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法

【功能作用】通者调也,本法就是用某种手法使机体中不通之处 畅通的一种治法,可以通经活络,畅达气血。

【施术应用】本法可用于如下情况:


  • 瘀血肿胀或血疲腹痛。局部肿胀疼痛,可以在局部施按法、 摩法,摩其壅聚,则瘀结之肿自散。瘀血腹痛者,亦可在腹部施以 推、按、摩等诸法,使其壅阻重开,瘀散气通而痛自止。

  • 肌肤疼痛麻木。在环跳穴处施以点法、按法,可以通利胆 经,疏通下肢经脉,治疗下肢麻木疼痛;在缺盆穴施以点法、按法, 可以治疗上肢麻木疼痛。

  • 关节失利。在关节处施以牵引之法以及揪、摇、捏等法, 牵引肢体,摇动关节,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故本法对关节功 能障碍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 食滞积热。小儿食滞生热,可在腹部施以推、按、摩、散 法,以化其滞,则积热自消。


【注意事项】对于疲血致痛者,施术时手法应从轻从缓。对于关 节失利者,施术时应逐渐增加力量,逐步加大活动幅度,切勿用蛮 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虚性疼痛者,不能单用本法,需配 合他法方可。

五消法

【功能作用】消者有消散之意。“坚者消之,结者散之”,就是通 过按摩等手法,使因气、血、痰、食等因素所致的有形或无形的积 滞,“摩而散之,消而化之'

【施术应用】本法内容包括理气、升陷、降逆、消食、利湿、除

痰等法。

  • 理气:施用推、摩、按、搓季肋法,摩小腹法,扩胸法等, 进而达到舒肝理气、散结止痛的效果。

  • 升陷:又称升阳。施用顺经摩掺法或捂按补气法,以益气 升阳,进而治疗中气不足之腹泻、纳差、脱肛等症。

  • 降逆:气逆即脏腑气机失调,气逆而上冲。如肺气上逆则 咳喘,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呕吐,肝气上逆则头痛头晕、耳鸣如 潮。可以用推、摩、点穴、分肋法、捏提肋背法、点揉内关法、重压 下肢法等分而治之。

  • 消食:如胃中宿食积滞,则可引起嗳腐吞酸、呕吐等症, 治宜推、搓、按、摩上腹部,可起到消食化积的作用。

  • 利湿:即利用增加尿量来排除体内水湿,或用除痰的手法 来去除痰湿的方法。如小便短少者,可于耻骨上方横掌搓摩,然后斜 掌搓摩两侧的少腹部。又如肺中痰多引起的咳喘,可用推背法、搓背 法、捏背法及提揪背法、按点天突法等。

  • 对于“痰迷心窍”而见昏迷者,可用捏掐合谷法,进而达 到开窍豁痰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法行气作用较强,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本法 用之过多或过度则有破气的作用,故于必要时,本法可与补法并用, 以使邪祛而正不伤。

六汗法

【功能作用】本法就是引邪外达的治法,尤其适用于外感表证。 外邪伤人,先人其表,进而引起肺气宣发不利。本法既可宣发肺气, 通达皮表,使邪气外出,又可散寒解肌。

【施术应用丨如为外感风寒,可在后背部施以较重的捏、搓、 、拿、拍打等法;如是外感风热,则可于背部施以较轻缓柔和的 抚、摩等手法。无论风寒风热,二者均可点按风池,推捋前额及拿揪 肩井穴。如外感夹湿,还应在上腹部配合推、按、摩、揉等除湿 手法。

【注意事项】本法能消耗体液和阳气,故在实际应用时应适可而 止。久病体弱者感冒或产后外感,均宜配合点穴补气法,以扶助正 气,减少施术时的过分损耗。

七吐法

【功能作用】本法又称涌吐法,适用于食滞停积于上焦,证见胃 脘胀满疼痛、喉中痰鸣、呼吸急促,或急性食物中毒而尚留滞胃脘 者。应用开胸、反逆中腹的手法,以使停积于内的有形食物从口

而出。

【施术应用】为达催吐目的,可用食指及中指探入喉中。或用双 手拇指对置下胺处,并由下脘穴向上逆推至鸠尾穴处,直至胃中宿食 积物上出于口为止。

【注意事项】本法损伤人体正气及津液,故于食滞胃脘一症,尽 可能用他法治疗,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考虑用此法处置。对于 中风昏迷或癫痫者,不宜使用本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八下法

【功能作用】本法又称泻法,即通过施术使体内(肠内)结滞通 过大便排出体外的一种治法。临床上主要用于里实证,尤其是实热便 秘者。

【施术应用】凡里证实邪引起的腹部胀满疼痛、食积火盛、便燥 尿闭等症,均可使用此法。但需根据病情而有轻泻、缓泻、重泻之 分。轻者在脐部施用推、摩、搓等法,重则可在腹部施以挤、捏、推 等法,均可通泻下焦,祛滞消积。

对于体虚及津液不足引起的大便秘结者,则应在轻泻中使用腹部 抖摩法、束腹法等。小儿食滞积热和食积生惊,可用此法祛滞化积, 通便镇惊。

【注意事项】应用本法时,病位必须在里。老年、孕妇及女子月 经期间禁用此法。

总之,八法在推拿按摩治疗中的运用,不是一病一法的对应关 系,而是随病情的变化相互配合应用。如内外壅实、表里俱危者,则 不应拘泥于先表后里,而应汗下并用。证虚邪实者,应攻补兼施。积 聚症瘕有初、中、末之分,施术治疗时,则应依据患者的正气情况, 采用消散或消散与补益并用等法。对于寒热错杂者,则又可据其寒热 之偏轻偏重、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等具体情况,而采取温消并用或温 通并用的治法。这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即辨证施治。尹氏内功治病也 同样离不开这个原则。

一头部穴位

  • 百会穴


【定位】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作用】升阳固脱,平肝熄风,开窍宁神,安神镇静。

【主治】癲狂、头痛、中风、眩晕、耳鸣、高血压、子宫脱垂、 脱肛、神经衰弱。

【手法】推、压、点、按等。

【说明】本穴属督脉,为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 通天穴


【定位】百会穴前一寸,旁开一寸半处。

【作用】疏风止痛。

【主治】头痛、鼻塞流涕、头晕、口眼歪斜。

【手法】按、揉、搓揉、拇指分搓揉法等。

  • 印堂穴


【定位】两眉头正中。

【作用】安神镇静,熄风止痉。

【主治】头昏、头痛、失眠、健忘、鼻炎、小儿惊风。

【手法】二指点按、拇指点按、掌根压法、拇指搓揉法。

  • 上星穴


【定位】头部正中线人前发际一寸处。

【作用】疏风通络,安神醒脑。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

【手法】单双指推、点、揉、搓、捏、掐、按法。

  • 攒竹穴


【定位】眉头内侧凹陷处,眼内眦上方。

【作用】散风明目,清脑止泪。

【主治】头痛、目胀、目赤、视物不清、眼歪不闭、见风流泪。 【手法】单指点、按,双指捏、掐法。

  • 睛明穴


【定位】眼内眦角一分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斜视、近视、远视、目赤肿痛、急慢性球结膜炎、视神 经炎、面神经麻搏等。

【手法】捏、掐、点、揉法。

  • 鱼腰穴(经外穴名)


【定位】眉毛的正中间。

【作用】通络明目,散风解热。

【主治】面瘫、颜面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目赤肿痛、近视、 远视。

【手法】点、按、揉、捏、掐法。

  • 四白穴


【定位】目平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作用】疏风活络,疏筋镇痛,清热散风。

【主治】目赤痛痒、口眼歪斜、眼睑跳动、头晕头痛、近视、面 瘫等。

【手法】点、揉、按、摩法,多用大拇指、中指、食指。

  • 人中穴


【定位】在鼻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

【作用】清热醒神,开窍定志,回阳救逆。

【主治】高热昏迷、中暑、中风、口眼歪斜、急性腰扭伤、面目 浮肿、腰脊强痛、小儿惊风、癲痫,为一切不省人事之急救穴位。

【手法】点、按、压、捏、掐法。

  • 鼻通穴(经外穴名)


【定位】鼻骨下凹陷中,与鼻唇沟上端的尽头处。

【作用】清热通气。

【主治】感冒、鼻塞。

【手法】指点、指揉法。

  • 迎香穴


【定位】鼻翼外缘中部与鼻唇沟之间。

【作用】散风热,通鼻窍。

【主治】鼻炎、鼻塞流涕、面擁、面部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 【手法】掐、点、揉、捏、按法。

  • 地仓穴


【定位】四白穴下方,口角外侧四分处。

【作用】疏风活络,宁静镇静,祛风邪。

【主治】口眼歪斜、嘴角流涎、三叉神经痛、面瘫、目昏、偏

风等。

【手法】掐、点、揉、按法。

  • 承浆穴


【定位】下颌下中线上,骸唇沟中央凹陷处。

【作用】疏风通络,止接定痛。

【主治】牙痛、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龈肿、齿龈出血。

【手法】掐、捏、点、按法。

浏览8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