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
一、概述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关于形意拳的得名,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此 拳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与内意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其二,此拳取动物的特 长,象形取意,取法为拳,所以称为“形意拳”。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 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拳 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 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陶冶操守、强健体魄为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 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动静分明,动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 力充实、稳固沉着,整齐划一。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短打近用,快攻自取,抢占中 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 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 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其运动特点是: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起如钢锉,落如钩杆” “迈步如行犁,落地若生根”“三尖相照”“三 节相随”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形意拳的技术风格特点。形意拳动作简约、古朴、淳厚,富于攻击性, 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为保守,并致力于 理论研究,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武术拳种。它与太极拳一样都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 的生命力。
二、主要技法特点
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 鼍、鸡、鹞、燕、蛇、骀、鹰、熊12种动物的技能而组成的拳术为技术内容。
由于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频繁,所以内容较为接近。基本拳法都是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 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用“六合式”“站丹田”)。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 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 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剑、连环枪、连环棍、 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凤翅镗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虎、猴、马、猫、鸡、鹞、燕、蛇、鹰)。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 (头拳、挑领、鹰捉、粘手)、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各地域形意拳虽 说内容和风格特点各有所长,殊途万变,但在技法特点上基本同归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一) 头顶,颈直
“头为周身之主”,形意拳要求头要保持中正,颈项有意识地竖直,动作尽管有起落旋转,头 部要始终向上顶劲,不可左右歪斜或自由摇晃,也不要僵硬。它必须在自然竖直中含有轻微的顶 劲。与头顶竖项相关的还须使嘴自然闭合,牙齿要扣好,舌尖抵上腭,以利津液分泌;神态自然,精 神须集中,不可皱眉怒目、咬牙切齿;下颌里收,不可外突;用鼻呼吸,避免口腔呼吸。
(二) 松肩,坠肘
松肩也称“沉肩”或“垂肩”。形意拳要求练拳时,时刻注意肩关节松沉,肘关节松坠,两肩微 合抱。松肩和舒胸(含胸)结合起来,还可助气下沉;使下肢更加稳固。打拳出拳时,臂不要完全伸 直,肘略成弧形弯曲下坠。凡两臂收放,肘要紧靠两肋,使全身的力量灌注到上肢,周身完整气。
(三) 塌腕,撑掌,拳紧
在上肢活动中,形意拳称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形意拳除了少数动作用掌方法稍有 不同(如鸡形、龙形、猴形等),在基本练法中,出掌的手形都要求腕部下塌,掌心向前下方,既有 向前顶的力量,也含有向下按的力量。五指微分,食指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虎口呈半圆形。 掌心内含,手的各部都不可松软懈怠。凡出拳时,则拳要握紧,要求拇指全屈,端节压于食指、中 指第二指节上,食指向前突出,拳面斜形如螺状,称为“螺丝拳”。向前打拳时,腕部不可上翘或折 腕,拳面微向前倾,力达拳面。
(四) 拔背,含胸
“拔背”也称“紧背”“圆背”,由两个方面构成:①由于头向上顶,颈部竖直,腰部向下塌,就 使脊背有上拉下拔的感觉;②借助于两肩松沉,肩窝后引,胸部内含,掌或拳向前伸。背阔肌尽量 向左右伸展。这样使背部肌肉上下左右形成一种张力,背部肌肉得到锻炼。
“含胸”又称“舒胸”“松胸”,是指胸部舒松含蓄,不可挺胸外突。含胸与拔背是相互联系 的。做到了拔背也就体现出了含胸。形意拳在运动时,含胸和拔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动 作的收缩有所变化,以助拳势。
(五) 塌腰,正脊
形意拳对腰的要求是塌腰、正脊。形意拳的变招换势,左转右旋,非常重视周身的完整与协 调。因此,形意拳在练习时要求腰部始终要塌住劲,起到主宰作用。形意拳歌诀中讲:“前俯后仰, 其势不劲,左侧右倚,皆身之病。”又说:“身如弩弓,拳如箭。”这些恰当地表明了腰身的形态和作 用。塌腰要松展自然,富有弹性,防止腰脊僵滞,这样腰就成为上下肢动作的枢纽。脊椎的要领和 腰部技术要领的要求不可分割,因为只要注意塌腰和顶头,就能做到脊椎正直。在运动时,随着动 作的转换,脊椎也应有所伸缩、转折,以助臂、腿、腰的蓄劲发力,但不能故意扭曲和摇摆。
(六) 敛臀,提肛
形意拳要求臀部有意识地向里收敛,不可外突翻臀,有的称为“提肛裹胯”或“稃道内提” (肛门为谷道)。这样就约束了臀部外突,保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也促进了含胸拔背、气沉丹 田。所以形意拳歌诀中说:“提领臀部,气贯四梢。”
(七) 收胯,扣膝,足要平稳
形意拳的步法以直进直退为主,以桩步为根本。训练中强调“手要急、足要轻,把式走动如猫 行。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因此形意拳要求动步敏捷,落脚稳健,胯、膝、足各部紧 密配合,毫不松懈。在进退中,以跨催膝,以膝催脚,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站桩时,胯部 要放松,同时微向里缩劲,它与敛臀相结合,就可保持上体的正直;膝关节应弯曲,微向内扣劲,不 可散乱外敞,以利下肢沉实稳定;两腿弯曲要适度,太直僵滞,过屈无力。应做到挺而不僵,松而 不软;两脚要保持平稳,五趾抓地。动作时,胯部松缩可以避免上体俯仰歪斜,保证周身在进退中 完整一致;膝关节松活自然,能帮助前脚起落伸展和后脚充分蹬地发劲,从而促使步法灵活,步幅 加大,落势稳健,劲力更富有弹性。
(八) 姿势正确,动作整齐
形意拳要求每动每势处处皆守规矩。周身三节安排合体,“三节六合”配合协调,立身“中正 安舒,支撑八面”,手尖、脚尖、鼻尖“三尖相照”。讲究“心气一发,四肢皆动”,整个动作都是在 同一时间启动和完成。
(九) 进退和顺,起落均衡
形意拳要求在拳法变换、进退门转中注意和顺。只有在进退门转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 方向、时间、定势后的角度,位置都安排和顺,才不会发生姿势失中、动作僵硬、呼吸紧张、定势不 稳等现象。形意拳迅速有力,动静分明,“起势,如蹦墙倒,落地如树栽根”。因而十分重视起落的均衡稳定。
(十)力量充实,呼吸自然
形意拳要求拳紧、步稳、脚实、发势迅猛,劲力饱满。凡下肢进步,都要前脚贴近地面,竭力向 前,后脚则全力向后蹬地,做到“脚踩中门勿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上肢动作要两手争衡对拔, 彼此呼应。两前臂要内外旋转,就像拧绳一般,起钻落翻,拧裹进退融成一股整劲,以此充实周身 力量。挺胸、提腹、努气、拙九是形意拳最忌的四大毛病。它要求松胸实腹、呼吸自然并与动作自 然配合。一般情况下,总是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以气助九使气与力合一。
(十一)气势相连,内外合一
气势相连,是一招一式均须贯串一气,须做到势断劲连,劲变意连,既有明快节奏,又有断而 又连、绵绵不断的气势。内外合一,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心气一发,四肢皆动”“以首领身”“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催肘,以肘催手,以 手催指”,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这样,形意拳方能“内外六合”、“形意合一”、浑然一体。
浏览1,0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