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起源众说
八卦是从哪里来的呢?《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起源于什么时代?是怎样形成的?自古至今不少学者 进行过探讨,众说纷纭,但尚无结论。关于八卦的起源有下列各 种说法:
第一,起源于天文学。其依据是八卦的卦字“从圭从卜”。古 代观测日影先用泥土垒成土圭(从圭),后改用直立的标杆,标 杆上端挂一条绳子,绳子下悬一重物,像个“卜”字(从卜)。
第二,起源于数字。远古时人们用道道来记数字,如记数 划一,记2数划二,记3数划三等。
第三,起源于官名。伏羲时代管天、地、雷、水、山、风、火、泽 的八个官分别称为乾、坤、震、坎、艮、巽、离、兑,这八个官的符号 为:
乾坤 震坎艮 巽离兑 第四,起源于文字。由乾、坤、震、坎、艮、巽、离、兑这八个字 的古字衍为八卦。
第五,源于河图、洛书。相传伏羲得到出于黄河的龙马所背 负的河图和出于洛水的神龟所负的洛书之后,根据河图和洛书 的阴阳点分布而画出了八卦。
第六,起源于占卜。远古时代有物象占、天象占、星象占等, 八卦便是由当时的占中的龟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河图、洛书演出,河图如图1 -1所示,它以黑白点的数目代表1至10的数 字,白点表示奇数,黑点表示偶数。
河图的数字结构和方位配置都有深刻的含义。我们先看它的数字结构:河图的全数是55,表示“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图 中1至10的十个数是“天地之数”,1、3、5、7、9五个奇数(白点) 属阳,称作天数,2、4、6、8、10五个偶数(黑点)属阴,称作地数。 五个奇数的和是25,表示天数“二十有五”;五个偶数的和是30, 表示“地数三十”。这十个数的和是55,即表示“凡天地之数五十 有五' 我们再看河图十个数字的方位配置:“一与六共宗而居 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 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河图中1至5五个数为“生 数”,6至10五个数为“成数”。生数与成数存在着相生相成的关 系。1至10十个数字和北、南、东、西、中的配置构成了河图的图 式,这一图式也包含了水火木金土阴阳五行的观念。再具体点 分析:1与6配置于北,在下方,是水,体现“天以一生水,而地以 六成之”;2与7居于南,在上方,是火,体现“地以二生火,而天 以七成之”;3与8居于东,在左方,是木,体现“天以三生木,而 地以八成之”;4与9居于西,在右方,是金,体现“地以四生金, 而天以九成之”;5与10局于中央,是土,体现“天以五生土,而 地以十成之”。河图天地之数包含着八卦,八卦中各卦的配置于 河图中各数的配置相似。例如:八卦中的坎卦为水,处于北方, 符合河图的“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八卦中的离卦为火,处于南 方,符合河图的“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八卦中的震卦和巽卦为 木,处于东方,符合河图的“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八卦中的兑 卦和乾卦为金,处于西方,符合河图的“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 八卦中的坤卦和艮卦为土,处于中央,意似河图的“五与十相守 而居乎中”。由于八卦与河图的方位配置是相似的,因此有八卦 是由河图衍生而来之说。
洛书如图1-2。它以黑白点的数目代表1至9的九个数 字,白点表示奇数,黑点表示偶数,洛书的九个数字的总和是45,其中1、2、3、4为生数,9、8、7、6依次为上面各生数的成数。 洛书九个数字的排列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计中央的5,任一行 任一列或任一对角线的两个数字相加是10,这两个数互为生数 与成数;加上中央的数字5,洛书数字方阵的任一行、任一列或 任一对角线的数字总和都是15;将任一行、一列和任一对角线 的数字相加,其和是45,这与洛书九个数字的总和相等。
洛书的数字排列是根据参天两地的法则配置的:(1) 1、3、 7、9四个奇数为阳,象征天道,按天道运行的规律配置——1置 于北方,阳气由北方产生,向左旋转至东方;3置于东方,阳气逐 渐增强,然后转向南方;9置于南方,阳气达到极盛,继续旋转至 西方;7在西方,阳气逐渐减弱。(2)2、4、6、8四个偶数为阴,象 征地道,按地道运行的规律配置——2置于西南角,阴气由这里 产生,向右运行至东南角;4置于东南角,阴气逐渐增强,然后转 向东北角;8置于东北角,阴气到这里达到极盛,再继续运行至 西北角,阴气逐渐减弱。(3)5象征参天两地之和,置于中央。
所以说八卦是由洛书推演出来的,依据有二:(1)洛书中1、 3、7、9四个奇数的方位配置(称为“四正”),取象于天道,2、4、6、 8四个偶数的方位配置(称为“四维”),取象于地道,中央5是参 天两地之和,取象于人道,因而可说洛书有天、地、人三才之数, 反映了八卦的天、地、人三才之象。(2)洛书有“四正”和“四维”, 八卦是由“四正”和“四维”推演出来的,“四正”形成坎、离、震、 兑四卦,“四维”形成乾、坤、巽、艮四卦,故说有了“四正”和“四 维”,就有了“四象”和“八卦”。
历史学者认为伏羲根据河图与洛书画出八卦的传说不可 靠,但八卦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是毋庸置疑的。从历史辩证 法的观点来分析,八卦不是出自某一个人之手,而是劳动人民 长期从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
第三节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系辞》中所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是关于八卦由来的最早的一种说法。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指宇宙原始的混沌状态。宇宙之初是浑然一体的元 气,这是物质世界的源头,万物的基础,故称“易有太极”。太极 分化出天和地,或说分化出阳和阴(阳与天相应,阴与地相应), 这就是“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两仪进一步分化,生成出老阳、少阴、老阴、少阳,这就是“两 仪生四象”,其爻如下:
两仪中的阳再分解出阳阴,这就是老阳和少阴。这两个爻 中,下方的一长划(阳)表示由两仪中的阳再强化成新的阳(老 阳);上面加两短划(阴)表示这个阴是由两仪中的阳进化来的 (“少阴”)。同样,两仪中的阴分解出新的阴阳,这就是老阴和少 阳。这两个爻中,下方的两短划(阴)表示这是从两仪中的阴进 化来的。上面加二短划(阴)表示两仪中的阴再强化成新的阴 (老阴也称太阴);上面加一长划(阳)表示这个阳是由两仪中的 阴进化来的(少阳)。由此可见:老阳比少阳“阳”的程度更强些, 老阴比少阴“阴”的程度更强些。
四象生八卦
四象中每个象再一分为二,各生出新的阴阳,这就形成了八 卦——乾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和坤卦。
再具体点说老阳”分化出新的阴阳,得到乾卦和兑卦。乾 卦的爻是在老阳上面加上一长划(阳爻);兑卦的爻是在老阴上 面加上一短划(阴爻)。“少阴”分化出新的阴阳得到离卦和震 卦。离卦的爻是在少阴的上面加上阳爻;震卦的爻是在少阴的 上面加上阴爻。“少阳”分化出新的阴阳,得到巽卦和坎卦。巽卦 的爻是在少阳上面加上阳爻;坎卦的爻是在少阳上面加上阴 爻^ “老阴”分化出新的阴阳,得到艮卦和坤卦。艮卦的爻是在老 阴上面加上阳爻;坤卦的爻是在老阴上面加上阴爻。
从太极、两仪产生出八卦的过程,可图解为图1-3所示。
第四节八卦图
由上可知八卦的各种卦象为:
乾坤 震坎艮 巽离兑
为便于记忆,宋朝的朱熹根据八卦卦象的特征,编了 一首八 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 上缺,巽下断”。笔者也编了一首八卦取象歌:“坎中一,离中断, 艮上一,震下一,兑上断,巽下断,乾不断,坤全断”。只要能记得 住,用哪一个八卦取象歌都可以。八卦图是由上述八个卦象构 成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八卦有两种:一是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 卦;一是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因此八卦图有《伏羲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和《文王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两种。
《伏羲八卦图》有《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 两个图式。(图1-4、图1-5)。前者又称《先天八卦次序图》,是 根据太极两仪学说绘制的。《伏羲八卦方位图》也称《先天八卦 方位图》,可根据《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的论说绘制出来,是以南乾,北坤,东离,西坎,东北为 震,西南为巽,西北为艮,东南为兑。《伏羲八卦图》排列的特点 是:卦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 图循环的过程有顺有逆,如《白话易经》所述:“由一至四反时针
图1-4《伏羲八卦次序图》 图1-5《伏羲八卦方位图》
方向,顺序为乾、兑、离、震四卦,乾象征天,在最上方,亦即南 方。由五至八顺时针方向,顺序为巽、坎、艮、坤四卦。坤象征地, 在最下方,亦即北方。”由上可见,《伏羲八卦图》立足于自然。
《文王八卦图》有《文王八卦次序图》(也称《后天八卦次序 图》)和《文王八卦方位图》(也称《后天八卦方位图》)两个图式 (图1 -6、图1 -7)。对文王八卦(后天八卦),在《说卦》中也有论 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 谓之长男。巽再索而的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 中男。离在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的男,故谓之少男D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即以乾坤为父母,震坎艮巽离兑 为六子,长男震得乾之初爻,中男坎的乾之中爻,少男艮的乾之 上爻,长女巽得坤之初爻,中女坎的坤之中爻,少女艮的坤之上 交。可见文王八卦立足于人事。文王八卦是以坎离定南北,震兑 定东西,它的卦数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 艮八,离九。后天八卦循环的过程以顺为主。
上面所述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 们都同样采用八种以不同的符号所表示的卦象。它们在形态上 的区别仅在于排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是乾南坤北,离东 坎西;后天八卦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从体用关系来看,“先天 为体,后天为用”,先天八卦是基础,后天八卦是具体应用。后人 多采用后天八卦(文王八卦)。
第一节夕、圭卜与中医学
“医易相通”,这在我国早有说法。中医学的经典理论是《黄 帝内经》,《内经》成书的年代和《易传》相近,《易传》和《易经》都 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内经》吸收了《周易》理论的精华,如阴阳 学说、五行学说等都导源于《周易》,反过来,《内经》又创造性地 丰富了《周易》的理论。所以说,中医学与易学之间,存在着根深 蒂固的血缘关系。自古至今,凡研究易学的人,都要把中医学的 《内经》作为主要参考书,而研究中医学的人,则必须以《周易》作 为理论的渊源。
易学的理论是从八卦产生的,八卦则已渗透到中医学的各 个领域,如临床的辨证论治、面相术、手相术、气化学、针灸学、脑科学、美医学、药食学、性科学、生命科学、遗传学、心理学、伦理 学、预测学,等等。八卦对中医学之诊断、治疗、防病保健和理论 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中的五行理论、脏象理论、十二经络联系、方剂学中 君臣配伍等等,皆系用人体系统观点把握病理规律,使人体系统 与天地外界系统统一,这种观点,也正是八卦(六十四卦)的系统 观点,《周易》每一爻的变化都影响着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本身就 是动态的协调关系。
八卦和六十四卦各卦爻在排列及消长关系上都体现了对 称、均衡和互补的原则,它奠定了中医学平衡观的基础,即人体 内自平衡、体内外平衡等。中和的观点是平衡理论的核心,如 《系辞》写道:“阴阳合德,刚柔有体”,《说卦》曰:“水火不相逮,雷 风不相悖,山泽通气。”《乾卦》曰:“保合大和,乃利贞。”都是强 调阴阳调和及对称。
《内经》中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也,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天地之合,不离五”,表明阴阳五行之生克主 宰着世间万物的生化。《系辞》中“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 “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也说 明阴阳五行变化的作用,由此可预测人的疾病与死亡时间。
中医学的针灸学与《周易》关系十分密切,子午流注纳甲法 及纳支法均源于《周易》、《京氏易传》。针灸讲究以时序取穴,就 是利用阴阳二气在十二时辰时序中经脉盛衰开合的机会进行针 灸治疗,以取得最佳效果。气升降的规律是:深夜23点至凌晨1 点为子时,子为至阴,阴极生阳,气升;卯时为早晨5至7点,阴 渐消而阳渐长;至午时11至13点,日中为至阳,阳极而阴生,气 渐降;酉时17至19点为黄昏,阳渐消而阴渐长;直到子时阴至 极而阳复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人体的经气也如潮水有涨有退,在值时取穴效果最佳,对应的值时如下:
子一胆丑一肝寅一肺卯一大肠 辰一胃已一脾午一心未一小肠 申一膀胱酉一肾戌一心包亥一三焦 八卦与人体生命科学有直接的关系,八卦、太极、河图都蕴 含着人体生命的奥秘。人体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大八卦,《说卦》 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 兑为口。”巽、坤、乾、艮分位四偶,象征脏腑。现代学者已经注意 到,易经六十四卦方阵图与生物工程遗传密码的排列偶合。八 卦组合为何如此神通,至今尚未破解。
八卦对生命科学显示出其重要意义。胚胎的形成过程就是 按着太极衍生八卦的程序进行的,受精卵变为合子之后,就分裂 成两个细胞球,再按2的倍数分裂成四细胞球、八细胞球……一 直形成成熟的胎儿。可以说,人体是个大太极,人体各相对独立 部分是小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推动人体从形成到生存、发展, 直到死亡。
生物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命延续的核心 问题,遗传复制机制的显示,对工、农、医以至国防都起着重大的 作用。遗传也蕴含着变异,生物遗传是基因之保留性发展,所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的个体永远是个新东西,绝不是百 分之百的原样复制,如《系辞》所说:“生生之谓易”,“普化者,进 退象也。”遗传学已被现代科学家所突破,是因为遗传机制被揭 示。遗传信息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将《周易》六十四卦圆图 与遗传六十四个密码的排列表比较,可令人惊奇地发现,它们竟 如此地相吻合!这正说明《周易》八卦图在揭示和证明生物遗传 规律中的重大价值。按照阴阳学说,阴阳再分阴阳,无穷无尽地 分下去,可以预示,目前被科学家发现的,主宰遗传规律的碱基不可能是最小的阴阳单位,一定还存在着组成碱基的更小的阴 阳单位。
《周易》对中医之心理学也起着重要作用。《周易》强调人为 的吉、凶、祸、福无不受着客观环境的影响,即受时间、地点和其 他具体条件的约束。“享小,利贞,初吉终乱”(《既济》)说明时间 性;“蹇,利西南,不利东北”(《蹇卦》)说明地点环境;“屯其膏, 小,贞吉,大,贞凶”(《屯卦》)说明具体条件;“鸣谦,贞吉”(《谦 卦》)、“鸣豫,凶”(《豫卦》)指出人出名之后,谦奋则吉,坐享则 凶。《灵枢》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 怒”;《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 气收,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脏腑功能及形神间的互相关 系。就是说,心理学不是玄虚的,而是有物质基础的。不但脏腑 失调对心理平衡有影响,社会因素的干扰也起重要作用。“尝贵 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精 神内伤,身必败亡”。所以治病应着重恢复心理平衡,“移情变 气,可祝由已”(《素问》)。中医用七情五志相制纠正心理失衡, 对治病起了很好的作用。《素问》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均属 于心理治疗法,可达到心态平衡,恢复健康之目的。
在中医学中八卦用阴阳五行生克关系,还可用来预测疾病、 伤事、凶灾诸事。《周易》曰:“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 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阴阳五行之 气,同样是物质,现代医学承认它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物质,决定 人之生死存亡。虽然现代科学还不能测知阴阳五行之气的质 量,但人们用八卦、天干地支对人体进行排列和标记,就能看出 人体中阴阳五行衰变和发生生克制化的信息,进行疾病预测。 预测学是比较复杂深奥的,这里不拟更多的叙述。
第二节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们是一个整体,只不 过阴阳由太极衍生,五行由阴阳衍生。阴阳用二气的对立统一 规律描述人体与大自然环境之关系;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 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描述人体过程。下面分别介绍。
一、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学说
八卦的基础是阴阳爻,阳爻(一),阴爻(--)。阴阳二爻由 太极所生,谓称两仪,也叫阴气与阳气,或称两种对抗势力。
阴阳二气来源的说法颇多,其中之一种说法是以太阳之背 向,背太阳者称为阴气,向太阳者称为阳气。大凡雄性、积极、进 取、光明、刚强一类的事物,用阳气代表之;大凡雌性、消沉、退 守、阴暗、柔弱一类的事物,用阴气代表之。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由于阴 阳二气的运动所构成的,阴阳二气本身既对立又统一在一个整 体中。阴阳学说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宇宙间万物万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千变万 化,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都是由阴阳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依 存的状态形成的。
阴阳学说起源于夏朝。《易经》中八卦出现爻,夏朝占书《连 山》中八卦的阴爻记为(--),阳爻记为(——)。《山海经》曰: “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周易》。”这就证明,阴阳学说起码在夏朝就有了。
阴阳二气是由太极分化出来的,《易•系辞传》中有“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二气。
2.阴阳属性
阴阳二气的属性如下: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自然界万物万象内部矛盾的根 本表现,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在 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着。八卦的一系列符号,都是由一对对矛盾 体组成的,《周易》曰:“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乾 卦纯阳,坤卦纯阴,这是矛盾统一体的根本,一切都由此而产 生。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随意颠倒,而是依 照一定的规律划分归类的。天地生万物,无不分两性。《系辞》 云:“天尊地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阳卦奇,阴卦偶”,故大 凡类似男、高、奇性质者属阳的范畴,而类似女、低、偶性质者属 阴的范畴。
人体之任何部分的结构、功能、状态,也是由阴阳二气之对 立统一状况形成的。对立处于平衡,即阴阳二气的强弱程度处 于许可状况,或者说处于正常状态,则人体也处于健康状态。反 之,阴阳二气对立程度破坏了平衡,人体就要发生病变。
就人体之结构及功能而论,阴阳属性划分可用下面的规律 描述:外面属阳,内面属阴;功能属阳,物质属阴;气属阳,血属 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活动属阳,静止属 阴;增长属阳,减退属阴;向外属阳,向内属阴,等等。但必须强 调指出,阴阳属性本身也是相对的,举例说,背属阳,胸属阴,但 胸对腹而言,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
阴阳互根。自然界的事物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特性,这就是阴阳互根。阴与阳是 事物中的两个侧面,每个侧面都依靠对方而存在,无阴便无阳, 无阳也不存在阴;无乾便无坤,无坤也不存在乾。《素问》曰:“阴 在内,阳在外,阳在守,阴之使也”。中医认为,“阴生于阳,阳生 于阴”,“孤阴不和,独阳不长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就是说,生命现象始终是阴阳二气互相斗争又互相 依存的过程,一朝阴阳失去联系,生命就停止了。以人体的功能 与物质的关系为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在摄食、消化、吸收、代 谢、循环一系列进程中,就充分表现出功能活动必然以物质作基 础,而体内物质的不断消耗与补充则必须依赖身体的功能来实 现,一方失常,必然引起另一方也失常,就会引起人体的病变。
阴阳消长。物质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运 动和变化着的,这种变化是以消长的形式进行。阴阳这对矛盾 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此退彼进的动平衡中。消长、进退都有一定 的限度,才能保持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发展;越出允许的限度,平 衡就遭到破坏,事物所处的状态就会由正常而变为反常。《系 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即是说,日变夜,夜变 日,形成明暗消长;冷变热,热变冷,形成季节变化。这是一种消 长关系。
中医认为,“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人体内各器官的不断活 动,体内物质的不断消耗和补充,在一定限度内,这种消长关系 是正常的,人就健康。反之,一方“消”得太甚,或“长”得太快,破 坏了平衡,人体就要发生病变。阴虚表示消得太过,会导致阳 亢;阴盛即长得太过快,会导致阳虚;大热(阳过盛)而伤阴,造成 阴液亏耗的症状。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矛盾着的阴阳两个方面,依着一定的条件而向对方转化。《系辞》曰:“阴阳合德,则刚柔有 体。”就是说,在一定的限度内,阴阳二气在运动和变化中构成 一个正常发展的整体。但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日出则阳长 阴消,日落则阳消阴长,就构成昼夜之周而复始。“生生之谓 易”、“道有变动,故曰爻”。易也,即阴阳相易,阴极生阳,阳极生 阴。乾初九的阳在下,坤初六的阴始凝。两卦初爻是阴阳结合和 阴阳转化的开始。整个八卦圆图,都明确地指示出阴阳互相转 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无穷无尽的。
中医学中也明确说明阴阳二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重阳必阴”。临床上常见的由表及里,由实转虚,由热转寒等现 象,如风寒表症不从汗解,可化热入里;邪盛实症因失治伤正,可 转为虚证;阳盛热证,可因寒药过量而化为寒证,等等。
阴阳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顺着这种规 律,才能最终使事物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和转化。
二、五行学说
什么是五行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
古代哲学家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 材料,宇宙的一切物质细分结果都属于这五大类,故称之为“五 行”,其理论称为“五行学说”,或称“五材说”(古称)。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 之间的关系,把人体的五脏同自然界的五气因素联系起来,形成 中医学的理论。
阴阳五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它们具有相同的特性。五行 由阴阳生化,阴阳合抱于太极。可见,五行与太极有着密切的关 系。《洛河原理》曰:“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芽随含万物。”《易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称“天地数”,一至五象征事物的产生, 谓之生数,六至十代表事物的形成,谓之成数,总称生成数。生 成数出自《河图》、《洛书》,象征五行。五行学说实际上是由《河 图》脱胎而来的。《尚书》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 曰金,五曰土”,张景岳的《类经图翼》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为万物之先,故水数一。化生已兆,必 分阴阳。既有天一之阳水,必有地二之阴火,故火次之,其数则 二。阴阳既合,必有发生,水气生木,故木次之,其数则三。既有 发生,必有收杀,燥气生金,故金次之,其数则四。至若天五生 土,地十成之”。“水王于子,子者阳生之初,一者阳起之数,故水 曰一。火王于午,午者阴生之初,二者阴起之数,故火曰二。木旺 于东方,东者阳也,三者奇数也阳也,故木曰三。金王于西方,西 者阴也,四者偶数也阴也,故金曰四。土旺中宫而统乎四维,五 为数中,故土曰五”。可见五行并非五个孤立之物质,而是一个 体系。五行同样具有阴阳衰盛的规律。《类经图翼》曰:“五行即 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 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 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 个结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下表是中医学运用五行归类的部分内容(见表)。
以木为例说明上表之结构:肝属木,肝喜条达舒畅,具有开 发的生机,故将肝与草木萌芽生长的春天、风、青色等自然现象 相联系,又把与肝有关的腑、窍、体、志等列入木行。余类推。
五行的特性如下: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窍 | 巨 | 舌 | P | 鼻 | 耳 |
五体 | 筋 | 脉 | 肌肉 | 皮毛 | 骨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 | 恐 |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气 | 风 | 暑 | 湿 | 燥 | 寒 |
季节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浏览8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