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术
—、概述
刀是由古代的生产工具演化为古兵器,再由古兵器演化为当今的武术器械。刀主要用于砍杀。 据考证,刀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是以石刀的形式出现的,后又相继出现骨刀、陶刀。
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现成的锐利石片、蚌片、兽骨通过打磨等方法制成,并利用这些刀通过 割、削、刮、砍、划、击等方法与禽兽搏斗,与其他部落争夺生存空间。因之,刀在当时既是生产工 具,又是防御野兽袭击和杀敌护身的重要战斗武器。
总的来说,刀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是沿着两人“相击”和单人“舞练”两种形式发展的。 两人相击形式的刀术格斗技法,在冷兵器时代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和战时格杀。随着火炮的兴起,冷 兵器在军事中的地位逐渐衰退,刀术的格斗形式逐步发展为近代武术的“短兵”运动。单人舞练形 式的刀术很早就出现于民间武术中,并不断发展、成熟。
至近代,刀术的发展多用于日常健身。在我国抗战时期,刀的运用曾发挥了巨大作用,1925年, 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 性较多的老刀套。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在长城抗战和卢沟桥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显示了精湛的刀术。
目前,作为现代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将刀术套路分为一手持刀演练的单刀类;左 右手各持一刀演练的双刀类;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牌,或持拐子,或持九节鞭进行演练的“盾牌 刀”“单刀拐” “单刀加鞭”等套路。此外,还有“空手夺刀”“单刀花枪”“花枪大刀”“扑刀进 枪”“双刀进双枪”“对劈刀”“单刀盾牌进枪”等对练套路。1989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 编制了“刀术竞赛套路”作为国内外比赛的规范化套路。
二、主要技法特点
刀术内容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仅在各臟传的套路就数以百计。每年全国性 武术运动会参赛的套路也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常见的有梅花刀、岳胜刀、追风刀、龙形刀、滚趟 刀、雪花刀、劈挂刀、六合刀、八方刀、太极刀、八卦刀、五侯刀、燕青刀、春秋刀、滚手刀、连环刀、 混元刀、天罡刀、定宋刀、遇基刀、太保刀、武松刀、少林刀、雪盘刀等。此外,刀术套路因所属拳 种不同,练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例如,八卦刀以走转为主,要求人随刀转,势势贯串;太极刀则要 求柔和平稳、刚柔相济等。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刀术套路的风格特点各有所长,虽殊途万变,但 在技法特点上基本同归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一)尖刃背把,刀法分明
刀术的每一种方法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可混淆。一定要做到路线清晰、力点准确、刀法分 明。具体来说,刀术的攻防主要体现在刀尖、刀刃、刀背以及支配刀动的把法上。刀尖锐利主于 扎;刀刃薄利主于劈、砍、斩、撩;刀背后钝,主于缠头裹脑贴身近卫。把法循“换把变招,固把击 发”的原理运用。例如,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劈刀,刀由上 向下为劈,力达刀刃前部;刀向左(右)下方斜劈为砍,着力点在刀刃后部。刀的运动路线与着力点 不同,决定其技法的不同。
从刀的形制来看,一般的刀的刀背厚钝,刀刃薄利。所以,以劈、砍为主的刀法,快、疾、猛、狠 的动势成为刀术的一大技法特点。自古便有“短兵利在速进”的拳谤。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云: “刀不离身左右前后,手足肩与刀俱转,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敛之可转舞于座间。”因刀快步 疾、缠裹绕身、倏忽纵横,《手臂录》中说“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身如风”,使刀术势如猛虎 下山,威不可挡,展现出一往无前、勇猛剽悍的运动风格。这是刀术持短人长的技法规律,指以敏 捷的远跃高跳和迅疾的步法配合凶猛的刀法。技击中欲求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关键是步疾、 身灵、眼锐、手快,才能发挥刀的近战功用。因此,常以猛虎之性比喻刀术的技法特点,以虎之凶猛 比喻刀术的运动特点。
在武术兵器中,单刀属短兵,欲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不仅要求身法灵活快捷,而且步法的前后、左右移动迅疾也是关键。“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身如风”(《手臂录》)。所以敏捷快速 的移动步法是达到“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的基本要求。
(三) 刀法快捷,诡秘莫测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现代武术中的刀法有虚有实、有刚有柔、有奇有正,变幻莫测。人们 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刀走黑”之说,是在阐明刀法的诡秘性。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说:
“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说明刀术不仅尚猛,而且表现 出刀法快捷、奇诈诡秘、变幻莫测的技法特点。
(四) 配手合法,以腰助力
拳谚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谓“单刀看手”就是要配手。配手指的是在一套刀术中, 单刀要看刀的运动与不握刀手的协调配合,配合应遵循“顺领合击,反向对称”的原理。例如,抹 刀、带刀适合顺领,劈刀、砍刀适用合击,扎刀、截刀适于反向对称。同一种刀法也可有多种配合, 但要有助于肢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固和谐,便于动作之间衔接使其对称美观,又符合技击法则。练 刀时还要注意整个身体与刀的运动的协调。
腰是上下肢完整一体的中介,无论是大劈大砍的进攻动作,还是贴身缠绕的防守动作,均要 求凭借腰部的拧转和身体的屈伸带动器械来完成。以劈砍斩削扫等为主要内容的刀法,在其用法 上多以腰助力,加大攻击力度,身法活便,以腰助力而发挥其猛狠的动势。同时,以身法的闪展腾 挪、俯仰扭转加大动势的幅度。所以有“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的拳谚。
【武林人物】
王正谊(1844—1900年),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京师武林名侠。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 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们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 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王五不仅在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曱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御史 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 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 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 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 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等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尔后被八国联军枪杀 于前门,死时56岁。
浏览3,6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