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胸腹。触摩按压胸腹部位,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 地对胸前区、胁肋和腹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点打, 诊察了解局部的病变状况。


胸腹部位可划分以下几个部位:膈上为胸,膈下为腹。侧胸部腋 下至十一、十二胁骨的区域为胁。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胃脘 相当于上腹部,大腹为脐上部位,小腹在脐下部位,少腹即小腹 两则。

胸腹按诊的内容,可分为按虚里、按胸胁和按腹部三个部分。

  •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房下心尖搏动部位,为诸脉之宗。根据 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诊察了解宗气的强弱,疾病阴阳气血虚实,预 知吉凶。在正常情况下,虚里应如《针灸甲乙经》中所说:“按之动 手,应而不紧、缓而不急,为宗气积于膻中”。若其动微而不显,为 不及,是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大过,是宗气外泄之象。若按之 弹手,洪大而博,则属危重的证候,应予重视。虚里搏动,动而高 者,亦为恶候,注意及时转诊抢救。


在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 者,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 触摩按压胸胁部位。胸腔为中心肺所居,右胁为肝脏所在部 位,两胁均有肝经经络血脉分布,所以,按胸胁,主要证候心、肺与 肝的病理变化,若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气胀满之证;胸胁按 压胀痛者,多因有痰热气结肺脏或水饮内停;胸胁部位按压有坚硬感 而疼痛者,为肺脾肝气实证;柔软无疼痛感者,为肺脾肝气虚症;疼 痛固定,按压更甚者,为血瘀证及胸胁内伤;疼痛无定部位,呼吸咳 嗽牵掣疼痛者,为气滞;小儿肋骨外翻,胸骨突起者,为鸡胸,佝偻 病。按胸胁部位要注意腋下部位是否有肿物结核。


肝脏位于右胁内,如在右胁下触摸觉肝区肿大,或软或硬者,多

 

属于气滞血疲;若肌表凹凸不平者,则要注意有无肝癌。右胁胀痛, 摸着发热,手不能按者,多为肝炎肝痛。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 者,多为疟母症。

  • 触摩按压腹腔部位。按压腹腔主要检査凉热、软硬、胀满、肿 块大小、有无压痛等情况,协助对疾病的辨证诊疗施治。若腹部位有 凉冷手感,喜温暖喜按压者,多属于阴虚寒证;腹部位有灼热手感, 喜凉冷拒按压者,多属于阳实热症;若腹部有疼痛感觉,按压后反觉 舒服,局部触之柔软者,多属于阳气虚弱寒凉证;按压坚硬疼痛加剧 者,多属于阳气实,内有火热,或有疲血作痛;若触摸到患者腹中有 包块,按之有形、疼痛有定位者,多属于积聚病症;如按之可散,痛 无定位,聚散不定者,多属于聚瘕病症;若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 有块累累者,多属于燥屎内结;腹有积聚,按之硬,又可移动聚散 者,多属于虫积;右侧小腹按之疼痛,尤以重力按压后突然放手而疼 痛加剧者,多属于肠痛初起。

  • 触摩按压腧穴。腧穴是导引脏腑之气转输的穴位,通过经络血 脉与脏腑发生联系。当某脏腑发生疾病时,在相应的腧穴部位上施术 按压,应有压痛感或其他异常反应。按压腧穴是为了解身体上某些特 定穴位的反应。通过诊査这些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探査内脏的某些疾 病变化和部位。腧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变形,部位上有结节形或条索 形状肿物。


临床上使用的与脏腑关系密切的原穴,有腧穴、募穴、郄穴、合 穴等特定穴位,以及一些具有特殊诊断意义的穴位。

如肺脏有病变,可在肺腧穴位上触摸到结节状,或在中府穴位上 感到有压痛;胃腑有病变,可在胃腧、足三里,或在中脘穴位上触摸 按压,有明显昨压痛感或敏感;胆腑有病,可在悬钟(绝骨)穴位 上按压,有剧痛或敏感反应等。

此外,还可通过用大拇指腹点压腧穴作探试性诊査,以协助诊 断。如胆道蛔虫腹痛,用大拇指腹点按压胆腧双穴,腹痛可得到 缓解。

总之,掌握触摩按压诊法的基本常识和程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具有特殊价值。

腧穴,又作俞穴,是人体脉气所注输的部位,也就是推拿按摩 “捏拿”施术部位,通称穴位。腧与“输”通,具有转输的意思, “穴”指空穴、空隙。古代也直称腧穴为“俞”、“穴”、“空”,合起 来称为“孔穴”及“腧穴”,《素问》中解释说:腧穴系脉气所发, 故亦称为“气穴”。

腧穴在定义上,它是占据人体表一定位置的一个小点,这个小点 又是经脉气血所注输的空隙,故腧穴的构成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位于体表的;②成点的;③脉气注输的。这三个条件是形成腧穴概 念的基础,也是探讨腧穴原理的基本范畴。

腧穴作用于人体的特点也有三种,BP:刺激、传导与反应。

腧穴散布在一定的经脉循行通路上,经脉则和脏腑相通,腧穴、 经络、脏腑即结合成通内达外的关系。推拿按摩诊疗就是通过腧穴来 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作用,从而达到诊疗治愈疾病的目的。《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中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 肉、筋、骨也。”说明腧穴的概念,不是单纯指皮、肉、筋、骨的局 部形态,而是着重于它的内部气机、机能联系一一神气之所游行出 人。它的位置多数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千金 方》)《素问.气穴论》中说:“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 会大气。”中国医学以营气、卫气等来说明经络、腧穴的正常功能。 人体表里、上下的各部位组织和脏器,主要依靠经络的循行流注,以 营生长、补给、捍卫等作用,而经络之气“游行出人”于附着体表 的全部腧穴。由此可以理解腧穴对人体表里、上下的密切影响。营卫 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所不到,即腧的影响对人体各部无所不达。因 此,我们对腧穴概念的理解,首先应该认为这是人体的“传导点”。

.腧穴传导的作用,又有“外导”和“内传”两种主要功能。“外 导”即体内脏腑机能变化向外传导,“内传”即体表所感受的各种因 素向内传递。外导反映内脏的变化,腧穴在这一方面构成人体“反 应点”的作用;内传是传递体表所感受的影响。因此,腧穴又成为 作用于人体的“刺激点”。

腧穴本身有许多就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出现的,即某种疾病可 表现为某一腧穴或某一部位上几个腧穴的不舒畅现象。例如肺经有病 变时,就会呈现出缺盆部位疼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心中部劳宫穴 发热及全手心灼热心烦等状况。这些部位都是手太阴肺经和腧穴所在 之处。肺脏内不和,它的经脉和腧穴就反映出各种异常现象来。又如 手阳明大肠经的颈肿痛,次指疼痛麻木等症状,手阳明大肠经的天 鼎、扶突、商阳、二间等腧穴所在部位就会有所反应。又如胃腑发生 病变时,就会出现气街、股、伏兔、酐外廉、足跗上皆痛。这些部位 是胃经的气冲、伏兔、足三里、上下巨虚、解溪、陷谷等腧穴所在部 位。在现代医学方面,也证明了皮肤与内脏器官之间的反射关系。如 前苏联医学者福立波百特和巴特许别金等,他们对皮肤电位分布的研 究显示出在皮肤上有一些特殊的区域,称为活动点。内脏器官发生急 性病变时,有一个或数个活动点的电位可以急剧增高;或者内脏器官 发生慢性疾病时,活动点的电位就发生降低现象。这一发现,与经络 和腧的部分功能有相同地方。因此,近代医学认为,经络是脏腑发生 疾病变化的反应系统,而腧穴就是人体的反应点(反射区)。

腧能从它所在部位反映出五脏六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同时又可刺 激它所在的部位,以调整和恢复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作用。《素问• 五藏生成篇》中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 去之。”说明腧穴是能感受和传导针石的刺激,发挥扶正祛邪治疗疾 病的作用的。几千年来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确定出腧穴的位置和诊疗

主治症,所有疾病,通过刺激有关腧穴,都能使人体的阴阳偏胜或偏 衰现象得到调整,使正气旺盛,病邪驱除,使疾病迅速全愈,这是腧 穴在诊治方面的重要作用。

腧穴的反应和刺激作用,主要产生于腧穴的传导功能,而这两种 作用,又有相互的密切关系。腧穴不仅可作为诊断上的反应点应用, 还可以作为治疗刺激点应用,各种疾病均可以通过检査腧穴而得出异 常现象所在部位,相应地就可以选用这些腧穴来治疗这种疾病证候。 在这方面,古代医家规定出背部腰部五脏六腑的“腧”穴和胸腹部 五脏六腑的“募”穴,就是应用腧穴来诊察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明显 例子;唐代名医孙思邈“以痛为腧”的论说,更十分明显地说明了 这一问题。由于经络气血的不和,而表现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压 痛、过敏等现象,这个部位就成为反应点。“以痛为腧”的原则,就 是反应作用和刺激作用两种功能结合使用,显示了腧穴在人体的重要 意义。这一意义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即人体全部腧穴共同 具有的特异作用。故而,尹氏八卦捏拿法中便有边诊断边治疗,边治 疗边诊断的方法。

浏览5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