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武术套路与技法分析

【学习目标】

在学生了解与理解武术技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不同武术套路的主要技法特点,并 且能够在学、练过程中突出不同武术套路的演练风格。

【学习任务】

理解武术套路中技法的基本概念与要求。

掌握武术套路中不同套路的主要技法内容与特点。

掌握和演练出不同武术套路中的主要技法要点与风格。

【学习地图】

图片2

长拳是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体委在汲取广 泛流传的查、华、炮、红、少林等传统拳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 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结合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仆翻滚等动作与技术的 拳术。长拳的动作幅度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等都有较高的 要求。

“长拳” 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 三十二势长拳”。以长拳命名的主要武术套路有长拳三十二式、太极长拳等,这些长拳与今日长拳 技术的内容、风格、特点迥然不同。现代长拳套路,还包括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既 适合武术的基础训练,又适合于竞赛,是我国重点推广普及的武术项目之一。

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 套路和自选套路。

(一) 规定套路

规定套路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编制的套路,各级套路均有拳术套路、刀术套路、枪术套路、 剑术套路、棍术套路,每个套路都由不同难度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具有严格的统一规范和标 准。20世纪50年代有初级和甲、乙组套路,以后又有“少年拳”“青年拳”等套路。随着武术套路 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和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年为第11届亚运会创编的第一套国际规定武术竞赛套 路,其中包括长拳;2001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的第二套国际规定武术竞赛长拳;2013年 由王玉龙、徐伟军主编,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5名教练员和 裁判员及专家参与创编的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包括长拳在内。

(二) 自选套路

自选套路是指练习者为了根据竞赛的需要,依据自我身体素质和技术风格创编的武术套路。 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规定动作数量、组别、规格、路线及完成整套动作的时间等均有统一 要求和严格规定。其中自选长拳套路至少要包括三种手形,五种主要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 法、肘法,以及不同组别的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

随着武术套路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自选套路的规格性和艺术性要求更高,促使其向“高、难、 美、新”的方向发展。

二、主要技法特点

长拳的传统技法包含“八法”,即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也即手法、眼法、身法、步 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8个方面。其各个技法的要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精力 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

(一) 手要快捷

长拳的手法要求“拳如流星”,快速、有力、敏捷。这不仅要求拳法和掌法如此,肩臂的动作也 如此。即使是一个抖腕、刁手的小动作,也要做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在长拳套路运动中,上肢运动要达到“拳如流星”的要求,就必须松肩活肘,使肩、肘、腕等关 节节节贯穿,灵活顺畅,若肩肘僵硬,就会使手法呆板,从而使手法的速度所产生的力量减小;其 次,也不能使整个长拳套路都处于飞快、杂乱无章的状态,应做到快慢相间,动静有致,“静如处 子,动如脱兔”。不动则已,一动就要非常迅速。“拳如流星”的要求,只是指活动的动作,而不是指 所有的动作。要求整个拳路快而有章,快得疾,静得稳,在运动过程中有动有静,要突出长拳动静 结合、快慢相间的特点。

(二) 眼要明锐

长拳的眼法要求“眼似电”,要明快、锐利。眼法在长拳运动中不是单独活动的,它必须“眼 随手动” “目随势注”。手法要像流星般地迅快、敏捷、有力,眼睛的注视、随视等要相应地像“闪 电”般明快锐利。这种手到眼到的眼法变化,不仅与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颈部的活动有关。 随着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看下视,颈部的灵活及快速转头的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更重要 的是眼法还涉及动作意向的问题。一般来说,长拳的动作都具有较强的攻防意识,这种意识不仅 表现在动作上,而且还体现在眼神的变化中,即使是静止时的状态,也要含有伺机待发的意识,给 人一种虽静犹动之感,正所谓“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因此,眼法应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 注”“明锐似电”。

(三)身要灵活

长拳的身法要求“腰如蛇行”,要柔软、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套路运动中表现为闪、转、 展、缩、折、弯、俯、仰等不同变化,这些身法的变化主宰于腰,俗话讲“腰为中轴”。其次,身法主 要是通过胸、背、腰、腹、臀5个部位来体现。在运动时要求灵活多变,在由运动时转人静止时要求 挺胸、直背、塌腰、收腹、敛臀。运动中则要求“体随势变”,身法灵活。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 法变化与手、眼、步、腿诸法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腰如蛇行”。这就是所谓的“动圆定方”。

(四)步要稳固

长拳的步法要求“步赛粘”,灵活、稳固。“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步法在长拳套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 种步法在运动时既要轻快,又要像胶粘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不拔跟;它不能受上肢、躯干活 动的影响,反过来还要结合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只有做到步法稳固、灵活、轻

快,才能达到步快催动拳速,步到拳到,上下协调一致。

(五〉精要充沛

长拳的精神要求“精力充沛”,充沛、饱满、贯注。充沛如江河怒潮,饱满如雷霆震怒,贯注如 鹰视猎物。这种“怒”绝不是直眉横目、龇牙咧嘴的凶狠,而是具备战斗意识,把自己摆进一种充 满战斗的场合里。这种“怒”不仅表现在脸面上,更应表现在拳势上,将气吞山河的精神和勇武的 意识贯注于运动之中,犹如擒龙打虎之势,惊天地,泣鬼神。

(六) 气要下沉

长拳的气息要求“气宜沉”,气沉丹田。长拳运动结构较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这个特 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对氧含量要求高。如果不善于合理掌握和运用呼吸方法,就容易使气血上涌, 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人的氧气不足,氧不足则呼吸力短,力短则运动不能 长久,同时,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也必然会遭到破坏。所以,在长拳运动中,要注意运用腹式 呼吸法,掌握好“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在长拳套路运动中,主要的呼吸方法有“提、托、 聚、沉”,在运动中最常用的是“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但是,在运动中呼吸方法的选择要随着动 作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但是,必须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七) 力要顺达

长拳的劲力要求“力要顺达”。长拳套路运动中发力若不顺,则会使动作僵硬、呆板,破坏动 作结构和套路节奏。因此,要做到用力顺达,需首先明“三节”、懂“六合”。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 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六合,是指手、肘、肩、 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比如弹踢腿,它必须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三节贯通,才 能使力顺而不僵硬。所以,长拳运动中一定要掌握“三节”,掌握用力顺序,劲力才能顺达。

(八) 功要纯青

长拳的“功”法要求“功要纯”,这里的“功”,是指长拳的技术及运用的技能与技巧。“功夫 不到总是迷,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夫要达到像炉火一样纯青,首要的是要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 下,不断坚持练习,才能使体能和技能不断提高,技艺不断升华,功夫与日俱增,从而达到理想的 境界。

(九) 四击合法

“四击”是指武术中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法则,四击合法是指长拳中的动作方法要符合这 四种技击法则。这四种技击法则又各有其具体内容:踢法有蹬、踹、弹、点、摆、扫等;打法有冲、 撞、挤、靠、崩、劈、砸、挑、拦等;摔法有踢、别、拱、切、掏、刀、勾等;拿法有习、拿、锁、扣、封、 错、截等。这些技术内容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招一式都要严格遵循四击法则。若偏离这些技击 法则,就不能真实地再现不同动作的攻防意义,也就失去了长拳技击动作的攻防意丨只与价值。

(十)以形喻势

长拳在运动时有“十二形”之说,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人鹊、立如鸡、站如松、转人 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生动展现了长拳运动中的动、静、起、落、立、站、 转、折、轻、重、缓、快12种态势。

动如涛:运动之势。在武术演练中的气势要像江海的波涛一样激荡不已,滔滔不绝,富有节

奏感。

静如岳:静止之势。当静止的时候要像高山那样巍峨耸立、稳如磐石。

起如猿:跳起之势。腾空纵跳时要如猿猴般轻灵、敏捷、矫健。

落入鹊:降落之势。从高向下落的动作要像喜鹊登枝般轻稳、飘逸。

立如鸡:单腿独立之势。在套路演练中,由运动转静止动作时,要像雄鸡一腿支撑身体时那 样稳健。

站如松:两脚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挺拔、刚健、富有生气,静中蕴动。

转如轮:旋转之势。凡是抡绕的动作要像车轮绕着车轴转动一样,既要有轴心的依托,又要 有飞轮之势,达到圆的要求。

折如弓:折叠之势。当躯体俯仰折叠扭转时,要像弓那样富有弹力。或像弹簧那样一样内含旋 转力和弹力。

轻如叶:轻飘之势。凡是轻盈的动作要像树叶一样轻飘,落地毫无声息。

重如铁:沉重之势。当重之时,要像钢铁砸地般沉重,富有渗透力。

缓如鹰:缓慢之势。要像雄鹰在空中盘旋那样全神贯注,毫无懈怠之意。

快如风:快速之势。当动之时,如疾风扫叶,迅雷不及掩耳。但忌“快而乱、快而毛”。

太极拳

一、概述

太极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是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 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完整形成于清代。形成过程中,曾称为“长拳”“绵拳”等。“太极”一词源于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之意。太极拳的取义是因为太 极拳拳法变幻无穷,含意丰富,用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和说明。

太极拳主要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赵堡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编写了 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及各类太极拳竞赛套路等,广为流传。较为典型的 太极拳器械为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大枪、太极七星杆等。近代以来,太极拳的国际化推广迅速发 展、各类大型的国际性武术比赛中均设有太极拳项目。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中日两国太极拳爱 好者1 500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太极拳表演,弓丨起了世界性轰动。

(一)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为温县陈氏世传太极拳原式,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又称大架式。著名传 人有:十四世陈长兴、十五世陈清萍、十六世陈延熙。陈式又有老架、新架两派。新架由老架衍化, 更加紧凑,出自温县赵堡镇陈氏后代,又称赵堡派。

(二) 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从陈长兴处学拳,得老架之传而创杨式。传至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而定型。 其特点是拳式开展、舒展大方、动作柔和,也属大架式,流传极广。著名传人有:杨露禅之子杨班侯 (1837—1892年)、杨健侯(1839—1917年)、杨健侯之子杨少侯(1862—1930年)、杨澄甫。杨澄 甫先生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著有《太极拳体用全书》。其弟子河北李雅轩 (1894—1976年),对太极拳的推广(特别是在全国的推广)作出了贡献。现在广泛流行的简化太 极拳,以及八十八式太极拳,就是国家体委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编成的。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 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阶段上,由松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1

(三)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吴全佑从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学拳,传其于吴鉴泉(1870—1942年)而创吴式,在杨式 太极拳的基础上,在慢架中,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经过修润和充实,使拳架更加柔和规矩,体现 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的特有风格,从而自成流派一直 流传至今。此外,吴式太极拳还保留有较多的传统器械项目,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 十三枪(大枪)、太极扎四枪和粘杆等。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成为普及程度较高的太极 拳套路之一。其特点是架式紧凑,长于柔化,又称中架式太极拳。

(四)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创立。武师承陈氏十五世陈清萍,学得新架太极拳,并加以创新。其特点 是紧凑轻捷,尤以武氏太极推手著称于世,又称小架式。武氏太极推手,着重于身法、步法,其技 击之听、弓丨、化、拿之劲法,又以多变而实用著称。

1顾留馨.杨式太极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五)孙氏太极拳

创始人孙禄堂(1861—1932年),形意、八封名家,师从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学艺而创孙 式。特别小巧紧凑,步活身灵,也属小架式。由于阴阳开合之说,故又称开合太极拳。

二、主要技法特点

太极拳虽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对初学者来 说,还是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先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打好 基础,才有利于技术的逐步提高。这里只概括地说明其技术要求,以便使初学者有一个全面的概念。

(一)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即“头顶悬”。练拳时,头要正直,不低头,不仰面,不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 要防止摇头晃脑。头要正直,要求头顶的百会穴要始终有轻轻往上顶起之意,百会穴与会阴穴要 保持垂直的姿势,即所谓“上下一条线”。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顶起,若有若无,不 可硬往上顶。要使头正,顶乎,还必须使颈项端正竖直,下须里收。只有做到虚领顶劲,精神才提 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肚脐下。不许使 力硬压小腹,要求“以意行气”,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太极拳的腹式呼吸 有助于膈肌的升降活动,使肺部和腹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这样能使“气沉丹田”有升有降,不 致形成始终“气沉丹田”无降无升的片面性。丹田以上之气,用意下沉;丹田以下之气,用圆裆提肛 之法,使之上提于丹田,这样上下皆轻灵,而重点全于丹田,即沉实,称为“气沉丹田”。

另外,太极拳的呼吸要适应拳势的要求,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 自然地配合,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这样与动 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三) 含胸拔背、松腰敛臀

含胸拔背,即锁骨保持平稳而微下沉。胸肌放松,胸廓微向内含,使胸部有松快的感觉,称作 “含胸”;背肌放松,两肩胛骨外展,同时下沉,脊柱要在背肌牵引下节节松沉直竖。两肩中间颈下 第三脊骨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

(四) 松腰敛臀

练习太极拳,腰脊尤其重要。拳论中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用力在腕,机关在腰”。“腰脊 为第一主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这都 是说腰脊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中轴,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

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而沉”是为了使“气沉丹田”能够沉 得充分。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及动 作的完整性起到主导作用。腰部在松沉的前提下,还需“正直”。在松沉中,有向上顶和拔长之意 就能直,腰直就表明在动作的转动时,中轴不弯,不摇晃,只有中轴不弯、不摇,才能使内劲达到 支撑面的灵活功用,而不致偏向一面。偏于前后为俯仰病,偏于左右为歪斜病。

腰部的松、沉、直,是使脊柱有正常的弯曲,减少前弓形的弯曲度,能够增加脊柱的弹性以缓 冲震动,起到护脑作用。

(五) 圆裆松胯,尾闾中正

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上下相呼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上下一 条线”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就必须注意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两腿内侧有夹住一圆球之意。 另外,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 骨结节上的关节间缝扩大,运动幅度加大,腿部的弧形运动更加灵活,使内劲上升到腰脊。拳论中 说的“开裆贵圆,使来脉虚灵”就是这个意思。

尾闾中正是尾骨骨节要始终对准胸腹部正中线,意似托起丹田,腹部正中线欲向何处,尾骨骨 节即直对何处,对动向起到掌握方向的作用,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上都保持“身正”,可以说尾骨骨 节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的准星,其对下盘动作的稳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 沉肩坠肘,舒指坐腕

练太极拳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的,因此要求手臂在伸缩转圈时要松柔 圆活。手臂能否松柔圆活,关键在于肩关节能不能松开。通过练习达到自然松活的要求后,还需进 一步锻炼肩的“沉劲”;同时,肘关节也需微屈并具有下垂劲,两者合一,即为“沉肩垂肘”。它有 助于“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耸肩抬肘,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不利于“气沉丹田”。 “沉肩垂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一掌距离,手臂有回旋的余地。另外,久练之后,两臂除沉之外, 还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意思,两肘要有微向里的裹劲,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从而加大手臂在伸 缩、升降、缠绕中的力量。

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完整体现出 来,做到“完整一气” “周身一家”。练拳时五指要自然伸直,不可用力并紧或用力张开。栂指与食 指不能并在一起,须分开撑圆,即“虎口”要圆。在手臂的伸缩、升降、缠绕过程中,腕部应柔活、 有韧性地运转。腕部的沉着下塌,可使手臂徐徐贯注内劲。

【知识拓展】

太极拳练习要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 所谓“体松”,不是全身疲杳,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

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 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 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 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胯, 以胯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再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 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 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 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 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 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 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 呼吸自然。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 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呑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 呼吸。

第三节、南拳

概述

南拳是中国武术主要流派之一,泛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的诸多拳种,主要盛行 于我国南方地区。它流传的地域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江赛、浙江 等,是目前国内外武术比赛的重点项目之一。

据史料记载,“南拳”一词作为武术词语使用,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距今已 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南拳的起源,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 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代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 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 仅有五僧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 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南拳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小知录》记载: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 十七”,其拳有“赵家拳”“南拳”“勾挂拳”“披挂拳”……可见,南拳在四百多年前已被载人史 册。由于历史的发展,加之各地人们的传习关系,使南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

(一)广东南拳

广东南拳极为盛行,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流派。还有蔡李佛拳、 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等。据调查,广东的各种南拳和器械套路就 有300多种。

(二) 福建南拳

福建南拳遍及全省各地,主要盛行于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以及永春、连城等市 (县)。福州有龙、虎、豹、蛇、鹤五形拳,以及猴拳、犬法、鸡法、鱼法、少林拳、梅花拳、罗汉拳 等流派。其他地区还流传有五祖拳(又名五祖鹤洋拳)、连城拳、白鹤拳、五祖白鹤拳、五兽拳、左 二拳、南拳四门、虎仔金刚拳、梅花拳、金竹拳等。据1978年福建调研组的调查资料分析,福建的 南拳也分内家拳和外家拳,其来源主要是官方和少林寺。_

(三) 四川南拳

四川南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四川的派系主要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流 派。僧门拳主要流行于川西、川南一带。岳门拳主要流行于川东、川南等地。赵门拳在川南、泸、 纳、宜、南溪等地流行。杜门掌盛行于川北、南充地区。洪门拳在四川流行甚广。化门拳多流行于川 东、川北地区。字门拳主要流行于广安、岳池一带,尤以唐家河盛行。会门拳现在练习的人已经不多了。

(四) 湖南南拳

湖南南拳有巫、洪、薛、岳四大流派。湖北南拳分为洪、鱼、孔、风、水、火、字、熊八门。江西 南拳有字、硬两门。浙江南拳有洪家、黑虎、金刚三大拳系。另外还有温州南拳、台州南拳和江苏 南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于I960年将南拳列为全国武术竞赛项目。1961年后把广东南拳中 的虎鹤双形拳编入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从1990年十一届亚运会开始,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 专家,把南拳编成统一的竞赛套路,用于国内外的重大武术比赛中。1992年初,中国武术研究院又 组织了部分南拳专家及优秀运动员创编了“南棍” “南刀”的竞赛套路,作为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 会武术比赛的规定套路。因此,南拳发展至今,不论是旁路编排的科学性,风格特点的一致性,还 是整体的运动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主要技法特点

(一)稳马硬桥,长桥大马,短桥小马

稳马硬桥,这里的“马”即是马粧步或是马步。练站马步粧,南拳俗称扎刀。南拳要求桩步 稳健,落地似生根,以保证上肢拳法运用的稳固质量。在众多上肢拳法中,南拳更讲究其独特技 法——桥法(桥手)的功夫。南拳的“桥”,是指人体上肢前臂的运行,称为“桥手”。“桥法”则是 运用前臂进行攻防的技法。硬朗的桥及桥法能使南拳的独到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了稳马硬桥,在实践中南拳提倡“长桥大马,短桥小马”。长桥大马,动作舒展,手臂挥舞幅度大,进退快,发 力强,擅发长劲,用于以长攻短、以快打慢;短桥小马,动作紧凑,含蓄发劲,进退灵活,发力快,擅 发短劲,用于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制慢。

南拳的上肢手法较其他拳种丰富,包括拳法、掌法、勾手,还有爪法、指法、肘法和桥法,尤 其是桥法更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点之一。其中爪法、指法和桥法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 特征之一。爪法中有黑爪、鹰爪、龙爪等;指法中有单指和双指之分;桥法有沉桥、截桥、劈桥、架 桥、剪桥、穿桥、滚桥等。南拳练习通常在步型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若干次上肢动作,故有“一 势多手,一步几变手”的说法。

(三) 气沉丹田,力从腰发

南拳极为讲究气沉丹田,强调沉气实腹,使腹肌加紧收缩,臀部内敛,做到与脱肩团胛、直项 圆胸以及五趾抓地,浑然一体,以求上下完整一体,周身劲力一致。俗话说:“手从胸口发,力从腰 马生”,南拳极为重视腰的作用,它的发力都以腰力来发劲。南拳的发劲,要通过腿、腰、背、肩以 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既强调腰部力量的刚柔并济,也强调腰与腿、背、肩以及全身的协 调一致,贯穿顺达,以做到力“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

(四) 脱肩团胛,直项圆胸

南拳的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指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 形成团状。脱肩下沉,能助于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使背部收紧,有助于发劲前的含蓄。南拳的 身法还讲究直项圆胸下颏里收,使颈部伸直。直项是指下颏里收,使颈部伸直。圆胸,是指胸要微 含,稍呈圆形。颈直有助予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圆胸则有助于沉气实腹。

(五) “五合”“三催”

“五合”,即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即步催、身催、手 催。只要开步出拳,要求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先蓄后发。要求手法灵活,步法沉稳生根,

“手法快马步生,马不凌乱自有章”,手法与步法必须上下相随、协调一致。在运动时要求“手到、 眼到、身到、步到”,目随手动,传神于目,示意于手。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配合 协调,这样,南拳演练才能达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六) 快慢相间,发声呼喝

南拳发劲有长劲、短劲、飘打劲、连绵劲与撞抖劲等劲力之分。强调演练时运气鼓劲,长短结 合、快慢相间。如像短劲和撞抖劲,要求发力短、劲力快,富有爆发感;而发连绵劲时则要求体刚劲 粗,缓慢持久。南拳讲究发声呼喝,一般的喝声有“喝” “嘻” “哗” “嗨” “咿”,或是模仿一些动 物的发声。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其目的一是壮威势;二是助形象;三是以气 催力助劲力。

浏览2,8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