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 寒热错综复杂,在同一病人身上不同病变部位同时出现寒 与热两种症状者,称为寒热错杂证。在临床上可见的寒热错杂证有上 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几种不同的情况。 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见到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见 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
- 寒热证的转化,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有寒证转化为热证, 热证转化为寒证。原来是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 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热证。如患者感受寒邪,开始恶寒发热, 全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属于表寒证。由于病变进一步发展, 寒邪人而化热,恶寒等症消失,而发热、心烦口渴、苔黄等热证相继 出现,这就是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原来是热证,后来出现寒证, 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如髙热病 人,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随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 细弱,就是由热证转化为寒证。
- 寒热的真假,在患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 所反映的证候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当寒证或热 证发展到极点后,就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如“寒极似热、 热极似寒”,即所谓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急的严重时 刻,需要认真细心辨别。
真热假寒证是由于内热过盛,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卫表,而出现的 一些假象。如四肢厥冷、脉沉大等,似属寒证,但身热不喜加衣被, 脉沉而有力,并且又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
便燥结等热证象,说明内热炽盛是本,而外呈寒证是假。
真寒假热证是由于阴寒内盛隔阳于外营卫不能达表,临床上常见 到身热、面赤、口渴、脉大似为热证,但身热而欲加衣被,面赤而四 肢厥冷,口渴而喜热饮,饮也不多,脉大无力,并且又见尿清长、大 便稀、舌淡、苔润等寒证,说明阴寒内盛是本,而外呈热证是假。
- 虚实辨证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邪气盛衰的两个病纲。虚是指正 气不足,实是指邪气盛实。《素问•通平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 实,精气夺则虚。”辨别疾病属于虚或属于实者,是治疗时确定扶正 气或祛邪气的依据。
虚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证在临床上各种表现的概括,是指 正气虚弱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多见于平素身体虚弱不强,后天失调, 或久病、重病之后,正气不足所导致的阴阳气血虚。
虚证涉及的范围较广泛,症状表现极不一致,因此还应进一步分 清虚寒证与虚热证、表虚证与里虚证、气虚证与血虚证,以及阴虚证 与阳虚证等。虚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症状为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 或萎黄、气短懒言、食饮不振或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自汗、盗汗、 舌胖淡少苔、无苔、脉虚弱无力。
实证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身体内结聚过盛而产生的各种 表现的概括。一般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音高大气 粗、精神烦躁、胸胁胀满、疼痛部位拒按压、大便秘结或热痢不重、 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实证与虚证的关系产生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虚证与实 证发生虚实混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应认真仔细辨别。
八升事按库行法
- 虚实混杂虚证与实证同时表现出来称为虚实混杂。虚实 混杂症状或以实证为主而又有虚证表现的,或以虚证为主而又有实证 表现的,还有虚实并重的,如肝硬化腹水病人,可见腹部膨胀隆起、 青筋向外暴露、二便不利等实证证候,但又有形体消瘦、气弱乏力、 脉沉细弦等虚证证候,这便是虚实二证的混杂证。
- 虚实转化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之间的复杂 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虚和实可以互相转化,实证可以转化为虚证, 虚证又可以转化为实证。
实证转化虚证,多因实证的失治误治,或因邪气过盛伤及正气而 成虚证。例如高热、口渴、烦躁、脉浮洪大等证,日久不愈,邪气久 留机体损伤正气,即可出现消瘦、少气乏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 虚弱证。
虚证转化实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表现者,多有先为虚证,后转 化为虚实混杂证的。例如脾虚食滞,表现有食少、讷呆、身倦乏力等 脾虚证,但由于脾虚,脾失健运致使脘腹痞满、嗳腐气吞酸水、大便 臭秽、舌苔厚腻等虚实两证混杂现象出现。
- 虚实真假辨证虚证和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从 错综复杂的证候中辨别真与假,而虚实真假与虚实错综复杂证候绝不 相同,要注意认真审察辨别认证。
真实假虚证是指疾病的本质属实证。患者有痰食壅滞、大积聚之 实证证候,又有神情沉静、身寒肢冷、脉沉伏或涩脉等证。若认真仔 细辨别,则可发现,神情虽然沉静,但出语声音髙大气粗,脉虽然沉 伏或迟涩,但有力,虽然形寒肢冷,但触摸胸腹有灼热手感。导致这 类似虚之证的原因并不是病体虚弱,而是因实邪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向 外通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病证为假象证候。
真虚假实证是指疾病本质属于虚证,但患者出现一些似乎实证的 表现,如本人素有脾虚证,脾健运化失调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 满,有时又自然减轻,不似实证经常腹满不减;腹部虽有疼痛感觉, 但喜按压,脉虽然弦脉,但重则无力。导致这类似实证之脉象的原因 并不是实邪证,而是本人体质虚弱的结果,故称为真虚假实证。
-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部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病纲。它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就机体与内脏而言,体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 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外邪犯 表,多是疾病初起,一般比较轻浅;脏腑受病,多因病邪深入,一般 比较深重。
表证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证候。表 证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部位浅的特点, 表现为发热、恶寒恶心、头痛身痛、鼻塞、咳嗽、四肢无力、舌苔薄 白、脉浮大,以发汗解表清热为治疗原则。
里证里证是指发病及病变部位在脏腑形成的证候,里证的产生 或由于表邪未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使成证;或因外邪直接侵犯 脏腑而发病;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病。里证包括的证 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以脏腑证候为主。 里证病程较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苔的改变等,可与表证 鉴别,其具体内容将在脏腑辨证中介绍。
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是指外邪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 表,邪正相搏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 苦闷、心烦喜呕、不思饮,或食欲不振、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这 种证候类似六经辨的手足少阳病证候。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联系的,接通表与里,在疾病发展 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移变化,如表 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现象。
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在一病人身上出现,称为表里同病。如 病者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同时又有腹痛胀满、便 秘、小便黄等里证出现。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人 内,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或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表里转化表证里证还能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 “由里出表”。表证里证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斗争 的结果。
表邪入里凡病在表证,表邪未能解除,内传入里者,称为表邪 人里,多因为机体内抗邪功能减退或抗病能力降低所致,或邪气过 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例如:外感表邪未解, 病情有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咳喘痰黄稠或带血,这说明病邪由表人 里,留阻于肺经,形成痰热壅肺的里热实证。
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由里透达于外者,称为里邪出表。这 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内抵抗功能力增强的结果。例如:内热 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诊白痞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 表的证候。
表邪人里表示病情加重,里邪出表说明邪有出路,病情减轻,医 者要认真掌握表里出人的变化,对于诊疗疾病是有重大意义的。
浏览6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