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术
一、概述
枪,是我国武术长器械,古兵器之一。是由棍与矛演化而来。历史上也把枪称为槊等。枪与矛 的区别在于矛头较重,形制较宽厚,而枪头较小,比矛锋利,是较为轻利的刺兵器。原始的长枪仅 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成了。《通俗文》载:“剡木伤盗曰枪。”后来发展到在竹木杆上绑着形似矛头的 石块、骨角锥刺猎物。到了商代出现了青铜矛,形体宽大,刃部具有双锋,不少矛銎部的两侧有环 或孔,用以系缪。冶铁业发展以后,铁制矛头锐长,近似于枪。枪在隋、唐、五代已成为战阵的主要 兵器,人们逐渐把矛改称为枪,并将矛头的尺寸减小,使其更加轻便。枪的特点:制造简单,直线攻 击,攻击距离远,回抽快、杀伤力大。宋代枪的形制种类不仅多于唐代,而且用法也随着不同的形 制变化而呈多样化,但在军队中,枪仍然是近战的主要武器。清代枪的种类繁多,有军中普遍使用 的枪、战船上使用的钉枪,还有铁枪、线枪、虎牙枪、三眼枪、火焰枪、雁翎枪、大枪、双头枪、双 头钩镰枪等,这些枪主要是清朝八旗军和绿营军的常规武器。清代学、练、研究枪法者很多,《手 臂录》《万宝书》《阴符枪谱》和《苌氏武技书》等都记载了枪术理论。
火药武器在战争中普遍使用以后,枪在军事上逐渐被淘汰,但作为武术器械却得到了发展, 如今的套路演练形式有单头枪、双头枪、双头双枪、单头双枪等。枪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以后,竞 赛规则规定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后的高度,枪杆的粗细因演练者的年龄、性别不 同而异。
枪法主要是以拦、拿、扎为主,同时还配合有点、劈、崩、穿、挑、绞、拨、圈、盖、缠、舞枪花 等。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化莫测。
枪虽在众多武术流派中演练风格各异,但其一般技法特点如下。
(一)枪扎一条线,二尖对照
枪法注重直扎,以扎发挥枪尖的技击功效,直扎远取发挥枪的优势和特长。扎不仅是枪术的主要方法,而且也是枪术最主要的进攻技法特点,俗话讲“一寸长,一寸强”。扎枪时要求沿枪身 纵轴用力,使枪身直线扎出,力达枪尖,爆发寸劲,同时要求出枪快、准、狠,即出枪快,路线短,有 力量,去如箭,来如线。方法上要使枪尖、鼻尖、脚尖在同一纵面内,即三尖对照,要求形成一个立 身中正、脚下稳固、人枪合一、灵活应变的整体姿势。并通过蹬后脚、拧腰、顺肩、挺腕在一条直 线上向前直刺用力。用力时要柔、快且有加速,力点准确清晰。枪扎出后要迅速收枪。扎枪时,大多 采用连扎几枪的衔接方法,故说“枪扎一条线,三尖对照”。
(二) 枪贵四平、中平枪、枪中王
“四平”指顶平、肩平、枪平、脚平,即持枪的基本姿势应做到头正、颈直、下颂微收、两眼平 视而炯炯有神。两肩松沉,上体正直,才能势稳法活。两手与枪尖三点在一水平线上,枪才可以攻 守活便,出枪快而有力。两膝坐屈两脚踏平,重心自然下沉,身姿才能更加稳固。“四平”又称“中 平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卷十记载:中平枪法,“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之元,妙变 无穷。”《手臂录》中也认为:“以中平枪为枪中王,为诸艺皆从此出也。”可见,“中平枪”在格斗中 不仅被视为不宜变换的基本实战姿势,而且其技法也被作为枪术的基本技法。
(三) 持枪稳活,前管后锁
指在枪术运用过程中,两手控制枪身的基本手法。即握于枪身中段的前手,要像“管” 一样套 住枪身使其不脱落,又能保证枪杆在其中自由出入,而且还能灵活自如地控制枪的运动路线及运 动方向,即所谓“前手如管”;“后手如锁”,即后手握于枪把根部要像“锁”一样牢固地握住枪把, 推动枪身运动,不仅能灵活地运转枪把、变化枪梢的位置,而且又能使腰部力量传达于枪尖。
(四) 艺工于一圈
《手臂录》记载:“枪,总用之则为一圈,剖此圈而分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斜或正;或 单或复,或取多分,或取少分,以为行着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是以练枪者,惟下久苦之工手一 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实战时,两枪较技彼来我往,枪的防守在于与来枪相交,如拦、拿、缠 等;枪的进攻要避开对方之枪,如拦扎、拿扎、缠扎枪等,不外乎平枪走弧线,或整圈或半圈,或 大半圈或小半圈等,关键在于圈的熟练程度。
拦拿圈转是枪术中的基本防守技法,圈转与直扎交融运用,圈中化直、直中化圈,防中含攻、 攻中寓防是枪法中的一大技法特点。
剑术
一、概述
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兵器,剑身直,双刃,能劈、刺、斩、截、绞,剑体轻便,可随身携带, 柄与剑身之间有云行或元宝形护手;柄端有云行或葫芦形剑首。平时,剑装入剑鞘,是一种防范非 常的卫体武器。
剑在中国,神乎其技,技“神”及剑,于是剑亦神通,称为“神器”。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广 黄帝本行纪》说:“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管子》说:“昔葛卢之山,发而 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传说黄帝与蚩尤曾战于逐鹿。华夏文明自黄帝始,距今五千余 年。当时,中国还处于石器时代,夏始出现青铜器。所以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的说法,不可信。现 藏于上海体育学院国家武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全长25.3厘米,可能是现存年代最早 的剑了。
现在出土最多的青铜剑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剑,可见,虽然春秋晚期已有钢剑,然而青铜仍使 用广泛。最著名的有勾践剑,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之典型。
剑演化到近现代,为钢制。现代剑器,早已从古代的冷兵器战斗领域退出,不再用于实战,仅 作健身表演之用。因此,剑身造得很薄,无刃,无槽,很软,很轻,成为道具。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剑的长度,按《武术竞赛规则》规定,以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 垂为准。一柄实用剑(做兵器用)质量二到三斤,过重过轻都不实用,中国剑术不以重胜。
中国传统武术中,剑术可谓“一枝独秀”,其历史最早、最久远、最高深、最高雅、最富传奇 性。中国剑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剑术被渲染得出神入化。历史上,史书对剑术 的着墨,远比其他武技多,剑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现象,剑远远超出了技击的领域,涵盖了 诗、书、画、乐等文化领域。
二、主要技法特点
剑术的技法特点是由剑的形制特征所决定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形随时间而变化,同 时剑术技术也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了传承延续而模拟诸剑法构建了五彩缤纷、内容丰富的剑术套 路。尽管各门各派的剑术都有沿袭相传的技法内容,但一般技法特点可归纳为轻快敏捷、身活腕 灵、刚柔兼备、气韵洒脱,故又有“剑走美式”“剑走青(轻灵)”之说。
(一)轻快敏捷
剑器轻清两面刃,锋芒于尖。所以,它具有倏忽纵横,以短乘长的技击特点。剑术只有在轻快 的行步、潇洒的腾跃中表现敏捷出击,纵横劈刺,锐利攻势、闪展避让,才能体现出“剑器轻清”的 特点。
各种剑法的轻快、准确及剑法的衔接变化,都与身姿手腕的劲力运使技巧相关。步法轻快, 腰似蛇行,身姿俯仰吞吐,手腕的扣、旋、点、绷、展、转,手握等灵活运用,能使身法、劲力协调, 达到身剑合一。
(三) 刚柔兼备
剑术劲力法则有柔有刚,具体表现在剑术运动及剑法的运使过程中。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 柔互渗运用。
(四) 气韵洒脱
气韵,指剑术运动中的节奏和气度。而剑的节奏指剑法的刚柔、张弛、轻重、辗转、起落,以及 移步换形、行剑时重腰身和剑法变化,动作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剑身合一。练剑时要做到“单手 独运捷于电”,“手眼清快身脚轻”(吴殳《手臂录》),使剑与手、眼、身、步通体轻快敏捷,同时 做到内外贯通,身械和谐,气度宏大,洒脱自如。
浏览3,9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