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腿拳的起源与发展
弹腿拳又称“弹腿”“潭腿”,同属于长拳类别的拳种,在中国武术界素 有“南拳北腿”之说,而“北腿”之名拳则包括弹腿和潭腿等主要内容。弹腿 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是以屈伸性腿法为主,结合步法、手法、身 法等,历经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北派传统武术大流派,是初学武术的 门径,是技击升华的大道。其动作舒展顺达,自然合体,古朴实用,刚劲有 力,素有“北腿之杰”的美称。
弹腿拳适合集体或个人进行演练。其内容丰富,功法繁多,拳械齐备, 涵盖了众多的武学精华,为古今众多拳家所青睐。
弹腿拳拳谚有:“练拳不练腿,必是冒失鬼。”“弹腿四只手,人鬼见 了都发愁。”“弹腿十路拳,武艺里面全。”“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 中。”“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潭腿四只手,谁遇都发愁。”现今,最有 影响力的弹腿主要为临清潭腿、精武潭腿、教门弹腿、少林弹腿、通备弹腿、 六合潭腿及弹腿对练(也称“对接弹腿”)等。
弹腿、潭腿除徒手拳术外,还有连环刀、万胜刀、春秋刀、阴手枪、六合 枪、八宝枪、扑钩、燕翅镗、檀木橛及许多稀有器械如截爪镰、牛头镗等,以 及短拳对打、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三节棍进梢子棍、大刀进 枪、白手夺刀等。
十路弹腿和十二路潭腿,音同字不同,拳蹚路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腿法主要包括弹、蹬、踢、腾空箭弹、侧踹腿等。基本步型有弓、马、仆、歇、 虚。手法有冲、压、格、劈、砸、穿、撩等。
弹腿踢腿后有疾速收回与稍停即控之变化,发腿也有高于裆位与低与 胫位的区别,如通备弹腿要求出腿后疾速收回,其余各种弹腿皆是出腿后
稍停即控。十路弹腿势低腿平,腿高于裆位;十二路潭腿势高腿低,腿高与 胫位,不超过膝,所以又称“寸腿”。
在练习套路时,初学之时切不可一味追求动作的快捷,而应先将拳术的
一招一式练到准确、流畅,而后再加速练习拳术。
总之,现在流传的弹腿、潭腿都是以腿功见长,结合手型、手法、步型、 步法等组成的徒手套路。其一路一法,左右对称,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 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精神饱满,不失为一种打基础、增长功夫的优秀 传统武术拳种。
弹腿拳之所以广泛传播于武林,有以下两大原因:
- 注重下盘功夫的修炼及腿法的展示,行拳走架朴实无华,舒展大 方,动力定型功效极强,有利于练习者功力的增长。
- 左右均衡练习,周身协调发展,招式易学好练,攻防简捷实用,适合 大众学者,极具科学性。
二、弹腿拳的发展(一)潭腿
潭腿又有临清潭腿、精武潭腿和六合潭腿之分。
- 临清潭腿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人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 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 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 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 史称“五代十国”。
宋朝是中国民间武术的繁荣时期,此时已出现了有文献记载的套路,各 种武术套路迅速涌现。临清潭腿正是始创于五代后期、宋朝初期,传至明清 达到了兴盛时期,后相继又传人海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 五代后期后周名将昆仑大师(姓名已无从考查)。大师当时奉命远征,在此 期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 宋朝。此时大师虽忠于后周,但见大局已定,大势所趋,自知已回天乏力,迫 于无奈,当即解散军队,“自焚”隐身,在山东临清县(今划归河北省)龙潭寺
(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遁入空门,法号昆仑,后人尊 为昆仑大师。昆仑大师身怀武术绝技,精通医术,当时,大师见世上所习的 武功多偏重于拳法,而失之于腿法,为补填缺憾,于是将自身武学与医术精 心共熔一炉,合成一体,研创出内外两功并用的重腿功、善腿法的武术一 临清潭腿。后在龙潭寺内立门收徒,以继传承。
临清潭腿创立并传播之后,很快赢得了武林界的认可。宋朝以前,我国 的武术并无门派之分,至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集合了众多武林高手进行 比武,选出了十八家最好的武术,定名为宋朝十八家,中国武术由此正式开 始有门派之分,据说弹腿当时被列为十八家之首。后来,赵匡胤又精选出六 大名拳,有弹腿、串拳、大洪拳、小洪拳、华拳和少林拳,弹腿仍为六家之首。
关于临清潭腿在《武备志》中也有记载:“赵匡胤初年,在长沙举行了全 国性大规模的各派武术大会。赵氏‘太祖拳’因具有政治优势,捷足先登了 第一名的宝座,第二名便是昆仑大师的临清潭腿。从此‘南拳北腿’的说法 便流传开来,名满天下,临清十路潭腿不胫而走。”
临清潭腿的“潭”字是有讲究的,是借用了发源地临清龙潭寺的“潭”字 所命名。对潭腿门弟子来说,取“潭”字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是因为“潭”字左 边是水字偏旁,表明练武之人必须多流汗水,右边是由“西”“早”二字组成, 则寓意为练武之人必须起早贪黑、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
- 精武潭腿
精武潭腿也就是十二路潭腿,以肖时精武会成员河北景县人赵连和先 生所传套路最为出名,他还著有《潭腿》一书。精武潭腿是精武会的传统功 法,也是精武会学员的必修内容,主要的传播渠道是在上海的精武会。此时 的潭腿已有改动,但大体相近。创始人霍元甲本人也是一位潭腿高手,也正 是从他开始,盛行于北方的潭腿开始在南方流传,以至随着精武会的推广 而走出国门,远传南洋各国的华侨华人之中。1910年举办的第一届精武技 击运动会上,已有潭腿出现。此拳动作结构简单,拳势易教易学,颇重腿法, 是一种人门基础功法,练习时讲究力到定点,劲有所掣,手法灵活,即发声 响,最易振奋人的精神。
- 六合潭腿
六合潭腿是刘震南传习于上海的十二路潭腿,当时师从刘震南习练潭
腿者有朱国福、唐豪(著名武术史学家)、周启明、刘守铬等。1933年,由朱国 福、吕光华合编,大东书局出版了《六合潭腿》一书,朱国福编写此书时为中 央国术馆教务长。
(二)弹腿
弹腿又有教门弹腿、少林弹腿、通备弹腿和六路弹腿之分。
- 教门弹腿
教门弹腿也就是十路弹腿,是昆仑大师晚年弟子所传派系,当年弟子多 属于临清本地的清真教,又称回教,故名教门弹腿。之所以取“弹”字,一是 区别于潭腿的练法,二是取其发腿迅猛异常,有快如弹丸飞出的弹射之意。 以山东于振声等传授的教门弹腿最为有名,国术馆则是主要的传授渠道。 当时为了从学者的速成,多重视外功,少了一些内功的修炼。在练法上稍有 变动,在套路功架上也有相应的改动,属于中上盘腿法。教门弹腿讲究灵活 机敏,以求开展,虽然踢腿练习时,同样离地支撑腿不弯曲,但比正宗低盘 潭腿法较为省力。教门弹腿在练法上则讲究所谓的高踢矮势,就是练习时 腿要踢平,但实际应用中要低踢,通过高踢来扩展髋部关节的柔软性与灵 活性。据记载,丨921年近代弹腿名家吴志青所著《教门弹腿》一书的出版,是 “教门弹腿”一词在近代武术界的首次出现。现代武术家张文广也著有《弹 腿》一书。
- 少林弹腿
少林弹腿是临清潭腿传至明清时期的产物。当时的临清潭腿已名满天 下,天下武林志士纷纷慕名到龙潭寺拜访、学武。明正德年间,河南嵩山少 林寺方丈相济大师久闻临清潭腿技艺高深,特地到山东临清龙潭寺拜访。 当时临清潭腿已传至第七十二代弟子跃空大师,两位大师一见如故,彼此 仰慕对方的技法,便相互学练传教,以留作纪念。由于罗汉拳和临清潭腿分 属于不同的功法门类,相济大师就在少林寺绝学罗汉拳的基础之上,将临 清潭腿按照罗汉拳的拳理功法加以改动,并又增加了两路腿法,就成了如 今的少林十二路弹腿。
少林弹腿有两套,一套是十二路弹腿,是对外的;一套是秘而不传的二 十四路弹腿,是由释德根传下来的。二十四路弹腿一去一回是一趟,每趟去
时踢低腿,不过膝;回时踢高腿,齐腰平。和其他弹腿的区别主要是,弹踢出 去的腿脚尖向侧面,且脚外侧向前,脚是由后向前斜踢出去的,力点在脚外 侧,这样脚趾和踝部就不容易受伤,并且带了一种斜力,起到了一定的技击 效果。
- 通备弹腿
通备十蹚弹腿,以马氏通备一门所传授为主,与其他弹腿的主要区别仍 是在劲力与身法上,突破了教门弹腿求顺求稳、横平竖直的相对简单的劲 法,注人了开合、吞吐、起伏、拧转的通备劲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弹腿拳 的难度。特别是在起势和收势的动作中,融入了通备拳的单劈手与滚臂动 作,使之在操肩、操腰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体现了通备十蹚弹腿与众不同的 独特风格。
- 六路弹腿
六路弹腿是在教门弹腿即十路弹腿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意在使初习 者更容易习练。
十路弹腿发腿与裆平,十二路弹腿发腿不过膝,六路弹腿是在上述两种 弹腿的基础上加以简化而成的CP
由于没有系统的、明确的关于弹腿、潭腿拳史源流的记载,近代许多作 者撰写关于潭腿、弹腿专著时都避开源流不讲,如1917年上海中华图书馆 出版的何光锐的《基本拳术潭腿图说》,1919年《精武本纪》所收汪兆铭的 “潭腿序”,1919年上海中国图书馆出版的王怀琪、吴志涛的《双人潭腿图 解》,1949年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金倜生的《谭腿图谱》等书,对潭腿源流均 未做出明确的记述。1923年出版的《国技大观》中,收录了精武会创始人之 一卢炜昌所著的《潭腿精义》,其中也不曾提及潭腿源流,显然也是避开了说 不清的源流问题。民国高官褚民谊在其《国术源流考》一书中,在没有提供任 何证据的情况下,说弹腿就是戚继光《拳经》中所说的“山东李半天之腿”,如 此不着边际的附会之谈竟会出自一位政界名流之口,可见,当时武术界依托 附会之风很盛,各种奇谈怪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弹腿拳的现状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如今的传统武术缺少了 “用武之地' 市场经
济条件下,武术拳师和武术爱好者很难再以“教武术当饭吃”。传统武术的 价值观和审美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在经 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不再重视传统武术。西方竞技体育对传统武术也产 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会更偏向于短期效果明显的西 方体育项目。
有学者认为,“当传统武术传人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时,传承武术就会 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在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情况下,传统武术的 传承纽带表现出了明显的脆弱性%当下,国家对于传统武术拳种的保护远 远不够,仅靠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此任可谓杯水车薪。
今天,各种传统的弹腿拳套路早已从武术竞赛和武术表演的场地上消 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花样武术”,武术出现了“武不再武”“唯舞独尊”的 怪象,。
所以,我们要为传统武术呐喊,弹腿、潭腿的门人们,要风雨同舟,敢于 担当,保护国粹,齐心协力弘扬传统武术,使之光大传世!
浏览3,5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