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转掌如拧绳”是练习八卦掌的真谛?

我见过许多四代八卦掌名家,我也见过许多三代八卦掌大师,当他们讲到练习八卦掌 时,无一不强调“转掌如拧绳”这句话,说明这句话一定传自董海川先生之口,又历代相 传至今,足以说明“转掌如拧绳”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何谓“转掌如拧绳”?

当我们一掌前伸一掌护后,双掌对正大树走圈练掌时,必须做到:头要正,微收下 颏,这样会产生一种梗劲。舌抵上腭,是为任督二脉搭桥,如产生津液时一定要咽下,道 家称其为金津玉液,乃长生之宝。要向大树拧头,二目向前平视,不要目光不动一个劲地 盯着大树,会头晕,可时而从虎口向前瞧,或横掌背外向前瞧,只要掌指高与眉齐,精神 专注就可以了。

肩要向下沉,随之向前松向前推,肘向下坠,力量自然到手,一掌在前一掌护于胸 前,停于肘下一寸处,两臂要滚钻争裹产生一种向前的螺旋劲,同时两臂要合抱,双掌的 力量一致向前。还可一掌力前伸一掌力向下沉,要双掌的力量一齐推向大树这个假想的对 方。

双肩向前向里微扣,自然能含胸圆背,自然产生一种肩催肘、肘催手,力达于手的力 量。不要真的去拔背(即向后拱背),那样会变成罗锅,影响气血的畅通和气沉丹田。要 拧腰,胸口的膻中穴对正圆心,即拧成90度,最为合理。开始练掌时,拧的角度不要太 大,逐步达到90度则可,这是八卦掌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练的功夫。拧腰不会影响气沉丹 田,只要上身放松,通过自然呼吸,以意领气,时间长了。自然能够气沉丹田,由于丹田 充实鼓荡,腰会变粗,变得越来越有粗,变得越来越有力。

一定要提肛溜臀,缩谷道,撅着屁股转掌既不美观,又影响气沉丹田,还影响双足的 流畅前进。

双胯要向里合(即“吸跨”,也称“裹胯”),“吸胯”与“提肛溜臀”是分不开的, 要形成一致的动,形成习惯。很多练习八卦掌的人不去拧腰裹胯,而是膻中穴即前胸仍向 前,歪着个身子仅仅把双掌对正大树是最要不得。双腿要自然弯曲,不要弯得太多,也不要太少,中盘为宜。所谓“合膝顶足”,不是真得双膝间能夹着手巾走,那样就走不动了, 只要走转时不要掰着双膝走就行了。

双足行进时要虚实分明。前足着地时要五趾抓地,后足立即前行,这样才能步稳而身 稳,步子灵活而不僵滞,会越走越轻松。

走圈时里足要直进,外足可微扣,这样才能保持拧腰的度数,才能走成圈。里足不是 直的而掰着走,就破坏了拧腰的度数了,就不称其为拧腰了。走起来很轻松,已经练不出 真正的八卦掌的功夫。有人把双臂的拧裹钻翻叫“转掌如拧绳”,其实不全面,我认为, 只有头颈肩肘手背胸腰胯膝足等等,浑身上下内外协调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股向内的旋转 整劲,连绵不断地行圆走转,才能真正称谓“转掌如拧绳”。

只有真正做到“转掌如拧绳”,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真功夫。

在意念支配下,通过双臂的拧裹钻翻,沉肩坠肘,肩催肘,肘催手,双掌就会充满 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八卦掌的刚柔相济的内力。在掌法练习中,在意念统帅下,一切行动 特别是通过掌心、掌背、掌腕、掌根、掌外缘、掌内缘、掌指、一指或二指或三指……的 变化,自会练成穿掌、削掌、探掌、托掌、沉掌、撩掌、带掌、劈掌等等,就练成穿劲, 削劲、探劲、托劲、沉劲、撩劲、带劲、劈劲等等不同的劲力,以达到八卦掌法千变万化 神奇莫测的化境。

通过“转掌如拧绳”可以练出八卦掌的腰力,不但翻转有力,而且练得“腰如轴 立”,像轴一样灵活随意,这样才能随意拧转,才能与敌交手时,发挥“斜出正入”的技 击特点,克敌制胜。

“转掌如拧绳”时双掌对正圆心,而腰拧得又是90度,这时候,双掌向前推出的 劲是横向的力。如果把转圈改成直走试一试,双掌推出的不正是横向的劲吗!只有八卦掌 才能练出这种“横劲”,有了这种横劲,我们可突然来到对方身侧,不用动足,只要一拧 腰就能把其打出;如果对方来到我的身侧,按理讲,我已很被动了,其实不然,因为我可 随意拧腰,我有横力,于是我随时都会处于主动之中,这就是“横劲”的出奇之处。这也 就是“转掌如拧绳”的优越之处。

在转掌如拧绳时,双臂时时处在滚钻争裹中,于是就会产生一种螺旋劲,这种螺旋 劲时时都存在于八卦掌法中,“出手必螺旋”就是这个意思。与敌交手时,不但利于进攻, 也利于防守。由于螺旋劲的存在,我们出手可刚可柔可化,变化多端,奥妙无穷。

通过“转掌如拧绳”的走转,不但可以练会了八卦掌的“走”,而且练习了八卦掌 的步眼。走得时候可前可后可左可右,打了就走,走了又回,神奇莫测。步子的变化更要 敏捷、灵活,运用自如,充分发挥八卦掌的“以走为用”变化神奇的特点。

只有通过“转掌如拧绳”才能练得“气沉丹田”,内外六合,掌随身动,步随掌变, 意动身随的境界。才能练出真功夫,才能如尹福先生所言“八卦掌讲究掌法贏人,身法贏 人、步眼贏人,功夫赢人”。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转掌如拧绳”。所以说,“转掌如拧 绳”是练习八卦掌法的真诗。

八卦掌有擒法吗?

曾省三在“三十六歌、四十八法”中的“忌拿诀”中写道:“八卦之手不讲拿,我拿 人兮我亦差。设若人多不方便,直出直人也堪夸。”说明八卦掌在与敌交手时,不主张以 拿法胜人,因为拿法只能制服一个人,而且常常要用两只手拿对方一只手,这对自己来说 是不合算的。何况遇到许多敌人时去拿谁呢?还不如用直出直人的打法才好。老前辈说 “力大的拿力小的,手快的拿手慢的”,“摔不如拿,拿不如打”。所以在八卦门中没有拿 法,只有掌法,只有打。现在有些人会拿法,来源有二:一是学习八卦掌的人是带艺投 师,在学八卦掌前已会拿法,于是就代代留传下来了,一是从大枪刘德宽处学来的,代代 留传至今。真正的八卦掌法是没有擒拿法的。

什么是“八卦趟泥步”?

八卦掌的“走”要求平起平落,行进时双足离地不得过一寸,有如行走于泥水之中, 故称“八卦趟泥步'走圈转掌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掀蹄亮掌,即前足落地时不能平落, 先要翘足尖,后足离地时不能平起,先要掀足跟。这样“走”,不但不美观,练不出腿和 足的力量,而且还不出速度。只要做到前足落地时五个足趾向下弯曲,沾地后立即抓地就 不会翘足尖了。后足离地时要提肛溜臀,前足刚刚落地的同时提起,就不会先掀足跟了。 只有克服纠正了“掀蹄亮掌”的毛病,双腿才能有根,步子才越走越稳,越走越轻,越走 越敏捷。

在“转掌如拧绳”时,里足要直进,外足要微扣,在拧腰的同时做到里足的直迈,是 很难很难的,如果里足不直迈就破坏了拧腰的角度,就练不出八卦掌的真功夫。所以,练 习八卦掌的人必须在八卦趟泥步上多下功夫。在练习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等八大掌 时,每掌的结束动作是“叶底藏花”。做“叶底藏花”时要在足前扣步,在向左或向右拧 腰的同时要从前臂腋下向身后伸掌,这样才能练出八卦掌法的“腰如轴立”。所以,扣步 后双足不许有丝毫碾动,如果不注意足下碾动了,那就完全破坏了拧腰的度数,这种碾转 是不允许的。在与敌交手时,两人对面而立,敌的掌法、步法、身法都很快,突然到了我 的身侧或我的身后,向我进攻,我若扣步转身早已来不及。这时候,只要碾动足跟,随着 对方转身,仍会站在敌面前。我永远是圆心,敌劳我逸,出奇而制胜。这种拧转就是可以 的。凡是练习八卦掌的人都要练习“八卦趟泥步”,“八卦趟泥步”是历代八卦掌前辈们 代代传承下来的功夫。有的人练什么“鹤行步”,这也无可厚非,人家愿意练什么,谁也 管不着,但不要声称是董海川先生所传,因为“鹤行步”要髙高抬腿,慢慢落下,虽然会 练得双足有力,但步法迟滞,这与“八卦趟泥步”的平起平落,在平起平落中的步稳、敏 捷是矛盾的,不可能是董海川先生所传。

八卦掌有站桩功吗?

这个问题,我问过许多八卦掌的老前辈,他们都是这样讲的:八卦掌不讲究站桩,八 卦掌的功夫都是“走”出来的。我们每天练习转掌,双足就已经很稳很有根了,双足的这 些力量已经够用了,用不着再去站桩,已求得了双足双腿的力量。我们八卦掌是“以走为 用”。步子要有力,更要敏捷和灵活,我们每天的走圈就相当于站桩,所以我们称其谓 “行桩”。如果愿意站桩的话,八卦掌的任何掌式都可以站,你可以根据自己功夫上的某些 不足,选择某些掌式去操去站就行了。不必在“站”上耗去很多时间和力气,如有这个时 间和力量的话,还不如多去转圈,练习八大掌。

八卦掌有操功吗?

八卦掌门中可以练各式各样的操功,因人而异,由自己选择。董海川先生的弟子中以 马维祺的功夫最深,因为马维祺是开煤厂的,他每天要提着两筐煤练八卦掌,因而掌力沉 厚,伤人很多,但不幸早亡。

李文彪先生,面前立三寸厚的木板,一打3年,手掌心都凸起。刘彩臣先生(即“墨 盒刘”)是李先生的师弟,他说:“李师兄的一个塌掌,谁能经得起!他只要用三成劲, 就能把人打得数月不能吃饭,用五成劲,对方就口吐鲜血了。所以李先生只要喝了酒,立 刻身前已经无人,都躲了。此事在八卦门中已成笑谈。”

骆兴武先生说:“程有功每天双手托着几十斤重的铁棍练功。不要问程先生,只要一 看程先生眼晴发红就说明下功夫了。”我的师兄杨桐先生如今已80多岁了,在内蒙包头市 的大炮厂当过司机,他把几个大炮上的弹簧钉在两块木板上,挂在墙上打,一下子就打瘪 了。他让对方抱着枕头在胸前,他只轻轻一按就能把对方打出丈外。所以操什么功,由自 己选择,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托个铁棍子努着力去练或拿着过分重的东西去练,一定会 伤身。

多练练枪法的拦拿扎是很好的,不但两臂会长力,腰会长力,双足扎得会有力,而 且双臂还不僵,因为不是死劲。选择自己的功法时要选择能使肌肉不僵硬的去练。例如举 重、体操中的双杠、单杠等等都不合适,因为双臂僵硬就很难练出八卦掌的刚柔相济的劲 力了,只能“以力降十会,不能以巧破千斤了”。

不要去练什么“铁砂掌”或用胳膊去撞树等等功夫。八卦掌的老前辈都不赞成练这 些功夫。因为八卦掌不讲挡架,通过“转掌如拧绳”的练习,手臂上会时时产生螺旋劲, 只要我们单掌一穿,定能化险为夷了。

什么年龄练习八卦掌最合适?老年人能练 八卦掌吗?

儿童不适合练习八卦掌。因为儿童期是人的发育期,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时候适合练 习外家拳,可以练出好腰腿,还能练出个好身体和好身材,为练习八卦掌打好基础。既或 儿童期练习八卦掌,也不能气沉丹田,也练不出八卦掌的内劲。练习八卦掌最合适的年龄 是18岁以后,18~28岁只能算练八卦掌功夫的初级阶段,30~60岁才是练八卦掌功夫的成 熟期,是练习八卦掌人的黄金时段。所以说,20岁开始练习八卦掌最好。成年已30或40 岁也不算太晚,只要多吃苦,持之以恒地练功和追求,仍然能够练出功夫。60岁以后, 甚而70岁开始练习八卦掌也不算晚,不过已不能再去追求功夫,只能以养生为主。八卦 掌是健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好功夫,希望更多的人来练习八卦掌,为八卦掌的发扬光大尽 心尽力,希望更多的人来练习八卦掌,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八卦掌套路学练

每一个拳种都重视步法,而八卦掌之所以成为 一门绝技,就是因为它把这个“走”发挥到了巅 峰,俗话讲:用绝了。八卦掌的功夫是走出来的, 克敌制胜也都在这个字上,所以讲究“以走为用”。 走圈是入门的基本功,看似简单,其实妙用无穷, 因为八卦门的各种功夫都以它为基础。反过来说, 任你功夫有多深,这圈儿也得天天走,丝毫不能松 懈。望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对走圈重视起来。

八卦掌的套路很多,如八大掌、八八六十四 拳、八卦九宫掌、八卦游身连环掌等等,但最基本 的套路则是八卦趟泥步与基础八掌,所以初学者都 应先从八卦趟泥步与基础八掌人手,切不可一味贪 多求快。

♦八卦趟泥步

♦基础八掌 參八大掌与六十四掌

♦八八六十四手 籲八卦游身连环掌 鲁八卦九宫掌 參操手 鲁八卦养生功

八卦趟泥步

八卦掌是以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练功时要在走中练,交手时要“以走为用”,时时 离不开“走”。要想“走”好,首先就要练好八卦掌的基本功——八卦掌趟泥步。

八卦掌主要流派有尹氏八卦掌、程氏八卦掌。尹氏八卦掌的掌形是“牛舌掌”,程氏 八卦掌的掌形是“龙爪掌”。现在又有梁氏八卦掌、张氏八卦掌,高氏八卦掌等等,它们 的掌形与程氏八卦掌的掌形大同小异。本书内容以程氏八卦掌为主。

“龙爪掌”掌形如下:拇指外展,食指伸直,虎口圆撑,中指指天,四五指可自然弯 曲;或拇指外展,食指伸直,虎口圆撑,三四五指微微贴拢,掌心含空,掌背形似瓦垅, 掌心向前,掌根顶出。

图片1

有行步、襦步两种练法。

(一、行步)

路线(假设只行至⑤步则返回)

起势

头正颈直,微收下颏, 有上顶之意,嘴微闭,舌抵上 颚,用鼻呼吸,上身正直,双肩 双臂向下放松,掌指向下,在身 体两侧自然下垂,双足并立,二 目向前平视。(图3-1-1)

双臂外旋,掌心向上, 自体侧徐徐托起,高于眉齐,吸 气收腹,二目向前平视。(图 3-1-2)

双臂里旋,掌心向下, 掌指相对,经体前徐徐下落,落 于腹前。同时提肛溜臀,坐身屈 膝,呼气松腹,气沉丹田,二目 向前平视。(图3-1-3)

图片2 图片3

动作

双臂外旋,五指向下在 身体两侧自然下垂。重心落于右 足,左足尽可能不抬足跟,轻轻 提起,微蹭右足内踝骨处向路线 ①前行一步,前行时膝微屈,五 趾微下扣,不掀足尖,全腿放 松,二目平视。(图3-1-4)

落足时五趾抓地,抓地 时重心左移,右足立即轻轻提 起,微蹭左足内踝骨处向路线②

上步,前行时膝微屈,五趾微微 下扣,不抬足尖,全腿放松,落 地时五趾抓地。如此左足右足交 替直行,步数不限。(图3-1-5)

回身时,右足在左足前 路线⑥处足尖向左扣成丁字,随 之重心右移,左转回身沿直线上 左足,上右步,如此交替,沿原 路线返回。(图3-1-6)行至起 势处,用同样动作扣成丁字步左 转回身。

图片5 图片4

收势

在起势之处并右足,双臂外旋,掌心向上,自体侧向上徐徐托起。同时吸气收 腹,二目向前平视。(图3-1-7)

双臂内旋,掌心向下,掌指相对,经体前徐徐下落,落于膝前。同时提肛溜臀, 坐身屈膝,呼气松腹,气沉丹田,二目向前平视。(图3-1-8)

成立正姿势,双足并立。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周身放松,二目向前平视,气恬 神怡。(图3-1-9)

图片7 图片6 图片8

要点

行走中要上身放松,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不许前俯后仰,左右摇 晃,上下起伏,掀蹄亮掌。落地时要五趾抓地,虚实分明,平起平落。

可以往返数次练习。行走自如时,随时可收势。练习时可中速,可中盘或下盘, 老年人可走上盘。

(二)孺步

1•路线(假设只行至⑤步则返回)

图片9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

动作

双臂外旋,五指向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重心落右足,左足尽可能不抬足跟,轻轻 提起,微蹭右足内踝骨处向路线①前行一步,前行时膝微屈,五趾微下扣,不掀足尖,全 腿放松,当要落足抓地时暂不抓,继续向前蹭出小半步,再抓地时重心前移,右足随之轻 轻提起,微蹭左足内踝骨处向路线②前行一步,前行时腰微屈,五趾微下扣,不掀足尖, 全腿放松,当要落足抓地时暂不抓,继续向前蹭小半步才能五趾抓地,抓地时重心前移, 左足随之轻轻提起,如此交替前行。回身时右足在左足前路线⑥处足尖向左扣成丁字步, 重心左移,左转回身,沿原路线返回,行至起势之处,用同样动作扣成丁字步,左转回身 并步收势。

收势

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所有动作、姿势、要领与“行步” 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当要落地时必须向前蹭半 步,才能落地。交手时如果在对方两足间踩这半步,则能爆发整劲,把对方重心打动,令 其仰面跌倒。所谓“橘步”,就是把足塞进去的意思。

路线(假设只行至⑨步则返回)


图片10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10)

动作

用中盘的“行步”姿势和走法向路线①上左步,同时左臂抬起屈肘,屈腕,掌指 向下拨动,目视左掌动作。(图3-1-11)

向路线②上右步,同时左掌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前伸。右臂外旋,掌心向上,向 左肘下穿出,目视掌的动作。(图3-1-12)

向路线③上左步,左臂外旋掌心翻上,同时右掌自左臂下向前穿出,目视掌的动 作。(图 3-1-13)

右转身向路线④上右步,同时右臂屈肘,屈腕,掌指向下拨动,目视右掌动作。 (图 3-1-14)

向路线⑤上左步,同时右掌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前伸,左臂外旋,掌心向上,向 右肘下穿出,目视掌的动作。(图3-1-15)

图片13 图片14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5 图片16

向路线⑥上右步,同 时右臂外旋,掌心翻上,左掌 自右臂下向前穿出,目视掌的 动作,如此沿“S”路线前行。 (图 3-1-16)

在路线⑩扣右步,左 转回身,目视前方(图3-1- 17)。然后用相同动作沿原路 线走回,当行至起势处时,用 同样动作扣右步回身并步收 势。

图片17

收势

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练七星步时,每个方向的走动都是足动3次手动2次为一组,所以上下左右的动作要 协调一致,目的是练习手足的配合和步子的灵活,为“以走为用”的“走”打基础。其他 要点与“行步”要点同。因“S”路线行走,走的路线好似天上七星的排列位置,故名 “七星步”。

路线


图片18

动作

左足向路线①横上半步,重心左移,右足微蹭左足内踝骨,向路线②上虚步足尖 点地,同时向右微拧身,右掌虎口向上,掌指向前伸出,目视前方。(图3-1-19)

撤右足微蹭左足内踝骨,原线路撤回向路线③横上一步,重心右移,双掌不动, 目视前方。(图3-1-20)

左足微蹭右足内踝骨向路线②上虚步足尖点地,同时向左微拧身,左掌虎口向 上,掌指向前自右臂下向前穿出,目视前方。(图3-1-21)

撤左足微蹭右足内踝骨,原线路撤回,向路线①横上一步,重心左移,双掌不动, 目视前方。(图3-1-22)

⑶右足微蹭左足内踝骨向路线②上虚步足尖点地,微向右拧身,同时右掌虎口向上, 掌指向前自左臂下向前穿出,目视前方。可如此交替往返练习多次。(图3-1-23)

图片20 图片19 图片23 图片22 图片21

收势

在起势处并步收势,动 作与“行步”起势相同。

要点

动作要求快速灵活,手 足要协调一致,足的变换要 求虚实分明,拧腰的同时要 有闪身动作。此三角步就是 三穿步。是走外门之步, “天下精术怕三穿,不走外 门亦枉然”,即指此三角步 而言。

图片24

路线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24)

动作

左足向路线①上一步,右足紧跟半步,坐身屈膝,提肛溜臀,身体姿势与“行 步”时一样,但前、后足的重量分配为前三后七,同时双臂外旋,掌心向前,掌指自下, 向腹前托出,目视前方。(图3-1-25)

右足向路线②后退一大步,左足跟退半步,坐身屈膝,提肛溜臀,双足的重量为 后七前三,同时双臂里旋,掌心向下向腹前按回,目视前方。(图3-1-26)

左足向路线③横上一步,右足横跟半步,坐身屈膝,提肛溜臀,同时右掌不动, 左臂外旋,掌指向上,用掌心向右横推,同时微向左拧腰斜身,目视左掌。(图3-1-27)

图片25

右足向路线④横上一大步,左足横跟半步,提肛溜臀。同时左手落下,右臂外 旋,右掌掌指向上向右拧腰斜身,同时用掌心向左横推,目视前方。(图3-1-28)

图片26

收势

可沿原路线前后左右往返练习,也可以进步、退步,再进步再退步反复练习,随后再 左上步右跟步,右上步左跟步的反复练习。在起势之处并步收势,收势动作与“行步”收 势相同。

要点

前进时腿的重心在后,后退时腿的重心仍在后,左上步时腿的重心在左,右上步 时腿的重心在右,重心比重为四、六或三、七分开,要虚实分清。

右足跟步时跟的要快,只跟半步,不能拖泥带水,扯后腿,一定要屈膝坐身,提 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在实战中“跟步”的用处非常多,必须熟练方可。

路线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

动作

可用“行步”或“孺步”的姿势和走法来练习,练习时沿着“8”路线方向行进。练 习时,可走上盘可走中盘可走下盘,可快速可中速,但不可慢速,慢速就练不出步子的灵 活性了。自然呼吸,气沉丹田,二目向前平视。

收势

行到起势处并步收势,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同“直行步”动作要点一样,但要沿“8”路线而走,目的练习足胫的力量和步子灵活性,为使“走”更加灵活自如,以便为“以走为用”打基础。

摆扣步

分大摆大扣、中摆中扣和小摆小扣3种。

(一)大摆大扣

路线(假设只练习到路线的④则返回)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29)

动作

双掌掌心向下按于身体两侧,重心右移,左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线①落足成摆 步,二目向前平视。(图3-1-30)

重心落于双足,向下坐身,掰裆,膝和胯要平,要提肛溜臀,二目向前平视。 (图 3-1-31)

重心移至左足,右足沿直线向路线②,足尖里扣落足成扣步,双膝贴拢,双足成 丁字步型,上身正直,提肛溜臀,二目向前平视。(图3-1-32)

重心仍在左足,右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线③落足成摆步,提肛溜臀,二目向前 平视。(图3-1-33)

图片29 图片28 图片27

重心落于双足,向下坐身,掰裆,膝胯要平,提肛溜臀,二目向前平视。(图3-1-34)

重心移至右足,左足沿直线向路线④,足尖里扣 落成扣步,双膝贴拢,双足成丁字步形,上身正直,提肛 溜臀,二目向前平视。(图3-1-35)

右转回身摆右足,扣左足,摆左足,扣右足,用 同样动作大摆大扣而回。

收势

在起势之处并步收势,与“行步”收势动作相同。

要点

摆步扣步用处最多最广。若想摆扣灵活随心,必须把 “裆”部撕开。摆足后,掰裆,坐胯的目的就为了练习开 胯。切忌撅臀,如果撅臀就无法练开胯开裆。要自然呼吸, 气沉丹田。双足随时变换虚实,否则无法动步。

图片30 图片33 图片31 图片32

中摆中扣

路线(假设只练习到④处则返回)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36)

动作

双掌掌心向下按于体两侧,重心右移,左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线①落足成摆 步,提肛溜臀,二目前视。(图3-1-37)

重心移至左足,右足足尖里扣沿直线向路线②落足成扣步,两足间成一足的距 离,双膝贴拢,提肛溜臀,二目前视。

图片34

重心移至左足, 右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 线③落足成摆步,提肛溜 臀,二目前视。(图3-1- 39)

重心移至右足, 左足足尖里扣沿弧线向路 线④落足成扣步,双膝贴 拢,提肛溜臀,二目前视。 (图 3-1-40)

右转回身摆右足, 扣左足,摆左足,扣右足, 用同样动作中摆中扣而回。

 

品發八卦•套路学练

收势

在起势处并步收势,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要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扣步时要双膝贴拢,双足虚实分明。

摆步、扣步要熟练自如。在交手时可用扣步或摆步吃进对方前腿后面,使其不得 自由移动,处于被动局势。扣步、摆步也可在转身、回身时用,扣步、摆步的角度可随意 大小,于是转身回身的角度随着大小,转身或回身是随扣步、摆步的角度而变化的。在整 个的八卦掌法中摆步和扣步用处最多最广,应该纯熟掌握之。

(三)小摆小扣

路线

图片35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41)

动作

双掌掌心向下按于身体两侧,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在原地摆180 度,要提肛溜臀,二目前视。(图3-1-42)

重心移至左足,右足沿弧线绕左足360度,足尖里扣,提肛溜臀,二目前视(图 3-1-43)。如此交替,基本上原地摆扣,也可反方向摆扣练习。

图片36

收势

并步收势,与“行步”收势动作相同。

要点

必须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身体保持正直。

摆步要摆180度,扣步近乎要扣360度,摆来扣去,仿佛没离原地,故称“小摆 小扣”;其实它的摆、扣角度最大,所以容易头晕,但必须练习。因八大掌中的磨身掌要用 此步。“脱身换影”也需此步。为了不头晕,不要总一方向摆扣,可变换方向原地摆扣。

练大摆大扣是为了练习开跨,练小摆小扣是为练习跨、膝、足、胫的灵活性,中 摆中扣更为实用。三种都练好,摆步扣步就能够运用自如,动转随心了。

辦步

在八卦掌法中掰步的用处很多,它比摆步要快速简捷,摆步时要绕线,而掰步时不绕 弧线,只把腿向身侧一掰则可。

路线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44)

动作

双掌掌心向下按于体侧或五指向下垂于体侧重心右移,左足足尖外展,开裆,沿 直线向体左落足,仿佛把腿掰开故谓“掰步”。二目向前平视。(图3-1-45)

重心移至左足,右足足尖里扣沿直线向路线②落足成扣步,二目向前平视。(图 3-1-46)

图片37 图片38 图片39

右足足尖外展,开裆,沿直线向路线③落步成掰步,二目前视(图3-1-47)

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足尖里扣沿直线向路线④落足成扣步,二目前视。(图3-1~48)

图片41 图片40

收势

在起势处并步收势。

立正收势。

要点

要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扣步后双膝贴拢。

在实战中掰步要大,扣步要小。练习中要分轻重心,虚实分明。

浏览1,4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