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证候表现出来的病 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
68 表、热、实属于阳,里、虚、寒属于阴。一切病证,尽管变化万千, 但总的概括起来,不外乎阴证、阳证两大类别。
阴证与阳证证有阴阳,其成因及表现有不同之证候。《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伤寒论•辨太 阳病脉证并治》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因此,临床上常根据证候和舌苔、脉象等特点’用阴证和阳 证为病情分别归类。
阴证是指体内阳气虚衰,或受寒邪凝滞的证候。其病属寒,属 虚,肌体反应多呈衰退表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精神萎靡不振、面色 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语言无力、口不渴、便溏、尿清、舌 淡、苔白、脉沉迟微弱或无力。
阳证是指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实。主要临床 表现是精神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便秘、尿 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洪大实。
亡阴与亡阳证亡阴与亡阳是指病疾的危重证候情况,是两个性 质不同的病证。亡阴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大量津液脱失,如汗、吐、 下泻太过以及大出血后消耗体内大量津液,从而导致亡阴。亡阳的主 要病因是阳气亡脱,又因气随血脱,气随津脱,所以亡阳亦常见于汗、 吐、下泻太过以及大出血后。同时,许多疾病在危重阶段也出现亡阳。 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亡阴可以导致亡阳,而亡阳也可以致使 阴液进一步耗竭。在临床上,宜分别亡阴、亡阳的主次及时救治。
亡阴证表现在临床上的证候,有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畏 热、手足发温热、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 面色潮红、脉细。
亡阳证表现在临床上的证候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不 振、呼吸气微、身畏寒、四肢厥冷、喜热饮、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临床上,疾病证候的反映,往往不是单纯的、典型的,而是错综 复杂的。表里、寒热、虚实时常是交织一起混同出现的。因此,在辨证 过程中,既要辨明各自不同的证候’又要注意八纲之间证候的相互 联系。如辨别表里证必须与寒热证虚实证相联系。辨别寒热证又必须与 虚实证表里证相联系。因为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别,还 有表寒里热、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证如此,其他里证、寒证、 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在一定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是可以 转化的,如由表入里、由里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虚证转实、实 证转虚等。有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情趋于寒极和热极的时候,往 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总之, 疾病是千变万化的,测雛也必须灵活运用。
通过四诊八纲等诊断手段,确定了患者的病因、病位、病性,明 确其病机、病情、病势,然后做出诊断,定出具体的证型,即可据此 而施治了。但尹氏在施治前,除要完成上述诊断外,还要判明患者气 机运行,即升、降、出、人、开、阖、聚、散这八种状态的过与
不及。
治疗是与辨证丝丝相扣的。治疗的总原则仍然取决于病性的寒、 热、虚、实,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不管用什么样的治疗手段(药物或非药物),都要遵循这个总原则。 但是,由于病因、病机、病位等因素不同,临床上会有许多具体情况 出现,在治疗上也必然会有相应的具体治疗原则,这就是我们现在常 说的治法。所谓“理法方药”中的法,即指此。古人将其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现代中医治法中已远不 止此八法。
尹氏内功推拿按摩的治法,简言之与上述八法大同小异,共有 补、温、和、通、消、汗、吐、下等八法。就其功能而言,不外乎扶 助正气和驱除邪气两大类。各种治法是通过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施术 部位来实现的,这一部分内容最为复杂,也最为丰富。由于病情病位 常常不是单一的,故其施治手法及施治部位也就随之而变得多样化。 这里包含着许多实际经验,由于讲起来琐碎,故多合在手法中叙述, 本章只大略讲一下尹氏八法。
一补法
【功能作用】本法是在身体某些部位上施用能产生补益作用的手 法,进而解除人体虚弱证候。
《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 气乃得复。”本法可以用来补气之不足,又可使气机振奋,功能旺 盛,进而发挥补虚作用。此外,在疾病后期,正气虚弱而余邪未尽的 情况下,用本法不仅可以扶助正气,同时还能收到祛邪的效果。
【施术应用】古人说:“缓摩手法为补”,这说明本法施术时用力 应缓和。如点肋补气法,在操作时,不但用力应缓,而且还应迎合患 者的呼吸,这对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心悸不宁、内脏 下垂等症,均有显著的补气作用。又如大补元气法,用施术者之内 气,并运气于掌,捂按轻摩患者命门、两肾腧及八髎,可以培元补 气,补益命门真火,故对肾元亏损、精气失固的肾亏之人,有较好的 效果。
【注意事项】辨证属于实证患者不得用本法,以免犯“实实”之 戒。对于过度虚弱者,用本法治疗不宜时间过长,以免因过虚而不能 耐受,进而引起虚性腹胀等现象,此又称“虚不受补”,即不可峻 补,只能缓缓图之。
【功能作用】本法是施术者以内劳宫穴捂按于施术部位,并向其 发放离宫热气,借以扶助病人的阳气健运,进而达到祛除寒邪的一种 治疗方法。
【施术应用】寒性之病,有表里之分。而本法所治,多以里寒为 主。因此,本法常用于温中。当寒邪入里而引起腹部冷痛、腹泻、手 足发凉等症状时,即可用温中之法,在腹部施以捂、按、摩法,以温 中气,散寒气。《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 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 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脉泣,……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 痛止矣。”因此,凡遇到肠胃受寒者,即可以施用本法,以散寒 止痛。
本法即可健脾和胃、温运中阳,又可温肾中之阳,故可用于肾虚 而真阳不足之证。届时可施双掌推按分腰法、揉按臀部法、揉按大椎 及阳关法,如寒邪直中三阴经,可以用肩胛下部两侧按力重推法,即 可以温阳散寒。
【注意事项】本法固能产生热量,但施术后,仍应以棉被覆盖片 刻为宜,以免寒邪复人而有损前功。
三和法
【功能作用】“柔以和之”,和法就是用轻柔的手法(如揉法、摩 法)来调整人体表里之间的气机功能,进而和气血、活血脉、畅经 络、扶正气、祛邪气、调营卫。此外,对于邪人半表半里者,汗、 吐、下法均不宜使用时,可使用本法施治。
【施术应用】本法可用于邪人半表半里之少阳证者,常见寒热往 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纳少、心烦喜呕等症,可使用宽胸散 邪的手法:以双掌推摩季肋胁下,进而疏理肝胆之气;按摩上腹部以 安和脏腑;重力点按内关穴以和胃降逆等。
【注意事项】本法只适用于正气不甚虚者。其气机运行上稍有紊 乱,通过使用本法,调顺气机运行状态,进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 与单纯用补益正气来增强抗病能力不同。如果邪气过盛,可以用汗、 下等法来祛邪外出,而不可用此‘法,以免延误病机,而使病情 恶化。
浏览5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