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术
一、概述
(一)棍术发展简史
棍是古代兵器,也是传统武术长器械之一,在古代又称为“殳”“棒”“掊”“杵”“轮”等。棍 被列为五兵之一,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防卫器具。作为无刀兵器,棍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棍术是 一种器械类传统武术,在我国北方称为“棒”或“白棒”,而古代多称棍为“梃”。两者实际上说的 是同一物体,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在我国,棍的起源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棍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原始人类在狩猎过程中已使用天然棍棒,不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同时也是最早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
《诗•卫风•伯令》载:“伯也投殳为王前驱。”《商君书》对此也有记载:人们“伐木杀兽”。《周 礼•夏官•司兵》载:“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柔。”“五兵”之一的“殳”,为西周时期兵器之 一。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政于民……町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俞大猷 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新唐志•仪卫志》记载,唐代每逢元旦、冬至的大朝会时, 仪仗队列中有约千人的殳仗队。宋代《武经总要》载:“取坚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 杵、曰轮、曰杆。”且列有诃藜棒、钩棒、杵棒等。有的用铁包裹头尾,有的装钩,有的头部周围植 钉,如狼牙棒。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棍主要用于军事,且记载较少,用途有限。
明代以后,有关棍术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二《短兵长用说篇》中 对此有一定的记载:“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 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明朝时期,各家棍法都是自成体系的,并且都具有较为独特的风 格。尽管当时传承密授,但是由于久传而i化,逐渐发展成为忠实套路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为武术器械的一种,棍术从清代、民国乃至现代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了更进一步 的发展。此外,不同的棍法与棍术套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棍术被 列为全国武术竞赛项目长器械之一,根据《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在长度方面,棍的长度最短必须 等于本人身高,并对成年组男女、少年组男女及儿童用棍的粗细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清代、民国至现代,棍术在武术器械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且不同的 棍法与棍术套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棍术被列为全国武术竞 赛项目长器械之一,根据《武术竞赛规则》规定,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并对成年组男 女、少年组男女及儿童用棍的粗细各有具体的要求。
(二) 棍术流派
棍术在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诸多流派。在我国古代,棍术流派就已经很多了, 明代时期,就已有了十几种著名的棍法,如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 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 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把宗擎、普 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外。明万历年间,安 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公布于 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这本书为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 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 棍术种类
目前,棍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棍都有其独特的技法特点和适用范围。较为常见的棍主要有 齐眉棍、手梢子棍、大梢子棍、大棍和三节棍。其中,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现在武术竞 赛规定用棍与头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 用于“武舞”棍法练用;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接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 大棍长八尺有余,这就要求棍术的练习者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 制于人;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由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 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
棍除了有诸多种类外,还有很多种练习套路。近百年来,各武术流派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棍术 套路,其数量之多难以确切估计。虽然这些流派、种类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基本棍 法的练习方面,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练习棍法的形式也有很多,如 单人练、集体练等。各家棍术虽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 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圆熟自如,拳谚说: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根据棍术的内容特点,又可将棍术分为侧重艺术性棍术和侧重技击性棍术两大类,具体内容 如下。
以艺术性为主的棍术
以艺术性为主的棍术就是以展现美为主要特点的棍术种类。大都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 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 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舞棍时要 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强勇敢顽强的精神。
以技击性为主的棍术
以技击性为主的棍术就是以技击性为主要特点的棍术。大多是采用两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 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二、主要技法特点
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棍术的演练技巧和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由于棍形制的特点使其在 技法特点上大同小异,因而可以将他们在技法方面的共同点归纳如下。
(一) 把法多变,长短兼施
把法是施展棍的多种技法的关键。握持把的一端,可以利用棍梢抡、劈、扫进行远击;握持棍 的中段,可以把、梢兼用,一攻一防,上挑下撩,左拨右打。在运使时,一般都是棍梢、棍身、棍把交 互使用,变化莫测。所以,有“枪怕摇头,棍怕换把”的精辟棍论。另外,抡、劈、扫、撩的长击远打 的棍法和戳、扎、格、压的近身攻守棍法,都充分体现了长短兼施的棍术技法特点。
(二) 棍如旋风,纵横打一片
棍的形制特点是:梢锐不及枪,把粗不如棒,因此,多以棍把戳、扎,以棍梢抡、劈、扫,运使 时快速勇猛,抡动赛旋风,上揭下打,纵横抡劈,能远能近,长短兼施,虽四面受敌而八方可兼顾, 形成了棍打一大片的技法特点和运动风格。棍论“打必及地,揭必过胸”,精辟地总结了“棍打一大 片”的技法要领。
(三)兼枪带棒,梢把并用
棍的形制一般是把粗、梢细。棍梢可按照长枪技法中的拦、拿、扎、点、崩、圈、穿、戳等枪法 运使;棍把可按照棒的技法,完成大劈、大抡、大扫等各种棒法动作。但以枪棒兼用的棍术,在运 动结构上往往不如梢把兼用的棍术密集紧凑。所以,两者相融,是棍术技法特点的具体表现之一。
(四)换把变招,固把击发
换把应有招、固把便击发是棍术技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由于棍形制特点,棍身处处可作为 握持把位,因而形成了棍械浑身藏法的特点。
本章通过对我国武术的代表性拳种作简单的介绍,对演练风格和 技法特点进行了区分与阐述。
长拳是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之后,国家体委在汲取广泛流传的查、华、炮、红、少林等传统拳 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其技法要求为:拳如流星眼似电,腰 如蛇形步赛粘,精力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
太极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 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太极拳主要有陈式、 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赵堡架等。
南拳是中国武术主要流派之一,泛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 各地的诸多拳种,主要盛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其主要特点为:稳马硬桥、 长桥大马、短桥小马、手法较多、快慢相间、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威势。
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目前社会上 广为流传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罗汉拳、朝阳拳、 梅花拳、通背拳、长拳、关东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象形拳、心 意拳、柔拳、少林太极拳,以及各种器械、对练等。另外,还有与养 生功、医学、气功等有关的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之一,“八卦”最早见于{易经》中:“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 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 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动静分明,动作严谨,手脚和顺, 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整齐划一。在技击原则上, 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短打近用,快攻自取,抢占中门。
此外,本章还对刀、枪、剑、棍四种器械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 对它们的技法特点作了一定论述。
“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_朝_所著 一书中的“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长拳的传统技法包含“八法”,g卩
简单介绍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稳马硬桥、手法多变、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威势的拳种是 。
形意拳的基本桩法是 ,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五种基本拳法。
枪法中持枪稳活、前管后锁指的是?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倶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 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 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 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 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 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 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 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例、肘、 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 挤、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洌、肘、靠, 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 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 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 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 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 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 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 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 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 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第六章
武术散打与技法分析
【学习目标】
在学生了解与理解武术散打技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散打的基本姿势动作要领, 以及各项技术,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在实际的学练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散打水平。
【学习任务】
了解散打格斗的基本动作及要领。
熟练掌握运用散打技法中控制与解脱的技术。
熟练掌握散打的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等基本动作技术。
【学习地图】
散打格斗式
散打的实战姿势一般分为左手在前的“正架”和右手在前的“反架”两种。运动员可以根据自 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一种合适的实战姿势作为最初学习散打的定势。本书均以正架(左式)为例。
在立正的基础上,右脚向右后方撤一步,两脚尖朝右前方45°站立,脚后跟微微抬起,两 膝略微曲,两手握拳,右手置于耳根下方,右臂贴近肋骨,拳与鼻尖平行,肘部下垂,大臂与 小臂夹角90°〜110°,下领微收,收腹含胸,两眼目视前方,合齿闭唇,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图6-1—图 6-3 )。
易犯错误:两臂抬肘,眼睛下视。
格斗技术控制与解脱
(一)单手抓臂A状
单手抓臂A状解法:稳定重心,屈肘回拉,小臂外旋,转体带动,整体发力(图6-4—图6-7 )。
(二)单手抓臂B状
单手抓臂B状解法:稳定重心,屈肘下压,划弧外翻,转体带动,整体发力(图6-8—图6-12 )。
(三)双手抓臂A状
双手抓臂A状解法:稳定重心,抓握拳面,屈肘回拉,正直上挑,整体发力(图6-13—图6-15)。
(四)双手抓臂B状
双手抓臂B状解法:稳定重心,抓握拳面,屈肘回拉,翻肘下压,整体发力(图6-16—图6-18)。
(五)袭胸
袭胸状解法:左手上格,右手下压,固定手腕,转体撤步,下压后拉(图6-19—图6-24)。
(六)抓肩
抓肩状解法:保持重心,固定手腕,转体下压,撤步后拉(图6-25—图6-29)。、
散打步法
一、前进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前脚向前迈半步,后脚跟步,脚掌微离地面,跟步距离与前脚迈 出距离相等,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0—图6-32)。
二、后退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前脚用力向后蹬地,后脚顺势向后撤步,前脚后撤,两脚撤步距 离相等,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3—图6-35)。
三、前滑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后脚蹬地,重心前移,前脚稍稍离地,以前脚掌向前快速滑出, 后脚随之跟进相同的距离,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6—图6-38)。
四、后滑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前脚蹬地,重心后移,后脚稍稍离地,以后脚掌向后快速滑出, 前脚随之后滑相同的距离,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9—图6-41)。
五、躲闪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双脚同时蹬地,根据进攻与躲闪需要,快速灵活向周围躲闪,上 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42—图6-46 )。
【知识拓展】
散打步法的训练
散打步法是攻防的基本要素,不同的步法在实战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对实战的 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实战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拳、腿的攻防上,所以在练习中对步法 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就非常重要和关键,步法的练习一定要熟、要精,这样才能给对手一种威 胁,给自己一种保障。
单步法重复练习
单步法重复练习是掌握步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练习者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反复多次地对某一步法进行练习,仔细体会技术动作的要领、运动路线等。
多步法组合练习
组合练习是指各种不同的步法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实战中攻防技术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各 种不同的步法运用和变化而实行的,而且使用的步法都是有意或无意地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的, 所以在掌握单步法练习的基础上要进行多步法的组合练习,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种步法组合才能
在实战中发挥拳、腿的功效。
步法攻防练习
步法的攻防练习是指两人一组,按照攻防的运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两人或攻或 防,对空间和距离进行反复练习,使自己的动作更加快速灵活,进而达到进退自如的目的。
结合技术进行步法练习
步法的目的主要是为攻防服务的,在两人进行条件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拳腿法与步法结 合的练习,使步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把攻击与反击的技术与步法紧密结合起 来,做到在移动中进攻,在移动中防守,使步法的运用与拳法、腿法融为一体,成为进攻、防 守、反击的有机衔接技术,进而达到实战胜利的目的。
第四节、散打拳法
一、直拳:
(一)前直拳
前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大约10厘米,左拳内旋,向前滚动击出,拳心朝下手腕微下压, 力达拳面,收拳时路线不变,沉肘收拳,同时前脚收回,还原成预备格斗式(图6-47、图6-48)。 易犯错误:出拳时后手离开防护位置,出拳时肘部自然抬起。
(二)后直拳
前脚前迈一小步,后脚跟步,同时转腰合髋送肩,右拳(后拳)内旋,滚出击出,沉肘收 拳,撤回上步,还原成格斗准备姿势(图6-49、图6-50)。
易犯错误:原地冲拳和冲拳时抬肘,防护手离开防护K域。
(一)左摆拳
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左拳向外(约45°)、向前、向内成平面弧形横击,臂微屈,拳心朝 下。同时转腰发力,力达拳面或偏于拳眼侧(图6-51、罔6-52)。
易犯错误:摆拳幅度过大,翻肘过早,收拳路线模糊。
(二)右摆拳
右脚微蹬地并以前脚掌向内转,合胯并向左转腰,右拳向外(约45°)、向前、向内成平面 弧形横同时上体左转,腰胯发力,力达拳面或偏于拳眼侧(图6-53、图6-54)。
易犯错误:摆拳幅度过大,翻肘过早,收拳路线模糊。
三、勾拳
(一)左勾拳
上体微左转,重心略下沉,腰迅速向左转,发力于腰,左拳由下向前上方勾击,上臂和前 臂夹角在90°〜110°,拳心朝里,力达拳面(图6-55、图6-56)。
易犯错误:左拳向外绕行,重心上提、歪胯。
(二)右勾拳
右脚蹬地,扣膝合胯,腰微右转。同时右拳向下、向前、向上勾击,上臂与前臂夹角在 90。〜110°,拳心朝里,力达拳面(图6-57、图6-58)。
易犯错误:右拳先后拉再上勾,身体向上立起。
【武林人物】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他是 世界武道变革先驱、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 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
1962年,李小龙开办“振藩国术馆”,1967年自创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 香港逝世,享年33岁。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补拍版《死亡游戏》的首映日6月8日 定为“李小龙日”。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 小龙纪念星徽。同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8年11月,获中国武 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1999年,《时代周刊》评出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李 小龙与英国已故王妃黛安娜、美国总统肯尼迪等一同上榜。由香港七家电子传媒联合举办的“世纪娱乐风云人物选举”,李小龙荣登“娱乐风云人物榜”首位。2000年,美国政府宣布发行一 套“李小龙诞辰60周年纪念邮票”,这是继玛丽莲•梦露和007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艺人,也 是华人第一人。2003年,美国《黑带》杂志推出李小龙逝世30周年纪念专辑“李小龙对美国 武术界的恒久影响”。2008年11月,全球最大的李小龙纪念馆在其祖籍顺德均安镇开幕,总 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
第五节、腿法
一、侧踹腿
以左腿为例,左腿提膝,转髋,含胸收腿,小腿上翻,膝盖下压,右脚带步。左腿蹬腿, 脚底对向击打目标,收膝、撤步。
易犯错误:踹腿时左手甩到臀后,力达对方时臀部外撅(图6-59、图6-60)。
二、正蹬腿
以右腿为例,右腿微屈支撑,左腿提膝抬起,勾脚,当膝稍高于髋时,以脚领先向前蹬 出,髋微前送,力达脚掌(图6-61、图6-62)。
易犯错误:提膝不过腰,髋、踩关节放松,力不顺达。腰部放松后倾。
三、鞭腿
(一)前鞭腿(左鞭腿)
前腿正前提膝,向内转腰转髋,后支撑脚以前脚掌为轴,顺时针转动45°,左腿弹腿,脚 尖绷直,左手后拉,右手防护面部,收左小腿,向左转腰转髋(图6-63—图6-65)。
易犯错误:不屈膝直接蹐腿,转髋翻髋不够。
(二)后鞭腿(右鞭腿)
后腿向正前方提膝,翻髋同时转动支撑腿,以支撑脚前脚掌为轴,逆时针转动180°,弹 腿,脚尖绷直,右手后拉,左手防护面部收小腿,向右转腰收髋,前脚顺时针转回原位,右脚 落地,落回起点(图6-66—图6-68)。
易犯错误:左支撑脚转动时踮脚尖,发力时脚面向上。
【推荐阅读】
《散打拳击技法》,佟庆辉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这套书是作者积多年从事散打教练,特别是培养十多名全国散打冠军之训练经验,并取百 家之长撰写而成,所论拳、腿、摔、檎、防等散打技法均密切联系实际,突出技击性、实战性。 丛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适合广大武术爱好者自学自练,也可作为散打培训班 的教材,同时也是散打运动员、教练员较好的参考书。
第六节、摔法
一、抱腿别
当对方以腿法(以侧踹腿为例)进攻时立即固牢对方腿法,抄抱其脚踝处,同时身体左f顷 侧化解对方攻击力,右手快速滑向对方大腿处,双手固牢,右脚上步于对方脚踝处,身体顺势 左倾下压别腿,将对方摔倒(图6-69—图6-73)。
二、抱腿压
当对方以腿法(以后鞭腿为例)进攻时,立即固牢对方腿法,抄抱其脚踝与小腿之间,重 心移至右腿撤左步,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左后方旋转,以左手提、右肩压的合力,将对方摔 倒(图6-74—图6-77 )。
三、抱腿涮
当对方以腿法(以后鞭腿为例)进攻时,立即固牢对方腿法,抄抱其脚踝处,两手用力回 拉,继而跨左步,右步右撤,双手由左上向下,过渡至右上方弧形涮腿,使对方失去重心,将 对方摔倒(图6-78—图6-82 )。
四、抱腿掀
当对方以腿法(以后鞭腿为例)进攻时,立即固牢对方腿法,抄抱其脚踝与小腿之间,快 速掀起对方进攻腿,抬高腿部与地面之间的高度,顺势上步跟进下压颈部,使其失去重心,将 对方摔倒(图6-83—图6-87 )。
五、抱腿扫
当对方以腿法(以侧踹腿为例)进攻时,立即固牢对方腿法,顺势以右脚抢先进步,用左 手抄抱其小腿,左腿抬起前伸,抬高腿部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同时右手快速滑向大腿处,与左 手配合控制,右脚快速扫其支撑腿脚踝处,使对方失去重心,将对方摔倒(图6-88—图6-91)。
六、拱摔
当对方以拳法(以后直拳为例)进攻时,身体快速下潜躲闪,两手抱对方双腿膝窝下部, 同时用左肩前顶对方大腿根部或腹部,两手用力回拉,使对方失去重心,将对方摔倒(图6-92— 图 6-95 )。
当对方以拳法(以后直拳为例)进攻时,身体快速下潜躲闪,两手抱对方双腿膝窝下部, 肩部顶住对方小腹处,两臂与顶肩配合,同时将对方扛起,顺势投向背后方,将对方摔 倒(图 6-96—图 6-99 )。
八、夹脖摔
当对方用拳法(以摆拳为例)攻击头部时,立即以右手挂挡对方拳,迅速夹握对方右前臂, 同时右臂从对方左肩穿过后,屈臂夹住对方颈部。左脚向后插半步与右脚平行,两腿屈膝,臀 部抵住对方小腹。然后身体右转发力,两腿蹬伸,弓腰,头向左转,将对方背起后转体摔倒(图 6-100—图 6-103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散打格斗式、格斗技术、散打步法、散打拳法、 腿法、摔法,其中各种技术又另有更细致的分类。例如,摔法又分为 抱腿涮、抱腿掀、抱腿扫、拱摔、过桥摔、夹脖摔等技术。
本章对散打的各种基本技术作了细致的阐述,并对一些基本的进攻防守方式进行了介绍。
【回顾与练习】
散打格斗式的动作要领是什么?
散打步法的分类?
基本腿法包括哪几种?
摔法的几种技术详解是什么?
第七章 武术功力技法分析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武术功力技法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掌握武术功力技法训练的基本手段, 以及利用武术功力技法和器械练习提高力量、柔軔等身体素质水平,提升功力技能水平。
【学习任务】
了解武术功力以及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武术功力技法进行力量与柔韧素质练习的方式与方法。
(3 )熟练掌握运用相关器械进行力量和柔韧等素质练习的方式与方法。
体验通过武术功力技法的训练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练习者的武术功力水平。
培养运用练习者运用武术功力技法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的兴趣和爱好。
【学习地图】
武术功力技法概述
一、武术功法的概念
拳诸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此处所言之“功”,指的是武术中基本的练习方 法或锻炼方法,亦称之为“功法”。在明代问世的《易筋经》,清代刻本的《内功图说》,民 国年间出版的《少林七十二艺》和《练软硬功秘诀》中,记载有上百种练习形式不同的功法。 流传至今的武术各拳种、流派中,都有着各具特色的、丰富的功法练习内容。由此可见,功法 是武术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
关于武术功法的概念,可界定为:以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 体潜能为目的,(1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主要包括 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 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功”等。
从前见到的文献来看,武术功法是随武术的萌生而兴,随武术的发展而盛,随武术技术 的演进而变化的。
浏览4,3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