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哲学是一种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思想,其功用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 界。传统哲学思想对丰富武术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内外兼修的整体观、拳道合一的修炼观。

“天人合一”的武术思想

对于“天人合一”,庄子认为“人与天一也”,意思是天与人本质上都是自然合一的,即“天地与 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武术是人体运动 的形式,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恪守自然法则,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武 术的价值。.

(一)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 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长与健康,因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泉源,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 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 中,已经能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并形成了自身的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只要 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传统武术在道 法自然这一法则指导下,十分注意四季变化、阴阳五行和人体机能的配合,如流行的“少林八卦五 行功”,根据不同季节和五脏六腑的变化,分别进行走功、站功、坐功、卧功的各种练习。也有根据 人体元气24小时循经络运行一周的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朝练寅、夕练酉”,即武术内功练 习选择在每天早上3—5点,晚上5 — 7点进行功法练习;“形意拳”利用“五行”理论创造出劈、崩、 钻、炮、横五拳等。另外,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人拳术的技法之中,即是 “形物之形,悟物之意”,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如少林拳的龙、虎、豹、蛇、鹤五拳,据《少林内 功秘传》记载,“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也,故创五式,使内外并修而达于化境也”, “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上述五拳,如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 力强、气聚、骨坚、神凝,五者相合互为融化为用之妙”。南拳中的鹤拳、虎拳,以及武术其他象形 拳法如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等均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这种融 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最形象的身体表征,是人对自然美的形态模仿,表现生命“表现自 然”实际上是崇尚生命、崇尚自然,是求得自然与人的共鸣和统一,从天地万物的生长演变现象中 获得灵感和启迪,“格物取意”追求意境,是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的体现。

在武术招式和技术方面,武术不仅借鉴灵巧的动物,还会借鉴自然界中的一切景象。例如, 有的拳称姜枝拳,掌称柳叶掌,步称七星步,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给武术动作命名,而且还表明了动 作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眼睛所能看 见的“有形”的事物之上,武术也出现了“化有形为无形”的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太极拳、八 极拳等,它们的特点体现了对自然形态特征的领悟,尤其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人武术运动之中, 圆、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也是运动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 空则能活泼自如,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来表现大自然的魅力。具体而言,少林拳技是以圆空为基本 架式和方法、式正招圆,太极拳要求处处带有圆弧形,八卦掌以圆为法,南拳中讲究圈桥动作的运 用等,在圆空的运动中表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的观念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在武术中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 价值取向,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谦恭待人、稳健温和、含蓄不 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容万物、厚德载物的气度。也就是说,在传统武术运动中,把“伦理思 想”融入整个全过程,始终把武礼、武德放在第一位,讲究“尚德不尚力” “无德无拳”的追求。所 以,武术各家各派在传承中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尊师重道、除恶扬善、谨慎择徒、重义轻利的戒约规 范。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 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 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所以,师傅对徒弟德的要求很高,选择徒弟时,注重对道 德、品行的评定。如《内家拳法》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昆 仑剑言》:“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苌家拳在《初学条目》上曾告诫门生:“学拳宜以 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咏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传,无 礼者不教! ”这些武学规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上更加注重学练者的道德培养, 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聚集在一起,才会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

(三) 内外兼修的整体观

拳谚有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说的就是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形为神之本, 神为形之用”,武术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的“气”或“神”的变化, 因为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灵魂,也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 原则及内外兼修的整体观。可以说,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武术的特征,不仅有外在的修炼,也 有内在的训练。所以,“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便成为几乎所有拳种流派的修炼原则。其中包括:

“内”就是指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调节;“外”就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 形体活动。武术的练习就是要将人内部的意念活动和外部的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如长拳中的“八 法”。“八法”中“手、眼身、步”,涉及身体外部的形体动作,“精神”“气力” “功”,涉及身体内 部的精神、意识等。习练长拳要处理好“八法”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另外,还包 括“六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明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 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此基础上也就有 了如心意六合拳和六合八法拳等武术拳种。

(四)拳道合一的修炼观

武术是人体文化之一,主要是以身体为载体来体现文化的。武术这种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 主要表现在武术拳种套路中。武术拳种套路是武术前辈主观心灵的客观反映,是他们观察自然、 体悟武术的结晶,是其精神活动的客观化、武术意义的格式化。武术的套路结构,演练风格处处 都体现着武术的观念和思想。在武术演练的过程中,讲求精、气、神,其中的“神”,就是要求演练 者要用心去体悟其中之奥妙。在体悟动作的过程中,由通过体悟动作而上升到体悟生命的高度的 认知过程,来进一步认识自我。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从以“自我为中心”到武学的高级阶段,即 “忘我”的境界,是武术者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体悟生命的过程,正是由于中国武术对中国古典哲 学、古典文化的吸纳,使之成为由拳悟道的工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验证体系。与之相 应,习练武术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以武演道、由武入道。所以,“以武入哲” “拳道合一”成为武 术修炼者不懈的追求。武术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哲学思维与武术技术相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自 然界的一切都可为我所用,这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武学境界,这种融合将武术修炼升华 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使之成为一门学问。“拳道合一”中的“道”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拳技的千变万化贯穿着一个“理”,其实就是老子的“道”。所以,“拳道合一”的修炼观是深受东 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东方哲学文化在身体运动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运动 项目,武术更加深刻地体琬了中国的文化特点,相对于西方的搏击项目,中国武术则更加体现了其 “道”的特色,在西方的搏击项目中,较多的以“术”相称,如拳击术、摔跤术、格斗术等,这种观 念表现出对于方法、技术层面训练的极大重视,而东方的搏击项目,如跆拳道、柔道、剑道等都是 在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将“道”字融入运动之中,在训练技术的同时也在体悟和思考,进行精神 层面的升华。

由此,武术已经不只单纯地用于比赛运动项目,而是可以将其看作走向人生智慧之路的过程。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离不开其文化基础,这正是武术的魅力所 在。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更加重视对自身生命的保养,更加注重内在的提升,这 也体现出武术的“泛和谐价值观”,通过习练武术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浏览4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