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
【作用】疏风通络、活血、止痉定痛。
【主治】头痛、面雍、斜视、近视、远视、目胀。
[手法】点、按、揉、捏、掐、揪法。
【定位】喉结上方凹陷处。
【作用】清咽开音,回阳救逆。
【主治】咳嗽、逆气、恶心、舌根缩急、舌下肿痛、吞咽困难、 舌强语音不清、舌缓流涎、暴痏。
【手法】掐、捏、揪、提、点、按法。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共为四穴。
【作用】升阳固脱,开窍宁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精神不振。
【手法】捏、掐、点、按、拍、打、压、摩法。
【定位】眉梢与外眦连线之中点,向后大约一寸的凹陷处。
【作用】清热疏风,明目止痛。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目赤肿痛、面瘫、牙
痛。【手法】捏、掐、揪、点、按、拍、打法。
【定位】鬓发前缘直上,距发际半寸,正坐,从眉心直上发际五 分为基点,侧平行横开大约四寸五分处。
【作用】祛风泻火,止痛明目。
【主治】偏头痛、眼眶痛、眩晕、牙痛、见风流泪、上腭痛。
【手法】按、摩、拍、打、点、捏、掐、挤法。
【定位】下颂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牙时肌肉隆起处。
【作用】疏风活络,熄风止痉,消肿散邪。
【主治】中风不语、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牙痛、咬肌疼挛。
【手法】点、按、揉法。
【定位】耳屏前大约一横指,当颧骨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陷窝处。
【作用】疏风通络,聪耳止痛。
【主治】牙疼、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
【手法】按、点、揉、掐、捏法。
【定位】乳突下,耳后凹陷后缘。
【作用】镇静安神。
【主治】失眠、头痛。
【手法】点、按、揉、摩法。
【定位】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清心宁神,通畅局部经络。
【主治】头痛、颈项部酸胀疼痛。
【手法】点、揉、按法。
【定位】枕骨粗隆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心。
【作用】清热疏风。
【主治】头晕头痛、颈项强硬、感冒发烧。
【手法】点、按、推法。
【定位】枕骨粗隆直下的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当斜方肌和胸锁乳 突肌上端之间定位,平行于风府穴。
【作用】疏解表邪、祛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感冒、头痛、肩背酸痛、高血压、近视、青光眼、视神 经萎缩。
【手法】点、按、揉、推法。
二胸部穴位
【定位】胸骨上端凹窝正中处。
【作用】理气宣肺,化痰利咽。
【主治】咳嗽、哮喘、胸闷、喉部异物感觉、吞咽困难、呃逆、 咳痰不畅。
【手法】单指或双指点、按、压、推法。
[定位】胸骨正中线旁开六寸,平第一肋间隙定穴位。
【作用】理气化痰,清宣肺气。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肩背痛。
【手法】点、按、揉、捏、拍、打法。
【定位】胸骨正中线旁六寸,锁骨外端下缘。
【作用】宣肺气,畅经络。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
【手法】点、按、揉、掐、捏法。
【定位】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在两乳之间。
【作用】宽胸利膈,调气降逆。
【主治】胸闷气憋、心绞痛、哮喘、呃逆、女性乳腺疾患。
【手法】点、按、揉、捏、掐法。
【定位】任脉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
【作用】理气和胃,降逆气、祛湿气。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吞酸、腹痛、腹胀、腹泻、慢性胃 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
【手法】揉按点、推摩搓、揪捏提法。
【定位】任脉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作用】健脾气,和胃气。
【主治】补脾气虚弱,治胃痛、呕吐、腹胀等。
【手法】揉、按、点、摩、压、推、拼法。
【定位】在脐部正中,旁开二寸处,左右共两穴。
【作用】健脾和胃、理畅胃气,祛湿止泻。
【主治】急慢性腹泻、急性肠神经麻痹、阑尾炎、婴幼儿腹泻、 便秘、腹痛。
【手法】揉、按、点、摩、揪、捏、掐法。
【定位】脐上四寸,中脘旁开二寸。
【作用】和胃气,化滞气,健脾理气。
【主治】胃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胆囊炎。
【手法】揉、点、按、压、摩、捋、揪、捏法。
【定位】脐窝正中。
【作用】健脾和胃,理腹气,止泻利,温阳气,救逆气,开窍,
复苏。
【主治】肠鸣、腹泻、上肢痛、阳痿、妇人痛经、脱肛等。
【手法】点、揉、按、压法。
【定位】在肚脐正中,旁开四寸处。
【作用】调理肠胃。
【主治】大便秘结、泄泻、腹胀、腹痛等。
【手法】点、按、揉、压法。
【定位】脐水平线上第十一肋骨末端(在身体侧面),或屈肘合 腋时,当肘尖尽处是穴。
【作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胸肋胀痛、腹胀呕吐、失眠、消化不良、肝胆炎症。
【手法】点、揉、按、摩法。
【定位】乳头直下两肋间,平第六肋间隙。
【作用】疏肝理气,活血,化气滞血瘀,消积滞。
【主治】胸满腹胀、胸胁疼痛、呕吐酸水。
【手法】点、按、揉、摩法。
【定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半。
【作用】补气调气,补中益气。
【主治】各种气虚症、小腹痛、疝气、泄利、遗尿、遗精、阳 痿、妇人崩漏、月经不调、不孕症,以及某些休克等症。
【手法】点、按、揉、振法。
【定位】在小腹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
【功用】培肾气、固体元、回阳气、调月经。
【主治】小腹疼痛、泄泻、血尿、遗尿、阳痿、遗精、脐下绞 痛、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子宫前 位、胃下垂等。
【手法】点、按、揉、振、推、摩、压法。
【定位】腹部正中线脐下四寸处,或耻骨连接处上方一寸。
【功用】培补元阳之气,扶助气机运化,补肾气,调月经。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尿潴留、闭经、痛经、崩漏、月经 不调、白带过多等。
【手法】点、按、揉、压、振颤法。
【定位】腹部正中线耻骨连接处的上缘。
【功用】固本元、补真气。
【主治】遗精、阳痿、男性不育症。
【手法】点、按、揉、推等法。
【定位】脐下四寸再旁开二寸处。
【功用】理气止痛,养血调经。
【主治】阳痿、疝气、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
【手法】点、揉、推、按、揪、捏法。
三背部穴位
【定位】在大椎穴与锁骨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功用】解热,散风,豁疲,止痛,通经活络,开肺经之穷。
【主治】肩背痛、落枕、头项强痛、中风、乳痈等症。
【手法】点、按、捏、拿、提、揪法。
【定位】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两肩相平处。
【功用】解表通阳,疏风清热,清脑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咳嗽、哮喘、荨麻疹、项背疼痛、保健 强身。
【手法】拍、打、搓、揪、捏、掐、提法。
【说明】本穴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有六阳大会之 称,是重要的常用穴之一。
【定位】在肩胛冈下窝的中央,约与挠腧穴、肩贞穴成三角形。
【功用】通经止痛,疏筋活络。
【主治】肩胛疼痛、凝肩、肘臂外后侧疼痛、颊颌肿痛、胸满气 喘等症。
【手法】点、按、揉、滚、搓、推、摩、压法。
【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旁开一寸半,约在脊柱正中旁开二横指处。 【功用】疏经活络,散风止痛,清热。
【主治】头痛、项背痛、咳喘、发热、瘫痪及坐骨神经痛等症。 【手法】点、按、揉、滚、推、搓、压、摩法。
【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清肺热,宣肺气,止咳嗽,平喘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盗汗。
【手法】点、揉、按、压、掐、捏、揪、提法。
浏览7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