灵活而舒松,手指在意念支 配下屈伸,以意领气,以气领力,引导气血贯达,力达掌指,这 样才能使全掌灌满暗劲,练到内外合一,劲力刚柔相济,不仅出 功夫快,而且能够充分打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疏筋活络,平 和阴阳,起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三、以走为用

八卦掌的练功方法是“走”,一转就是几十上百圈。走圈练 习中不能休息和中断,要一股劲练下去,直至功法套路练习完 毕。这道理与“趁热打铁”一样,如果走转时经常中断,累了就 休息一下,掌法就断了,劲力就断了,气沉丹田也断了。从头开 始,岂不白白浪费时间和汗水。只有坚持一股劲地练下去,最少 也要100圈,练得通身大汗才好。通过自然呼吸的走,气沉丹田 的走,手掌充满气血,仿佛手掌厚了,仿佛手指粗了,仿佛手掌 变大了,这时手掌沉了,充满了力量,恨不得找个目标打它几掌 才痛快,练出了掌上的浑厚力量。

八卦掌的“走”不是逃跑,而是用法。较手时“忽前忽后,

【现氏八終掌】

忽左忽右,打了就走,走了就回”,全有赖于“走”的练习,在 走中变掌换势,一边走一边练习掌法、步法、身法,练习明腿暗 腿,练习肩、肘、腕、胯、膝各种打法。

“走”是长生之宝,因为走圈时气道最畅通,最易向下行气, 气沉丹田,所以“走”是练习气沉丹田的最理想法门。八卦掌的 气沉丹田,不是用憋气、压气练出来的,也不是单练气功练出来 的,而是“走”出来的。“气沉丹田”的目的有二,一是只有气 沉丹田,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真正内劲;二是只有气沉丹田,才能 疏经通脉,祛病强身,益寿延年。所以武术界老前辈们经常说: “练就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第四节练习八卦掌的注意事项

一、 练功时要谨防三病,即努气、拙力和腆胸挺腹。“努 气”就是憋气,造成胸闷气涌而伤肺,不科学地用腹压气,造成 肠胃出血而伤身。“拙力”就是肌肉不放松,不是以意领气、以 气领力,循序渐进,而是过于用力,肌肉绷得死紧,造成僵劲, 使动作滞涩僵硬而不灵变,影响了内劲的产生和通达,更谈不到 虚实互用、刚柔相济了。“腆胸挺腹”会造成周身不灵活,无法 练习八卦掌的意、气、力,无法练出八卦掌的内功。不气沉丹 田,何来“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呢?

二、 练功时应选择风景秀美、安静避风、空气新鲜的地方, 最好围着一棵小树走转。因为小树是假设的敌人,围绕小树练功 可以增强自己的攻防意识;小树是圆心,围小树练功可以看到自 己拧腰的角度有多少,以便及时调整;在小树下练功,直到走出 一圈沟,增加练功的信心;小树会慢慢长大,功夫会一天比一天 深,树长艺长,常年坚持,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以娱身心。

三、 练功时的“起势”之点。八卦掌的技击特点是“以掌为 法,以走为用,斜出正人,脱身换影”,所以它的练功方法就是 围小树而转,通过左旋右转,拧裹钻翻的掌法练习,而达到掌法 羸人,身法贏人,步眼赢人,功夫赢人的境界。练功方法与技击 特点是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但与练功时的“起势”之点丝 毫没有关系。可是有的人硬是规定“起势”之点,必须从某卦某 方位“起势”,否则就不是八卦掌,这反而把初学八卦掌的人搞 糊涂了。

其实,董海川先生传授的八卦掌从未强调过“起势”地点。 强调非某某方位“起势”不可,不过是制造神秘罢了。其实练功 时,在圈上的哪一点“起势”,是先左转还是先右转,都无关紧 要。在任何地点“起势”,都能练出八卦掌的功夫来。当你给人 们表演时,希望面对观众或主席台“起势”,以示有礼貌。如果 参加武术比赛,面对裁判长“起势”,这是比赛规则。自己练功 时可以根据练功的时间和场地的情况,自由选定起势之点。

四、 要持之以恒。初学八卦掌的人,走趟泥步时定会左右摇 晃,练习走圈时,更会如此,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坚持练功,腿 部力量增长了,身体就能掌握平衡,掌握了八卦掌的要领,就自 然不会左右摇晃,也不会上下起伏,定会稳如坐轿一般,走起来 平稳而流畅。

初学走圈时有头晕现象。这是因为长时间盯着小树,或二目 只从虎口瞧,目不斜视,目光太专注,造成头部供血受阻所致。 只要目光稍稍移动,就不会头晕,练功时间长了,自然会克服此 现象。

练习八卦掌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恒心、有毅 力,克服重重困难,如此定能成功。我教过不少学生,有的学生 练得很好,但不能坚持,结果一事无成。有的学生初学时很笨,

【裂氏八势掌】

各方面条件都不很好,但他能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练习,一练就 是几年,结果成了把好手。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说“持之以 恒”是学好、练好八卦掌的根本。

五、 练习八卦掌的人要练习气沉丹田。一种是通过自然呼 吸,达到气沉丹田;一种是动作配合呼吸,用腹式呼吸气沉丹 田。后者出功快,但必须在已经达到初步气沉丹田的基础上运 用。如果硬沉硬压、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通过自然呼吸,自然 会感到小腹饱满或鼓荡,仿佛腹部变粗,这就是气沉丹田的开 始。由于功夫深浅不同,感觉也不尽相同,只要顺其自然,功夫 一到,定能达到高深的境界。

六、 练习时要舌抵上腭,提肛溜臀。舌抵上腭能生津液,有 助消化和气沉丹田,道家称“金津玉液”。提肛溜臀目的有二: 一是为打通任、督二脉,即“搭桥”;二是利于力达腰、脊、臂、 手。但不要过于用力去缩“谷道”,以免出现不良现象。

七、 学会八大掌,特别是学会六十四掌后,练功要有计划。 每天练多长时间,每天练哪几掌,都要有安排。不能每天把所有 套路都练一遍,要有选择地练习,重要的掌更要多练习,这样才 能事半而功倍。

八、练习八大掌离不开“青龙探爪”一势。不要转一圈“青 龙探爪”就换势,要多转,要转五圈、六圈或十圈方可。八卦掌 的老前辈刘凤春先生一个单换掌练了三年,就是一个“青龙探 爪”加一个换势练了三年,功夫大成,威名赫赫。

浏览8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