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击的起源和发屣

拳击,是一项在一个正方形的绳围的比赛场中,佩戴特制的 柔软手套,在一定规则和条件限制下进行的对抗竞技性运动项 目。这种竞技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是对竞技者体力、体能、 技术、技能、心理和战术等多项素质的综合考验,因而拳击又是 一项实用的健身运动。在观看拳击比赛的时候,我们既为运动员 娴熟、多变的技战术叫好,又非常羡慕运动员那强健的体魂和强 有力的攻击。正是拳击具有这双重的运动特点一一强烈的对抗性 和实用的健身作用,使拳击既造就了像阿里、泰森、霍利菲尔德 等一代代拳王,同时又吸引着数以亿计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以 及不同肤色的拳迷,特别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投身于拳击运动之 中。也正是因为拳击需要精湛的技术、多变的战术、充沛的体 力、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拳击运动被人们称为 “勇敢者的运动气

作为一名具有一定拳击实践基础的爱好者或运动员,能够从 拳击运动的产生开始,对拳击有相当清楚的了解,是从根本上学 习理解拳击的内涵,提高拳击实战技能的根本方法。从拳击的产 生和发展、拳击技术和战术的演变及训练、拳击比赛的规则和常 识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了解和实践,是快速提高拳击实战技能 的最有效途径。

(一) 拳击的起源

拳击运动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初。为了生存和竞 争,人类发明了它。最初,它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手段。 有记载表明,它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就有“公元前40世纪,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发现 拳击的遗迹”的记载。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了拳击用的护具 “皮绷带”。后来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拳击运动经过地中海的 克里克岛传播到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在爱琴海岸发掘的一对磁瓶上,有两人相互攻 防的拳击图案。在希腊神话中,传说雅典王子赛希阿斯(公元前 1000年)就通晓拳术,曾玩过这种拳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考 古发掘中,也发现了 1700年以前拳击活动的遗迹。

(二) 古代奥林匹克的拳击

拳击是在公元前688年第23届古奥运会上被正式列为竞赛 项目的,并逐渐成为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占有重要地位的运动项 目。从公元前616年第41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又列入少年 拳击比赛。

古奥运会的拳击运动,不论在形式、比赛规则或击打所用的 用具方面,均有别于现代的拳击运动。

古奥运会拳击赛的规则与当今的拳击规则大不相同。参赛者

规定必须是纯正本族血统、身家清白的自由人。竞赛者必须参拜 宙斯神像,祈祷取得优异成绩,宣誓遵守规则,服从裁判。那时 比赛没有专门的场地,只要在平地上就行了。比赛没有我们今天 实行的“回合制”,它是没有局数限制的,运动员也不按体重分 级。除了掩盖下身外,裸体赤足,赤手空拳进行比赛。站立姿势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双拳屈向胸前,昂首挺立面向对方。右拳 进攻,左拳防卫。这个时期的比赛还带有野蛮色彩,比赛规定, 除了咬、踢和抓握外,可使用包括扭摔在内的任何攻击动作,但 不得打击腰以下任何部位,从古代的遗迹来看,打击的主要部位 是面部。

比赛时间没限制,取胜的因素主要是靠身体耐力和勇敢的拼 搏。如果双方没有人提出弃权,那么比赛就一直进行下去,直到 对手失去战斗力瘫倒在地,或者把对手打得高举伸出食指的手臂 表示认输为止。因此,每届运动会上拳击比赛花费的时间最长, 甚至有两天才见胜负的情况。

最初的拳击比赛都是空手相互击打。从公元前8世纪起,拳 击者开始使用软皮手套。当时的软皮手套仅仅是相当于人体两倍 长的牛皮条用油浸软,然后缠绕在手指和手臂上,绝非今日的手 套那样舒适、柔软。这种简陋的手套,一直使用了 300年,到了 公元前5世纪,被一种硬皮手套所代替。这种硬皮手套是用生牛 皮从肘部向前臂缠去,在牛皮的端部衬着厚厚的羊皮垫。这种硬 皮手套深受竞技者的喜爱,它在拳击场中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前2 世纪。到了罗马时期,硬皮手套演变成了一种叫作塞斯特什的牛 皮手套。这种手套也用软牛皮条缠绕手指和关节,不同的是在这 些皮条上缀有铅珠,拳击时手中还握着一个硬珠或圆筒,以增加 出拳时的打击力量。后来运动员在肩部和上臂套上羊毛袖来保护。

也有人在皮条上缀着铁钉而不是铅珠。使用这种手套常常会 打得人皮开肉绽,拳击场上不断有伤亡出现。雅典王子塞秀斯组 织拳赛时,特制一种足以置人死地的拳套,称之谓“赛司土斯”。 这种拳套是用硬皮制成的,在指关节处装有金属大头钉,一下子 就能把对方整排牙齿打落,甚至将脑壳打碎,因而每次拳赛结果 必造成一方重伤或一方死亡o其实,对这种残杀性的拳赛,早在 荷马时期就有记载。在“荷马史诗”中,在为帕特诺克洛斯举行 葬礼时,倒霉的埃里亚洛斯便在拳击比赛中被对方打得头破血 流,口吐鲜血而几乎丧命0 1848年在罗马城帝国大街发掘出来 的雕像,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竞技者的面目,有的牙齿被打落, 有的眼睛被打坏,有的耳朵完全被撕裂,有的鼻子被打塌……有 谁能够经历过如此的激战还安然无恙呢?因此社会人士对这种不 道德的残杀性的拳赛极度憎恨,结果给拳击带来了厄运。公元 394年,罗马皇帝西奥多雷斯接受了基督教父的请求,下令禁止 一切拳击活动,流传了十多个世纪的古希腊拳击到达了终点。

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古代拳击的职业化。直到古 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中期,拳击仍然是以市民身心锻炼为主旨的业 余体育活动。到后期,拳击就职业化、商业化了,尤其到了古罗 马时代,统治者及其贵族为了寻求刺激,在比赛用具和比赛结果 上做手脚,因此就造就了拳击的残忍和凶暴,也把拳击运动送上 了断头台

然而,为了自身和家乡城邦的荣誉,古希腊的壮士们仍然勇 敢无畏地走上拳击场。据文献记载,如古希腊拳击竞赛者获得奥 林匹克冠军,比赛结束当众宣布优胜者及其父亲的名字,获胜者 必须立即赶到宙斯神像前祈祷致谢。当地统治者亲置美酒佳肴, 举行隆重欢迎大会,并在庄严的乐曲声中,亲自以棕树枝赠给 他,用野橄榄叶编成的项圈戴在他的脖子上。冠军除了受到隆重 的欢迎和赏赐金钱外,还可免除一切纳税义务和劳役,终身由国 家供养。如连获三届冠军,就在奥运会所在地给他塑造巨型塑 像

在众多的拳击手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选手,他们的故事被 广为传颂,格劳柯斯就是其中的一位。在65届古奥运会上,格 劳柯斯不负众望,夺得少年拳击赛冠军。在以后几届比赛中,格 劳柯斯又连续取得胜利,共夺7次冠军。后来,奥林匹亚为他竖 了一个名叫“楔子拳击者”的雕像,雕像特别着意表现了他手腕 动作速度迅速,因为在当时的拳击手中,格劳柯斯的手腕动作迅 速名列第一。他去世后,卡里托斯人在一个岛上为他修建了墓 地。后来,人们又把这个岛称为格劳柯斯岛。西西里亚岛上的拉 克索斯城,本身虽已毁灭,但是这个城的名字却长期流传下来, 因为曾4次获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拳击冠军的德桑•杜勒斯就 诞生在那里。另一位著名拳击竞技者,是荷马十分推崇的英雄波 里德克斯。这个柯尔戈劳廷人接受了当时著名的拳击家伯布里克 森国王阿米格斯的挑战,结果他把这个称雄一时的国王击败并把 他缚在树上。在第23届古奥运会上,第一个冠军为希腊人奥诺 马斯图。但是,在拳击比赛中最受人尊敬的据说还是那种自己一 拳不发而又没有被对方击中过的竞技者。他们靠自己灵活的身法 和步法,巧妙地避开对方的每一次攻击,不断消耗对手的体力, 最后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小亚细亚卡林的麦兰柯马斯就是这样 的胜利者,古希腊人对他的体力、耐力和崇高的风格都给予了高 度的评价,他的名字流传了数百年之久。

(三)近代的拳击运动

自从古罗马皇帝西奥多雷斯下令禁止拳击后,拳坛几乎寂寞 了4个多世纪。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古罗马拳击的粗野影响难 以忘怀;另一方面因为欧洲各地时兴骑马斗剑,马上技术抑制了 拳击的发展。骑士体育是属于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而且必须是基 督徒。而拳击作为一种自卫技术、娱乐活动,在民间仍然不断地 流行着,只是不能公开比赛。

公元8世纪,奥斯曼大帝执政,法庭制定了一种新制度: “斗审”。就是在审判中遇到疑难案件,命令诉讼双方进行决斗, 胜利者获胜诉。如果是贵族间的诉讼,就按贵族习俗骑马、穿护 身甲胄进行斗剑;而平民间的诉讼,则以拳击决胜负。从此,拳 击在平民百姓中更为广泛地流传了。

公元1200年间,传教士圣倍纳丁看到当时许多青年在斗剑 中丧生的悲剧,设法推行拳击代替斗剑。他废止了古罗马拳击的 野蛮方法,提倡赤手拳击,使之成为以锻炼身体为原则的体育活 动。圣倍纳丁在意大利的西纳开设了一所拳击训练学校,亲自担 任教练,并主持拳赛,执行裁判工作。在赛程中遇有可能发生危 险的紧急关头,他会及时命令停止比赛,以防止不必要的伤害事 故发生。这种改良的拳击,逐渐在青年中流行起来。圣倍纳丁一 生始终热衷于拳击运动,使中断了几个世纪的拳击东山再起,成 为拳击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C

到了 16世纪拳击运动越过了多巴海峡,传播到了英国。公 元17世纪末,拳击在英国复兴起来。公元18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有奖的拳击比赛。1719年产生了被称为现代拳击始祖的第 一位英国拳击冠军詹姆斯•菲格(1695—1734年),并把冠军保持 了 11年之久,他有“无敌将军”的美称,菲格的拳击是没有防 护的徒手的“生死”型格斗。他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拳击学校, 成为英国拳击运动员的培养摇篮。

菲格死后,他的得意门生约翰•布劳顿(1704—1789年)继 承了他的拳击事业。为了使拳击减少伤害事故,他组织了拳击俱 乐部。为了使拳击更富有体育精神,他于公元1743年8月16日 又推出了新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拳击运动比赛规则,命名为 “布劳顿规则、规则主要规定不准打击已倒地者和不准打击腰部 以下任何部位。同时,布劳顿又发明了第一种软皮手套,以保护 脸部皮肤。后来布劳顿还在伦敦建造一所大型竞技场,作为专门 教授拳击和组织拳赛的中心。由于布劳顿对拳击运动提出了新的 方向,对拳击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称他为“拳击之 父”。

公元1792年,英国拳击冠军门道沙为了推广拳击,加入马 戏团到英伦三岛各地,做拳击表演,积极宣传拳击。1798年他 写成拳击史上第一本拳击指南,定名为“拳击艺术”,深受人们 的欢迎。门道沙是位研究拳击的先驱者,也是开展拳击运动的功 臣。

1838年,英国伦敦在布劳顿最初的规则基础上,制定颁布 了《伦敦拳击锦标赛规则》,被用在了拳击比赛中。1853年还对 这一规则进行了修改。1865年,英国伦敦业余竞技俱乐部成员、 记者约翰•古拉哈姆•千巴斯又进一步完善修订了新的拳击规则, 英国昆士伯利的侯爵约翰•肖鲁图•道格拉斯担任了这个新规则的 保证人,并把它命名为英国“昆士伯利拳击规则在这个规则中,明确规定了参加拳击比赛的人必须戴拳击手套,比赛的每个 回合打满3分钟,回合之间休息1分钟;比赛中禁止发生搂抱和 摔跤现象,否则被判为犯规;一方被打倒后开始数秒,如果10 秒钟被打倒的人不能站起来,就判定对方胜利等内容。这个规则 基本上形成了后来拳击比赛的竞赛框架,为促进拳击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O

英国昆士伯利规则形成之后,大约经过20年的反复实践和 运用,才逐渐被人们肯定。例如比赛必须使用手套的规定,一直 到1892年9月7日约翰・L•萨里班和基姆•哥培德戴着五盎司重 的拳套进行了世界第一次重量级冠军赛,这个规定才最终在拳击 比赛规则中确定下来,并被所有的拳击比赛所采用。上述规则的 不断修订和完善,特别是英国昆士伯规则的最终确定,为促进现 代拳击比赛奠定了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英国拳击爱好者的 努力,为推动和促进现代拳击比赛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四)现代的拳击运动

近代拳击和现代拳击的区分大体上是以1890年为分界线, 从1890年到现在的拳击运动被称为现代拳击运动。随着拳击运 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开展,拳击逐渐成为许多国家 竞技体育项目中的必设项目。1891年拳击比赛规则被全世界所 公认,并于1901年在英国伦敦第一次开始世界范围的正式拳击 比赛。1904年,拳击在广大拳击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凭其特 殊的竞技特点和优势,被正式列入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成为世 10

界水平的最高层次的竞技比赛。

现代拳击运动被分为两大系统,即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业 余拳击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奥运会中所设的拳击项目,以及和奥运 会拳击相应的各级各类拳击比赛。业余拳击是以增进拳击爱好者 和运动员的健康,培养其顽强拼搏、机智勇敢和英勇善战的优良 品质为目的的,适应广大拳击爱好者健身和竞技的需要,是以提 高拳击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宗旨,代表着拳击 运动健康向上的发展方向,是世人所共同希望和倡导的勇敢顽 强、努力拼搏的竞技精神的具体体现。1924年,第一个国际性 业余拳击组织——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简称AIBA)正式成立, 使全世界开展业余拳击运动有了专门的组织。国际性的业余拳击 比赛除了奥运会之外,还有国际业余拳击锦标赛、拳击世界杯 赛、洲际相应的锦标赛和杯赛等。各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了 业余拳击运动,爱好业余拳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现代拳击运动的第二个系统是职业拳击。职业拳击与业余拳 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赛制、规则、比赛的目的等方面都有着极 大的差异。职业拳击是运动员把拳击作为自己的职业,受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金钱的控制和拳击商品化的深刻浸染,受雇佣于 职业俱乐部和富豪,所有赛事和活动都要受经纪人和俱乐部的控 制和安排。为了获取暴利,经纪人和俱乐部从不考虑运动员的性 命与得失,使得职业拳击比赛频频发生事故,有时还打假拳、玩 异术,严重违背了体育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世界体育界的 重大隐患0

目前国际职业拳击组织共有4个:世界拳击协会(简称 WBA),冠军是美国人伊万德•霍利菲尔德;世界拳击理事会(简 称WBC),冠军是英国的伦•刘易斯;国际拳击联合会(简称

WBF),冠军是美国人米尔•穆勒;世界拳击组织(简称WBO), 冠军是南非的阿金旺达。上述四大国际拳击组织,各有自己不同 的章程和系统,有自己的比赛和自己的世界冠军。但四个组织之 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经常进行同等级别的冠军比赛,比赛时 一方必须连续3次以上战胜对手的挑战,才能成为公认的世界拳 王。目前的世界拳王是美国人伊万德,霍利菲尔德,他已经和阿 里一样3次获得“世界拳王”称号。

由于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国际业余 拳击联合会(AIBA)明文规定:任何职业拳击选手不能参加业 余拳击比赛,而且业余拳击运动员也不能参加任何职业拳击比 赛。但不论是职业拳击还是业余拳击,都为促进现代拳击运动的 迅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当代世界拳坛上两名叱咤风云 的职业拳击选手——泰森和霍利菲尔德,抛开他们的个人利益和 人格不谈,单从拳击运动的发展上来说,他们为促进现代拳击技 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他 们在世界拳坛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正是拳击运动具有极其强烈的对抗性、健身性和职业拳击的 利益驱使,使现代拳击在短短百余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遍及160多个国家地区,吸引着千百 万青少年拳击爱好者、拳击运动员热衷于这项运动,同时也吸引 着数以亿计的拳迷观众,这些爱好者和热心拳迷,为促进现代拳 击运动的发展,同样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现代拳击比赛随着拳击运动的广泛普及和提高,比赛的形式 越来越多,参加比赛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单从参加奥运会拳击比 赛的国家数量和参赛人数,就可以看出业余拳击在世界各国开展 和重视的程度。1904年在圣路易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上,拳击

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比赛的只有美国1个国家的 44名运动员,美国自然获得了所设7个级别的所有冠军。到了 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就有56个国家的 269名运动员,参加了拳击10个级别的比赛,前苏联获得3枚金 牌,波兰获3枚金牌,意大利获2枚金牌,美国和日本各获1枚 金牌。1988年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上,有108个国 家的441名运动员参加了 12个级别的拳击比赛,金牌的分布情 况是美国3枚,韩国2枚,东德2枚,保加利亚、前苏联、意大 利、加拿大、肯尼亚各获1枚。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 第26届奥运会上,来自五大洲的364名运动员参加了 12个级别 的拳击比赛,金牌的分布情况是:古巴4枚,保加利亚、美国、 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匈牙利、泰国各获 1枚。从上述几届奥运会上拳击比赛的参与和结果情况,可以看 出拳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也可以看出拳击技术在逐 渐提高,竞争日益激烈,这充分说明了拳击运动在世界体育大家 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昌方兴未艾的女子拳击运对

女子拳击运动起始于本世纪80年代初期。女子拳击到目前 还不是奥运会竞赛项目,也没有很多的人赞成和支持它走向职业 化道路。但是,女子拳击收受报酬进行比赛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了。由于有了美国和国际拳击组织作为后盾,女子拳击的广泛开 展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女子拳击运动是一项新兴的运动,因 此几乎没有什么统计资料和数字,可以用来估计和预测女子拳击 的发展。据美国拳击协会的资料显示,1996年6月时注册的女 拳手有340名,到了 1997年5月,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达到了 763名。美国是第一个成立女子拳击俱乐部的国家,他们在1978 年夏季就成立了女子拳击俱乐部。

在美国的女子拳击运动推动下,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英 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的女子也相继加入到拳击运动的行列 中,女子拳击运动很快就风靡西欧、北欧、南北美洲和亚洲大 陆。世界女子拳击运动的迅速发展,表明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对 女子拳击竞技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表明妇女的自我意识在增强。

女子从事拳击运动有很多好处,通过拳击练习,可以把孱弱 纤细的女子锻炼成勇于面对生活的强者,使她们有足够的信心和 勇气去迎接来自人生各方面的挑战。女子拳击在规则上同男子拳 击有很大区别,对女子来讲,保护胸部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比 赛和训练都带有护胸。女子拳击每回合两分钟,虽说目前女子拳 击的技术水平明显低于男子,但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提高阶段。实 践证明,女子拳击训练对女子的身体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也是保持女子健美体型的最佳方法之一。

女子拳击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拳击界的充分关注, 1994年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业余拳击协会代表大会上, 代表们一致通过了自1996年起,女子拳击将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的决议。从此,一直被视为禁区的女子拳击运动终于得到拳协的 认可,女子拳击被正式承认为合理合法的体育项目,使女子拳击 堂堂正正地进入到拳击比赛中。

由于与男子拳击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女子拳击的训练和比 赛中,存在着许多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的运动规律。这需 要拳击爱好者,特别是女子拳击爱好者、教练员进行艰辛的努 力,从而推动女子拳击运动进一步开展。

我国的拳击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以前的拳击形式和现在的 拳击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差异。

据我国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拳击了。那时叫作 “斗”,是贵族统治阶级进行军事训练的科目之一。后来到汉朝发 展为“卞”,是军人必须考试的科目。与西方早期拳击是拳击和 摔跤的混合赛不同,我国在商周时代拳击与摔跤就已明显地分开 了,而且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专讲拳击的书——《手搏》, 可惜到隋朝以后没流传下来。在六、七百年前南北朝时,我国就 已有戴护具的拳击了,可见有护具形式的拳击在我国发展也是比 较早的。

我国现代拳击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最初称之为“西洋 拳”。先有人翻译了一本《西洋拳术》。30年代,旧中国南京国 民党政府的中央国术(武术)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将拳击 列为主课之一,培养出了不少人材,如武术界老一辈张文广、温 敬铭、李锡恩、李浩、卜恩富、吴玉昆、蒋浩泉……。他们也都 是擅长拳击的高手,在30-40年代称雄一时°在抗日战争前, 拳击很盛行,当时教会(天主教、基督教)办的中学和大学把拳 击作为体育课之一。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 中国派出了 69人参加,其中由国民党陆军32军商震部队派出了 两名拳击手靳贵第和王润兰,他们都在预赛中被淘汰,当时还有 李梦华、靳桂二人参加了集训。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旧中国第 七届全运会上也有拳击项目,然而参加的运动员寥寥无几,比赛 的级别也不齐全。

解放后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 竞赛大会中设有拳击比赛项目,有7个单位的27名拳手参加了 6 个级别的比赛。张立德、王守忻、靳金铎分获中量级、最轻级和 次重级冠军;余吉利在次中级中击败所有对手;轻量级与轻中级 的桂冠被陈新华和孙吉柱分获。195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 拳击、击剑、技巧运动表演赛上,参加拳击比赛的有12个单位 的46名运动员。在所设的5个级别中,蝉联最轻级和轻量级全 国冠军的是王守忻和陈新华。1957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十五城 市拳击锦标赛,有53名运动员参加了 9个级别的搏斗。在这次 拳击盛会上,我国最优秀的拳击运动员张立德、周士彬、陈新 华、王守忻再次获得了四个级别的冠军。其它级别的冠军被张华 强、许连生、顾景裕、王修纯和叶来洪所获得o 1958年,我国 拳击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20城市(实际有21个城市参 加)拳击锦标赛(10个级别)在北京开幕。有142名拳手参加 了比赛,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的是上海队、北京队和天津队。从 过去历届比赛情况看,参加拳击比赛的城市和地区越来越广,选 手也越来越多。1958年3月上海体育学院举办了全国体育院系 拳击教师训练班;同年8月,国家体委在上海集中全国选手和教 练员,又举办了一次拳击教练员培养班°虽然拳击运动在我国开 展较晚,但我国老一辈拳击健将们在50年代所进行的顽强努力,的确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为我国今后开展这项运动打下了基 础。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筹委会曾把拳击作为大会竞赛项目, 由于体育运动的“大跃进”,各省市为了在第一届全运会上“放 卫星”,作贡献,盲目发展拳击运动,出现了不少伤害事故。后 来感到大规模全国性拳击比赛条件还不成熟,就暂时撤销了这个 比赛项目。

1959年3月,由于种种原因,拳击被迫暂停开展。

1979年12月,世界著名拳王、美国人穆罕默德•阿里应邀来 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阿里时指出“拳击运动也可以成为 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的渠道”之后,拳击运动开始复 苏,不少城市相继举办了拳击表演和比赛o 1985年,阿里第二 次访问中国,1986年阿里三访我国。

1980年国家允许拳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为正式恢复 拳击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82年2月,当时的国际业余拳击 联合会秘书长安瓦尔•乔杜里(现任国际业余拳联主席)应邀来 我国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讲学。乔杜里先生说: “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十多亿中国人民参加的国际体育组织,称 得上是真正的国际体育组织厂

1986年3月,我国正式恢复了拳击运动。1986年8月,国 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开展拳击运动暂行规定》、《拳击活动的安全 防护措施》、《拳击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1986年11月在上海 体院举办了首届全国拳击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1987年1月 在北京举行了恢复拳击后的第一次拳击比赛。1987年4月,中 国拳击协会(CBA)正式成立,5月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拳击 锦标赛。1987年6月,中国拳击协会被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 18

(AIBA)正式接纳为第159个会员,使中国业余拳击进入世界业 余拳击的大家庭当中。图片1

浏览1,7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