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尹氏八卦按摩功夫还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合实 际的规则,或者说规矩。其中有些是要求施术者的,有些是告诫病人 的,但都与临床效果关系密切,不可以漠然处之。
净心
施术者在走近患者时,首先应先使自己净心,摒除一切杂念,集 中自己的意念,领气运指;然后,调理患者的气机。施术过程中,施 术者不能随意分心,如与人交谈、左顾右盼、暗虑他事等,都应该避 免。对于患者来说,在接受治疗前也应该净心涤虑,放弃杂念,集中 精力对付疾病,配合施术者,形成内外夹攻的局面,使疗效更加显 著。此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周围要安静,无噪音干扰,光线也要 比较柔和,以保证医患双方的心理稳定,有益于施术治疗。
净身
去污。施术者不能污臭满身为人治病,患者也不能满身污臭接受 治疗。这不仅是个礼貌问题,也是“环境卫生”问题,故医患双方 接触前,有必要搞好个人清洁卫生。
洁口。这里所指不止是刷牙,还有保持口腔气味正常。要求施术 者施术前不要食韭菜、葱蒜以及饮酒、吸烟等。否则,双方都不愉 快,影响情绪,也影响施术的效果。
洁内。施术前要排尽二便,尤其是准备做腰腹部按摩时,更要如此。
除饰。身上的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腕饰、踝饰等,凡是妨 碍施术的,都要尽可能地去掉,包括手表、手镯、戒指等物。这样既 方便了施术,也避免了饰物的受损。此外,某些金属饰物还会影响人 体气场的运行。这条也是对医患双方的必要要求。
净掌
修甲。指甲应随时修剪,不可过长,其最长不可超过指端,此其 一。其二,指甲末端应随时磨光,保持圆滑,触之无淫感。其三,甲 下和甲沟要常清洗,不得残留污垢。此三者应经常保持,以防指甲划 伤患者的皮肤或衣服,给患者带来不安。
去污。指施术前后洗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施术者手部有 癣、疣、皮炎、湿疼等皮肤病,应立即停止为患者施术。
施术要柔缓
施术者在为病人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气、力、劲,要根据患者的 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来斟酌自己气、力、劲的运用。总 之,要先运气而后用力劲,且要均匀、轻柔、缓稳,然后再加重、加 快,随后再一轻一重、一松一紧、一快一慢,不得用拙力和蛮力,总 以患者得到气感、舒适为宜。尹氏宫廷按摩手法的特点就在于,气在 力先,轻柔稳准和缓。
体位适.宜
施术时要求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接受治疗,定好体位后,要全身 放松,不可紧张,呼吸也应自然而然。
保暖
施术时周围环境要保持一定温度,不要有风,尤其是在冬季,更 要注意,勿使患者在施术中感受风寒外邪。当患者皮肤有微汗时,要 及时遮盖,减少暴露部位,免受外邪。
善后事项
按摩后,应根据病情,使患者做短时的运动,如拍打全身、散步 抖动等,可以协助气血畅通。骨折后遗症患者,应加强受损肢体的锻 炼活动,以利早日恢复。
施术前后事项
腹部按摩前后半小时之内,不应进饮食,尤其是冷饮,更应忌 用,按摩时腹部应保持空腹状态。按摩前后均不宜做剧烈运动,尤其 是按摩前,如有做剧烈活动者,应先令其休息半小时后再行施术
治疗。
按摩前休息
患者在按摩前应安心休息10 ~ 15分钟,气温较热时,或者患者 体质较弱时,应适当增加休息时间。治疗后也应安心休息5 ~ 10分钟, 然后再活动,以达气机平顺。重症患者及体质严重衰弱者,可以采取 卧式休息,其时间长短也要因具体情况而定。
善言待患者
施术者于施术前应对患者善言相导,尤其是对病情较重、神经衰
弱者,更要婉言说解,使其树立信心,更好地与施术者合作,进而提 高临床效果。对于小儿患者,尤须善为呵护,勿使患儿生惧,进而影 响治疗效果。
治疗后要遵医嘱
治疗结束后,患者不能自行任意点按穴位,或模仿他人手法自行 按摩点穴,以免扰乱治疗后的气机状态,从而影响疗效的巩固和延 续。如果患者想在治疗后改行自我按摩来维护疗效,则应询问主要施 术者,确定方案,然后再自行按摩。
尹氏八卦内功修炼的根据和方法
前面已经说过,《周易》和八卦掌是源和流的关系。《周易》是 源,八卦掌是流,学习八卦掌,必须对《周易》及其与八卦掌的关 系有一定的了解。姜容樵先生曾撰文指出:“惟八卦掌系由河图、洛 书,概按易理卦形发明。”正因为有了《周易》,八卦掌才被赋予一 种形而上的意义,以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根基,对儒、释、道乃至各种学说、学派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八 卦掌在流传过程中一直也有董公“遇仙”、“遇道”以及“梦至雪花 山大佛寺得达摩传授”等说法,就暗示着它与道家和释家的亲缘关 系。在这个意义上,八卦掌首先不是一种用于恃强逞凶的手段,而是 一种“存心养性、明心见性、修心练性”的功夫。近代曾有人提出 “以佛修心,以道治生,以儒治世”的主张,而八卦掌的内家功夫其 实是对这种主张的积极实践,并使得这种存性养生的理念有了可操作 性。在这一点上,八卦掌和中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的医武同源,其 根源就体现在这一点上。中医也是植根于《周易》的一门学问,而 《周易》中很多很重要的概念,诸如道、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 人合一、气运生化,等等,不仅渗透到中医体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 到八卦掌体系的方方面面。它们都是从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角度去 把握人的生理盛衰状态,从而揭示天运地化,人随沉浮的变化规律。
按照传统的天人合一理论,中医和八卦掌都以“人天相应”、 “人天相参”为其基本的认识方法,认为“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 24
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奥 秘,就在于天地阴阳水火的运行。因此,人要怎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 康,不生病或少生病?根本的是要掌握天地阴阳水火的运化规律,让 身体适应这种变化。而这就需要了解人体中气的运行、精神的呵护与 修炼、大小周天的通导,等等,这也是尹氏八卦内功修炼需要解决的 问题。
— 养生先要养气
人以气为主。俗语有“人活一口气”的说法,人不行了则说 “气数已尽”,可见气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古人论阴阳,首先 也要落实在“气”上。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是天地自然乃至人与万 物生命演化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养生先要养气。
那么,气是什么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气是指日月 星辰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变化状 态,又称六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 阳也。”这是天地之气、自然之气。其次,气是指人体内部流动着的 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五脏之气、六腑之 气。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老子一气化三清,天地万物都是由这一气 所化生的。而作为混统于一的气,所以能生成天地万物,就在于它的 阴阳变化,具体表现为阴阳二气的交媾演化关系。故曰“物生谓之 化,物极谓之变”,而这些变化都是气的变化造成的。
在人体中,气是由肺来统领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的地位仅在心之下,为脏器之长,主气机 运化,吐故纳新,导引气的升降,归复正位,故治节由之。《素问• 五藏生成篇》又有“诸气者,皆属于肺”的说法。而《素问•经脉 别论》也说:“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 更进一步认为:“人之身,肺为华盖,居于至高。”这些都强调了肺 的重要性。所以,肺气充足则能耐寒暑,防止外邪侵入身体;肺气受 伤则百邪容易侵身,日久天长肺气就萎靡了。有人说,好怒者肺气上 冲,好喜者肺气缓,好悲者肺气消,好恐者肺气降,好惊者肺气紊 乱,好劳者肺气损耗,好思者肺气结滞。看来,人的七情都有可能伤 害肺的功能,使气不能正常运化,致使身体为淫邪之气所伤。所谓养 气,就是要通过持法炼气、导引、吐纳、闭息、调息、定息等方法, 恢复肺的职能,使精气神归于正位,得浩然正气,人与天地合,气与 天地通,天地人气合为一体。先师尹福就曾日闭诸关,养精微之气以 自用,节饮食防耗气。
气的功能
人体中气的来源,不外乎先天的肾中精气,以及后天的水谷之气 和呼吸之气。而气的运动则分为开、阖、聚、散、升、降、出、入八 种运气布气方式。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推动作 用,如血的循环、津液输布、生长发育、脏腑经络活动等;第二,温 煦作用,如熏肤作用,否则自觉畏寒及厥逆等;第三,防御作用,如 卫气保护肌表,以防外邪侵害;第四,固摄作用,如控制血液溢出, 控制汗和尿量有节制地排出,固摄精液等;第五,气化作用,如精、 气、津、液、血的相互转化,脏腑的某种功能(如膀胱气化对排尿 的作用)等。以上五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
浏览6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